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

2024-09-14

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其本身的综合性较强、效率也较高,但是由于在国内的发展和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下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从而逐步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

引言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与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多的接触,很多行业都涉及电子信息技术,如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等。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对其应用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并且对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优势

(1)该技术在处理数据时具有显著的全面性与严谨性,可以利用该技术对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进行筛选,然后将有用数据传输至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全程实现自动化,有效提升企业的日常用运作效率。(2)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化可以提升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结合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在日常經营发展过程中常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源,而信息资源的管理具备复杂性与琐碎性,传统型的人工处理信息方式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有一定的可能性会出现数据遗漏、损坏等现象。

2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特点

2.1自动化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自动化的应用特点,能够利用自动化技术来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更好地代替人工来进行相关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如在汽车制造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主要就是利用PLC技术和机器人技术进行一定的结合,从而实现自动化生产。机器人工程师需要利用编辑器来进行机器人轨迹的编写,这样能够让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比如焊接、涂胶、搬运等相关生产动作。而PLC技术能够更好地通过程序来进行指令控制,不仅能够对机器人的执行进行控制,还能够对一些现场机械元件进行控制,如夹具的打开、夹紧等,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的控制。

2.2集成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集成化的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相关的硬件在进行制造的过程中也逐渐向着微型化发展。从计算机主机机箱的大小就可以看出,现在的机箱越来越小,但是却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这是集成化的主要体现。而且计算机显示器也逐渐变小,原来的台式机显示器非常大,非常重,在搬运的过程中会占据更多的空间,也更费力。随着集成化的发展,台式机的显示器变得更加扁平化,不但能够节省搬运的力气,占用更小的空间,还有利于美观。集成化不仅仅体现在占用面积方面,还体现在功能的集成上。

3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

3.1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种植中面临着较大的难关。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既能够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够进一步地优化整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具体来说,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低空施肥,根据高度能够准确地喷洒肥料,并且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只需要安排几个人在旁边负责监管工作,这极大地提高了施肥的效率。除此之外,玉米的自动收割机也应用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能够对玉米进行自动化的收割,极大地提高了收割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目前粮食紧张的问题。

3.2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这样既能够为企业节约一定的人力成本,又能够提高其经济效益,建立新型的工业生产机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输入好相应的运行指令,之后对逆变器以及整流器等进行一系列的控制,最终实现对相关工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对工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生产的一些风险。

4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具体策略

4.1探究新型增长点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中,不能局限于当前,应探究新型增长点,在增强技术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收益。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背景下,大型企业要着眼于世界市场,不断创新产品和拓展服务,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企业在做好电子信息工程相关方面研究,在探寻新型增长点以外,增强与国际上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各个方面优势互补,共同享有技术创新成果,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产业经济创新增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必须要从过去中国制造,在新时期向着中国技术创新与创造发展。针对和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部分,比如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研发、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等,进一步强化研究,并完善配套的服务。

4.2微电子技术逐渐向高集成化发展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能够更好地进行多功能的集合,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技术发展。集成电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多的应用,如能够将CPU与IC卡进行集成,这样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微电子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集成工作,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芯片面积不断增大的前提下,也给集成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通过微电子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功能集成,同时还能够降低功耗,可以实现节能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技术、人才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扶持,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创新力度,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妍琳,邱建平.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9(10):81-82.

[2]张静.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改善措施[J].科技风,2019(29):107.

[3]耿傲霜.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88.

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电子信息技术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分析等操作, 从而为用户提高信息和设备服务。电子信息技术涵盖了各种技术, 比如说计算机技术, 电子光纤技术等, 由于其技术含量较高, 对企业来说是一大竞争力, 对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很大帮助。对国家来说, 对提升综合国力有极大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朝着多元化等方向进行发展, 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应用范围, 而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在发展经济方面,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带动了新行业的兴起, 对传统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是惊人的, 所以, 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提高企业效率, 促进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一) 技术人才短缺

从目前来看, 高端技术人才的短缺是一个制约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严重问题。一方面, 电子信息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极高, 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等多种复杂的技术, 还需要在国际化市场中能够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 尚未完全形成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 所以人才的来源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尽管我们并不缺少某一方面很擅长的人才, 但是电子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却是极度匮乏的。

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导致复合技术的发展受到制约, 从而影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起步较晚, 和其他发达国家本身存在差距, 造成了起点较低的局势。另一方面,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规范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情况, 所以在发展中会存在走偏的现象。总的来说,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 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形成制约了其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等都在国际的较低水平, 再加上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创新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的掌握不足, 这种来自上游的根本性不足对其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 在下游的销售环节, 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销售仍然处于价格为王的局面, 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由于真正的研发投入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造成研究者对行业失去信心, 这种不良竞争的恶性循环, 阻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 基础设施薄弱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网、电信网等, 但是从目前来看, 这些网络的发展并不能满足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其中存在的问题有联机检索的范围过于小以及数据资源的缺乏问题造成了信息收集的不全面, 再加上技术知识产权缺乏, 软件生产材料不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从根本上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议

(一) 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求较大,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予以该有的重视。首先, 人才引进机制应该要有所创新, 由传统的引进单一型人才到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以此达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 做好产学研相互合作的工作。加强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从而使得人才的培养摆脱从前理论与实践相互不协调的窘境, 形成学校培养和企业需要的精准对接。另外, 加强企业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 实现人才的引进, 以此来达到电子信息技术中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 政府方面也要予以支持, 实现人才的住房等基本需求的保障。

(二) 改善行业环境

电子信息技术的行业环境的恶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制约, 因此改善行业的环境有很大的必要性, 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 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予以公平的对待, 国家和政府需要进行相应的补贴, 以此来鼓励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 通过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来解决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资金问题, 从而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创新, 以此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 企业也需要自身寻找融资渠道, 适当地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而不是依靠低成本等劣质产品的提供来增加资金。

(三)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从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环境来说, 仿冒伪劣产品、知识产权被侵犯等问题频繁出现,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严厉打击市场管理的破坏行为, 从而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健康氛围。

首先, 国家应该加强立法,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强化, 其次, 相关企业和人员需要普及法律知识, 知法懂法, 并且合理维护权益。再者, 针对违法现象, 要严厉打击, 而不能让法律制度形同虚设。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制度, 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环境, 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外在动力。

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全球化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国际性的特点, 加上其运用的广泛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 电子信息技术会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在生产还是零售方面, 都呈现这一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会对不同的国家进行分工, 以此来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达到效益最大。一方面, 电子信息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将会转移到部分地区, 而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从事研发工作, 从而达成全球合作的态势。另一方面, 利用区域分工的方式, 有益于技术优势的发挥, 通过这样一个明确的全球分工过程, 电子信息技术将会在任何地区都有明显的优势。

(二) 多元化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同样也是必然趋势, 从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论开始, 到其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到现在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运用。这是其多元化的发展, 而在未来, 电子信息技术将会朝着更多未知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本身作为复合型技术, 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 融合更多技术将成为可能, 和其他技术的相互融合, 将会给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创造更多的可能。所以, 在未来的发展中, 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元化也是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

(三) 智能化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其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提供了基础。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点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在电子信息技术中出现的模糊技术、神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研发机器人, 甚至在很多工作中可以代替人类。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 其智能化渗透于各个方面, 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 个性化发展趋势

从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 逐渐实现了规模化, 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 必定会在规模化的基础上, 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首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技术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追求其功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的是其个性化。再者, 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属于技术类型产品, 除了技术之外并没有其他竞争力, 因此产品的个性化将成为其突破口之一。所以在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中,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是其趋势之一。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克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信在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基于新时代互联网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更加广泛, 但是也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起步较晚等原因,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意义, 以及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发展建议, 最终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问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阳.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 2018 (23) :106.

[2] 郭凌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 2018, 19 (2) :5-6.

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在当今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下, 我们还使用一些老套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处理, 那么处理效果远远达不到理想效果。更不能再为国人的进步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就应该顺从时代发展的需要, 充分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目前世界上各类行业,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对行业发展的必要性。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处理内部, 我们可以将一些问题简化, 也能更好地找出发展的不足, 能够及时补救, 使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快速的创新进步。

1. 建筑施工运用电子信息化的原因

1.1 客观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基础建设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作为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传统的人工计算造价工程的发展, 在发展的视乎由于仅仅依靠的传统劳动力进行图纸的绘制以及设计, 设计方式比较单一, 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在建筑方面, 进行智能化技术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在现代施工管理方便, 进行施工管理是一种必要, 也的建筑施工企业逐渐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因此就要求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1.2 主观原因。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 我国在建筑施工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国家政府分配的居室, 进而通过中标投标的模式来选择施工企业以施工。这种“投标竞争”的方式有助于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电子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2.1 涉及部门较多。

建筑施工管理的内容后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之间进行沟通协作, 实现共同管理。施工管理包括施工项目管理以及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

2.2 工作量大。

建筑施工的建成不仅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的投入, 还需要施工材料的投入。但是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还需要在施工中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资源进行统一。一个建筑物的落成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管理的内容复杂都是制约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2.3 较强的制约性。

在进行任何一个建筑施工之前, 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顺序来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 严格按照施工准备以及施工竣工, 到最后的施工验收的顺序进行, 另外, 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按照施工的现行规范对施工各个步骤进行严格要求,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3. 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循现有的规律来进行, 同时还需要将已有的观念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达到对项目的管理以及安排。

3.1 可以实现企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管理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 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帮忙实现企业管理中的标准的统一。并且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对数据进行管理。例如: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 只是需要几秒的搜寻来可以实现数据的查询。

3.2 能够很好的保证资料的准确度。

同时, 在整个建筑施工中, 数据库一旦建立起来还需要不断进行数据的提取和补充, 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本身就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管理人员还依据传统的模式来加以管理, 就会在管理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层层向上汇报带来的弊端和误差上。导致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出现误判。利用计算机项目管理就能有效解决这样的弊端, 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搜集相应的数据, 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现项目的管理。

3.3 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数据通信。

建筑施工中,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以及信息的发布, 同时还可以实现管理人员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信息的发布。建筑施工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之间进行信息的传输以及信息的发布, 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管理人员的远程控制。

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 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 计算机工程造价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工程造价管理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 逐渐形成了工程造价的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作为造价管理系统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利用造价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工程量的计算, 并核定工程进度款项, 及时将工程款项中的变更情况反馈给计算机。这样工程管理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造价控制。

5. 结束语

本文作者就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使用原因以及管理的措施等进行分析, 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的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现现状进行分析可知, 中国建筑工程承发包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暂时无法实现电子信息管理工程, 但随着社会进步工程管理水平提高, 中国法治健全, 电子信息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会发挥极佳的效果。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的定义: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化处理形式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这种技术来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比原有的处理模式更方便快捷。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各行各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 包括了光电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在信息化时代,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具有高度活跃性和渗透力的科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风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 2016 (5) :00151-00151.

[2] 顾丽娜.探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24) .

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必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 安全保障

互联网以其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网络攻击和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重。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为平台的,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使得电子政务的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1 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有效决策、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涉及国家机密、部门工作秘密、内部敏感信息和开放服务信息,相对于企业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信息内容具有高保密性、高敏感度,并且电子政务是利用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如果系统的安全性被破坏,造成敏感信息暴露或丢失,或者网络被攻击等安全事件,产生的后果必然波及地区和整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也必然成为信息间谍、敌对势力、恐怖集团、国家之间信息战攻击的目标。

因此,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关系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必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

2 电子政务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大都是采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包括网络病毒泛滥和蔓延、网上黑客入侵和计算机犯罪、网络窃密、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等。如黑客可能渗透到国家职能部门,内部人员很容易通过网络安全防护不严的特点直接攻击系统漏洞、利用漏洞窃取信息、假冒身份、阻塞服务等,这些电子政务的重要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警惕,采取措施应对。

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3.1 法律的约束 电子政务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必须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

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该法对涉密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以及电子政务中的涉密行为作了明确规定,对于加强电子政务的保密管理工作,提高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子签名法》,是我国对数字签名和电子文档进行的立法,使数字签名和电子文档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运行中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简化电子政务运作程序、降低成本是非常有利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原则,适度的解密和规范开放的规则,对于保护政府部门间信息的正常交流,保护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合法享用,打破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和民主进程是非常有利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法规、标准都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安全体系规范标准,才能保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3.2 组织的保证 没有组织保证,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奏效。调查显示,在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中,约有80%是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有类似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处、信息安全管理员等组织体系。此外,信息化涉及到政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不仅是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问题,应是各个部门的综合安全管理问题。领导和政务各部门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很重要。只有把信息安全作为政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3.3 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由于电子政务的国家涉密性,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需要各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和技术主要有:

3.3.1 身份认证技术:公共密钥基础设施(简称PKI)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密钥管理平台,可以做到确认发送方的身份、保证发送方所发信息的机密性、保证发送方所发信息不被篡改、发送方无法否认已发该信息的事实。

3.3.2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设施,采用包过滤或代理技术使数据有选择的通过,有效监控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任何活动,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对整个省级区域来说,电子政务是一个由省、市(州)、县(市、区)政府网络组成的三级网络体系结构,从网络安全角度上讲,它们属于不同的网络安全域,因此在各中心的网络边界,以及政务网和Internet边界都应安装防火墙,并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控制。另外,根据对外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的要求,为了控制对关键服务器的授权访问,应把对外公开服务器集合起来划分为一个专门的服务器子网,设置防火墙策略来保护对它们的访问。

3.3.3 入侵检测技术(IDS):IDS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若干关键节点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监控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者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它能提供安全审计、监视、攻击识别和反攻击等多项功能,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断开网络连接、记录攻击过程、跟踪攻击源、紧急告警等,是安全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联动,可以增强网络防御能力。

3.3.4 防病毒技术:病毒是系统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病毒防范系统是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系统的每一层都要有相应的防毒软件提供完整的、全面的防病毒保护。

3.3.5 网络安全隔离技术:计算机如果同时具有内网和外网的应用需求,就必须采取网络安全隔离技术,在计算机终端安装隔离卡,使内网与外网之间从根本上实现物理隔离,防止涉密信息通过外网泄漏。

此外,还可以采用的安全技术有:VPN、安全网关、数据加密机、漏洞扫描、安全邮件、安全备份、电磁泄漏防护、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保障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需要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的、合理的应用。

3.4 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及维护 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进程中广泛存在且突发性强,所以必须强调和重视应急事件的处理。一旦出现影响到国家利益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事件,能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机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防治有害信息传播,增强对政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监控、管理和保护。其次,要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要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处置预案,加强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4 结束语

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蔡皖东,网络与信息安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董振国,开展电子政务必须重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2007.2.

[3]王进京,浅谈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政府机关网络信息安全是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于电信、金融、军事等机构经过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标准管理,政府机关的网络信息管理却具有很多先天的不足。随着政府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工作流程和政务信息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和与公民的互动依赖网络,网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如何加强政府机关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越来越需要重视的课题。该文简要分析了政府机关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典型问题,并系统性地阐述了防范这些问题的一些关键策略。

关键词:政府机关 网络 信息安全 防范策略

1 政府机关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机关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制度层面的问题

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的法规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均是通用型法律法规,在政府机关网络信息管理方面进行应用时,还需要更多的细则。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机关在制定管理制度和流程时缺乏法律依据,在出现问题时也难以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追责。

1.2 意识层面的问题

由于对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护意识,部分政府机关在网络信息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建立的安全防护措施过于简单,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在使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时,往往只考虑使用者的便利性,对网络信息安全认识不到位,容易出现泄密风险。出现问题后,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改进措施不力。

1.3 技术能力层面的问题

由于政府机关自身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能力储备不足,政府机关往往把包括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外包给服务公司。由于经费问题,在服务公司的遴选上可选择的范围和质量也难以满足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一旦出现问题,不仅自身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服务公司也因自身能力问题而不能快速解决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防范策略

国家领导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高度重视,已经开始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等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党中央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路线。

各级政府机关要深刻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的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充分认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为全面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各级政府机关要深刻学习国家领导人提出的要求,重点考虑以下策略。

2.1 组织架构设计与经费支持

组织架构设计是要分层建立对网络信息安全负责的专业队伍,这是有效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有了合理清晰的组织架构,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才能各司其职,工作流程有条不紊。通过对不同岗位的专业培训,使得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资质和安全意识。通过建立全面的KPI管理机制,可以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对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追责,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对外包服务公司也需要纳入组织架构管理中,并明确外包服务内容边界和服务质量要求,对出现的问题也应有对应的惩罚措施。各级政府机关需要提高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高度,对网络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合理的经费支持。

2.2 建立制度管理规范

根据组织架构设计,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分级机制,对各类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系统进行涉密分级,在每个层级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系统建设的预研、立项、招标、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建立风险评估与控制流程。

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规范,至少需要涵盖以下各个方面。

2.2.1 基础设施

建立包括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防火墙、操作系统、数据库、病毒防范等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基础设施采购、部署、运维监控和巡检制度,确保生产运行安全。关键设备和加密算法要考虑国家标准的要求,避免导致泄密风险。

建立健全数据备份和灾难备份机制,确保系统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必要时,可采用内外网隔离、硬件加密、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先进技术,加强国内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2.2 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建立完善的用户认证机制,包括管理用户、业务用户和公众用户。必要时,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对用户采用身份认证、指纹认证、手机短信认证等认证方式。

对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的访问用户需要进行严格限制,尽量减少直接通过数据库用户访问和修改数据的行为,重要系统级用户的登录密码需要分段分人进行管理。

2.2.3 应用系统管理

应用系统需要建立全面的权限控制机制,对不同的用户能够访问的系统功能和数据信息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建立应用系统开发、测试、上线、变更、运维的全流程管理机制,避免因系统运维流程、系统压力等方面原因导致生产服务中断事故。

2.2.4 电子档案管理

政府政务越来越依赖信息化以后,需要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妥善保存和事后查证需要。尤其是无纸化办公逐步推进的过程中,重要信息的保存期限要求会越来越高,建立统一的内容管理、文件传输机制是各种应用系统共同的要求。

2.2.5 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和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利用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信息安全审计(IT Audit)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结合的信息安全审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信息安全审计制度需要明确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在何时介入信息安全审计工作(如例行审计、司法介入审计的启动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并定义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同时,信息安全审计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系统建设过程,建立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日志规范,应用系统记录的日志对信息安全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2.3 申请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有条件的政府机关,可申请通过ISO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该认证为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和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模型,是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被各国接受和认可。整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针策略、规划活动、职责、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通过该体系认证将对政府机关的信息安全体系化是一次非常大的促进。

3 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机关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优化也将是长期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机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林润辉,李大辉,谢宗晓,等.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美)Michael E.Whitman,Herbert J.Matto,著.信息安全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美)Mark Rhodes-Ousley,著.信息安全完全参考手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能有效发辉审计监督功能,计算机审计系统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的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认为未来的审计方向应以数字化、均衡化为主,能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设计具备审计追踪功能的管理平台,采现化化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实施实时监控。同时,积极培养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备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十五”时期起步阶段

“十五”时期(2001一2005年)是审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实施并完成“金审”一期工程,启动现场审计、审计管理和联网审计三大系统,结束了“失去审计资格”的局面。

第一,《现场审计系统》(AO)。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执行、税收、海关、金融、企业、投资、社保、资源环保、外资运用、经济责任、境外等各类经济行业的专业审计,188万个被审计单位。各类专业审计的业务性质不同、业务目标不同、业务流程不同,为克服已有审计软件单一化,进行各类专业审计信息化的整合和融合,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和整体化,审计署2004年年底开发《现场审计系统》,解决了用一套审计软件应对各类专业审计的问题。

第二,《审计管理系统》(OA)。国家审计监督面广量大,为促进审计管理的现代化,打造审计机关互联互通的系统平台,审计署开发了《审计管理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审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成长阶段

“十一五”时期(2006一2010年)是审计信息化的成长阶段,此阶段的标志是实施“金审”二期工程,完善A0,OA,OLA三大应用系统,启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安全中心、运维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建立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三)“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2011一2015年)是审计信息化进人跨越式发展阶段,目标是完成“金审”二期工程,创新多级联动联网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数字化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信息化模式;启动实施电子审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审”三期工程。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问题

1.审计现场组织和管理的局限性

审计现场协调管理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组织协调的方式尽可能的发挥审计资源作用促使审计工作依据既定的方案要求,确保被审计项目能按时按量完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审计项目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审计数据的收集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相应的系统设计将更加繁琐。审计项目参加的人员多、层次级别多,传统项目审计方法已经无法应对现有挑战。首先,现阶段国家审计工作没有标准的工作流程以及详细的操作说明,现场审计杂而无序,工作进度慢、效率低。其次,管理层对审计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审计过程出现的偏差不能及时改善,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资源分享滞后,现场审计人员获得的审计资料都在各自手上,资源分散不能进行集中管理,无法创建一个完善的系统分析、资源共享的社交平台,以上都是目前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须尽快解决;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

2.审计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审计管理主要包含计划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多项功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步骤,也能有效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

信息化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平臺,在审计实施、组织协调、团队管理过程中融入系统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金审工程二期项目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被审计企业资料信息,导致审计工作计划制定的不够全面,缺乏科性。其次,审计人员在进行现场审计时,审计资料不能及时传送到审计管理体系中,各相关的部门信息独立,本部门获得的信息无法作为其他部门的审计依据,无法形成互帮互助局面,更加无法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后,各处对审计管理体系的应用状况都有所区别,部分区域甚至还没有安装此软件,部分区域应用不完善,无法做到从计划编制、公文流转、审理、到档案管理的全套管理。

3.地区间的不均衡

广义的审计管理,应该包括对审计主体和审计业务的管理。我国的政府专门为审计管理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地方审计的信息是否完善,这和当地政府对审计信息的看重程度有关,如果当地政府重视和审计的相关事宜,审计的信息就比较完善,如果政府没有特别关注审计的发展,那么审计的信息就会有缺漏,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审计信息就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审计部门出现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此我国的专门负责审计的管理部门对数据交换中心加强了建设,但是一些小范围的地区还有没普及,这些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交流出现障碍,影响我国的审计发展。

4.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信息共享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发明以很多新的技术,这些技术也逐渐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数据库管理技术、EPP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技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审计部门需要仔细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制定标准化的审计作业和管理平台

要制定标准化的审计作业平台和管理平台就要建立一个专业的部门,该部门的任务是将审计资料进行分类,同时也可以对审计的操作建立一系列标准化的流程。审计管理平台的建立需要各种信息,来满足审计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因此要及时在平台上更新信息,减少审计人员凭借经验来完成审计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上传新的审计资源,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二)逐步完善联网审计功能

可以将所有的审计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各地审计发展水平产生的审计信息差异带来的问题 ,如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不仅可以将各个地方的审计信息上传到互联网,还可以将各地的税务信息、财政信息、以及银行的信息都上传到互联网上,这样能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失真,而且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往年的审计数据,对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这里的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计算模型,通俗的说就是依靠计算机将各种工作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备份和运作。而建云计算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审计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太高审计信息的获取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云计算运用到审计的工作中使审计的信息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审计的工作质量也能得到提高。而且云计算可以对各地的审计信息形成系统的管理,共享起来更方便。

四、结语

在对我国审计的发展状况、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撰稿者对审计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认为将审计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会使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可以减少审计的成本,提高审计信息的利用效率,能更好的储存审计信息,使信息被更多的人使用,也方便搜集审计信息。故撰稿者认为审计工作将不再是单一,它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成熟,审计工作和大数据想结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审计工作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国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培养对审计有认识而且又会计算机的专业型人才,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审计的发展,使审计变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马社昌, 董寒光. 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2,(04):8-9.

[2] 周德铭. 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发展[J]. 电子政务, 2013,(07):45-56.

作者简介:

陈浩鸿,成都审计中心。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热点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