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

2024-07-27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出现了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全球环境恶化的问题, 使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出现, 最终将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 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也进行了规范, 在贸易方面增加了一定的限制条款。

有关国家以“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理由, 将环境保护和贸易保护相结合, 于是绿色贸易壁垒就出现了, 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经济生产和发展的有力武器。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 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 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 通过颁布多样化的环保法规和条例, 对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 制定复杂的检验认证制度和审批制度, 征收环境进口税等等, 对进口产品形成一定的贸易障碍。

近些年,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 陆续制定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 以期达到限制输入, 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目前, 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制度安排有:环境附加税, 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产品加工标准制度, 绿色补贴制度等等。

2 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一般是通过国际性环保公约和区域性环保公约、环境标志、包装与标签要求、检验和检疫要求、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环境管理体系等, 一系列措施、生产方法及环境成本的控制来实现的。

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环境附加税、环境标志、生态 (或绿色) 包装、产品加工标准制度、绿色补贴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国际性、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

目前, 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1972年伦敦公约) 》、《海洋开发与管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

2.2 环境附加税

环境附加税是发达国家就保护环境以限制进口所采用的最早开发的一种手段, 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 或者限制、禁止进口, 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欧美国家限制对含有苯等有害物质的汽油进行进口。

2.3 绿色环保包装制度

绿色环保包装是指节约资源, 以减少废弃物, 采用易于回收再利用, 易于自然分解,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包装, 如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质包装代替塑料包装等, 并且限制产品的过度包装, 例如前些年我国月饼, 酒类, 营养品的包装就常常出现过度包装, 曾经造成极大地浪费和污染。

2.4 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是指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对进口产品的品质是否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进行的检测。重点是对涉及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农药残留量、放射性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进行的检测。如日本的《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美国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等都对强制性检验检疫提出了具体要求。

2.5 绿色环保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由专门机构, 如政府, 颁发的证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达到环境标准的一种图形标志。获得者可以把这种标志印或贴在产品及其包装上, 以证明该产品不仅质量符合标准, 而且在设计、生产、消费、使用后处理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标志制度起到了很好的环保宣传效应, 并且也可以作为一种市场准入证, 进入欧美市场。

2.6 国别环境保护法规

国别环保法规是指主要发达国家在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污染防治、农药管理、化学品管理、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许多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如食品农药残留标准、纺织品环境标准, 食品生长环境标准等。

3 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最初的目的是保护天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 宣扬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观念。近百年来, 随着全球资源逐渐耗尽和环境日益破坏, 人们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为了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随着绿色消费逐渐兴起, 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能够更容易获得各国公众的广泛支持和理解。比如:近两年来, 北京大力宣传绿色出行, 提出低碳生活, 即是人们对绿色消费的一种广泛支持。

(2) 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由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雄厚的科技实力, 并在很多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 所以他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通过这些组织, 他们把本国先进的技术法规、标准等最大化的纳入国际标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很难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高标准要求, 如果再让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合法化, 就会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

(3)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有很强的连锁反应。世界上只要有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采取了某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其他国家会马上合理合法的纷纷效仿, 以回以颜色, 使得这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国家, 从而导致对全球经济贸易的重大影响。

(4) 有多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可供选择。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包括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 还有最终产品等。目前容易最受影响的主要是农产品, 水产品等初级产品, 以及食品、药品等制成品。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直至最终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在绿色贸易壁垒的覆盖之下, 每一个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所以将会出现多样化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供选择。

4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近年来,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失去信心, 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性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和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多数是环保主义的发起者和拥护者, 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 我国的出口商品也就必然更加容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出口市场也比较单一, 若受到某些国家所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出口销量必然大幅下降, 出口增长速度必然减慢, 如果不及时采取对策, 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可能受到严重的冲击。

(2) 从企业出口的成本和效益来看。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依附于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志, 所以要想实现环境标准、获得环境标志, 就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财力和人力进行技术研究, 改善环境质量, 可能还会增加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费用, 从而使企业出口成本陡然上升, 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逐渐丧失, 最终使得企业的出口效益日渐下降。

(3) 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来说, 也有正面的激励作用。在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下, 逼迫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到研发创新上, 也由此引起整个社会, 各个层面的提升。并且通过贸易壁垒可以有效的防止他国对我国的污染转移, 由于欧美等国家环保标准非常严格, 为了经济利益, 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 某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包括中国所以, 如果能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 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4) 由于受到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逐渐增多,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如果处理不当, 就可能会影响到双边甚至多边的贸易关系, 因此, 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 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5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5.1 倡导全民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观念

鼓励公共交通以降低碳排放量, 对旧物实行回收再利用等等, 摒弃“奢侈浪费、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如避免过度包装,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严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通过积极应对, 提高自身水平, 将所谓的贸易壁垒逐个破除。

5.2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要逐步完善各项环保法规, 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 鼓励清洁生产。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在推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成本间的关系, 实现环境保护与降低生产成本的“双赢”。

5.3 完善环境认证制度

这类认证虽然是非强制性的, 但企业申请认证后将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所以我们要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动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完善环境认证制度, 对我国早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有着积极作用。

5.4 及时了解各国环境壁垒信息

及时了解各国环境壁垒信息, 建立相关的信息中心, 加强信息收集和研究的工作, 为相关行业提供咨询服务。由于主要贸易对象国, 欧美、日韩等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更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最新法规、技术和标准, 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5.5 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

学习世界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 建立产品的研发基地, 高新技术孵化基地, 对环保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通过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 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随着我国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的提高, 环境壁垒的制约作用将逐渐减弱。

绿色贸易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而绿色贸易壁垒则是在潮流中诞生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保护措施。因此, 我国在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 要顺应绿色潮流, 实施绿色贸易措施, 提高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恶化的问题, 因此, 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绿色国际贸易, 以及绿色贸易壁垒。文中浅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表现形式、特点、对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造成的影响, 以及提出我国可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易,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戬.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其法律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4) .

[2] 陈依慧.金毅.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中的新障碍[J].改革月报, 2001 (10) .

[3] 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 2002 (12) .

[4] 宣亚南.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EB/OL].http://202.205.11.142/cdmd/, 2005, 8, 18.

[5] 李树.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化”[J].经济问题, 2001, 4.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

一、我国玩具出口现状及遭受的技术壁垒

本节主要对我国近几年的儿童玩具出口量和对所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研究分析。

(一) 我国儿童玩具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 北美、欧洲、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菲律宾、日韩、澳大利亚和南美是我国儿童玩具的主要出口市场, 约占2016年儿童玩具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38%。其中, 占我国儿童玩具出口市场最大的是北美和欧盟, 2016年出口到北美和欧盟的贸易额约占总额的58.82%。我国儿童玩具产业的主要贸易方式为“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加工贸易, 儿童玩具产品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市场, 涉及较少的是生产贸易。我国儿童玩具产业是以出口外销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 生产企业80%以上为出口企业。我国儿童玩具产品2017年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37.95亿美元, 同比2016年增加30.52%。如图2.1所示, 自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以来, 尽管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 但是近四年的儿童玩具出口平均增速约为13.87%, 儿童玩具行业在近几年中一直发展稳定。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统计数据库

(二) 我国玩具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国外不断发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使我国儿童玩具产品频繁地被扣留、召回、警告。2017年, 我国出口的非食品类消费品被欧盟、美国、加拿大共召回扣留1034批次。我国消费品出口主要国家欧盟, 在本年度共召回833批次, 占三国召回或者扣留总批次的80%。而从产品类别上看, 儿童玩具召回扣留批次最多, 共364批次, 占三国的总批次的35%。我国儿童玩具被召回扣留的频率处于上升趋势。机械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电危害和燃烧安全危害, 机械物理伤害是主要原因, 被召回 (扣留) 批次最多, 占比70.54%。其中, 因机械物理伤害中的小零件伤害原因召回扣留87批次, 占召回扣留总批次23.90%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儿童玩具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推动技术改造和创新、产业结构优化。首先, 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了我国儿童玩具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了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实现我国儿童玩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儿童玩具出口企业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 引入他们领先的生产技术, 同时专门培养一批玩具专业人才, 逐渐地创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完善国家标准和建立完善体系。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完善我国儿童玩具产品相关国家标准和相关体系的建立。近年来, 随着我国儿童玩具召回事件不断发生, 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2013年, 我国对己发布十余年的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进行修改, 并于2013年7月向WTO秘书处进行通报, 2014版本的《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每一部分与2013版本的相比都有较大变化。

(二) 消极影响。

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使企业付出高昂代价。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玩具出口市场、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种成本的增加直接意义上会带来出口的下滑。并且不仅仅是生产成本, 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临时性和时效性, 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出口, 会选择被迫适应该突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这种适应需要企业付出极为高昂的代价。企业难以适应不断推出的标准、改造升级困难重重。就前文诸多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举措和相关条例中, 可以看出, 具有专业检测资质的机构负责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相关测试是具有普遍性的, 其中具有典型例子的, 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将之前玩具行业协会的选择性测试标准《ASTM-F963》通过此法案转变为强制性的玩具测试标准, 使得之前的选择性的测试要求变成强制性的测试要求。这种改造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我国儿童玩具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分析

(一) 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在整个儿童玩具出口中有绝对的宏观调控作用, 处于主导地位。政府需促进国家与国际标准接轨, 抢占标准制高点。我国玩具产品出口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欧盟制定或者由欧盟制定的技术标准转化过来的, 所以我国玩具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将我国玩具出口技术标准与国际玩具标准并轨。我国积极主导参与玩具国际标准重要会议是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有力的途径。加强WTO的TBT/SPS通报评议工作。中国加入WTO组织, 即享受相关成员国之间贸易保护和规则约束, 比如TBT/SPS通报评议工作即是对企业本身、行业本身的有效保护, 至少能够通过评议来给企业争取反应、调整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评议, 也为我国的评议专家组提供吸取WTO其他成员在制定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的先进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标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 发挥中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主动作用。

(二) 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我国儿童玩具出口的市场中有微观调控的作用, 并且企业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需熟悉掌握WTO的规则和出口目的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 是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主体, 是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面对者。中国的玩具企业要熟悉和掌握WTO的规则, 避免盲目地进入国际市场,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由此才可达到持续的发展。当企业将产品出口到相关目的国时, 需要通过玩具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实验室等其他服务性机构, 搜集和获得对应的出口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并且需要取得市场准入的各项资格和认证, 提前规避风险, 避免突发情况的发生。企业需建立合规部门, 以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保障体系。在企业国际化运营的过程中, 针对目标市场的合规经营、合理避险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的政策理解以及时做出调整和反映, 对相关标准、条例及时做出调试、测试、提供修改意见和成本核算等, 这些具体专业的内容需要企业成立相关合规职能部门进行研判, 建立相关产学研的体系, 以行业主导行为取代企业个体行为, 借助行业发展塑造自身自主品牌。抱团取暖, 战略合作, 走向国际, 掌握市场地位。同时以国内供给侧改革为契机, 扩大内需, 平衡、缓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对企业上升过快的成本、研发、管理的压力。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 生产的玩具占据全球的70%以上。但是我国儿童玩具出口近几年来频繁受到欧盟、美国等国家或者地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儿童玩具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儿童玩具,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参考文献

[1] 戴雪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建省玩具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6) :269-270.

[2] 汪振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玩具出口行业的影响和对策[D].苏州大学, 2016.

[3] 郭婧怡.我国玩具行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跟踪研究[J].大众标准化, 2016 (05) :60-64.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产品在外贸市场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源比较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也取决于外贸经营的组织优势。培育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农民组织竞争主体,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需要。农民组织有利于克服小农经营模式的固有缺陷,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强外贸谈判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农民组织; 险期限农产品对外贸易; 竞争主体

加入WTO之后,中国开放了农产品市场,冠以各种头衔的“洋协会”纷纷登陆中国。据新华社上海报道,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和办事处的“洋协会”已达到65家。农产品贸易市场面临着更加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获得外贸竞争中的一定优势,不仅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抢占滩头份额,还需要培养有力的团队竞争主体,散兵游勇式的外贸竞争不是别人的对手。积极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使农民组织成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竞争主体,有利于改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弱势地位,增强竞争实力,推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

一、合作经营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小农缺陷

作为WTO组织成员,中国的农产品经营不仅与全国的城乡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紧密地与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对市场形成的高度依赖,使中国大宗农业产品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竞争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流通领域之外下功夫,生产环节是关键。目前我国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导地位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小的小农经济”,①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小农生产方式置身于国际大市场竞争,存在着很多缺陷。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是生产成本较高。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农民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就必须要在种子、化肥、农药、水电上不断增加投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几年一涨,比较起一些农业大国的机械化大农场,中国小农的生产成本很高。就小麦、大米、棉花这些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业产品而言,我国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 20% 到 70%。②生产高成本所产生的副效应是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二是产品难达到现代市场所要求的合格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严密的情况下,质量认证、食品标签、规格要求、“绿色包装”等技术项目,对于小农户生产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小农户的生产过程随意性大,难以规范和控制,产品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许多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这样的产品,不仅过不了出口质检关,现在连国内消费者也拒绝消费。即使小农采取了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也会因为缺少统一的质量认证、规范的包装与商标、以及有效的宣传手段,而无法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在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张的超市中,海外进口或国内大农业公司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零散农户的产品往往只能在国内农贸市场或地摊上与小商贩和普通市民打交道,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三是市场信息不灵。许多农产品的市场周期性特征明显,单个农户无法了解、更无法驾驭,往往依据短期的市场信息做出生产计划,或环顾周边邻里举动“跟风式”地安排生产经营。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呈现饱和状态,或市场行情已发生根本变化,使农户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处于现代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就好比汪洋大海中的小船,毫无竞争能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只有联合起来或组织起来,以团队协作的优势和集体的力量去克服分散小农固有的缺陷,在农业国际化商海中打造“绿色航空母舰”才是出路。有两种基本的联合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用“自愿加入、民主管理、交换劳动、协作互利”的原则,将农户联合起来。在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内部,以契约方式协调成员的利益和行为,瞄准市场需求和规则,努力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使农户获得收益。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初期,会遇到缺乏资金周转或缺少市场营销网络与市场经验等困难,但毕竟比起个体农户来容易克服。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地方只要小农经营仍占一定规模,它都必然实行合作经济。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韩国,普遍是以农民合作组织来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户的利益。第二种方式是组建大的农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由龙头企业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农户或以土地入股,或以订单缔约,加盟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大规模的农业公司比小农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采取标准化的管理,增加资金投入,从而满足市场的要求。农户则可以通过加盟来降低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避免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经济实力弱等缺陷。

二、组织营销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起伏不定。从国外市场看,发达国家有了几百年的世贸历史,不论市场体系、体制还是贸易经验都已臻于成熟,处处占据优势。尤其是一些国家不断采取苛刻性的技术壁垒及反倾销制裁,限制农产品进口。从2006年开始,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卫生新法规全面启动。新法规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对蔬菜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影响巨大。我国由于刚刚入世,外贸体制处于转型时期,国际市场经验和信息方面相对不足,现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比较薄弱,各地区情况的差异又比较大,导致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源比较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也取决于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组织优势。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过程,如标准化、品牌、商标、包装、储运、公关、贸易谈判等,都直接影响着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一样,都是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在国际商战中,散兵游勇式与规模建制的不同市场主体所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性协会,主要是围绕着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而建立起来的,便于资源整合与技术提高,从而取得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中国农民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主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大公司企业,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要使我国农产品有能力与国外的各种专业协会和大集团进行竞争,有实质意义的举措,就是尽快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营组织载体,建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此来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

1. 整合地方资源,提升农产品外销能力

针对加入WTO后,单个农户无法进入外贸市场的状况,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培育团队主体。动员广大农民加入经济合作组织与专业协会,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专业基地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共同走向市场,共同增加收入。在经济实体的运作下,在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以产业链为整合手段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培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地方农产品外销能力。

2. 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

合理安排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及其比重,是基本的外贸策略,这不但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实现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需要随时根据国际市场动态来调整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营销,工作量大且复杂,仅靠国家外贸机构和一些外贸公司的筹划操作,难以应对外贸市场的风云变幻。农民组织直接与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农户相连,既熟悉农户的生产经营项目,又了解地方资源优势和潜在实力,在动员和组织农户调整产品结构上,具有地利人和之便。政府外贸部门、外贸公司可与农民组织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把农产品出口的调整方案,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加以落实。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下降,以加工品和食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上升。2006年“广交会”再次表明:一些粗加工、老面孔、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几乎无人问津。我国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业产品因生产成本偏高而竞争力相对较弱,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果蔬、水产、畜牧、药材、花卉等,则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在欧美也有一定市场。在有关部门指导下,通过农民组织的运作,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发展副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3.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战略和绿色营销战略

不断严格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多障碍。深加工不足、技术标准不健全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空前严峻。世贸组织在有关协定中,也明确要求所有成员采用国际标准,并作出规定,在因技术问题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采用国际标准的一方,有理由被认为没有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我们只有遵循国际贸易规则,苦练内功,通过提高技术、保证质量、达到标准,来破除这些障碍。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建成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努力适应不同市场的准入要求。只有通过农民组织才能配合外贸机构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宣传培训。向农产品外销的从业人员宣讲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树立质量规格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商标品牌意识,培养运用标准化手段对农产品实行生产与加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监督和产品的质量检测,严格把好质量关,尤其监督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的正确使用,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保证不合格产品不出村。三是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走绿色营销之路,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讲究天然滋味、绿色包装、人情关切和文化品位;注重环境、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沿着保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

三、团队机制有利于增强外贸中的谈判实力

中国入世后农产品国内市场变成国际市场,存在着谁来充当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主体,谁来代表中国与国外的大公司、大集团、大行业组织进行谈判抗衡的问题。“洋协会”到中国来,目的是攻占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我们不仅需要生产出国际竞争力的农贸产品,也需要培养与国外大公司、大行业协会相抗衡的竞争主体。从国外经验看,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是各国农民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的基本组织方式,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产品外贸谈判中的重要依靠力量。我国目前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谈判席上,普遍情况是:一边坐着国外农业产业协会的高层人士,全权代表几十至数百家农场主的利益,实力强劲;一边坐的却是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处境显得尴尬。因为我国农民没有自己的产业组织,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民间组织发展滞后,“起诉倾销或应对反倾销的农民组织尚未发育”,③派不出自己的代表,凡事只好由政府出面。朱镕基总理早几年就曾在一个文件上批示说:“我国各种协会要能像美国大豆协会那样就好了”。④我们必须加快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培养农民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对内成为政府外贸谈判的坚强后盾,对外成为与他国市场主体谈判争锋的英勇斗士。

外贸经验表明,在有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谈判中,各国领导人都会有意无意地以国内的支持力或压力为参照,来确定自己谈判的回旋余地。如果一个国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那么这个政府的领导人就会因为有农民组织作后盾,而理直气壮地与外国对手折冲尊俎,步步为营,坚守自己的谈判立场;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有力的农民组织,那么它在谈判桌上因为缺少后盾或压力而使坚守阵地的决心游移。欧盟各国政府在与美洲贸易组织谈判农产品贸易时,农民组织就举行游行示威,给本国政府增添讨价还价的筹码。爱尔兰政府出席欧盟农业政策有关的谈判时,爱尔兰农民协会通常会组织全国范围农民的示威活动,以支持本国政府,为政府领导人在欧盟谈判桌上增加砝码。我国因缺少行业组织的有力支持,使得政府在对外谈判中有势单力薄之感,“入世”谈判的艰难就与此有关。在2001年的北京“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欧盟的专家针对中国的“入世”谈判的情况曾建议说,中国应该建立各种农民协会,发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成为政府在国际谈判中的有力后盾。⑤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纠纷中,很多情况下代表农民与他国贸易机构进行谈判的通常不是政府,而是农民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世贸组织的规则规定,反倾销诉讼的实施,必须得到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25%以上的生产者的支持。缺乏行业组织的农民,难以形成反倾销诉讼实施力量。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遭受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限制,不断引发国际贸易纠纷,就因为我们缺少一个对等谈判的主体——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而经常处于被动地位。⑥

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民间公关与信息沟通,农民组织也大有作为。在遇到贸易争端时,各种专业协会可以通过进口国民间渠道广泛搜集信息、了解情况,或利用国外民间力量,尽快制定出应对办法,为磋商、谈判等过程准备更为充分的条件。技术性壁垒和反倾销策略的运用是把“双刃剑”。一个国家运用这些方式阻挠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会给出口国经营者造成损失,但同时也使本国市场缺少了物美价廉或异国特色的进口商品,给本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带来利益上的损害。这种做法未必会得到本国消费者的一致拥护。这就为出口国经营者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通过沟通进口国的民间组织,联合起来,向他们的政府施加影响,使其作出一定让步,解除某些产品的贸易壁垒,使出口经营者和进口国消费者实现双赢。

①老田:《选举与自治能够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J]《三农中国》2004年第3期。

②王晓毅:《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农民问题》,

三农中国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xcyj/t20060406.htm。

③商务部《“WTO 后过渡期”中国的农业变革》,

http://botou.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 2006-03-08 09:12。

④参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通讯》2002年第23期。

⑤程同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⑥韩俊 秦中春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因素》,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 =11&ID 2006-9-10。

(责任编辑王可侠)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贸易保护措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种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并成为目前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复杂、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形式。介绍了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分析了其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外贸出口;影响;应对措施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制定包括包装、标记和标签要求在内的各项技术规章和标准以及合格评估程序,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形成壁垒。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员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技术壁垒之所以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力,并能在WTO规则体系下存在与发展,成为WTO关于《货物贸易总协定》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其原因是技术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现了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怀,因此也体现了对消费者、对社会、对环境安全和健康的关怀。另外,一个合理的技术标准不仅可以减少本国在该技术领域的重复投资,提高同类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有效配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进步。由于这些技术标准是打着消费者、社会、环境安全和健康的旗号。因此国际组织无法阻止这些技术标准造成的贸易壁垒,而发达国家和国际品牌厂商则可以利用这些标准垄断国际竞争市场。

1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TBT的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对2006年度我国出口企业抽样调查,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是欧盟、美国、日本,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43.59%、23.67%、19.07%。而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机电行业、农食行业、化矿行业,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4.20%、23.77%、23.76%。

1.1 机电产品出口遭遇的TBT

机电产品是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011.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7.6%。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环保法规也是世界最严格、最完善的。目前,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要符合ROHS、WEEE、EUP等三项指令。ROHS着重强调限制电子产品中含有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等六种有害物质。WEEE则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上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都将被额外征收一笔电子垃圾回收费,用于生产商负责回收、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并对投放市场的电子产品上加贴回收标识。而EUP着眼于电子电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保控制,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包装、运输、分销、安装、维修、使用到废品回收,都要求企业依照规定参数,评估相关环境影响。这些指令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不少限制和困难。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受ROHS指令直接影响,占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的70%。在2009年初,东莞两家电源供应器厂家的产品因“PBDE及铅超标”不符合欧盟RollS指令而被退回,两家企业均损失惨重。不合格原因均为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了不符合RollS指令的材料,而这两家东莞企业在进货检验中并未及时发现。

1.2 农食产品出口遭遇的TBT

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有严格的要求,如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苛刻的卫生检疫措施,动植物的病虫害规定,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的规定,保护特定的动植物物种等。近年来,出于不同的利益目的,这些国家不断提高进口标准,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难。如日本2006年5月29日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制定了限量标准。此举大幅抬高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直接影响到近80亿美元的出口额,涉及到6000多家对日农产品出口企业。欧盟是我国茶叶的传统出口市场,但从2002年以来,欧盟不断提高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在2008年7月29日实施的最新农药残留标准(ECl49/2008)中,与茶叶相关农药残留标准886个,同原有标准相比,有五种农药的限量指标更严格。这给我国茶叶出口设置了巨大障碍。

1.3 化工产品出口遭遇的TBT

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法规》(简称“REACH”)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近年来欧盟实施的各项指令相比,REACH法规的影响范围更广,它将欧盟市场上约30000种化学产品及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未纳入该管理系统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REACH法规实施后,化学物质、制剂或含有化学物质的物品必须向新成立的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注册,取得技术文件,才能推向市场。该法规还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据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这无疑使企业出口的成本普通提高,削弱了其国际竞争能力。

2 TBT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2.1 出口市场受限,出口额减少

近年来,国外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技术措施风起云涌,我国出口农产品因有害

物质超标引发的拒收、退货、索赔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企业的农产品被欧洲取消注册资格,而且今后很难再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2007年6月,FDA宣称5种自中国进口的养殖水产品中,含有美国认为可能致癌或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因此禁止其进口,进口限制影响了中国500多家企业。此外,从农产品出口的总体趋势来看,虽然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其单价下降却很快,以至出口量增加所带来的出口增加额已不能补偿价格降低带来的出口减少额。

2.2 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

一些TBT虽尚未直接影响到出口市场准入,但企业为达到进口国的技术要求,必须增加有关的测试、检验、认证和鉴定等环节的费用。在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提高并跨越TBT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并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据了解。在欧盟现行针对儿童玩具的安全指令中,电动玩具的测试费用就高达3万至6万元。

2.3 损坏“中国制造”形象,破坏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消费

者中的美誉度

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统计,2007年和2008年。在CPSC分别发出产品召回通报中,中国产品被召回的通报均最多,均占同期召回总数的50%以上。我国出口商因产品频遭CPSC召回所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惨重。同时其对中国产品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造成的伤害更是无法估算。如2007年8月。美国美泰公司以中国制造的玩具产品涂料含铅量超标为由,在一个月内三次宣布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总数达到近2300万件,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质疑,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我国外贸出口应对TBT的措施

3.1 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技术上跨越国外壁垒

首先,出口企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可随意向他人提供认证证书,也不可无条件满足客户要求,要注意收集进口国的有关标准、法规,及时了解进口国有关要求并认真执行。其次,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使用符合国外规定的原材料、工艺,切实提高产品安全质量性能,提高出口产品档次。

3.2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可体现在多方面的因素之中,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运营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将ISO9000、ISO14000、ISO18000和SA8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绿色管理和安全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效能和质量,加强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最终联合供应商和客户一起建立绿色生态产品的区域性联合系统,使出口商品附加值增加,从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 实施“走出去”战略跨越TBT

对于一国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避开或绕过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我国应对TBT也应该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通过在进口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成“生产地”既可利用当地人才、资金、原材料,节约运输成本等,又可避开针对进口的壁垒。

3.4 努力开发新兴市场。使出口市场由单一走向多元

我国出口市场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尤其对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高度依存,对欧美等国连年贸易顺差,这使得我国出口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战的众矢之的,许多主要贸易国害怕有竞争力的中国产品挤占其市场份额,纷纷举起技术壁垒大棒。因此,我国出口企业需要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扩大在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灵活运用出口策略。

3.5 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增强争端解决能力。维护我国出口企业正当权益

首先,出口企业要了解WTO的有关规则。另外,作为WTO正式成员,我国应该对其他成员国正在起草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草案提出意见,尽可能降低其对我国出口不利影响。此外,要坚决抵制歧视性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一些歧视性技术壁垒,我国要及时提出抗议,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坚决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柯丹妮(1992.10-),女,汉,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现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2014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

摘要:识别合理绿色贸易壁垒以及解决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争端离不开对WTO绿色规则的探索与研究。如何识别需要了解掌握WTO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各项规定,解决争端则既需要遵循WTO的基本规则以及各项规定,又要从根本上重视贸易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植入,提升自身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能力。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WTO绿色规则;贸易与环境

作为以促进贸易发展自由化为目的的WTO法律规范从保护全人类生态发展的利益出发协调绿色壁垒和促进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冲突矛盾,为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法律依据,同时限制不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追求全球贸易经济的文明发展。

一、WTO基本原则与绿色贸易壁垒之冲突与协调

(一) 最惠国待遇原则与环境保护

WTO最惠国待遇原则与绿色贸易壁垒之冲突主要集中在对于以不同PPM(processes and production method)生产的使用目的和效果相同的产品是否仍属于“相同产品”范围之问题的认定上,若是属于,则就可以再WTO成员国内适用非歧视原则,而排出适用进口成员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规定,若不属于相同产品,仍一律适用非歧视原则,禁止他国适用绿色贸易壁垒规定,就显得有失公正,有违WTO促进贸易自由公平发展的本旨。绿色贸易壁垒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区别相同产品的PPM,为了保证进口到本国的产品的品质、标准等各方面都符合生态环保,而排除有害的PPM所生产的产品,以达到环保之目的,因此而限制了贸易进口,与WTO促进自由贸易形成冲突。

无论是GATT还是WTO都未对“相同产品”做出明确的定义,因为就实际而言没有两个成员方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案例中对相同产品的界定也是不同的。1970年关于边境税调整的GATT工作组提出了以下界定标准:1、产品的特点、性质和质量;2、产品的最终用途;3、消费者的嗜好和习惯;4、税则分类。①两类产品符合以上四点,则认定其为“相同”产品。由此可见WTO司法实践并未将以不同生产方法生产出的拥有相同目的和效果的产品排除在“相同产品”的使用范围之外,也就是说,即使不同成员方对于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存在差异,但由于其效果和目的的同一而仍然属于“相同产品”的范围,从而适用非歧视待遇原则。这样一来绿色贸易壁垒规则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规制下并不能无条件绝对地被适用,但这只是通常情况下的标准。

在现行WTO的司法实践中也并不否认不同PPM对于最终产品的影响。如果通过一定的生产加工方法制造出的产品在消费适用过程中损害了进口方的环境,或者对进口方的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则进口方可依据相关的PPM标准来限制该项产品的贸易②。利用不同PPM生产的最终相同产品若是有损于进口方的环境,或进口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则其产品就不能属于“相同产品”之列,而不再适用最惠国待遇原则,此时绿色壁垒的设置与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也就不再相冲突。进口国对于此种有害PPM产出的产品就有贸易限制的权力,在此要注意WTO只允许对与产品构成含量等产品性能有关的PPM加以限制,不允许对与产品质量、性能无关的PPM采取贸易限制,并且对利用此种PPM的生产过程有损于进口国本国的环境,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著名的金枪鱼案与海豚案中美国败诉。

(二) 国民待遇原则与环境保护

根据GATT第2条第2款之第1项,国民待遇原则尽力反对各类贸易关税以及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各项贸易壁垒,成员方应给予进口各成员方以与国内相同生产者同等的国民待遇原则。从这个角度出发,进口国所设置针对其他成员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可能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而与WTO规则形成冲突。

对于GATT第2条第2款所言的征税是否包括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境税”,数量限制是否包括基于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在本条并未明确规定。但“美国汽油标准案”的处理结果表明,一国在执行自己的环境计划时对进口的相同产品征税,只要是符合国民待遇等非歧视原则是完全允许和可行的。③这表明在不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之内的环境关税也是受到WTO法律规范所允许的,这便体现了WTO规则与绿色壁垒的结合与协调。

在实际当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不同的条件与环境,环境税的征收并不一定有利于环境保护。例如:若一国之环境优势强于另一成员国,因而其出口产品之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另一成员国却给予其与国内生产同类产品一样的税收政策,若是因为国内此种产品环境影响程度高,税收高,而同等国民待遇原则会使进口成员也承担了同样高的环境税,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似行环保之名,收取环境税,实则不妥,有损于公平贸易,因为此举明显导致出口成员方成本增高,不能体现其本来就具有的环境优势,从而变相促进了进口成员方国内生产该产品的生产商的产量,而大的环境前提是该进口成员方的国内生产商生产此种产品的环境成本较高,这样一来,适得其反,环境税的征收目的,不仅阻碍了公平贸易,还变相促进了环境恶化。对于此类问题,WTO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基于此种不合理的环境税的征收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发挥自己的环境成本优势,造成对贸易往来的实质阻碍。对于此WTO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在落实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方面还欠缺努力。

二、结合WTO规则判定不合理绿色贸易壁垒

绝对绿色壁垒指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④是不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

判定一个绿色壁垒是否是绝对绿色贸易壁垒,首先,对照GATT1、3、11条,分别为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取消数量限制条款,违反以上三条任意一条则就要看其措施是否GATT第20条中的一般例外,若不符合第20条的一般例外,则此种绿色贸易壁垒是绝对的贸易壁垒,是对促进自由贸易化的不必要阻碍,不符合WTO宗旨和目的。其次,要看具体的贸易壁垒措施是否符合相关的WTO具体规则。此处的具体规则包括了《TBT协议》、《SPS协议》、《SCM协议》、《TRIPs协议》、《农业协议》等一系类具体的协议,或者是经过WTO成员方一致通过的宣言和声明文件等。最后,面对绝对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应该改积极协商谈判,利用WTO绿色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注解:

①Peter-Tobias Stoll[德]彼得-托比亚斯·施托尔,Frank Schorkopf[德]弗兰克·速尔科普夫,世界贸易制度和世界贸易法 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译[M]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55页。

②周杰,张梓太,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法律协调[M]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283页。

③牟文义,WTO绿色规则与各国绿色壁垒比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 第5卷 第4期,第42页。

④马秀贞,WTO框架下的绿色壁垒及其应对新探[J]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 第64页。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企业、政府具有多重作用。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多元的:一是对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与人才规格提出新诉求;二是教育手段、教育流程与教育管理面临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主体新科技的浸润改造;三是对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构成、智能结构与教学能力方面提出新需求。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高职教育;影响

作者简介:高文杰(1963-),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主持人:荣长海;天津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教育治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检测评估研究”(编号:VESP3024),主持人:高文杰;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编号:20142522),主持人:李艳梅;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划课题“面向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高职教育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编号:Ⅷ113)主持人:高文杰。

在世界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它将给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与影响。2015年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意在通过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从根本上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旨归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展开,都将使我国职业教育置身于变化中的社会经济、生产和治理的背景中。对职业教育而言,厘清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并利用好工业革命的优势,将职业教育推向新的高度,这是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透析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诉求与影响又是一个先导性的“奠基工程”。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涵义与影响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涵义

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正式概念的提出是2011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即会上提出的“工业4.0”。世界经济论坛最近两届会议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主题,2016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把“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为会议主题;2016年6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为主题。实际上,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来自工业领域的变革,并做了相关研究与概念廓定,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经济学人》(2012)提出第三次制造业革命,里夫金(Jeremy Rifkin,2012)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彼德·马什(Peter Marsh,2013)提出新工业革命,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fsson,2014)等提出第二次机器革命,等[1]。但基本態势表明,对这场工业革命都倾向用“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公共语境。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类产业变迁的继续与最新阶段。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1760-1840年),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1840-1950年),其间形成了以电力、铁路、汽车、钢铁、化工等为标志的工业体系;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信息时代”(1950-),催生这场革命的是半导体技术、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它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或称发动期,其速度、广度、深度与系统性变化超过以往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2]。

世界经济论坛把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为:集合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发展的智能型信息物理系统所主导生产的社会结构性变革。依技术的视角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是各项技术的融合,特别是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高度融合,或者说驱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三驾马车是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有机结合。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朝三个方向演进:一是智能化(人类—机器),其中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将获重大发展与应用,人类迈入智能生产、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以及人与智能机器人协同生产的时代。二是虚拟化(现实—虚拟),其中,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加速发展,整合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新产品和服务走进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智能汽车、远程诊疗、虚拟实验室等等;人类的物理日常活动、社会经济活动虚拟化,导致人类的经验、认知开始弱化。超链接(人类—人类),深度网络化、移动互联等技术极大地拓展人类的交流空间,引发新的群团行为样态[3]。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和以往工业革命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必然带来对经济、企业、政府等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影响[4]。

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表现在:1.第四次工业革命无疑会提升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的效率,导致人类创造财富与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幅增进,而从整体上会提高全球收入水平,改善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其中,可见的事实之一是数字化产品、技术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提高了个人生活的效率和增进某种满足感、幸福感,例如,购买商品、预约出租车、订购飞机票、付款、听音乐、看电影等都可以远程实现。另外,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各种创新会引发供给侧的变迁、繁荣,从而诱导需求侧的跟进,而新产品的使用又会伴生与激发新需求,这种循环互动将不断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2.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劳动力市场发生裂变。主要体现在:其一,劳动力被取代的趋势明显。正如经济学家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所言,工业革命有可能颠覆劳动力市场。在新经济体系中,当自动化与机器替代人力产生的回报超过扩大资本和劳动力回报时,劳动力被取代的趋势将被加强[5]。其二,对技能要求的品质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就业市场会发生极化现象,即智能型和创新性强的较高收入职业与体力型的较低收入职业需求呈上升态势,而常规性、重复性的中等收入职业将现颓势。与此对应,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也表现出新的特征,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提出的《未来工作报告》,社交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和提出新思维能力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技能首选与亟待需求。其三,新型弹性工作异军突起,对治理提出新的课题。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和从业者的关系,提供了以“任务、项目”为纽带的新型工作关系。人们可以通过“人力云”(human cloud)选取工作任务,而从业者可以在契约框架内自由选择工作方式并获得报酬;企业或平台的职责是将工作分解、打包、发布与支付酬劳等。现在看来,这种“无声离岸外包”已显雏形。对传统劳资关系,如劳工权、谈判权和失业保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3.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财富创造与流向格局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其一,财富倾向于高智力和实物资本的供给者,如创新者、股东、投资者等,由此导致创新、资本主宰者和劳动力依赖者之间财富落差愈发扩大。其二,就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而言,低成本劳动或将逐步失去竞争优势,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经济体的创新能量或将成为新的引擎。

三、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教育技术与管理流程的重构

(一)职业教育的教育手段与模式面临新科技的浸润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深广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教育技术、教育传播手段、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改造变革。

截至目前,就教育媒体而言,前沿部分已远远超越传统意义的电化教学、试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课堂、数字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多媒体教学等。同时,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如联通主义、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等理论也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如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科学技术世界的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对职业教育教育手段的改造。如果依照美国教育家戴尔(Edgar Date)的教育经验之塔[10],这些变化主要是在“抽象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层面上的教学媒介构建。当前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变化是,职业教育在“做的经验”层面上的教学手段也取得重要进展,如完备的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等。

可以预见,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广发展带来的新科技、新理念对职业教育活动领域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主要体现在:其一,正在增长的新科技对职业教育传播手段的影响与构建的进程正在加剧。涉及到的新科技包括移动互联、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物联网、机器人、无人驾驶、3D打印,等等。当然,这些新科技走进职业教育的步伐取决于其自身发展和扩散能力,以及职业教育领域的价值取向与作为。其二,由于新科技融入而带来的教学秩序、教育模式的转变与新建,近期可以预见的课题包括移动互联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创新模式,泛在学习与“传统学习”的联合范式的建构,虚拟现实与实训的有机结合形式,现代学习理论、脑科学等的教学运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研究指明未来教育将呈现四种趋势,即混合学习法、STEAM学习法(跨学科、多学科的学习脉络)、合作学习法、学生从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并有六大技术将走进教育,包括: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创客空间、3D打印、自适应学习技术、数字徽章、可穿戴技术[11]。

(二)职业教育管理面临再造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其一,新技术等将进一步渗透职业教育管理的各个部分,这种态势包括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移动互联、数字化身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融进教育决策、管理过程、质效评价等管理全程。

其二,科学化管理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为现代管理理论的被广泛应用,而且表现为其他相关科学的强势介入。这里的部分原因一是某些现代管理理论中技术难题已解决,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教育评价系统等的开发;二是其他领域科学成果的植入,如大数据科学、智能科學、复杂系统理论等。

其三,职业教育的行为流程与管理流程面临重置再造。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往需要复杂的人工搜集统计与分析的教学信息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任务层层布置的流程等等,在信息通信等技术面前变得便捷迅速,且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与此相关的管理流程可望简化、取代或消除。二是新的科学成果、新的教学与管理理念、模式的引进导致管理模式、流程的嬗变或重建。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透析学习行为,获取学习的规律与问题,从而为改进教学、学习干预提供线索与支撑,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依此制定或修订教学制度;又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要求建立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与管理流程;再如网络空间课、MOOC、微课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的渗入也将带来课堂结构、过程与学业评价的调整。

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职业教育的功能一般可划分为社会功能与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社会功能又可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学界也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来表述。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其影响一定会超越科技与生产的领域而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作为生产力部分的科技生产巨变也必须要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适配。从这个视野看,就是要求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品质提升。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其一,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对于应对与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经济变革有着关键的作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态度、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等都提出了新的需求,这种新需求较之以往社会生产、经济渐进变迁带来的从业者规格的需求变迁来得更为强烈、更需“时效性”、更富“革命性”,以至于我们的职业教育领域并没有充分“意识”和做好准备。就从业者的知识构成而言,主要特征是与自动化、智能生产相关知识成为基本成分之一;知识的丰富性、整合性与前沿性突出;与解决复杂问题与社交能力相关知识尤显重要。就能力而言,据有关研究[12],按重要性依次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交技能、过程技能、系统技能、认知能力、资源管理技能、专业技能、知识性技能与身体能力。就态度与行为方式而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与以往许多不同的要求与挑战,如对创新的接纳、效率意识、规则意识、适应变化与自我调整的精神与能力,诚信与责任感等等。就价值观而言,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人生观、幸福观等等。

其二,职业教育学校不仅作为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而且还具有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传播、生产、科技服务的功能,而后者在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作用非同一般。事实上,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与产品的创新较之以往是“爆发式”的增长,这些新科技与产品亟需社会传播、认知、应用与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而完成这一使命最佳机构之一是职业教育部门。总之,职业教育作为新科技的存储器、传输器和孵化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有着突出价值。

其三,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更需加强与适时跟进。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以促进和保证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3]。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属于生产力范畴,这势必引起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化,进而引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应嬗变,最终会反映在社会的政治理念与意识形态范畴中。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于起步发展期,其引发与相应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成型,但一些富于挑战与需要回应的急迫命题业已浮现,如不平等将成为系统性问题,互联互通、社会分化和社会动荡中的问题,公民被赋权与剥夺权利格局变化的问题,道德与伦理边界问题,等等。还应看到,人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其是创造者与主宰者,应该对相关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并形成共同的认知与核心价值观。而后者是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传播的。

其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需要职业教育进一步发挥其文化功能,以在从业者与社会中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传递和保存既定的社会文化、职业文化,在此基础实现社会文化、职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其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造和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显然,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风俗与规则、审美观等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社会传递方式传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责无旁贷是重要的传递者之一。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社会文化、职业文化的变迁,但现在看来其“全豹”并未展现,而其中的较为确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内容亟需通过职业教育加以传播。例如,宽容、尊重、关心与同情的观念尤显重要,“他方为中心”在职业文化中居统治地位,等等。

五、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诉求

我们知道,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在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职业教育“准备”中,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要求必须加快步伐提升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老命题,学界有较多讨论,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从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结构看,突出的缺失是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科技,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构成或知识储备中明显不足。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23项核心尖端技术将引爆第四次工业革命,从而将世界带入新阶段[14]。这些新技术是: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视觉成为新的交互界面、可穿戴设备联网、普适计算、便携式超级计算机、全民无限存储、万物互联、数字化家庭、智慧城市、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与决策、人工智能与白领工作、机器人与服务、比特币和区块链、政府和区块链、共享经济、3D打印与制造业、3D打印与人类健康、3D打印与消费品、定制人类和神经技术。这些新科技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的诉求是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掌握或成为专家,并且要使师资队伍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储备具有超前性、先导性。

其二,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思想素质、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指明,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将改变人类自身。它将重新定义我们的身份认同、所有权概念、消费惯式,以及职业发展、培植技能、人际交往等[15]。应对这种改变教育需走在前列,而教师首先应是这种变迁与诉求的“呈现者”。众所周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行为的示范者,教师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行为习惯、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职业角色要求其要建立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心智结构。当然,如前所述,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与态度等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但其中有些是明显与稳定的,这部分是职业教师要率先具备的。包括善于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精神,处理和整合思维、感受的能力,集体意识、道德意识、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情心及社交能力,优异的情绪管理能力,协同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等。

其三,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方面出现三种变化,一是教育科学领域产生众多与信息化、数字化背景相关成果,如混合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二是在教学上涌现了许多新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做一体等等;三是在教育技术上产生大量新教学设备与产品,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电子黑板、虚拟仿真,等等。这些方面都应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与绩效的基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的积极应对之策也将逐渐展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动期做好预案准备,运用好机遇;如何利用好职业教育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优势;如何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之策嵌入到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与“行动体系”中去;如何发挥好教育的“主動塑造功能”,以人才培养的主体方式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回应的迫切问题。

仅就教学领域的应对之策而言,抓紧做好这样几点大概是当务之急:一是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如人力资源培养规划、新职业分类归类等;二是做好新专业设计与传统专业转型改造,优化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布局;三是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造创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与重组;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知识更新、知识技能结构的优化,以及与工业革命等相适应的“心智结构”、“价值体系”;五是教学管理流程的再造,包括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背景下的教学信息的集成、分析与运用,教学服务的升级,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2.

[2]胡鞍钢.中国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动期[J].军工文化,2013(5):36-37.

[3][11]未来社会/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六大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6(4):4.

[4][6][12]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5]Brynjolfsson, Erik and Andrew McAfee.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M].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2014.

[7]彼得·马什.研究显示全球技术人才短缺[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ny/001047s79.html.

[8]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Carl Benedikt Frey and Michael Osborne.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EB/OL].http://www.oxfordmartin. ox.ac.uk/downloads/academic.

[10]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第七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3]黎翔.教育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

[14]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23项尖端技术引爆第四次工业革命[EB/OL].http://www.cww.net.cn/UC/html/2016/6/12/20166121057377854.htm.

[15]尼尔·弗格森.文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上一篇:行政许可案件审理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