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2023-09-17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我国民众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还存在诸多误区,既未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和类型,也未准确了解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因而也难以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针对性对策,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直接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予以具体分析和纠正,以促进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误区;农村环境治理;法制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技术向农村生产领域的渗透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农民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趋于好转的同时,农村环境却逐渐恶化,这不仅干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环境问题没有城乡差别,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在波及城市环境的同时,更会通过农业食品链条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而,关注农村环境,致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而应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

自上世纪以来,农村环境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随后国务院在其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1]以此为契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得以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一直关注农村环境问题,他们认真调查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仔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具体设计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供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实践借鉴。

尽管我国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学者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极为关注,但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并未取得实际成效,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重,这一切都昭示着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环节存在着阻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某种问题,只有找出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为此,笔者在概览学者关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学术文章的同时,又深入苏北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对苏北地区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种类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工作踟蹰不前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内学者,其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环节出现了偏差或错误,没有正确把握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存在的类型以及产生的根源。为了消除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障碍,有效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并及时加以纠正,为此,笔者以在苏北地区农村的实际调研资料为基础,并对照我国学者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理解观点,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环节中存在的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误区予以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对策,以期能扫除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停滞不前的基础性障碍,以推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农村环境治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环境保护和治理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各界缺乏对农村及其环境的深入了解,而且在当前“城市中心主义”的模式下,国内民众在用看待城市环境问题的眼光来看待农村环境问题的同时,又把本具有同质性的农村环境问题看作是不同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异类,在此种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国内民众在理解农村环境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认知偏差。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范围不全面。由于人类最早接触的环境问题是污染问题,而且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城市环境问题也主要是城市污染问题,再加上农村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获得关注也是因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因此,我国学者在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时便将农村环境问题等同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而忽视了农村环境问题所包含的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直接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无论是农民的正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农业资源的合理维持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维护,一旦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给农村乃至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不仅要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关注农村资源以及生态保护问题。但事实上,我国民众在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时,只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资源及生态所遭受的破坏问题却少有涉及,反映出我国民众包括学者们目前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范围还比较狭隘,无法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全部。

2.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类型不彻底。为了充分认识环境问题,并依据不同环境问题的各自特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经过对环境问题的逐步了解,我国学者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环境问题予以相应分类。如依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破坏问题;按照被影响的环境要素予以分类,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以及生物环境问题等。[2]依据上述分类,我国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措施,这对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分类还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那就是目前国内民众对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所谓面源性环境问题,和点源性环境问题相对,是按照环境问题产生源的确定与否而区分的一对环境类型,其中所谓点源环境问题,是能够具有确定产生源的环境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只要查明该问题的源头并对其源头进行治理,环境问题即可消除。而对于面源性环境问题,由于其产生源无法确定,与点源环境问题有很大区别,而且由于面源性环境问题发现较晚,尽管目前学者对农村面源性的环境问题已有所认知,但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具体而言,当前社会对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首先,我国民众对面源性环境问题分布范围的理解有错误,许多民众认为面源性环境问题只存在于农村,城市里不存在面源性环境问题,甚而有学者把面源性环境问题作为农村环境问题区别于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加以研究,并主张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来应对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但事实上是,在我国城市也存在面源性环境问题,其中城市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就是典型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其次,尽管我国国内社会对农村点源环境问题和面源环境问题作了区分,但却没有厘清二者的实质不同,因而在治理面源性环境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对策,要么避而不管,要么把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和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混为一谈,用点源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来处理面源环境问题,从而使农村的面源环境问题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治理,阻碍了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

3.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认知不准确。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国内的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而且有不少学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看似发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但笔者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研,发现上述学者的观点与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存在一定偏差,他们并未准确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农村环境问题根源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误区之一: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当前许多学者认为农民环境意识不强是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笔者认为,尽管农民环境意识不强与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将其归结为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源则实在言过其实,甚而存在错误。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对苏北地区农村村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问卷调研,在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中,除了个别村民对农村的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之外,大部分村民在表示对过去良好农村环境的怀念和留恋之时,都表达了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忧虑和关注,他们对农村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资源发生的不利变化都有切身体会,都有改变当前环境状况的愿望但都苦于无能为力。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农民的环境意识并不缺失。而近期在浙江、福建以及江苏地区出现的群体性环境事件也直接表明了当地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身环境权益受侵的焦虑,同时也是对“农民环境意识不强”论的有力反击。由此可见,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并不能作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上面,因为农民的环境意识本来就不低。误区之二: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众多学者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作为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中有关农村环境的立法缺失、农村环境执法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村司法救济途径不通畅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诚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在法制建设方面农村地区滞后于城市也并非没有可能,而这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掣肘作用,但是,如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作为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进行解读,则不仅无法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更会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引向歧途,反而会阻碍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因为农村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城乡二元化模式造成的结果,要想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化模式,在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实现对城乡环境的同等保护、同等治理,[3]而那种“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以及对农村环境单独立法”的论调看似对农村地区予以特别优待、特别保护,但实质上依然是在延续着城乡二元论的基调,不仅有害,也无必要。这是因为,首先,从立法层面上讲,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并无本质的区别,当前我国的相关环境立法不仅在城市地区可以适用,在农村地区也可以适用,如果立法有缺失的话,也应该是全国层面的缺失,而不会单单是农村地区缺失,因而没有必要单独为农村地区的环境立法;其次,对于农村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建设,目前的机构设置已足以承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任,如再在乡镇一级设立相应机构,不仅不能实质性地改善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和司法状况,而且还会增加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和司法成本,白白浪费国家的执法和司法资源。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处理并非无法可依,而环境执法机构和环境司法机关也并不缺失,反而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影响下,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无法在农村地区顺利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应引起国家、社会和学者的关注。

三、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误区的纠正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国家、社会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导致国家难以针对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直接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就必须纠正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

1.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要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范围过窄的问题,就必须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农村除了面临来自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工矿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威胁的同时,还面临着上述环节所带来的资源退化、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特殊性,其对资源、生态的依赖性要远大于城市的生产、生活。由此可见,除了污染会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影响之外,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维持平衡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村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应关注农村地区的资源退化和生态失衡问题,而且我们在设计措施来防治工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同时,更应关注农村资源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在设计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时,要将农村污染防治、农村资源养护以及农村生态保护综合考虑,将三者予以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如此方能有望全面彻底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2.彻底认知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如文中所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类型的认知误区主要存在于公众对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识层面上,因此,为了彻底厘清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明确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明确面源性环境问题并不是农村地区特有的环境问题类型,在我国城市也存在面源性的环境问题,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把农村环境问题当作异类而将其孤立于城市环境之外,并且还可以从城市面源性环境治理实践中吸取有益的治理经验。其次,要深刻理解点源性环境问题和面源性环境问题的区别,从理论上讲,任何环境问题都有其产生源,因而从实质上讲面源性环境问题也是点源环境问题,只是由于面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具有随机性、移动性,难以查明和确定。另外,还有一些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单独不能造成环境危害,而是众多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共同交织作用才造成了环境问题,这都和传统的点源性环境问题有区别,因而在治理面源性环境问题时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中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无法在面源性环境问题领域适用,需要对此种问题单独研究,单独处理。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城市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经验,把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当作公共服务而由国家承担,发挥政府在面源性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增加国家在面源性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4]

3.正确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既不是农民环境意识不高,也不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全,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差异所致。在此种结构模式的调控下,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实行差别化管理,致使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资金投入都低于城市,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也常常受到漠视,我国城市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则趋于恶化,并使人产生了“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全为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的假象。[5]因而实事求是地讲,成因与其说是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倒不如说是城乡二元模式下农民合法环境权益被漠视,农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保护权得不到保障的结果;与其说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倒不如说是城乡二元模式下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地位缺失,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标准降低、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造成的,甚至在农村个别地区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因此,要真正消除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取消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实现国家对农村、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考虑和同等保护。具体来说,对于农村地区的点源性环境问题,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真正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而对于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则要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导性作用,增加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等物质引导措施向农村引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从经济上鼓励农民采取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财政支持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生态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减少废物向农村环境中的排放,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

结语

由文中的论述可知,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要全面理解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彻底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并准确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这样,我们才能针对目前的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但正如文中所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只有废除这一模式,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可喜的是,伴随着人们对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深入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认可和采纳,目前我国各地都围绕着户籍、经济、环保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开展了理论性探讨和实践性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此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让我们看到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培华,包文兵.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淮海文汇,2012,(1).

[2]吕忠梅.环境法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7.

[3]晋海.我国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制度建构:理念、原则与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4]刘璇,李娜.论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责任 [J].河北学刊,2010,(1).

[5]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河北学刊,2010,(1).

[责任编辑:张亚茹]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民购买的机动三轮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数量也不断增加,在给农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农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和探讨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安全治理策略,对于减少和预防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农村公路里程持续增长及车辆保有量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特别在乡村振兴与构建美丽新农村的背景下,注重农村公路安全,逐渐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成为确保农村绿色健康发展的支撑要素。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隐患

1.1安全意识薄弱

驾驶员通常是借助触觉、听觉、视觉来处理公路信息,并选择相应的驾驶决策。如果驾驶员信息接收受到影响或驾驶技能、安全意识欠缺,或者缺乏良好的架势习惯,都将导致驾驶决策出现偏差。此外,通过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事故的形态分布及事故成因,能够发现诱发农村交通事故的成因主要包括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会车、超车等内容。至于乘客特征主要指车辆乘客未做好安全措施,从而发生被抛出、摔倒、被划伤等安全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公路交通的环境发生了转变,但公路交通中“人”的意识却没有发生深刻地改变,缺乏安全意识或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依旧存在。根据哈顿矩阵模型能够发现,人在态度、情感及意识等层面上,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将导致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持续上升,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速度。

1.2农村公路安全管理

通常来讲农村公路管理面宽、区域辽阔、交通部门人力有限,并且机动车与农用车通常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致使交通管理职责出现相互交叉、相对分散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公路使用者,包括行人、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不了解交通规则,导致交通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进而诱发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此外,在交通事故出现或發生后,会导致部分交通设施的损坏。然而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修复周期较长,致使同类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公路不过规范,当公路出现事故后,驾驶者会选择其它公路,从而导致其它分支公路出现饱和度过高、安全隐患加大的现象。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农村公路交通是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不仅要求公路使用者拥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还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切实破解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问题。

2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治理

2.1加强安全理念教育

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理念与意识。譬如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流通的影响,阐述传统行车与出行理念的问题,从而帮助农村居民更有效、更全面地了解到交通安全意识提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借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技术,帮助农村居民深入地理解并认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明确交通安全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对交通安全的重视。最后,做好分类教育。即将交通安全教育划分为驾驶者教育与普通行人、非机动车教育。从安全培训、安全常识普及等角度出发,切实强化农村居民的公路交通安全理念。此外,村级干部应加强监督工作,通过日常监督与村民说教,循序渐进地深化村民对交通安全理念的理解。然而在安全教育形式上,必须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要形象生动、丰富有趣,要通过广播、电视、张贴画的方式,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交通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2.2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2.2.1公路条件

(1)弯坡组合。弯坡组合需要考虑纵坡与平曲线半径的安全性与影响性。根据相关研究能够发现,在曲线半径降低及坡度增大的情况下,事故发生率会逐渐提升。因此我们应避免平曲线与纵坡的组合。(2)视距。通常来讲公路技术等级越低,越容易导致车辆视距不足,越容易诱发交通事故。所以为提升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系数,我们应在现有的乡村公路设计与建设中,重点检查暗弯,即边坡、房屋、树林等影响车辆驾驶者视线的因素。清除障碍物,提高行车视距。

2.2.2路侧设施建设

路侧设施是降低路侧对行驶车辆造成影响的重要保障,通常来讲公路等级越低,相应的路侧环境愈加复杂,譬如人造结构物、路侧植被、排水设施、边坡等。为解决此类问题,应从如下角度出发,提高路侧治理质量。(1)加强边沟治理。即将传统的矩形边沟改造为能够使车辆重回公路的浅碟式边沟。(2)路肩处治。在路肩处治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路肩的宽度,并优化路肩与边坡、边沟的组合方式,降低车辆偏离公路的几率。(3)边坡处治。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在设计与构建的过程中,缺乏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在技术处置力度上较为薄弱,致使路基边缘与公路衔接处出现“高坎”。所以在边坡处治上,需要放缓坡度,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2.3加强交通管理与系统建设

2.3.1常规管理

(1)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交通管理职责缺位与交叉的问题,构建全新的管理机制,理清机动车辆与农用车辆之间的关系,规避职责交叉问题的出现和发生。(2)加强警力投入,解决农村公路管理面宽、区域广而警力不足的问题。(3)重构管理机制与工作体系,落实惩罚举措,确保交通事故出现后,被损坏的安全设施得以修复,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几率。(4)加强对车辆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超年限、报废车的管制,降低交通系统的复杂程度,提升公路交通管理的有效性。(5)加强速度管理,车辆较高的行驶速度,容易诱发公路安全事故,影响公路的高效运营与稳定运行。因此我国公路交通部门,应合理限制车速,确保骑行者或驾驶员的行驶速度在安全范围内。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公路等级,对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科学限制,使公路交通更加稳定、有序。

2.3.2安全管理系统建设

(1)加强现代科技设备或手段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路交通监督管理的实效性。(2)构建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即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制定契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车辆管理体系,引导车主安全驾驶。(3)构建多主体的管理系统。即构建由村委会、交通、公安等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交通管理系统。使交通安全隐患得到科学、综合及有效地治理。从而通过加强农村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3结语

农村公路交通系统主要由环境、路、车、人等要素构成,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安全意识不够或客观原因,容易诱发各类交通事故,进而导致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行人、驾驶员安全意识是治理农村公路交通隐患的根本,而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注重安全管理优化,则是确保农村公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推动我国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能够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得到平稳、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婉婉,闫雯娟.许昌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5):71-72.

[2]程振兴,李智.高速公路交通隐患改善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6):154-155.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通过对某地方小水电站的介绍,引出对于地方性小水电站建设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估分析的一些实用方法,从而给其他地方小水电站的建设评估单位提供实际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小水电站建设 经济效益 财务评估分析

1 小水电站建设情况简析

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其工程特点,造成业内同行商业竞争压力过大,企业都想中标,都想获得工程的施工权利,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肆意压低竞标价格,造成水利水电工程无法按照正常标准来实现工程竞标,最终导致中标单位通过低于正常水平的价格完成中标,這严重威胁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某地小水电站的建设发展比较迅猛,其装机的容量大多在二百千瓦左右,并且大多数的小型水电站都是个人投资的。由于该小水电站建设的投资者属于自己筹措资金,并且大多数投资资金的业主都是第一次参与到水电站的建设投资之中,对于水电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没有更多的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投资水电站的建设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中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这个电站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如何?他们付出的投资几年以后能够收回成本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地方小水电站的那些投资者着重关注的问题。笔者就以上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以某市地方小水电站的建设为例,来谈谈关于地方小水电站建设时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估分析的一些方法。

2 小水电站建设相关参数

小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00 kW(1*75 kW+1*125 kW),其中设计的年发电总量为63.04 kWh。

3 进行评估分析的理论依据

经济效益的内涵有不同的说法,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第二种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所得的比较,第三种是是指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收益状况,这三种说法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经济效益的内涵。综合这三种说法,核心意思就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其中,投入部分包括人力,物力,原材料,设备等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消耗。根据此前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委员会所颁发的《建设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以及《水电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暂行规定》,并且依据中国现行的财政以及税务制度,针对这个水电站的相关问题进行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价。

3.1 电站投资的计划以及建设启动资金的筹措

3.1.1 电站固定资产的投资

根据大概计算可以知道,小水电站在当时的价格水平之下,其静态的总投资额为160.48万元,这些资金全部采用的是自己筹集的方式。

3.1.2 电站的流动资金

电站的流动资金按照其正常的经营成本的1/10来计算,为2000元。

3.2 电站的相关的基础型数据

3.2.1 电站的有效电量

小水电站的设计的年总发电量为617900 kWh,根据有关的数据可知:小型电站的有效电量系数为0.9,电厂区的用电率为0.50%,其线损率采用的是1%,经过相关的计算可得出小型电站的有效电量为617900 kWh。

3.2.2 电站固定资产的投资

小型电站的建设项目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为160.48万元。

3.2.3 电站的基准收益率

电站全部的投资财务基准的收益率均采用6%。

3.2.4 电站经济效益的计算期

电站的建设工期为一年,同时其生产的周期为20年,这样就可以得出电站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期为21年。

3.3 电站的总运营成本的计算

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总体的运营成本一般包括:经营的成本,设备器材的折旧费用,以及相关利息的支出等。其中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员的工资以及福利方面的费用支出,电厂的日常维护费用,生产期间的修理费用以及其他的各项费用。

3.3.1 库区的日常维修费用

小水电站的库区维修费用取0.01元每千瓦时。

3.3.2 电厂设备的折旧费用

电厂设备的综合折旧费用通常按照该厂的固定资产的2.1%来看核算。

3.3.3 生产期间的大型维修费用

通常电厂的大兴维修费用,一般按照其固定资产与修理的费用率来计算,即:修理费用=固定资产的总价值*修理的费用率。

3.3.4 其他的支出费用

其他的支出费用通常按照电厂装机的总容量每千瓦9元来计算。

3.3.5 员工的工资以及福利费用的支出

小型水电站的在编人员为3个人,其中工资水平为500元每月,还有员工的福利费用按照工资总额的14%来计算。

3.4 销售的收入,税收以及相关的利润计算

3.4.1 上网的电价

2006年该市的上网销售的电价为0.28元每千瓦时。

3.4.2 销售的收入

销售收入=上网的电量*上网销售电价

3.4.3 销售的税金

销售税金主要包含有增值税以及销售的税金的附加:增值税=(销售点的收入*0.06)/1.06;销售税金的附加是指教育税以及维护城市建设税的附加,他们分别位于增值税的3.0%以及5%。

3.4.4 企业所得税

当这个电厂在年末产生生产利润时,对于一般的小型水电站,每年的利润比较少,因而通常取其所得税率为17%。

3.4.5 电厂的利润总额以及税后的利润

电厂的利润总额为销售收入与总成本的费用和其销售税金以及其附加的差值,扣除其所得税之后就是税后利润。

3.4.6 电厂的盈余公积金以及公益金的计算

盈余的公积金以及公益金可以按照其可以分配的利润即税后利润的5%来计算。

3.5 电厂的盈利能力分析

电厂的所得税之后的投资财务在内部的收益率为6.51%,并且其投资的回收周期为12年,财务的净现值为6.39万元,

3.6 电厂财务评价的结论

可以从其财务的指数可以看出税后其全部投资财务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其财务的基准收益率,并且其财务的净现值为正值,其投资的回收期为12年。

该工程的所有财务指标符合要求,说明其财务可行。

3.7 提高小水电站经济效益的措施

(1)加强水电单位的内部控制,完善小水电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针对一些设备的使用,更新,以及相关的投入进行审核,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2)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减少设备出问题的状况,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加强科技的投入,降低电力输送过程中的电能损耗。

4 结语

根据以上对于小型电站经济效益以及财务评估分析的具体方法,相关人员可以比照此步骤来进行工作,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而言,有效地控制施工造价,能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业内企业的建设水平,提高我国建设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陈星.小水电的效益及其评价方法[J].农村电气化,2005(2).

[2] 张峰.浅议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4).

[3] 白光大.浅谈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J].农业与技术,2007(1).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教学面临新的发展,地理是中学教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地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中学在地理学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贴近自然的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地理学习素材,结合乡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村环境教学,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地理;农村教育;环境教育

引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当前部分城市已经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这说明城市管理中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缘故,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很难落到实处,想要将环境保护的目标落实到位,就必须从教育着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让下一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帮助农村人口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如何积极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开展高校的农村环境教育,这值得广大地理教师思考。

一、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对环境教育认识不足

环境教育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考试中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考核不多,因此对环境教育不够重视。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升学率,将大部分教学经历投入到主要课程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原本有限的课时中融入环境教育十分困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许多教师开始意识到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教学案例的指导,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往往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没有深入分析导致环境教育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此外农村地区由于环境相对较差,许多教师在选择工作环境时,往往对农村学校避而远之,这就导致先进教学理念始终无法落实到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

2.家庭、社会因素限制环境教育发展

中学阶段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然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样重要,在农村地区,长久以来的教育传承都没有涵盖环境教育的内容。面对经济发展的诱惑,许多农村家庭包括基层组织都选择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任由工厂发展,对植被破坏严重,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下,环境保护虽有好转,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发展。这些因素都在无形间加大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难度。

二、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有效环境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是经由专家编写评审,最终选择的教学内容,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中进行农村环境教育,首先应当挖掘地理教材中关于环境教育的素材,以课本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环境保护知识。举个例子,在讲解人口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当结合农村的环境特点,让学生分析由人口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开拓环境资源,因此在开垦土地过程中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原有的水资源被人为过度利用,导致水资源储量匮乏;在人们经济活动日常消费过程中带来的垃圾污染,也是损坏环境的重要原因。从教材中挖掘环境教育素材学生,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也能让学生从教材内容进行衍生,注意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乡土地理教育

在农村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教材大纲中涉及到的内容之外,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挖掘身边的乡土地理,让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到家乡建设中,进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选择的素材是学生能够亲自接触到的,无论是哪个层面的乡土地理,都值得学生学习与参考。在面对乡土地理相关知识时,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调查等手段,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比如地区内的人文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等等。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地理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較高的学科,倘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兴趣培养的需求。倘若学生无法带着兴趣到地理学习中,那么环境教育也很难落到实处。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案,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贴近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课堂分为新型教学方式,能够满足高质量的中学地理教学课堂。

举个例子,在讲解空气污染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许多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北京市的雾霾情况等等。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应的图片与视频,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到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教师在对空气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学生便能够产生联想,发现身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事物,进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理念。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农村环境教育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环境素材,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开展教学活动,将农村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靖.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 朱妙园,王金亮,鲁礼芬,钟云华,李石华.农村中学地理学科环境教育探析[J].环境教育.2005(11)

[3] 林红.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5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有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发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成本和治理效果上存在问题,从丰富治理主体、完善治理手段、降低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成效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农村 环境治理

苏南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神话的同时也使本地区农村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从2006年开始,苏南地区开始进行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治理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一、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江苏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指导和规范。早在2006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便提出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的具体方案。2008年和2009年,江苏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推动当地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农村环境进行区域治理。

为了使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切实成效,苏南地区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县(市)、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相挂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同时,省政府和苏南各市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进行农村环境治理。以苏州为例,根据《苏州市审计局关于苏州市2008年度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资金设计结果的公布》,苏州市2008年全年实际共筹措农村环境治理资金40693.89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1705.50万元,苏州市配套资金1523.10万元,各市、区配套资金14708.53万元,乡镇及其他自筹资金22756.76万元。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系列农村环境治理,苏南部分农村道路硬化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阻塞的河道得到疏浚,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一)治理主体单一。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性首先体现在决策方面,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决策主体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政府部门,当地企业、环保组织和村民并没有被囊括在决策层之内。其次,在决策的实施、监督、协调以及评估环节,各级政府部门不仅是相关决策的实施主体,还是自身工作的监督主体和成效评估主体。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中规定省环保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实施细则(试行)》中也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以奖促治”项目的自评估。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未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片面依靠政府部门。

治理主体单一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参与渠道的创新和有力保障,造成政府以外的治理主体参与渠道狭窄,无法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被边缘化的其他治理主体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二)治理手段有限。

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借助一定的环境政策工具,所谓环境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或达成一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的手段”,环境政策工具的实体内容为具体的环境治理行动规则或环境政策安排。我国的环境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命令控制型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及公众参与型工具。命令控制型工具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以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环境行为施加影响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权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政府。经济激励型工具是“通过市场力量以经济刺激的方式来影响当事人环境行为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与当事人环境行为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市场。公众参与型工具则是个人、组织等公众受到宣传、公告的引导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来,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公众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手段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重行政控制手段,轻经济激励手段和公众参与手段。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治理的目标、任务、惩罚措施等内容,而关于如何激励各级政府、企业及当地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的规定则较少。目前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主要的激励政策为“以奖促治”政策,但这项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奖促治”政策的资金不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下达的,而是按照資金总额进行分配的,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以奖促治”是一种短期的被动行为,问题解决了,“以奖促治”的周期就结束,不能起到长期治理的作用 。此外,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很少利用市场的激励作用和自发调节作用,这也是囿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匮乏。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市场激励手段主要为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可以使污染防治责任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但是,苏南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不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很难起到应有的市场激励作用。此外,关于公众参与型工具的使用,仅为部分政府文件中提到的鼓励企业、村民投工投劳,将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张榜公布,而对于普通村民与企业如何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决策、监督与评估并未做出安排与说明。

(三)治理成本较高。

首先,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难以识别、难以量化的特点,环境问题源头难以认定、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 ,这势必加大环境治理的成本。其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内容全面,涉及农村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设施的兴建等内容,工程难度大、头绪多,资金监管难度大,从而提高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再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双向信息流通一定程度上失真。最后,在实践中,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往往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治理目标被分配到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将2008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下发给财政厅、建设厅等九个政府部门,这样便分散了治理力度,使资金使用无法形成合力,同时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无疑会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

(四)治理效果不明。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明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苏南确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但是部分村镇并未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而是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村郊荒野,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再如,街道两侧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仍有部分村民随手乱扔垃圾,影响了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避重就轻。另一方面,监管不力、村民环保意识差也是造成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治理主体。

参与式治理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强调凡是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团体和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来,强调这种参与不仅停留在决策制定的层面,还包括决策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是一种全过程参与 。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意见,改变政府自行决策的方式,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此外,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制度、规则,通过合法渠道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就是合法的参与,通过合法参与而达成的决策自然具有合法性。这样的决策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便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能够得到公众较好的配合,从而减小实施的阻力。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包括乡镇企业的治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不仅要解决现有的农村环境问题,还要完善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成效的评估等环节;既要做好农村环境问题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因此,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鼓励环保组织、企业、村民和相关科研团队参与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群策群力,共同推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朝着既定的目标推進。

(二)完善治理手段。

完善市场激励手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向市场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归还给市场。

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市场力量进入到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具体的项目中来。例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可以授权给私人企业,政府向私人公司支付报酬。通过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再如,对于主动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企业,要在税收、水电费价格、扩建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与便利,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与手段,引导企业自觉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

(三)降低治理成本。

首先,省政府应该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中退出来,主要负责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部署,制定清晰、长远、可持续的治理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奖惩机制和考核目标,而将治理的具体实施下放给各市政府,允许苏南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治理,从而降低治理成本。

其次,鉴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治理力量分散的现实困境,可以仿效中央进行“大部制”改革,由环保部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实施统一调度,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这就需要对现行环保部门进行广泛授权,调整其相关责任与职权,整合治理力量,简化治理层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流通成本。

(四)提高治理成效。

治理本身并不是目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才是根本目的,治理效果的好坏则是衡量治理优劣的标尺。针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不彻底、长期效果不明显的困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其次,要严格考核与检查力度,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要保障并创新公众参与渠道,从而使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资金供应,落实长效机制。最后,要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来。一方面要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如张贴环保漫画、环保图片等;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与村民切身利益相挂钩,如开展村民环境治理评优活动,对达到治理要求的村民进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村民自觉参与当地环境治理,维护治理成效。

(作者:韩倩倩,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张艾荣,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环境治理)

注释:

杨洪刚.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与优化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3-90.

李书舒,陈锐. 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2,(6):186.

张俊哲.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以社会资本为视角[D]. 吉林: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2.

陈剩勇,赵光勇.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8):76-77.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第6篇

您好,当您决定参与答卷的这一刻,我们对您在百忙中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表示钦佩和感谢!创意改善社会,公益温暖中国。我们深知,您的关注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期待。

⑴您认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A好B一般C差D很差 ⑵您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废料堆积 B农业生产过程 C乡镇企业发展 D卫生管理缺失

⑶您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乡镇企业发展的态度是:A支持B反对C中立D理解 ⑷您对农村沦为城市卫生治理牺牲品的看法是:

A可以理解B合理合法C合理不合法 D坚决反对 ⑸您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应是:

A政府B农民C公益组织D乡镇企业 ⑹您认为下列措施最具可行性的是:

A加大政府投入 B普及环保理念 C完善法律法规 D限制“三高”企业

⑺您对环保方面信息的关注情况是:

A经常B偶尔C极少D从未 ⑻您了解环保信息的渠道主要是:

A电视B报纸C杂志D其它 ⑼您对环保募捐的看法是:

A非常支持B强烈反对C可以尝试D意义渺茫 ⑽您的文化程度是:

A初中以下B初中至高中 C高中以上D本科以上 ⑾您的职业是:

A学生B普通职工C自由职业D其它 ⑿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B20岁至35岁 C36岁至60岁 D60岁以上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此篇问卷难免会有许多不妥之处,甚至是偏激和错误。尽管这样,但请相信,我们的愿望是良好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善良的。在您批评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得到您的建议和指导。基于此,我们推出了问卷的试验版,希望其可以在您的批评与建议中不断完善,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上一篇:数控冲床范文下一篇:保安部前期安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