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

2023-12-09

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该书共分十章:第一章分别介绍州县政府的设置、规模、组成机构,第二章至第六章专门研究构成州县政府的各类人员,第七章至第九章介绍州县政府的职能,最后瞿先生用专章分析了士绅与地方行政的关系。单从布局谋篇上看,其内容也与传统法制史的研究迥异,避免了机构、人数、职掌等通常性研究模式。

具体到视角和研究方法而言,如果不把传统仅仅视为一个时间概念的话,我国古代对于法律的研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特征。远古至先秦时期,在严格意义上是法刑不分;其后的封建时代,律学研究多以“礼”“法”的义理阐述为中心,或附以考镜源流(如历代正史中之《刑法志》),或以法律条文之研究考证为主线;直至近代,随着法律近代化的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法学才得以发展。然而,由于真正意义上法学传统的缺失,对于法史的研究,仍附有传统研究的特征,其代表性的如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程树德的《九朝律考》,不脱窠臼。其间虽然具有通史性、专门性法制史学的兴起,给传统研究注入了新鲜的空气,但从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上看,尚不能完全突破传统法学方法或史学方法的范围,囿守正史或政书中的材料进行“会典式”研究。

《清代地方政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如果我们注意到了时间概念的作用,对于传统法制史学研究的反思就具有更加明显的迫切性。虽然传统法制史学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但方法的单一不可避免地会限制研究的视野,难以形成生机勃勃的全新局面。因为任何学科与现实的接近是其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目前对于法律史的研究太多关注自身,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正如瞿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导论中指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对法律规则作静态研究,对于揭示法律的内容,体现法律本身的意义不可或缺,离开法律的静态研究,不可避免地会令人无所适从,也不可能透彻了解真正的内容。但是法律本身在颁布时,对于今后作用于社会的途径、效果及命运的认知是不确定的,立法者制定法律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社会关系的运转尽量合乎法律的框架,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后滞性,其于真正的社会中效果究竟如何,仅靠纸上谈法是不全面的,它必须要与活生生的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行为研究。把纸面规则和实践规则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

《清代地方政府》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的结合方面,几乎堪称完美。据该书的译序中统计,其中引证的中文史料有370种,参考西文著作资料66种,日文著作25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官员或幕友的笔记、杂记类,有160余种;引用各种册簿、全书或办公指南手册者31种;引用《安徽通志》、《长汀县志》等地方志等68种;引用各种政书、律令、条例、诏谕汇编等23种;引用《漫游野史》等野史15种,尚有其他史料或著作70余种。该书正文字数仅13万字,但其注释引用史料或著作达460余种,注释达1685条之多,注释文字达15.2万多字。

在如此宏富的史料中剔抉爬梳、披沙拣金,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而把这些史料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其动力之深确实令我辈汗颜。正因为占有丰富的法律规则以外的史料,其法律在社会中运行的实态才有更真实的展现,这本书因而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活”书。如瞿先生在该书之序中言:“所有行为分析必须放到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任何行为在具体社会和政治条件中进行实际显示的情形来思考分析它。因为如果仅凭据法律法令,总是不全面不充分的。法律法令并不总是被遵守,文字上的法与现实中的法经常是有差距的。”这种实际情形,惟有充分占有各类史料方能得以显现。

大量占有各类史料进行活的分析,在该书中随处可见。其如就一个家庭累遭盗劫或几个家庭同时被盗的案件而言,只要在四个月内未能捕获罪犯,州县官都将被处罚,被降官两级并立即调任它职,然而实际情况往往迥异,宽仁厚情的总督、巡抚经常在最后期限届满之前将州县官调任它职,以便为他解除实际降职之危。书中对于其他种种职能的具体运作方式多在宏富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微观上的阐析,如果仅仅从纸面规则来进行静态研究,是无论如何反映不出这些与理想状态呈巨大反差的真实社会图景的。

从社会大视角出发,把法律看成社会中的活法而非书本上的死法,从法律与社会整体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对法律进行综合性的动态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和对历史上法律运用的认识或许就全然不同。瞿先生把法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对于突破传统法史研究意义绝非一般。

笔者于瞿书所感受到的新视角新方法之感受也许并不能表达先生创作的真正特点,然而,如果套用一度流行的“作者消失了”的说法,这确实是我的一点陋见,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也可以写成这样。如果读者诸君能够碰上这样的好书,真正运用自己的大脑认真地读下去,一定会受益非浅。

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3、走自己的路:建党百年中国道路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提升路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5、廊坊市档案馆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6、光辉历程 伟大时代

7、“微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8、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9、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0、在历史教学中自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1、《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问题的百年探索与创新

13、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基本内涵

14、党的十八大报告若干创新论断解析

15、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16、学习党史就是坚定我们的“信念之根”

17、新时代民族高校“纲要”课教师政治素质优化提升研究

18、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19、试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20、浅析“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切入点研究

2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2、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逻辑的再认识

23、高中政史学科融合教学方法谈

24、必须重视中国近代史的宣传教育

2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与抉择

26、探寻文化自信的历史溯源及其当代价值

27、全省党史界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28、以历史解释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路径初探

29、中国近现代史复习之我见

30、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

32、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33、学习党史要做到三个“有机统一”

34、历史课教学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35、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6、“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回溯和时代蕴含

37、研究生“中特”理论体系教育中的党史叙述

38、学习进阶理念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39、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

40、试析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危害及对策

41、新时代高校传承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

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43、“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中国模式”发展方向

44、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划时代意义

45、增进“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46、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考

47、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探析

48、抗疫精神融入“纲要”课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4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大智慧

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史 高中数学

数学史和数学知识紧密相关,但长期以来,数学教师把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分割开来,造成数学课堂缺失人文性,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在数学课堂中穿插数学史的教学,无疑能增添数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实践化,有利于生成高效的数学课堂,也真正实现了《数学新程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好九年制义务教学数学课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就教师职责来说, 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思考教学:第一,从知识与技能维度思考;第二,从过程与方法维度思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习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思考。

要实现和体现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必须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改革课堂教学,向数学史借力,把数学史融入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提供新动能、新思维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二、数学史助推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引数学史知识进入数学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数学课堂更富有“人文味”,又有利于学生吸收数学知识,内化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和创新意识。

加涅认为,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运用学过的概念或者命题,它是一个重新发现问题的过程。从数学史知识和教学课堂问题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看来,教师要活用数学史,尤其要借力数学史里潜隐的方法。有一句话讲得好:“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当学生找到适合这一问题情境与某些概念、命题之间的特定关系时,他们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掌握了灵活的方法,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数学家往往按照先易后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先“解剖”简单的问题,然后整体考量条件、因果、变量、趋势等关系,审慎地提出假设,有道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考证、自我求解、自我验证、自我否定、自我修正,到问题核心处才能豁然开朗,得出问题的正解,并向纵深推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问题是大问题的一个切面,数学问题往往以小见大,窥斑而知全豹。小问题的解决给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门槛,最终目标应是对更大问题的假设和演绎,从而呈现数学知识的脉络。

数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是漫长的过程,有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反复出现在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数学家往往通过一般和特殊、个体和全体,置换和类推等方法找到一些普适性的规律。像“一题多解”“数形结合”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上升到方法论层面的数学知识底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个体知识的生成过程与历史上数学普识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需要教师利用数学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把数学史适时、适势、适量地引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设计者、引领者的角色,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数学史表面上与解题能力关联不大,其实它的作用如“汤中盐”,适量地引入数学史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使数学原理、公理和推论在数学史的引领下持续发酵。

三、借力数学史知识的思考与建议

让数学史和数学教学在课堂中“联姻”,教师是行为主体,也是行动主体,所以教师应做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引领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注重课堂预设,巧妙地引入数学史,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又要注重适时、自然恰当、了无痕迹。

为了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由“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跨越式转变,教师需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性。教师需多查证资料,让数学史正确地、翔实地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田,突出数学知识的人文性。

第二,针对性。在讲解数学史时,教师不能把它当作历史课,而要突出史料和人物的针对性,因需而讲。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建立、“微积分”创立等。

第三,趣味性。以史激趣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选择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知识,针对学生所学的新知,大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数学史知识串联课堂教学,使一节课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

第四,领悟数学核心思想。在数学、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数学归纳法等, 它们渗透着辩证思维。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辩证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熙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1995,(11).

[3]施仁智.新课程视点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及教学形式的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12,(5).

[4]李重庚.高中数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及其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11).

[5]黄友初.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赵金波.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

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史教育;激励;借鉴

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化学史教育,通常以“科学视野”的形式出现,但在教材中地位“低下”,好像可有可无,处于尴尬位置,以至于许多教师忽略了它的存在,没有认识到化学史教育的作用。

一、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又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还要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引入化学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化学教学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人类智慧的结晶),还可以追溯人类对真理认识的曲折历程,揭示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培育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四大发明(其中多项与化学有关)的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的化学?答案或许就在化学史教育中,我们可从他人身上找到答案和启发。

二、化学史教育不能照本宣科,草草了事

化学史在教材中只是简单的介绍,缺乏故事情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化学史教育,认真备课,适度展开,将化学史讲述得有血有肉,反过来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对激励学生学习化学将有很大的作用。

范霍夫,荷兰化学家,上中学时非常爱好化学,经常积攒起父母给的零花钱购买一些实验品和仪器,进行家庭小实验。20岁到德国波恩大学深造,在名师凯库勒教授的指导下,钻研着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最新课题。1874年,发表了《空间化学结构》,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他认为建立在平面结构基础上的化合物的结构并不能反映二氯甲烷的真实结构。他提出在甲烷中,碳的四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顶点,碳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上,合理解释了二氯甲烷分子不存在异构体。

范霍夫的假说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实,他的四面体学说还解释了一些当时弄不清的异构现象。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勒贝尔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二人共同奠定了有机化合物三维空间结构学说的基础,这就是范霍夫—勒贝尔碳价四面体学说。他也成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

化学史教育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化学史教育使学生将化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哲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结合起来

火是人类控制和掌握的第一个化学变化,火可以照明、御寒、烧烤食物、抵御猛兽。熟食对人类智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可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因此,可以说化学是人类从火的认识与利用开始的。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用火之后又一项伟大成就。冶金技术的掌握,人类迈进了铁器时代,生产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曲折的化学史。在教学深化这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的发展与社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1799年,伏特电池问世,人们立即用它进行化学研究。英国戴维利用电解质,将不易分解的苛性碱和氢氧化钾进行电解,從而制得Na、K,对CaO、BaO、SrO的分解,得到了Ca、Ba、Sr。化学史不仅说明了K、Ca、Na等金属的活泼性非常强,同时还解释了采用“电解质”法冶炼这些金属的原理,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碱金属”或“金属的冶炼”部分讲述。

物理学的发展为化学提供了精密仪器,如光谱仪、质谱仪、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与计算机组成了庞大的综合控制系统,有的光谱仪每分钟可分析15种元素。物理方法具有微量、快速、准确、信息量大等优点。

四、化学史教育使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规律

中学教材中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是: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规律。原子学说促进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开创了化学全面、系统发展的新局面。化学发展又完善了原子说,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它又由更小的微粒构成。

门捷列夫通过长期的科学实践,依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最基本性质,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排列起来,其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化学从个别元素的零星地罗列,发展到揭示化学元素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把所有化学元素纳入一个完整体系,使化学进入了系统的阶段。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一些未知元素的空位,并预言了元素的性质。这些预言以后被惊人地兑现,充分说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技术的日趋精密,周期表中出现了矛盾,矛盾的解决有待于深入原子的内部结构上去寻求。现在通用的短周期表和长周期表是以原子结构为基础的产物,说明实践的发展又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这些科学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给孩子以强烈的震撼,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化学教学中常涉及许多化学史,如波义耳的酸碱指示剂的发明、波尔多液的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确立等,这些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化学史,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史教育是调味品,是维生素,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史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1.数学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科学,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数学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到政治、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历史上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乃至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数学家们经历了曲折艰难最终探索出来的。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2.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注重形式化的演绎数学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认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课时和内容上的安排的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往往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广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会考试”的效果,往往在课堂上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目前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也早已被一些学者所认识。2005年在中国召开了“第一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由此看出,充分发掘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发展数学史教育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数学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数学史教育在数学教学的功效引起一定的重视,但这并不够。数学并不是一些枯燥定理的堆砌,而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数学家庞加莱说:“若欲预见数学的将来,正確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数学史是人类文明给后人留下的路标,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数学史的学习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最佳载体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只涉及数学的两个层面:数学的概念、命题,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现如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常识,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较为宽泛的眼光来看数学或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之一,它并不是超文化的。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文化除了数学知识本身,还包括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史正是数学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

(2)数学史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

几乎所有学科都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数学学科尤为突出,在著名数学家成才规律的探索中,中外学者不约而同地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列为第一位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自控能力都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且大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已经非常注重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习方式也从中学时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数学发展史,许多数学名家并非一开始就是从事数学研究的,很多人是因偶然的机会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从小游手好闲,偶遇一次街头数学问题悬赏解答,强烈的兴趣使他对数学入了迷,那年他已经近二十岁了。

数学史上的许多经典问题,仍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数学学习者投入其中,如欧拉研究过的七桥问题,我国的七巧板游戏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掘其教育价值。

(3)数学史是理解数学的必由之路

数学课程通常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论述,好像从这一结论到那一个定理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从点滴积累开始的,有的甚至需要几百年时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四色原理从产生到最终解决花了三百多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衍生出了众多应用数学的分支,从不同侧面影响着社会生活。

从数学史看,数学成果的流传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流传,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数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前人的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有益的启示,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并真正学会“像数学家那样思考”。

(4)数学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

数学史在课本中的反映是经过提炼的,自然淡化了发展中艰苦漫长的历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同学们会获得学习的勇气,不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而沮丧。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严谨创新和为了科学事业而勇于献身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解决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时,许多数学家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些都是极好的思想教育的材料。

欧拉终身为数学奋斗,所有的领域都留下欧拉研究的痕迹,长期的劳累使他双目失明,在此以后的17年,仍忘我地献身于数学研究。牛顿出身于农民家庭,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1665年,伦敦地区流行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牛顿回到了家乡,在乡村幽居了两年,终日思考各种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平生的三大发明——微积分、万有引力、光谱分析都萌发于此。后来牛顿在追忆这段峥嵘的青春岁月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功当归功于精力的探索。”“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备受鼓舞,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成就。通过这些数学史实和事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超越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胆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

3.结语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数学史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真谛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更深刻地领略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对强化课堂效果是一种很行之有效的做法,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最后引用19世纪英国数学家格莱舍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泰良.以史为鉴 注重反思[J].数学通报.2004.2.

[4]J.N.Kapur.数学家谈数学本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李心灿.微积分的创立者及其先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中国法律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工业设计史 辅助 教学研究 临摹 设计

人类的设计活动悠久,设计历史源远流长,而设计教学与教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远不及设计活动久远。设计学术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作为设计领域真正意义的设计院校,包豪斯的成果与影响历经近百年,仍被后人传承与颂扬。以构成和工作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的包豪斯办学形式自然是当今诸多设计院校与专业的范例,强调学生的技能必然成为当代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倾向,再加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走向设计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设计史论内容[1]。无论从历史沿袭,还是设计专业特性,能够身体力行实现创意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势下,设计史课程不受重视,成了设计专业学生的选听课程。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史论类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与其他技能性和设计实践课程相比,它被定义为理论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为摆脱工业设计史课程被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强调其重要性,但更切实有效的做法是进行课程教学实验与改革,使工业设计史与设计融合,带动学生能动地获取设计知识,提高认识,启发设计思维,丰富设计方法与途径。很多高校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诸多设计教育者进行了课堂改革,但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学观摩与课堂教学经验,对工业设计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归纳。

(1)教与学被教材束缚,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测试,机械式的枯燥记忆很难激励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扩展阅读,有限的设计史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系统理解设计的发展与流势,更不会健全史论框架[2]。

(2)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一讲解为主,学生多以观望的态度学习,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设计作品和风格漠视,缺乏理解,不会分析。

(3)工业设计史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渐遗忘,在设计实践中不会联系史论知识,不会借鉴历史上的设计案例与设计方法。

这些问题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进,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助辅助教学手段与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专题研究与评价、作品赏析与临摹、主题设计等形式。

1.专题研究与评价

以往,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图片与视频史料,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所涉及的信息量同样有限,并且在教学中常伴有教材作者和讲解教师的主观见解。学生不会能动地思考与研究,更不会追根溯源,查阅原文资料。这违背了鼓励学生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主观能动地学习与阅读这一教学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之前以教材为纲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选取适宜的时机穿插专题研究:教师辅助学生选择题目,进行定题分析研究与课堂演示,教师引导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收集、理解和表达知识。

专题是将线性的教材内容打散重组而成的平行、独立且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单元。专题与教材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将来要呈现在某一课堂上的主题。教师在辅助选题时可以给学生较宽泛的范围,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中国明代家具设计,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派,波普风格,高技术风格,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意大利现代设计,德国现代主义,荷兰现代主义,瑞士现代主义,美国现代设计,理性主义,绿色设计,当代设计,等等[3]。在这些大纲中,学生甄选感兴趣的专题,并与教师探讨确定详细的题目。选题与定题的方式是多元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与学生的倾向进行确定。定题之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图书、互联网资源等途径收集整理资料,分析与研究,以课件、视频或专题报告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把这些专题合理穿插到授课间隙中,给予每个专题适宜的时间进行课堂演示。通过演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观点,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对于专题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最初的观点是不完善的,而且不同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需要随机应变,通过与学生沟通和评价对其进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概念。但要特别注意一点,给学生布置专题,并不意味着把课程全部交给学生讲解,工业设计史以教师讲解、梳理设计历史脉络,分析设计作品与风格为主的课堂形式是不能被取代的。

以专题辅助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比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更生动与直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另外,专题研究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要求明确,容易促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会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进行扩展阅读,感受到开卷有益,由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知识的探求者。

2.设计赏析与临摹

工业设计史传统教学多采用单一的讲解形式,期末以论文或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整个史论的掌握情况。学生课堂听讲,课后或考试前记忆,记忆成了学生学习史论的唯一利器。学生缺乏研究设计作品、风格与设计方法的激励,完全成了设计历史中无数经典设计的远观者。当问及学生喜欢的设计师、设计作品与风格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都差不多”,“让我想一想”等。这说明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的丰富刺激与责任的因素。所以,在史论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引入设计作品赏析与临摹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与设计史中各类风格与作品的联系,研究设计作品及相关史料信息,设身处地地进行主观感受,培养审美能力。

设计赏析与临摹可以在课堂和课后同时进行,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各类设计风格流派中的典型设计师与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设计发展至今,已经有海量设计作品诞生,所以教师选择赏析作品时要注意其典型性,抑或根据授课学期的时下性需求进行针对性的选材,如汉宁森、潘顿等设计师的灯具作品,彼得·奥普斯维克、柯伦波等的座椅设计[4]。这些作品是创意的体现,同时包含设计师对形式、材料与技术的探索。在赏析过程中,注意介绍设计者、时间、设计特点及风格特征等史实性内容的客观性,尽量减少教师的主观评价,评述的任务交给学生,并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任务:选取某一风格流派、某一设计师或某一设计公司与机构的一件或几件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与临摹,从而拉近学生与设计史料的距离,引导他们自主研究产品的尺寸、比例、造型、功能与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学生会通过课外读物、网络等方式收集产品信息,也有部分学生会参观展览或卖场,实地测量、研究与感受设计作品。作业完成之后可以进行集中展示与讲解,教师进行讲评。

这一课堂辅助从理解风格流派、收集资料、赏析作品、临摹设计到展示与表达。学生收集资料,理解产品与相关人物流派,研究并临摹产品,切实消除了史论与学生的距离感,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自身的审美倾向,为日后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3.进行主题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具有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特色,设计思维的培养与设计行为的训练是今天各大设计院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工业设计史课程是人类设计活动积累的总结,它记录了人类砍砸石器,制作陶瓷,批量生产,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多元的设计活动[5]。其中涉及大量的设计案例,并阐述了对应的设计理论。这些对培养设计思维和塑造设计思想,提高审美与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设计史课程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它是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最终应该回归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而现阶段以单纯讲解和论文形式为主的工业设计史教学基本处于学过即过的状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多被束之高阁,学生很难把所学案例与方法运用到设计中。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性的教学辅助,最有效的设计实践莫过于“设计”本身,即以主题设计的形式辅助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

主题设计进行的理想时期是在重点课程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选择具有专题性、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风格,如设计一款具有所学风格特征的座椅、灯具等,当然题目的拟定是宽泛的。设计题目的拟定还可以参考学生前期的专题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报告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倾向进行定题,学生选题,分析研究历史案例与方法,启发思维,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新的思考点完成对设计史中代表作或历史风格的设计实践,这其中有作品的研究,风格演变的探索等。图1、图2是我校学生以历史为启发进行的座椅设计:耳型椅是从萨尔瓦多·达利在1936年设计的梅维斯唇形沙发中获得的灵感,并融合了人机因素,使整个流露出波普的新奇与独特;琴键休闲椅显而易见是以钢琴琴键为灵感进行的设计,黑与白的搭配颇具视觉效果。

主题设计形式即可让学生欣赏、研究历史作品,从设计案例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同时促进学生对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发掘。图3是与艾洛·阿尼奥的小鸟椅同名的座椅设计,学生以小鸟椅为出发原点,联想到张大了嘴等待喂食的小鸟,以此获得了创意点。设计中采用仿生的设计手法,对小鸟形态进行抽象处理与表现。将稳定的座椅倾倒即可变身为一款摇椅,两种使用方式的巧妙设计可圈点,不失为一款趣味与感性并存的设计。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出设计史与设计的关联性。只要学生不断理解、研究与认识,一定会丰富设计思维,谙熟设计方法。

将主题设计实践作为设计史教学的辅助,可加深学生对设计史内容与方法的理解,又可强化学生的审美与设计能力。设计史中的主题设计辅助是将历史与当代进行融合,学以致用,更直接地把史论知识融入学生思维体系与设计活动中。设计行为的参与反过来又验证了工业设计史中涵盖的设计思维。

以上三种辅助形式对工业设计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要使他们发挥既定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辅助与课程内容、课程时间相协调,合理穿插与布置,不能盲目运用和依赖这些辅助方法而忽略课程内容的讲解;另外,要注意专题研究与评价、设计赏析与临摹、主题设计之前的引导和之后的评价,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经历这些环节,而不进行引导与评价,就会缺失对学生的激励,没有激励的辅助环节不能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研究与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02):18-21.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05):75-77.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4]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5]姚君.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艺术研究,2010(02):162-163.

基金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设计为引领,史论研究为核心——《工业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GDup201231)。

上一篇:信号处理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有关极光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