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

2024-08-02

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1.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性不足的主要表现

1.1 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缺乏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以良好的工作体系为基础,因此对于基层党建工作体系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进行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虽然看上去有着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实际上这种体系十分薄弱。例如一些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虽然落实了具体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但这些人都是处于身兼数职的状态,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到党建工作当中,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党建工作效果。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制度建设缺乏重视,导致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方面的有力支撑,甚至使得这项工作

逐渐的边缘化,最终导致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性不足。

1.2 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缺乏创新

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当中,工作人员仅仅关注工作形式,没有真正了解到工作的内涵,导致党建活动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十分有限。同时,在针对党员的思政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针对性,采用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都较为落后,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载体来进行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基层党组织所具备的工作载体较为单一,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单纯的按照上级要求来开展党建活动,没有积极的针对党建工作载体进行创新和设计。例如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基层单位的主要任务在于执行上级要求,并不是对党建活动进行创新,从而导致这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载体数量较少。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虽然提出了一些党建工作载体方面的创新思路,却没有真正地进行落实,即便建立了创新的工作载体,也无法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最终导致前功尽弃。

2.新形势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分析

2.1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体系

基层党组织在进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过程中,要重视进行工作体系的创新,为后续的党建工作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积极的进行组织体系的创新,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来对基层党建工作机构进行完善,例如设立党建组织机构,从而确保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要重视党建制度的建设,如果基层党建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

长效机制,那么要将这种形式进行固定和保留,从而增强其所具有的规范性。同时,也要增强制度执行能力,以确保党建工作效果变得更强。最后,要对党建工作的职能进行创新和发展,当然落实这项任务的前提是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在有效化解矛盾的同时,要将推动发展当做最重要的目标,积极进行政策宣传,维护基层员工的权益,利用增加基层党建工作范围的机会来实现工作创新。

2.2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载体

上级组织应重视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指导,特别是在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从而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问题。例如在进行基层党组织党建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基层党组织机构和体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考核,从而增强其规范化水平。同时,要对能够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措施进行积极探索,例如评比表彰活动和和谐组织创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也能够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对于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停滞不前及党建活动单一等问题,需要对基层党建工作载体进行创新,具体可以从党员活动载体和党支部活动载体这两方面的创新来进行。首先,对于党员活动载体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网站、内刊等媒介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优秀事迹要进行及时的宣传,从而在基层党组织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从而帮助更多的基层党组织成员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对于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其次,对党支部活动载体进行创新。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地进行党支部活动载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

开展一些廉洁表率、创先争优等实践活动,提升基层党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更愿意真正参与到党建工作当中,从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对于自身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工作体系和工作载体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要注重引导和创新探索,有效推进党建工作体系和载体上的创新,从而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而更好地推动基层党组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 晓 兵 .事 业 单 位 基 层 党 建 工 作 机 制 创 新 分 析 [J] 各界,2019,(24):23,27

[2]蒋晔.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国企创新发展[J].各界,2019,(24):14

[3]姚欣.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4):3971

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党建;创新;高职院校;党员发展;时代性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科技文化的不断提升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职责。而党员发展以及培养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的党政要点都对高校基础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党员队伍新鲜血液的主要来源,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对于党的建设永葆青春、具有先进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是工作发展的新生动力,是时代发展的力量来源,是改革发展的星星之火,因此基层党建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的精神,切实落实好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道德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能够“成人、成长、成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充实党员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也应适应时代特点,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各项创新工作,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党员先进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创新要求。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体制,但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改革工作呢?针对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下关于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

一、时代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挑战

1.发掘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的大部分成员是在校的高职院校大学生,都是青年一代,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存在着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特定情况,一般在校期间只有二到三年,基层党建工作具有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只有以及早发现与注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发展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才能提升青年学生党员的思想,塑造全面发展的党员人才,为党组织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党员在大二时才会进入发展阶段,大三阶段又面临实习、就业、毕业等问题,因此学生党员转正后再教育也是一个问题。

2.发展新党员,确保党员质量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员发展的要求,必须认真分析入党动机,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党员质量,不得“带病入党”。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更应该贯彻中央方针,做好发展的正常有序,严把质量观,是在为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继承人,唯有新鲜正能量的血液加入,才能提高整个党的发展以及确保高度的党性。保持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更加重要。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做好基层党组织的认识以及检查工作,时刻做好各项基层组织工作,防微杜渐。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不良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完整性。

3.做好基层党组织的三严三实工作

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上,切实结合中央提出的“三严三实”工作,确实做好“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发展。在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中吸收新成员,发展和培养党员,起到地基工程的作用。因此,应遵循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完善工作机制,以学生支部为主体,以党员培训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优秀党员,充实党建发展,使党的队伍扩大,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二、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属于最后批次的录取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在学习上没有自觉性,总体来说素质不高,因此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发展,需要严格把握“入口关”。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很多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沾染上不正之风,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行为、心理上不再单纯,存在社会化因素。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党动机上,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深入考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端正其入党动机。对于考察中发现的党员和党的干部中存在问题的人进行教育,并定期进行观察考核,对仍不悔悟和改正的人,则要按照党章严肃处理,切实整治好党的基层党组织的内部问题,把好入口关、教育关、考察关、处理关等。

2.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较弱

基层党组织具有着先锋作用,而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组成成员是广大的学生党员,而由于学生的党性较弱,有些学生会认为入了党就完成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因此就存在示范作用差、榜样性弱的特点。

在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期发展中,存在着很多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缺乏党建工作的创新精神,也促使很多党员存在自我满足的状态,因此不能发挥示范作用,意识淡薄,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

3.党员发展的数量减少

结合中央文件,高职院校的党员发展数量也开始减少,从原有的“优秀化”到如今的“精英化”,学生党员的规模发展趋于高要求、高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的迫切性就更加急切,容易出现入党动机不纯、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基层党组织更要做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引导学生,用实践培养学生,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建设,开展创新活动方式

1.利用网络新技术,创新党建活动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一轮科技浪潮。如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主流动向,体现着传播方式多样、快速、覆盖面广、自由开放、言论广开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出现与推崇,标志着时代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因此,基层党建工作也应该大力发展网络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建立起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交流主流群体,使得党建工作从原有的“纸质化”“书面化”转化为“信息化”“科技化”。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着的,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也正面临着这一严峻情况,其中包括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过滤、网络发言的自由性、舆论导向等问题。因此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建立起一支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网络党建工作人员,有效引导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全力推进“网络党建”,为党建工作打造新平台,为党建工作拓展新阵地。党建工作要能够随时掌握党员的学习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并针对党员的问题及时作答,做到有的放矢。这要求发挥网络新阵地的有效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灌输”向“交流”的转变。

2.发挥创新思维,有效推进基层党建活动的发展

面对原有一成不变的基层党建工作,只有创新才是出路。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员工作,发展更优秀的党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就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学习先进,不断进取。

党员活动是党建工作的形象代言人和活名片,是对党的政策方针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因此,每次党建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加强活动能力,做好党的代言人,真正做到服务群众、奉献自我。在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的活动上,可发挥年轻党员的聪明才智,比如可开展党员团队性素质建设、革命路线的再次探索、下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等各式各样的创新活动,使其真正参与到其中,使活动办得更有创意、有新意,从以往单一的开会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展更多创新的学习方式,发挥每位党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使党建工作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力求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能做到以老带新,形成优良传承。

3.树立模范典型事例,弘扬正能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可用人才,是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榜样力量。这需要通过典型事例的弘扬学习,来巩固党员的思想觉悟,加强道德建设,促使基层党建工作从根本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榜样作用。在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中,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发展模式,给学生党员树立典型榜样,是为了让学生党员更加了解党员的职责,有助于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所在,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而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担都迫使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实现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青春,也为党输送优秀的党员来开展党的事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针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创新党建体制,使基层党建组织更加系统化、有序化、正常化,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培养党员的沃土。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要求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者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找到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康民.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18).

[2]陈丹.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

[3]尹春艳,刘海娟,温颖娜.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J].党史文苑,2010(8).

[4]普映.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5]庄秋琴.关于创建民办高校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6]唐佳海,宋元林.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特点、现状与战略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7]甘燕玲.高校党建工作中先进性建设的挑战和思考[J].经济师,2012(5).

[8]夏本翠,郑喜姣.办好学院二级党校的探索研究——基于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第3篇

创新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这种单一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当在总结一些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所以,要根据农村阶层分化后的现状,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

可以采用村村联建模式,即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的党组织合并归一,联合建立党组织。可以采用村企联建模式,即将乡镇或村集体骨干企业的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经理)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组织的书记,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推进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还可以采用涉农部门与村联建模式,即由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服务部门与行政村联合建立党总支,既强化了涉农部门的服务功能,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行业协会中设立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农村涌现出了大批产业基地和行业协会。可以依托这些基地、协会设置党组织。如“支部+基地”、“支部+协会”模式。主要以产业基地、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的党员,按行业分工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行业党组织。这类“支部+基地”、“支部+协会”的形式,顺应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基地、协会这一枢纽贯彻到千家万户中去。

针对务工农村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地域设置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务工党员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农村党员的特殊群体,如何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特别加强对本地务工农民党员的管理,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建立务工流动

党员党组织,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要根据农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覆盖面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创新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努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必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理顺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解决以“制”办事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权力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

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明确在村级组织中,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对村内重大问题,未经“两委”班子联席会研究,不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和党支部定期向村委会通报制度等。

创新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提高农村党组织推动经济发展的本领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保障。“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光顾自己富、不算好干部”。通过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将农村

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应抓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培”向提高素质、注重效果、增强能力上转变,把“带”向建立经济利益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终端市场、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上转变,不断探索丰富“培养”和“带动”的方式和途径。

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在带领群众闯市场、搞营销、增收致富中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注重党员意识和党员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前进。在台城村,村干部人人都是致富能手,个个都有致富门路,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动了党员,党员也要带头致富,同时带领群众家家户户致富。农村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创新农村基层党员管理模式,切实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取决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不断完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吸纳更新机制。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致富本领不强、先进性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形成党的肌体自我纯洁机制,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从保证农村党员权利入手,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机制。要对党员进行党性观念和监督意识的教育,增强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敢监督和会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生活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民主评议等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健全监督机制。要提高监督质量,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在党内开展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向党员通报,接受监督。要通过建立民情恳谈会、社区党员民情走访制度等工作机制,发挥好农村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建立村支书、村主任述职述廉制度,建立纳新党员公示制度,建立基层党委与村委领导、党员谈话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党员干部的个人行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一般党员,要根据其自身情况,结合村工作目标,设置合适的岗位职责,规范上岗程序,使无职党员能够积极参与“两委会”

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第4篇

一、发展背景

在近五年的发展中,上坪村通过不断地摸索,形成了以家具加工为主,农业、运输、服务、劳务输出业为辅,较为完备、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五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全村共引进世纪幕墙、西艺集团、双信实业公司、甘肃西夏家具有限公司、兰州金亿达门窗装饰工程公司等家具加工企业80多家,形成了以家具加工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年产值达到了9500万元,全村60%的劳力进入到企业打工,村民总收入达到430万元,占全村收入的57.3%。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推动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着力提高我村非公企业党建水平,既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又有利于引导我村非公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做法与体会

非公企业党员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党员发展工作好往往可以取得企业党建一小步、企业发展一大步的突出效果。近年来,上坪村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长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不断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全村非公企业与本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的体会和做法是:

1、创新组织形式,夯实基础,扩大覆盖面。

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离不开党组织这个基础。我们首先把着力点放在党组织的组建上,紧密联系实际,在创新组织形式上做文章,下功夫,夯实组织基础。我村党支部从非公企业的特点出发,既严格执行党章规定,又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组建党组织,力求做到非公企业在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员教育就做到哪里。目前我村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现共培养各企业入党积极分子30名。下一步将逐步完善非公企业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动态信息库,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档案管理和接转制度,完善村党组织发展非公企业党员工作。同时实行自愿为主、指派为辅模式,采取联系培养、跟踪培养、委托培养、结对培养等不同方式,逐人分类落实培养措施,帮助非公企业在生产一线和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

2、抓住重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一年前,在非公企业搞党建,企业老板不支持、不理解,甚至误认为建立党组织是共产党来管他们,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一时打不开局面。对此现状经过反复思考,我村党支部确定了“抓住重点,立足示范带动达到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金亿达门窗装饰工程公司作为党组织组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通过组织教育力争让企业老板认识到在公司建立党组织,目的不是监督企业,而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支部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发展经济,确保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3、开展企业支部与农村支部联建工作。

为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格局,我们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按照“组织联建、经济联合、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思路,开展在乡镇、农村、企业之间建立联合党支部试点工作,依托企业优势,以企带村,帮助联建村理清发展思路,为联建村排忧解难,力所能及地帮扶联建村困难党员和群众,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企业与村的和谐发展。

三、推行效果

我村在党建工作中推行非公企业党建新模式是创新农村基层党建的有益探索,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有效破解了基

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的问题。

一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有新提升。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以企业等新型组织为龙头,以产业为纽带,使群众与组织形成了生产联合体、利益共同体,加强了基础组织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有新提升。党组织积极服务群众生产、服务非公企业发展的同时,创新组织设置、党员培养等体制机制,企业员工的先进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显著增强。

三是企业员工的党性觉悟不断提高。“企业有了党组织,就有了领航员,有了核心灵魂,它把员工紧紧团结在企业周围,并时时刻刻监督、引导着企业不偏离航线。这也正是打造企业品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村一企业老板张某如是说。的确,村党支部在非公企业党建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党性坚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入党积极分子。

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村在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仍然很薄弱,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老板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认识不到

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存在着“重建厂、轻建党”、“重效益、轻党建”的问题。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党员人数少,建立党组织的难度较大。三是私营企业中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员工作有较大的影响。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村将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把党建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建设中,通过党组织的引导和党员的表率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主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好处,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支持我们的工作,让企业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使党支部及党员在企业中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把我村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第5篇

创新意义:

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从组织结构上解决了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明确了企业党组织的定位,保证了高效、快捷地把企业党组织的决定、意图贯彻在日常的经营生产活动中,保证了党组织在企业中能较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2案例名称: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

2005年起,深圳市稳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把党委直接提名和委任变为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党员个人推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党组织推荐这三种方式产生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党组织委员和书记、副书记。2005年起在“两新”党组织开展试点;2008年在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推行公推直选,全市630个社区中有584个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2009年在市直机关全面铺开,当年在任期届满的38家机关党委班子全部以公推直选方式完成换届。通过在试点单位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大大提升了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取得了明显实效。2010年3月市委印发了《深圳市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暂行办法》,在全市各类单位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

创新意义: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在各种类型基层党组织实行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实践行使,落实了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新班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公推直选先在“两新”、社区

1 等党组织开展试点,逐步在其他各领域推开,实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突破,为党建工作制度创新探索了稳步积极的步骤,得到了中组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13案例名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2006年开始,我市在全市开展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使之成为组织活动策划、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志愿服务、流动党员管理、党员谈心谈话、党内互帮互助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党员(党群)服务中心568个。各级党员(党群)服务中心共设置8大类(党的知识教育、电化教育、专项教育、培训与交流、党员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党员俱乐部、关爱党员)服务项目,推行“菜单式”特色服务,实行“开放式”组织生活,倡导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打破支部界限,自由组合在党员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创新意义:

三级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各级全面覆盖,方便党员群众开展服务和活动,建设全市广大党员共同的“家”;实现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党组织开展活动项目多样化、培训自主化、关爱党员人性化;发挥党员服务网络覆盖面广、开放性强的优势,改变了“两新”组织党员管理难、服务难的局面。

14案例名称: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

为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引导能力,从2006年起,深圳市着力推进“双培养”工程,通过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地促进社区和谐与企业发展。宝安区建立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能力的优秀党员通过推荐、民主选举等方式,成为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将社会组织中的活跃分子和社会中有影响力的群众发展培养入党,吸收优秀的群众领袖加入党组织,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龙岗区把“双培养”活动与“两新”组织党建相结合,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互进。罗湖区将“双培养”推向社区,鼓励党员竞选居委会、业委会委员,注重把不是党员的居委会、业委会委员培养成党员,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创新意义:

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延伸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域和成效,探索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2 凝聚人才的新渠道;加强了党对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增强了动力。

15案例名称: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总部建立党组织

沃尔玛是全球零售业的巨头,世界500强企业,从1996年开始进入中国,总部设在深圳。2006年,罗湖区通过攻坚克难,强力推进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知名外资企业党建工作。9月20日,罗湖区成立了省内沃尔玛超市中的第一家基层党组织——沃尔玛中山分店党支部。同年12月15日,又在沃尔玛总部建立了党组织——中共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部党支部。党支部从企业文化入手,制定了一系列“以员工为本,以党员带动员工”的计划,与工会等群团组织大力开展“五个一”等活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赢得了企业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企业和党组织双赢共促的局面。

创新意义:

沃尔玛党组织的建立,实现了在外资投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突破,对于促进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具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支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共赢”局面。

16案例名称:“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

2006年,南山区在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成立全市第一个社区综合党委,将属地退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纳入社区管理,整合社区党建资源,逐步实现社区党组织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借2008年社区换届契机,招商街道正式提出建立“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一核”即社区党组织,“多元”即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如民营经济组织、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各种民间组织、协会、自治组织等。“一核多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利益主体纳入管理和服务的范围,整合资源,配套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活动、评价和保障“五大建设体系”,在引领基层民主、推进社区自治、维护群众权益和关心民计民生等方面推动和谐社区建设。2010年9月,招商街道“一核多元”党建模式在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现场会上推广。

创新意义:

“一核多元”的模式,探索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建设的新的组织模式,在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基层建工作机制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等方

3 面取得新突破;二是社区资源得到有机整合,社区综合党委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提高了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为全市推行区域化党建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真正实现了社区“多元共驻共治共享”的和谐局面。

17案例名称:党群工作标准化管理

深圳能源集团党委从2006年开始,参照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党群工作实际,按照“标准流程、标准方法、标准语言和标准模版”的制度体系建设要求,制订了覆盖党群主要工作的标准程序。党群工作标准化管理重点关注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业务活动,以“符合规范、易于执行”的准则,汇集各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建议,为各项主要工作建立了“标准程序”,作为指导党务工作规范运行的标准文本。业务指导书重点关注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涵盖了党组织管理、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员教育管理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各个方面。

创新意义:

党群工作标准化管理,一是以党群组织的管理、服务、协调三大职能为主线,形成流程清晰、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党群工作制度体系;二是分别从政治素养、工作业绩等六个方面共26个要点和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6个方面共45个要点建立了党员先进性和党组织绩效考核工作程序,取得了良好成效,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均衡发展;三是建立星级“党员先锋岗”管理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18案例名称:“同乡村”党建模式

同乡村人口和社会管理是基层管理、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难点。罗湖区千人以上的同乡村有20多个,人口约20万。为破解“同乡村”管理难题,2007年初该区以“党员带群众,同乡管同乡”基本思路,开展“同乡村”党建工作。4月19日,成立了第一个同乡村党支部--黄贝辖区四川达州流动党员支部,开创了同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外来劳务工群体和特区和谐相处的新局面。目前,深圳市已建立“同乡村”党支部15个,管理党员500多人,覆盖流动人口十多万人。通过在“同乡村”建立党支部,初步探索出党组织以参与社区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积极引导老乡参与社区治安、计生、城管、调解、维稳、应急等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繁荣稳定。

创新意义:

4

“同乡村”的模式,一是有别于传统的归口管理、行业管理、单位管理等管理模式,探索了一条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二是落实中组部流动党员流入地、流出地双管要求的有效形式;三是有效破解了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增强了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

19案例名称:和谐社区建设“十百千万”行动

2007年初,南山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部署开展共建和谐社区“十百千万”行动。“十”即大力推广、扶持十类社区组织典型;“百”即组织上百名党员、公职人员竞选居委会、业委会委员、主任;“千”即组织上千名党员、公职人员竞选小区楼栋长;“万”即以党员为主体新发展上万名社区义工。其核心是让党员、国家公职人员在居住地社区“亮身份、起作用、树形象”,让他们站到矛盾最突出、工作最难开展的地方,代表民意、服务社区、引领社会,整合社会资源齐心协力投入到和谐社区共建工作中去。截至2011年6月,全区已有13665名党员、公职人员到社区登记,有8300多名党员加入到社区义工组织或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全区1546名业委会委员中,党员、公职人员占49.5%;647名居委会委员中,党员、公职人员占68%;4453名楼栋长中,党员、公职人员占60.5%。

创新意义:

一是积极推动党员在社区亮身份,是解决党员在8小时以外回到社区“无形化”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实现多元共建,壮大了基层基础工作资源和力量;三是有效优化自治组织结构,促进居民民主自治;四是通过鼓励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楼栋长,使党员成为楼栋这个社区最小的单元和谐稳定的促进力量。

20案例名称:党群共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赐昱模式”

龙岗区赐昱公司是一家有16000多名员工的劳动密集型台资企业,公司党支部以深化党群共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抓手,凝聚党群组织、企业、员工和社会各方合力,形成了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赐昱模式”。一是健全党群组织,凝聚党员群众,建成5000平米的党群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团结凝聚党员和职工群众的作用;二是实行“双培双推”双向培养机制。坚持“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发展成党员”,目前已有4名高管、10名中层领导干部由党员担任,新发展的6名党员全部是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三是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员工生活,组织员工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节约成本240余万元,实现社康中心、图书馆、生育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进企业;四是建立党员“四员”队伍,要求党员履行政策宣传员、问题隐患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利益诉求代理员“四

5 员”职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新意义: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赐昱公司党支部带领群团组织积极作为,取得了企业主对党群组织的信任,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广泛凝聚了员工群众,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是外商投资企业党群共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成功实践。赐昱模式是对企业内部党群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共建、发挥整体合力,统筹企业与片区党群组织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实践。

21案例名称:基层党建转型引领推动社区自治

近年来,罗湖区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和推进社区和谐建设的有效途径。2006年6月在莲塘街道仙湖社区试点建立全市第一家社区党员会客厅,2007年4月在东湖街道东乐社区成立了国内首个社区“党员议事会”,探索组织引导各领域党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拓展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渠道,壮大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力量。在实践的基础上,2008年罗湖区提出了较为规范的“社区自治”理念,即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协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整合市场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新生力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政府一元化治理模式向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转变。

创新意义:

一是推进了社区党建转型,构建了新型和谐的党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二是党组织引领带动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步形成了社区自治的规划步骤,为城市化较高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示范经验;三是实现了社区组织共治共享,延伸了政府工作手臂,有效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力。

22案例名称:和谐企业工作室“红花岭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年2月,南山区桃源街道在红花岭工业园区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工业园区“和谐企业工作室”,作为街道党工委派驻工业园区的常设机构,由党建组织员、工会(团、妇)联络员、司法调解员(律师代表)组成。“和谐企业工作室”成立后,大力指导推动民营企业设立“党员工作室”,组织引导企业党员“入室服务”,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使化解劳动纠纷的关口前移到园区、企业、员工,形成预防、调处、救济环环相扣的劳动争议防范化解体系。目前“和谐企业工作室”已覆盖81家企业和1.6万从业人员,建立了40个党组织,共管理845名党员。

6

创新意义:

“和谐企业工作室”的成功运作,形成了企业自身和谐发展和参与驻地社会和谐建设的有效机制,将和谐社区建设的理念延伸到企业,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企业劳资纠纷;探索形成了综合统筹的工业园区党群组织建设和服务员工群众的新阵地平台和新工作载体。王乐泉、汪洋等中央、省委领导对桃源街道创建“和谐企业工作室”等创新社会管理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8月,王荣同志调研提出“远学新加坡、近学桃源街”,要求总结推广桃源经验。

23案例名称:党代表工作室实现“五化”

2010年9月,市委全面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并实现了“五化”,即网格化布点、集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常态化运作及流程化办理。在全市共建立633个党代表工作室或服务点,根据各社区党员群众分布情况将若干社区划为一个网格,方便党员群众就近联系党代表;充分利用社区场所和阵地资源,在网格中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印发党代表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提案和提议、询问和质询三项制度,从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管理和党代表工作室联络员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制定颁发了《市党代表进社区社情民意办理工作流程》,实现社情民意流程化办理。

创新意义:

我市党代表工作室作为一种阵地平台,成立早、覆盖广;作为一种工作机制,促进了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常态化,得到广泛认同和好评。2009年10月,省委书记汪洋对我市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委组织部亦对该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24案例名称: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

2009年3月,福田区福华社区党总支针对辖区内老住宅区多、老党员多、城市管理老问题多的“三多”情况,创新推出“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引导党员独立或联名向社区提交建议意见,或转达群众对党政工作的意见看法。设置党员提案箱,由专人负责逐件审阅,整理归类。邀请提案党员参加“落实党员提案制研讨会”,共商解决办法。先解决社区可以办到的问题,后解决需要街道协助的问题,把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街道上报区里协

7 调解决。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试行以来,参与提案的社区党员共193人次,提出提案134件,涉及社区基建、安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问题112个,已解决问题85个,办结率达75.9%,得到了辖区党员群众的认可。目前,福田区将该做法在全区进行推广。

创新意义:

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增强了基层社区党员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起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区和有效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的新平台,拓宽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密切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25案例名称:非公企业党建“定责共建”

2009年7月,盐田区开始在全区8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面开展“定责共建”活动,即采取董事会与党组织协商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赋予党组织参与董事会决策、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企业对党建工作给予保障。在实践中,一方面建立党组织参与董事会决策相关制度。对涉及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党支部通过联席会议与董事会进行沟通协商;凡不涉及商业秘密的议题,党支部负责人列席并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党组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定期主持召开生产经营分析会,带领员工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定期开展“我为企业生产经营献良策”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同时,党组织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把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和发展目标。

创新意义:

“定责共建”创新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使非公企业党支部融入了非公企业的组织机构,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进行广泛互动;创新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调动了出资人、党员、员工支持和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企业董事会与党组织合力抓党建的良好局面。

26案例名称: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

2010年9月,市委制定《关于实施扎根凝聚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的意见》,并召开现场会进行动员部署,决定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充分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

8 源,加快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形成条块联动、区域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扎根凝聚”工程具体体现为全面落实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任务:一是全面推行“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的组织设置形式,构建一个区域统筹的组织模式;二是大力开展市(区)委委员、各级党代表、机关在职党员、党员志愿者、党群工作者“五进社区”活动,打造一支上下联动的服务群众工作队伍;三是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阵地,搭建一批集约利用的平台载体;四是坚持各方联动、共驻共建,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组建社区综合党委(党总支)449个,配备“兼职委员”650多名,14830多名“两新”组织党员和11266名退休党员纳入社区综合党委管理。

创新意义:

一是在全国率先在一个城市全面建立社区层面的区域性党组织,改变了社区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区域统筹建设合力;二是大规模开展“五进社区”活动,党的工作力量全面下沉社区,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投入力量之多处于全国前列;三是人财物保障全面落实,力度之大居全国领先。

27案例名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率先开展市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

2010年4月,在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的代表选举中,全市划分为19个选举单位,市委选取光明新区党工委、创维集团党委、市律师协会党委和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等4个试点单位,推行市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市委组织部和试点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了《深圳市公推直选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试点办法》,4个试点单位经过党员提名候选人、民主确定初步人选、组织考察、党员大会上公开演讲、党员直接选举等环节,共选举产生14名党代表,占市五次党代会480名代表总数的2.9%。创维集团党委党员大会设1个主会场和北京、西安等6个异地分会场,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让全国各分公司党员直接行使选举权。

创新意义:

市党代表公推直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是首例;把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广大党员,党员“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党代表,大大提高了民主化水平;光明新区为保证4000多名党员同时投票选举公平公开,采用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主会场和分会场的互动,为今后探索更大规模的党内直接选举探索了新路;深圳公推直选试点单位党员投票参与度很高,该做法在党员、群众和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省、市媒体纷纷进行专题报道。

28案例名称:

党代表进社区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9

2010年11月21日,深圳市统一开展了“市党代表进社区启动日”活动,市委将除解放军武警党代表外的全部464名市党代表,统一安排每人定点联系1-2个社区,覆盖全市633个社区,做到全体市党代表参与深入全部社区的“两个全覆盖”。定期开展进社区联系群众活动,在基层亮身份、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对市党代表进社区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由各级组织部门自下而上进行分办、交办,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办理情况跟踪明细账,对办理、反馈、代表评价等进行如实记录。截至目前,共集中开展活动4次,收集社情民意2041条,通过组织部门100%转办、答复和反馈,帮助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2314个。基层党员群众普遍评价,党代表联系基层,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话有人听”、“有事能解决”。

创新意义:

市委先后印发市党代表《进社区联系群众暂行办法》、《提案和提议暂行办法》、《询问和质询暂行办法》等办法,市党代表任期制的配套制度初步形成;市党代表每两个月进社区联系群众不少于一次,每年入户走访群众不少于十户,每年七月定为“市党代表活动月”,发挥作用常态化;制定《市党代表进社区社情民意办理工作流程》,社情民意收集、办理、反馈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解决了很多老百姓的实在问题,受到广泛欢迎。

29案例名称:

健全民意畅达机制

2010年2月,盐田区委决定在全区开展民意畅达工作。在全区设立22个民意表达工作室,加挂区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牌子,统筹安排“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党员群众工作。全区305名“两代表一委员”采取多种方式网格化联系辖区22.7万名常住人口及非公企业,结合辖区人口构成采取“四个一”模式(即“一线”、“一访”、“一表”、“一卡”)联系基层党员群众,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由工作室整理形成《社情民意登记表》,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各社区民意表达室设立评议台账,民意诉求办结后,由诉求人对相关的代表委员、民意表达室、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等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由区委群工部定期汇总、通报,并按一定权重计入部门绩效考核总分。

创新意义:

一是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广纳民意、汇聚民智,有利于区委区政府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三是为“两代表一委员”提供开展联系基层党员群众的工作平台,有利于激发和提升代表委员的主动性;四是增强了各部门及其公务员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参政需求,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

30案例名称:

党建特色组团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中,市直机关工委针对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两种性质单位党组织和8万余名党员的实际,克服工作面宽、跨度大、任务重的困难,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在本系统开展“党建特色组团”创建活动。对有特点、有基础、有经验的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组合,具体按党建工作内容的侧重分为创新型、活力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民主建设型等五种类型,每类组团均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根据不同组团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和特点,探索新形势下的组织生活有效模式,开辟2个时尚新颖、功能完备、格调高雅的“党员天地”,分别开设五大“党建特色组团”论坛,为各类型组团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经费等支持,构建颇具吸引力的创建平台。

创新意义:

一是实行分类指导,党的建设更有针对性;二是创新了组织生活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三是搭建了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新型平台,得到中直机关工委高度评价。

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创新范文第6篇

一、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县委始终把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放在乡镇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乡镇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素质能力建设、服务意识建设,干部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逐步科学化,干部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乡镇干部能够不断解放思想,谋求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能够发扬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求实奋进的精神;能够团结协作、清正廉洁;能够切合实际确立工作思路,准确定位;能够适当的结合实际,开展亲民为民活动,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村级干部能够逐步转变工作职能,进一步拓宽民主渠道,把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方便作为服务宗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截止,县辖5乡1镇1场;乡、镇、场下辖6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7个分场。全县干部队伍总数为3391人,其中县处领导干部42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2%;乡科级领导干部450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3.3%。全县现有61个行政村,共有村级干部347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36人,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237人,50岁以上的有74人;大专以上的有24人,高中、中专的有187人,初中及以下的有136人。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深化认识,打牢新时期基层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提倡加强干部的自身素能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自身认识,树立基层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批评,自我管理”的观念。近几年来县委通过在各乡推行“三集中五日”制度,即每周二为机关、站所、农村干部集中活动日,以乡镇管区(工作片)为单位组织学习,安排交流工作;每周五为各村集中办公学习日,现场解决群众问题;每月15日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日,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解决群众矛盾和所需所盼,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每周三为理论自学日,周四为活动实践日,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理论知识,服务实践群众的意识。

(二)严格管理,完善机制,建立基层干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严格执行目标管理,注重在科学分析民情、乡情、村情的基础上,帮助基层干部理清思路,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任期责任目标和工作计划,对基层干部实行“三定一考核”的办法,即人员定岗、任务定量、工作定责,年终严格考核结帐,从而使基层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工作真正有压力;实行乡镇领导“包一个村及村中的十户农牧民,联系一个站所,帮扶一户特困户,联系一名致富能手”的“包村入户”制度;在党员和机关干部中实行“一岗双责”,每个党员和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联系1至3户农牧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成为政府和农牧民联系的纽带;设立了“为民服务大厅”,乡镇选派优秀的站所干部八小时集中为农牧民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以前需要两天能够办完的事现在只需要

一、两个小时,方便了农牧民;推行“乡村联合办公日制”,每周五由乡包村领导、地县乡下派驻村干部、村两委实行联合办公,重点解决农牧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沟通交流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面实施“为民服务联动工程”、“结对帮扶工程”、“乡镇党员干部先锋示范岗工程”三项工程,通过有效的管理,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采取“双向进入”的管理机制,选派乡镇机关、站所干部到村中任职锻炼,挑选优秀年轻的村干部到技术服务型站所挂职学习,实现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人才的双向培养,达到“双赢”的目的。

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干部队伍考核机制,努力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全面推行建立“干部季度绩效考核制度”。,阿尔达乡、解特阿热勒乡推行机关干部工作量化考核,,镇实行了“领导干部绩效评价制度”,采取“阶段承诺,季度考核,绩效联审,综合分析”的程序步骤,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报告。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量化目标责任,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月评、季考、中审、终定”全面、科学的考核程序。

(三)统筹全局,创新方法,分类建立机关、站所、农村干部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发挥领导干部在基层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各乡镇根据基层干部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乡镇党委从统筹全局的角度考虑,分类建立机关、站所、农村干部的管理机制,各乡相继出台了站所长考核管理办法、村干部评价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乡镇各级干部队伍建设。1998年后,部分乡镇采取以村为单位,将包村领导、驻村干部、下派干部和村班子成员进行统一的“捆绑式管理”,年终采取“捆绑式考核”的办法,增强每名干部配合沟通和相互协调的责任意识;对整体工作采取“捆绑式考核管理”的基础上,再分类别建立不同层次干部的具体管理考核办法,对机关干部管理实行“绩效量化考核”,逐步推行“党员干部承诺制”,依据所包村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完成的目标任务,量化分值,列入乡镇机关干部目标责任书中;对站所干部实行“双述双评双重管理”的办法,规定站所领导干部在完成单位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完成安排的包村或是临时性等工作,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双重管理”,每年要分别向所在业务主管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述职,进行“双述”,最终的考核评定由主管业务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分别给出考核分数,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考核等次,实现“双评”。

为进一步优化村级干部队伍,近年对村干部实行了星级化管理,建立动态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从源头上激发村干部的工作干劲。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实行定向培养,跟踪考察,及时补充,滚动管理的办法。,县委在乌市党校举办村级后备干部脱产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全免费的培训教育,两批共73名学员已于7月毕业返乡,全部并充实到基层进行实习锻炼,有12人还担任了村委会委员,保证了村级干部队伍“绿水长流”。

(四)加强教育培训,拓宽干部视野,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强化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把培训作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根本性和基础性措施,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责任制。对基层干部分层次、分期分批的进行培训,坚持经常性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逐步改进教育培训效果,一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根据各乡、村的发展实际,开办尽可能多的实用技术培训,如围绕我县的水产业发展,与水产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每年定期邀请该校的专家教授为干部讲授发展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免费派出乡镇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二是改进干部教育方式,加强对学习培训的督促和考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法,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建立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制度。仅至今,全县共举办县内及区内外,疆内外的各类培训班90余期次,组织乡镇机关干部、站所干部、村干部参加培训教育3980余人(次),投入6万元帮助229名村干部完成了中专学历教育。目前,全县乡镇机关、站所干部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2%,村干部高中及中专学历的达55%,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达7%。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关心基层干部工作生活,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使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想头,经济上有奔头,生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劲头。以“三项关怀”为抓手,逐步稳定基层干部队伍。一是体现政治关怀。健全干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在干部提拔或是交流考察中,将乡镇领导干部在基层工作时间加入到综合量化考核分数中,一年加一分。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提高乡镇干部年底评定优秀的比例,并优先考虑乡镇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定问题,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的指示精神,大力培养使用村党支部书记,建立良好的用人导向;二是体现生活关怀。逐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配齐配全各类办公设施,在距离较远的乡镇设专门的干部宿舍,建立干部食堂,县委每月给予基层干部一定交通补助和伙食补助,乡镇对下派到村的干部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为基层干部购买配齐图书杂志、象棋、乒乓球设备等设施,定期在乡镇举办电脑业余学习班,专业技能学习班等,进一步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三是体现家庭关怀。对基层干部家属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对乡镇干部家属发生的临时性事件给予帮助。并积极鼓励乡镇领导在工作地安家,对在基层安家的乡镇干部给予经济补助,对家属在县城工作的协调家属借调乡镇工作,并为子女就学提供各类方便,使基层干部真正能够安心“住读”。

三、建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认识

基层干部队伍要有新形象,教育要有新举措,管理要有新机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并且有效的解决基层干部队伍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管理的长效约束机制。

一是探索以基层干部“能上能下”为突破点,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一是实行谈话诫勉制度。谈话方式采取对乡党委政府正职由组织部长定期进行谈话、党委政府副科级领导由党委书记或乡长谈话、乡镇一般干部以及村主要干部由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谈话的方式,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理一级的上下互动约束机制。在实行季度绩效考核中,采取“记分制”,对季度评分平均低于70分以及年底考核评分总分低于65分的干部,由有关上级领导与其谈话,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要求,并责令干部本人制定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对经诫勉教育仍不改者,由乡镇党委下发黄牌警告通知书,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降职或待岗处理;二是实行交流轮岗制。每年可拿出乡镇或是站所中的一些重要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选拔一批优秀的干部到基层重要岗位,增加基层活力。对掌握人、财、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领导和一般干部,进行适当的轮岗交流,可以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横向交流,也可以在部门与乡镇之间纵向交流,在对村中一把手的选拔,也可适当放宽条件,在充分对乡村基本情况调研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异地交流或是异地任职村干部的办法,提高基层干部活力;三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在年底考核中连续2年考核不称职和连续两年民意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低于60%的乡镇干部,领导干部应退出领导岗位或改为虚职,一般干部要向上级主管单位和组织部门汇报,采取清退或是待岗等措施。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教育广大干部正确对待升降去留,在全县真正形成一种尊才让贤、荣辱不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是探索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着眼点,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需要对基层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教育,采取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期发展需要、适合乡镇干部的教育方法,形成基层干部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深入学习、长期学习的有效机制。一是坚持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充分利用乡镇这一培训教育中心,每年定期举办不同内容的基层干部培训班,县委党校要对乡镇党校教师不定期的进行指导和培训,逐步提高乡镇一级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县委要有长期规划,选派县直政治理论强和专业技术好的干部、教师,下到基层进行授课。乡镇要采取积极措施,适当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奖励等办法,鼓励乡镇干部以及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构建培训教育大格局。其次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定期举办乡镇理论学习培训班的,加强乡镇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实践教育。在调研中,发现这两年基层干部都陆续前往邻近乡镇或是兄弟县市观摩学习,回来后思想上也确实充实了不少,有了不少想法。下一步,不论是县委、政府还是乡镇党委政府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都要举办外出观摩学习活动,有条件地乡镇要带领乡镇专业技术骨干和村干部前往内地经济发达区的新农村去学习。对地委以及县委设立的各类培训观摩基地,要进一步精心打造,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

三是探索以引导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工作为出发点,建立关爱基层干部长效机制。当前基层干部存在某些作风不实问题,与一些客观实际有着必要的关系。如不切实际制定的高指标,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各种会议和应酬,给基层干部形成了很大压力,以致产生浮夸虚报、弄虚作假现象。因此,对基层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又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和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基层干部对干好基层工作认识的重要性,帮助基层干部特别是刚从事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一些干部刚到基层工作,一方面对基层工作了解不够,对工作认识不足,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一方面在基层工作可能思想上有些情绪,认为基层工作累、辛苦,自己的才能和专业得不到发挥等,老干部也有消极情绪,这都需要从思想上经常关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在政治上,要搭建有效的平台,充分挖掘基层优秀干部,要有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机制,只要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突出,都可以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不能够按照论资排辈,打击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近年县委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选拔了一位基层农牧民干部和大学志愿者到乡镇政府班子任职,极大了促进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在生活上,也要建立工作生活方面的有效机制,重视干部家庭生活问题。要逐步丰富基层干部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之余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上一篇:建材行业销售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机动车检测站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