高考历史方法范文

2023-09-18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以2019年全国课标卷为例,提出了日常教学和备考的策略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考卷;历史;试题分析;备考策略

一、引言

历史全国高考试卷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形式,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研究考试大纲要求,制定复习策略的有效途径。从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来看,试卷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如获取信息能力和读题解题能力,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总的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试卷体现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对于历史教师和备战高考的学生而言,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这不仅与国家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对于高考历史学科备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二、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析

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看,总共有三套选择题型,其中包括说明类的题目共8道,推断类的题目共12道,因果类的题目共6道,目的类的题目共5道,反映类的题目共2道,表明类的题目共3道。与2018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相比,2019年高考全国卷中选项表述题目更简单,选项字数不超过16字。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有明显区别的是设问类题目,比较典型的如“由……可以说明……”的表述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背后隐藏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的是,文本材料类题目仍旧是选择题型的考查重点。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第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29题、30题、31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先秦史、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晚清史、民国史、新民主革命史、新中国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从第32题开始考查的是国外历史,三套试卷第32题考查的内容不同,其中两套考查的是古希腊史,剩下一套考查的是近代英国宗教改革。第33题考查的内容为拉美地区近代化史、15世纪欧洲文化以及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三套试卷考查的内容不同,其中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选择题在近五年来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首次出现。第34题、第35题三套试卷考查的内容相同,分别为世界近代后期史、当代世界史。从整体看,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稳中有变,主要以通史主干为试题考查内容载体,同时渗透德育的精神理念,侧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三、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分析

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看,考查的重点仍然是大国历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不同的是,日本史内容考查在三套题中的两套出现。选修依然是依标不据本,选材不拘泥于教科书,选修与必修相结合。中国改革易考古代史,人物评说则是家国情怀、民族共同体等内涵的体现。在主观题中,开放题仍旧是难度最大的。三套试卷中的主观题均要求考生进行历史观的阐述,这种开放性题目不仅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史料实证的考查,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较好地完成,对于一些历史知识不扎实、无法充分理解材料主旨,提取有效信息的学生而言,遇到这类开放性题目很容易无从下手。从主观题中的阅读材料来看,三套试卷的材料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降低了材料阅读难度,更加侧重对学生材料理解、整合分析以及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另外,主观题中沿袭了2018年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尤其是开放性题目通过考查学生的历史观来反映教师德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试卷的特点很好地吻合了新课标和新课改中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理念。国家治理问题在其中一套试卷中以主观题出现,成为新教材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解释和实证,在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处处渗透着家国情怀。

四、新課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对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的分析,高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调整方法和策略。在日常教学中,研究试题让教师站在出题者角度理解考试要求和培养目标,体察学情让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在比较新旧教材变化中,应注意通过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史意识,融入时空观念,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切合点。让学生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围绕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把握好“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中心立场,从为什么高考这一问题出发来调整和完善历史备考策略。在引领学生进行高考备战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做好方向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能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历史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面进行强化巩固,最终使学生能够具备应对高考的素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的试题进行分析,了解试卷背后考查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历史备考教学中制定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依托高考历史全国试卷的题目,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另一方面注重整合网络素材资源,关注社会热点资讯,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真正从高考试卷中获益,为将来迎战高考奠定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孔存.近八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考题分析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

[2]秦晓平,陈洪义.高考试题中的人文理念与学习融入路径——2019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学习建议[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7).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430040)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第2篇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

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苟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3.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4.《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 餳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其B的是

A. 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 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

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 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

5.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 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 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B.抑制土地兼并 D.百姓赋税过重

6.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 “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 “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 “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已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7.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 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面才是“美丽牌”、 “有美皆备,无丽不埃”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 日本侵略口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 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坩强 C. 国共已就合作抗口达成共识 D. 中午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8.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 是照珑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A. 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9.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 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 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人史册。“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10.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11.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乡恋》的解禁表明 A.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B.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 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

12.下图为某一时期人民军队进军形势图。判断该人民军队是

A.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B.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 C.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

D.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

13.《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4. 一直坚持原创的歌手后弦歌中:“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从中歌词中读出的相关信息是

①初唐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新的选官制度

③歌词中《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 ④行书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3年为中国的蛇年。公元前6世纪希腊伊索留下的《农夫和蛇》等故事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所蕴涵的道理既浅显,又发人深省,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

①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②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④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6.2012年12月8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材料中莫言所说的马尔克斯

A.是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 B.主要代表作《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其作品文学形式是美洲传统文化与神话、传说的结合 D.文学创作属于坚持传统的文学流派

答案:

1.C 2.A 3.C 4.C 5.C 6.C 7.A 8.B 9.10.D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第3篇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

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频考点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7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8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9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 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 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 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题术语】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频考点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频考点19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答题术语】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4)《十一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高频考点2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高频考点2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 ,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频考点2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题术语】 (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 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 (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 (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高频考点23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高频考点24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频考点25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频考点26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频考点2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频考点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题术语】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频考点29 当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题术语】

(1) 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高频考点3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题术语】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第4篇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

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第5篇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中国红色之旅

背景材料:

1.近年来,以革命历史纪念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红色旅游在华夏大地方兴未艾,这些红色圣地以其独特的革命历史内涵,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和深刻的历史变迁吸引着广大游客。

2.江泽民和胡锦涛当选总书记后,均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故地,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道,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 3.1936年10月,世界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红军战略转移取得胜利。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世界上广为传扬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一.选择题:

1.下列旅游资源不属于革命纪念地的是 A、江西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四川九寨沟 D、陕西延安

2.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 A.洛川会议 B.中共“三大”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6.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湘赣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7.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先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有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①陕甘宁②晋察冀③晋冀豫④冀鲁豫⑤苏南⑥皖东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③⑤

8.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其战略意图是

A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B与敌军进行主力决战 C全面扩大解放区 D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9.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在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遵义会议 二.主观题:(图略)

11.观察下列三处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中共生死攸关转折点

图二:革命圣地

图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1)观察图

一、图

二、图三,依次写出三个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地名及其所属省份。 (2)从历史的视角分别说明以上三地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的主要依据。

(3)江西省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革命遗址游),请你为旅游者选择三个必游景点,并说明必去的理由。

(4)请你谈谈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现实意义。

1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不断转移。读下列中国革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⑴图一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 ⑵图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江西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什么地方?结合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 ⑶图三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有何意义?

⑷从图二到图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时期,概括“成熟”的表现。

13.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红色旅游→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红军长征。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普遍出现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2)简要说明导致图中红军出发长征和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红军征服了万水千山,在长征途中先后渡过了哪几条大河?依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分析指出红军在长征中遇到和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4)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5)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6)198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党中央却决定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14.近代中国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哪里?分析说明其原因。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哪里?为什么?

15.长征是我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在许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移或变化。结合史实概括说明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CDAAD 6—10 CBACB 11.(1)遵义(贵州);延安(陕西);西柏坡(河北)

(2)遵义——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性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枢纽中心.西柏坡——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3)南昌起义纪念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遗址: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2.⑴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⑵从城市转入农村。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⑶从南方到西北。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⑷①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③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为以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3.(1)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 (2)(1)长征的主因:王明的“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长征取胜的主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3)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艰难险阻:党内的“左”倾错误;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

(4)标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5)长征精神: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6)理由: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是红军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4.(1)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其原因有:南方遭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尖锐;南方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南方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而普遍;南方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其原因是:南方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中心,反动势力较为强大;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重心由此转移到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集中力量侵略华北。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华北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15.①思想路线和领导核心的变化。长征前“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这种变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从此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斗争目标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按内”的政策,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方,中共的斗争目标逐渐由反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

这一变化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③战略转移的胜利和革命中心的变化。长征前革命中心在南方,主要是在湖南、湖北、江西周围十多省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打破了国民党全面剿灭红军的企图,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 战略转移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成为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抵柱,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第6篇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 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 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 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 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 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 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 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上一篇:食品安全征文范文下一篇:政教工作安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