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论文范文

2023-09-16

工程质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铁路在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为了确保铁路工程质量,本文针对铁路工程中试验检测的重要性分析,以现有的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提出了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建议。该建议对优化我国铁路工程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试验检测;铁路;工程质量;应用

铁路作为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正因为如此,铁路工程质量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课题。因而本文从试验检测的层面出发,对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中应用能够有效的确保铁路工程的质量,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除此外还能够起到确保工程资料应有的完整性。从这些情况来看,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因为试验检测可以对铁路工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都有较为严格的控制,每一道工序在试验检测工作中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进行评定。在铁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对铁路工程的原材料进行检测,确定试验数据是否满足设计的规范要求,尤其是对水泥的标准稠度、抗压力及凝结时间等等都应进行检测,砂石材料的级配也必须满足铁路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而在试验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根据数据对铁路工程中的工序进行试验检测与规范,也就说是,试验检测的数据是否准确对于铁路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试验检测工作的效率对整个铁路工程进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各项试验检测工作完成前,铁路工程是不应该在没有标准与依据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施工的,因而,试验检测直接影响着铁路工程的进度。除此外,铁路工程由于施工项目较多,试验结果因而也很多。在对土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中,需要对每个结构层进行试验检测,而在工程竣工时,还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这就决定了试验检测也是对数据资料的完整分类与归档保存。

二、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的现状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加强铁路工程的试验检测对确保铁路工程质量、工程工期以及工程资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现有的应用现状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水平。

从铁路工程试验检测的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试验检测、工艺工序试验检测以及施工现场混凝土圬工的计量工作等等。以原材料试验检测为例,原材料试验检测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构件的质量进行把关,避免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同时为新材料的研究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从现有的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应用的情况来看,如没有经过试验检测或者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的原则,致使试验检测周期和铁路工程的施工工期与储存条件间存在矛盾。又如,钢结构防腐涂料等特种材料因对应检测能力机构稀少,可能存在“失检”现象。在工艺工序试验检测中,其应用的作用是工艺参数验证、明确施工条件或者时机等等,但是现有的情况中存在着试验检测时机、检测方法和要求不相符合,造成检测数据失真或者检测结果没有可比性。还有的不能及时对试验检测成果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导致试验检测工作和铁路工程施工之间存在着脱节。简而言之,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主要受工作人员、管理体制、工作方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在铁路工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提高试验检测在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工作水平。

三、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建议

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作用的发挥,应结合不同铁路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应用策略。本文以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分析以及现有应用情况为基础,提出以下应用建议:

(一)提高试验检测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

从上文关于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确保试验检测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才能有效的提高试验检测作用的有效发挥。试验检测工作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了试验检测的工作人员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需要不断的通过相关培训来有效的提升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责任意识。定期对铁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察,通过组织工地实验室间的能力比对试验,同时以相关规定为基础对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与奖惩,进而提高试验检测的工作水平。

(二)规范试验检测管理体制

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应用效果的好坏与试验检测管理体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工作中,试验检测工作人员应严格地按照项目方所确定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必须要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操作仪器设备,在遵守工作流程的前提下进行试验检测工作。试验检测人员必须对自己所填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

(三)加强对原材料的试验检测与控制

对于铁路工程来说,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铁路的使用期限。这就决定了应加强对原材料的试验检测与控制。针对试验检测和铁路施工过程中存在脱节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优化试验检测工作对原材料的试验检测与控制。不断的提高对质量较易存在波动的季节性材料、特种材料以及隐蔽工程的抽检,确保铁路工程质量在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试验检测工作来实现对质量的控制。

(四)提高铁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水平与质量监控能力

结合我国现有铁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水平与质量监控能力的实际情况,促进智能与控制一体化试验检测设备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和质量监控能力。具体包括解决仪器设备工作效率低下与工作人员操作误差所导致的试验检测数据波动,提升试验检测应有的准确性。实现过程监控和自动记录功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让试验检测数据分析能够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改进人机与试验检测对象的沟通对话界面,减少数据存在的偏差,极大提高铁路隐蔽工程质量试验检测的能力。

总之,铁路工程质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加强铁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应用水平,能够有效的确保工程质量,是利国利民的大事[6]。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应结合铁路工程的现有情况,通过试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有效的促进对铁路工程质量的监督,避免安全隐患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强化工程试验检测管理水平,进而为高质量大规模铁路建设提高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周琪.铁路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模式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1,(3):36-38.

[2]赵国银.探析铁路路基工程试验检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2.

[3]刘正威.论试验检测在提高铁路工程质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5):2-3.

[4]李其惠.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检测工作探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2,(5):100-101.

工程质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讲述了配网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同时还详述了配电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任务以及配网工程施工现场的常见问题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配网工程;施工现场;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在我国电力需求快速提高的同时,电力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来配合市场的要求。在现有的电力体系中,高耗能,高危险的作业方式就要进行改进,尤其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革,在管理中进行完善。而其中配网工程的稳定性受到了尤为的关注,在配网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将设计的思路要转换成具体的工作的施工方式,但是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缺失,以及在后期的考核中有一定的疏漏。配网工程是一项精度很高,需要细致认真检测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好配网工程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配网工程不仅关系着电网运行的质量,还关系着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好配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是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的表现。

1 配电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管理,导致配网工程建设项目监管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之间关系混乱,责任定位不明确,施工效果不显著。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员工众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上级发出的指令不能及时传达到下级,必然影响到施工的速度,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就难以保证这些项目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了。

在近些年的数据资料中可以看出,在配网工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多发生在施工的环节中,施工的安全是整个工程中最为薄弱的地方,其中涉及到配网工程施工的难度、方式和各工序所需要的设备都比一般的工程要复杂,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忽略了对于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将安全问题没有放置在第一位进行考虑。同时作为项目工程的监理人员对于施工质量的监督工作也没有做好,监管上出现疏忽导致不合格的施工成果被使用,而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的意识不强的情况也没有受到监理工程师的教育,操作随意,不按照电力施工图纸进行,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经常性的发生。必须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保证配网施工的质量安全。

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问题。现在很多项目的管理人员或是技术人员都是未经充分培训直接进入到配网行业工作。对一些资深管理人员遇到复杂问题往往采取主观臆断,以为仅凭自身常年积累的经验就可以解决,也不开会讨论,平时也不注意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这些问题不但造成了资金上的损失,还耽误工程建设的进度。

设计阶段是最重要的,设计是工程项目付诸实施的龙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它是投资控制的重点。然而配网工程设计方面与现场实际往往存在细微差异,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却常常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配网工程项目区域跨度比较大,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地理条件和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着重注意,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不然会影响配网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除此之外,本区域主要为城市配网工程,其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

(1)施工点和现场施工人员分散,人员管理工作难以到位,一线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甲乙供材料供应和使用零散,质量控制困难。

(3)现场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多变,从城市街道到农村鱼塘、河涌均有。

2 配网工程施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2.1 配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1)在施工中,对于管理是最主要的任务,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尤其是配网工程在施工现场中的管理是面临到生命安全的项目,必须在每个细小的施工项目中把控安全。此外,配网工程的建设是全民的工程,也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必须与城市的管理制度相互符合。

(2)施工管理是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原来的建设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而每个改革措施的成果,必然都通过施工现场反映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场内建立起新的责、权、利结构,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既是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

(3)是施工管理的施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在配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汇于施工现场。

2.2 配网工程施工管理的任务

配网工程管理的任务,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

(2)按施工规律组织生产、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3)搞好劳动组织和班组建设,不断提高施工现场人员的思想和技术素质。

(4)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3 配网工程施工现场的常见问题的处理对策

加强单位管理,将整个施工的工程项目体系完善,尤其是相关的监管问题。在一些细小的步骤做好检查工作。在日常的配网工程中,相关的规定较多,较为全面,但是在工程单位的管理中。在配网行业,由于管理规定较多,却不能在执行中面面俱到,这对配网工程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健全监管机制,查遗补缺,弥补缺憾带来的不便,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配网行业的发展,真正做到提高配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强化安全管理。对于配网工程来说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控制配网施工专业性强、周期性长以及难点多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安全管理的强化能够减少或是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配网工程建设的管理者要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或是比赛来达到落实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

对于配网企业中,尤其是专业技术的人才要有目的性地采取梯队建设,人才是配网建设施工中最为核心的管理因素,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技术传承都是由这些专业技术人才来完成。这就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有一定的培养。要对于技术人员上岗的问题进行考虑。配网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设工程,它涵盖的专业较广,技术也较为独特,在施工当中必须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因此上岗人员必须在经过相关培训之后,通过专业考试之后取得从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在技术人员上岗之后,定期还要组织相关的上岗人员进行学习,例如安全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开设专业讲座或是将其送到国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职业技能,促进配网工程的长期发展。

根据本地区配网工程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本文提出以下针对性措施:

(1)对人的要素的控制,通过对现场的质量验收和考核及承包商考核扣分工作,提高施工单位自觉严格执行力度,令现场施工人员自觉按施工作业指导书工艺要求施工。

(2)加强对工程材料以及设备质量的管理。通过分片区成立临时材料站,将零散供应和使用的配网材料相对集中管理,控制主要甲乙供材料进出场管理并进行质量把关。

(3)充分在项目可研、设计阶段优选线行站址方案,避免复杂的现场环境。

4 结语

随着我国配网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社会在配网工程现场施工中还会遇见更多的问题,如果仅满足于当前的发展,配网行业就会止步不前,我们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强对配网工程施工现场控制,只有有效加强配网工程施工控制,才能够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炳良.电力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监理[J].科技资

讯,2007,2(12):123-124.

[2] 欧春花.浅谈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管理[J].广东电力,

2008,6(8):22-27.

[3] 吴媛媛.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J].电力与能

源,2010,2(9):22-26.

工程质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管理措施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不断进步,并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工程的建设品质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质量通病依然存在,给社会各领域发展带来不便的同时,还会增加安全风险隐患,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存在,无疑会阻碍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要想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达到理想的综合效益目标,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要的,针对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及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对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全面分析,使质量管理更具针对性,保障工程建设品质。

1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1.1混凝土质量问题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和使用量较大,而混凝土质量问题也是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之一,其中混凝土裂缝问题为常见病害,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配制而成的合成材料,原材料质量、配制比例、搅拌错误等都会诱发混凝土裂缝问题,还可能因为后期浇筑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内外收缩不一致,拆模时间或拆模方式没有按照规范标准,这些都是混凝土的裂缝成因。如果在冬季施工,需做好保温措施,避免在温度过低的施工条件下出现冻胀裂缝,影响其使用性能。混凝土浇筑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容易产生质量问题,混凝土表面有麻面现象,主要因为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湿度不够,未刷涂隔离剂或者混凝土没完全凝结就进行拆模,混凝土粘结在模板上,浇筑构件出现麻面和脱皮;混凝土表面露筋,钢筋间距较大,钢筋分配不达标或底部垫块移位等,在浇筑过程振捣不密实,导致露筋问题产生,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一些施工单位在工期紧张或资金压力过大的环境下,对实际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造成混凝土质量缺陷,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不具备设计标准的承载力和强度,影响建筑工程建设品质。

1.2渗漏质量问题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渗漏问题是施工管理的重点问题,就当前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的渗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散水坡渗漏,散水坡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过于紧密,预留间距不足,导致水流渗入;(2)散水坡设计问题,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设定倾斜度。收缩缝过小、排水道不顺畅,致使积水过多产生渗漏。通常屋面防渗施工对施工材料、工艺防水性能的要求较高,产生渗漏问题的原因具体总结为三点:一是屋面防水层存在质量问题或者长时间使用后没有及时修复,影响防水层的防水性能;二是忽视屋面防水层的定期管理,没有及时发现屋面裂缝损坏致使裂缝问题修复不及时;三是设计不合理,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按照规范标准,按照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决定,影响屋面防水层的整体性能。外墙渗漏多数都是因为设计者对这一建筑结构的防水能力考虑不周全,没有做好精细检查,外墙清洁工作不到位进行防水作业等,使墙体出现空鼓、开缝等,从而产生渗漏问题,尤其是雨量较多的季节,在雨水的长期渗漏下会破坏建筑物的结构造型和使用功能,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2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管理措施

2.1加强对施工材料的预控管理

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材料质量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材料质量决定着工程整体的使用寿命及结构安全。随着建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采购部门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制定规范的材料采购流程和标准,保证材料采购的顺利完成,做好材料质量第一环节的把关工作。反之,如果材料质量及其性能没有符合工程建设标准,采购人员缺乏专业性,不能准确辨别出材料质量,必定会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所以,要保证材料预控管理落实到位,避免项目实施阶段发现材料质量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高度重视材料采购、运输、存储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加强对每个细节工作的管控,这样对提升施工进度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2加强施工质量综合管理

往往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精准定位人员以及管理总体目标,借助管理机制和安全责任机制联合的策略,将各级领导、部门以及人员的管理职责细化,落实管理责任制度,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保证施工质量综合管理效果更加理想。项目经理以及负责人主要承担着监督职责,应积极主动的投身都基层施工管理工作中,对施工人员、作业现场以及施工全過程进行全面监管,形成完善的工程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和优化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对所有施工细节管理工作都予以正确的指导,顺利、秩序的开展各项施工活动。

2.3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机制

高效地施工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之上,正式动工前,应对工程建设目标等进行全面考虑,保证质量管理机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采取对应的改进策略,确保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但是一些建筑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或者管理机制的优化不及时,将管理机制居于形式化,在操作过程没有完全执行,很难保证管理成效。对此,企业要充分认知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对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在施工管理中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将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在萌芽期。

2.4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败决定于管理人员,其综合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对此,应不断增强管理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打造一支高精尖的管理队伍,掌握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质量管控,促进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首先,根据项目管理需求挑选综合实力强且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胜任管理工作;其次,定期开展专业性技能培训,防止管理错误问题的产生;最后,做到实时追踪施工重难点的质量情况,避免产生质量隐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在助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控制方法是提升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高度重视质量问题并其妥善处理,规避安全风险,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梁传敏.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J].砖瓦世界,2020,000(010):143.

[3]陈庭瑞.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J].名城绘,2020,000(004):P.1-1.

[4]孙运.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探究[J].安徽建筑,2020(10).

[5]杨毓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通病及其管控对策[J].建材与装饰,2020,No.602(05):128-129.

工程质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将BIM技术应用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通过参数化技术和基于建筑性能的仿真技术,优化了整个系统的功能,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提高了暖通空调施工的综合效果。即对暖通空调系统的采暖、空调、通风等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并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底,从而实现系统的标准化设计。

关键词:BIM技术;暖通工程;设计与施工;应用

1 BIM技术分析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它主要是基于建设项目建筑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通过建立应用模型,可以模拟建设项目的施工信息。同时,它能体现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相关性、协调性和优化性等特点。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暖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它能以模块化的方式模拟和再现工程的施工过程,采集建筑工程作业环节的大量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直观的电子模型仿真结构。其主要应用特点是直观性、准确性和仿真性。应用BIM技术实现各种相关数据信息的应用模型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应用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系统的工作过程。通过其有效的技术应用,可以更好地将建筑暖通工程的业务流程和建筑物本身的标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和应用,从而提高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工作效率。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视性,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也可以模拟出最真实的现场施工效果。由于其明显的技术应用优势,国内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 BIM技术在暖通空调施工中的重要性

BIM技术的应用思路是:首先根据目标建模;其次,根据模型布置机电一体化管网;第三,扩展模型的多维应用;最后,根据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总体目标。对于暖通空调设计,主要体现在初始建模和机电一体化管网布置的应用上。BIM技术的应用对暖通空调施工具有重要意义:①采用BIM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暖通空调施工质量。在施工前,可以利用BIM技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推导和模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应对措施,可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对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② BIM技术的仿真功能可以帮助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报告,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③ BIM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施工前,需要将工程相关信息数据导入计算机。借助BIM技术的计算功能,可以计算出各施工环节消耗材料的数量、型号等重要参数。因此,可以为后续采购工作提供方便,减少施工过程中资源的浪费,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另外,与EPR技术相比,BIM技术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提高精细施工质量。

3建筑暖通工程中BIM技术的具体运用

3.1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对于建筑暖通工程的具体施工和实施,初步设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对后续的施工和安装具有很强的价值,需要在设计工作中不断地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也涉及到BIM技术的有效应用。结合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有效应用,首先需要收集各方面的参数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暖通工程涉及的基本要求,明确其施工特点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BIM技术,避免明显的设计偏差。基于这种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可以借助三维视图进行操作,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暖通工程的关键细节,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偏差威胁。例如,对于风管和管道系统的建模,在BIM技术的应用下可以显示出更强的实用效益,避免了以往二维设计中形成的一些需要注意正面、剖面等方面的缺陷和隐患。它可以直接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中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可能形成的明显设计误差。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相关计算分析的优化,尽可能保证相应的计算工作更加方便高效,有效地实现整个管道系统相关尺寸指标的计算,并保证后续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三维信息模型显示

BIM技术在暖通工程设计中的有效应用首先体现在三维信息模型方面。综合运用相关的BIM技术进行设计处理,可以有效地保证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和图纸显示出理想的三维效果。它能有效地调整整个暖通空调工程的组成部分。例如,通过BIM技术的三维信息模型,对暖通工程相关管线的施工进行处理,最终保证了具体暖通工程的设计和处理更加高效可靠,实现了设计和图纸的优化。这种直观的模型可以充分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减少设计缺陷和故障的发生。

3.3协作效率提高

结合BIM技术在暖通空调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也能显示出理想的协同效果。借助BIM技术应用平台,可以实现三维信息模型的充分利用,相关的设计内容和目标也能达到理想的共享效果。这一点更适合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参与到当前暖通空调项目中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促进暖通空调项目的设计人员更好地融入其中,并表现出更加理想的协调性。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自身的相关任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减少了错误率,为后续施工操作的有效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 BIM技术在虚拟施工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也体现在虚拟施工中。BIM技术在虚拟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后续施工情况的详细分析,避免可能形成的明显不利干扰威胁。BIM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碰撞检测的优化,及时了解各管道在建筑暖通工程中的应用和布置效果,考虑在后续施工中能否更好地实施,对一些不合适的管道布置及时进行调整;此外,同时要注意建筑暖通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细节,全面提高后续施工水平。

3.5 BIM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施工安装过程,BIM技术也能为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确保施工安装更加准确,管理更加全面规范。比如在技术交底过程中,BIM技术的可视化交底可以更好地实现施工安装的有序安排,保证施工布置更加合理,达到精细效果,实现一些复杂细节的直观呈现。在整个建筑暖通工程的后续施工管理中,也可以利用BIM技术实现精确控制,有序控制工程量的统计和具体施工构件的应用,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施工操作问题。

4结论

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分析暖通空调系统的各个模块的三维模型,甚至可以用5word技术对其进行三维建模。不仅如此,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冷热源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多个方面,为暖通空调的设计质量提供保障,也可以更符合现阶段建筑的发展趋势。BIM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它不仅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未来的暖通空调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陆雷.BIM技术在暖通空调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6):21-22.

[2]靳翔宇.试析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28):132-133.

[3]隗静宇,黄慧颖,蒋海刚.基于BIM的建筑设施运维管理平台研究[J].

工程质量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水利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涉及面很广,包括项目参与各方管理人员管理方式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工程使用材料质量把关严格与否,工程机械的合格与否,各工序的施工质量联系紧密、互有影响,工程验收质量控制等等。只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结合本文所分析探讨的一些问题,和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就可以使得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管理;监理工作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表现在技术上或规模上,而在质量控制方面,水电工程施工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正规,一切因陋就简。质量、进度、投资三要素之间是互相矛盾又是统一的,不正常地偏重于一点,必然伤害其他目标,失控的目标反过来又必将制约所强调的目标。在理论上,质量、进度、投资是等边三角形的3条边,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测重。实践证明,任何情况下,以质量为中心的三大控制是正确的运作方法。好的质量是施工中做出来的,而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

1.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的一些难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是难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是主体。业主及管理各方,要为施工创造必要的质量保证条件。业主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是一整套建设制度,不可偏废。各方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改变观念,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和相互协调工作。

1.1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施工工程中,不能重视施工质量控制,没有考虑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当费用紧张时,就放弃了质量控制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变成了提前使用、节约投资。

1.2对设计和监理的行政干预多

在招投标阶段或开工开始,有些业主就提出提前投入使用节约投资的指标。有的则是提出许多具体的设计优化方案,指令设计组执行。对于大型工程,重要的优化方案都须经咨询专家慎重研究后,正式向设计院提出,设计院接到建议,组织有关专家研究之后,才做出正式决策。个别领导提出的方案,只能作为设计院工作的提示。优化方案可能是很好的,也可能是不成熟的。仓促决策,可能对质量控制造成重大影响。、

1.3设计方案变更过多

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变更比较随便,有些达到了优化的目的,有的则把合理的方案改到了错误的道路上,设计方案变更将导致施工方案的调整和设备配置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明显的错误,或者缺乏优化的可靠论证,不宜过多变更设计方案。

1.4设代组、监理部力量偏小

一方面是限于费用,另一方面是易于小看水利工程,在设代组和监理部的人员配备上,往往偏少、偏弱。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由设代组或监理部在现场独立作出决定,更需要派驻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现场。

1.5费用较紧、工作条件较差

施工设备、试验设备大多破旧不全,交通、通讯不便,安全保护,卫生医疗,防汛抗灾条件都较差。

2.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

2.1监理工作一定要及早介入,要贯穿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开工令发布之前的质量控制工作比较重要。施工招标的过程、施工单位进场时的资质复核,施工准备阶段的若干重大决策的形成,都对施工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经验证明,初期失控,犹如脱缰之马。开工伊始,就应形成一种严禁的模式,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最好在工程上马时的第一件事,就是监理工作招投标,随之组建监理部。

2.2要处理好监理工程师与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

总的说来,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建立在施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上的。后者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监理工程师很难有作为。因此,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是在开工令发布之前,检查施工承包商是否有一个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没有肯定答复,不签发开工令。

2.3监理要在每个环节上实施监控

质量控制体系是多环节构成,任何一个环节松懈,都可能造成失控。不能把控制点仅仅设到验收这最后一关,而是要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实施控制。首先检查承包商的施工技术员、质检员,值班工程师是否在岗?施工记录是否真实、完整?质量保证机构是否正常运转?监理部一定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方能作为每个环节都有人监控。

2.4严禁转包,主体工程不能分包

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水电工程的资质审查,通常只针对企业法人,对项目部的资质很少进行复核。项目部是独立性很强的经济、技术实体,是对质量起保证作用的关键所在。一旦转包或多次分包,连责任都不明确了,从合同法来讲是企业法人负责,而在实际运作中,是无人负责。

2.5监理部的责、权、利要均衡

按照国际惯例,监理工程师应当是责任重、权利大、利益高,监理费用一般略高于同一工程的设计费比率。监理工作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双能耗的高智能劳动,要求监理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吃苦耐劳,廉洁奉公。但是,目前的水利工程的监理,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劳务。费用不是按工程费用的比率计算,而是按劳务费的计算方法或较低的工程费用的比率确定。责任是非常扩大化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一切责任)。但是权利却集中在业主手上。

2.6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的关系

在建设管理中执行业主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三方都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对号入座、进入角度”之后,三方的关系就易于处理好。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同双方平等互利关系,是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互助协作的关系。业主和监理虽然是管理工作的主动方,但是必须认清:施工单位是建设的主体,质量控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施工企业。分工虽然不同,但我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共同对国家负责。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关系是否正常,是关系到工程施工是否有个良好环境的大事。供水、供电、征地、移民,以及砂石料场等,无不对质量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的首要任务。监理工程师的权威是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业主和施工单位支持下树立起来的。没有独立性、公正性与公平性,哪有威信可言?独立性是业主赋予的,公平与公正性需要施工单位支持和信任,并且予以承认。

2.7重视监理工作,抓好监理队伍的建设

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业主自己组织、招聘精兵强将组建监理部;也有按正规途径招投标,选择监理单位的。事实证明,业主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是一整套建设制度,缺一不可。施工企业最先进人竞争行列,自有一套適合市场机制的管理办法,愈是成熟,愈需要监理制配合,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监理工程师责任重大,首先要求监理人员有敬业精神,精通业务、清廉公正。但是一个监理单位不仅仅是一个劳务集体、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集体、除了组织建设之外,还必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要有一定积累。这样方能在知识经验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3.结语

水利工程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极为重要,绝不可忽视。优良的施工质量要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共同努力去争取。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建立在施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之上的,无论监理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都不应代替施工方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业主和监理应协力为其健全和正常运转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蜀岷.关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10,(05).

[2]薛亚锋,薛占群,冉贤兵,黄林泉,王润海.试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02).

工程质量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为强化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取样与检测过程的监管,保证样品与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客观地反映公路工程质量现状,对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取样以及试验过程中参与人员、时间与地点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智能标签、传感器及移动通讯等物联网技术,设计检测监管平台模型,实现对检测取样、试验过程与试验报告正逆向溯源,为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提供了基于物联网的监管思路。

关键词:检测取样;物联网;智能标识;工程质量

Key words: sampling;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 tag; project quality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市场蓬勃发展,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监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见证取样与材料试验检测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旦所取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材料试验检测会现严重问题,导致检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工程质量[1]。近年来,在工程质量投诉处理中发现,实际工程所用材料与报告存在较大差异,往往使得报告成为遮掩实际工程材料的挡箭牌,这种现状值得反思,并应与时俱进转变工程质量的监管思路。《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工地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要点的通知》(厅监[2012]200号)和 《公路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编制导则》(JT/T828—2012)及释义手册的发布,为试验检测推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各公路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可以通过逐步构建统一的实验室信息化平台,提高试验检测工作效率,减少人为误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以利于试验检测的科学规范管理[2]。

在工程质量检测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深入应用,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3]。结合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利用构成物联的传感器、智能标签、嵌入式系统3项关键技术实现公路工程从制取试件惟一性标识、送检、检测试验过程自动化控制,到数据采集、检测试验报告智能标签防伪、试验数据正逆向溯源的全过程监管[4],为公路工程质量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监管技术架构体系设计

1.1技术架构体系

根据《公路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编制导则》(JT/T828—201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的技术架构应主要由4部分构成:智能标签、标签读写智能终端;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检测数据采集传感器[5];试验设备自动控制嵌入式系统与试样破型拍摄设备[6]。

对公路等级实验室和工地实验室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判断、分析、溯源全过程监管。具體监管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讯、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共分为3部分:施工现场、实验室、监管部门。各部分有独立的工作性能,具体说明如下。

(1)实验室主要工作是识别取样样品,检测数据采集的来源,由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沥青针入度仪、沥青软化点仪、沥青马歇尔稳定度仪[7]等设备构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生成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报告,由实验室数据服务器传递给路由器设备,再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施工现场和监管部门。

(2)施工现场将试验智能标签通过智能终端传递给无线基站,是整个技术架构的源头,负责传递和处理实时的工程质量取样信息。

(3)最终将采集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传递到监管部门,在试验检测监管平台进行汇总、分析,为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与建设项目质量检查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1.2网络传输层次

为了保证试验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公路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数据采集所使用的传感器,是通过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8]与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终端进行数据通讯。数据采集终端与实验室本地数据服务器、试验检测数据联网平台之间采用ADSL、CDMA和LTE进行通信。底层均为实际数据传输,应用层为逻辑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层次如图2所示。

2试验检测物联网设计

试验检测物联网模型共分为4个层次,从底层逐级向上分为设备传感器、检测取样与试验检测、公路试验检测数据集群和公路试验检测数据联网平台,如图3所示。公路试验检测数据联网平台通过网络与公路试验检测数据集群交换数据,试验检测数据采集软件通过基于TCP/IP协议通信网络,对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终端发起和应答指令;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终端上的嵌入式系统通过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与设备传感器进行通讯[9]。

2.1检测取样物联网设计

依据公路工程检测现场取样的管理要求,施工现场取样监管的关键因素有:见证取样人员身份的真实性;人员与取样地理位置的真实性;取样时间戳;样品的真实性。

为保证取样关键因素的真实性,检测取样的物联网设计思路为:对智能终端与取样员、见证员进行生物特征识别的实名制管理;通过智能终端对取样工地、样品与取样人员、见证人员进行GPS定位;对样品进行智能标签惟一性标识。

2.1.1监管部门设计

监管部门在监管平台建立取样员、见证员、试验员、建设项目质量检查人员、监督员等从业人员的信息库。信息库包含上述各人员的指纹特征与对应的智能终端编号,完成对智能终端的实名制管理,人员与终端的实名制管理处理过程如图4所示。

2.1.2施工现场取样设计

取样员在检测取样时通过指纹扫描识别完成身份验证;将智能标签植入或绑定至检测样品,写入强度等级、钢筋牌号、工程部位、样品照片与人员照片等取样信息至智能标签;自动定位取样员的GPS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基站与互联网传输至监管平台数据服务器;见证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智能终端扫描或读取智能标签,完成见证取样的过程;服务器自动记录数据上传的时间。施工现场见证取样过程如图5、6所示。

2.2检测设计

2.2.1样品送检

检测样品送至检测机构进行委托或留样登记时,业务受理人员扫描样品的智能标签,从监管平台获取样品信息,并写入试验检测管理软件,样品信息在软件内严禁修改。管理软件按《公路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编制导则》(JT/T828—2012)要求,编号后流转至样品试验检测流程。

2.2.2试验检测

(1)试验检测流程设计。

试验员通过扫描智能标签获取样品的规格信息与内部流转编号,完成当前试验样品与试验结果的关系对应。对力学、沥青针入度与软化点、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的试验设备,加装检测数据采集传感器与破型拍照设备,结合嵌入式自动控制系统,完成混凝土试块的破坏荷载、钢筋的极限拉伸荷载、屈服荷载、沥青的针入度与软化点、沥青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等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试件破型时,采集系统自动记录破型时的照片,试验完成后自动存储试验过程曲线与破型照片,并通过物联网传输至检测数据监管平台,随后监管平台的数据接收端完成数据的解析与分类存储。试验检测流程如图7所示。

(2)试验数据采集设计。

公路试验检测数据集群服务器使用端口8421监听试验数据采集嵌入式系统,传输采用TCP/IP通信协仪。当试验检测数据与采集终端连接时,即可进行独立双向通讯,通讯消息帧设计如图8所示。

(3)试验检测数据管理与监管平台。

试验检测数据管理软件将传输内容经DES加密后,采用XML格式对数据包进行封装,通过数据包的形式传递,使用HTTP协议与SOAP协议上传至检测数据监管平台,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与完整。数据包包含的数据内容如表1所示。

2.3智能标签

2.3.1试验检测报告智能标签防伪设计

在试验完成后,试验检测管理软件自动生成试验检测报告,打印试验报告时将当前试验报告的编号、检测机构名称、建设项目名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试验检测参数名称、试验结果、检测结论等关键信息加密生成二维码智能标签,成为试验报告的惟一标识,对试验报告进行有效防伪,同时具有溯源作用。加密数据设计方法如图9所示。

试验报告打印后,系统将试验报告对应的原始记录、试验曲线与试验报告的电子版附件通过网络层传输至检测数据监管平台。

试验报告数据加密设计如下。

(1)机构代码(Organization Code)同监督局下发的各检测机构检测证书编号。

(2)试验报告关键内容(Key Elements)包括:试验报告编号、检测机构名称、建设项目名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试验检测参数名称、试验结果、

2.3.2试验检测报告智能标签溯源

监督员与项目部质量检查人员进行日常质量检查时,通过智能终端对试验报告上的智能标识进行扫描,即可完成对试验报告的真伪验证,以及取样过程溯源(见证员、取样员信息、取样时间、取样地点),试验过程溯源(原始记录信息、试验曲线信息)如图10所示。

3结语

(1)检测取样物联网解决了检测取样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假试样问题,保证了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试样的真实性。

(2)试验检测物联网实现了对力学、沥青针入度与软化点、马歇尔稳定度等关键试验设备的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控制与破型拍照,保证了试验检测过程的可追溯性、试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3)物联网加密智能标签设计有效地解决了行业内伪造试验检测报告的难题,检测机构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具有可追溯性。

(4)基于物联网技术形成的公路工程检测数据实时监管平台,结合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动态分析模型,可完成对各建设项目的质量动态分析,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董松,张先稳,陈大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场见证取样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质量,2014,32(3):57.

[2]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3]许岩.物联网系统仿真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丁玎,李南京,刘银,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模式研究与应用[J].工程质量,2015(4):6971.

[5]钱志鸿,王义君.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35(1):215227.

[6]黃骁.公路物联网架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7]程善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智能管控系统应用介绍[J].门窗,2015(12):185188.

[8]雒焕常,朱锦璐,陈晓龙,等.以物联网和通信技术促进公路路面施工管理信息化[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9):363365.

[9]廖文洲.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13.

[责任编辑:高甜]

上一篇:会计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职业道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