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22

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篮球教学是教授学生篮球知识,篮球理论,使学生掌握篮球的规则,技巧、战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篮球的文化和实践水平。文化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篮球技、战术,以及篮球文化在教学中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使篮球文化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从而提高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们提高自己对篮球知识的了解,从而深入的知道篮球的一系列发展,并且更进一步的理解篮球的技战术,提高篮球的实践水平。

关键词 篮球教学 渗透 篮球文化

一、前言

篮球运动随着时间的过去,逐渐发展为人们热爱的体育运动,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受人们热爱的三大球类之一,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篮球文化的迅速发展,迅速传播。而篮球运动的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现在普通高校中虽然有许多的学生热爱篮球,喜欢篮球,但是他们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些简单的篮球规则和篮球常识都不了解。篮球文化的成长需要长期良好篮球氛围的熏陶、渗透,高校作为篮球运动的教学载体,与未来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高校篮球文化的渗透却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体现,因此分析篮球文化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对篮球文化教学提出改进的建议,以希望对高校的篮球文化教学中文化渗透起的一定的作用。

二、篮球教学文化的内容及其构成特点

篮球文化教学有对物质文化和象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教学组成,尽管也有一些其他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最终也离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学的范畴。我认为可以用图1来表达它们的关系:

根据篮球文化教学的内容特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的因素特征,可将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内容归纳以下三点为:

(一)篮球物质、象征文化。物质和象征文化是篮球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篮球物质和象征文化的教学便是篮球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并且能够生动的体现体育文化的精神和形象,是篮球文化中最具鲜明特征的内容。

高校校园篮球物质文化有其特定的内容。高校校园篮球物质文化的主体是“人”。其中主要包括篮球运动员、观众、拉拉队、篮球赛组织者、裁判员、教练员、球迷、志愿者等。而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物”主要包括比赛场地、篮球、球篮、篮板、运动服装、运动饮料篮球架等,高校校园篮球象征文化主要是在比赛和运动过程中运动主体所代表的团体标志,主要包括队旗、队徽、队标、队歌以及一些拉拉队节目表演等。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注重篮球文化的教学。使篮球物质文化、象征文化在校园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篮球精神文化。篮球的思想、篮球的理论、篮球的哲学、篮球的谋略是篮球的精神文化,位于篮球文化的核心地位。它决定篮球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影响和规范着篮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篮球文化形成的关键所在。篮球精神文化體现了篮球的价值和观念,是篮球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篮球精神文化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树立正确积极的篮球价值观念。让学生理解篮球的真正含义,并结合例子讲解篮球思想、理论、哲学、谋略,如NBA中著名的三角战术体系和普林斯顿体系。

(三)篮球制度文化。制度是稳定的价值标准、规范、地位、角色和群体组合在一起。它是围绕着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它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思想和行动规范,提出了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方法。就像NBA有NBA的篮球制度文化、CBA有CBA的篮球制度文化一样。制度文化是绕篮球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规则和比赛体制,以及与篮球文化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在篮球文化教学中注重灌输它们。制度文化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有自己不同的制度、规则和执行这些制度的机构和组织,以及风俗习惯和礼仪。高校校园篮球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篮球运动参与者的组织构成、赛制、规则、技战术行为、比赛秩序、法规纪律、管理度、培养体系等。

三、结论

作为体育系的学生掌握较高的篮球技战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丰富的篮球文化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高校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把技战术实践当作重中之重。而且,内外堂课的课次和课时的安排上篮球实践远远大于篮球文化的比例。而贸然改变现在的教学大纲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怎样改变这样的一个教学现状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在外堂课中篮球文化的渗透,在讲解技战术实践时,加上篮球文化的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篮球教学中的篮球文化就会逐渐渗透到学生们的思维中,使体育系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战术的同时,在篮球文化上也得到掌握。

(二)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给他们灌注各种各样的篮球文化,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篮球文化。并通过学习不同的篮球文化,来增加他们的篮球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38-46.

[2] 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82-84.

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从区域体育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区域体育文化的有关特征,指出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建设体育强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三方面剖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区域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 促进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区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形成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区域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体育文化。(1)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区域体育文化的一个部分,具有着鲜明的创新性、引导性、传承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区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日益深入,研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体育文化的特征

1、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是在历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宽广,不同地域的区域体育文化都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已大体形成,如三晋、齐鲁、幽燕、秦、荆楚、吴越、巴蜀七大体育文化区和西南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

2、地域性

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而且它的生成机制、结构形态、基本精神、历史演进过程都具有其本身的地域特色,比如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少数民族特色的新疆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秋千、赛骆驼等,中原地区的武术之乡、东三省的冰雪节,南方的赛龙舟、泼水节等。

3、传承性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所以形成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在历史长河中承继了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它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息息相关。

二、区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

区域与高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大学植根于区域之中,区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大学自然的带有区域文化的印痕;而大学文化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它对外来文化秉承的兼容并蓄和吸纳扬弃的一贯态度。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一角,其对地方大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大学长期在特定的区域体育文化之中,校园体育文化中深受浸染,校园体育文化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活动等地域特征中不断发展,高校发挥其功能优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也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和发挥特长的平台。

三、区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作用

1、 区域体育文化发展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分析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体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加强,不可能建设成体育强国。体育文化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区域体育文化互相融合继而整合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所具有的健身功能、社会化功能、导向功能等都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具有积极的作用。

2、区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依托地方文化发展特色专业,将区域体育文化纳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加大对相关学生体育社团的扶持力度,开展具有地方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运动会及其它群体竞赛中加入区域特色体育活动,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社会化等特殊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方面人才,提升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3、区域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传承创新作用分析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大学是一个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的最具活力的场所,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整合创新功能,利用区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更好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在继承传统区域特色体育的情况下发展校园体育运动。

四、结语

在区域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应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核心,合理利用区域体育文化资源,营造高品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并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既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又推动建设体育强国,并通过对区域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建立一套相关的文化传承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敬全,张振华.试论当代中国农村区域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5(9).

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调查,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本身等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加速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实施对策

Key words:modern school sports culture;sports material culture;sports energetic culture;sports system culture measures.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取得了很大成就。学校体育场馆不断翻新,器材渐趋完善,学校体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体育活动内容、形式日益丰富,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各界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作为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到底如何呢?学生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又如何呢?教育部公布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表明,学生的主要身体素质和机能指标较20年前,有较大幅度下降,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超过70%[1],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模糊,缺乏体育道德和体育情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还有许多人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附加内容,是智育、德育之后的附加部分,这些现象与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求不吻合,也与党中央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相悖。如何克服、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2]体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 ,《决定》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 ,是中华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应该从建设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入手,丰富体育文化内涵,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和谐校园文化服务。

1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 体育文化既是一种行为文化、审美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具体文化,对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3]。它能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集到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之下,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冲和协调,是一种和谐文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3种渠道。其中,校园体育文化是深受年轻学生喜爱的重要文化内容,它已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今天,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巨大而无可替代的,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4]。

特定的环境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亚文化[5]。不同的研究者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阐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是相同的。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真正内涵是追求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体育道德,形成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念,达到精神、理想、道德、知识、人格、身体的协调和统一,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是主导因素,只有凸显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标的人本体育理念[6],才能发掘、丰富体育文化内涵,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校园体育文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构建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2 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

因为本文为国家课题“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理论和实施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重在探求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对策,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已做专门研究,在其他核心期刊发表,所以本文只作简要叙述。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1 调查对象

抽取江苏苏北、苏中、苏南3个地区的20所学校(中学13所、高校7所),以各校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状况为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CNKI知网数字图书馆网络检索,查阅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文献资料,并查阅涉及本课题研究领域的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美学等方面的书籍资料若干。

专家咨询法:就本研究涉及的有关问题向相关专家请教并进行深入探讨,为最终获得建设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对策提供权威意见支持。

问卷调查法:本课题设计学生和体育教师问卷,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3个地区的中学、高校学生和体育教师。经过专家效度检验后,由本课题的3名成员到各个区发放问卷。发放学生问卷4 000份,体育教师132份,其中学生有效问卷回收3 504份,有效率为87.6%,包括男生2 344人,女生1 160人。体育教师有效问卷回收116份,有效率为87.9%。在学生问卷中,中学回收问卷为1 973份,占56.3%,高校回收问卷为1 531份,占43.7%;在教师问卷中,中学教师78份,占59.1%,大学教师54份,占40.9%。

问卷的效度检验:省内12位学校体育专家对问卷作了效度检验,评价结果为有效(见表1),并具有较高效度。

问卷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小范围“问卷重测法”,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逐人逐条求其相关系数(R),问卷所有答案同一对象2次填写结果间的相关系数为0.84,问卷信度符合调查要求。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和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校园体育文化物质文化建设调查:缺乏坚实的物质支撑或不能有效利用

从表2中可以看到,多数学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建设配套以及服务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分析看,高校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要明显好于中小学,苏南明显好于苏北,城市明显好于农村。

从表3中可以看到,师生对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和体育图书馆资料配备的满意度都不高。从表4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学校没有体育雕塑和定期布置体育宣传栏,这说明现代校园既缺乏一定的固有体育文化载体,也缺少流动的文化氛围。

2.2.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调查:尚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格局

从表5、表6中可以发现,很多学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但多数学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现状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开展。例如体育教师工作守则、运动员守则、校园体育文明规范这些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的制度,很多学校就没有规章建制。学校体育传统活动的开展仍以运动会、单项运动比赛等为主,而体育文化节、 体育表演、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摄影等文化氛围浓郁的活动则开展得很少;特色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大多数学校中还没有形成;学校对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不够,体育活动缺乏组织,缺乏计划性,没有将体育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中。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但也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3.2.3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调查:体育精神凝练不足,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体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至于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的影响,则了解甚少,许多师生对体育文化价值认识模糊。

从表8可以看到,大部分师生认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体现集体主义荣誉感、公平竞争、社会责任感以及组织纪律性,对于功利主义大部分师生认为不能充分体现。

由表9可知,江苏省大部分的学校体育目标还未形成制度化,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制度的执行也常常被打了折扣,且制定的规划也不完全符合实际。

经调查发现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占到33.2%,仍有2/3左右的学生还没有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经常观看体育节目的学生只占27.8%。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积极活动的心态仍然没有被调动起来,中学生有可能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没时间观看体育节目。学生大都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还没有形成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并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行为。

从表10可以看出,超过1/2的学生是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这与上述自觉锻炼的调查相比,又是不完全吻合的,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是有兴趣的,但要达到自觉去锻炼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

总体来看,大多数师生的体育观念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至于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大部分师生认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体现集体主义荣誉感、公平竞争、社会责任感以及组织纪律性,对于功利主义大部分师生认为不能充分体现。说明江苏省学校师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确实提高了良好的体育道德水平,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大部分的学校体育文化活动还未形成制度化,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制度的执行也常常被打了折扣,且制定的规划也不完全符合实际。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自觉去锻炼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方面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驱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其他活动挤压了锻炼的空间;场地设施不足,无人组织或组织活动单调等因素也是制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3 实施对策

针对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者应积极呼吁,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及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学校体育的核心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便是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过程[7]。下面从5个层面来谈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进程。

3.1 社会层面

3.1.1 摒弃对体育的偏见,认清体育的真正价值

体育界专家、新闻界以及教育界应大力宣扬体育“塑人育心”的本质功能,使广大民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摆脱长期以来重文轻武的片面思想,认清体育的真正价值。

3.1.2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体育氛围

全社会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逐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形成崇尚健身、热爱运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贯通,实现资源共享。

3.2 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3.2.1 深入调查研究,寻求体育裨益升学、就业途径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过深入和细致的调查分析,努力解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学生升学就业之间的矛盾,寻求正确的途径,使得学生在不影响升学就业甚至有所帮助的前提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3.2.2 制定方针政策,采取奖惩措施,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正常、有序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详细具体的方针政策,积极整合学校体育工作,从各个方面有效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专家督导制和学校体育情况公示制,定期明查和暗查学校体育工作。对在体育工作方面成效卓著的学校,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倾斜。可在新闻媒体宣传先进学校,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体育工作不作为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正常、有序发展。

3.3 学校领导层面

3.3.1 在政策和物质上给予充分保障

学校体育部门要做好体育政策的上传下达工作,主动汇报工作,加强与领导的沟通与交流,加深领导对学校体育了解和认识,争取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应根据有关政策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体育师资的培养力度,确保体育硬件保障,为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2 利用各种途径,提高体育认识,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体育部门要经常提供有价值的体育文献给学校领导阅读,使领导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概况和前沿动态,拓宽领导的体育视野,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应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术等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观摩各类体育活动,通过参与体育,了解体育,感悟体育,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3 深入教学一线,听取教师建议,采取相应对策

学校领导应深入教学一线,主动与教师交流,听取体育教师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动态以及实际困难,及时制定政策和方针,有效解决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学校的政策保障不仅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其内涵建设主体内容。

3.4 体育教师层面

3.4.1 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体育教师是实施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导者,体育部门以及教师应该主动协助学校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文件和教师档案,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也应保存归档,将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学术活动、群体竞赛、课外活动、俱乐部活动、场馆开放等制度化、规范化,并保证其严格实施,有效进行,逐步使这些规章制度为教师和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自觉认可的活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3.4.2 合理利用固有资源,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固有资源,提高使用率,使体育场馆和设施能够合理有序地运行。同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校园里的草地、树木等,校园外的河流、山川等都可以作为体育活动场所。校内外资源一体化,固有和自然资源一体化,可以极大地丰富体育物质条件,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

3.4.3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体育教师要有计划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该完成相应的教科研工作,多出科研成果。

3.4.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长,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课内外宣传体育文化,例如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举行体育沙龙,举行体育知识竞赛等体育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同学和教师充分了解体育,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3.4.5 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例如:用体育明星的事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教学中,人为增加运动强度,提高意志品质;开设拓展和野外求生项目,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使学生在感悟体育文化的同时,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道德情操,体育精神也是体育文化的主要内涵。

3.4.6 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快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同时,适当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3.4.7 开放校园体育文化场所,促进校园、社会、家庭体育互动

体育教师应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将校园体育文化与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进行学生与教工的友谊比赛,走进社区举办趣味比赛,邀请社区来学校进行秧歌、抖嗡等项目的表演,促进校园、社会、家庭体育文化互动,使校园、社会和家庭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和谐的体育大环境。

3.4.8 开展特色项目,展示学校优势和亮点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特色项目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体现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在运动队建设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学校体育风采。

3.5 学生层面

学生是实施现代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体育文化是通过学生的体育行为和表现而展示出来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关心体育,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是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能否形成关键环节。从学生层面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要求学生较熟练地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其终身体育服务,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第二,要求学生不仅要参加校内体育活动,还要积极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感受校内外体育文化的魅力;第三,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体育动态,观摩体育赛事,参与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第四,充实学生的体育知识,加强体育素养,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真正使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关注体育、享受体育。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中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源自于学校体育又高于学校体育,要认清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和内涵,避免对校园体育文化曲解和模糊的认识。用“人”作为主线,将体育物质、制度、意识串联起来,使得体育物质、制度、意识有了附着点,使之更贴近于人,贴近于现实,不至于成为空洞的文化和泛义的文化[8]。发展学校体育的核心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便是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过程。笔者从社会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学校领导层面、体育教师层面、学生自身等5个层面谈如何采取措施,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进程,使校园体育文化真正地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建设教育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28-3.

[2]周学荣.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17.

[3]周涛,于华,杨青茏,试论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意识[J].体育与科学,2004,25(6):40-41.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6.

[5]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72-73.

[6]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87-88.

[7]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31-32.

[8]刘勇,胡建忠,周健生.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7):125.

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从态度的三个维度出发,即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基本是好的,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兴趣、行为、大众传媒、校园文化环境、重要他人等。文章认为,欲使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体育态度,必须充分整合上述各种因素,以形成合力作用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体育态度

1 研究目的

调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主客观因素,以便让广大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有的放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体育态度,为终身体育服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南京地区抽取5所高职院校,分别从这5所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中用整群抽样法从中抽取自然教学班,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5份。剔除无效问卷4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回收率为89%。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法

此方法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进行,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调查。从态度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出发。

问卷的信度采用再测信度检验的办法,2006年4月对南京市一所高职院校的50名学生进行调查,两星期后再次用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两次调查结果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80。效度检验则通过专家来判断,得效度水平为良好。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参考与本研究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以服务于本研究的思路确立、操作行为和理论构建等。

2.2.3 访谈法

在制定问卷前,针对学生体育态度方面的问题,访谈了部分专家教授和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同时又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访谈的内容为本文的分析讨论提供了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从他人身上习得的。换言之,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很多观点和看法都是通过与别人交往或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和决定学生体育态度的发展及其最后模式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因素作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统计表

3.1 兴趣对态度的影响

兴趣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培养起来的。就体育而言,体育兴趣就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对某一项目或某些项目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趋向。它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人的体育兴趣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体育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一旦对体育学习具有兴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行为表现,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兴趣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把那些有趣、有益、有效的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欢快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一个学生如果对体育学习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以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对体育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态度。调查发现,促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兴趣是首要选择,占总问卷人数的69%。体育锻炼的兴趣取决于锻炼项目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身体条件、精神状况、教师的主体作用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3.2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行为可以控制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其结果可能使我们形成某种态度,例如我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基本上都是由行为动作造成的。如打球,原先我们可能是一窍不通的,这时就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后来在体育课上,教师教我们打球,课外同学请我们打球,就在一次次打球的活动中,我们学到了打球的规则,掌握了打球的技巧,并在激烈的争夺中,在赢球后的胜利中,体验到打球的乐趣。结果无论在认知还是情感上都喜欢上了打球。一个人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作用下产生了锻炼的行为,在锻炼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又反过来影响锻炼行为。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积极、稳定。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又能够产生良好的锻炼行为。

3.3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 W)在米德(Mead,C H)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在影响学生体育态度的众多因素中,重要他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体育态度形成的重要他人依次为同学或朋友、体育明星和体育教师,其所占百分比分别是50.9%、32.7%、28.7%。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体育教师是引导他们喜欢、参与体育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体育学科的态度、热情及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堂气氛的创设、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都会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态度。一个现代的、公正的、开放的、创新的、技术规范的、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的优秀体育教师将会对学生体育态度产生直接的、明显的改变。

同学,也是同辈群体的一部分,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在访谈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受同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行为倾向方面。

3.4 校园文化环境对态度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各处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方式,它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及体育行为、习惯的土壤。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内容广泛,其表现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内容应主要包括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等。因此,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建良好的体育物质环境。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投资力度;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布置的趣味性与美化等;加强对体育艺术品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它们的典型性、艺术性与实效性。

(2)建立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关系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育人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形成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学校形成了体育传统与风气,它能够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定势。集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因此,学校中多数人对体育的态度,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能使原先体育态度淡漠的人转变态度。教学实践证明: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并将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

3.5 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的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纸、广播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它们有着众多的听众、读者和观众,但在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和唱片都是大众传媒工具。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中间站,是联络传播者与受众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整个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超乎想象地丰富和有效,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可以帮助他们满足社会及心理的需要,他们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有关体育事业方面的大众传媒内容关注程度较高,因此,大众传媒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态度。通过对大学生收看或收听体育新闻的调查发现,有34.8%的大学生经常接触大众传媒,有54.1%的大学生偶尔接触,只有11.1%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接触。从这一结果看,大众传媒具备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必备的物质条件。有11.2%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有19.8%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有较大的影响,仅有8.2%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行为不会有任何影响。一般地讲,传播热点中的赛事最受大学生关注,往往容易激发大学生参与意识,促使他们改变行为倾向,产生体育行为。我国在世界上成绩相对居优的体育项目,也能够吸引大学生普遍阅听,并能够震撼大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促使他们了解有关项目的基本知识,产生对该项目的认同。无论是对认知成份,情感成份,或是对行为成份,体育大众传媒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应该注意的是,大众传媒并不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众多因素中居支配地位的因素。体育活动是健康生活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内在的生存所必需的,不是来自外部某种因素的刺激才产生的。因此,学校教育中传授、引导功能绝不可偏废甚至放弃。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基本处于良好水平。但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态度问题,是个教育问题,应引起教育界以及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由此可见,研究学生体育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对促进具体领域目标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除应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主体能动性外,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大学生阅听大众传媒的环境和条件以真实的体育资讯、丰富的节目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阅听,尤其要加强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

(2) 与职业特征相结合构建课程新模式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和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具有高职体育教育特色和课程体系的需要。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 呼吁学校主管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4)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教学、业务管理能力,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牢记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灵魂,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裴德超.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4]赵红.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刘英.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

[6]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5.

[7]范素萍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8]海胜华.大众传播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

[9]张明飞等.对福建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

[10]赵俊荣.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生体育态度的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探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元性,并且关注目的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和交流交友;2)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篮球和足球是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3)电脑网络和手机是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方式,当面交流和短信传播是学生之间体育资讯共享的主要途径;4)超过2/3的学生对体育赛事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每天获取体育资讯投入的时间不足30min;5)大部分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后愿意交流、共享,但转化为参与行为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体育资讯;关注度;参与行为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ncern and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Sports Information

—Tak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ENG Yi-ming, SHU Jing-dan, WANG Yong-sheng, YIN Y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campus sports information; concern; participation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和信息支持的资讯时代。在海量的资讯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获得、使用和消费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体育资讯是指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体育团体及运动员最新动态、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相关的信息[1]。体育资讯包括但不仅限于体育新闻,还包括通过网站、广播等其他体育媒介,以及专家讲座、宣传张贴画等发布的信息,涉及体育领域的新闻、供求、动态、技术、政策、评论、观点和学术等范畴。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媒体手段获取包括体育资讯在内的各类资讯,在资讯中学习和实践,资讯平台已经成为不受时空制约的伴随大学生的一个特殊隐形的无处不在的课堂。

国际体育资讯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s Information/IASI, http://sportinfo.ning.com/)和美国大学体育资讯主任网络(College Sports Information Directors of America/CoSIDA, http://www.cosida.com)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和体育资讯平台;我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大学重视信息技术和体育资讯、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2-4]。近年来,我国在大学校园媒体和网络建设方面发展得很快,围绕传媒和资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管理和校园体育的影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5]、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6]、网络体育资讯传播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7]、高校中的体育新闻[8]、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功能[9],以及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10]、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1]等。体育资讯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校园体育、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行为则鲜有研究,缺少典型案例分析。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开展了相关调研,旨在解析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行为特征,发挥体育资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和校园体育资讯实际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途径,分别以“校园媒体”、“体育资讯”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7 991篇和1 702篇;分别以“体育资讯+大学生”和“校园媒体+体育资讯”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167篇和4篇;以“大学生+校园体育资讯+关注度+参与行为”未检索到相关文献,说明关于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应答行为尚无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掌握了我国在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确定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提供了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985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学校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12 085名和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 545名;学校建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馆,是国家橄榄球项目基地和该项目参加亚运会的主要队员和主教练所在高校,也是2008年奥运会在珠穆朗玛峰点燃和传递火炬的多名大学生火炬手所在高校,拥有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抢花炮”等优势品牌项目;学校在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在与校园体育资讯相关的网络新闻、广播、纸媒等基本设施、主题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学生关注、参与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群体活动时间段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方式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问卷820份,问卷回收率为97.62%。其中,有效问卷791份,有效问卷率为96.46%。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调研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未填写选择项的问卷对应的选项题数值统计设定为“空”。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满足问卷调查方法要求及本研究的需要。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涉及的学生来源于学校的6个学院,占全校学院总数的50%;覆盖2个校区,校区覆盖率为100%;学生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层次。受调查学生的教育层次、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健康状况、性格类型以及高中就读学校所在地等信息与全校学生的总体样本吻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

2.2.1 大学生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和愿望

2.2.1.1 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适时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包括了解信息、观看赛事、交流交友和获得运动技能等,其中选择“了解信息”、“观看赛事”和“交流交友”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51.45%、27.05%和11.63%(表2),表现出大学生掌握体育资讯目的的多元倾向性。当前,高校应加强体育资讯系统建设,关注信息采集和适时发布,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信息资源服务;应创造更多为学生获得体育资讯和观看体育赛事的机会,例如,设立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转播场所和时间段,使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有条件和机会掌握体育资讯,并获得快乐、放松身心。

2.2.1.2 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为“很强烈”、“较强烈”和“有愿望”的学生人数共计占到总人数的82.55%,选择“很淡”或者“无所谓”的学生人数共计占到总人数的17.20%(表3),这说明受调查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体育是人的权益,体育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调适作用;大学体育是人的一生中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大学生是我国大众体育加速发展的传播者。因此,尊重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愿望,发挥其自身参与和传播体育理念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要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打造校园体育品牌活动,营造大学校园体育资讯的良好氛围,激发对体育资讯少关注或不关注的大学生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资讯保持浓厚的兴趣,形成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的强烈意识。

2.2.2 大学生所关注体育资讯的特征

2.2.2.1 关注的体育资讯层级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国际赛事、国内赛事、校内赛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8.52%、16.69%和7.59%(表4),其中,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受调查者合计达85.21%,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资讯具有选择性和层级需求,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水准和影响有自己的判断和定位。大学生关注的体育资讯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国际体育”、“国内赛事”和“校内赛事”,提示学校应该加强校园体育资讯与国际接轨、与校外接轨,加强校园网络系统的便捷性、无线覆盖等支持服务;要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洲际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重大的国际赛事提供资讯资源、收看通道和场地等服务;同时,要关注大学生对国内和校内体育赛事资讯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在季节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联赛等校内体育活动过程中培育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2.2.2.2 关注的体育资讯类别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资讯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体育新闻,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6.38%;占第2位和第3位的分别为“体育明星”和“体育故事”,选择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5.16%和10.24%;也有少数学生关注体育广告和体育彩票等资讯(见表5)。体育新闻类资讯包括大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和校内外体育赛事相关内容,体育明星趣闻是大学生对偶像崇拜和关注的体现,国际、国内重大体育项目和赛事的纪实故事为大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信息库”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参与体育相关的交流提供了知识源,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类别特征,做好分类引导和提供支持服务,满足不同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倾向与需求。

2.2.2.3 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取向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大学生所关注的体育赛事、运动和锻炼项目具有一定的共性,受调查学生中选择篮球和足球作为所关注的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9.32%和19.34%;随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球、排球、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和赛车等项目赛事也有所关注(表6)。同样,就校内体育赛事来讲,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也是篮球和足球,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0.46%和12.90%;同时,对于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橄榄球以及排球、乒乓球和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也有一定的关注度(表7)。分析认为,影响大学生关注体育赛事的因素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的取向、外部氛围的影响、支撑条件水平、品牌活动宣传等诸多方面,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源结构,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和硬件、软件设施,针对大学生的体育赛事资讯取向做好支持和服务具有实际意义。

2.3 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应答和参与行为

2.3.1 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和途径

2.3.1.1 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从外界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以电脑网络、手机为主,选择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9.68%和35.53%;通过师生、学生间、朋友间的交流也可以获得需要的体育资讯;此外,校园广播和报纸、墙报或张贴画等纸媒也是获取体育资讯途径的有益补充(表8)。网络时代为各类资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快捷和便利的途径,随着电脑、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大学校园、社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网络信息平台在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有线和无限网络建设,发挥其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服务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作用。

2.3.1.2 交流体育资讯的途径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是一个乐于共享与交流的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资讯交流方面,见面交流分享体育资讯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64.09%;短信和邮件也是重要的补充途径,选择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6.44%和7.21%;通过电话以及其他方式交流体育资讯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近10%(表9)。分析认为,在课堂学习之余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和分享体育资讯,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推动了校园体育氛围的建设,包括激发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围绕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等在大学教学楼、餐厅、宿舍楼等地方的告示牌上张贴设计新颖的体育资讯海报等,都会有利于打造校园体育资讯的有“形”氛围,也直接实现了体育资讯在学生群体中的零距离共享。

2.3.2 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应答态度和时间

2.3.2.1 对学校网页中体育资讯的应答意识 校园网络是学校各项活动发布信息以及学生查询信息的重要平台。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学生中对学校网页上体育新闻的应答意识表现为“高度关注”和“一般性关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5%和33.12%;选择“较少关注”、“偶尔关注”和“不关注”的学生比例共计达到60.18%(表10)。分析认为,这一结果和校园网络覆盖使得学生可以使用手机适时上网获得体育资讯有一定关系,因此,学校网页中体育资讯的发布要有鲜明特色并富有时效性,应该着力打造特色版块和提升吸引力;同时,也应该通过加强网络资源升级和优质服务,间接地为学生体育资讯应答提供“无限”空间。

2.3.2.2 对学校体育赛事的应答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的体育赛事的态度为“选择观看”、“选择参与”和“关注新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9.58%、18.96%和18.21%,这表明共计有多达66.75%的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赛事持积极态度;同时,较少关注和不关注学校体育赛事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26%和7.97%(表11),对此,可以考虑通过拓展校园体育资讯发布的覆盖面、强化校园体育资讯的影响力,以及提高学生之间体育资讯的共享度等举措,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校园体育的实践中。

2.3.2.3 应答体育资讯每天投入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4的大学生没有应答体育资讯的时间投入;每天投入1~30min的学生占到大多数,所占比例达到62.58%;近10%的学生每天用于应答体育资讯的时间为31~60min,极少数学生投入时间为61~90min或者更长(表12)。学生以学业为主,体育资讯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补充,每天利用课余零散时间投入约30min应答各类体育资讯是合理的,不提倡占用白天学习时间段沉迷于体育等资讯,由此,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同时学校应辅以引导和教育教学管理等。

2.3.3 对校园体育资讯的交流和响应行为

2.3.3.1 学生之间体育资讯的交流 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后,对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有鲜明的行为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表现为“偶尔交流”、“一般交流”、“乐于交流”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7.43%、25.92%和21.62%。总体来看,获取体育资讯后有响应行为而且乐意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学生比例达到74.97%(表13)。体育资讯共享,是大学生体育资讯交流和响应的主要行为,这一行为特征体现了大学生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信息共享和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作用,应予以关注和鼓励、引导。

2.3.3.2 学校公告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在大学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较强烈意识;同时,因为教育层次的不同及不同学期的学习、研究任务与负荷不同,以及参与校园体育的自主性原则,通常在获取学校季节运动会、各类专项体育活动联赛的体育资讯后,不同学生的表现不一,一般表现为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积极性较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程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知学校体育活动公告后报名参与和不参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42%和71.43%(表14)。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本项调查中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所致。因此,鼓励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坚持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参与校园体育建设,在大学体育管理中值得关注;组织符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工作实际和校园体育需求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同样值得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和内容具有多样性

1)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交流交友和获得运动技能,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只是了解相关信息;82.55%的受调查大学生有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就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内容来讲,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选择这项的学生比例高达85.21%;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选择这2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8%和25.16%;就国内外、校园体育赛事中学生关注的种类来讲,排在前2位的均为篮球和足球,这说明篮球和足球是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3.1.2 大学生应答体育资讯的参与行为呈现多元化

1)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主要有电脑网络、手机、广播、纸媒、相互交流等,其中,通过电脑网络和手机获取体育资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9.68%和35.53%,在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中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2位,是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主要渠道。

2)大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体育资讯的途径主要有短信、邮件、当面告知、电话等,其中,分别有64.09%和16.4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当面交流和短信的方式传播体育资讯,说明这2种方式是大学生交流共享体育资讯的主要途径。

3)84.20%的大学生对学校网页上的体育资讯有过关注行为,但是,仅有4.55%的大学生表示高度关注;超过2/3的大学生对体育赛事表现出积极的应答态度,但是,近90%的大学生每天获取体育资讯投入的时间不足30min。

4)在获得体育资讯后,大部分大学生有与他人交流、共享资讯的意愿和行为;但是,超过2/3的大学生选择不参与所获知的活动,并没有将积极的应答态度转化为有效的参与行为。

3.2 建议 大学校园体育资讯是全社会体育资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构成板块。基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特征,深入开展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1 加速体育资讯平台建设 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在目的和愿望、资讯重点和类别、参与态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在与体育资讯相关的领域加速网络平台、网络联盟建设以及硬件和软件改造,实现支持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包括常规和新兴体育项目在内的相关资讯、指导培训和支持服务,对推动校园体育资讯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2.2 提升体育资讯的应答行为 大学生以其富有活力和关注新事物的强烈意识,成为体育资讯受众中分布最广泛、关注和参与特征最具鲜明个性的群体。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行为值得肯定,通过体育教育教学、群体活动等实践,帮助大学生提高采集、加工和处理体育资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应答体育资讯的行为能力,发挥体育资讯交流共享的效果,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正能量。

3.2.3 发挥体育资讯的育人功能 体育资讯伴随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大学生树立个人自尊、大学声誉、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刻苦积极、团队精神、承受意识等优秀品格。发挥体育资讯的育人功能是大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和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体育资讯助推大学生健康身心调适等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向东.面对奥运让电视体育资讯节目更娱乐[J].东南传播,2007(8):6.

[2] Can H., Lu M., Gan L. Y..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ports stadiums[J].Physics Procedia,2011(22):604-609.

[3] Ozer M.,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in the emerging area of online spor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 4514-4521.

[4] Jones D. F., Brooks D. D., Mak J. Y.. Examining sport management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8,11(1):77-91.

[5] 王辉.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9.

[6] 王慧琳,闫伟.北京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38-39.

[7] 杨娜.网络体育资讯传播对天津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J].体育时空,2013(15):48-49

[8] 陈璟.试论高校中的体育新闻[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6):180-181.

[9] 周平.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功能思考[J].前沿,2012(2):27-28.

[10] 白莉,曹士云,虞恩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32-134.

[11] 邱远.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13-514.

校园篮球运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 ;

家长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

脚踏实地山让路 持之以恒海可移;

不敢高声语,恐惊苦读人;

走进教室踌躇满志 走出教室意气风发;

微机室标语:试着拖动你们的鼠标,它能带给你无穷的奥妙;

小朋友们,请注意你们面前的机器,它现在的身份是客座教师;

用鼠标激活人生的图标;

电教室标语:网络连接世界 信息沟通心灵; 点击兴趣 激活智慧 连通世界 点击未;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曙光;

生逢其时,让我们携手进入e时代;

会议室标语:沟通从心开始;

荣誉室标语:过去的过去了,让我们向未来进取;

运动场上标语:感谢您为我呐喊助威;

音乐室标语:用美妙的音符,编出灿烂的人生乐章;

物理实验室标语:真知从怀疑开始;

自然实验室标语:我们都有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大脑;

阅览室标语:读书是您第一爱好吗?沉思出智慧;

生物园标语:爱生机万物,使万物生机;

劳作室标语:劳作与智慧是取得成功的两把钥匙;

舞蹈室标语:跟上时代的节奏,演绎未来的韵律;

一、街面、校门适用

1、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3、大力推进科教兴镇(市)战略,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素质!

4、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

5、重教兴学 国运兴昌!

6、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教育!

7、社会发展 教育先行 教育振兴 全民有责!

8、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9、教育改变命运 智慧引领辉煌!

10、大力营造发展教育的社会氛围!

11、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大发展!

1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13、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4、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5、全民兴教,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16、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17、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创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18、举全市之力,创教育强市!

19、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20、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2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2、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城区创建

23、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2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5、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26、发展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城镇

27、发挥成校教育服务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8、发展终身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29、终身教育是一件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事业

30、国家具有学习力,才有竞争力;民族具有学习力,才有生命力。

31、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

32、终身教育是社会创新和进步的永久动力,终身学习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33、热烈欢迎上级领导、教育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34、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35、坚持以人为本,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文化适用

1、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教学过程即学生的发展过程

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5、教育就是服务,是学生的服务

6、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一份精神,一份事业

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8、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9、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发展决定于他在业余时间专心于何事

10、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11、学问愈深,未知愈重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3、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

14、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15、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16、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17、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18、工作激发学习,学习创造佳绩

19、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20、人生有限,学习无限

21、终身学习,塑造美好未来

22、学习是素质的修炼,读书是知识的积累

23、知识是进步的殿堂,互动学习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24、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技能是谋生的基础

25、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6、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学习充实人生

27、工作是生活核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立身之源。

一.教学楼

(一) 北楼梯口

二楼: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三楼: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 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四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二) 廊西墙(南)

二楼: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韩婴

三楼: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四楼: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淮南子.说林训》)

五楼: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一)南楼梯口

二楼: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白居易

三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四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五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实验楼

三. 办公楼(东墙)

楼梯口(教工楼梯)

一楼: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二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三楼: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 ——马卡连柯

四楼: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莎士比亚

四. 校园场地(各玻璃门)

图书馆:淳淳人文情怀烘托簇新校园

郁郁学习气息描绘美好未来

食堂: 做文明师生 建一流校风

体育馆:强通河学子体魄

树体育品牌特色

五.绿化带(*2)

1.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

2. 春来小草醒,请您绕道行

3.芳草茵茵,足下留情

4.绿色校园鸟语花香,环保成果你我共享

7. “通河”小社会,“服务”大理念

8. 争做好公民,服务你我他

六. 图书馆

(一) 楼梯口:

二楼:知识像一张鱼网,鱼网愈宽愈牢,网到的鱼就越多。

——墨西哥谚语

三楼: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四楼: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耳斯泰

七.车棚

露天棚铁皮板:整齐有序,文明停车 小卖部前立柱:停时规范,取时方便(*2)

八. 学校大门

北门厅:优质教育、多元模式、一流人生

九.露天宣传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十 门口告示牌

1 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2 外来人员请到门房登记

3 骑车者请下车推行

4 本校谢绝推销

、 百善文明为先 万思安全最重

3、 关注自己一言一行 创建你我美好校园

4、 文明在于细节处理 安全在于未然防患

5、 健康生活 文明做人 平安每天 幸福一生

6、 安全与幸福携手 文明与美丽同行

7、 安全意识 时时具备不可忘 文明之道 刻刻铭记你我心

8、 树文明新风 立安全意识 做健康大使 展真我风采

9、 让健康与我们相随 让安全与我们相伴 让文明与我们相拥

10、 安全——唱响生命之歌 文明——点燃心灵之窗

期末考试期间宣传标语

1、发扬求是创新优良学风,争做主素质创造性人才。

2、秉承求是校训,弘扬 优良学风。

3、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

4、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加强考场规范管理。

5、认认真真考试,堂堂正正做人。

6、杜绝考试违纪行为,确何考试结果公正。

7、谨记考试纪律,切莫因小失大。

8、冷静分析,沉着应考,考出真实水平

上一篇:空中教室模式设计理念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