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

2023-09-21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医改的进一步发展,医院成本核算已经受到重视,如科室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等。大部分医院都在推行科室成本核算,但是只是应付工作,并没有真正理解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不能使其与医院管理相结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调研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医院信息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1.155

1 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具有杠杆作用,能够调节医院的收入和支出,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文件精神,要求医院重视成本核算,增加收入渠道,调节支出规模,在保证医疗单位职工福利水平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医院运行的效率,破除平均主义的不良现象,通常成本核算包括医院的员工工资,所用卫生物资费用、办公费用、设备水电费。这保证医院整体收入水平的前提下,让多收入的部门多得福利,让浪费的部门少得福利。可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一些部门的浪费行为。从成本核算的单位的实施效果来看,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有效增长。具体在医院的工作表现上有以下几点改变,首先,医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了改变。其次,全体医务人员的成本观念得到大大提高,成本和劳务之间呈反比例关系。最后,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者降低医务成本的动力。

2 当前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职工对成本核算认识不够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需要全院配合,但对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首先,随着近几年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的推行,一些医院管理者虽然已经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没能与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发挥不了成本核算的真正作用。其次,一些中层管理者及普通职工对成本核算认识不够,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前勤医疗服务部门无关,成本意识淡薄,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甚至很多人认为反正有财政补助,与个人利益无关,科室成本核算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得不到全院职工的重视。因此,成本核算工作形同虚设,大部分医院都处于表面工作。

2.2 缺乏成本核算知识

医院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科室人员的配合。首先,财务部门成本核算员缺乏专业知识。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立专门成本核算员,都是会计人员兼职,只是完成成本数据统计归纳工作,做不到成本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由于医院成本核算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财务人员缺乏成本核算方面的知识,面对不同性质、内容的数据,医院没有系统准确的核算方法。其次,各科室人员缺乏基本成本核算知识。医院各科室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核算内容及方法都需要与科室人员进行沟通,但医疗科室人员缺乏财务及成本方面的知识,沟通面临很大的困难。

2.3 医院信息系统不完善

医院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但目前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比较落后,不提供有效的数据,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主要时间不是用在成本数据的分析上,而是浪费在数据核对与整理工作上。首先,医院HIS 系统不完善,数据不准确。①科室收入划分不清。②收入项目混论,有些未按国家标准设置名称,同一个项目存在多个名称,没有对应标准码,很难进行医院之间的横向对比,一些废旧项目未进行及时删除或停用,医生操作上出现误选,造成数据不准确。③收入项目开单科室同执行科室不匹配,或信息系统未设定执行科室。④不能实现所有医疗收入计入HIS 系统,存在手工计收入现象。其次,各系统之间没有良好接口,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需要手工整理,影响数据准确性,降低工作效率。

3 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质量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竞争,医院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剧。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核算已经成为医院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医改的深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各医院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全面提升医院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3.1 提高医院全员对成本核算的认识,增强成本核算知识

医院成本核算需要全员参与,要提高医院职工的成本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或是亲身的参与,使员工真正体会到成本核算对整个医院以及个人的重要性。首先,成立专门的成本核算部分,由院长负责,并由财务科、医务科、信息科、总务科、人事科等部门全程参与,医疗科室设置专门成本核算员,明确工作内容及流程。引入对成本核算人员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制度,先调动成本参与人员的积极性,逐步使成本核算与每人相关,最终达到全员参与成本核算。其次,开展医院成本核算的培训,将成本核算培训纳入到全员继续教育学分中,有针对性地对医院领导、科室主任、科室成本核算员、重点参与科室如财务科、信息科、医务科、物资管理科总务科等进行培训。最后,通过一些奖惩制度,鼓励全员参与、增强全院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3.2 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当前,医院要实施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划分成本核算单位是其关键所在。对此,应建立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如《院科成本测评考核办法》《医院收费定价与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医院还需设立经济成本核算中心、部门成本核算员、医疗收费价格管理小组等,有利于为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为了各部门或科室完成各项成本指标,在开展成本核算中,各部门或科室必须按照医院所制定的具体细则来执行,从而使部门或科室的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3 完善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准确性

医院应完善信息系统,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首先,完善医院HIS 系统。①由物价科核对医院收入项目,规范收入项目的使用,编制项目标准码对应关系。②由医务科同相关科室共同梳理各科室开单及执行关系,确定正确的项目操作流程。③尽量做到医院所有收入计入HIS 系统。其次,使医院各类软件的数据字典及基础信息保持一致。如医院物资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及会计专用系统与HIS 系统中科室名称统一,做到收入支出相配比。科室领用物资及药品时,按科室类别及明细计入物资管理系统和药品管理系统,杜绝白条顶账现象,做到只要是出库就要在管理系统中进行反映。最后,完善各系统之间数据传递工作,同软件开发商沟通,处理好各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实现全部数据之间转换的系统化,避免手工操作出现的误差。

3.4 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强化成本管理职能

目前,在医院成本的实际核算过程中,除了设立成本收入率、成本收益率等评价收益项目的经济指标之外,还应设立门诊确诊符合率、治愈率、死亡率等配套的医院管理指标,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防止科室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现象。科室及部门对成本的核算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体现出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要求在核算中加入技术含量指标、劳动强度指标及社会效益指标等。对医务人员的实际付出实施量化,对其劳动强度系数进行确定,从而真正体现出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4 结 语

总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优质的医疗服务、良好的经济运行基础之上的,优质的医疗服务主要关注的是质量与安全,良好的经济运行基础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医院应重视成本核算,将成本核算纳入科室绩效考核的系统中,使全员参与成本核算,提高医院资产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并且把成本核算引入日常经营管理中,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使医院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静云.浅议ERP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师,2013(8).

[2]黄少瑜,焦贵荣.以全成本核算为切入点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水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5).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医院制剂作为药学的重要补充,为满足临床医疗业务和科研的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医院制剂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制剂面临着萎缩或停产的困境。文章以R医院制剂室2013年-2015年(简称:近三年,下同)的成本效益分析为例,指明制剂室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展望在医改新形势下制剂室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关键词:医院制剂 成本核算 展望

医院制剂是指持有《制剂许可证》的医院,因满足临床医疗业务和科研需要,但市场上无供应或供应不足,按照国家标准和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医院制剂规范,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配制的药物制剂。医院必须坚持为本单位医疗和科研服务的原则,不得进入市场销售或变相销售,不得做广告吸引消费者。近年来,国家对医院制剂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法规,对医院制剂室软、硬件建设条件要求逐年提高并不断规范,导致部分医院不断萎缩甚至放弃制剂的生产和建设,医院制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探索新形势下医院制剂发展之路,了解医院制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某三甲R医院制剂室近三年的成本效益情况为基础,分析制剂室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指明在医改新形势下医院制剂室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一、制剂室的管理现状

R医院制剂室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承担着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任务。制剂室归口于医院药剂科统一管理,占地面积为728平方米,主要有制剂人员共9人,主要为药学专业人员,制剂室绩效与制剂产量挂钩。制剂室主要特色制剂为赖氨酸硫酸锌口服溶液(俗称促长灵)和复方铁锌口服溶液(俗称开口乐),它们是老百姓心目中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其临床疗效受到肯定。

二、制剂室的成本核算

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自制药品、卫生材料的,在“在加工物资”科目下归集。在成本核算时将自制药品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专门从事制剂生产的工人的人工费)等直接费用进行归集。会计期末,对自制多种药品、卫生材料发生的间接费用,再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计入有关药品、卫生材料的成本。为了分析R医院近三年制剂室的经济效益情况,选取HIS系统近三年药库制剂收入、财务用友系统制剂室各项成本费用及相关工作报表的数据,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类汇总制剂室成本。其成本主要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主要包含为生产制剂产品从药库领用的西药等原材料及辅料、标签、包装材料等直接材料和专门从事制剂生产的人员的直接人工费用。间接费用主要指自制多种药品、卫生材料发生的间接费用,如水电费、房屋及设备折旧费,以及办公费开支等,一般可以按生产工人工资、生产工人工时、机器工时、耗用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直接费用(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或药品、卫生材料产量等进行分配。经过数据汇总统计,得出R医院制剂室近三年发生的间接成本项目明细(见表1)和制剂产品收支核算情况(见表2)。

表1和表2数据显示:R医院制剂室近三年生产数量和制剂收入逐年增加,结余也逐年增长,但随着原材料和人员成本的增加,每产品平均结余水平有所下降。

三、制剂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制剂产品成本核算不够全面

R医院在对制剂室自制药品、卫生材料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将原材料、人员经费、专用材料、固定资产折旧费等费用进行归集,尚未将生产费用(包括水电、燃料动力费用等)、药品检验费以及包装材料损耗费用等进行归集,也未将归集的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各制剂产品进行分配。制剂产品成本核算方式比较简单且不够全面。

(二)制剂生产设备投入不足

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对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的强化监管,使得制剂室的生产和检验成本急剧上升,对设备及场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R医院由于制剂工艺程序简单、批量少,其生产设备较陈旧且自动化程度低,一般以手工和半自动化设备为主;而且制剂室建筑面积有限,设计和布局缺乏合理性,软硬件维护及管理不到位,生产记录不完善,对配置的设备和程序设计缺乏必要的认证,在同一车间同时配制内服和外用制剂,或在一个车间同时生产几个品种,制剂生产管理水平较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基于此,R医院也将于近期更新设备并扩大制剂生产场地以符合国家GMP要求。

(三)制剂产品定价较低

按照物价部門的规定,医院制剂产品价格仅能按成本价加成5%。自2014年4月1日起浙江省实行药品零差率,R医院制剂价格已不再加成销售。每个品种价格都按成本价销售,虽然浙江省物价局2011年对R医院制剂价格进行重新核准,但价格仍然偏低,再加上近几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员工资不断提高,加上生产场所的维护、制剂生产和检验设备更新改造等,制剂成本已不断增加,医院制剂每产品结余水平逐年下降。长期以来,制剂产品的定价机制着眼于制剂产品成本本身,未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加以完善,也未结合市场供给情况予以调整。虽然国家对医院制剂的定价原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随着制剂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医院制剂利润逐年减少,或处于无利润甚至亏损状态,若不改变现状,必将制约医院制剂室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制剂生产品种结构不一

R医院近几年核准生产的制剂主要有10个品种,生产量逐年增加。有一两种特色制剂如赖氨酸硫酸锌口服溶液(俗称促长灵)和复方铁锌口服溶液(俗称开口乐)是老百姓心目中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其消耗量和出库量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制剂品种消耗量和出库数量均较少,甚至最小配制量都不能在效期内用完,造成浪费。

四、制剂室的发展与未来

(一)制剂精细化管理

制剂成本统一在“在加工物资”下核算。医院“在加工物资”科目下分别按自制制剂、原材料等明细归集。在期末成本费用归集过程中,如水电费、燃料动力费等应先按照全院水电、燃料动力等分配标准进行科室分摊,再按照受益对象及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各制剂品种进行分摊,以公允全面地反映各制剂的生产成本。在制剂管理中可考虑将科室绩效考核与成本核算相结合,降低可控成本,加强成本控制,采购、生产、检验等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成本意识,将成本核算由事后记账分析转向事前、事中的预测和监控,在固定成本不变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效益,探索精细化成本管理道路。

(二)优化制剂生产流程,促进产销结合

R医院可在现有的制剂生产流程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产销结合管理。根据每月生产和出库销售记录,合理安排制剂产品生产,进一步优化医院制剂的品种结构,避免盲目追求品种数量,改变小而全、多而散的状况。适时调整制剂生产品种结构及数量,准确反映半成品及在库产成品的价值,降低储存费用,实现设备及场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整合销量少且利润率较低的制剂,考虑由市售同类产品代替,使制剂生产人员集中拿出更多的精力开发新的制剂品种,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将制剂工作与科研、开发工作结合

医院制剂被誉为新药的摇篮,在新药开发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一般医院制剂室由于资金和研究人才匮乏,往往只专注于制剂生产,对于制剂开发投入不足。而且注册新制剂有诸多困难,需要完成十几项申报资料,花费巨额资金,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周期长,风险大,研发新产品成本高。因此,在医改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将制剂工作与科研、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医院制剂室的设备,以管理促效益,研究开发新的制剂,促使医院制剂室从生产供应型向技术研究型转变,这将是今后医院制剂室发展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制剂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虽然医院不把制剂产品创收放在第一位,但仍应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寻求精细化管理道路,控制合理的增值成本,降低非增值成本;不断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对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又深受患者欢迎的处方,政府部门应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对于个别无经济效益且市場已有替代品的制剂,应逐步停止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文明,严振等.广东省医院制剂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3(32)

[2] 王惠梅,陈显慧.二级综合性医院制剂室现状与建议[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3)

[3] 周佳佳,芦柏震等.医院中药制剂现状分析与展望——以浙江省肿瘤医院中药制剂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0)

(作者简介:王阿贞,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医院财务管理。)

(责编:贾伟)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医院在我国承担着国民健康的重要使命,近些年医疗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竞争,使得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内部经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得以维持。本文收集了我国这些年来医疗改革等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对医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管理;实践

1.成本核算管理理论分析

1.1 质量成本管理

为了预防质量低劣医疗情况的发生,质量成本的概念应运而生。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质量成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预防成本,为预防出现不合格产品而设置的成本,其次是鉴定成本,是对不合格产品检查使用的成本,接着是内部差错成本,是交予客户前再次检测产品的成本,最后是外部差错成本,指交付客户以后而出现检测差错的成本。对成本的质量进行有效管理,能保证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控制医院质量管理的零缺陷,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进行纠正。

1.2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要求,医院对市场经济变化信息的及时掌握,对市场机遇的准确把握,才能够使其达到驾驭市场的目的。医院的发展需要市场信息做引导,未来医院的所有经营活动以及财务上的管理工作都必须经过全面的统筹和规划,才得以顺利实行,掌握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经营活动的随时调整与改善,医院才能利用最短时间和最高效率实现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1.3 责任会计

责任会计在医院的业绩考核工作中属于一项会计制度,其核心在于将核算的业绩与管理的成绩和责任连接起来,这是一种有利于内部管理加强的控制制度,反映了医院内部各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体在考核与评价上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目标可控性与一致性的保持,准确对责任预算进行编制,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报告系统,加强绩效考核,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2.当前成本核算现状研究

2.1 成本核算总体情况

当前我国很多的医院在成本核算工作上已经将各个科室的成本和总的成本进行了分层,但这只是粗略进行核算,并没有在全方位和对层次上实施。很多医院主要依据的会计科目包括了医疗以及药品的支出,都是从摊位的角度进行费用管理,因此医院最后在服务成本以及药品成本的总和就在上述两个方面。科室的成本核算通常是由临床服务直接产生收入,人事科再将医疗人员的薪金和福利上报。药剂科则根据临床用药情况报给财务科,财务科经过核算以后对各科室资金进行分摊,产生的直接与间接费用作为每一个科室的成本。这种对成本的核算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只是医院耗资费用,它也反映不了每个科室真正的耗资情况[1]。

2.2 成本间接分摊情况

当前很多医院出现了间接成本,这与医院的费用管理有直接的关系,间接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医院成本标准的缺陷逐渐出现。在分摊的内容方面进行研究,很多管理费用导致的间接成本其实根本无法进行分配,在分摊工作上其程序也过于简单,分摊标准也不一,有的根据人员比例计算,有的根据使用量计算,这种不统一的分摊方法导致了不客观不真实结果的出现。此外还出现了各科室之间不合理的分摊情况,有的直接将会计制度的规定应用到医疗服务科室成本中,有的则对辅助科室成本忽略不计,核算的不完整以及失真的成本信息无法为医院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不利于医院管理者对成本的统筹控制和管理。

2.3 管理费用处理情况

标准的医院会计制度对费用的分摊通常是根据人员以及面积等方面进行计算,但实际操作上却不进行分摊,这会导致管理费用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的后果,而且医院采用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尽相同,这导致各医院在进行成本比较的时候毫无根据,还会出现成本信息不完整的情况,成本费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直接打击了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当前制度关于分摊方面的要求也会影响医疗和药品在调节和收支结余上决策的失灵。

2.4 成本管理责任缺失

由我国医院当前的现状分析,单纯的根据医院成本进行统一分配无法反映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而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时无法追究其成本责任,那么医院的绩效考核以及奖罚制度得不到有机结合,这就会影响各个科室成本核算与控制,员工工作过程中利用成本上没有压力,势必会出现成本的浪费[2]。此外,长期以来频出医疗事故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医患关系,很大部分原因是医院过于注重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在其扩张过程中对应的科学管理没有跟上,有的严重缺失,无法进行科学匹配,责任的缺失直接导致医疗事故频繁发生。

2.5 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医院工作人员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成本核算的意识,只是对费用的计算有简单的划分与归集,核算的概念是一种粗线条的形式,同时因为在绩效考核中实施了奖罚制度,成本的发生以及责任之间不能很好的结合形成直接关系,所以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医院内部存在一种计划经济的惯性意识,导致临床需要的服务可以向各个部门不计成本的获得,医院管理者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相关制度也并不完善。还有一些医院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成本管理的统筹认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存在很大的误区,比如认为医院成本的核算与医院服务定价不应该挂钩,关于成本以及效益的责任只是医院领导或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成本核算制度实施效果微乎其微,不能直接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等。这种误区的存在使得很多工作人员认为成本控制任务与自身的工作目标没有联系,因此自身形成的成本意识比较淡薄。

2.6 成本管理工作缺位

我国医院当前的成本核算现状让整个成本的管理工作丧失了基础。意识淡薄、管理落后、内容不全等多种原因直接导致了成本的无效控制。在进行成本的核算工作时,很多医院并没有将日常经营的费用以及医疗的服务成本区分开来,没有准确预测投入与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不会对固定的资产进行提折旧,这对管理层的正确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医院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收入,核算工作没做好就造成了成本管理呈现一种畸形的态势,脱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使得成本管理工作缺位,因而很容易发生各种医疗责任的事故。

3.成本核算的计算方法

3.1 直接材料归集

医院各科室领用医疗服务的材料,只要是涉及医用药品或制剂的都属于材料费用。通常情况下,医院成本的直接材料会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核算,才能补充成本核算的完整性。比如医院进购针筒,第一批购了1000付单价0.5元,第二批购了2000付单价0.52元,如果当月领用了1500付,那么材料平均单价的计算方法就是结存成本与收入成本相加再除以结存数量与收入数量的和,最终得到0.51元/付,那么1500付的成本费用是765元。

3.2 直接人工归集

这种方法是将科室人员的奖金、工资以及福利等情况进行统一的归属,只要是薪金支出都可以纳入科室成本中。比如儿科的5位医生工资总和为1万元,那个这个月的人工费用就可以将其算到成本的费用中。

3.3 间接归集分配

间接的成本包括了人工、材料以及其他间接的费用,它是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但是具体追溯到每个科室中比较困难。对于最终科室成本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行政后勤为临床或是辅助科室的成本分配,其次是医技科室成本为临床提供的分配,最后是医疗辅助科室向临床提供的分配。例如,麻醉科在本月的直接支出为426387元,其他科室转入了356379元,那么麻醉科的成本费用则是两个数据的总和。如果科室有10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提供了4小时的麻醉工作,那么一个月按30天计算服务时间为1200小时,因此1小时麻醉成本支出为782766除以1200的值。

4.完善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探讨

4.1 树立医院成本管理理念

医院的成本核算如今成为了医院比较薄弱的环节,要保证医院成本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所需要耗费的资源情况,就要细化到对诊次、病种等多方面多级别的核算。因此,医院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将其作为最基础的环节加以关注,树立正确的市场成本概念,面对竞争逐渐激烈的医疗机构市场,充分采用各种诸如战略成本会计或是作业成本法的方式对医院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核算。此外,管理者在思想上、意识上以及行为上都要加以重视,深入了解各科室和各种服务项目的成本构成情况,有效降低成本,逐渐带动医院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4]。

4.1.1 树立科学的医院经营理念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医院属于福利的性质,因此医院本身在成本的控制与核算工作上都欠缺主动性,医院经营所造成的亏损都会由国家进行补贴。但如今的经济时代背景下,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转变过去的管理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医院成本控制与管理,不断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管理素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并带动全院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在整体上将知识水平提高,从而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此外,越来越开放的医疗卫生市场加入了民间盈利性医院以及一些国外的医疗机构,这会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那么医院管理者必须具备独立经营以及自负盈亏的能力,只有具备了科学的医院经营理念,深入了解低成本高效益的经营策略意义,才能逐渐扩大医院在市场的份额占有。

4.1.2 树立科学的成本效益理念

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的理念必须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要严格控制支出,尽量降低成本,树立科学的成本效益理念。当前我国很多医院眠灵的问题就是对成本控制工作力不从心,无法平衡费用消耗与利润经营之间的关系,这无法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因此,医院可以建立会计责任制度,根据具体的智能对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严格定期对既定标准进行盘点,保证在没有对服务质量造成影响的前提下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同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整体上帮助医院改善成本浪费的现状。

4.1.3 强化社会责任成本理念

医院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为国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医院管理者在经营医院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对成本的控制要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为目标,为广大患者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近些年经常出现的医疗事故给医院的经营敲响了警钟,医院本身公益性的地位要得到尊重,社会责任便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因素,成功将责任成本的概念引入医院内部的成本管理中,才能有效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将绩效以及每一个科室工作人员的医德相联系,帮助医院不断提高社会形象和信誉度。

4.2 完善医院成本分析方法

健全的医院成本分析方式不但能准确核算出医疗服务的成本,对成本的全面分析还能在经济责任产生时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成本的分析能够帮助医院了解当前市场变动的规律,成功挖掘更多的发展潜力,对成本的降低还能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收益。常用的成本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在临床科室成本发生以后,可以将其分配到每一个单位的成本业务量中,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其上升或下降的趋势,继而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原因进行详细的解析,有利于医院今后更好的经营。此外,通过对比部门业务量的成本以及预算业务量成本,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剖析原因,也能够发现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从而为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更为准确的服务[5]。

4.3 严格控制医院管理费用

4.3.1 对费用具体内容进行严格界定

医院的管理费用为其总体性管理提供依据,使其得以正常稳定运行,因此各部门各科室要准确及时将业务活动涉及到的费用支出都纳入管理费用当中,包含了工资、补助、保险、福利等。

4.3.2 详细制定责任归属及责任预算

预算费用的制定必须与各个部门和成本项目相联系,从而形成清晰的成本责任,如果过程中出现了重叠或是界限不清的情况,那么需要依靠上级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决策,预防出现过多的内耗现象导致降低预算控制能力和效率的情况出现,这样还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成本压力,无形中自上而下的形成了节约成本的意识。

首先,医院要制定行政部门相关科室之间的预算,科室组织图如下图1所示,在进行每个部门费用的预算时,必须结合部门职能的范围、任务的多少、作用的发挥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采用自上而下的科学编制手段通过汇总、调整、统一、平衡等过程确定每一个部门的责任费用预算,并根据具体预算情况进而落实[6]。

图1行政管理科室组织结构

其次,要严格设置与管理科室中的二级账户,对实际的费用应用情况进行准确的核算与控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与努力才能逐渐完善和健全。当前我国医院必须全力引进作业管理的思想,准确地把握内部工作人员的责任,不断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更好地结合预算核算与成本管理,才能实现医院市场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茶心.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践探讨[J].时代金融,2013,11(12):22-23.

[2]刘随生.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09):18-19.

[3]赵立杰.我国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2012,12(02):46-47.

[4]张元东.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探讨[J].齐鲁朱坛,2012,13(09):46-47.

[5]张建.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院长论坛,2012,11(21):28-29.

[6]吴天.开展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2,13(04):14-16.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从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概念开始,对其特点、意义进行阐述,对当前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由此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并就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趋势进行展望。通过对非营利性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增强管理意识,合理利用与整合医疗资源,防止成本核算片面性。因此,积极稳妥、科学合理的做法应当是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在系统分析的基数上,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核算、单病种核算、DIG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关键词: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单病种收费;制造成本法

一、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分析

(一)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概念和特点

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是依据非营利性医院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报告,提供相关成本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由以下六大类成本构成: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

非营利性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时必须注意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1.过程性。医疗护理工作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工作效率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高低,医用材料使用消耗的节约或浪费,最终都可直接或间接地从非营利性医院成本中反映出来,所以,要从诊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从物资材料计划、采购、储存、保管、使用的全部环节,从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各个部门入手,重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

2.全员性。把成本核算的观念深入民心,依靠全院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关心、参与和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自控制自己应控制的费用,这样,非营利性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才会持久、有效。

3.技术经济性。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决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将经济寓于技术活动之中,重视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这样才能获得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

(二)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意义

把成本核算管理运用到非营利性医院管理中,不但有利于降低非营利性医院成本,而且对于提高非营利性医院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将技术经济责任制落实到各科室。因为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从经济目标的制定、分解,到经济目标的组织实施、考核,都与落实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责、权、利密切相关,从定目标、定责任、定权利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相吻合的。

2.有利于加强非营利性医院的计划管理。为了使非营利性医院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加强计划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围绕实现非营利性医院总目标,把成本核算管理落实到科室和个人,把非营利性医院的全面计划管理落到实处,成本目标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和措施。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非营利性医院管理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效益为根本,如果只有提高效益的要求和愿望,而缺乏实施措施,那都将是一句空话,因此,非营利性医院管理要树立“目标—效益”统一的观念,并将此贯穿于非营利性医院管理全过程中。成本核算管理是提高非营利性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尚未体现全过程、全方位

目前,许多非营利性医院已开展成本核算。但其中大部分非营利性医院仍停留在部分成本核算的水平上,或只对临床、医技等一线科室进行成本核算。这种不完全的成本数据,由于缺少重要的成本内容而变得不准确,也造成非营利性医院的资产投入和成本消耗不真实,费用补偿无根据。同时,根据这些成本信息所测算的成本项目及有关的经济效益预测也将有失准确,并由此可能造成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这就要求非营利性医院的成本核算应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不仅是对直接成本的核算,还要对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摊;不仅是对临床、医技科室的核算,还应对管理、后勤部门进行核算。不仅要在事后对某项支出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事前对所需进行的投入进行可行性成本核算。但目前中国非营利性医院的成本核算基础还比较差,如非营利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成本意识不强、管理体制不顺等,特别是在医疗服务成本的分类、归集和分摊等方面还缺少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和可供参考的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非营利性医院的全成本核算变得比较困难。

(二)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存在片面降低成本的观念

在中国非营利性医院的成本核算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一直以来,国家尚未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科学的核算办法和制度,医疗成本核算至今仍然停留在探讨、磋商的阶段。目前非营利性医院的成本核算主要目的是为非营利性医院内部分配服务,大多数分配的模式就是:科室收入=(收入-成本)×提成率。导致有些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院科两级核算多是“一切向钱看”有时还出现了科室之间为争病人而大动干戈,从而忽视了“医、教、研、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有时为了节约用电,大热天不使用空调,为了节约分摊的新住院楼租赁费,而不将本科室的住院楼迁至新大楼,进而将成本核算引入歧途,导致短期效应,削弱了医疗技术力量与专业知识的储备,限制非营利性医院长远发展。

(三)医疗服务定价与医疗服务成本存在不可比性

物价部门和医疗部门不是一个体系和体制,所以在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是很难吻合的。基于历史原因,目前,政府对医疗收费的定价相对偏低,有的医疗服务定价低于成本,甚至非营利性医院提供的某些医疗服务还没有相对应的收费标准。这样,使得医疗收入和成本不易配比,从而增加成本核算的难度,也使成本不易被控制。

(四)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功能有待于真正理解

许多非营利性医院在最初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是为进行考核计奖,以成本核算的有关数据和结果作为各科室奖金分配的依据。其中不少非营利性医院采用按科室收入或收益(即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果)的一定比例提取奖金的奖金分配方式。这种考核计奖方式,在降低和控制医疗成本消耗,提高医疗效益方面,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出现不少弊端,首先,鼓励科室通过扩大服务量来提高收入,可能导致重复检查、不规范收费等现象的产生,加大病人负担,而且不符合国家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总目标;其次,由于各科室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容易造成在奖金分配上差距过大,从而引起科室间的矛盾,影响工作的开展;再次,只注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考核计奖,而缺少对成本控制管理的考核,也就不能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成本。

三、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重点及发展趋势

(一)健全成本核算组织,克服片面降低成本的观念

非营利性医院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必须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医疗质量为中心,不能把成本核算仅理解为是医院进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更重要的目的是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综合的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益,减轻病人及企业和国家的负担,同时也使医院的管理上升到更高的档次,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为此,应成立在院分管领导直接领导下的成本领导小组,制定向技术含量与风险较大的岗位倾斜的考核分配制度。改变“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简单狭隘的成本模式,而应充分理解为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新模式。

(二)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综合评价科室成本

科室成本核算要与综合评价考核结合起来,达到降低消耗,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目的。成本归集与分配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在各部门、科室、班组进行合理重组。属于单一部门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这个部门,属于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按收益程度进行合理分摊。职工个人收入与医疗服务质量、科室经济效益、病人治疗质量挂钩,从根本上调动全院职工参与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三)成本核算管理注重发展趋势,开展试点项目

1.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核算。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是非营利性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利用情况关系到非营利性医院经济发展。目前,多数非营利性医院把核算的重点放在以下几种设备上:MRI,CT、心血管造影机、彩色多谱勒、B超和伽玛刀等。

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测算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每单位(一个检查病历)成本=分类系数×[∑(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变动成本×分类指数)]。

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属于非营利性医院内部的长期投资,其特点是耗资多,变现能力差。如果事先不经过严格测算而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成本管理应从测算水平提高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水平。同时还应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折旧率等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评价指标与成本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查投资效益。成本管理必须要经过预算—决策—计划—控制—评价一系列控制反馈活动,才能发挥其管理职能。

2.单病种收费的核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业作为一个与人民健康直接相关的行业,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只有取得人民的信任,才有长远的发展。不可否认,目前一部分医疗机构确实存在着过度用药与过度检查的现象,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患者希望在被确诊患某一病例后,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医治这种病所需的治疗费用,所以单病种成本核算已成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方向。有部分非营利性医院已对常见病如单纯性阑尾炎等承诺定额收费,这一报价法一经推出,得到病人的赞同。病种医疗成本核算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未见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付婷辉,等.北京地区剖宫产类似DRG分组研究[J].中华非营利性医院管理杂志,2006,(3):158-161.

[2]关兵,等.医疗服务项目实际成本与收费标准比较研究[J].中华非营利性医院管理杂志,2006,(2):80-82.

[3]王晶,等.医疗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和展望[J].中华非营利性医院管理杂志,2005,(3):172-174.

[4]郑大喜.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与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发展趋势探讨[J].中华非营利性医院管理杂志,2005,(6):382-384.

[5]王晓京.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比较[J].中国非营利性医院管理杂志,2006,(7):481-483.

[6]飞扬.成本核算在非营利性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EB/OL].http://www.chinaue.net.cn/html/2006-1/20063101818102971.

htm,2006-03-10.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第5篇

1 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内涵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疗机构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归集、计算、分析和评价,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范围计算出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水平,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根据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消耗,分配医疗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 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政策背景和现实意义

2.1 政策背景:2012年1月1日新施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确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核算基础,提出要建立医疗成本核算体系,取消药品加成核算,实行医药“零差率”,彻底破除“以药补医”、“以药养医”的旧机制,要求医院按药品实际成本作为医疗业务成本的部分进行会计处理,以便真实反映医药成本。新《医院会计制度》上述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为加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2.2 现实意义:加强医院成本核算,是顺应当前医疗体制深入改革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措施

3.1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按照新《醫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医疗成本核算体系包括医疗材料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固定资产建设成本、医疗业务成本等,其中主要的是医疗成本核算。具体的成本报表体系构成有: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

3.2 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措施

3.2.1 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与计算:医院的成本核算人员应每月计算各科室成本,在各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定期结转汇总各科室成本。并根据需要,开展医疗项目成本核算。

(1)科室成本核算。为进一步完善医院各科室的成本管理与核算,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建立医院成本管理核算结构体系;②确立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管理模式;③明确医院各科室成本核算控制原则;④规范收入分成方法;⑤统一费用提取分摊方法;⑥建立成本核算控制业绩报告制度。

(2)定期进行医疗成本核算。医疗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平行结转的方法结转各科室成本,将医技科室成本按各科室受益程度分配。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公立医院在兼顾公益性并承担为提供均等化公共医疗服务的同时,不得不直面市場严峻的挑战。自此,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手段,逐渐被引入医院的管理理念和体系中。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预算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将其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2004年,公立医院开始着手开发新的全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又称为总预算,是医院下一年度经营预算的总称,是指以医院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以业务量为主导,进而延伸到成本各资金收支等各个方面,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的全面预算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对与医院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全面预算系统是管理者将医院的决策目标及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以目标利润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量为纽带,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以经营、财务预算指标为依据,并通过影响全体员工以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系列方式或过程的集合,这一过程通常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核等环节组成。

医院全面预算的内容一般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三大部分。

全成本核算模式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一、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最高权力机构——职工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经授权后由日常执行工作的机构——医院办公委员会代为行使职能。医院办公委员会由医院的负责人担任领导、主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

二、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的日常管理、预算方案与财务结算报告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监督实施、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与考核、财务预算的经济论证评价。

三、预算执行部门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单位,包括预算责任中心(职能部门)和预算业务科室。

上下结合式预算编制流程图

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

预算编制程序要符合高效、良性预算机制的内在要求,其实质是对“集权”和“分权”的一种平衡过程,是在充分认识医院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对医院各级管理层次的权力和责任进行分解的过程。

预算的编制

成本计划与控制是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编制可以采用适当的成本预测方法、成本决策方法与成本核算方法,充分利用成本预测、决策与核算的信息与数据来进行预算编制。同时,在预算编制时,最好不要孤立地采用某一种方法来编制每一个预算项目,而要根据不同预算项目业务发生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编制方法。

一、业务预算的编制

业务预算具体包括收入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间接成本预算等各个部门预算。

二、财务预算的编制

财务预算具体包括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预算表等,

它是根据各个部门预算汇总编制而成的。现金预算是医院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必须随时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力以确保到期债务的清偿,如果现金预算表明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计划的经营活动,医院就要根据现金预算的结果来调整其他预算,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

三、专门决策预算

专门决策预算具体包括资本支出预算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等,是一种资本预算,它根据特定的投资与筹资项目编制而成,其也与医院战略存在共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资本预算服从于医院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医院以资本投资为契机重新塑造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

全成本核算模式下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措施

根据医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医院的全成本核算及预算管理现状、特征与机制,基于全成本核算的思想与理念,我们认为在医院推行全成本核算,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制定并实施了如下保障措施是必要的。

一、提高预算的全员认识。二、建立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体系。三、充分利用成本控制的经验,建立责任明确的组织体系。四、构建配套的预算管理制度,与成本管理机制产生互动效应。使全成本核算与全面预算管理在制度层面具有高度的融合,产生互动效应,此为彼用。

五、根据作业成本的思想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内部转移价格可以使每个核算单元都能够以责任中心的身份参与成本控制,从而使每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够得到公正的体现。

全成本核算模式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预算管理方式,是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与新医疗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方式。按照2012年开始执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全成本核算在医院将逐步全面推行,随着全成本核算工作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全成本核算的数据成果将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开展基于全成本核算模式下全面预算管理也变得更为可行。(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论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及实施建议

孙婧祎

摘要:为适应高校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9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较旧高校会计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新旧高校会计制度做了对比,总结了几个方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了制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实施新会计制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高校财务人员适应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变化、建议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4年时间,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烙印。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不断扩张,举债进行大规模基建投资、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投资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存在使得高校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对高校经济运行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会计制度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财政部开始修订高校会计制度并于2009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历经调查研究阶段、首次征求意见阶段,现已发布第二次征求意见稿。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进一步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方面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财政部门、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对完善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需要。

二、高校会计制度主要变化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

旧高校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理解、收支与现金流一致;缺点是收入与成本不匹配,教育成本核算不准确,不能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大不能满足学校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新高校会计制度(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规定将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是指在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某些特殊领域和特定业务,比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等保留原有的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高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不完全照搬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既能满足新时代环境对高校管理的要求,又体现了高校业务特殊性,避免了核算成本的浪费。新的核算基础将在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和债务风险评估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支持,促进高校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改善。

(二)会计核算主体的变化

旧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财务与基建财务分别核算,形成了两个主体,相应有两套账目和报表,分别反映学校日常教育事业活动和基本建设投资活动。这种分离既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使得学校财务报表不完整,不能反映高校的整体经济活动和真实财务状况。新高校会计制度将基建财务纳入学校“大帐”,统一了会计主体,增加了“在建工程”等基建科目,取消了“結转自筹基建”等往来科目,使得财务报表更加完整和全面。

(三)资产类核算的主要调整

资产类核算的主要变化是计提资产折耗。旧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按照原值核算,成本在购入时一次性记入支出,在增加“固定资产”科目的同时,相应增加“固定基金”科目;在资产的后续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这种核算方式,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严重不符,高校的净资产虚高,而教育成本的核算也无法准确得出。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的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并对资产处置的相关业务的核算做了调整。新增加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用于准确核算资产价值。通过这一系列的规范,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更加真实、教育成本核算更加精准、财务报表数据更加可靠。

(四)其他会计科目的变化和调整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净资产类科目进行了精简,“固定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被取消,由“本期盈余”、“累计盈余”取而代之;收入类科目新增“财政拨款”、“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后勤收入”等,取消了“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科目;支出类科目新增“资产折耗”、“财务费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科目,取消了“拨出经费”、“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增添了教学、科研和其他业务方面的科目;负债类科目主要增加“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其他科目无实质性变化。

(五)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变化

在旧高校会计制度中,高校核算基础为由收付实现制,因此不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而新高校会计制度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财务报告中需要增加现金流量表,来反映高校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对利益相关者而言,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更好的掌握高校的教育事业活动及其经营状况,为管理或者投资等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对于高校内部而言,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内部管理者掌握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控制财务风险,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三、高校应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制定与新会计制度配套的相关规范体系

会计制度侧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财务制度侧重财务行为的规范化,而会计核算却是以规范的财务行为为基础的。财政部和教育部已制定了与新高校会计制度相匹配的高校财务制度,而高校则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新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一套更加细化的、符合本校现实情况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为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财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依据。

(二)做好固定资产全面清理工作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耗是高校会计制度一个重大的变化。新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按照净值列示,寿命期限或者受益期限内要系统的计提折旧。这种变化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来说,采用新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来核算即可,可是对于已有的固定资产,需要确定其折余价值入账,其价值判断和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和繁琐,因此,固定资产的清理和数据收集工作变得十分重要。而在清理工作进行前,由于种种原因,难免高校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因此首先要查清问题,根据固定资产实际状况及时调整,确保帐实相符。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各种、各类资产根据使用年限和使用状况确定其资产折余价值和剩余年限,为转变资产核算方式做好充分准备。

上一篇:性传播疾病范文下一篇:医疗医药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