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

2024-09-17

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第1篇

一、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建筑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居住的环境, 也为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建筑物的质量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直接的关系, 只有确保建筑物的质量, 才能使人们使用的更加安心、舒心。因此, 目前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质量都放在首要的位置, 而地震对于建筑物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并且地震对于目前的技术来说, 还无法提前准确预测。基于这一未知的情况, 一旦发生地震, 对建筑物产生的损坏是非常严重的。不仅如此,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紧缺, 由此为了节省占地, 现如今的建筑多为高层建筑, 一旦建筑倒塌, 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结果。所以,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不仅使得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增强, 而且能够进一步保护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

(一)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通过对国内外发生的大地震经验研究分析发现, 决定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就是结构整体性能和概念设计。我国目前制定的结构设计规范, 对抗震概念设计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所以, 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 应当将建筑物当做整体看待, 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确保结构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无论是刚度还是强度与延性都必须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在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 要杜绝由于部分结构破坏从而使整个结构失去承受能力的现象。对于建筑结构存在的薄弱位置, 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二) 明确结构体系

在对建筑结构开展抗震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就需要明确结构体系的受力情况, 确保传力路线简洁、不间断。为了稳定竖向刚度和质量, 需要尽可能均匀并且有规则的, 对结构的平面和竖向进行布置。建筑的结构体系, 要切实依据建筑设计规范。对建筑进行设计中, 结构简单的设计能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物特性的分析, 以及寻找判断建筑物中抗震能力有缺陷的地方, 都需要结构简单设计的帮助, 以便运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后续处理。

(三) 结构规则性

在建筑机构抗震概念设计中, 建筑的规则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重视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产生的影响, 尽可能采用规则的形体, 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规则对称、材料强度应当自下而上逐渐减少。。

(四) 注重多道防线

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来说, 多道防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强震之后大部分都是多次的余震, 如果结构只有一道抗震防线, 就算是结构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 但是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在余震中塌。抗震结构体系的优劣, 由分体系有直接的关系, 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可以确保建筑物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

(五) 提高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

抗震薄弱部位的在抗震概念设计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概念。在地震的作用下, 因为结构出现不规则的变化, 就会致使薄弱部位的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大大降低, 这就需要对其部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使其抗震能力大大提高。在开展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 对抗震薄弱部位有意识的进行控制, 确保结构的变形能力足够强大, 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一) 运用适合的建筑抗震结构体系

建筑物不同, 设计的方向也不同, 所应用到的抗震结构和体系, 也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类型来设计。现在建筑物中一般应用到的混凝土结构体系, 包含多种结构, 主要有:筒体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为了能够保证和加强建筑的安全, 不同的建筑物, 应当运用相适应的抗震结构体系。结构工程人员应当结合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功能需求等因素, 充分进行考虑之后才能确定最为合适的结构体系。

(二) 合理选择地基基础

建筑物在选择建筑场地的时候, 应当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方, 如果无法避免的情况下, 就需要做好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在对建筑物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做好地基的处理工作, 为了确定地基处理方法, 要根据地质勘探的相关资料, 选择判断持力层。建筑物的基础抗震设计中, 要根据实际场地以及地基的具体情况, 加以判断, 将抗震性能良好的地基基础放在优先考虑的范围中。

(三)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尺寸

在对建筑抗震进行设计的时候, 建筑物的外形还有结构尺寸, 对建筑抗震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抗震性需要在平面设计中进行考虑, 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基础, 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在设计中, 平面布置一定要规则规范, 结构在进行竖向布置中, 对外挑和收进要格外注意, 选择合适的布置, 刚度要遵循下大上小的原则, 使得变化均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经济近些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天灾人祸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还是非常巨大。对于我们来说, 地震造成的破坏无法有效抵抗, 而在建筑物中应用抗震设计理念, 对人们的安全至关重要。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好坏, 对筑物抵抗地震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 设计人员应当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充分运用抗震概念设计, 建造安全舒适的建筑。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 建筑结构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整个建筑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随着近几年我国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结构设计工作的完善, 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实际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 人们对于概念设计越来越重视, 在确保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对于建筑的系统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应用抗震概念设计对于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震,抗震概念,设计

参考文献

[1] 梁明钊.探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概念设计及结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 (12) :137-138.

[2] 汤兰.试论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29) :229.

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汶川、玉树两大地震为首的地质灾害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地震中大型建筑倒塌会造成的重大伤亡发人深省,通过建筑结构改善建筑抗震水平已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

一、地震中建筑倒塌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地震中建筑倒塌的数据得知,在地震地质灾害当中导致房屋倒塌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影响。

(一)建筑施工质量问题

在建筑施工环节中存在的抗震质量问题一直是限制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由于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了提升综合经济效益,过分强调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从而采用较为粗陋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导致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水平不达标,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建筑整体质量,甚至在重大地震中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

(二)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对于提升建筑的抗震水平也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根据我国对于高强度抗震地区的建筑施工结构设计要求来看,其中明确要求了废除预制板的施工结构设计方式,必须要使用现浇楼板,即使是低强度地区也必须通过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方式进行施工操作。但是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主要建筑根本没有按照国家抗震结构设计要求进行建筑,由于缺乏圈梁以及构造柱设计不合理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二、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一)具有明确的抗震设计目标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场地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开展建筑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勘察,确定场地结构符合抗震基本条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建造,根据我国相关抗震设计的基本规范,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基本目标。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震意识,以此才能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良好的抗震设计。其在进行结构设计中,需要基于抗震设计意识,以及我国目前颁布的抗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对其施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科学性、安全性的评估,之后根据其抗震性的强弱度,对其建筑物主体结构,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设防,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建筑物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可能发生的损害情况。其对于建筑物,进行设防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按照可能发生灾害情况概率的方法,把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以此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在其分类中,不同的区域地质环境对其建筑物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几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与抗震设计之前深入实地,对其具体的施工地点进行详细调查,进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性能。

(二)强化建筑底层的抗震能力

根据地震的相关灾害资料不难发现,几乎绝大多数的建筑出现倒塌情况都是由于底层的抗震能力较弱所导致的。从低层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底层框架的设计工作没有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应抗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而是根据投资方的利益进行了空间的扩充,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空间与销售利益而采取了中空设计,降低了柱在底层设计中的应用数量,最终导致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大大下降。其二,建筑物临街问题。一些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临街的情况,而临街部分为了提升商业街的综合利用效率往往只有承重柱而没有承重墙,结果就会导致称重能力大大下降,这样一旦出现强烈地震,缺乏承重墙的临街建筑物十分容易出现柱支撑应力过大导致断裂,其结果就会向着临街的一面倾斜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解决上述建筑底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佳的方案就是通过加强建筑的圈梁以及构造柱的方式来实现抗震能力的普遍提升。

(三)增强建筑物刚性与整体性设计

从房屋内部构造的角度上来看,一般房屋是通过纵横承重构件以及顶部的楼盖组成整个空间内部具有一定刚度的结构体系的,在这个体系当中,影响抗震能力的核心因素就是建筑结构内部的空间整体刚度以及相应的整体性水平。根据我国当前的建筑物设计与建筑现状来看,大多数现浇钢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以及水平刚度,但是由于存在滑移和散落的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房屋的整體稳定性,就必须要通过设计楼板的刚度来提升墙体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整个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提升。另外,现浇楼板以及屋盖作为较强的框架结构,其具有优良的空间刚度与整体稳定特征,所以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设当中。

(四)强柱弱梁设计思路的应用

根据当前我国现行的基本抗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中提及的内容,当前我国的基本建筑设计的预期是强柱弱梁的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倒塌的情况。其设计理念简要介绍如下: 强柱弱梁的设计思路实际上就是通过梁端在承受到超出地震设计的预估等级的地震地质灾害时可以通过产生裂缝出现塑性变形来有效吸收地震带来的能量,在保证整个构造柱在地震过程中不出现倒塌的前提下实现对能量的重复吸收,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水平,降低在震害中倒塌的几率。另外,强柱弱梁的设计思路还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整体成本造价,提升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行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五)重视建筑结构形式设计的合理性

目前,在工民建筑物结构的设计中,包含着多样的设计方法,因此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法需要进行不同的抗震结构设计。同时其施工场地,也会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有效发挥,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建筑物设计中,对其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进行重视。在设计中,使用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该结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并且对于地震发生时的多种应力压力,也有着良好的抵御作用,因此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针对该结构进行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该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以及具体的抗震规范要求,来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需要对其楼层高度以及基于楼高的侧移量,进行重视。如果其楼层太高,使得该建筑物将会在实际的应用中,一旦出现地震灾害,或者是恶劣的天气情况时,将会导致建筑物侧移,继而导致建筑物在抵御各类灾害情况时,其所承受的应力加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重视其各项因素的影响,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楼层的设计,其中在多层楼的抗震设计中,多使用纵横墙承重,或者是横墙承重。

三、总结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房屋倒塌的概率,即使出现较强地震引发房屋倒塌,对于房屋倒塌情况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倒塌带来的人员伤亡。结构设计人员除了强化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之外,还要重点对建筑当地的地质与气候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与施工材料进行全面结合从而选出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为实现建筑抗震以及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力. 建筑结构对建筑抗震的作用[J]. 硅谷,2010( 24) : 188.

[2]燕鸣全. 建筑楼梯对结构抗震设计影响的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2012.

[3]张培培. 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对结构的影响[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36) : 246.

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过点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性能抗震设计

一、超限高层建筑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相关分析

(一)对高点的判别。10层高以上的建筑物才被叫做大型高层建筑。其中还有超限大型高层建筑。而对于我国高层建筑是否超限的判断则是通过将其有关高度同相应标准要求的限值相比较来作出,它一般涉及高宽比的超限、建筑平面规律超限和竖向规律的超限三个层面。

(二)过点我国中高层建筑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内涵问题。在当前的环境下,当今世界各地均把”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思想视为其建筑物抗震的根本原则,并且通过时间与实际经验的证明,该思想对于大地震灾难问题在解决结构上是目前人类所可以想到的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不过,该思想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尽管可以让建筑物在大地震面前屹立不倒而保障了人类的生命安全,但在大地震中却很易造成建筑结构功能的损害,进而给各方面对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但在当前的社会实际基础上,该思想早已造成了巨大了的损失,其缺陷也有所体现,所以,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更加关键。基于性能设计的建筑起初就以抗震为设计基准并贯彻于建筑整个施工流程的自始至终,主要对构造系统的布局、建筑设计,以及施工阶段中对建筑构件系统的运用、对其质量的把关等方面加以规定,从而实现了建筑构件系统即使在抗震影响下,也能完成其构造功能的设计目的。

(三)超限中国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水平。根据当前相关法规,中国的超限对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水平大致分为如下六个方面的标准:1、在地震过后可以保证建筑构件的完整性,通常不需对其进行修补就可以重新使用;2、在地震过后可以保证建筑构件的完整性,内部仅有几个细小的裂纹,在通常情况下不需对其进行修补就可以重新使用;3、在地震过后可以保证建筑主要构件的完整性,其他部位虽有裂纹但在对其进行一般修补以后也能重新使用4、如果在地震过后建筑物的主要构件有轻度损坏,或者其他非主要构件也有中等程度的损坏,建筑必须进行相应的修补后方可重新使用;5、当抗震过后建筑物主要构件有中等程度的损坏,其他非主要构件有中等程度以上的损坏,建筑物必须进行相应的修理与补强方可使用。

(四)中国超限大型高层建筑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技术问题。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约束,当时中国的建筑科技发展水平还未到达相当的先进水准,因此中国超限高层建筑基于性能抗震的技术设计,并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高层建筑的工程设计也更加复杂化了,在对建筑物进行可行性结构评价时,往往因为评价结论都是根据有关实验结果进行,而导致了这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进行有效实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年代,每栋高层建筑设计都需要有所革新,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型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水平都无法进行正确的划分,并且鉴于大型高层建筑的复杂性,对其抗震性能水平的主要评价方法如Pushover分析,在某些情形下也无法适应计算的要求,所以对其进行分类的计算方法也亟待提高。虽然综合上述所说,基于性能水准的耐震设计方法在过点大型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是较为合理的,不过鉴于建筑的特点和复杂性,具体应怎样进行和设计则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对中国超限建筑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建议。按照前文所述,中国逾期建筑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缺陷问题大多集中体现于对抗震技术水平的评价上,尤其是按照《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法规》,由于其对中抗震技术水平规范缺乏具体的规范,导致在对构造实施工程设计时常常无法实现”中震可修”的目的。所以,希望补充法规中对地震应力技术水平规范的缺陷,通过在中震和小震中间再增设一次中小震的技术指标,将对中震的规范进一步细分,并规范相关的特性技术指标,实现”中震可修”的设计目标更为具体。再把前文提出的六个主要结构性能水平,改为建筑功能良好、轻度损坏、较严重损坏、重大破坏和近乎倒塌的五种结构性能水平,以简化具體的重要构造性能水平技术指标,使工程设计更富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六)抗震措施探讨。要通过复合螺旋箍筋来增加柱的抗剪强度,并提高对砼的约束效果,才能实现提高短梁抗震特性的目的。使用分体梁方式。提高短梁的受压强度可降低梁截面、增加剪跨比,进而提高整体构件的抗震特性。

二、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超限中国高层建筑基于性能抗震材料的设计,在工程实践上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并极大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超限中国高层建筑的安全程度。尽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式,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在抗震作用水平的评价和对建筑物性能水平的估算等方面都未能得以克服,不过随着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设计方式还可以取得很好的完善与成熟。

参考文献

[1] 杨粤. 探析超限型钢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J]. 低碳世界,2019,9(10):188-189.

[2] 彭茹.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及受力分析[J]. 粉煤灰综合利用,2021,35(3):8-12,71.

[3] 肖斌. 框支剪力墙超限高层结构设计探讨[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4):49-50.

[4] 张骥,张仲先. 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25(4):245-248.

[5] 王栋,卢文胜,吕西林. 某高位转换框支剪力墙超限高层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 振动与冲击,2013,32(21):142-149.

作者简介:张晓华,1988年生,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研究生,工程师,就职于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第4篇

以合肥市瑶海区为背景,通过对其自然条件的分析,研究自然条件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对“瑶海新城”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提出建议,改善城市面貌,为居民提供宜居的人居环境。

合肥市瑶海区位于城市东部,是合肥四大老城区之一。全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 个乡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依据瑶海区“十二五”规划,瑶海区由老工业区向现代商住区转变,进行旧城改造。本文主要分析自然因素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

1. 地理交通

瑶海区东与肥东县接壤,西南相隔南淝河、板桥河,与包河区相望。瑶海区集中了合肥市重要的交通介质。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合肥的城东方向成为与长三角城市相接和交流的重要出口,位于瑶海区的火车新站也成为联通外界的重要交通介质。在最新的全国铁路网规划图中,连接起了全国七条重要干线,将打通北京、阜阳、西安、武汉、九江、芜湖(宣城和杭州)和南京(上海)七个出口。在此背景下,位于瑶海区始建于1935年的火车新站将在整个安徽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连接省内、省外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交通地理优势为瑶海区居民带来交通上的便利,同时也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目前,瑶海区除火车新站之外还有合肥汽车客运总站、省客运公司长途汽车站、汽车东站等。交通运输设施的集中导致瑶海区拥有大量人流,使得很大一部分区域内车多人杂,并且容易在交通高峰期造成堵塞,治安隐患也较为突出。

2. 地质

2.1 地下水

合肥市境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其裂缝和空隙均不发达,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为含水微弱,不能作为城市大规模供水的水源。

(1)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受到地下水流向的制约。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应分别位于地下水的下水方向和上水方向,以避免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合肥市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系流向基本相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市域。瑶海区现状的工业选址基本合理,且没有重工业加工厂、化工厂等落户,基本不受地下水流向影响。

(2)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布局由地下水埋藏深度所决定。地下水埋藏深度足够深,才能允许地表建筑物越高,地下层数越多。由于地下开采量少,瑶海区可以依据需求建筑高层建筑。但紧邻的南淝河、板桥河两侧地下水为第四纪松岩类,孔隙较大,含水性较强,储水量较多,且地下存有淤泥层,只适合建筑轻型建筑,不宜建筑层数过多的建筑。

2.2 地震

合肥市有四组六条不同规模的断裂,分别是:1)池河-西山驿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东界断裂;2)乌云山合肥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西界断裂;3)肥中断裂;4)六安-合肥断裂;5)韩摆渡-肥西断裂;6)桥头集-东关断裂。合肥曾遭受多次中强地震,因此合肥市综合抵御地震能力应为7级以上,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级的地震防灾能力。

瑶海区应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防灾据点和防灾公园,并具有畅通的周边交通环境和配套设施。对城区建筑,应在抗战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及城区建设和改造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3. 地形地貌

瑶海区全境处于燕山期断隔盆地之中。工程地质主要为软地基和膨胀土,适合置建轻型建筑。若建高层建筑,需采取加固和防震措施。全区地势总体低缓平坦,虽然无法像合肥市西北部那样形成山地丘陵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但瑶海区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丰富了城市环境景观,为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打下基础。

4.气候

合肥市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梅雨显著、夏雨丰沛等特征。

4.1 气温

合肥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通常无寒冷天气和高温天气,年平均气温为15.7℃,与同纬度的其他城市相比,合肥气候是温和的。季节气候特征为冬夏长,各达四个月;春秋短,各只有两个月左右。温度条件较周边大部分城市为优,适宜人居。

4.2 湿度

合肥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湿度为76%,湿度偏大。湿度大造成城市居民衣物不宜干燥,食物和储藏东西易发生霉变,各种家用电器易生锈,居民易患风湿、类风湿等疾病。

目前瑶海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且有不少老旧红砖房,应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建。尤其是底层住户建筑应设防潮层,并且住宅建筑底部架空是较好的选择,人为有效地减少湿度对人居条件的影响。

4.3 风象

合肥市全年最多风向是偏东风,最少风向是偏西风。合肥各月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1~1月以偏北风为主,2~3月以偏东风为主,4~7月以偏南风为主,8~10月又转为偏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在1-1.5m/s的静风频率占全年的18%左右。

风速越小,空气污染物越容易聚集,空气污染程度越高。在1m/s的静风条件下,风便失去了扩散空气污染物的作用,加剧空气污染的程度,对城市人居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一般来说,静风频率大于47%时,不宜作为工业选址。虽然瑶海区静风频率只达18%,但由于合肥市全年以偏东风为最多风向,以不布置重工业、少量布置轻工业为宜,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

4.4 大气污染

城区内人口集中,污染较重。合肥市大气污染是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烟尘型污染为主。合肥城区的大气质量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由于北城区拥有大房郢水库和湿地公园等大自然呼吸调节系统,北城区的大气质量最优。瑶海区由于交通聚集,车辆排放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对此应严格控制瑶海区车流量,并扩大区内绿地面积,以缓解上空大气污染。

5. 水文

南淝河流经瑶海区,与包河、银河、雨花塘、琥珀潭、黑池坝及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水体形成合肥市环城水系。作为合肥市“母亲河”的南淝河发源于大别山余脉的南部,是巢湖水系的一大支流,全长70公里,由西向东南穿合肥而过,为合肥市提供主要的工业及生活用水。然而,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过度排放,这条“母亲河”已经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严重损坏城市容貌环境。鉴于此,合肥市政府决定从1998年开始对南淝河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治污清淤、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景观等,着重解决源头水质,激活其生态功能。

为避免南淝河再次受到污染,瑶海区应禁止布置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造纸厂等。预防南淝河污染就必须大力推行污水处理,严格控制取水和排水,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瑶海区应合理运用南淝河水文条件,通过植物造景、地形起伏等现代园林手法在河道两岸增绿造景,丰富河道多样性,营造具有节奏感、韵律性的生态景观带。滨水建筑应采用渐进增高的方式,按照距离滨水的远近采用不同的建筑高度,满足更多人观看滨水景观的需求,同时使丰富周边建筑的空间景观。

6. 结语

目前,瑶海区已近开始打造“瑶海新城”,成片的危旧房改造,改造拥挤的道路系统,全面推进坝上街、火车站南货场等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瑶海区作为合肥的东部的“桥头堡”,应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打造宜居瑶海,为瑶海居民提供良好的新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Z],1996:331.

[2] 合肥市瑶海区地方志办公室. 瑶海年鉴2008 [M]. 合肥:黄山书社,2008:34.

[3] 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合肥市志[EB/OL]. http://61.191.16.234: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58033&channelid=4444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分布十分广泛,很多地方需要实施抗震预防措施,尤其是广大农村。所以,搞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一设的飞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农村房屋建设中暴露出来工程抗震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做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抗震防灾;村镇建设;房屋建筑

我国的村镇建设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一般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都没有正规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大多抗震性能未予考虑。

历次地震害证明,地震时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乡村建设时的布局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考虑抗震基本要求。因此,本着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力有限的实情,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此前,笔者曾就农村小城镇建设先后本县各乡镇进行调研,结合房屋工程工程抗震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搞好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作的关键,是抓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村镇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一程质量。

一、编制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是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水串等不利地段。

第三,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第四,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第五,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木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型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在农房震害调查中美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尽量均匀的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茬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钢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第一,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第二,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1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搓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厘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

第三,土坯墙的土坯宜采用优质粘土,掺入草苇加适当的水压制而成。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

第四,生土房屋内外墙体应同时交错夯筑或咬砌,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每隔厘米左右放一层竹筋、木条、荆条等拉结材料。

第五,任何墙体都不得留有通缝,农村村镇建设只要做到合理规划,有依据的进行抗震一设计,并保证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质量,就一定能确保村镇建筑抵御来自于该区域内的地震影响。

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对抗震要求的要求,在总体上能发挥着控制主导的作用。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几个设计问题。

【关键词】抗震设计 建筑设计 平面布置

建筑設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抗震结构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抗震因素,才能为建筑后期的抗震设计打好基础。建筑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建筑设计的改动较小。当建筑设计已初步形成后,建筑结构就应根据原则遵照设计的要求。在建筑设计方案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方案合理、科学布置结构部件,保证建筑结构刚度的均匀分布,使建筑结构的受力与变形能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及抗震性能。在建筑设计若不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就会导致建筑布局设计限制抗震布局设计。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建筑结构部件的承载能力与抗震性能,则要增加结构的截面面积,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要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屋顶抗震性能等问题进行分析。

2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主要设计问题

2.1体型设计

建筑体型设计主要涉及到建筑平面形状与主体空间形状两个方面的设计。建筑的平面形状较为复杂,若平面上的凹进、外凸、伸悬及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情况在地震中最容易出现破坏。而平面形状简单的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较轻。因此在建筑体型设计时,应尽量保证简洁、规则的平面与空间形状,如矩形、圆形、方形、扇形的体型。尽可能减少内凹或外凸体型,也需尽量减少不对称的侧翼及过长的伸翼。在建筑体型设计中应使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均匀分布,以防出现因体型不对称引起的扭转反应。

2.2平面布置设计

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平面布置能直接反映出建筑的使用功能。而且,建筑平面布置与建筑的抗震性能之间的关系密切。在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刚度的分布均匀,以防建筑出现扭转效应。建筑墙体的布置必须要均匀对称,且抗震墙的布置也要与结构抗震要求之间相一致。对于刚度较大的楼层,电梯井的布置应居中、简要,以防产生偏心扭转地震效应。建筑平面布置要为建筑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布置提供基础,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抗震性能要求能融合一体,从而充分发挥建筑抗震设计中建筑设计的基础作用。

2.3竖向布置设计

建筑设计中的竖向布置设计能直接反映出建筑高度结构的质量及刚度分布。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若较低的楼层主要是商场、购物中心,在建筑设计上要求大柱距、大空间; 而较高的楼层主要是写字楼、公寓楼等,其低层设柱、墙均比较少。由于建筑使用功能各异,使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与刚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均匀状态,主要的问题为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与刚度之间的分布不均,容易产生突发变形。在质量与刚度最差的楼层容易产生变形量较大或抗震承载力不足的薄弱层,从而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建筑设计中,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容易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齐墙体不连续、上层墙多有柱、下层墙少无柱等请情况,从而导致地震力的传递受阻,使剪力墙设置无法直通到底层,再加上剪力墙布置不对称,都会导致建筑物的抗震作用产生不均匀、不对称的情况,容易产生扭转作用,从而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

2.4 建筑设计的限值控制

根据我国近年来地震灾害经验,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设计中一些必须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以下两点: (1) 建筑的层数及总高度; (2) 对建筑抗震的横墙问题及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问题。

2.5 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

屋顶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尤其是在现代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设计问题更为重要。根据近年来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审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建筑屋顶设计中主要存在过高或过重两个问题。当建筑屋顶设计过高或过重时,不仅会使建筑的变形量

较大,还会使地震作用加大,都会影响建筑屋顶及其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当屋顶建筑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处于同一条线时,尤其是当屋顶建筑的抗侧力墙和下部建筑的抗侧力墙体不连续时,就容易产生地震的扭转作用,从而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屋顶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其高度,并采用一些高强轻质材料,通过保证建筑结构刚度的均匀分布,使屋顶与下部建筑的重心点相一致,从而减少屋顶建筑的变形量及地震作用,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3建筑师应学习和应用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

3.1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建筑抗震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开始研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到建筑学领域,其中的多主体仿真技术被更多地运用于建筑学专业中疏散模拟(包括地震灾害下人员紧急逃生)的研究。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其地震多主体计算仿真技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并取得成效,可通过运算将地震发生时人员的逃生路径,出口等以3d动画形式显示出来。多主体仿真技术已成为建筑物内人员逃生的训练工具和建筑物抗震评价手段,并为建筑设计提供完善的科学依据。

3.2 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建立实体模型实验相结合

当建筑师在设计抗震重要性很高和建筑体型很特殊的建筑物时,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实施可行性除了要以现行有关规范进行验证,还要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建立实体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日本名古屋的。mode螺旋塔学园。是一座自由形体的超高层建筑,在多震国家建造体型很不规则的建筑物无疑是一个挑战,然而建筑设计通过建立实体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实验,使得设计方案可行实施:其抗震原理是把建筑物比作一颗树木,基础是树根,内桁架钢管是树干,外围列柱是树枝,边梁和大梁是树杈,设计中对各部位的屈服强度及塑性进行模拟实验,调整数据参数达到抗震要求。

4结语

为做出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BJ11-89建筑抗震设计[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道德环境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