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在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幼儿养成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中,笔者不断改进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要求,拓展养成教育培养途径,探索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养成教育方法与策略,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实现自我管理,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为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纲要》强调了养成教育应渗透幼儿一日生活的各方面。

1.一日生活常规要求体现生活化。

以往很多常规的建立大多从便于成人管理的角度考虑,而较少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心理感受。笔者对一日生活的各环节要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组织讨论,重新调整了一日生活的要求。按照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调整了不同季节的小、中、大班一日作息时间与要求,小班户外活动分两次进行,一切从有利于幼儿生理发展出发,使常规建立符合幼儿的生活,同时为幼儿更好地生活服务。

2.一日生活常规要求体现发展性。

过去一日生活的各项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对幼儿的照顾,但是忽略了这些环节对孩子发展的价值,因此,我们针对“过度保护与包办代替”进行了研讨,如,在喝“四季保健汤”的环节中,我们为中、大班幼儿准备了几个大小适中的茶壶,让幼儿自己倒汤;小班幼儿起床穿衣服的时候,鼓励幼儿自己先穿,同伴相互帮忙,对于幼儿的尝试和努力给予肯定,不因为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避免了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幼儿创设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3. 一日常规的要求体现人性化。

在以往的洗手环节中,我们要求幼儿洗手后将小手交叉举在胸前走到座位上,教师只求整齐划一,常规要求对幼儿是一种束缚,更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我们对幼儿一日生活环节要求围绕人性化进行研讨,如,幼儿起床时安排了轻轻唤醒和自由交谈环节,进餐时允许幼儿小声交谈,不限制幼儿交流;起床时允许幼儿在床上躺3~5分钟,不马上要求幼儿起床;想喝水时随渴随喝,不用告诉教师;三餐中幼儿可与喜欢的伙伴坐在一桌,不固定座位,让常规要求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二、探究积极有效的养成教育方法

1.自主管理,形成自我约束。

良好的常规是幼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以往建立常规时,教师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是否整齐美观?是否安静有秩序?是否便于检查和管理?而较少考虑:是否方便幼儿?幼儿的感受如何?幼儿在有意、无意中被当作“物品”来管理,而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于成人的这种做法不认同,并且有了逆反心理。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引导幼儿自主管理,在成人的指导下唤起幼儿的自主意识,形成自我约束,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对一日生活环节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在进餐环节,让幼儿自己取盘子和勺,自己取主食,吃多少拿多少,自己找喜欢的小朋友一起进餐,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允许轻声说话,让他们就像在家里一样。其次,将一些活动的规则交给本班幼儿自主制定。如,怎样排队、看书、做值日生等,都交给幼儿制定。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帮助幼儿制定更加合理的常规要求,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有些规则的制定可能在成人看来是不可行的,教师在保证幼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保留幼儿的意见,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调整规则,这样,激发了幼儿的自主意识,使幼儿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运用图例,内化幼儿行为。

3~6岁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图像的理解优于对语言的理解。在以往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言语方式呈现的,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针对幼儿的特点,我们改变了师幼互动的方式,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和较少的文字展现行为的要求,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行为要求。如,培养幼儿玩完玩具放回原处这一好习惯,过去教师一直在不停地说,但是收效甚微。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幼儿在收玩具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玩具的原有位置,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玩具筐和玩具柜上,小、中、大班分别以“一一对应”“数点对应”“序数”等方式贴上标志,通过图例找到摆放的位置,好习惯很容易就形成了。在活动区背景墙上,我们把和幼儿一起商量的规则画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图例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起到指导的作用,并逐渐内化为幼儿的行为规则。

3.通过体验,调整幼儿行为。

至于为什么要建立常规?建立哪些常规?以往幼儿无权参与或只是象征性地参与。《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其中,自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品质是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及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但是过去,常规的建立大多是教师独立地“一次性”教授完成,剩下的时间,便是指导、帮助、提醒、监督幼儿执行,幼儿的直接感受是“要我做”,没有意识到这些品质本身体现的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

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就不可能出现自律。为此,我们首先让幼儿体验没有规则为自己带来的烦躁与不便,如,外出活动或喝水时大家都不排队,拥挤在一起什么也做不好,大家都非常不愉快等,经过这种体验后让大家一起说怎么做,并画了相应的图片提示大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也感受到班级中良好的秩序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的舒适和快乐,习惯就养成了。这种让幼儿通过感受、体验不同行为习惯所呈现的结果来调整自身行为,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巧用同伴认同,强化幼儿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从同伴中看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作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他们就以此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中、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班幼儿的活动。他们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如,我们经常组织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相互评价,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认同他,好在哪里?使幼儿体验被认同的感受。对于那些常常出现破坏班级规则、不礼貌、不友好行为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孤立,让他体验不被同伴接纳的感受。实践表明,巧用同伴认同能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集体的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向集体所要求、所认同的方向发展,使自身行为得到强化。

5.利用成果展示,巩固幼儿行为。

5~6岁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经常把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时,我们将幼儿分成小组,每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幼儿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大型集会活动进行班级之间的展示活动,并由幼儿自己设立奖项,根据表现为自己颁奖。利用展示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持续良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优化养成教育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1.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家长教育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目前,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步入误区,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如,不少家长误认为向孩子头脑灌输大量的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成星,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教育;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全面和谐发展观”,达成“好习惯使孩子一生受益”这一共识。

2.创设环境,同步教育。

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修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组成,是关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

首先,我们引导幼儿的父母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另外,家园教育要一致。我们经常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教师感觉幼儿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幼儿在园里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如,在幼儿园里幼儿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调、同方向。

3.密切联系,家园合作。

笔者在课题研究中了解到,40%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幼儿教育,他们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教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于是,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家长认清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每个班开设“养成教育”家园共育一栏,内容包括:“本周养成教育重点”“习惯养成儿歌(或歌曲)”“本周习惯进步之星”等,让家长及时了解班里的养成教育情况及要求,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便更好地配合教育。又如,通过别开生面的家长座谈会,使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每月围绕“好习惯养成”这个主题,召开“夸夸我的孩子”家长座谈会,每学期通过“家长沙龙”畅谈养成教育经验。座谈会上,家长们经验共享,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取得共识,达到同步教育,优化幼儿养成教育。

犠苤山逃且桓龀て诘摹⒀蚪ソ墓獭S锥胫芪恕⑹隆⑽锏幕ザ讨性滩刈欧岣坏慕逃趸灰淌δ苁笨坦刈⒂锥纳睿贫蒲У某9婀芾矸椒ǎ欢涎芯坑欣谟锥形傻耐揪队敕椒ǎ糜锥谥鞫斡攵δ咳尽⑶币颇兄鸩叫纬闪己玫男形肮撸锥簧沙中⒄沟於己玫幕 ?

(责任编辑 张 嵘)

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学校、教师都非常的关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如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音体美能力的培养、书法技巧的训练等,这不仅是学校、教师最关注的,也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家一个孩子,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独子是最优秀的,家长们这种善良的愿望,对学校和教师的压力非常大,原因是一些家长和不正确的社会导向,把学会学习简单的理解为学习;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简单的理解为多学一种技能,尤其是目前,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主要是从升学率的高低来进行评价,一些学校、教师,家长在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对孩子其他的更为重要的方面进行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科学的生活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并初步具有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这里强调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包括心理养成、形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养成、艺术兴趣养成等等。这些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其实它关系到孩子们今后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关系到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们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古今国内外教育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无论是从孩子的自身,还是家庭、国家、社会出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所以基础教育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还要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要在孩子们各方面还未形成习惯之前,就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基础教育工作不仅任务重,而且责任大。

对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国家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各校教师也都了如指掌,为什么还要强调呢?这是因为在具体的落实时各校的差异过大。就目前的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他们虽然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但他们身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完全形成。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师与家长都把精力放在孩子们的“学习”和‘音体美’等技巧上来,认为只要学习好,有知识、有特长就能考上好大学,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就会被看成是有能力、有才华,其它的什么都不重要,甚至有的家长误把不好的行为习惯看作是孩子的个性,不但不去纠正其不良行为,还在他人面前大加赞赏与夸奖。结果,长大成人走上社会之后身上的坏习惯成为他们成长的障碍,不仅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甚至会成为走向歧路的诱因。因此,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事做起,如课桌上的书、本、铅笔盒都要摆放整齐,书包要整理有序,说话要有礼貌等等。孩子们一旦养成好的习惯,是会终生受益的。

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其实,做一个正直的人也要从最基础的良好行为做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基础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这样,学生们才会成才,才会成为于社会有用的人,甚至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那是做基础教育工作的责任,也是荣耀。

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挂在口头,也要落到实处,即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帮助孩子们从教师的方法中寻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旦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而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否则会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信心,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初三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没有好好的学习,或者说没有主动学习过,到了初三时他非常想把自己的学习提高上来,他每天非常认真的看书、做题、背题,他是从心里想把学习提高上去,可是后来他放弃了。他说,我今天晚上背的东西,明天一早就忘的差不多了,怎样努力都不行。开始人们都以为他努力的不够或是他的记忆力不好,后来才发现他的记忆方法有问题,就如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个做家长的都了解孩子在刚刚上学,背诵东西时,你只要按照他背的顺序考他,他都能背出来或写出来,如果你在考他时,对要考的内容稍做变动他就什么也答不上了,然后他会说你考的不对,其实是说你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考,这就是孩子们最初时的记忆方法。而这位初三的学生就是由于家庭变故,孩子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及时的指点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负责基础教育的教师就应当从学习方法教起,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不放弃一个孩子、一个机会,带着对学生、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教他们。我们应当了解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道德水准高、文明层次高、思想品质高的接班人与劳动者。”为达到这一目的,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处于非常重要地位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是慢长而艰辛的,它其实是贯穿人整个成长历程之中的,但其中基础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所以,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要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而从事项基础教育的教师要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地去教育学生,并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完成这一艰巨而又责任重大的任务。

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分析高职学生特点发现,高职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由于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职学生管理问题日渐显现。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避免不良行为重复,是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难点,也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 养成教育 探索

1 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因为自身素质原因,在高考中大都成绩不够理想,许多人心理素质不高,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在自卑的阴影中,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表现出心理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自我否定。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业基础差,是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学生平时自由散漫,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做到认真规划,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心态没有摆正,觉得来读大学主要就是混文凭。

2 养成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分析高职学生的以上特点不难发现,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差造成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执行者,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建立什么样的教育机制能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特点和核心是什么。

2.1 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思想行为的引导与训练,也包括不良思想行为的制止与根除。

2.2 养成教育的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

最低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使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

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3 养成教育的核心

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成长。学生有成长,有进步才是教育的成果,作为教育执行者,不要一味的追求学生达到某种统一标准,更要看到学生在为了达到某个阶段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从而通过各种方法督促和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3 习惯养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了解人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人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

4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

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就需要经过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当然,高职学生有着独立的思想,同时更有着多年固化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者精心设计教育环节,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产生触动,触动转化为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训练和校正,让好的行为形成习惯、避免不良行为的重复,这样训练、触动、总结、分享,再实践再提高,形成一个知行合一的循环,就能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养成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设计并实施有方向、有标准、有载体、有参照、有激励的学生管理机制。

4.1 确定养成教育的主体

坚持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主体位置, 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动力。

4.2 确定养成教育的标准

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对学生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具体来说,就是如下的方面。

近—— 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

小—— 要求小一点,以小见大,不要“高口号”式。

实—— 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

总之,在给学生提要求时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用学生身边的事来指导学生,用学生能听的懂的语言给学生讲透,用学生自己的闪光点来点亮学生。

4.3 养成教育的载体设计

精心设计并努力创造能够让学生重复良好行为的载体(环境),不给不良行为重复的机会,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有意识的设计学生习惯养成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在有目标的重复训练中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阶段要求,不间断的坚持下去。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練,才能养成好习惯。

(3)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

(4)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不能高估学生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5)在训练中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坏习惯的危害和好习惯的益处。

根除坏习惯必须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可以适度的用归谬法来让学生在可控的环境中亲身经历坏习惯对自己的危害,从而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运用各种活动,利用行为延缓坏习惯的出现,通过合理奖惩的办法,培养好习惯,抑制坏习惯。

4.4 建立相对客观的量化检查、考核、激励机制

学生的成长如同一棵小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这其中除了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的是有人剪枝,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一套系统严格的监督,干预,激励机制,这体现在高职层次的学生中就更需要有系统严格的检查、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可以对不良行为的重复的进行有效制止,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而对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及时激励,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会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激发他能更主动的重复良好行为,从而形成好习惯。

4.5 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和挫折,给学生以成长的包容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自信的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4.6 搭建剖析,总结,分享的平台

以宿舍、班级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为单位,搭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剖析、总结,分享、交流、提升的平台,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这样能让学生平等的去分享每个人的经验,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自我,达到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总而言之,对高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执行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探索,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不遵守交通规则、说脏话、乱扔垃圾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还可能给幼儿礼仪教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幼儿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礼仪教育。若是长期如此,也会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幼儿文明礼仪的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

关键词: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途径;方法

一、 引言

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们的人格养成非常重要。幼儿本身年龄比较小,好奇心也很旺盛,模仿能力比较强,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其行为举止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并且现在很多幼儿往往将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情绪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打闹和争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必须重视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健全其人格,为其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做好幼儿礼仪养成教育重要性分析

(一)能够帮助幼儿健全其人格,为其道德品质提高奠定基础

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于幼儿而言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和资本,能够帮助幼儿健全其人格,培养其情操,为其兴趣爱好更好的养成奠定基础,并且能够将人的个性潜能开发出来,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做好幼儿礼仪养成教育,让幼儿在平时生活中礼貌对人。这样不但能够尊重别人还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还能不断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并且在遵守礼仪的时候,幼儿的自觉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人格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健全。

(二)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幼儿本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想要更好地沟通,便必须遵守相关的礼仪。礼仪也是人们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桥梁,对于人际关系的协调非常重要。通过礼仪,幼儿能够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将自己的友好和尊重传递出去,这样也能够加深彼此的信任和了解。礼仪不但能够让人们之间更加熟悉,更好地交流,还能够和陌生人开展交往,从而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做好幼儿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和其他人相处,帮助幼儿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更加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从而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三)进行礼仪传统的弘扬,做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礼仪本身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养成教育能够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若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以礼待人,那么社会也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也会更温馨。幼儿礼仪教育的进行也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讲文明和礼貌的习惯,帮助幼儿净化其心灵,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三、 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社会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转型。这个时期内对外交流比较多,一些国外的文化糟粕也进入到了我国,很多思想行为本身便是和文明礼仪相违背的,这些思想行为的存在也给幼儿更好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若是幼儿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那么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太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说脏话或者随地乱扔垃圾等。此外,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的流行,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儿的认知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行为也容易失范,这也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文明礼仪素养提高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家长对于幼儿的基础发展往往比较重视,认为需要从小培养幼儿学习,比较重视幼儿文化知识方面的掌握,没有认识到幼儿文明礼仪培养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存在也导致了很多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过度地重视幼儿的文化教育,没有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当前幼儿中存在的文明礼仪方面的欠缺,很多教师都仅仅在表面上对幼儿进行规劝,幼儿并没有在接受規劝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其失范行为也很难得到认真的规范。此外,幼儿园教师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强,即便是进行教育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很深入地挖掘幼儿的内心,幼儿文明礼仪意识也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家庭原因

当前,幼儿园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因为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少,溺爱比较多,特别是祖辈甚至会纵容孩子,认为文明礼仪都是小事情,不会给孩子长远发展造成影响。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后,便会变得懂事,这也导致了家庭对于幼儿的礼仪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并且,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想要有一个好的未来,便必须提高其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出色便可以,不需要特别在意文明礼仪习惯方面的养成。还有些家长甚至在家庭生活中说脏话,乱扔垃圾,不但无法帮助孩子进行正确榜样的树立,还会导致负面影响的出现。

四、 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防范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文明礼仪教育,给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培养环境的完善

幼儿阶段是幼儿情感体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往往比较敏感,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动作,都可能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重视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在较为平等与和谐的关系中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获取。首先,教师可以给幼儿机会,让其进行活动室墙面的布置,同时,更好地展示自身的作品,比如绘画作品或者是手工作品,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亲近其周围环境,幼儿之间距离也能够拉近,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其次,和大自然环境相比,幼儿园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想要更好地满足幼儿对于多样化情感的需求,教师应该给幼儿机会,组织其进入大自然,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不同的环境,这种情况下,幼儿的认识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重视礼仪教育环境的优化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和年龄情况,定期地组织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首先,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礼仪教育内容、根据事前制订的方案来进行礼仪养成教育,定期地将礼仪养成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幼儿。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将礼仪教育和各个学科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活动开展的时候,若是幼儿需要借其他同学的东西,那么需要跟同学说谢谢;若是弄坏了同学的东西,那么必须说对不起。幼儿往往比较喜欢游戏活动,教师也可以在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礼仪知识。比如在销售游戏开展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幼儿讲“请稍等”或者“麻烦了”一类的话。开展类似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进步和发展。现在,很多幼儿都是在老人的娇养中长大。这种情况下,幼儿很容易养成不好的品行。比如,比较的任性和自私,喜欢发脾气等。对于这种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幼儿本身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性格、年龄等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比如,针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重视其品质的培养;对于那些个性比较突出并且比较霸道的幼儿,教师可以重视其协同能力和与人为善方面的培养;对于那些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幼儿,教师可以将整体训练方法运用进去,帮助其转变思想。家庭不同,其教育方式和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做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只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礼仪文明教育效果才可能真正的显现,幼儿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将生活化教育合理地运用进来

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习惯养成。所以,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在教学和生活中讲究礼仪。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从而对幼儿言谈举止进行规范。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的规范。通过感染和熏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切实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在幼儿进入幼儿园或者离开幼儿园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幼儿交流打招呼,积极回应幼儿的问好。要求幼儿在幼儿园中用餐文明,按时睡午觉,通过礼貌用语来和小伙伴主动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幼儿参与到园区活动时,幼儿教师需要保证每个幼儿的参与度,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这也能够给幼儿更好地学习礼仪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四)将家园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做好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开展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但是若是家庭没有根据相关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礼仪行为,那么家园之间很容易出现教育断层,这也会导致幼儿园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降低。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无法在家庭环境中及时地得到巩固,幼儿很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幼儿园进行幼儿文明礼仪培养的时候,需要将家庭的辅助作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和家长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将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告知给家长,保证家长可以根据幼儿教育开展情况配合做好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幼儿在家庭中时间比较长,明显超过幼儿园,所以,幼儿受到家庭的影响会更大。而幼儿教育本身就比较烦琐,并不是幼儿园或者家庭单方面便能够做好的,需要将双方的作用发挥出来一起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提高效果。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師,家长的教育也会给幼儿文明礼仪养成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便要求幼儿园必须重视家园合作,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综合素养,还会给幼儿更好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给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将家园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为幼儿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家园共育“礼”先行: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1(8):77-78.

[2]胡斯嘉.探究幼儿园如何开展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J].家庭生活指南,2021(1):31-32.

[3]肖红艳.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J].幸福家庭,2020(17):45.

[4]吴菊香.一日之计在于晨:浅谈来园活动中的幼儿礼仪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3):83.

[5]蔡怡.不学礼,无以立:谈幼儿生活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5):73.

[6]曹晓萍.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J].科普童话,2019(9):88.

[7]贾辉.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7(7):180.

作者简介:

李娜,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幼儿园。

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徐州市小学师生对孝德和孝德教育的态度、学校实施孝德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及实施成效几方面对徐州市当前孝德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试图呈现徐州市实施孝德教育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当前实施孝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孝德教育;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正如《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本文的“孝德”是指“孝道德”,它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不仅维系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涉及政治、道德、法律、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孝德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孝德教育,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也是人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尚不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加强对小学生孝德教育的落实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此,笔者希望从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内容、实施形式、评价及实施成效几个方面,对小学“孝德”教育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实施孝道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为深入开展孝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工具和实施

(一)调查对象

笔者选取了徐州市小学阶段通过分层抽样具有代表性的5所市区小学(重点、非重点)和2所郊区小学(重点、非重点)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卷针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识字能力有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原因,本次调查只选取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选取的小学按照研究对象的限定,从市区5所小学中随机抽取共600名学生、76名教师,以及郊区2所小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49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与时间

此项调查以江苏省徐州市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市区学校5所,郊区学校2所,共计7所小学作为样本,调查于2015年3月至4月实施,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实施调查,获取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法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的《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主要包括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对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状况等内容。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情况

问卷的编制是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作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徐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包含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与方法、评价及实施成效等五个维度。

本次共发放学生卷800份,回收问卷790份,其中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4%(数据采用Excel、SPSS22.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教师卷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100%,对象包括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以语文和品社教师为主)、班主任及行政人员。所以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可以真实有效地呈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现状,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及研究价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孝德的态度

关于(非)独生子女与敬亲情况

关于研究样本中(非)独生子女与敬亲的情况,如上表所示,笔者将学生问卷中“你是独生子女吗”“请选出三位你最尊敬的人?(多选题)”两项进行交叉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小学生选出的三位最尊敬的人中选择最多的是母亲,占样本总数的88.1%,其次是父亲,占83.9%,再次是老师,占76.2%,仅有4.2%的学生选择了直系亲属和老师以外的其他人,这表明该地区在对小学生尊敬父母长辈的认知教育上卓有成效。其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的选项差异最大的是父亲和奶奶(外婆),据此可推断,小学生的家长中,父亲和奶奶(外婆)在对待非独生子女的后代时最有可能差别对待;总体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敬亲意愿更强烈,这表明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需要对子女倾注更多关爱,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孝德教育。

关于学生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有69.71%的学生能够记住父亲和母亲的生日,有85.19%的学生每次都能温和有礼貌地与父母对话;有81.72%的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很亲密,能和父母经常聊天沟通;有9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就可以开始孝敬父母长辈,从整体看,在各题的回答中选择正面选项的人数均高于60%。在所有的非正面回答中,有17.2%的学生对父母两人的生日都记不太清楚,13.1%只记得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显然对父母基本信息的了解还很不够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有15%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一般,偶尔才会交流沟通,有3.3%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有14.8%的学生不注意与父母说话;有4.21%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得从中学或者大学开始,甚至4.03%的学生认为等自己赚钱以后才应开始孝敬父母,对孝敬父母的认识或理解明显存在误区。

关于孝敬父母长辈的说法,分别有43.0%和27.2%的学生选择了“不管他们什么样,我都尊敬他们爱他们”“帮他们做点事就是孝顺,不一定要送东西才孝顺”这两种说法,他们对“孝”的理解没有错误;有27.5%的学生认同“我还小,好好学习就是孝敬他们”这个说法,片面地认识了“孝敬”的含义;还有2.3%的学生不认同以上任何一种说法。以上统计结果总体上表明在尊敬和关爱父母的行为养成教育上,该地区的孝德教育行之有效,但是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冲突和矛盾,孝德教育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二)师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

教师对孝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孝德教育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条件。关于对孝德教育实施的态度,在有效问卷中没有教师不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依次为重视(占43.2%)、很重视(占34.4%)、比较重视(占22.4%)。这表明该地区教师在态度上对孝德教育普遍表现出支持,但是他们对孝德教育的具体理解存在个体间的差异,需要对孝德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认知。至于对其所在学校孝德教育的开展情况,有41.6%的教师认为相关活动很丰富,有48%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0.4%的教师认为活动比较缺乏。关于学校孝德教育工作的重点,69.1%的教师认为当前应放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上;其次是孝德意识,占39.0%,最少的是学科渗透,仅占14.6%,这从侧面反映了孝德教育的实施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教师更趋向于将孝德教育置于课堂教学之外。

关于学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有85.18%的学生觉得应该开展关于“孝”的班会或者课外活动,学习“孝”的品德;13.51%的学生认同“看情况吧,如果课业不紧张可以开展”选项;认为“不应该,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孝德教育比较支持和期待,这为我们以后进行孝德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

关于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笔者界定出感恩父母、孝亲敬长、励志修身、报效祖国等四个维度,其中分别有86.2%的教师和62.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方面的教育;有78.7%的教师和50.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孝亲敬长方面的教育;有61.7%的教师和3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中包含励志修身内容;还有35.8%的教师和15.8%的学生则表示学校孝德教育中包含了报效祖国的内容;此外,仍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与“孝”相关的教育。由此可见,师生在共同参与孝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大,学生对“孝”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教师中仅有35.8%的教师认为孝德教育中包含报效祖国内容,表明教师群体本身对“孝德”的理解比较片面,甚至存在误区。

关于学科教材中孝德教育的内容充分与否,有83.9%的学生表示在课本上就有读过关于“孝”的故事,11.42%的学生只在课外书中见过,4.68%的学生竟然觉得自己没看过关于孝的故事、完全没有印象。在这同时,分别有22.4%和6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关孝德文化的内容充足和比较充足,仅13.6%的教师认为教材中孝德内容寥寥无几。而事实上,在苏教版语文和品德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就都有与“孝”相关的课文篇目,教材上有关孝的故事不在少数,该结果显然反映出该地区小学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不足,尤其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需要反思和改进,这也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

关于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有65.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呈现(如:课堂中看“孝”相关的节目或者故事)最有效,其余按比重大小依次为:知识积累(如:课外读写有关“孝”的文章,收集“孝”的名言、诗词、故事),占42.1%;活动参与(如:开展以“孝”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占36.8%;文化宣传(如:做关于“孝”的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占36.8%;其他,占9.1%;教师则有80.5%认为是文化宣传最有效,有62.6%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课外孝德知识积累,选择活动参与的教师则占41.5%,选择多媒体呈现的教师相对最少,占34.0%,另外还有4.7%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途径或形式。

从统计结果看,学校孝德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多样,但教师和学生对其真实有效性的看法存在差异。

(五)评价及实施成效

1.评价

在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评价上,调查结果显示,有34.1%的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日常在家表现的评价;48.3%的学校会在特定情况(节日、活动)下对学生的在家表现进行评价;17.6%的学校对学生孝德养成没有建立任何的评价机制。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反馈表、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进行了解和评价。有的学校会将学生的在家表现与在校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和总结表彰,奖励孝德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优秀榜样,带动全体学生。

关于对教师孝德教育组织和教学情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所教课程本身、教师角色本身、相关活动组织情况等方面的评价上。

2.实施成效

关于孝德教育的实施成效,师生的反馈情况如下:

有27.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重视孝德教育工作,有5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比较重视孝德教育工作,有13.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不重视的教师仅占3.2%;有47.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各项孝德教育活动实效性好,有20.8%认为很好,有28.8%认为一般,有3.2%认为不好,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孝德教育工作得到了校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且实效性较好。

学生有68.67%的比例认为学校开展的孝德活动对自己有较大影响,其余则认为学校没有开展孝德活动或者活动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此外,关于教师的教育或指导,有57.4%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有帮助,24.1%的学生认为这些教育或指导可有可无,18.5%的学生则认为老师没有进行相关指导。

显然,教师和学生在对学校孝德教育的评价意见上存在一些分歧,对学校孝德教育实施情况不够满意的声音更多的来自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孝德教育活动时,应当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注意强调对学生意见及感受的反馈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完善孝德教育的落实。

四、讨论与建议

1.徐州地区的小学师生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孝德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和提倡孝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态度上十分支持学校孝德教育的实施,这为孝德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徐州地区的小学在实际教育教学上对孝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突出孝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付诸之间存在矛盾。

3.徐州市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对“孝德”的认知不够深入,加大对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4.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教材和活动内容都较为丰富,但各小学对现有孝德资源的开发还很不够,有待加强挖掘和利用。在孝德教育开展的途径、形式、方法等方面,学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涉猎,但无论是对活动开展的规模、频率还是活动的实施成效的评价,都反映出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上始终不够一致,这表明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实效和成果有限,孝德教育的实施还有待深入探索实践,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完善孝德教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正确、全面理解孝德内涵,辩证地弘扬传统孝德,科学地进行古为今用;(2)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建立完善的学校孝德教育评价体系,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孝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孝德教育是我们中华儿女一生中的重要一课,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迎难而上,求真务实,使孝德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田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维度[J].新乡学院学报,2014(09):10-13.

[2]胡平生,陈美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编辑 李建军

养成教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小学里存在许多移民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重新规划改造,所以国家不得不将它们安置到其他地方,尽管移民们会获得国家给予的补偿,但是对于这些移民的小学生们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变迁再加上低龄阶段就开始了寄宿生活,难免会适应不过来,因此在他们寄宿的生活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现象。作为农村小学的寄宿生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不仅要抓好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传授,还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本文将主要介绍对农村移民寄宿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策略,希望能为在农村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农村移民 小学生 寄宿生活 生活习惯 研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的移民将近百万人,其中移民中的适龄学生就地就入学,因此移民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处于小学阶段的农村寄宿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寄宿生活管理者面对这些活泼捣蛋的孩子们不仅要做良师,还要做他们生活上的“保姆”,面对现如今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再加上这部分学生多少存在缺乏自信、自我要求偏低、生活习惯难改、拉帮结派等问题,都是农村寄宿老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需要他们对该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加以关注,并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症下药,帮助学生们走出困惑,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

一、当前移民寄宿学生的心理与成长与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不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的适应能力,对于这些移民学生来说,他们的特长爱好较少,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也不会过多的去展示自己,这样长期下来造成了农村移民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的问题,并且移民生们自信心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能力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情绪波动大,与人交往的过程过于敏感

由于很多移民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陪伴他们的时光甚少,让他们过早在学校寄宿,开始面对独立生活的挑战,在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只能通过电话通讯的形式与自己的父母联系,使得绝大部分农村移民小学生在幼小的年纪里缺乏父母的关爱,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情绪波动大。当他们与同学或者老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与人交往的过程过于敏感,往往会因为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度,彼此不相信對方,经常发生成群斗殴的现象。

二、农村寄宿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方式方法

(一)培养学生们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在农村寄宿移民小学生生活能力养成以及教育上应该要以“温”、“饱”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标作为最低的下限,把学习独立生活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上限。寄宿生活原本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们摆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要学生们养成自己刷牙、洗脸、叠被的好习惯,并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的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在学校里,每一位学生需要跟上百人师生一同学习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展开各种班级活动来增进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学会相互关心帮助。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现了每位同学的文明程度以及综合素质。教育者更要抓在学校寄宿的学生卫生情况,必须教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早起后养成把被子折叠方正的习惯,把洗漱杯、牙膏、牙刷以及脸盆毛巾摆放整齐,并有秩序的打扫寝室、教室、校公共区的卫生,其次在每天的早中晚就餐时间,要自觉遵循有次序的排队打饭,争取做到光盘行动,并且就餐完后还要养成及时的将餐具送到指定位置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们每晚的就寝要派专门的宿管阿姨进行巡查,要求学生们按时就寝,并且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个人卫生要求学生们勤洗头洗澡,不留长指甲,不能随地吐痰等。

(三)培养学生们的爱校精神

要树立保持校园卫生是每一位学生的责任,不要将不干净的现象视而不见,应该教育学生爱校应从保持校园卫生做起。并且对于公共的水电也应该要加强后勤管理,少造成浪费,在学校可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用完水后关不紧水龙头,让水哗啦啦的流失,其他同学看见了却事不关己;在寝室里用电,人不在却还一直亮灯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在浪费学校资源,浪费国家资源。因此需要加强用水用电的节控,这也是爱校爱国的一种体现。对于学校的公共财物也要爱护,其中包括教室内的门窗、桌椅、多媒体设施,寝室内的床、水电设备以及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们爱护这些公共财物,一方面可以保护到学校的一些财物不受破坏,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爱校护校意识,在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有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学校更要多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农村的学校可以向城区学校那样采取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的措施,让学生们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所有的教育活动开展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并教会他们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例如在各种危急时刻可以采取的急救办法,熟记相关的急救电话“110”、“112”、“119”等,从而保证学生能在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全面和谐发展。还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多提醒学生们该注意的地方,例如寝室内规范的使用水电,在校外注意交通安全,不私自下河洗澡游泳等。

总的来说,在我国当前移民寄宿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主要存有自我效能感低,情绪波动大,与人交往的过程过于敏感等特点。为此本文所提及的农村寄宿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方式方法有:培养学生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学生们的爱校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等。

参考文献

[1]马桂芳.农村小学寄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途径探究[J].学周刊,2018,(07):29-30.

[2]潘汉伟.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J].科技风,2014,(06):223-224.

上一篇:民商法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广告学本科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