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

2024-06-27

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第1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出发,推动新农村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即通过进一步发挥农民政治参与的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制度上的有力支持;同时,积极构建和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和谐新农村; 政治参与;干群关系

一、进一步发挥农民政治参与的作用,通过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来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制度上的有力支持

(一)农民政治参与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积极作用

农民政治参与是指广大农民通过投票、诉讼等形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并试图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行为。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对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和谐新农村中去。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只有让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一点,才能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新农村建设的任何一项举措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和看法,而只是由少数人决定,并且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真正需求,只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甚至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但农民没有积极性,甚至会招致农民的不满。因此,从调动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角度讲,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政治参与并提高其政治参与水平。

第二,农民政治参与可以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加切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政策,使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决策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首先,有赖于有关部门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制定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这一方面要靠有关部门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更广泛、全面、真实信息基础上的正确决策;另一方面,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既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表达,又在很大程度上为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各种参考信息。农民的这些政治参与无疑会使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反映的各种问题,使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政策,从制定到落实都真正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是真正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而不是损害农民的利益。

第三,农民的政治参与可以对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村干部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监督,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其政策水平、工作方式和作风与其身份不尽相称。甚至有些农村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等行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积极性,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现在,广大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会对一些干部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并进而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关部门也要自觉接受农民的监督,并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保证

在看到农民政治参与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农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事件不断增多,如越级上访、暴力攻击村干部、冲击党政机关等。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来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上的强有力保证。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不断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农民的利益表达制度化、有序化。只有建立健全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才能满足农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利益表达要求,并进而减少因政治参与渠道不畅而出现的农民制度外参与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破坏。当前,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克服现实生活中,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诸环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次,在选举乡镇、县人大代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民中出现不同阶层的现实,尽量保证农民中不同阶层的利益群体都有其代表来参政议政。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政治文化素质在他们的政治参与中将会起很大作用。虽然我们在政治上给与农民崇高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但这并不等于农民就一劳永逸地会使用这些民主权利,这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村民自治这所大学校来做好这一工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培养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村民自治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而且对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和参政议政能力,学习和掌握政治生活的一些基本程序,促进农村基层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都有极大的作用。

第三,应给广大农民更多地提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合理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应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运用大众媒介进行政治参与,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要继续解放思想,消除种种疑惑和不正确的认识。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并力求通过立法规范,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切实感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二、积极构建和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一)在把握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特点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充分认清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出现的几个突出特点。首先,利益矛盾成为一个焦点。农村干群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从各地反映出来的干群关系紧张情况看,几乎都是围绕着利益之争,尤其是在处理征地、拆迁、旧村改造、宅基地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近几年,这些事务越来越成为农民与有关政府部门以及农民与村干部矛盾的焦点,一旦处理不当,便很容易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次,从管理角度看,干群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呈现松散、弱化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在不同产业和区域间自由流动;农村新经济组织迅速增加,农村基层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农民的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越来越重视个体利益的实现。因而,相对于过去来说,干群之间的管理关系逐步呈现弱化,管理难度增大。再次,干群矛盾中的群体性冲突明显增多。近年来,农民群体上访,农民与基层干部的磨擦、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则演变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农村财务管理、地界纠纷、土地承包、征地款补偿等事关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即使有些开始是个体性的,也极易在一些人的组织串联或煽动下,迅速转化为群体性事件,有的甚至呈现出矛盾暴力化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2.正确分析造成农村干群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首先,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当前农村干群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目前,一些农村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如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在有些地方并没有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对农民利益的侵犯时有发生;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及后续工作不到位等等。其次,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制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之间的强烈反差也造成了目前农村干群关系的紧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策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但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又制约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成为导致干群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低下加剧了农村干群关系的紧张。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村干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较过去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也有少数村干部素质还比较低,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采取多种措施,通过积极营造和谐干群关系,为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1.切实尊重和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利益问题是农村的一个中心问题。影响农村和谐的根本因素在于利益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和谐也在于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为此,党和政府在有关农村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上要更进一步充分考虑到、兼顾到农民的利益。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不折不扣。要让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果。

2.对农村干部而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观点,努力使各项工作贴近群众需求。首先,思想上要尊重农民。其次,农村的各项决策,尤其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要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呼声,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需求,努力使决策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变成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使发展的进程更加符合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再次,工作中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为了农民,把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和维护好,是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也是基层干部的根本使命。在当前形势下,实现好农民利益,根本是要抓好经济社会发展,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奠定基础。因此,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的第一位要务就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强村富民。要发挥执政和组织优势,通过科学规则、制定政策、搞好服务、优化环境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同时,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服务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3.农村基层干部要探究适应新时期农村的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多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必须学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用协商的办法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其次,多运用示范服务的方法。作为农村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顺应群众的这种愿望,多运用示范服务的方法。一方面,要搞好示范引导,为群众做出样子。只有在工作中先行一步、做出样板,才能示范群众和带动群众,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另一方面,要切实搞好对群众的服务。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村庄和谐的重要途径。再次,多运用政策、法律的方法。当前农村很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干部不懂法、不依法办事引起的。在群众法制观念日益提高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坚持做正确的事,还要学会依法做事,真正在法律政策范围内开展工作、行使权力。

4.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塑造新时期良好的干部形象。农村党员干部处在群众工作的最前沿,必须注重自身建设,靠良好作风和形象增进与群众的和谐。为此要做到:首先,农村干部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清除所有愚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良思想倾向和条条框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创新进取、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思维、新观念,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其次,农村干部办事要公正。为官不公,必然失信于民。再次,农村干部要奉公、廉洁,自觉接受监督。全面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真正把一切村务、财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基层党员干部才能形象好、威信高,才能团结带领群众创业,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新农村。

〔责任编辑:唐守祥〕

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第2篇

首先, 学会爱学生, 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前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关爱每一个孩子, 使他们每天能快乐充实;同时他们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做人。这是做班主任一生的重点。而“爱”往往会成为学生的“能源”、“催化剂”, 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 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管理中, 我的“爱”的信息是这样传递的。 (1) 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教师面前人人平等。我教过的有一届学生刚上七年级时正赶上“非典”, 基础教育上有些疏忽, 导致学生的思想、纪律有些松散。个别学生甚至是学校公认的学差生、品差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我管理班级的第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首先声明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好学生, 我爱你们每一个人, 以前表现较差的同学不要自暴自弃, 我对你们不经意所范的错误表示理解, 我允许你们犯错误, 但是我更允许你们改正错误, 你们已经接近成年人, 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你们在我的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会成为真正的朋友, 我们会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席话说的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友爱、自信的目光。顿时我感觉我们的心近了。 (2) 排忧解难, 善于观察。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时有困难发生, 我总是尽力地帮助他们。比如, 我们班有个叫未健的女生, 时常上学迟到, 特别是在农忙时节经常请假。我并没有指责呵斥, 而是与其交心、谈心。起初她还有点儿顾虑, 怕别人瞧不起她, 后来发现我是想真心帮助她时, 才道出实情, 原来她家四口人, 母亲精神上有病不能自理, 兄长由于家庭贫困早已辍学, 现在外打工。父亲年岁较大, 思想有些偏激, 总觉得女孩子上学没有必要, 不如在家邦他分担家务。因此, 做饭、喂猪等家务活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收秋、种地时, 父亲总要带上她, 直至农忙结束才让她上学。我了解到这种情况, 特意到她家做了家访, 说服了她的父亲, 并在学校为她争取到了困难补助。我的做法不仅让未健同学感动, 对全班同学触动也很大, 我们的心更近了。

其次, “严”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保障。俗话说, “严师出高徒”, “教不严, 师之惰”。这就是说, 管理班集体, 光靠“爱”是不够的, 还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 来激励和鞭策学生去追求进步, 勇于拼搏, 真正实现班集体的和谐发展。没有规矩, 不成方园, 根据本班情况, 我制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项规章制度, 涉及多方面内容, 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做到。比如, 为了配合学校的“星级”管理, 我班的管理更加细致化, 从“守纪星, 学习星, 礼貌星, 卫生星, 团结星”又增加了“正义星, 文体星, 特长星, 劳动星和爱班星”。对学生进行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用这些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从而促进班集体的整体进步与和谐。

当然, 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下工夫来落实。我深信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一直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用良好的师德风范感染学生。在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 始终做学生的表率。另外, 我在管理时特别注重“一视同仁”, 怀着这种感情去严格要求他们, 用广阔无私的胸怀去爱所有学生, 绝不能让同学们认为老师对某个同学有偏见, 或极其偏爱某个“好”学生。相反, 对那些长期不注重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习惯差、纪律松散、性格任性的学生, 我会多用些爱心, 多花些时间与精力分层要求, 分层推进, 引导他们逐步遵守班规。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 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功。在情感上充满一个“爱”字, 管理上坚持一个“严”字, 方法上讲究一个“活”字。我会给他们三次机会, 这样他们就有了缓冲的余地、提高的时间, 也减少了师生间矛盾的激化, 使他们更容易跟上班集体和谐发展的步伐。

还有, 要构建一个和谐班集体, 师生、生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必不可少。现在的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期, 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 在这个阶段, 学生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 把交友看得更重, 这种心理能促进同学之间友好相处, 也能促进班级和谐环境的形成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友爱”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但在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一些纪律差、学习差的同学结交成了“朋友”, 他们讲“哥们”义气, 经常惹是生非, 给同学的学习和班集体的荣誉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对他们采取了“逐个教育, 逐个瓦解”的方法加以解决, 并采取了全班同学早举报、遇事早汇报的方法, 将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种“早恋”现象, 我给他们分析利害, 加强引导, 经常谈心, 使他们把心思重新放到学习中来, 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班集体而努力。

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团结、合作、奋进、和谐是我所带班级的一贯班风。

摘要: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 创建一个和谐的班级应该是实现“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实现班级的和谐, 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建设一个团结进取、勤奋学习、自信自律的班集体, 正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第3篇

一、建制度, 建立班级奖励机制

奖励原则为只要做得好、有进步都奖励。在学生眼中, 奖励5元钱不会放在心上, 但稍有正常心的人私下往往暗喜, 毕竟在某方面, 我做得还行。一次班会课, 决定让学生写一篇自传, 当时几个男生就自嘲不已, 我未予理睬, 我宣布最好几份奖励5元钱时更是一片嘘声, 但写作结果令人欣慰, 大部分同学都写得认真, 接着我专门花一节课讲评, 表扬分析好在哪里, 最终孩子们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是呀, 人人皆有一颗进取心, 就看老师如何去拨动他, 恰当地拨动会让孩子大放异彩的!

二、引导交流不可少

树立班级正气, 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影响。每天我都笑脸对待学生, 他们有时不理解, 说:老师, 你有那么多开心事吗?我说:我也有不开心的事, 但我一出家门就忘了。面对你们, 我总能找到你们每个人的优点。比如邓虹宇, 她总是背不到英语单词, 但每次她都老老实实地留下来背, 所以我看到的是她态度端正, 尽管成绩目前还不理想。

对问题及时引导与讲解。当然奖励也会惹来同学的不满、非议, 这时老师要理性地疏通, 让学生正确看待奖励。因为奖励的经费来源于家长的支持, 有的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成绩不好, 我父母交的钱根本没有机会赚回来。这时, 老师就要讲明自己的观点:我们编位置时总有人悄悄地提出要求, 我要挨着某个成绩好的同学坐或我不愿坐在谁的旁边, 其实每人都有一颗上进心。用钱奖励成绩好的学生, 一方面激励其更发愤图强, 另一方面有让成绩不好者有了问问题的地方和一个学习的榜样, 这样互利双赢的事我们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充分利用班会课形成凝聚力。通过班干部主持主题班会, 在游戏中, 加强同学情感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凝聚力的培养。如黎欣嫌弃我们一月一次的庆生日会老套、没新意, 于是我让他来主持, 他让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动起来了, 同学们感慨地说“这个生日过得不一样”。靳雨莎设计的理想点亮人生的主题班会也与我固有的设想有了极大的差距, 但学生的兴趣极浓, 有些学生心理受到了触动, 同学间你比我拼、你追我赶的气氛有所上升。

发现问题采用策略解决。与学生平等交流, 讲明自己的想法目的, 让学生心无芥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师生、生生间的小误会要及时解除, 如果不管、不顾、不问可能影响整个班级的安定团结。比如, 在某个学生犯错后, 我要批评、惩罚, 但不是这样就结束了, 我会私下找学生摆谈, 帮他分析错在哪里, 如何改进, 老师这样处理的原因多半是从一个班级、学生的前途出发, 学生理解了老师的心, 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自然下次就会好多了。

利用教材, 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对父母的感激心。英语教材中不乏写人间真情或人的各种情感的内容, 这既是引导的好机会, 也是了解孩子心声的有利条件。如《父母与孩子间的爱》一文, 从理性的高度为我们分析了父母爱的特点及作用, 并告诉我们要培养成熟的爱即传承父母爱的优点, 趁机我告诉孩子们, 天下爱五花八门, 比如师生爱、朋友爱, 但没有哪种爱比得上父母爱, 尽管有人说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 但别轻信。对了, 父母对你们的期待就是尽最大努力学习, 你能做到问心无愧就行。

三、赛成绩比表现

把每个学生都划分到某个小组, 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 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我们给每个成员答题或表现好的加分, 并利用课余时间举例表扬某某因为来得早给他们组加了分, 同组成员应该感谢他, 让每个人都向他学习, 每天教室里早早就有人读书了, 也解决了做清洁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周一次分数评比, 分数最低一组周五留下来学习1小时。虽然1小时不长, 但留下来不光彩, 所以上课答问就积极, 课堂也活跃了;各项活动参加的人多了, 如演讲、做清洁, 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处理事情的能力增强了。

每次考试后对小组进行调整, 必然出现一种现象:组长悄悄告诉我不要某某。我就趁此灌输观点, 提出这种要求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该生做得不好, 自己要引起重视, 不要成为一个群体中的多余人获累赘, 一是不要小瞧人家, 毕竟我们要给同学机会, 不要过早下结论, 从而形成人人争上游的氛围。

四、重奖励

虽然奖励太物质,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必要的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孩子做事的恒心和动力。加之主要任务是学习, 我们奖励半期、期末等大型考试。但我们不忘新课改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对创作、演讲、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制作课件等表现好者同样奖励。当然还需向学生讲明:奖励只是一种肯定, 一种激励, 绝不能躺在自己的成绩上睡大觉。

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第4篇

一、尊重学生人格, 关心、爱护学生是和谐班集体的基础

1. 构建和谐班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一个班级要想体现集体整体力量的优势, 就必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尊重个性, 是人际和谐的前提。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个性, 应根据学生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 使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特长得以充分展现。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 宽容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我鼓励每个同学在班上道出自己的特长, 都尽量挖掘自己的长处,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 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任务。比如歌唱得好的同学担任班上的文娱委员;画画好和字写得好的同学担任宣传委员, 负责出黑板报;体育好的同学担任体育委员等等。虽然有的学生是约束力欠缺的, 但他是班上的班干部, 且能发挥其长处, 他得到了心理的满足, 自然也就会遵守班规, 积极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2. 构建和谐班级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爱护学生。

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说:“爱是教育的工具, 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 要舍得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情感投入, 寄予合理的期待, 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给予其足够的温暖, 以便发挥每位学生的最大的潜能。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还要爱得有分寸, 不偏爱、不溺爱的感情, 更重要体现在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 使学生听其言, 信其道, 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 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 也是班主任构建和谐班级工作的基础。

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必需步骤

1. 了解“后进生”的成因。

要达到转化后进生这一目的, 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做到全面细致地掌握各方面的材料, 分析形成“后进”的原因, 想办法了解其活动 (包括生活、学习、交往等) 的环境和背景。例如, 曾经有个学生学习很差, 经常迟到, 自卑感很严重, 是属于学习差的差生。通过我们了解, 知道该生的父母离婚, 父亲患有严重胃病, 家庭经济困难。家境贫寒, 家务活重, 是造成该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为此, 我为他制定了详细的转差措施, 并帮助这个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我们发动其他学生经常帮助该生做家务, 帮助他补习功课。一学期后, 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转化这个差生的过程中, 我体会到弄清差生落后的原因, 然后再以自己和集体的温暖感化差生, 以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帮助差生, 是差生转化的重要一环。这就为构建和谐班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寻找和挖掘“后进生”的优点、闪光点,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1)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在构建和谐班级的今天,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人兴趣, 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材。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 恰如其分地表扬, 使他对自己有了自信, 对未来有了希望。在这时, 老师再提高点要求, 他会乐于接受, 并且愿意努力。一次, 我在上历史课时, 一位同学却津津有味地在下面画画, 以致于我走到身边也未发觉。看他画面内容, 是教师 (我) 捧着书本在上课, 我想撕掉它, 但看他画得也真好, 又不忍心。这时同学们的眼睛都注视着我, 我心平气和地表扬他画得还真不错, 并当场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但同时也婉转地指出, 画得好固然好, 但历史学科的学习也不能丢啊!这位同学是个有名调皮鬼, 也许是第一次受到老师表扬的缘故吧!他呆呆地望着我, 是悔恨还是激动很难说得清。课后我找他谈心, 并指出:“你画画这方面很有天赋, 课余时间多练习画画, 今后争取考上美术学院去深造, 一定会很有作为, 但其他学科也不能落下, 不然, 这美好的理想就会泡汤的。”通过这次谈话, 他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对, 并当场表示他不会辜负我的期望。于是我把班级刊头设计的任务交给他完成, 他很尽职, 每一期都完成得很好, 受到同学们的赞扬。从这以后, 这个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第5篇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概述及特点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过程中, 公共安全管理则应运而生, 公共安全管理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 主要是古代君王为了能够使国家安定, 不被外界侵扰, 同时也能够保证自己政权的一种管理活动, 那么随着时代的变化, 到了如今的社会, 公共安全管理已经不再单单是保证我国领土不被侵犯, 同样也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当社会上出现了损坏社会公共安全的问题时, 能够及时的进行纠正和处理, 使我国社会能够更加安全、和谐, 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通过对公共安全管理的分析, 将其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涉及方面较广

公共安全管理的管理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社会上一切可以损害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且存在危险的时间都属于公共安全管理范畴, 就比如海啸、地震、恐怖袭击、火灾、疫情等等, 就使得公共安全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料的情况, 增加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工作在处理问题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阻碍。

(二) 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

上文中说到, 公共安全管理的管理范围较广, 不可预料性较强, 使得事故发生前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防范, 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而公共安全管理通常是在事故发生后才能够做出及时的补救工作, 这就使得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不够明显, 为了能够使公共安全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做好事前的预防工作, 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不高, 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出现不安全的行为, 使得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安全管理教育较为落后

公共安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人员们需要加强自己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需要社会每个人去维护, 共同努力, 才能够创造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近几年来有一部分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无意间的不安全行为导致, 比如随地乱扔为熄灭的烟头、损坏护栏等, 这都是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不安全隐患, 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是因为公共区安全管理的教育较为落后, 使得人们对于不安全行为没有明确的了解, 且安全意识薄弱, 从而在无意间做出一些不安全、不恰当的行为。

(二) 防范措施不到位

公共安全管理除了要对已发生时间进行及时处理为, 同时还需要对未发生的事件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 但是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 我国很多公共场所并没有及时地做好防范措施, 如商场中没有灭火器、高电压出为设防护栏、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房屋建设不达标等, 这就使得当危险出现, 不能在危害较小的时候及时的处理, 使得危害扩大化, 伤及到人们的生命, 降低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 管理人员职能较为分散

当社会出现危险时, 经常会需要不同部门来实施救援工作, 就比如出现车祸时, 需要有交警协调其他车辆的行驶, 需要有医生对受伤人员进行医治, 严重事故还需要消防人员进行救援, 而这几个救援力量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联合行动, 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救援效率。

三、公共安全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 针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 我们要及时对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纠正和改善, 要制定出关于不安全行为的书籍, 分发到各个领域, 如学校、私人企业、国家单位等, 使国家能够共同学习, 提高安全意识;其次管理人员需要经常性地对容易出现危险地方进行检查, 查看防范措施做的是否到位, 并及时改正;然后设立专门的处理重大事故的部门, 此部门负责将各个救援力量联合到一起, 提高救援效率, 将危害降到最低。通过不断地完善, 公共安全管理将成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一些事故的发生, 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 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公共安全管理并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提高安全意识, 杜绝不安全行为, 而管理人员则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使我国社会能够稳定、和谐地发展下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社会的和谐越来越关注, 公共安全管理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 公共安全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事业, 本文中将对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和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同时, 对公共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公共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充分的研究出公共安全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霞.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研究——社会治理理论与大型活动安全管理[J].世纪桥, 2017 (1) :84-85.

[2] 高中.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社会力量参与问题研究[J].武陵学刊, 2017, 42 (4) :60-68.

[3] 马雯.公共安全管理视域下大型活动警务保障资源有效运用研究[J].经贸实践, 2018 (19) :262.

和谐班级文化的探究范文第6篇

所谓“和谐班级”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集体环境和舒畅的心理氛围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自觉主动活动, 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1]。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构建和谐班级, 使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和锻炼, 实现全面发展, 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现实和深渊的意义。

从宏观角度来讲, 构建和谐班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和谐班级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 是学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从微观层面来说, 构建和谐班级, 可以美化每位学生的心灵, 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 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弘扬学生的个性风采, 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总之, 构建和谐班级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建设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2 构建高校和谐班级的对策

2.1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与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为班级最直接的管理者和建设者, 要有效地构建和谐班级, 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除了掌握较为透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外, 还必须广泛涉猎与思想政治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显的形势下, 尤其要掌握并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 接受有效的心理咨询培训, 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以便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的人, 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不搞“一刀切”, 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此外, 辅导员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创建和谐校园为己任, 增强构建和谐班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这对构建和谐班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和谐班级形成的重要条件, 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辅导员应把握班级人际关系的脉搏, 不断与学生、学生家长、上级领导、以及邻近班级保持紧密联系, 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1)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建设者,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能很好地促进和谐班级的构建。为此, 在工作上, 辅导员应做到“以学生为本”, 强调公正, 既要尊重特殊群体的基本要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 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2]。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有渊博的学识, 又要有丰富的管理技巧及方式、方法;既要以始终如一的无私关爱感染学生, 又要以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同时, 还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打成一片, 而是要有角色意识, 既是一种融入学生群体相互信任的关系, 又要树立一种无声的个人权威的感召力。这种亲和力和信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魅力、服务于学生、维护学生利益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才能潜移默化地完成教育功能[3]。

(2) 班委与其他学生关系的和谐。

班委是高校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 同时他们也是班级中的普通一员。班委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班干部时刻树立为同学服务的观念, 及在服务中求锻炼、发展的意识, 除了把功课学好外, 还要为班级着想, 为同学着想, 乐于奉献, 做出表率, 从而得到同学的信任, 创造班委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3) 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是近年来社会、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为此, 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 应通过各种机会, 教育引导学生要宽容待人、诚信为本,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或物;并指导学生人沟通、交流的相关技巧方法, 促使他们愿意交往、善于交往, 从而打破不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避免孤独感、困惑感和自卑感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 还要注意关心、帮助那些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的特殊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 保持良好的心态。

2.3 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

高校班级民主化管理是创建和谐班级的重要途径, 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在小范围内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 制度建设是关键, 制度建设的内容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要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中心来展开;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 善于把相应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民主权利的意识及相关能力;如在班干部的选拔, 班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确定, 以及各种评优评先工作实行等方面应充分发扬民主, 事后做到民主监督等等。因此,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 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所促成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良好、和谐的班风班貌才能日趋优化。

2.4 创建和谐班级文化, 凝聚班级教育合力

创建和谐班级文化,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形成构建和谐班级的良好内在氛围。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可以锤炼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才干、塑造人的品格, 能感染人、凝聚人, 有助于增强班级组织的内聚力和形成构建和谐班级的和谐氛围。

为了实现和谐班级构建的目标, 辅导员应在各班委的辅佐下, 对影响大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进行整合, 形成方向一致的、有益于大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合力。这种合力不是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方向上统一要求、空间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相协调、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班级教育力量, 以此来保证各种教育影响能共同发挥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庆六十年”等特殊节日开展一些爱国主义知识抢答赛、组织国庆联欢会、“红歌会”等主题活动, 这样比在班会上进行简单说教能够取得更佳的效果;在学习方面, 可以采取定期集体晚自习、针对某一学科开展的知识竞答赛、举办英语朗诵比赛或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同学们在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目标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文体生活方面则可以开展歌手大赛、球类比赛、技能竞赛、才艺比拼、大合唱以及定期的团日活动等, 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又为学生劳逸结合、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高校辅导员, 在以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级建设的理念指导下, 如何让班级成员能够从集体活动中认识到自我的不足, 并通过各方面的帮助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 进而使其对班集体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也是在构建和谐班级过程中永远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建设者, 其在班级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理念、策略, 将直接影响和谐班级的构建成效。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实行民主化班级管理、构建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营造和谐班级文化等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几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和谐班级,对策

参考文献

[1] 尹作发.高校和谐班集体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93~96.

[2] 吕金洲.论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班集体中的策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43~44.

[3] 刘向.构建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实践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123~124.

上一篇:环卫队节能减排措施范文下一篇:货物运输合作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