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2023-09-20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1篇

1 发展新型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 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因此, 要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要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速度, 用更先进的农业科技去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 首先, 利用现代化科技革新农业生产工具, 将更多更先进的农具农机向农民推广, 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 节省劳动力;其次, 加快农作物改良, 利用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结合的优势, 发展更多高产、优产的农作物品种, 让农业增收增效。

1.2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 既是连接农村家庭分散产销和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政府多年来聚焦“三农”问题所得到的产物。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 存在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 这种方式可以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 如合作社人才的招聘以及将农业研究成果转换成市场产品等, 有龙头企业牵头, 其产供销模式更加贴近市场要求。其次,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其产业链也会进一步加长。原本只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 但此时会向两端继续延伸, 向上会将良种培育、品牌建设等, 向下则是可以延伸到特色农产品市场调查等, 不断了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满意度[1], 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更加丰富, 更具发展潜力。

1.3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惠农政策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和补贴, 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首先, 充分发挥农具、农机补贴, 良种补贴等政策作用, 通过惠农政策来支持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保护农民的土地, 防止受到不合理渠道的强制购买, 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最后, 建立完善农业金融制度,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可行的信用担保, 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2 推进新农村建设,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2.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技能

当前, 必须加强农村教育, 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科学文化水平就相应得不到提高, 农业生产发展就会减缓。因此,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必要保证。当前, 义务教育实施已经逐步迈入高水平, 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在农村兴办继续教育培训机构, 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以此培养具有相当水准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2], 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 在农业生产之余也能通过劳务输出获得额外收益, 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富裕的要求, 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完备依赖度比较高, 畅通的交通运输能力、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快捷的电力通讯系统以及互联网交易系统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正在来临, 互联网交易平台逐步成为人们交易的主要媒介, 农村也不例外。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农村特色农产品, 效果不可忽视, 而这要求农村有着畅通的互联网信息网络[3]。因此, 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农民收入, 让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手段。“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今, 在我国农村中, 实现“一村一品”等战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户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 借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很好的效果。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购买生产资料与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 而且对于农产品后续的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也有着促进作用, 使农户能够分享其余环节的利益, 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其次,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会逐渐产生相关联的产业链, 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食品贮藏和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 还会促进物流产业进驻农村, 提高农产品具备的附加值, 这也是发达国家倡导并实施的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在西方国家中, 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直接销售的份额所占比例非常小, 大部分的初级产品都会经过一系列深加工之后再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从而使其附加值成倍增加, 如美国有80%的农产品会经过加工, 附加值平均增长5倍。

4 结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针对农村、农业、农民三者制定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措施, 三位一体的同时相辅相成。增强科技推动力,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强化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农民收入, 这些具体的措施是共同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环节, 中央已经连续12 a将一号文件定为“三农”问题解决研究。由此可见,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抓对象, 也是中央关注点所在。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从实际出发, 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国强, 诸秋南.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7) :196-198.

[2] 胡文.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2篇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

三、四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托特色产业、畜牧养殖、农业专合组织等带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给合灾后重建,我镇先后在毗庐村、东禅寺村建立居民集中居住点,今年计划在樊池村建立新农村示范片。编制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鼓励农户按照规划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努力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施“2010年农业综合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中改造沟渠20公里,修建道路6公里),新增滴灌设施、机插秧设备等。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东禅寺村、双沙村、毗庐村),通过土地整理及实施“撤院并院”新农村建设,达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目的。计划争取资金1000万元,周转挂钩土地上千亩。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沟渠,受益人口达8000人。继续开展以节水灌溉、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计划投资120万元打4口40米深井,规划4座水塔、管网,全面改善西林村等周边人口的用水问题。切实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希望工程来抓,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2010年,全镇计划新增100户建设使用沼气,计划投入15万元,加快推进“一池三改”,节约农村能源、美化村容环境。

(三)综合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林业绿化工作。

继续推广农机新技术,推进一系列机械化作业,2010年力争国家补贴资金180万元,新增各种机械120台,实现机械耕地56000亩,机械播种6800亩,机收达33000亩,机械化插秧3000亩,农机总收入720万元,总利润实现61万元。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做好庭院、沟渠、道路绿化。

(四)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镇政府加强领导,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各种考核制度,组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巡逻队,8个行政村建立保洁队伍,建立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待遇报酬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加大对环卫设施投入,增加垃圾池70个,垃圾桶30个,及时维修完善各村垃圾池、添置环卫设施、设备,厢式垃圾车50辆,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保证农村环境清洁卫生。

二、大力加快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2010年我镇按照“三区三基地”布局规划,在樊池村、天台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外地资金,计划在寨子村创建100亩左右的有机蔬菜基地、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适度向观光旅游、休闲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大优良品种的开发和推广,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去年“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安排和部署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

三、四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托特色产业、畜牧养殖、农业专合组织等带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给合灾后重建,我镇先后在毗庐村、东禅寺村建立居民集中居住点,今年计划在樊池村建立新农村示范片。编制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鼓励农户按照规划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努力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施“2010年农业综合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中改造沟渠20公里,修建道路6公里),新增滴灌设施、机插秧设备等。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东禅寺村、双沙村、毗庐村),通过土地整理及实施“撤院并院”新农村建设,达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目的。计划争取资金1000万元,周转挂钩土地上千亩。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沟渠,受益人口达8000人。继续开展以节水灌溉、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计划投资120万元打4口40米深井,规划4座水塔、管网,全面改善西林村等周边人口的用水问题。切实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希望工程来抓,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2010年,全镇计划新增100户建设使用沼气,计划投入15万元,加快推进“一池三改”,节约农村能源、美化村容环境。

(三)综合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林业绿化工作。

继续推广农机新技术,推进一系列机械化作业,2010年力争国家补贴资金180万元,新增各种机械120台,实现机械耕地56000亩,机械播种6800亩,机收达33000亩,机械化插秧3000亩,农机总收入720万元,总利润实现61万元。加快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做好庭院、沟渠、道路绿化。

(四)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镇政府加强领导,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各种考核制度,组成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巡逻队,8个行政村建立保洁队伍,建立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待遇报酬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加大对环卫设施投入,增加垃圾池70个,垃圾桶30个,及时维修完善各村垃圾池、添置环卫设施、设备,厢式垃圾车50辆,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保证农村环境清洁卫生。

二、大力加快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2010年我镇按照“三区三基地”布局规划,在樊池村、天台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外地资金,计划在寨子村创建100亩左右的有机蔬菜基地、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适度向观光旅游、休闲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大优良品种的开发和推广,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加大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继续加强主导产业发展。

积极实施标准粮田建设和沃土工程,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抓好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示范片建设,积极保护粮田、推广良种良法;继续依托“蔬菜专家大院”、“专家+协会+农户”等模式,引进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引导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同时依托标准化工厂育苗园区和现化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全镇实现蔬菜总面积31500亩,产量70000吨,产值过亿元的目标。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

推进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积极争取项目,严格执行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的相关规定,减少和避免养殖业污染。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造品牌为发展特殊蔬菜奠定基础。 继续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中心设施、设备,完善检验检测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做到“一村一品”,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人均收入。

积极动员组织相关部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利用多渠道提供再就业信息,鼓励农民工到进城打工就业和到国外合法劳务,到目前,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余人。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结合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新型农民培训,立足各村实际,利用农闲期组织举办各种实用科技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年计划各种培训2000人次,共办班6-8期,其中,种植业600名,养殖业400名,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名,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0册。继续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确定各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努力打造我镇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专业镇的发展。

五、抓好防汛抗旱和卫生防疫、动物防疫工作

及时召开全镇抗旱防汛、和卫生防疫会议,对全镇的抗旱防汛和防疫进行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与各村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把握隐患排查、控制根源、灾情预报等几个环节,全面杜绝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

六、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确保群众生活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各种农业补贴,及时兑现发放到农户,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进一步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参合率达95%。改善农民就医难问题;开展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向深入开展。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落实人口计策各项奖励和惠民政策。

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深化土地流转等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的有效途经。在我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经验,建立流转平台,搞好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工作。扶持和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大户,推动我镇土地流转和向规模化经营。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3篇

车辆技术管理就是车辆从选购到报废的全过程,前期管理是车辆规划、选配、接收;中期管理是车辆的使用、检测、维护等;后期管理则是车辆的更新、改造、报废、封存、停驶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车辆技术装备、车辆技术水平、车辆技术档案等也属于车辆技术管理的范围。提高车辆技术管理水平,也是为了确保车辆能够安全、高效地为人类服务。车辆技术管理的真正目的也是安全的生产、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

(一)重视度不足

企业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所售车辆的维护工作。不重视对驾驶人员要按时维护车辆的叮嘱,以及缺少关于维护车辆的宣传。一部分驾驶人员根本不清楚车辆维护的基本项目,例如车辆的清洁、加固和润滑。久而久之,车辆的技术性能降低,存在安全隐患,在驾驶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升高,容易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车辆维护意识淡薄

运输企业存在着重使用轻维护的问题,大部分驾驶人员只顾使用车辆,而轻视对车辆的保养和维护。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常常是遇到问题才会去修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省去了维护保养车辆的环节,根本没有意识到车辆维护的重要性。其次,车辆的使用、维护、修理的各方面差异都比较大,难以统一和落实,这也是车辆未能正常维护的原因之一。

(三)没有严格的检验标准

运输管理部门制定了详细地二级维护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但落实不到位,许多企业并没有严格地按照标准实施,维护工作的基础管理不达标,员工的缺乏重视程度,另外检修维修的设施老化,一系列问题导致二级维护项目无法落实。车辆维护保养时也会出现漏项、缺项的现象,根本无法达到检验的标准。

(四)维修人员专业度不高

车辆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在新型车辆的维修和维护过程中就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持。实际上,新型的汽车维修人才匮乏,运输企业内部多是年老的维修工人,其学习性、技术性都跟不上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了解新型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不掌握新型车辆的维修和保养、缺少必备的检测和维修设备,难以对车辆进行维护和检测,无法保证驾驶车辆的安全性。

(五)车辆技术档案管理不完善

在信息化时代,车辆从购买开始到报废为止都应当有完善的档案记录。但大部分企业认为车辆技术档案不具有重要性,在记录时编写检测与维修记录应付检查,对车辆技术档案造假,应付检查。在真正需要车辆技术档案的时候,无法直观地看到正确的档案。关注车辆的变化动向,重视生命安全,认真记录车辆的检测和维护结果,保证结果的真实性,以便于掌握真正的车辆技术档案。

二、完善的措施

(一)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发挥

政府应出台详细地、标准地、更具有严谨性的法律法规条款,弥补之前操作性不强,细节不够完善的漏洞。加大惩罚力度,增强其权威性,督促企业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

建立和完善经营标准,选出一部分经营过程中符合标准的企业,对其进行表彰和奖励,让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经营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企图蒙混过关的加大惩罚力度。及时的检查监督、奖励惩罚才能让企业重视车辆的维护和保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心。明确考核的标准和流程,让相关人员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所在,提高自身的责任心。

(三)加大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力度

驾驶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对车辆维护问题的认识参差不齐,有必要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教育。提高驾驶员对生命财产的重视度,让其充分了解对车辆定期维护和保养的必要性。举实际案例让其直观地感受到不按时维护的后果和危害,同时也要强制地开始审核制度,对没有按时维护的车辆进行处罚。

(四)定期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养

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许多维修工人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企业应定期开展教育课堂,有针对性地对维修工人进行新技术的培养,让工人们的技术能跟上时代地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汽车维修人员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地提高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及时地补充现代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维修技术,以应对技术的更新换代。

(五)完善车辆技术管理的档案

车辆技术管理档案记录了车辆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情况,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记录车辆的主要性能和行驶情况,重视车辆技术档案以便于遇到问题和麻烦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车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应对的措施。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府、企业以及工作人员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应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针对不同车型、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抛弃落后的、低效地、无法具体落实的旧方案。建立健全适合顺应时代发展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严格监督落实。

结束语:

道路运输的车辆运输管理,不仅关系着车辆的正常使用,还关系着驾驶员和乘车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分析车辆技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地解决措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实现车辆技术管理的目的,保证车辆安全、高效地行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车辆类型、样式的持续增加,人们的交通管理和车辆技术管理都在不断改进。在完善交通法律法规的同时,道路运输的车辆技术也需要改进。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车辆技术管理的制度、运行方式、市场规范等都存在着缺陷,为了保证车辆运输状况,进行安全生产,找出车辆技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车辆技术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光尤.当前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汽车维修技师,2017,(07):132-13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4篇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怀远在皖北县域经济中加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和国家、省、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策精神。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国务院、省、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措施,吃透精神,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要围绕落实狠抓政策细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潜力、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二、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向部分园区、企业、项目派驻服务人员的要求,迅速落实派驻工作。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企业工作组,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在建重点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帮扶,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融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微小企业采取相关扶持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三、严格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在省财政80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经费基础上,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对各专项经费,由县财政局牵头,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申办程序,加快拨付进度,尽快发挥资金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各乡镇和各部门要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配套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上级行争取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设立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县发改委、人行怀远支行和银监办要协调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全力督促抓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的落实,帮助眼前困难、前景良好的企业渡过难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信用平台,即日起担保费率下调0.5个百分点。县小额贷款公司要力争年底前筹建运行。县政府将把各金融机构金融支持落实情况列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五、全力争取政策性扶持。各乡镇、各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紧抓国家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国债发行规模的新机遇,抓紧谋划和编报申请国债项目。要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加工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方面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861”项目库和市“3461”行动计划,确保项目库总量200个以上,项目投资计划45亿元以上,滚动发展,保持常量。要加快成熟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建设条件,争取项目早日开工。要加强协调调度,推进在建项目进度,确保按期或提前完工、投产。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项目工作经费。县发改委要加强协调督查和服务,对新开工项目和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有效调度。

六、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握此轮经济调整中产生的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高层次产业转移。县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相关产业规划,策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使其成为今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鼓励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对今年第四季度进出口增量在每美元省、市奖励2分钱的基础上,县财政再奖励1分钱。

七、支持产业平台建设。在省、市支持政策基础上,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五个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适当延长对县经济开发区的财政体制,鼓励其自我积累、加快发展。各产业平台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实用

技术培训,围绕园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免费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类服务。

八、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对符合规划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生产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办理变更调查和登记手续。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设立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业项目,扶持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成功、与龙头企业和市场配套良好的产业化基地。

九、鼓励住房消费。从文件发布之日起,至明年6月底,农村和城镇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契税按现行政策采取先征后返的办法全额补助。加大廉租房、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带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全面落实各项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降低开发成本,把商品房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鼓励群众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十、切实保障建设用地。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全面清理未批先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项目,摸清底数,重点对未批先用、符合有关政策可以补办用地手续的,抓紧履行补办用地报批手续,积极争取调剂指标。争取交通、能源、水利、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圈外独立选址用地计划。用足土地的整理折抵、置换、周转、增减挂钩等涉地政策,扩大土地存量,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建设用地。对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的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摸排,符合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5篇

摘要:小城镇群网化既是衡量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契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总结当前小城镇发展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小城镇群网化发展内涵,判别标准以及小城镇群网化在社会、经济、空间三个层面呈现的具体特征。

关键词:小城镇;群网化;内涵与特征;判别标准;要素流

一、小城镇群网化内涵

小城镇群网化既是小城镇群体在空间相互作用下表现出的高级发展状态,也是小城镇由孤立到集群最后形成群网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地域相接、连绵不断的特点,本质是小城镇群体之间形成复杂的、有序的、系统的网络化经济联系。在地理区位上,群网化体系内小城镇地域临近、边界模糊、交通通达性好。在社会经济要素上,人口、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要素通过不同方式,以不同的速度形成一定流向下的\"空间流\",构成小城镇群体间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这是小城镇群网化的源动力。在空间结构上,群网化区域存在水平或者垂直的等级体系。在动力和目标上,群网化能够使单个小城镇和小城镇群体的发展向帕累托最优改善。

综上所述,我们将小城镇群网化内涵界定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规模小城镇借助于区域快速通道、各种社会经济要素联系的密切性和空间分布的接近程度,共同组成在职能上分工协作,空间上有序、集聚分布的“集合体”,通过不同流态在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区域之间的输入、转化和输出,形成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的共生型网络化结构形态。

二、小城镇群网化特征

(一)社会特征

1.人口特征。在小城镇群网化过程中,小城镇群内部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混合居住,不能按照户籍特征来界定小城镇群网化人口性质。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之间交通便捷,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就业更加方便,有些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居住在工作地点;农产品加工型产业区域,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在农村就地兴建工厂,具有城镇户口的工人被派到农村工作;由于土地征收而修建的农民安置房多数位于小城镇,因此,小城镇群网化区域常住人口定性模糊。另外,小城镇群网化区域人口素质普遍高于一般小城镇和农村人口。

2.环境特征。群网化发展阶段的小城镇在景观上普遍表现出道路清洁、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均匀、道路绿化系统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群网化后乡镇企业能够依托小城镇集中、集约发展,形成农业生态园或者工业园区,改善了由于产业布局过度分散造成的垃圾收集、处理困难,环境污染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3.城镇化特征。城镇化是小城镇群形成群网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过程中,并非以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为最主要特征,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

(二)经济特征

1.集团经济。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有力载体,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张必然带动小城镇群体基础设施系统的升级,吸引大量的人流和优质资金聚集,生产要素的聚集又反过来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乡镇企业借势进一步扩张形成企业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企业集团有着超强的社会供给能力,抗冲击能力强,其创新能力和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使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当地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能够催生特色产业,是专业镇形成的主要支撑。例如常州洛阳镇的新科集团,连续10年成为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使洛阳镇成为电子制造专业镇,带动了整个洛阳镇的经济发展。

2.特色经济。群网化小城镇往往能够形成各种类型的特色经济,而这些特色经济正是创造供给满足需求的重要措施,能够突出小城镇的比较优势并为其赢得市场竞争力。小城镇群网化过程中,生产要素聚集并快速流动,工业体系逐渐完善,各种创新能够通过要素流动产生扩散和回波效应从而促进产业的膨大,这为特色产业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小城镇的特色经济不一定是核心企业带动,许多特色经济是从最原始的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发展成为全镇的专业特色。即使是群网化内部,小城镇的资源配置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也存在差异,故在群网化发展比较稳定的区域,小城镇之间存在有序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相互之间形成专而联的产业体系。

3.园区经济。集团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兴起,带来了各种类型的园区经济。本文将由于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兴建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叫做园区经济。园区经济可以覆盖整个小城镇,甚至同时覆盖几个小城镇,在园区当中,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集群整合、联合发展,或者生产同种产品不同阶段的成品,形成产业链,通过产品合力打通全国市场。园区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水平和垂直整合并促成产业集群形成,成为小城镇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三)空间特征

小城镇群网化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小城镇及其周围地缘相近的城镇和农村地域共同组成的高度关联的一体化地域,其空间结构是小城镇群体在各自功能下选择性聚集的结果,是小城镇在分化和重组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景观,其主要表现出如下空间特征:

1.地域融合。小城镇群网化在空间上首先表现出小城镇布局的高密度,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功能联系促使地缘相接的小城镇利用交通道路接壤,使两个或更多小城镇形成地域融合的连绵状态。能够形成地域融合的景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跨区域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完善,联通了相邻几个小城镇,使小城镇之间的商业贸易、资金和信息等的流通更加频繁,产生了轴线型的地域连接。(2)市场以及产业园区建设构成了小城镇之间本质上的联系。交通轴线形成以后,市场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周边其他小城镇,不同小城镇的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把交易地点逐渐向对方移动,形成小城镇之间的点状联系,并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点状发展成为面状。产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而城镇中心仅有的土地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使产业园区的建设不得不向小城镇的边缘地区发展,从而与周边小城镇邻接。

2.空间密集。小城镇空间密集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身的地缘相近,二是引导的地域融合。不论以哪种方式形成的密集都是小城镇从群体到群网化的前提。根据距离衰减的原理,两个小城镇之间的空间距离越大,其产生经济联系的阻力就越大,共生发展的可能性随之减小,所以,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小城镇,除非它自身拥有相当于城市的聚集功能,否则他们之间形成群网化的可能性很小。群网化小城镇是相互协作分工、主次有序的有机整合体,空间的群体性能够保证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磨合以致融合形成一体化,在群体性空间的组织下,小城镇群之间及其与周围区域进行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交换才能维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状态。

3.网络性。小城镇群网化的网络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以及空间经济结构的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讯设施在小城镇之间的网络布局,首先在面上形成了网络化的景观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小城镇群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社会、经济联系,加速并逐渐稳固小城镇空间经济结构的网络化。网络化也是空间经济结构的呈现形式之一。相互之间有经济联系的地域实体,由于产业分工的深化逐渐增强了各自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扩散功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与中心地域实体的经济联系强度,同时加强与周围其他地域实体的经济联系,从圈层结构或者单中心带动结构发展成为网络化结构。空间经济结构网络化是小城镇形成群网化的实质。

三、小城镇群网化判别标准

小城镇群网化是小城镇由低级空间结构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判定一个区域小城镇是否形成群网化要结合小城镇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且不同地域的小城镇所具有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机制存在差异,如果单纯运用现有的有关区域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以及区域范围测度模型对群网化进行判别,得出的结论很难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判定小城镇群网化发育程度或者一个小城镇是否融入群网化,需要从小城镇群网化的共性特征入手。

(一)在一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小城镇,能够构成群体关系

一般情况下,至少存在4个空间临近的小城镇,这是产生复杂的群体关系的基本条件。小城镇群体密度高于同一区域下小城镇的平均密度,这使得小城镇群体地理上相对集中,小城镇之间的经济辐射范围容易相互重叠,有助于要素的双向流动,方便市场交流。

(二)小城镇群体间有便捷的联系通道,并且通道上的要素流量和流速保持一定程度至少不降低

第一,小城镇群体间有便捷的交通通道,这不仅决定着小城镇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同时也是小城镇间生产服务市场联系的纽带。小城镇通过交通走廊与核心小城镇进行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换,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相互联系。企业一般选择靠近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有相关服务业的交通便利地区入驻,企业的聚集带来经济要素及相关产业的聚集,从而表现为小城镇在空间上的聚集;第二,小城镇群体间的交通走廊有较高的利用效率,即直接借助于交通形成的通勤流、物流和间接借助交通形成的资金流、信息流等,在小城镇群体之间以及核心小城镇和区域之间保持较高的流通量。要素流动在小城镇聚集形成群体过程中一直存在,但是要素流量过低会逐渐削弱小城镇对周围小城镇的吸引力,使小城镇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逐渐减少并趋于消失,甚至造成小城镇群体的分化;相反,要素流量的不断增加会增强小城镇群体之间的吸引力,强化小城镇群的网络化联系。因此,要素流的产生以及持续增强是小城镇形成群网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内具有核心小城镇和小城镇群体间存在两种以上的职能分工

对城市群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可以看出,区域内总是存在一个或者多个核心城市,形成增长极,并作为节点带动轴线上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而首先接受到增长极辐射的是基础条件优越、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群体的“增长极”,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小城镇群体没有核心小城镇,各小城镇综合实力相当,区域呈现均衡发展,此时存在三种情况:第一,小城镇群网化达到高级阶段,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二,其中一些小城镇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等,率先打破均衡的局面,发展成为核心小城镇;第三,小城镇群体由于均质化发展导致产业结构雷同,出现恶性竞争,失去比较优势,整个小城镇群体逐渐败落。

小城镇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及其产业结构。同一区域的小城镇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往往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但是,这种高度相似的产业结构在长期内不利于小城镇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当整个区域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同质产业的聚集会使生产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小城镇群网化内部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主导产业,使小城镇之间存在经济要素的互补和替代,在宏观上表现为产业协作和专业分工,形成共生的发展模式。

(四)区域内具备推动小城镇群网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群网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人口、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在各小城镇市场能够自由的输入、转化和输出,各小城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赢共生。判断区域内小城镇是否具备群网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当地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区域性统筹规划;第二,市场是否具备共生发展的条件;第三,是否具备制定跨区域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四、总结

不同地域类型下小城镇群网化形成的驱动力是复杂多样性的,包括自然与资源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社会与经济条件等。小城镇群网化过程中小城镇规模等级、职能分工的变化以及空间结构的演变都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并掌握这种发展规律对研究小城镇群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区域性城镇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杨青山,王晗.基于城乡统筹的长吉一体化区域小城镇发展分化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1 (31).

2.段进军.关于我国小城镇发展态势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7 (6).

3.龚松青,厉华笑.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浙江省小城镇群规划示例[J].城市规划.2002 (4).

本文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小城镇群网化形成机理、模式与路径研究”(编号:10XJCZH010);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2KRM80)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基本业务专项资助。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6篇

一、通过建筑环境营造良好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

就通过建筑环境营造良好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而言,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通过寓意深刻的建筑外形营造图书馆阅览室文化, 换句话说, 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就直接决定着管内阅读氛围, 对于现代化城市来说, 图书馆作为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其建筑外形也是城市地标性建筑主义, 因此, 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过程中, 可以有效利用寓意深刻的建筑外形来烘托城市人文环境的同时, 营造独特新颖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另一方面, 通过科学设计内部空间架构, 现阶段, 我国城市图书馆阅览室主要由阅览区域和藏书区域构成, 读者获取图书馆阅读书位有严格的区分, 以便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维护管理, 但对于读者而言, 阅读作为和选择图书之间存在一定的路程, 尽管路程不长,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断开读者接收信息的连贯性, 可以说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 现代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过程中, 为了给读者创建更舒适、流畅的阅读感受, 是提升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实际阅读过程中, 要让读者感受到资源共享、公益服务以及全面开放的便捷式阅读, 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阅览室建设一定要创新地选用多样化的室内布置方式, 对阅览室展开一体化、一站式的规划建设, 把“咨、检、阅、借、藏”等环节集中在一起, 并为读者创建阅读体验室、汇报室等等;与此同时, 对于残疾读者而言, 一定要设计专项的行走通道, 并为读者创建相应配套设备, 比如复印处、公共电话间、洗手间等等, 并在内部软装方面利用植物营造自然气息, 以便为读者创建人文自然气息浓厚的阅读环境。

二、通过现代化设备创建优质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

(一) 阅览室资源保障服务优化

现代化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源建设是提升阅览室服务水平的根本措施, 实际现代化阅览室资源保障服务优化工作中, 一方面要对图使馆内部藏书种类进行丰富, 另一方面要对各类型书籍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摆设。当有新藏书入驻图书馆是, 相应服务措施一定要跟上, 现代图书馆阅览室可以引进现代化的自主借书、还书设备, 以便最大限度地为读者缩短借书还书时间, 让其能够专注阅读;还可以为读者办理借阅卡, 并增设读者身份识别、缴费充值等性能, 从而全面提升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 强化电子阅览室资源设备建设

随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移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共享工程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移动端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 现代图书馆阅览室规划建设中, 管理人员一定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 进一步强化电子阅览室资源设备建设。首先, 图书馆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自身对电子阅览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并加大电子阅览室资源设备资金投入, 为其配备需要的电子计算机设备、打印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等, 并配备足够的电子计算机管理人员, 以全面提高图书馆阅览室使用性能;其次, 加强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一方面最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并予以及时处理, 以供读者开展更优质的延伸阅读服务;另一方面最好图书馆阅览室书架、桌面以及地面等位置的卫生清洁工作, 力求为读者创建一个良好舒适的阅读环境。

(三) 积极引进高端阅览室监管设备

近年来, 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 现代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工作中,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服务水平, 图书馆管理人员一定要自上而下地对整体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引进高端阅览室监管设备, 全面提升图书馆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而要想实现图书馆阅览室的监督管理水平, 实际工作中, 除了要引进电子计算机设备之外, 还要根据读者的阅读方向对管内藏书种类展开分析, 以便在综合分析读者阅读方向后, 对馆内藏书分类进行添加, 这就需要增设一个专项的用户端软件, 让读者可以利用PC和移动设备依据自身需求对馆内藏书进行检索分析, 并有目的性地进行推送, 除了便捷读者使用之外, 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读者检索方向增设馆内藏书;此外, 还可以增设电视视频设备和耳机音频设备, 从而给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服务, 全面提高读者的阅读满意程度。

三、通过良好的人文因素烘托图书馆阅览室文化

现代化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过程中, 良好的图书馆阅览室人文文化,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读者的阅读满意程度。因此, 人文因素作为现代图书馆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书馆管理人员一定要积极将社会力量引入到阅览室当中, 有效组织开展相关主题阅读活动, 以带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营造出全民阅读氛围。实际利用良好的人文因素烘托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工作中, 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定期邀请文学作家到馆内进行专题讲座, 也可以要求当代畅销书作家到馆内举办签售活动, 让读者和作者在面对面沟通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阅读体会。这一过程中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读者中有一部分主要以休闲放松的态度进行阅读, 其阅读初心是为了让自身身心获得放松, 但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 会希望能够在阅读过后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沟通, 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为用户创建一个舒适高效的沟通平台, 把阅读同一本书的读者组织到一起, 一起阅读、一起对书中的内容展开沟通, 从而构建出和谐向上的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文化。例如, 少儿集体阅读服务创建过程中, 显而易见读者全部都是少儿, 由于少儿阅读经验较少, 自己不知道哪些书是自己喜欢的, 如果实际阅读过程中没有成人知道, 很容易导致少儿降低阅读兴趣, 因此, 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少儿集体阅读活动中, 一定要根据少儿年龄以及整体身心发展选择有声情并茂、有趣味性的图书, 并在阅读之后引导少儿对自己阅读的故事进行复述分享, 让少儿在分享中收获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 从而构建出读书从小做起的人文文化。

四、通过专业的馆内服务强化图书馆阅览室文化

(一) 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纵观我国城市图书馆阅览室发展建设现状, 传统图书馆阅览室服务工作中, 绝大多数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 不仅无法摆正自身工作态度、积极听取读者建议和意见, 对自身岗位职能内工作内容有效落实, 普遍还存在图书管理员和读者产生直接冲突的问题。因此, 现代图书馆阅览室规划发展过程中, 要想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服务, 率先要提升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以及阅览室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实际图书馆阅览室服务管理工作中, 图书馆馆长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务必要进一步强化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阅览室工作人员的为人民服务意识, 可以定期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阅览室工作人员对自身所在岗位职责的专业性、职能性以及责任性进行培训,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实际阅读服务工作当中, 确保照顾到所有读者, 并最大限度地保持阅览室内整洁安静, 严谨整理图书,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读者受众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阅读服务, 从而有效提升图书馆整体价值。

(二) 升级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服务能力

现代城市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过程中, 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阅览室负责人务必要认识到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服务直接面向读者, 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图书馆阅览室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实际工作就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 全面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是其最终发展建设目标。这就要求阅览室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较强读者为先的服务意识, 摒弃以往对读者查阅咨询不耐烦的心理, 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打实地为读者着想, 时刻以读者的具体需求为工作根本, 力求全面做到能够依据不同类型读者的具体特征, 以便在整体阅览服务中选取适宜的服务方式;除此之外, 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还需要严格遵守的一点是, 实际工作中严禁因读者身份不同对其有歧视行为, 严禁对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学习的农民工以及残疾人士带有歧视心理以及有色眼镜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 增设图书馆阅览室导读服务

有效的图书馆阅览室导读服务, 是保证读者受众正确利用阅览设备、短时间内检索查询到自己所需图书材料的关键服务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受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 现代受众对你读书阅读这一精神需求越来越大。基于这一需求, 现代城市图书馆阅览室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随着来到阅览室阅读学习的受众越来越多, 加之前来阅读的读者受众的各个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图书馆阅览室服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能够根据不同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图书馆阅览室规划建设过程中, 由于社会受众更加散乱复杂, 到阅览室学习读书的有学生、有工作者, 也有创业者等等, 因此阅览室的读者导读服务就一定要有层次、有针对性, 一方面对还未步入社会工作岗位的读者受众予以保护引导, 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对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提供更精准的指引,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图书馆阅览室整体使用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服务工作建设过程中, 图书馆管理人员首先要通过建筑环境营造良好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其次通过现代化设备创建优质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再次利用良好的人文因素烘托图书馆阅览室文化;最后通过提升专业的馆内服务强化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现代图书馆阅览室规划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图书馆阅览室良好健康地发展与前行。

摘要: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 现代受众不仅对物质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追求。随着现代受众阅读时间持续增阿基, 实际生活中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因此, 为了给受众提供更优质的阅读服务, 加强城市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和服务水平志在必行。本文主要就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建设与服务水平提升工作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望对未来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工作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模式,服务水平,提升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若蓉.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探析[J].西藏教育, 2018.

[2] 宋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管理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

[3] 李桂文.浅析图书馆如何提高期刊的管理工作水平的条件与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

上一篇:商场质检报告范文下一篇:模特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