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2024-07-26

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当下学界探讨的研究热点,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良好开局。“全域九寨”、“全景栾川”等发展思路,为推动我国全域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格局。探讨了全域旅游的内涵、发展模式及特点,并从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来梳理两者的关系,最后从全域旅游规划、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完善全域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促进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协同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域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协同路径

李金早在《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概念引入到工作报告中,由此掀起了学界对全域旅游的研究热潮。同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与全域旅游高度融合过程中,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据旅游局相关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底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40亿人次,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出游方式选择上,跟团旅游、自助旅游、自驾旅游成为大中城市旅游的主要方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四川九寨沟提出“全域九寨”,河南洛阳规划“全景栾川”,这些不断萌发的旅游新理念,无不与“全域旅游”存在必然的关联。鉴于此,本文着重围绕全域旅游的内涵及特点,就其发展模式,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協同融合关系展开探讨,进而提出立足全域旅游视角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梳理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需要从其内涵及要素挖掘中来全面认识。从定义来看,全域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的一般模式,以立足全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基础,将旅游视野延伸到整个区域的各个领域。比如打破旅游景观、旅游行业界限,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措施,以及餐饮服务等众多领域实现了统合,全部纳入到全域旅游范围内,实现对各种旅游要素的聚集、对超越时空旅游资源的全覆盖,对全产业、对全部门的融合。具体来讲,主要从四方面来概括。

1.全地域性整合

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具有独特性,而在引入全域旅游概念中,要将整个地域经济社会纳入其中,从全地域视角来挖掘和整合各方面资源要素,来优化地域内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由于受到地域多方条件因素的制约,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多以单元性旅游项目为主。比如某地的某一个景区资源,某一个旅游度假区等等。显然,从全域旅游视角,这些独立的旅游景观或区域是不够的,而是要从彰显地域系统性旅游资源,挖掘地域旅游景观、人文性旅游景点,以及旅游区域的所有相关领域资源,使其捆绑在一起,从而突出地域性旅游的整合力、全地域覆盖性。比如将地区旅游与地域环境资源相结合,营造出遍地是景区的旅游格局。

2.全要素性整合

从我国旅游项目开发实践及历史来看,传统旅游项目多以小产品型景区为主,而如今,以全民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体验新模式,面对单一地产品型景区显然是难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全域旅游概念中的“全要素”,就是将旅游作为一种资源,以全新的休闲旅游体验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游客的旅游目的,也为我国旅游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旅游空间和范围。同时,在全域旅游视野里,关注的不仅仅是独立的旅游要素,还要包括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其他旅游要素,比如地域性民风民俗文化资源,地域性新、奇、独、特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旅游潜力,以不同形式呈现给旅游者的不一样的旅游体验等内容。

3.全领域性整合

旅游业在全域旅游经济环境中只是单一的一个产业,或者仅是一个领域,并非代表全域旅游的全部。全域旅游的全领域,所涵盖的领域也是多方面的。旅游业作为其中之一,在进行旅游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与区域内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局限性,让旅游业与生产性领域、生活性领域整合起来,进一步拓宽旅游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空间的多产业融合,由此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突显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聚合效应。

4.全服务性整合

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全域旅游概念中,全服务所涵盖的内容与上述不同领域、不同要素、不同产业进行相互协同配合,并从服务方式、服务理念、服务规模、服务品质等方面,打破传统单一景区旅游的服务体系,拓宽以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样性旅游服务。比如在旅游政策服务领域、旅游资金投入领域、旅游人才发展领域、旅游信息技术领域等方面,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公共服务环境。

二、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归纳

全域旅游从本质上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将传统独立的旅游景点纳入到旅游复合型空间中,实现地域性各类旅游资源的重组与协同发展。其关系归纳为六方面。

一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景观呈现全域化。景观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某一区域为例,旅游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地域性社会经济等要素资源。从全域旅游的景观呈现来看,要打破过去景观行政性划分局限,立足地域经济社会资源发展实际,对区域内的所有旅游产业,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体制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统筹,使其增强景观凝聚力,形成对游客观赏和体验的吸引力。

二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旅游产品的创新化。全域旅游作为地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的重新整合,其产品更加综合、多样,特別是在打造地域“全域性旅游品牌”上,要从旅游景观、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经济等方面来提供优势资源。比如将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态度、语言特色等,与地域建筑、景观、文物、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在满足多样化旅游需求上,要设计出全天候、全时段、全季节地旅游产品体系。

三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旅游产业的融合化。全域旅游的最终目标在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于形成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在于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从产业融合上,更加体现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度发展,地区政府要牵好头,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核心,整合多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柔性发展目标。

四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旅游市场的多元化。旅游市场在全域旅游规划中,其多元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目标市场的多级化,另一方面是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满足。以区域旅游市场开发来看,由于地方性客源市场具有局限性,势必要拓宽周边客源,以及国内外、国际多级目标市场。面对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更要从地域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打造出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旅游产品系列。

五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游客全民化。游客是全域旅游的客体,在打造全域旅游环境中,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旅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生活空间。全域旅游不能局限于只关注外来旅游者,还要关注本地居民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活动的组织要挖掘区域内外的游客,促进游客全民化。

六是区域经济与区域旅游服务全程化。全程化旅游服务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旅游服务中,也细化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比如引入现代技术,将旅游服务智能化、科技化,让游客能够从中获得全程性、全方位导游、导购、导览、导航服务,让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实现有效衔接,特别是在旅游结束后,能够利用在线监测、游客反馈与评价来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三、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

全域旅游是建立在全新的旅游资源基础上,以全新的旅游产品观、全新的旅游产业观、全新的旅游市场观、全新的旅游服务观来统合旅游资源与区域环境、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

因此在,发展模式上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全域休闲旅游模式。传统旅游模式以建立在景点基础上,以相对分散、内容特质趋同性、游客群体性奔波为形式的服务:而对于全域理念下的休闲旅游,景区景观资源概念被弱化,更加注重休闲品质和旅游体验。休闲旅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消除心理疲劳,另一个是增强精神的慰藉。休闲旅游主要强调对人的闲情的关注,让游客在休闲过程中获得文化熏陶、文化欣赏、文化建构。所以,全域旅游要做好文化旅游与生态资源的协同关系,要突出对游客精神、情感的满足。

第二种是全景观旅游模式。根据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即“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和旅游活动的吸引物”。旅游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方式,在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上,要强调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而我国将之拓展至旅游地的各类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交通条件等。因此,全域旅游景观模式,要围绕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从景观特色、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上,体现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资源的整合呈现。

第三种是城镇化旅游模式。城镇化作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中,也同样要兼顾城乡协同发展,城乡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当前的农村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利用传统乡村向城镇化转型的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乡村旅游新活力,让更多的城市人群能够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

四、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1.以全域发展理念来规划全域旅游战略

结合全域旅游内涵及特点,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上要科学规划,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比如结合地方旅游资源,从统筹布局上,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协同好各方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在旅游文化及旅游主管部门,要从前期调研、后期跟进、建设项目参与指导中探索因地制宜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2.打造全域化、一体化旅游品牌体系

旅游业进入全域化时代,对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样需要从旅游品牌建设上,拓宽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多方融合,特别是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中,要抓住机遇,丰富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多样化、丰富性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比如各地旅游景点及资源在整合上,以自然生态资源、核心景点区域建设、旅游探险游、旅游商务休闲游、旅游观光度假游、旅游文化游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旅游目的的环境建设,以生态、文明旅游为核心,以清新的空气,绿色大自然为背景,以便利的交通硬件、基础设施条件为基础,来为游客营造舒心的旅游体验。从旅游经济结构优化上,逐步形成旅游产业为基础,涵盖旅游服务业、旅游制造业、旅游农林文化等多产业融合体系,推动全域旅游在带动周边产业中的导向作用。

3.構建完善的全域公共旅游服务环境

全域旅游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更要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以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建设、旅游公共交通体系为基础的全域性物质条件。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将旅游景点介绍、交通引导等纳入到“互联网+旅游”规划中,构建全域网上旅游导航系统,实现旅游门户网站、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协同发展,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智能化旅游资讯和服务平台。在旅游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上,以旅游支线、旅游巴士、换乘体系为基础,涵盖游客组团游、自驾游等多种需求,实现全域旅游下的安全、便捷、快速通达目标。

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环北部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重中之重。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旅游产品合作还必须拓宽和深化。文章在对环北部湾旅游产品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环北部湾旅游产品设计一体化、营销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具体思路。这对新一轮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北部湾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北部湾旅游产品一体化

[作者简介]张瑞梅,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6

一、引言

袁正中(2006)指出,“21世纪第二个10年将是环北部湾的腾飞”之年。作为合作的先导产业,环北部湾旅游业风生水起。发展前景无限。在现有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利用好已有优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带动环北部湾的腾飞?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环北部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重中之重。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旅游产品合作还必须拓宽和深化。当前旅游产品与市场合作处于基础性观光旅游产品的合作,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环北部湾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旅游产品种类多、品位高

环北部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兼收并蓄“陆、海、山、边”之优势,特别是品质优良的热带海滨沙滩和少数民族风情极具吸引力,品位很高,使得区域内旅游开发与合作潜力巨大。融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一体,有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特色旅游产品(详见表1),如三亚的亚龙湾、天涯海角,湛江的白沙湾,北海银滩,越南的下龙湾等,中越边境旅游、北海和防城港到越南下龙湾的海上邮轮航线,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

2、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开发呈良好态势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环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民风民俗纯朴,这是环北部湾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近几年来,环北部湾区域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开发与促销活动高潮迭起,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各种旅游商贸和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如北海的“珍珠旅游节”、文昌的“国际椰子节暨椰乡生态游”、儋州的“生态文化游”、防城港东兴的“中越边境旅游节”、“京族二月天”等等。目前,三亚-海口-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下龙湾-海防-河内的滨海休闲旅游线路连接起来已形成跨越环北部湾地区的一条虹形旅游带。

3、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提升

近些年来,区域内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使环北部湾地区在较短的时期内水电、通讯、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并上了水平,同时旅游管理和服务队伍得到了加强。纵观北部湾全局,环北部湾旅游交通已经构成了海陆空立体循环,食、住、行、游、购、娱等凡旅游线路所到之处均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受到良好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旅游管理队伍正茁壮成长。各旅游环节的管理和服务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和标准化,而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开始向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二)劣势

1、结构、功能单一

目前环北部湾地区各方都以沙滩、海岛、海湾景观作为开发重点,以观光旅游为主,同质竞争的现象明显。环北部湾经济区尤其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缓慢,多属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规模。此外,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品牌。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总体来说,在旅游开发方面,环北部湾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文化、民族旅游工艺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开发相对不足。对环北部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缺少深入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开发。

2、缺乏国际旅游品牌

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三亚亚龙湾、北海银滩以及越南的下龙湾等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外,环北部湾经济圈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也不显著,还没有形成真正具有世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影响了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没能很好地结合人文旅游资源。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由于缺乏别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品牌,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不多,环北部湾区域滨海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区域合作尚处初级阶段

由于旅游业与多重产业交叉并行,政出多门,在行业管理上必须同时接受若干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再加有关政策不稳定,旅游业难以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自主发展,利益上的矛盾使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受到很大制约。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恶劣,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难以提高,等等,这些都是制约环北部湾旅游产品一体化的因素。

(三)机遇

1、政策支持

2002年11月,中方与东盟10国签订《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致同意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吉隆坡出席第九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时,在《深化全面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讲话中提出,把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中国与东盟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旅游成为合作专项;2006年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举行,标志着环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这一机制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合作各方携手共进的发展需求,成为合作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2008年初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和凭祥综合保税区。这些赋予北部湾经济区的支持政策,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参与编制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2、区域合作加强

我国的北部湾作为泛北部湾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区域内旅游合作上取得的成果可谓是有目共睹。目前。六市无障碍旅游区、两广九市(又称“4+5”)区域旅游合作机制、“4+2”旅游联盟、十市自驾车无障碍旅游联盟等已闪亮登场,相继出现。2005年1月1日。两广建立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一系列的无障碍运作,使两广旅游产业的合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合作步伐加快。2007

年以来,北部湾风生水起,广西、广东两地游客数量成倍增长。2009年6月,海南与广西签署的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明确约定。今后双方在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客源共享、特种旅游、消除旅游壁垒、推进无障碍旅游、共同促销、共建旅游信息平台、实现旅游信息共享、人才合作与交流、市场监管和建立常效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随着环北部湾旅游产品和路线的拓展,目前,三亚-海口-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下龙湾-海防-河内旅游精品线路连接起来已形成跨越环北部湾地区的一条虹形旅游带,形成环北部湾旅游圈的雏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使这一地区面临着相同的机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已经具有多渠道、多领域和多形式的良好合作基础。

(四)挑战

由于区域间旅游合作的竞争加剧。跨区域的旅游产品相继出现并相互争夺着客源。在中国,环北部湾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竞争。相对于国外。环北部湾地区海洋旅游产品与美国的夏威夷、泰国的普吉岛等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环北部湾目前主打的海洋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许多区域旅游合作推出的旅游产品如江浙沪旅游线路、新马泰旅游线路、西北五省的丝绸之路游等都已形成品牌。如何组建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创建出具环北部湾特色的旅游产品。对于环北部湾的旅游合作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三、旅游产品一体化思路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区域旅游资源的再次整合。环北部湾区内各方应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跨地区重组。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更富效益的区域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进一步强化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塑造出围绕区域核心整体形象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吸引力强的国际旅游精品则是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环北部湾跨国旅游产品的整体规划要突出北部湾海洋文化特色,亚热带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等。

(一)旅游产品设计一体化

1、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环北部湾地区实行旅游产品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通过精选旅游景点、促进线路网络化以及在联动旅游开发、经营方面下功夫,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为了适应当前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应对现有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增加活动项目品种。设计各种参与性强的滨海旅游活动项目。以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要围绕海洋文化特色、亚热带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游、会展游、生态游、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在中越合作的基础上。应结合原有的滨海跨国游、中越边关风情游和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发挥环北部湾的南珠文化、异国文化、雷州古文化、海洋文化的优势,挖掘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开发“环北部湾滨海之旅”。推出多条环北部湾旅游特色精品线路。如中越京族风情游、海上下龙湾一浪漫银滩一南宁大明山壮文化风情之旅、天涯海角一亚龙湾一黎族文化游等等。

2、拓展线路、多方联盟

根据自然和人文资源特点以及交通状况、经济发展规划、客源市场分布等情况。对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特色各异、多姿多彩、功能全面的沿海沿边城市旅游带。

逐步培育和形成南北陆路、水路旅游走廊,并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旅游航空线路体系。开通北海、防城港、东兴与越南下龙湾、海南海口、三亚、广东湛江的海上旅游线。区际旅游线路可扩展到华南、西南片区,港澳地区,如桂西南旅游区、肇庆及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港澳旅游区等。

鼓励动员全社会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分别组建环北部湾城市旅游联盟、西江五市旅游联盟、桂西旅游联盟以及各种形式的旅游景区景点联盟、旅游购物联盟。通过旅游要素的整合。组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等协会,建立健全协会自律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旅游产品营销一体化

1、打造区域整体形象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旅游发展的趋势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跨界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整合即是在对各区域单元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内在和外在价值进行提炼,确定突出区域个性、凸现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形象。并重新确定旅游区的名称和标识系统。环北部湾目前景区点比较分散,市场知名度低,通过树立鲜明、独特的整体品牌形象并在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推广,是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整合环北部湾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按照以点连线、以线成片、统一策划包装、整体宣传的促销策略。实现区域内一盘棋、区内城市间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联动互补的新格局,形成合力,共同树立环北部湾地区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共同的旅游载体和产品。应有其共同的文化主题和品牌形象。明确了共同的文化主题就有了共同的底色和基调,树立了整体的品牌形象才会产生整体的光辉和魅力。那么,环北部湾区域整体形象是什么?概括地说主要是典型的亚热带、滨海、边关特征和与其相交融的民俗风情。

2、联合促销

联合制订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总体战略和实施计划,建立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官方网站、旅游公共信息库和旅游信息公布平台。用网络和各种媒体强化宣传力度。重点要加强与主要客源国和地区宣传促销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应着重对周边几个客源市场加强宣传促销:一是粤港澳地区客源市场;二是大西南区域客源市场;三是东南亚客源市场。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与越南及其邻国宣传促销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为对方宣传旅游产品。对等互设广告,相互邀请记者考察访问,共同参加旅游展销会,共同组织旅游大篷车。此外,建立环北部湾旅游网站,使用中、英及东南亚各种语言版本介绍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开展国内外大型促销活动,邀请旅游界和媒体人士入境参观考察,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旅游展。环北部湾中越两国各地旅游部门应在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上联手打造“环北部湾滨海风情游”,形成统一的宣传攻势,谋求包括整个环北部湾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应。

联合开展不同类型的大型社会、经贸节庆活动。已经开展并形成惯例的活动,注意在内容上加以充实提高,在规模形式上加以扩展和优化。其中京、黎、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要做认真的整理和升华,使其发扬光大。要联合起来走出区域,开展国内外大型促销活动,由近而远不断扩大影响。

(三)旅游产品市场一体化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证旅游服务质量。联合组织跨区域交叉检查,共同打击旅游行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行业内部的对话协商,统一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避免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环北部湾各方要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打破壁垒,取消地区行政保护性政策,实现区域联动。取消禁止对来自客源地旅游车的限制,逐步减少自驾车旅游的过路费,真正施行“无障碍旅游”的畅通。

互相组织和输送旅游客源。积极促进本地居民到对方景区旅游,多渠道将本地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引入对方景区。形成客源互流与共享的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市场新格局。着重与越南合作开发中越边境游的客源市场,巩固提高广东、湖南、上海、浙江等客源大省的市场份额,大力吸引其他东盟国家的旅游客源。同时通过完善交通条件和改进旅游服务,提高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如今,整个区域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已基本形成规模化乃至产业化,还需要继续深化和不断完善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产品一体化,实现资源、产品、客源和市场的共享,促进共同发展,为新一轮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北部湾旅游的优化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环北部湾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高效运转、功能完善”的整体形态。

[责任编辑:舒生]

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泰山旅游的发展相对趋于平缓,本文通过对泰山旅游营销基本发展情况及营销特色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的4P理论提出发展建议,以提高泰山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泰山旅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泰山旅游;旅游营销;旅游产品;旅游促销

1 大泰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旅游行业的急剧发展,泰山旅游业的发展相对平缓。进入21世纪以来,泰山旅游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前行。2008年,海外游客达到19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1848.7万人次,泰安市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0.8%,2007年,在泰安市GDP中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9%。

泰山是山东旅游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泰安是泰山、曲阜、济南“山水圣人旅游线”和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曲阜“齐鲁文化旅游线”两条黄金旅游线的支撑点。泰安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第七。在其他地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泰山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与其资源优势不成正比。

(1)入境游客客源分析。入境游客自2004年起有长足发展。目前,泰山入境旅游游客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2)国内游客客源分析。泰山国内客源市场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省内、邻近的周边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2 大泰山旅游营销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2.1 大泰山旅游营销特色

(1)政府主导。进入 21世纪,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泰山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构建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思想,对泰山旅游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推动泰山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政府每年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促销、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建、旅游信息化建设等。

(2)系列产品的推出。在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中有多条线路,主要登山路线有文化游览线、风光游览线、休闲游览线、生态游览线。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泰安市围绕丰富休闲度假娱乐产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了森林旅游、体育旅游、书法旅游、养生旅游、修学旅游、夕阳红老年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使得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提高了大泰山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概念性、主体性营销突破常规。泰山景区提出了“月月有活动、节节有主题、季季有精品”和“景区设计开发、企业具体运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思路,组织实施各类主题活动2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策划实施“泰山冠军”、“山东老乡游泰山”活动,增加了泰山的吸引力。同时,策划组织民俗节庆活动。举办“平安中国,泰山祈福”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泰山“中国祈福圣地”的地位。

(4)“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促销的新突破。在旅游促销方面,采取“主动出击”走出去,通过业内洽谈与公众展示,使泰山旅游整体形象得到直观的展示。从2000年4月大篷车举行首发式以来,大篷车转战南北、纵横东西,足迹已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70个城市,通过活动已与 20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联系,500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2.2 大泰山旅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打造以观光产品为主,游客重游率低,平均停留时间短。长期以来,有关部门把泰山旅游主要定位在“观光旅游”上。因此,不少游人来泰山,就是看迎客松、爬十八盘、坐缆车或看日出。结果,泰山旅游程式化,缺乏鲜明特色,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导致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一山独大,资源优势未能体现出来。泰山景区与周边景区、景点缺乏联系和呼应,各自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大泰山、大市场、大旅游格局。在地区结构上,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与县市区的景点有机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泰安接待游客主要靠泰山,泰安旅游主要靠泰山形成地位和形象,到泰安旅游便是到泰山旅游,除东平县的腊山外,各县市区旅游形象几成空白,泰山巨大的“阴影”作用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中都对泰安旅游开发实现地域上的突破产生了影响。

(3)概念产品实体化未能开发到位。登泰山,保平安的概念经过几年的打造,对于游客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产品实体化方面未能充分挖掘出来。

(4)旅游商品打造欠缺。据了解,目前泰山风景区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总计有1800多种。但是,到泰山的游客却常常抱怨买不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购物消费占到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而泰山旅游只占16.69%。泰山本来有许多特色产品,如灵芝、女儿茶、泰山石制品等,但开发、设计、包装都赶不上潮流,销售渠道也不通畅。

(5)营销渠道建设单一。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主体,旅行社、饭店等企业在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但这恰恰是泰山旅游的薄弱环节。泰安市旅行社有 130多家,数量虽然很多,但规模小、层次低,全市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的行列;这些旅行社产品组合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对泰山旅游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6)营销效果评价系统需要建立。泰山旅游营销活动投入大、范围广、周期长。若只单纯注重投入而不对效益进行衡量和评价,则无从对既有政策进行修正,不利于泰山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7)价格手段单一。作为产业开发以来,泰山门票收入作为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稳定。实行淡旺季分别定价。统计表明,旅游部门每增加1元钱的收入,可拉动其他产业增加效益4~8元。在发展大旅游的过程中,要突破单纯依靠门票创收的局限。

3 大泰山旅游营销策略

3.1 产品策略

(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泰安接待游客主要靠泰山,泰安旅游主要靠泰山形成地位和形象,到泰安旅游便是到泰山旅游,泰山旅游又主要集中在一条路线。现在泰山定位于国山,却忽略了泰山深厚的历史与人文沉淀。与辖区内的大汶口文化、齐鲁文化等可以进行有效对接。

(2)产品结构有待转型。泰安市应从以观光旅游为主体,向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文化、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型旅游项目转化。

(3)旅游商品开发需要精细化,生产规模化。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购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开发上相对成本较低,且对于游客的有形回忆具有强化作用。因此,集中精力创造系列具有泰山神韵的旅游商品迫在眉睫。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产品,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2 价格策略

(1)改变观念,在整体产品开发中,应该淡化门票收入的重点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相对应,门票只是价格体系中的一环,而不能代表全部。

(2)泰山年票即当地所谓的进山证只针对具有泰山区户口的居民发放。泰安市总人口为553万人,泰山区61万人。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40524名暂住人口。针对人口优势以及泰山资源分布的广泛,可以在泰山年票的发放上进行改革。

(3)联合销售。2008年,山东省旅游从单个景区“一票通”开始,逐步尝试区域旅游一票通,最终实现全省旅游一票通。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泰山旅游需要形成集群方能产生规模效益。主动与周围区域进行联合销售可以发挥联动效应。

3.3 渠道策略

(1)继续完善旅行社主渠道建设。泰山景区发挥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为旅行社提供便利,积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在散客接待方面,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泰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加盟电信运营商联盟商家,为游客创造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平台。

(3)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国内游客中,散客市场对在线旅游服务的需求最大。中国在线旅游市场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泰安市旅游营销渠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培训旅游企业的互联网使用技术,建设系统的旅游营销渠道。

3.4 促销策略

(1)区分目标市场,进行针对性促销活动。根据客源结构分析,适度细分市场,选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

(2)网络营销。建设泰山外文旅游网站,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功能,拓展网络宣传、营销、招商和服务领域。

(3)联合促销。加强“山水圣人”精品旅游线的国际宣传,联合济南、曲阜设计推介三地名泉、名山、名旅途舒适的服务,打造世界经典旅游品牌。

(4)虚拟形象促销。作为文化圣地,可以选择适当的形象、故事进行文学创作,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石敢当的传说可以与动漫结合,活化泰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阿拉斯塔•莫里森.旅游服务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马林.大连市旅游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8(8):134-137.

[3]郑德亮.泰山旅游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

[4]许峰.成都国际旅游营销的市场细分与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8(2).

[5]赵樱.泰山旅游产品的开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收稿日期]2009-09-18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旅游目的地营销效果评价研究——以泰山为例》(编号:2009RKA259);泰山医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大泰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朱芳琳(197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营销、服务营销;魏敏(1975—),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一、粤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粤东地区,是广东省(简称“粤”)东部地区的地理简称,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这四个地级市。粤东地区总面积1.5516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8.6%。粤东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前沿,毗邻港澳台,处于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的中部。对外经济往来十分便利,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台,经贸往来很多,发展机遇很多;它与闽西南、赣东南等地区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在各种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以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连续三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入境过夜游客总数、旅游外汇收入等长期保持全国第一。2019年,粤东地区旅游业收入占广东省旅游业收入的7.51%,而潮州市作为广东省粤东地区主要城市之一,其经济增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潮府函[2020]85号文件《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44号代表建议会办意见的函》中提出,潮州市这几年,紧紧围绕着全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战略和“1+1+9”的工作部署,积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着力推动区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充分利用潮州依山临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独特文化,来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二、潮州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潮州市,别名凤城,主要由湘桥区、潮安区、枫溪区和饶平县组成,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46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潮州市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北部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山,西部拥有丰富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桑浦山,东南部有世界罕见的海上温泉———汛洲岛和西澳岛屿,东北部有潮汕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汤溪水库。同时,它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文物点700多处,包括古桥———广济桥、古牌坊———牌坊街等,旅游资源丰富。其独具特色的潮州菜和功夫茶,深受全球网民喜爱,被评选为“中国20强美食城市”之一。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1534.6万,同比增长30.2%;旅游收入234.76亿元,同比增长29.5%。与广东省相比,潮州旅游业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根据调研可知,潮州的民俗旅游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民俗景点开发不均衡

潮州市下辖湘桥区和潮安区两个市辖区,饶平县和一个县级管理区枫溪区,已开发的景点主要集中在湘桥区,譬如,广济桥、韩愈纪念馆、广济门城楼、牌坊街、开元寺、许驸马府等等,而其他地方的景点和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二)景区纪念品民俗特色不突出

民俗旅游强调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新颖的文化享受,享受不同地域的民俗所带来的新奇感,而纪念品具有承载纪念意义的作用。潮州民俗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却没有充分承载潮州民俗文化,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吸引游客二次旅游。

(三)传统手工艺传承遭遇挑战

潮州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四大名绣中的粤绣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广绣和潮绣。抽纱是在潮绣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品。潮州抽纱以其做工精致细腻,构图严谨巧妙,深受人们喜爱。而如今,传统手工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制作成本等方面很难与现代自动化、工业化纺织技术相媲美,导致原本从事潮州手工业抽纱工艺的从业者不得不考虑转行,抽纱面临传承和发展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旅游模式主要以观光为主,很少设置民俗主题

潮州旅游资源甚多,这是它的优势,同时,它也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潮推动下,潮州加强了旅游项目建设,推出了古城文化旅游等特色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民俗旅游业的需求,从景点的游览转变为文化式旅游。而潮州目前仍停留在景点游览阶段,忽略了潮州独有的民俗特色和文化性。

(四)饮食品牌特色不够鲜明

近年来,潮州市的旅游业盲目追求非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逐渐弱化了其地方特色,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在潮州的餐饮企业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企业规模小,而且类型单一;市场定位不合理,经营分散,缺乏针对性;资金匮乏,财力单薄,竞争力弱,服务质量差,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以上问题构成了潮州餐饮企业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口碑的传播和品牌的建立。而在潮州的饮食方面,潮州菜越来越没有潮州的特色,越来越“西化”,尤其是早茶和茶点,基本与广州的相似,很少能见到潮州的本地特色。这样一来,潮州宝贵的特色旅游资源就被大大稀释了。很遗憾,来这里的游客不能品尝到名副其实的潮州美食。以上问题构成了潮州饮食企业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口碑的传播和品牌的树立。另外,潮州饮食行业缺乏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那样能够引导、协调行业扩大规模、形成集成效应的产业集群,未能在潮州饮食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的局面。

三、潮州民俗旅游开发探索

(一)开发乡村旅游景点

以饶平县为例,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首先,有来自蓝色大海的慷慨礼物。这里有世界罕见的海上温泉,世界罕见的自然杰作———海滩岩石,海洋侵蚀石窟,与自然、动物、人类和谐相处的海洋自然生态景观———西澳苍鹭的天堂。其次,还有与海洋密切相关的人文创作。它拥有一个体现当代海洋产业特色的海洋牧场———网箱鱼养殖;保存完好的海防抗日古城堡———大成所城南宋文物;古代和现代港口;寺庙、古塔、饮食文化、海产品、海涵好客[3]。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应与乡村特有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当地独特文化的旅游项目。

(二)将传统抽纱工艺与潮州旅游纪念品结合起来

潮州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除了木雕外,基本呈现空白状态,而抽纱作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纪念品开发市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传统抽纱工艺做工针法细腻、需耗费大量工时才能完成,因此,虽然产品十分精美,但价格昂贵。在当下自动化、机械化生产环境下,这项民间手工艺逐渐被取代,传承人愈来愈少,面临失传的危机[4]。为了更好的将抽纱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可将它与旅游纪念品结合,改变抽纱原先的材料,运用多种粗犷线材绣制,使绣制过程更容易演示,让学徒更好的掌握。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技术人才的引进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为了更好地探索文化内涵建设,需寻找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引进熟知潮州民俗文化的人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寻找愿意深入基层研究的人才。同时,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成功的城市交流经验。

(四)打造特色民俗旅游主题

在潮州民俗旅游过程中,多数游客选择购买潮州三宝作为旅游文化的印记,由于特色礼品不多,游客往往是处于被动接受,无法起到文化传承的效果。通过游客自身体验、参与旅游纪念品制作等方式,将切身感受与情感写入实体,在购买纪念品的同时享受自身体验和动手制作的过程和乐趣。定期举行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当地民俗风情,品尝手工传统美食。游客也可以体验潮绣、抽纱等非遗项目,还可以品尝自己制作的功夫茶等,通过独特的文化参与方式让游客与潮州民俗产生互动,激发其浓厚兴趣[5]。

(五)有效规划潮州饮食品牌

餐饮企业在品牌建设之初,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清晰合理的餐饮企业品牌愿景。品牌愿景必须经过前瞻,具有相应的高度、宽度和广度,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例如,广州等大城市著名的潮汕牛肉火锅品牌“陈记顺和”,在品牌站稳脚跟后,展开了新一轮的品牌布局,创立了潮汕扒鸭“鹅派”。这种前瞻性的品牌规划值得潮州菜餐饮企业学习。相反,潮州著名的“镇记牛杂粿条”几年前在广州开了一家店,却放弃了“镇记”这个品牌,没有对这个品牌做出合理的规划,因此也没有实现相应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潮州应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一方面积极改善旅游设施,让游客有良好的体验,一方面将景点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潮州民俗旅游的品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潮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经济结构,从而使粤东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摘要:长期以来,潮州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2017年潮州GDP总量排名广东省倒数第四、粤东地区倒数第二,远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潮州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分析潮州民俗旅游发展现状,探索发展思路,开发旅游资源,对于促进粤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民俗旅游

参考文献

[1] 张进财,叶楠馨.以乡村特色旅游推进区域经济发展[J].农村发展,2019:49-51.

[2] 陈升忠,金利霞.潮州市旅游开发构想[J].热带地理,2008,28(2):177-181.

[3] 肖玲.对于县域旅游规划重点问题的探讨——以饶平县旅游规划为例[J].热带地理,2002,22(2):138-141.

[4] 张玉金.传统抽纱工艺与潮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J].艺术生活,1994:78-80.

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研究方法

采用物理学耦合概念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 对河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及规律进行考证。为了真实地反映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实际情况, 反映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相对高低, 引入客观反映城市旅游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模型, 称为耦合协调度

(一)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水平测度

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两者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运用物理学多系统耦合度函数模型, 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只有两个系统, 则本文设系统变量f (x) 和g (y) 分别表示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则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函数模型为:

式 (1) 中, f (x) 表示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发展水平, g (y) 表示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ai表示旅游经济各指标的权重, bi表示生态环境各指标的权重, 该权重本文采用熵值赋权法予以确定, xi, yi则是各项指标对所在系统的贡献大小, 为了统一单位, 便于计算, 本文对相关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 (2) 中, C为复合系统的耦合度, 在[0, 1]区间取值。

(三)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简单的耦合度指标无法准确有效的反映出复合系统整体“功效”与“协同”效应, 因此本文引入协调度概念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 (3) 中, D为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 C为复合系统的耦合度, T是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反映了两系统整体协调效益或水平。λ, μ为待定参数, 一般取0.5, 表示二者对区域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大小, 可对耦合协调度进行八个等级类型, 见表1。

二、河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

(一)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为设定旅游产业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体系, 在一级指标体系 (区域旅游产业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之下建立起二级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指标, 在此基础上, 结合河北省11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独特情况, 构建两大系统的指标要素。并利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统计年鉴 (2010—2016) 和河北11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2010-2016) 、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0-2016) 以及河北旅游政务网。

(二) 河北各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

将上述对应数据中各项指标带入公式 (1) 耦合协调的计算公式 (2) (3) 可算出全省11市2009-2016年度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耦合协调度。

三、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

(一) 耦合协调度逐步增长, 尤其近年上涨趋势明显。

按照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河北省11市2010-2013年大多数城市居于0.25-0.55之间, 均处于失调状态。其中秦皇岛和张家口两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在0.5以上, 说明两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两个城市的旅游经济以及环境都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2014-2016年间11个城市的协调度增长明显, 除邢台和廊坊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外, 其他城市均上升至一般协调阶段, 秦皇岛的协调度进入到较高协调阶段。协调度的不断上涨趋势主要得益于旅游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这与河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 中国旅游需求蓬勃发展分不开。尤其张家口申请2020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地, 为此张家口地区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多方面有利的措施。环境问题已经困扰了经济的发展, 严重损坏了河北的形象和名誉, 尤其对旅游业影响巨大。若生态环境不能得到有力的治理, 将会对整个河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 协调度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协调发展度较高的城市, 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都比较好。比如秦皇岛和张家口以及承德的协调度都非常高, 而唐山市虽然是河北省经济发达且GDP最高的城市, 但其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在两系统的协调度上就不是特别的显著, 明显低于其他旅游城市。而邢台、衡水以及廊坊等城市处于较低的协调阶段, 说明旅游经济和环境发展二者整体水平都比较低。因此必须对11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内部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各市在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上存在的问题, 确定协调阶段和滞后类型,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建议, 提升各市的协调发展水平。

(三) 河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整体水平偏低

通过对全省11市协调度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河北省全省的平均协调度处于中等水平偏低, 这充分说明这些城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 如果按照目前的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政策, 河北省的旅游经济和环境协调度的演变会比较缓慢, 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的深度破坏。因此必须从两个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入手, 从政府、企业和旅游者等方面三管齐下, 根据不同城市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产业调控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河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导致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压力。本文运用协调发展模型, 对河北省11市2010—2016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计算, 考察了河北省11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为协调关系, 对河北省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河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在2010-2013年处于失调状态, 但秦皇岛、张家口、邯郸和衡水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 从2014年开始全省呈现协调度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经济,耦合模型,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河北省

参考文献

[1] Lorraine Nicholas, Brijesh Thapa.Visitor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Pitons Management Area World Heritage Site, St.Lucia[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10, 12 (5) :839-857.

[2] Luz-Aída Martínez Meléndez.NAFTA,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Mexic[J].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2010, 10 (2) :107-131.

[3] 王晓虹.基于协同论的旅游发展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

[4] 翁钢民, 周艳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态势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13 (1) .

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尤其在岩土工程当中的勘察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并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一个先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岩土勘察的意义、存在问题、勘察技术,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应用

一、岩土勘察的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作用是为设计配套服务,提供设计需要的勘察资料,工程勘察体现的主要是认知作用,通过必要的勘察手段和工作,认识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属性,为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工程地质条件作出正确的评价分析,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及工程造价的高低,故在勘察过程中,要选择最为适合及全面的勘察方法,其目的是为给设计施工提供各类土的基本参数,勘察成果直接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有所影响。高质量的岩土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

1、岩土勘察的纲要编制不完整

勘察纲要作为勘察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它是保障岩土勘察工作顺利完全的重要前提,但是一些勘察单位的勘察纲要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审查就开始施工,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勘察刚要,或者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某些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勘察纲要的要求进行施工,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勘察问题的发生,影响岩土施工。

2、岩土勘察的报告质量不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部分岩土勘察单位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制度,进而促使一些勘察单位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勘察报告的质量,导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整体质量的下降,甚至个别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为了获取任务,预算造价时有意压低价格,然而勘察单位为了取到经济效益又不得不进行工作量的缩减,应该进行的勘察工作不做或者少做。

3、忽视了区域地质环境的作用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实验数据和勘察人员长期经验的积累,需要结合当地区域地质特征,对地基土层特点深入了解,正确评价地基土。目前一些岩土工程勘察单位的勘察作业,只注重分析研究某个工程点,忽略了岩土工程地域性研究,得出的岩土勘察结论缺少地域性经验,导致报告内容不全面,难以提高勘察单位的效益。

4、忽视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岩土勘察成果属于对工程所在地区研究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要想准确评价该地区的地基土层,就需要提前把握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目前岩土勘察工程中,只简单对工程所处位置进行单点勘察研究,缺少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研究。致使做出的勘察报告与当地工程实践经验和地区实际相偏离,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 运用规范,提出的建议缺乏创新性,造成巨大的经济资源浪费。

三、岩土工程中地质勘察方法的应用

1、GPS感应系统信息采集方法

1)建立感应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信号接收器、导航星座、地面通信网络、地面控制中心,该系统是GPS感应系统的心脏部位,连接起异地之间的信号。

2)建立监控系统,分别由基准站、监控中心、现场分控站、流动站、网络中继站等构成,对岩土工程地质勘查进行实时监控,检查是否存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3)利用GPS采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矿物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同时用波谱仪测量矿物质的光谱曲线,与数据资源库的光谱对比分析,然后准确判断岩土工程的地质情况。

2、地质灾害的方法

1)瞬变电磁法,该方法原理是以不接地回线为载体,将一次脉冲电磁场直接传送到地底,然后利用接地电极,观察一次脉冲电磁场间歇期间地底半空间二次漩涡场的变化情况。

2)高密度电阻率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深度较浅的岩土地下水系,利用岩土体导电性存在差异的特点,勘查的结果颇为有效。

3)视电阻率法,该方法原理是判断岩土工程区域的导体性质,然后进行圈定。譬如金属含量较高的岩土工程空气密度高,而空气是一种高阻绝缘体,其他地质多为块状硫化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电阻率非常低,用视电阻率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导电性质,快速判断出各个部位的地质情况。

4)地质雷达、瑞利面波物探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查上,探测深50米的地下溶洞、地下空区、地下管道等区域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都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3、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互补法

为了快速了解清楚岩土工程的地质情况,综合采用这些技术方法,可以深入到岩土工程复杂的地质当中,在各种区域中预测地质的类型和含量等。在大范围的岩土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利用磁、重、电法的圈定能力具备独特的优势,但如果遇到隐伏的地质,对边界和深入的圈定准确率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采用地震勘查技术,准确圈定地质伸出的构造边界,而岩土构造的部分,需要采用穿透力极强的化学勘查技术方法。

四、岩土工程勘察的实例探讨

1、桥梁桩基项目方案

某项目大桥桥梁基础拟采用钢管复合桩,上部钢管桩桩径2.5m,下部钢筋混凝土桩桩径2.2m;采用现浇混凝土承台、预制混凝土墩身方案;单桩竖向承载力要求大于40000kN。

2、岩土工程问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勘察等级分级标准,该大桥勘察等级应属于工程重要性一级、场地环境复杂一级、岩土种类多、地基复杂一级的甲级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桥梁岩土勘察需要完成桥梁建设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论证,岩土层分布、工程特性、地基均匀性、水土腐蚀性、特殊性岩土与不良地质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岩土试验及岩土参数分析选用,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与建议,以及可能的岩土工程问题预测与预防措施建议等。

3、岩土勘察的重点

桥梁所处的区域的复杂环境、桥梁结构特点,结合桥区岩土层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该桥梁桩基方案有如下几种可能性选择:

1)以第四系覆盖层下部密实砂层为桩端持力层,采用岩土利用效率较高的打入式大直径钢管桩方案。该方案主要存在两大疑点,其一,沉桩深度将达70~80m、且需穿越相当厚度的含卵石密实砂层,现有的沉桩工程技术是否能够解决,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践论证;其二,即使采用合适的桩径沉桩达到了预定深度,单桩承载力可否满足设计要求,也需要通过试验论证。

2)把基岩全、强风化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方案。对于打入式钢管桩方案同样面临方案的质疑。而该方案更大的疑问在于全、强风化岩的工程特性差异明显,工程应用上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宜慎重。

3)把中风化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实施钻孔嵌岩桩方案。该方案简单明了、把握性较大。不过,由于地区基岩差异风化明显的情况,岩石强度的合理定量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其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后期的使用着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岩土勘察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必将逐步得到改善。作为一项基础的工程勘察技术,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在应用中需要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地质情况,掌握岩土工程的技术规程,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德泉,彭柏兴.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03).

[2]叶国琳.初探岩土工程勘察基础技术问题[J].山西建筑,2009(06).

上一篇:法律基础下的合同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多晶硅装置下工程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