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

2023-09-23

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第1篇

一、私人银行卡分类

私人银行卡分为钻石卡和金卡两种卡类。

客户尊贵身份的象征。“两卡”是银行个人高端客户的身份标识,代表了银行对财富管理客户及私人银行客户个人成就的尊敬。

兴业银行为您精心设计了四种卡面,共计八种卡面样式可供您选择,分别是黄河瀑布、牡丹、兰花及高山流水。黄河瀑布表现了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红霞似锦的吉祥意义;牡丹代表了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兰花表现出君子的坚贞不渝,高雅淡泊;高山流水则是寓意“巍

金斧子财富: 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超凡意境

二、私人银行卡服务内容

为提升对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能力,培育和扩大高端客户群体,塑造私人银行业务的品牌形象,兴业银行今年向社会正式发行私人银行卡。

私人银行卡是以本行理财卡为基础的磁条借记卡,具有理财卡的支付结算及增值服务等功能,专享私人银行服务。同时,也是证明客户金融净资产达到监管部门及该行要求的有效凭证,具有专项理财、度身制定、灵活融资、私人股权投资、另类投资、专项顾问等专项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卡是以本行理财卡为基础的磁条借记卡,具有理财卡的支付结算及增值服务等功能,专享私人银行服务。同时,也是证明客户金融净资产达到监管部门及该行要求的有效凭证,具有专项理财、度身制定、灵活融资、私人股权投资、另类投资、专项顾问等专项金融服务。

如果您还有更多关于对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卡的问题,欢迎来电咨

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第2篇

在传统的房企运营模式里,物管长期以来是以低利润的房企配套服务身份存在,大多数房地产下属的物业管理公司也以博口碑为主,服务水平越高,则利润就会越低,大部分的中小开发商物管是亏损经营,大型开发商的物管利润率很低。比如2012年碧桂园实现了接近6亿元的物业管理收入,但利润约为6,000多万元。

可是在互联网浪潮正在颠覆所有传统商业模式的今天,曾经是“赔钱货”的物管因为其拥有庞大的白领客源数据库,正在变成会下金蛋的鹅。以上述的某公司彩生活为例,目前彩生活收入以及利润占某公司集团整体不足一成,不过已连续三年复合增长超过25%。2012年,彩生活实现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8%;净利润超过4,000万元,净利率达14%,毛利率高达40%以上。远高于同行的水平。在2013年6月,某公司完成了一笔700万美元的融资,这笔融资不是用于买地或还款,其总裁潘军称,这笔钱将主要用于物管平台彩生活业务的运营,主要为“2.1”版的彩生活社区进行光纤到户的投资。

除了利用网络平台营造社区一公里“微商圈”,与电商结合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外,房企所掌握的社区平台还有着更多的可挖掘空间。

在2013年末,万科入股徽商银行,越秀地产收购香港创兴银行等等事件,普遍被地产媒体认为很可能是为了打通更多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低息资金。但其实像万科、越秀地产等资金实力充足,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低息高等级美元债券的开发商,所谋并不会像常人一眼所见那么明显。

2014年初的将经理人手捧热咖啡,品尝精美餐点,分享了一份中国家庭金融的研究成果。在《万科周刊》上可以看到,这份中国家庭金融研究的ppt,关注了中国不同地区家庭的资产结构、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联想到万科董秘谭华杰在万科入购徽商银行后称,参股商业银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司客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可望发挥协同效应,帮助公司率先向客户提供国内领先的社区金融服务,提升公司在全面居住服务方面的竞争力。

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第3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一)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

1.元谋人:最早的直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直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荣的代表,黄河中游;

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后来发展成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

马家窑文化:彩陶发达;

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阶段);

南方农耕文化(3个阶段)。

3.传说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

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说法)

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阶段,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说法

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8.统一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

9.分裂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都是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

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第4篇

于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暴雨和雷击等天气的影响,造成了观测设备会出现故障,最终造成了观测数据异常的情况,对气象观测的效率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新时代地面气象观测的需要,需要对气象设备的维护工作加以足够的重视,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组织员工的培训,及时的找到故障的根源,保障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出现地面气象测报中数据异常的原因分析

1.1 温湿度数据存在异常

当温湿度的数据存在有异常的情况下,需要查看接线处是否存在有虚焊的情况,温度数据出现异常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出现了地温数据异常的情况下,需要研究采集器和电源设备。当湿度数据存在有异常的情况,需要检查传感器的接地屏蔽的完好性。如果没有湿度记录的情况下,需要检查传感器的正常与否,检查传感器和大地间的电压值,如果检测的电压值要比测量范围大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更换新元件。于湿度传感器而言,因为元件比较精密,所以需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据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行状态。

1.2雨量值存在异常

如果雨量值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下,比如说,在下雨的天气发现雨量值比较小,甚至是零的情况下,需要检查雨量传感器正常与否,或者是否灰尘太多,对元件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是否是出现雷击造成了电路板的损坏,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雨量值测量异常。另外,在维护数据时,为了避免雨量值不?嗜返那榭觯?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的清扫灰尘。

1.3气压数据存在异常

目前情况下,在测量气压值的过程中,气象站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准确度也比较高,型号输出主要是数字形式。于观测人员而言,需要经常重视气压值的变化情况,当数据异常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如果气压数据存在异常,需要检查气压是否存在有原始数据,检查气嘴的通畅性。当管道连接没有异常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是否是传感器存在有问题,需要更换气压传感器;传感器更换完毕后,依然有不正常的数据,就要考虑更换采集器。

2.地面气象测报数据的日常维护

2.1恶劣天气做好维护工作

于地面观测站而言,在工作时,其中的零部件较为精密,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天气如果较为恶劣就会对元件工作的精密度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零部件的损害,最终造成了观测数据异常。为了能够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的提升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准确度,需要对恶劣天气下的地面气象测报数据的维护工作加以重视,比如说,在天气恶劣的背景下,需要增加检查元件的次数,当发现问题后,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可以考虑更换零部件。夏季,经常会出现雷电天气,要做好防雷工作,确保各项零部件不会遭受雷电的破坏,在日常维护中,需要提前预防,避免观测设备出现故障。

2.2做好观测设备的日常维护

观测数据维护的工作中,设备的工作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做好观测设备的维护工作,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气象观测设备的有效管控,对观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管,及时的发现其中的异常数据。针对异常数据,需要准确的评估和判断观测设备的故障点,最终明确存在有问题的零部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维护;如果故障比较严重,需要上报,在故障没有及时的检修完成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人工观测的方式,保证数据的连续性。采集器是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传输。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单独维护采集器的,只需要清理灰尘即可。采集器的清理过程中,需要保障维护人员的安全,不能在带电的情况下操作。采集器存在有故障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更换检查,将灰尘等杂物去除。于气压传感器而言,还需要在维护过程中建厂静压管的通畅性。

2.3定期开展人员的培训

于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维护而言,还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日哈好难过培训加以重视,不断的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技能。目前很多的地面观测站都广泛的采用了自动化设备,一方面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减轻,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维修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提升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理论的学习,对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构造要熟练的掌握,进一步的提升设备的维护能力。在培训之余,维修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严格的按照要求,做好维护工作提升维护效率。

3.综上所述,对于地面观测的业务而言,因为很多的设备都是电子元件,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敏度较高,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观测数据的准去性。在进行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维护中,需要做好日常维护,保证传感器这类零部件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能够满足气象数据的实际需求。

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对策

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201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分机构类型看,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亿元,不良贷款率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不良贷款率0.4%。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在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坑蒙拐骗、欠债不还、言而无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企业信誉较差,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但结果却是要么项目难以完成,还不起银行贷款,要么项目完成,拖欠贷款不还。这都使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

2.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我国居民理财方式保守,投资门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银行存款的方式。而银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拥有对借款人的软债权,一方面又有对存款人的硬债务,这使银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趋势有可能导致逆选择效应,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个政策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的发布等于给了各家银行一定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逆选择问题。各银行为提升竞争力提高存款利率,为获得利润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信用较高的企业转向私人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选择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则大多数是信用不高的企业。这就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3.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料,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4.银行间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批的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在压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贷款量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贷款的质,难免会把握不好度,出现纰漏,另外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贷款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放宽各种条件,也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我国信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大增。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树立正确经营管理观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信贷逐级审批程序,审批要经过哪些人,哪些手续,每一个审批环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漏洞,审批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要建立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除了互相独立,互相牵制之外,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以及第一责任人的权限职责。信贷过程中各个部门应独立自主地保证贷款质量并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明确规定责任标准,对于在信贷过程中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部门应严格按照责任标准进行惩处。

3.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5]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6]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7]刘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8]李先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探讨[J].资本运营,2013(4)

[1] 李晓华:推行消费信贷出路何在[J].经济论坛,2004(4).

中国银行数据门户范文第6篇

在大数据时代对信息安全尤其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须从制度机制建设、系统控制、技术迭代、数据管理、人员培训教育等多个方面持续提升个人信息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本文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出台统一明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个人信息保护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充分运用内外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特别在零售金融板块广泛使用个人信息数据发展线上业务。实际中,尽管商业银行属于数据治理较为规范和严格的行业,通过银行渠道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也较少,但由于银行数据本身的金融属性、涉众普遍性和广泛渗透性,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此须高度重视。

银行掌握的个人隐私数据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

商业银行拥有的个人信息数据覆盖人群广泛,一旦泄露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当今社会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商业银行的客户。央行公布的《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开立银行账户113.52亿户,其中个人银行账户112.84亿户,全国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09户。每家商业银行都拥有大量个人客户,掌握身份、账户信息等个人隐私数据,且数据均为集中存储,一旦泄露将可能批量泄露,不但给相关个人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连带社会负面效应。

银行个人信息与客户资金安全和信用状况紧密相关

银行个人客户信息数据不但包括身份证、住址、手机号等基础信息,还包括账号、额度、余额等静态资产数据,同时还有大量的资金流水、支付结算等动态交易数据,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涉及客户资金和财产安全,一旦泄露将对客户利益造成较大威胁,也历来是不法分子竊取的重点。因此,保护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息数据,对于确保银行客户的资金财产安全极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负面信息传播迅速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极易放大银行的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的声誉是其发挥信用中介职能的隐形背书,因客户信息不安全导致的声誉风险将对银行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互联网时代,数据泄露事件传播迅速,声誉风险可能导致客户对自身资金安全和银行管理能力产生质疑,严重时可能导致存款减少、业务缩减、利润下滑、投资者失去信心等一系列“滚雪球”效应。银行作为对声誉风险高度敏感的机构,严重负面舆情甚至可能对银行造成较大流动性冲击和系统性风险。

个人信息保护是银行挖掘数据价值的先决条件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是合法、合规、有效、深入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商业银行需要整合各金融机构、企业、政府所掌握的个人信息,进行传输、共享、加工,形成数据资产。此时,个人信息数据既作为个人隐私受到法律保护,又作为生产要素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因此,银行在应用数据前,必须先明确个人信息数据的权属和使用边界,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工作,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数据整合、加工、使用链条的运行中断,从根本上影响数据价值的挖掘使用。

个人数据安全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信息保护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内容。仅凭市场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必须由政府提供监管保护。各国监管部门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政策、实施约束,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我国监管机构持续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2020年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对消费者权益和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标准。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指引,持续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全力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商业银行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风险挑战

极少数从业人员存在道德风险 利用客户个人信息不当获利给银行带来较大损失

近年来,由于个别从业人员道德风险问题和对个人行为的管理控制系统不完备,国内银行业曾出现过从业人员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倒卖客户个人信息的案件。虽然通过银行渠道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较少,涉案金额不大,但影响恶劣。如某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通过银行内部查询系统,获取大量客户在该行的开户资料、手机号、银行卡余额等信息,多次倒卖获利。又如某商业银行信贷中心员工,以每条30元的价格为小贷公司业务经理违规查询客户的人行征信报告。

操作风险管理不到位易造成个人客户信息泄露

从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银行员工并不愿造成客户信息泄露,一旦发生泄露事件,员工将面临罚款、解聘、禁业,甚至承担严厉的刑事责任,泄露客户信息成本与其收入不成比例。因此实际中往往是因为员工操作不规范、操作不慎和执行漏洞造成客户信息泄露。部分银行员工信息保护意识薄弱,不清楚信息泄露危害性。如某银行员工缺乏客户信息保护意识,未严格落实银行制度流程要求,未经客户同意向客户所在单位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交易明细,给银行造成重大舆情事件与巨大的声誉损失。

系统防护存在漏洞会对个人数据安全造成危害

银行系统防护不利主要涉及系统防护措施和防护技术两个方面。系统防护措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系统防护级别不到位、系统防护制度未有效落实、系统漏洞未及时识别与修复等。系统防护技术缺陷主要表现为防护技术更新换代不及时、未有效阻止黑客的入侵和攻击、未及时切断网络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等。传统业务场景中数据相对静止,数据安全防护主要围绕物理载体或特定业务逻辑的边界进行开展,而现在线上新兴业务中数据使用场景更为复杂,涉及数据多向流动,传统防护手段已难以满足细颗粒度管理要求。

外部数据引入存在安全问题 导致银行作为使用者承担数据安全责任

一方面,一些引入的外部数据存在数据来源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有些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垄断、数据绑架等方式滥用数据,包括无授权使用数据、不遵守“最小必要”原则过度索取授权、过度营销等问题,均会给银行使用外部数据造成重大合规隐患。另一方面,部分外部数据平台在数据获取、存储、传输中也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部分外部数据平台管理不规范,信息已经泄露或被黑产集团窃取,银行端若接入此类数据,容易被黑产集团借此进行攻击或欺诈,造成客户和银行双方面的利益损失。

开放银行发展趋势给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更大挑战

一是从数据使用场景和人员看,开放银行体系下数据暴露面大幅扩张。开放银行数据使用场景扩大至跨机构、跨行业甚至跨境等复杂的信息交互场景,数据使用人员涉及行内员工、外包人员、合作机构等。任一场景端、使用方若存在安全薄弱环节,都将给个人数据造成威胁。二是从数据技术看,开放共享过程对数据溯源、数据脱敏的技术要求更高。部分数据会脱离银行的控制,需要通过成熟的数据追踪溯源技术跟踪数据的最终去向和使用情况,防止数据处于失控状态。数据脱敏技术不成熟、脱敏程度不足的情况下共享和交换数据,将导致数据泄露风险。三是从系统建设看,银行系统防护能力面临新的课题。银行原有的安全防护边界和手段难以满足开放银行全场景全链条的网络安全需求。如果服务接口有设计缺陷,或权限设置不当,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数据泄露,甚至遭受网络恶意攻击,造成重大的数据泄露事件。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措施建议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监督、检查问责和教育

一是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员工考核。提高违规成本和惩处力度,强化员工对个人信息泄露引发法律后果的认知,让从业人员不愿做、不敢做。二是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员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检查,包括员工数据权限检查、系统操作日志遍历检查、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等。三是对从业人员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教育和文化宣导工作。持续开展培训宣传和案件警示教育,将信息保护具体要求融入业务、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中,并定期进行培训及考试。

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标准与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覆盖业务、科技、风险条线多位一体的信息保护组织架构,明确数据归属、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等各部门职责,强化统筹管控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二是制定个人信息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要求,覆盖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及销毁,形成数据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体系。三是制定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安全防护措施,平衡数据安全保障的全面性和重要性。四是制订个人信息保护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个人信息遗失、损毁、泄露或者篡改等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强化数据信息防护的系统刚性控制与技术升级

一是实施系统刚性控制。强化对各级数据权限和个人信息保護机制的内部控制和系统刚性约束,落实制度规范要求。二是完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在数据加密、内部系统监控、网络安全防控等环节加强管控,强化系统对黑客入侵、木马病毒、技术漏洞等监测和识别能力,有效防御外部攻击和内部泄密。三是加强技术更新迭代。充分利用多方安全计算、可信区块链、标记化等新技术,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可计量,做到最小够用、专事专用。

建立覆盖外部数据引入使用全流程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是严格合作方准入筛选。商业银行应根据合作方的企业基本情况、行业排名、风控能力、与其他银行合作情况、相关业务经验和历史表现等,制定合作方的白名单或准入标准。尤其应重点关注合作方数据使用权的合法合规性,优先选择能通过自身生态体系形成数据的合作方,坚决杜绝通过爬虫获取数据的合作方。二是在外部数据引入前,对数据进行合法合规性评估。商业银行应对外部数据的来源途径、合法合规性、数据接口安全性进行评估,对于可能造成违规使用的数据一概拒绝引入。三是在数据引入后,对数据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商业银行应对外部数据在行内的使用现状、合作方系统安全性进行持续评估,一旦发现存在数据安全隐患问题,则应立刻进行整改,必要时暂停或终止相关外部数据的引入和使用。

全面系统加固开放银行的数据安全防护

一是严格执行对场景合作方的身份校验,通过访问权限控制、签名认证、跨域校验等多重手段对合作方身份进行校验,尽可能避免系统接口安全漏洞和被盗用的风险。二是进行个人信息访问的必要授权和加密处理,审慎控制第三方对业务、用户数据的访问权限,并通过网络传输链路加密、报文加密加签等多种方式,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隐私性和不可篡改性。三是强化网络边界防护。在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服务层和业务层之间部署防火墙和入侵防御设备,实时监测、分析异常流量,智能感知风险态势,自动阻断非法访问或快速拦截外部攻击。

对于监管部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

近年来客户和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也存在个别客户借助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进行舆论炒作,恶意要挟银行获取不当利益的情况,银行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因此,监管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制定明确的判断标准和处罚规则十分重要。否则将造成使用谈判式的方法解决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成本巨大而实际效果欠佳。标准越明确,规则越清晰,越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利于银行维护自身权益。

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统一规定和统一标准

一是建议尽快出台统一完备的法规制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底线要求。我国尚未出台适用于所有数据使用机构、适应新兴数据应用场景、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制度。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和《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均在征求意见,但并未正式发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虽已出台,但仅是推荐性行业标准,并非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缺乏有力的制度和规则依据,操作边界存在模糊地带。二是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全面审慎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范围。目前商业银行数据合作机构中大量为非银行业甚至非金融机构,部分合作机构存在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客户信息数据的问题。建议监管按照功能性监管要求,对各类个人信息数据使用机构,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机构,均要求适用于与数据使用情况相匹配的监管规定,以确保公平竞争、遏制监管套利。三是明确检查机制和处罚标准。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提升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成效,建议监管部门同步制定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具体的检查和处罚标准。

加强对社会公众事前预防、事后处置的全方位教育

一是建议监管分层推进、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教育。在2020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活动期间,某省线上调查结果显示,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知识排名为金融消费者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识第四位,可见金融消费者尚未获得足够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建议监管部门针对不同群体,区分重点、差异化地加强公众金融信息保护教育。二是根据数字时代对金融信息服务的便利性需求,改进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当前公众金融教育内容普遍以“个人信息一概不提供”为原则,偏向“简单粗暴”,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满足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使用和保护的实际需求。建议监管研究制定公众金融教育指引,针对已经广泛普及的数字金融服务,进行个人信息提供条款和条件的充分解读,提高公众对必要的数据采集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分辨能力。三是提升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主动预防能力。目前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教育往往以犯罪行为鉴别为主,但缺乏对公众日常消费行为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培养,例如在公共场所填写个人信息时应注意遮挡,不高声谈论个人隐私信息等。建议监管引导商业银行在社会公众教育内容中侧重补充日常行为培养,使公众由仅能被动抵制变为可主动预防。四是提升社会公众遭遇个人信息侵害事件后的处理能力。建议监管在社会公众教育中增加发生信息泄露后处理方法的内容,包括固定证据手段、投诉机制、调解机制等,便于公众及时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提升对银行信息保护的IT(信息技术)技术指导

一是建议监管发挥个人信息安全技术的引领作用,向商业银行推介个人信息保护的新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果。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在新技术上的投入和能力方面有所差别,建议监管将所掌握的研究成果在商业银行系统建设中进行介绍,促进商业银行应用新技术。二是建议监管建立商业银行系统建设的共享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形成个人信息保护联盟。商业银行个人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往往存在共性问题、面临相同困境。建议监管组织商业银行对系统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促进银行形成“团结、互助、合作”的工作机制,分享实践经验,加强沟通交流。三是建议监管对商业银行开展网络攻防演习进行指导,对演习中暴露出的系统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专业技术指导。

(张健华为华夏银行行长。本文编辑/王晔君)

上一篇:职工食堂就餐须知范文下一篇:中国有梦青春无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