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范文

2023-09-22

金融市场范文第1篇

【摘 要】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总结分析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安全,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监管是一项关系到企业、公民切身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监管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内部监管;国际化程度

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和金融监督的复合称谓。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法定的监管机关为了保障金融业稳健发展而对金融机构及其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等。 根据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主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及措施稍作阐述。

一、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体系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辅助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其他有关金融的法律有《证券法》、《保险法》、《储蓄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而有些亟待的法律尚未出台,造成法律的缺位,依法监管难以实现。有些法律在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出台,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的地方。由于法律的滞后性,部分法律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部分法律的规定过于宽泛,操作性不强,没有全国统一的可行的具体量化标准,难以执行,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快金融监管立法的进程,充分考虑金融监管的新形势新情况,最大限度的消除法律的空缺和不适宜。从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来看,根据金融市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贯彻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公开监管及公正监管的原则,其中依法监管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核心与基础。 因此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权限职责,真正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二、金融监管中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色彩较浓

金融监管方面的部分立法忽视了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色彩。比如《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其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过高,比如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是美国国立银行的6倍。 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对于在一个少于6000人口的镇设立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5万美元,对于在一个超过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设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不超过20万美元。美国立法考虑到市场需求,而我国并没有将市场需求作为银行准入的条件。过高的要求忽视了我国具体国情,无视市场需求忽视经济规律,不利于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不利于金融业的长远经营发展。

掌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是新形势下所必须的。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设立的审批程序复杂,效率比较低下,缺乏透明度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一种体现。银行审批和监管应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完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增强。

三、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有待加强

前文中已说明金融监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了法定机关的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等。从我国的金融监管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以外部监管为主要监管对象,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有限。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金融监管是世界普遍采用的形式,如香港银行公会、美国的基金联合会、台湾证券投资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等均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我国金融公会组织尚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工会在行业内的自律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在金融监督与矫正方面的成本。

结合我国监管现状来看,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随着金融环境变化性的不断增强,金融机构仅仅依靠外部的金融监管难以在满足金融市场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金融机构自身的自律监管的加强也影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内容之一。充分利用行业自律和社会中介力量形成合力金融监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法定机关的监管和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好比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其一。为保证金融业稳健前进,必须切实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和内管监管的作用。

四、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监管人员素质教低

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背景下我国加入了WTO,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市场将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日趋活跃。开放市场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借鉴它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通过消化吸收转化,将大大缩短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监管向国际化靠拢, 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协作。随着市场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更多的进人,投融资条件及金融服务的改善,将有助于优化中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更好吸引外资。我们要改变以往较单一的内向管理策略,向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转变。

由于种种限制,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我国大多数监管人会员的金融理论和工作经验还满足不了监管工作的需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整体水平有待增强。否则将非常不利于在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工作。

现代金融监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现代金融监管理论、专业的法律知识等,才能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为此,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派遣金融监管人员到发达国家接受现代金融监管理论教育,掌握金融监管的国际通行做法,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金融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将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突破和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随着入世以来面对挑战和风险能力的增强、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监管经验的丰富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向着健康有序稳健的方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充分。

参考文献:

[1]刘定华.金融法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48.

[2]张珂佼.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5-78

[3]周辉斌.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56

金融市场范文第2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金融市场范文第3篇

【摘要】电力金融市场是电力现货市场的发展产物,它有诸多优点,如可以控制风险的范围,有利于发现电力的真实价格,可以扩大投资者等参与者的范围等。我国正处于电力市场改革发展的浪潮,欧美一些国家成功的电力改革正给中国电力金融市场改革指明方向,从而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关键词】电力金融市场 路径 分析

一、我国电力市场分类

(一)电力现货市场

电力现货市场是实时实物交割的市场,使交割的瞬间供需平衡。98年以前,我们国家以电力现货市场交割为主,在设计市场框架和交易机制中,现货机制交易逐渐产生了弊端。电力作为一种能源而并非实物,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实物交割,也无法大规模储存,这些弊端使电力的价格剧烈波动,给交易双方带来诸多不便,从而给电力金融市场的产生带来契机。98年底,中国在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6省实行试点改革,包括电力实时交易,日前交易和长期交易。尽管中间有段时间暂停实施,但是这种良好的态势使中国电力事业有了创新。2009年,国家电监会,发改委,国资委确立“以电力市场建设为平台,以电价改革为核心,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的原则,带领全国大部分省市进入电力改革。

(二)电力金融市场

健全的电力市场不仅需要电力现货市场,更需要电力金融市场。电力金融市场顾名思义是将电力作为一种交易物品加入金融衍生物合约中。电力金融市场是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既是现货市场的延续,又是现货市场的创新。电力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有利于发现电力的真实价格。由于期货期权市场所形成的价格都是基于最全面最权威的信息,所以这个价格不同于垄断价格,而具有预测未来价格走势,预测供求关系的作用。(2)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许多小型供电公司因不能参与现货市场的交易而无法进行大规模融资,而有的公司内部拥有零散的资金也无法进行投资。同时现货市场中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参与进行投资,所以在现货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无效率的。通过金融市场的改革后,投资者和公司内部的零散资金可以进行投资,而中小供电公司也可以进行融资,进而使市场资金趋向于高效配置,也扩大了投资者的投资种类和范围。同时衍生物合约又可以使投资者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3)扩大交易主体。传统的现货市场只有国家电网公司可以进入,而金融市场化后,丰富了交易主体,有利于电力市场从垄断到竞争。2009年改革后,我国目前形成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和南方6大供电区域,形成从原来的小范围的省内供电到跨省,跨区域供电。这种跨区域供电模式依赖于各种衍生物的金融合约,其中包括用以长期对资源稀缺区域提供支持和补充的长期期权期货合约,用以短期补充资源需求的日前期权期货合约,通过这种合约的模式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二、对我国电力金融市场实现路径的分析

(一)交易主体

传统电力现货交易的参与者只有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等,普通的供电公司或者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进入市场交易。而传统模式下造成的垄断价格并不是基于众多的有效信息形成,而是由政府或者部分议价形成,这种模式造成的不完善的机制随着我国电力改革而有所改进。新型的电力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种类丰富,既包括传统模式下的国家电网等部门,又包括小型供电公司,投资者,做市商,电力经纪人,电力兼营机构。这种金融市场模式打破了传统电力工业一体化模式,使电力市场开始从垄断市场走向竞争市场。严格管制、高度垄断、垂直管理等电力工业所具有的传统属性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而逐步减弱。

(二)交易对象

从传统实物交割到金融合约交割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金融市场下交易的对象是电力衍生物合约,该合约分为三种类型,即电力期货合约,电力期权合约和电力远期合约。正如期货本身的特点一样,交易双方基于最有价值,最全面的信息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很好的预测未来的合约价格和趋势,所以,电力期货合约有现货市场不具有的发现价格的功能。并且这种期货合约中,并不要求实物交割,而是在到期日之前平仓,这种交割手段大大减少了交易的风险,在锁定了风险范围的同时,可以经过套期保值使电力期货的风险价格在短时间内保持在同一水平。作为标准化的合约,交易所交易的特点使交易更加变得安全可靠,从而在此之上再次降低交易风险,这种内在的特点可以吸引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丰富金融产品,稳定物价。由电力特殊的内在特点决定的其不适宜储存,所以电力不同于普通商品,这也就要求了电力销售的高度流动性。而金融市场吸收了众多参与者后,提高了产品的流动性,有利于电力市场高效公平的竞争。而电力期权合约则是在期货合约的基础上免除投资者的义务,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的价格和信息决定是否行使权力,通过期权费来相对减少风险。在电力这样一个价格不稳定且高度垄断的行业,这一创新无疑削弱了价格的波动,减轻了来自市场的各个方面的风险。结合电力金融合约北欧和美国等公司成功的案例,这种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进程。

(三)交易机制

电力金融市场交易机制主要包括了电力衍生品交易的结算机制、信息披露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稳定机制。衍生品交易结算诸如期货合约到期前平仓,而不是实物交割。这种结算方式方便了投资者,投资者不必实物持有不易储存的电力。而期权合约可以根据电力的市场价格决定是否执行期权。正是基于各种衍生品的特性,全面的信息,风险的控制,从而发现电力的真正价格,利用有效的价格预测未来的价格信息。一系列的新型交易机制使电力市场在原有的现货交易不稳定的状态下转为稳定,公平的竞争。

三、结束语

中国市场现在正处于电力改革的阶段,北欧电力成功的改革确实给中国指明了未来的道路。面对浩大的国土和中国目前的现状,要想彻底实现以电力金融市场为主,以电力现货市场为辅的这种局面,首要的是要以跨区跨省远期交易为切入点,先省内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再通过跨区域合约购买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正处于供过于求的现状,面对大量的电力供给和部分地区的资源匮乏,我们更需要以这种创新,实现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仁辉,张粒子,武亚光,庞博.中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路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1:54-60.

[2]张显,王锡凡.电力金融市场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0:5-13+23.

作者简介:杨雨凝(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本科,江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金融市场范文第4篇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和竞争力,应积极地筹划和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但是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做到规范有序、有备无患。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国际化;市场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中国金融国际化和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地位的良策

面对日益强劲的国际化趋势,我国金融业经营必须也必然国际化。创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好的突破口。首先,创建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吸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进入,实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也能够从竞争中得到锻炼,尽快缩小距离,为跨国经营积累经验;其次,大批境外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带来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实现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再次,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创建后会成为离岸货币的集散地,从而实现货币的国际化,也为人民币完成自由兑换和成为国际性货币提供实验田;最后,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和发展,大批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人才,从而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化。

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还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业中的地位。首先离岸金融市场作为各种离岸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其次,如前所述,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经营,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金融实力;最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当今各国金融竞争的趋势。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扩大利用外资、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首先,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失为一种积极利用国外金融资本的变通方式。在一定条件下,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也可以被国内所利用,发挥国内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间调节余缺的作用。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就允许离岸银行将离岸头寸与在岸头寸相互抵补,但对抵补的数量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其次,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有大批的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甚至把总部迁入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就会成为离岸银团贷款和离岸证券发行的重要基地,大批的投资者和闲散外资就会经常聚集于我国,为我国引进外资提供新渠道和机会。

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可以使外国客商就近获得贸易融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次,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相对宽松,因而资金成本低廉。通过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并对国际贸易提供融资,可以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具竞争力。

二、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项:

1.合适的时区,即在时区位置上能填补其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空缺,与其他国际金融市场相衔接进行连续交易;

2.优越的地理位置,即处于交通枢纽或良好的天然港口;

3.稳定的政治环境;

4.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能产生资金供给或资金需求;

5.良好的人力资源;

6.发达的金融市场;

7.优良的金融服务环境,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8.健全的法律制度。

前两项因素是天然赋予的条件,故称为“自然型要素”。后几项条件则非天然赋予,取决于后天努力,乃“发展型要素”。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外部条件则是指为中心所在地无法控制的因素,主要有:

1.中心周边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突然进入起飞阶段,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

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政策骤然引起资金向离岸金融中心所在地涌入;

3.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新动向使金融机构向中心云集;

4.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与革新推动。

在上述诸要素中尤其显得重要的是:

第一,政局稳定。

第二,政策优惠。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对离岸金融交易实行优惠,无存款准备金、无存款保险金、无利率限制以及税收优惠等成为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

第三,法制健全。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法制都十分健全,并且与国际习惯、惯例接轨。

第四,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人才资源。

第五,经济稳定,金融体系发达,具备筹措和运用资金的较高能力,资金流动、金融交易和货币兑换不受限制。

对照上述条件,我国虽然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初步具备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

1.我国有稳定的政局。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证离岸资金的安全,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2.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和管理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但现有的法制建设成果对于建立和管理离岸金融市场无疑提供了重要基础。

3.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备。就与离岸金融交易密切相关的通讯设施来说,我国金融业已广泛拥有具有世界先进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如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等。此外,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类金融人才,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已运营多年,能够初步满足离岸金融市场的需要。

4.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获得了可喜的发展,一批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一些著名的离岸金融机构已进入我国;人民币虽仅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但终将成为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

5.此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十分有利。我国东部地区正处于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新加坡所在时区之间,与新西兰、惠灵顿、悉尼、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市与收市在时间的继起上相衔接,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循环周转的一个重要“接力站”,这对于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来说十分重要。

因此,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在目前离岸金融市场已从自然形成转向政策推动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离岸金融市场在形成方式上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优惠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加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所需要的配套建设,我国要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离岸金融市

场是完全可能的和可行的。

三、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类型和监管模式选择

(一)发展类型选择

综观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有两种发展类型:一类是自然形成型,另一类则是国家或政府主导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政府有意识主导和努力建设的结果。很显然,中国应走后一条发展道路,对此已无争议。

历史经验表明,伦敦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历史上西欧市场美元存贷的自然需要,这类市场的形成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30-40年时间。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顺应国际资本的流动需要自然形成,例如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群在发展之初只是作为某个国家的避税港而存在,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为了避税目的而到原殖民地寻找途径,金融服务机构也尾随而至。而市场所在地国政府因获益而采取宽容甚至鼓励态度,致使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形成了金融机构林立、市场活跃的局面。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在金融法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许多国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乃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完善起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日趋发展,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缩短建设周期,运用政策优势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长则8-10年,短则3-5年即达到了预期目的。如新加坡亚洲货币单位、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和美国国际银行设施等的形成就是如此。成功的例子是马来西亚的纳闽离岸金融市场。从1989年11月提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设想并选定纳闽为实施地点起,到1993年8月的短短4年,该市场的外币货款已达10亿美元,云集了世界著名的汇丰银行和三菱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这说明,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运用政策优势因势利导,完全能够快速建成中国离岸金融市场。

(二)监管模式选择

离岸金融市场有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三种监管模式。内外分离型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巴林和东京的离岸市场为代表。这种市场把国内交易与离岸交易严格分开。内外一体型市场,以伦敦和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为代表。这种市场内外交易可同时进行,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混合在一起,不设专门账户将非居民交易与居民交易严格分离开来。避税型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金融市场为代表。在这种市场,一般不进行实际资金交易,主要是为了避税而通过该市场拨转借贷资金。如在巴哈马的首都拿骚,除交纳注册费和营业许可证费外,离岸银行各种离岸交易一律免税。

我国所要建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实行内外一体型还是实行内外分离型,抑或是避税型呢?这些都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来做出结论,并以此指导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制建设。

从我国自身条件来看,建立内外分离型的市场对我国来说应是适宜的选择。

首先,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是接受非居民存放的境外货币,然后向非居民贷放境外货币。因此,国内经济和金融实力是否强大,国内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国际间借贷,并不是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必须具备的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使非居民都愿意来存款,非居民借款者愿意来借款,就有可能形成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其次,作为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主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机构,既可以是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本国银行,也可以是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外国银行。因此,国内的金融专业人员是否充足,金融业务水平是否足够高,也不是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外国银行到本国或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经营离岸业务,就有可能形成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最后,就我国金融体系本身来说,虽然这些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推进,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状况还不足以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和建立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所以,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目前条件下既可以充分吸引和利用国际资本,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地位,又可以避免对国内经济以及国内金融业造成冲击,影响国家货币金融政策有效贯彻实施的离岸模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金融市场范文第5篇

第二,中国银行的结构与所有制结构脱节,本来银行结构应该大致反映整个国家的所有制结构,但是中国的银行基本上是国有制银行,还是国有制为主体。比如我们现在非公有制经济至少占30%,但是非公银行占比重很小,主要还是国有银行垄断,公有制的垄断地位基本没有变化,四大银行在金融资产方面占据垄断地位,基本排斥民办银行、非公银行。目前已经有三个上市了,但是这种上市也没有改变银行的结构,民办银行数量很少、很有限。股份制银行实际上只有一家是通过非公有制经济集资的,它就是民生银行,其他13家股份制银行基本上以国有制为主。所以说,这些所谓商业银行也基本上还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就是民办银行也不是完全民办的,形式上民办,实际上公办,行长人民银行派,基本按照国有银行来运作,不同就是高管人员的工资突破国有银行的框架和标准。中国办一个民办银行非常困难,民生银行、天津渤海银行,中国好多地方办银行批准很困难,对办银行严格监管是很必要的,但是基本很难办是不对的,银行的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脱节。

第三,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银行自主权相对比较小,最主要的是利率市场化,商品90%市场化了,除了少数公用事业的费用是政府制定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都市场化了。利率是货币的价格,但是利率国家控制很严格,基本上是国家定价,市场化率比较低,银行很难通过调节利率的形式来调节信贷的规模和信贷的方向。

第四,银行的内部运作机制包括人员的任命,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所以这几年银行的问题很多归根结底和这个有关。银行工作人员反差很大,工资很低,权力大,运用的资金数量很大。中国银行管理人员和国外管理人员工资反差很大。另一方面,政府公务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反差大,银行干部工资很高,公务员工资很低,银行待遇是矛盾的产物。不仅是银行和国外比较很低,就是和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也比较低,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老总相比较很低。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基本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使得人才大量流失,使得在业的人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五,由于政策性的影响,好多银行的不良资产很多,银行不良资产有多少呢?已经几次转移了,1999年,转1.4亿给资产管理公司,工行上市前2万多亿,最高时不良资产占25%,外国说45%,这几年虽然有所降低,但是降低的方式是多样的,降低不良资产归根结底要政府财政来补贴、冲销、买单,金融资产大量增加,说明银行资产质量不高。

第六,银行的盈利能力很差,工商银行全世界银行排名第三,但是利润非常低,每人平均的工资量和每人平均的获利能力很低,比国外的大银行低得多,所以中国的金融行业存在问题不少。

第七,中国的金融行业缺乏配套设施,比如资本市场比较发达,期货市场不太发达。本来资本市场要发展,期货市场也要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对外经济占很大比重,对外经济的依存度已经达到80%,这种情况下国际期货市场对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缓慢,因此在中国期货市场上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能力、功能很低。

第八,中国在体制上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国外资本、保险、银行、信托综合经营综合管理,中国实行分业管理,使得金融资产不能够综合利用,加大运营成本,降低了运作的效率,削弱了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当年提出来的时候,中国的金融应该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现在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和国际上比较大大处于劣势地位,最近要修改。

第九,银行业的立法不够完善,银行业内部有很多行业,都单独立法,缺乏总体安排,有些立法早的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大,有些立法晚的就能够摆脱计划经济影响,《证券法》经过修改后比较完善。尤其是2004年出台了《国九条》对于《证券法》的修改和完善有很大的作用。总起来说,中国的证券立法是分散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考虑,没有一个统一立法。应该统一立法,其他再逐渐按照《金融法》的总体原则修改。

第十,监管体制不完善,漏洞很多,有些规则不够合理,有些规则不够明确,有些规则不够完善,因此在监管方面有许多问题要做,比方说,外汇现在有可能实行自由兑换,关键对自由兑换管理缺乏经验。

三、资本市场

1. 马克思关于资本市场的论述

马克思并没有预计到社会主义存在资本市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私有财产,所有财产都是公家的,统一调拨。既然所有财政集中在政府手里就没有必要存在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当然没有资本也就没有资本市场,所以从这方面来说,马克思预测社会主义没有资本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只能用劳动来谋生,人们不占有其他生产要素,不可能有些人拥有资本,有些人没有资本,不可能有些人不能买股票。没有预测到社会主义能够存在资本市场。马克思对于资本市场有没有论述呢?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市场可以资本集中,会在短期内发展大型项目,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第二,股份经济是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过渡的形式,私人资本通过股份制变成社会资本,向社会资本集中,能够摆脱私人资本的限制,使得管理社会化。第三,马克思的重要语录“股份经济是导向共产主义最好形式”(1854年3月3日晚《给恩格斯的信》),摆脱了私营资本的形式,使得资本由有限变成无限,第四,股份经济可以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可以反映两种优势,反映所有权的优势,也可以反映经营者的优势。第五,股份经济、资本市场也有很多弊病,马克思讲了三个:金融风险,金融诈骗,金融投机。股份经济可能出现金融诈骗、作弊、投机,马克思指出来资本市场有很多弊病。

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背景

中国资本市场在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不久,有些人主张股份制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积累筹集资金都是间接的形式,通过间接的形式成本太高,风险集中,不少人讲到既要间接形式,也要直接形式来发行股票。这是从建设的实际出发,要建立资本市场。第二,要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当时好多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打破计划经济束缚,考虑到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整个观念有所突破,1984年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提出劳动力不是商品,企业不是商品,但是企业的产品是商品,这是矛盾的。当时人们认为要是劳动力是商品,货币变成资本,必须有资本市场,通过迂回曲折的办法,为了说明中国需要资本市场,需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来完善市场经济。第三,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过去认为只有劳动才能获得收入,而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能获得生产要素的传统观念。不能够通过资本和其他方面来增加收入。第四,当时已经出现收入差距扩大了,一些收入比较高的人有可能购买股票了,没有这个条件也不行。就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具备了发行股票的条件。为什么在上海深圳发展股票呢,就是这个原因。第五,国际接轨,国外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形式,是反映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所以当时国内的很多人,认为中国应该发展资本市场,来反应中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当时在1986年,“巴山仑会议”外国专家提出,中国20年内不能发展资本市场,吴敬琏就信奉这条。中国必须要人均收入1 000美元,才能发展资本市场,中国不适合发展资本市场。不久,召开了“体制改革的中长期会议”,九个方案有六个都支持发展股份制,会议上主流派对股份制不是没有表态就是提出反对态度,在官方没有认可的条件下,股份制开始悄悄进行。实际上股票交易在1987年已经出现了。1988年在上海和深圳有几家批准的股份公司,1988年我参加的股份制会议很多。1989年从台湾拿到一套股份制的资料,从香港拿到一套股份制的资料。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很不规范的情况。1989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2000年7月5日,深圳交易所开业,开业后中国证券市场争论不休。第一个,社会主义该不该搞资本市场,到底姓资还是姓社,有人说股份制就是私有制,股份化就是私有化。搞股份化就是达到私有化的目的,理论界都是持有很多这种观点的。可以这样说,北大的主流派还是支持股份制的,至少非主流派没什么声音。这是第一个争论,第二个争论是股份制要开,但是什么时候开,中国资本市场是早了还是晚了,有些认为是早了,最主要的是吴敬琏,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是早产儿,本来应该是20年后才出现的,本来是人均1 000美元才出现的,现在还不到400美元就出现,先天不足。第三,资本市场是成绩主要还是问题主要。出现了吴敬琏的赌场论,认为资本市场比赌场还要差;我跟董老(董辅 乃)、厉以宁,主张婴儿论。第四个问题,资本市场是要逐渐完善还是推倒重来,有些人认为要推倒重来,我认为要逐渐完善,有些问题是不完善,以什么标准为完善,有人认为以美国的标准来完善,我提出五个不一样:1)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2)市场发展程度不一样;3)美国的投资者和中国的投资者不一样;4)监管规则不一样,美国是混业经营、中国是分业经营;5)配套措施不一样,法律、体制不完善。这五个不一样不能用美国来做标准,驳斥了推倒重来。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至少有这四个问题有很大不同。

这几年资本市场发展逐渐深入,讨论问题比较具体,如股权分置采取哪种形式才合理,从封闭基金到开放基金需要哪种条件,板块结构大的上市公司和一般中小公司采取哪种形式来上市,中国的股市总规模如何继续发展,如何既要保持速度还要提高质量,这些都不是观点上的问题,而是技术性、规范性的问题,这几年比较平静了。

金融市场范文第6篇

⑴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⑵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⑶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⑷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⑸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上一篇:合同法律风险管理范文下一篇:梯子不用横着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