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范文

2023-09-21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1篇

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不得套作或抄袭。撤销话题、强化材料,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考察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个示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问题

1、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材料的大概内容是鲸为了追捕沙丁鱼陷入海滩,而沙丁鱼却逃生了。

我们首先看巨大的鲸是怎样陷入沙滩的,因为它只看到沙丁鱼,没有看到险境沙滩,才会落得沙丁鱼没吃到,反而陷在沙中动弹不得的结局。

其次,在巨大的鲸眼中,沙丁鱼太渺小了,不足畏惧,只要逮住它,就是一顿美餐,哪里想到小小的沙丁鱼会引它入险境。

再来看沙丁鱼,它与强大的鲸相比微小而处于劣势,但它能利用身体小、灵活、需水少的优势向浅水奔逃,得以逃生。

所以这则材料的主旨是:人应该怎样对待诱惑和弱小者,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处险境怎样才能战胜强敌的问题。诱惑弱小 冷静、自身优势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可以选取主旨的一个方面立意,于是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立意:

1、每个人都会遭遇诱惑,把目光放远,才能避免跌进陷阱;

2、藐视弱小,等于自掘坟墓;

3、身处险境,冷静思考,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强敌。小结:这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是,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

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命题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结果【解析】材料中可作构思的角度有如下几种: ① 从《格林童话》的价值 ② 从格林兄弟的不得不放弃 ③ 从朋友的偶然发现 ④ 从柏林出版社的结集出版 ⑤ 从格林兄弟付出的努力 ⑥ 从假设与结论的背离 ⑦ 从格林兄弟的放得下 急功近利者难以获取真正的成功 是金子哪里都要发光 舍弃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勇于探究;要持之以恒 理论与实际有差距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学习目标 抓关键句法 因果分析法 整体把握法 审题立意

多个角度法原则方法 全面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也含关键词) 突出中心 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自古以来,人们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精神的依托。宋人尤袤对读书之乐有更形象的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袤,孤寂而读之以当有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于谦在《观书》中这样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还是在仕途顺畅之际;无论是隐居于山村,还是宦居于朝堂,都以读书为乐。然而现代人好像与书渐行渐远,在精神上少了停泊的地方。例1抓材料的核心关键词立意现代人为何还需以书为伴 现代人以书为伴会怎样 现代人为何远离了书本 现代人该如何以书为伴 需要注意的句子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例2审题立意之方法 1.抓关键句法 【分析】关键句

立意—— 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 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2.因果分析法

例1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审题立意之方法

例2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纹丝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2.因果分析法

审题立意之方法立意:“事实胜于雄辩” “酒香还需巧吆喝”结果原因 审题立意之方法 3.多个角度法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看风景,成风景 索取与奉献

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 学会观察事物 其实你很美

因为有了你×√√√√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审题立意之方法 3.多个角度法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欣赏你你也是一道风景 要看到他人的长处

世界因你而美丽×√√审题立意之方法 3.多个角度法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共同的风景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相互欣赏 和谐之美 风景你我他 营造共赢的风景

相映成趣的美丽√√√√√√ 审题立意之方法 4.整体把握法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分析】: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 【立意】:“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也就是这句话 学以致用 ◆训练题1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解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 ”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提醒】注意身份。

【立意】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等。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某大城市,中程公交车的始发站,每天天未亮,就有许多老人排着长队,早早地为乘车上中学或大学的儿孙占个座位。 判断下列立意属哪一种:切题,偏题或者离题 学以致用 ◆训练题2 学以致用 ◆训练题3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

1、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贬斥)

2、【观点【:材料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3、【立意】: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 、“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学以致用 ◆训练题4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 立意参考:

这个故事虽小,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防止腐败要从慎初开始,切勿一次落水,就“不复顾惜”了。

1、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要坚定持久,走好每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

4、善始善终,画好休止符

5、把关守节当慎初

6、要防微杜渐

7、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

8、别在污秽中沉沦

9、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

10、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11、给心灵以洁净的“落脚”之地 学以致用 ◆训练题5 (2010·全国课标卷)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环境可以造就人

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狼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断体验,从而顽强生存下来,强调了内在动力的重要性。

外在评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解析立意】

围绕“环境” “内在动力” “外在评价” 人的成长的影响或作用 环境、内在动力、外在评价 人才成长 学以致用 ◆训练题6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2篇

——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指导

[写作指津] 当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之后,多则材料的作文命题也就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热点。多则材料作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与材料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在思想内容上,或在逻辑关系上,或在结构形式上,或在时空组合上。

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几则材料并列,互为补充,对同一问题作相同层面的叙述、描绘、阐发。如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有一种热带观赏鱼„„

一类是几则材料对立统一,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对或相反的事例。如2007全国卷Ⅱ:

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

由以上两道作文题可以看到,第一道作文题中的热带观赏鱼、狼、罗森塔尔挑选学生等三则材料,呈现的是互为补充的并列关系。第二道作文题中的两则材料,一个是反面的,丛飞帮助别人,别人没有帮助他;另一个是正面例子,白血病学生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他。

多则材料作文题比单则材料更加丰富复杂。由于多则材料容量大、条件多、组合关系复杂,所以在观点的提炼上,较单则材料难度大得多;在提炼论点方法上也和单则材料不同。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不可能互不相干,总是在某一点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因此多则材料的审题和观点提炼,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找出几则材料组合的“内在联系”点,为作文的立意点。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抓核心句法。核心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或者几段材料的主旨常常体现在核心句上,抓住这些核心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如果写作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我们只要抓住“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一核心句,立意与拟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三则材料虽各有侧重,反映的主题却是相同的。热带鱼的材料侧重告诉人们,人才成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狼的材料侧重告诉人们,好奇心在人才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塔尔的心理测验则告诉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是它们共同的主题。

(2)综合归纳法。有的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不管是漫画材料,还是文字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例如上面列举的2007全国卷Ⅱ,只要将两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无论是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其实质都与提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有关,批判个别冷漠和不道德的行为,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围绕这些精神实质立意无疑都是正确的。

再如第一题,这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因不理解而嘲笑。第二句话是说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这两句话都说的是生活中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现象,是果。第三句是说原因:用眼睛或智力了解,没有用心。同时,告诉人们用心了解。三句

1 话的共同点可归纳为:了解他人要用心,而不是眼睛或智力。用心了解他人,就能懂得他人的快乐,就不会嘲笑他人。这便是这组材料的立意点。

(3)化大为小法。如果对多则材料进行整合“求同”,所得到的角度较大,或者较空洞抽象,那么就有必要把大角度化小一点,把抽象概括的一句话变为具体可感的若干侧面,调动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进而确定立意。如上文所举的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就可由“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大的角度,化为若干个较小的角度,如:①成才需要自由空间;②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③成才需要自信;④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等等。这样,既可从一个人自身挖掘促使其成才的种种因素,也可以从成才的外在因素方面展开,更可以把内外因结合起来谈,这样化大为小后,考生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用所掌握的素材和写作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阅历,写出异彩纷呈的文章来。

(4)辩证分析法。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如根据下面的两则材料进行写作: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

另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却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乍看这两则材料,两位哲人对是否“从零开始”这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甚至形成对立,如果就此草率地以某一方面的论点作为中心论点,在论述中难免会顾此失彼,违背了全面理解材料的原则。怎样运用辩证的思维将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观点统一起来呢?深入分析材料便不难发现,前者劝导人们要有向前看的眼光,对于过去的失败与成功,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恒心;而后者提醒人们,在迈步前行时,也不要忘了积累和记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不要忘了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嘱托。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辩证的分析,就可以确立中心,涉笔成文了。

再如第二题。对这类材料,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就这组材料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生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5)异中求同法。对于不能一眼看透的多则材料,在确立论点时,那就要着眼于对照比较,异中求同,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找出能统摄各则材料的思想观点。能统摄各则材料的思想观点就是中心论点。

如第四则。我们首先必须寻觅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的本质意义。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运用追问的方式,获取它们的本质内涵。其实质应该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独辟蹊径与超越他人、坚持个性与创新方法、理性地对待前人的成绩、辩证地对待祖辈的功绩等。这样可以拟定题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切莫迷失在伟大面前、沉醉还是创新、寻觅自己的用武之地、选择超越等。

第七题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认真分析,还是可以从“思维的片面性”上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它们都暴露了人们看问题的误区:

2 以偏概全。据此可以确立如下的论点: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然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同一扇窗户,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淖。 ②把脸迎向阳光,心情就不会被雨淋湿。 ③与其抱怨造物者在玫瑰花丛里附上尖刺,何不感谢造物者在尖刺上添加了玫瑰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三则材料都说明了对待生活的应有的态度。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心境心境,境由心生,就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例如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她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著作。对待生活,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快乐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对于我们青年朋友来说,确立怎样的幸福观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好坏。生活中有顺境和逆境,如何去面对?这些都是立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写作时,要做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乐观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不顺,正确对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理解命题意图。

2、 在审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扩大写作题材;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领悟命题作文的要点,把握命题作文的写法

一、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1、 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1 “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1)中心的暗示: “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

(3)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4)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 “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例2“因你而精彩”

分析:

(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

(2)选材的暗示:“你”是突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均可入围;

(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悟。

(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

练习

【2011陕西】想看见你的美

试着从四个暗示的角度分析,看写作的重点在哪里。(谁?想看见?你?笑?)

2、 审清文题中的修饰语

题目中有一些修饰语,对作文有具体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加以注意 例“可喜的变化”

分析:文题中“可喜”二字对 “变化”起了限制的作用。其实,“变化”有两种,既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此文修饰语规定了必须写好的变化。文中还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变化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写变化后的情景,对比中强调后者,才能突出“可喜”之处。另外,文章还应有适当的议论,以便点出“可喜”的深刻内涵。

练习(二选一)

(2011·上海市)命题作文:悄悄地提醒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写一篇文章。 (2011·浙江台州*)以“身后的目光”为题目..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3、审清题目的限定词

在一些中考命题作文中,会出现一些限定词,但是在写作中很多人不注意,往往会导致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例1“那是一首诗” (2011·广东佛山)“每天都是一首诗”

分析:

“一首”点明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一个彼此有联系,能够和在一起的事件,决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写成几个片段,只照应主题,缺乏联系,导致变成那是“几首诗”。

例2“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分析:

“一切”很容易被忽略掉,那么什么是 “一切”呢?怎样表现“一切”呢?至少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才能被称为“一切”,比如学习和生活,比如学校、家庭、社会,比如物质和精神?? 练习(2011·江苏南通)

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4、审清题目前面的引导词

命题作文前的引导词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引导词?其实,引导词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习作思路的方式,因此,审清引导词,然后和自己所审题所发现的信息互相印证,就能知道,命题作文该写些什么。

例1:第一次月考作文引导词

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

“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显然是告诉了我们写作选材,“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显然是告诉写作的中心,这样看来,与我们在第一项审题时是一致的。

练习(2011·天津市)

同学们,回首你的初中生活,一定会有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如同闪亮的星子(星星),将你记忆的夜空点燃得璀璨而美丽,那星子,或许是父母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或许是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欢悦,自信的笑颜;或许是懊悔的泪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思索……那星子虽然已经在夜空滑过,但它所闪耀的光辉却会永远与你相伴。请选取其中最明亮的,来铭记你的初中时代吧!

题目:如星子滑过夜空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二、命题作文写作示例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去尽情描绘,用心抒写。

题目:那是一首诗

审题:

①“诗”是让人感受温馨的显示卡,由文题中的“诗”字,我们可以确定,要写的内容一定是给我们以欣喜、感动、美好之类的东西,留在我们心底的一定是最深刻、最感人,且愈久愈香的记忆。引导词中“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也暗示了这一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那”具体化。

②题目前的引导语既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又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它具体而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内容,“岁月”“生活”,可以是某个时间,也可以是某一类生活,还可以是我们人生路上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感人至深的诗篇”)。 确定写作内容:

我们在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 “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指代时间。如“童年”“初三”“春天”“夏夜”等等

②指代地点。如“故乡”“349宿舍”“清晨的校园”“晚自习时的教室”等等 ③指代人物。如“父爱”“奶奶的唠叨”“师恩”“友情”等等

④指代景物。如“那片草地”“那微黄的灯光”“那孤独的树”等等

⑤指代其他事物、事件等。如“名著”“活动”“精神”等等

?? 巧妙组织结构:

①用小标题结构全文。如写“大自然是一首诗”时,就可以用四季的色彩来拟小标题:绿色序曲、红色乐章、黄色乐章、白色乐章,从而展现大自然的美丽。

②用课本剧结构全文。如写“349宿舍是一首诗”时,就可以运用剧本的形式组织结构,幕启、寝室成员陆续登场、落幕,还可以设计话外音等,从而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③用诗的结构组织全文。如写“初三是一首诗”时,就可以如此组合镜头:序——酸,

第一节——苦,第二节——辣,尾声——甜。以此表现“我”对初三生活的感悟:刚进入初三,感到生活异样,接着尝到紧张之苦,临近中考感到竞争的火辣,中考揭晓感到收获的甜蜜。

?? 其实,组织结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写出美文佳作来。 确定写作手法和写作详略:

写作手法有很多种,但是一个总的原则是:内容单调了,“我”就变。比如,如果写“那片草地”,景物单一,但我可以变化时间、变化心情、变化视角去观察去描写。比如,事件如果太平常了,就变化自己的叙述方式,变顺叙为倒叙,运用其他一些写作上的技法去让平地起波澜。这样,作文才会真正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让文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感染力。

至于详略的安排,那就是看审题中题目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了。此处不再赘述。

三、指导学生审题和写作 作文题目(改编自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

“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时代②因经过长时间或经过使用而变色或变形的(跟“新”相对):~书③曾经有过的;以前的:张家口是~察哈尔省省会④老交情;老朋友:怀~

【旧书】①破旧的书②古书

请你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以围绕“旧书”展开叙述,讲关于旧书的故事,也可以围绕它写自己的心路历程,从“旧”的释义上入手,选择一个突破口。

附:陕西新课改以来历年中考作文题

2006年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45分)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力求有创意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若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③凡涉及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代替

(一)、命题作文

题目:和你在一起

(二)、话题作文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座山峰,甚至一种精神……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激起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伟大的形象,还有那难以磨灭的记忆就会从心底涌起……

请以“仰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45分)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力求有创意

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若写成诗歌则不少于20行

③凡涉及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代替

(一)、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后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你好吗?

(二)材料作文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不要将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优势比较。

②记住,你自己是独特的。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要给他人以应有的尊重。 ③凡遇失败,切莫自责不已。

④和处世积极,喜欢与你同行的人并共享人生的朋友交往。

请根据材料,联系实际,任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拟定标题,选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你对自己这篇考场作文满意吗?请从选材与主题关系的角度做点儿自我评价(100字左右)

2008年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镇南关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力求有创意

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凡涉及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代替

④不要套作,不抄袭

(一)、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后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到了生活的温馨;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彩;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生活中,我们见过无数张脸。

请以“难忘那张__________脸”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二)、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 请以“做个有心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009年(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生活永不停滞,每一个时刻都是新生的、新鲜的。我欣喜地发现: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请以“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凡涉及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代替

2010年(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这里,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展示着多彩的生活…… 请以“在这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 2011年(50分)

按要求作文。(50分) 题目:想看见你的笑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篇二:命题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是其它作文形式的基础。就作文本身而言,作文题目堪称“眉目”,是作文的“眼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作文材料和主题的浓缩或概括。

写好命题作文的第一步是审好题,它是命题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因此,审题是一篇作文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审准了作文题目,作文才会切题,选材也才有了导向,主题也就随之确立;否则,作文中就容易偏偏题,甚至离题现象。

命题作文出现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出现题目及要求;第二种形式是通过一段引语引出题目,然后提出作文要求。这两种形式中,第二种形式是第一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命题作文的形式,下面谈谈在写命题作文时如何审题。

一、审作文要求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有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而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或显示或隐含于作文题目及要求中。在审题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研读作文题目,捕捉其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审题中明白了这一点,在作文中我们便有了清晰的作文导向而不至于迷路。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迎着初升的太阳……初升的太阳,光芒洒身上,好温暖……初升的太阳,像一位刚出生的婴儿,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初升的太阳很安静却又充满了活力,相比夕阳的美丽,它便少了一份哀伤,多了一份朝气。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请以“初升的太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通过研读审查作文要求,我们便可捕捉到其中的信息:

1、这篇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以“初升的太阳”为题,但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材的基础上作文。

2、材料中的信息以“初升的太阳”为写作意象,表明了其作本身的作用——新的开始;交待了其特点——温暖;体现了其喻意——像充满好奇的婴儿;写出了其类比意—— 与夕阳相比初升的太阳安静、充满活力、朝气;展示了其象征意义——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有奉献的精神。

3、限制中给出了文体选择的自由:除了不能写诗歌外,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及自己的爱好选择文体。

4、在立意上可充分发挥自主性——立意自定。

通过对作文要求的研读审查,我便明确了作文具体要求我们写什么,也提示我们怎样写,从而把握了作文的导向。

二、审作文题目

它是审题中最重要的一步,决定写作的对象、重点、主题、体裁等。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审题目的写作对象和题眼。

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中确定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如从上例“初升的太阳”从中我们确定写作的意象是“太阳”,确定了写作意象,作文才不至于偏题、离题。有些题目,我们根据意象,从它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等方面构思确定新的写作意象,作文才会有新意。“初升的太阳”引语材料中,实际上就预示了太阳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我们可从中选材一方面来写。

其次,要审清作文题目的题眼是什么,找准了题眼,也就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这才有利于把握作文内容的重心

(1).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作文的题目有很多个要素组成,要考虑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2007年莱芜中考命题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 表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出曲折,引人入胜。又如2007年南通中考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题目中的“微笑”不仅指一种看得见的面部表情,更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品性,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所以写作时我们不能就“微笑”写微笑,必须“由外见内,寓内于外”,表现“微笑”的深层意义。题目中还有一个概念“出发”,这给我们什么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只有这样把握,构思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文章才能凸现“微笑”的魅力。

(2).注意“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如2007年南京中考命题作文《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点明“钥匙”的含义。“钥匙”在这里很显然不是指真的开门的钥匙,而应该是指在感受快乐,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等过程中,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说“钥匙”是指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写“找到了快乐的钥匙”,“找到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等沟通的钥匙”,“找到了克服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某个困难的钥匙”等等。又如2007年仙桃中考作文《人间何处无风景》,这道全命题的作文,考查考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关键点在“风景”之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景”的解释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显然,如果写成人间何处无美丽的自然景观,就显得肤浅了。“风景”不仅指自然景观,还可以是象征意义的风景,如美好的人、事或精神风貌、社会风气等。“风景”很宽泛,写自然之风景,要选取典型的具体的去描绘,如一花一草,如一石一鸟,精致刻画,以小的风景,去影射文题中人间之风景。写人生、社会之风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去表现,要善于从生活的见闻中寻找,发现“风景”的细节,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见解,成就“人人胸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

(3).注意“修饰语”,明确选择范围。作文题目中往往对本次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限制。如2007年上海中考命题作文《记住这一天》,“这一天”是对时间的限制;2007年天津中考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心中的” 是对范围的限制;2007年安徽中考命题作文《我们的心近了》,“我们的” 是对人称的限制;2007年益阳中考命题作文《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一 双” 是对数量的限制。

(4).注意“标志词”,明确文章的体裁。一般地讲,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也多属记叙文。题目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都是议论文。凡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以及带有“介绍”、“说明”等字样的,多要求写成说明文。有的文题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属于一题多体,如《水》、《路》、《习惯》、《榜样》等。

又如:“初升的太阳”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题眼是修饰语“初升”,作文的重心在于突出初升的特点或寓意。但有些命题作文可能只是一个词时,又如何着手寻找题眼呢?如:“路”,对于这类题目,只告诉了写作对象,而且写作范围广阔无边,如果找不到写作题眼,在作文时可能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我们可根据“路”这一意象,从它的本义,喻义,类比义,象征义等方面切入,确定题眼,如你要写的是“成功之路”,它的题眼是“成功”;你要写“人生之路”它的题眼则在于“人生”。

2、审题目中是否蕴含了文章的主题

作文题目虽只是文章的名字,但有时它也蕴含了文章的主题,在审题时,我们要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确定主题。如果题目中蕴含了主题,则要以之为中心;如果作文中没有蕴含主题则可自由立意。这样才不至于在写作时偏离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文章,即使构思再精巧,语言再有文采,也只不过是一个徒有生命的“植物人”,因此,审准主题成了关键。例如:“在阳光下成长” 阳光可以从充满温暖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来考虑。“风景这边独好” 不仅可以写自然景观,还可以写人文景观。如:友爱向上的班集体

3、审题目中的人称要求

作文中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用法及作用。一篇作文,在没有人称限制时,我们可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人称,但,有些题目,对人称的选择作了明确的限制或要求,审题时,必须审清人称才不至于犯错,如《写在我心中的记忆》则只能用于第一人称来写;而写《在心中的记忆》则没有人称限制。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 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4、审作文的体裁

现在的作文,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所以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不限制文体。但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考虑文体,任何一篇文章它都有特定的文体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题目中是否限制要写成什么文体,或根据需要可写什么文体,如果在写作前不思考清楚并确定文体,那么在写作中就容易随心所欲而导致作文失败,如以《路》为题写作文,文体的选择较灵活:可写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诗歌等文体,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要容易一些。

总之,在作文时,我们必须在下笔前认真研读审题,审清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内容,只有真正审清了题目具体内容及要求,我们才能在作文中围绕中心选材,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样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辅导,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5、审准范围

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例如: 我在中考的前一天 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我的初三生活我的青春岁月

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家乡变了” ,应有一个时间对比。 “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

有些题目限定了特定的形容词,要注意在该意义范围内组材。如:“我想有个——的家 ”这是一个半命题文题,横线上可填“完整”“和谐”一类的词。

题目较长,提出要求较多的。如:《我经历过的一段最有意义的时光》,审题时可发现,这题目有四点要求:<1>要求必须写我。<2>要写出经历过的事情和感情、体会。<3>是一段生活,而不能只是一天中的一件事。<4>这段生活必须是有意义的。虽然题目长、框框多,只要细心推敲就能弄清它的范围,辨明题意、打开视野、展开联想——可以是小学时代生活,可以是夏令营里生活,可以是课外小组的活动……

五.审定寓意。有些题目,意兼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像山上的小路,门前的马路、上学的路、村旁的路……这样看,就要与路上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写出那件有意义的事来;若从象征意义去分析,往往可以联想到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 对于这种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

“你,让我驻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分析:你是谁?为什么让我驻足?

构思指导:

“你”,第二人称,亲切的称呼能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本题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宽容度较大。

“你”是谁?“你”可以是人,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古今中外,思路打开。

以人为例,“你”可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塑像,可以是报刊亭挂着的图片的主人公,可以是街头弹吉他的青年。

以景为例,“你”可以是北京什刹海,可以是首都博物馆,也可以是地方小吃。

“你”可以是现实中遇到的;假如是想象中的一次驻足,似也无妨。

要注意一点,要写成“你”,而非“你们”。对象角度需单一。

为何让我驻足,应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作者应着眼于人、景、物的特点,挖掘身后的价值所在。让我驻足者,必有魅力,是文化价值还是情感引力?要有思维纵深,要知道,“你, 篇三:命题作文审题指导——中考作文专项复习

命题作文审题指导——中考作文专项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审题常见的误区,掌握常见审题的方法。

2.养成作文前认真审题,列写提纲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审题的方法,能准确审好题 。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归纳总结,展示误区

(一)忽略指向:不能整体把握、遗漏要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题目的某一要素上,以偏概全,导致跑题。如?今天真好?,忽略了?今天?这个时间限定范围,而只在?真好?上面做文章,素材不考虑时间。)

1.忽视背景语——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不同,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走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的文脉相贯通。

在毕业告别晚会上,有位同学在纪念册上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可我长大了,总会离开你;老师,我知道你爱我,可我毕业了,总会离开你;朋友,我知道你爱我,可我升学了,总会离开你……

亲爱的同学,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些什么?请你以?总有离开的时候?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1)自定角度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字数不少于600;(4)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作文背景语提供了一个情境,?毕业告别晚会?,晚会本身已含有题目中的?离开?之意。 主体部分有三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提到了离开妈妈、老师、朋友,提醒我们可以书写亲情、师生情、友情。省略号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素,省略号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提醒我们关 于离开的故事和思考,应该还有许多。

如果忽视背景语和题目的分析探究,对照材料一一道来:离开母亲,离开老师,离开朋友,没有自己的构思,流于空谈,变成像扩写,又像问答,肯定很难深入。

2.忽略提示语: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例: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⑴要写自己的,不能写别人的;⑵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⑴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⑵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二)游离中心:不能辨明主次、突出重心。(如?心灵的选择?,有的就详写?选择?,略写?心灵?,结果走进了喧宾夺主的误区。)

1.主次失衡——《父辈》

?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例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题目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应侧重于写?老师?,刻画老师的形象;后者则应侧重于写?我?与?老师?间的交往过从,重点则要落在事件的叙写上。

2.修饰失度 ——《运动会花絮》指文题有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而作者审题时注意不足,造成文章没有显示那些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致使文间修饰不足或超出限度,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题意要求。如以《运动会花絮》为题作文,有位考生却只记叙了4×100米接力赛这一件事,详细描绘了,接力赛的精彩过程,显然离题了。从文题看,似乎没有限量,其实是有的。因为?花絮?一词是指各种比较有趣的零碎新闻,既然是?零碎?就不只一件了。把握题意的?量度?,原有的400米角逐,文字可压缩,然后再选两三件运动会上的小事来记叙。当然,这若干件事所组成的?运动会花絮?,还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做统帅才是。

3.角度失准——《发生在家里的一件趣事》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趣味不足

(三)理解肤浅:不能由表及里、化实为虚。(只在?题目?的表面意义上做文章,把注意力放在对?题目?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而臵?题目?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寓意于不顾,导致跑题。)

在没有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随意处理,这种现象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中居多,往往造成跑题这样的重大失误。有些作文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比较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如《心愿》:是谁的心愿?是什么样的心愿?是一个还是几个心愿?-----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要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如果只静止写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愿,极力渲染?心愿?变成现实的心情,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的原因却写得很少,虽然也扣题,但只抓住外表,影响题目深度。例:《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 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四.展示交流,技法指津

可以说,应试作文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搞清楚究竟有哪些限制,按指令操作,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审清字数限制和保密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在这我就不多说了。我想就审清范围和体裁这两方面的内容,谈谈要注意的问题:

(一)忽略指向——审清限制

1.明确限制

(1)时间限制—《暑假记事》《童年往事》

(2)处所限制—《校园风景》《上学路上》

(3)数量限制—《班级趣事几则》《班级中有趣的一件事》《你是我的偶像》《你们是我的偶像》

(4)人称限制—《老师,您好》第一人称《妈妈的手》第三人称写,贯穿全文的人称是妈妈或她。

2.理清结构:文题无论是短语或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结构,对较长的题目,对它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就能准确地领悟题意,掌握其要求和重点。《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题目可切割为?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成长的路上?限定写作范围,发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她)?可以是爸妈---理清的人称关系。?牵着我的手?是谓语,题眼,着力表现的内容,牵手可以是手拉手,也可理解为帮助和关爱,所以写作时重点表现我是怎样在她的牵手中成长,她给予我哪些无私的帮助和关爱。(主谓关系2.偏正关系3.并列关系

(二)游离中心——抓住题眼

1.抓题眼:一般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

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告别》《生日》

(2)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 《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审题时只要扣住?题眼?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3)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

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4)文题是一个简单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

(5)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如:《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初升?是题眼;《我最爱这里的风景》,题眼是?最爱?与?风景?两个词;《成长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题眼是?成长?与?牵手?两个词。 《人生处处有考场》,则应扣住?处处?和?考场?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无处不都对我们有所考验。

只有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三)理解肤浅——挖掘深意

汉语词汇,含义丰富,不少词语除了本意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所以,要使作文在考场取胜,还要细致审题。特别是一些文题是一个短语或句子,但是文题中会有一些词语语意多关,使文章出现内涵和外延上的多义性,是审题需要挖掘的题点。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对阳光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大自然的阳光,团结互助的或是一声声关切问候的似阳关温暖这心胸的人与人之间和善的阳光,校园中同学们一张张活泼的笑脸传达着友好信息纯真友谊的阳光,家中,父母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似真挚的亲情的阳光等。再比如这个题目?我眼中的色彩?,意兼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 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从而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再如文题《我长大了》,它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我”长胖了,长高了,更主要的是说“我”懂事了。写作时明确了这一点,就会选择让“我”懂事的一件事或一段过程,写出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又如“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五.自学检查,实战演练

1.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1)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2)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3)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4)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六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2.请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审题:(1)?一堂?暗示了行文的过程应体现出一定的时间性、连贯性、阶段性的过程,如一次阅历,一次经历,一番观察,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天马行空来写。

(2)题目中?也?意味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语文课,命题者的意图是让我们写

自然、生活中的?语文课?,同时必须要体现出与常规的语文课的不同。

六.展示文题,写作指导

1.展示文题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

2.合作交流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4篇

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命题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如同在蓝天里放风筝.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因此考生可写的内容更多,切入的角度也更多,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有利于考生尽情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最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

而半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是审清题目,补好题目,把半命题作文变成命题作文来写。

一、首先要审好已命题部分

即要求对题目中出现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加以综合,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如果我们在审题时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可能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必须全面。

1)审清已命题部分的显性信息

《,也是一种享受》修饰中心词“享受”的,应是美好、温馨、浪漫的东西。补充的内容应该是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享受”有所不同,如“平淡”“冒险”“离别”等。这样立意才能与众不同,写出新意。

2)审清已命题部分的隐性信息

作文试题中经常带有一定程度的隐含信息,准确把握这些隐含信息,是正确审题的重要一环。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也是一种享受》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关键字“也”字则应突出,要有对比,有参照物,能形成对比。它表明了题目中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享受”有所不同,如“平淡”“冒险”“离别”等。

二、其次应审好题目中的空缺部分。

对它的解读是非常关键的。半命题作文有的需要填主语,有的需要填谓语,有的需填宾语中心语,有的需要填定语状补等其它成份。这一部分审题时考生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填哪些内容?2.哪些内容不能填?

3、命题者在命题时是否有一定的命题倾向?

《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某人所说的话意思,“明白道理”、“明白意思”是合符语法的,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合符语法了。

《生活好比》填完的题目是一个比喻句,“生活”是本体,“好比”是喻词,喻体是要考生填的。填题时,要根据要求“先回忆难忘的生活经历,品尝其中的人生滋味”来思考,填好题,填妙题。如:“生活好比一首歌”、“生活好比爬大山”、“生活好比怪味豆”、“生活好比万花筒”等都是很好的题目。如果填成了“生活好比快乐”、“生活好比学习”,则是读不通的怪题。

有些学生在填补半命题作文题目时,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有生活经历、切身感受,只追求新奇,所以选择了一些不该选择的词语补题写作文。我曾经出过这样一个半命题作文:《感受》。把作文阅完之后,我曾经找过一个写《感受战争》题目作文的学生谈过话。当我问他老师为什么给他写描写不具体的评语时,他红着脸说他的作文是瞎编的,再问他为什么单单选这个题目写作时,他的回答更让我吃惊-----“新鲜、时髦儿”。是啊,这个学生为了追求新奇,宁愿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写进作文里,只因没有生活经历和切身体会,当然只可能写个大概,不可能写得具体生动,使人产生共鸣。

三、最后还要审好作文要求。

半命题作文一般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1、题目独立出现与提示(要求、 导语)相结合。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 标题完整。

2、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3、不得抄袭。

这些要求中含有对补题的限制,对文体、字数的限制,对选材的限制。 作文要求中还有的对诸如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字数等等作了一定要求。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5篇

——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审题常见失误:

1、理解肤浅:不能由表及里、化实为虚。(只在“题目”的表面意义上做文章,把注意力放在对“题目”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而置“题目”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寓意于不顾,导致跑题。例如:《那天,阳光真暖》 •

2、顾此失彼:不能整体把握、遗漏要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题目的某一要素上,以偏概全,导致跑题。如“今天真好”,忽略了“今天”这个时间限定范围,而只在“真好”上面做文章,素材不考虑时间。) •

3、游离中心:不能辨明主次、突出重心。(如“心灵的选择”,有的就详写“选择”,略写“心灵”,“敢当绿叶”结果走进了喧宾夺主的误区。)

例:《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

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审题的重要性

清人薛雪《一飘诗话》云:“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说的就是审题的重要性。

那怎样审题昵?下面我们以命题作文为例归纳说说审题的技巧。

一、抓住题眼,明确题意

二、挖掘深意

三、审清限制

(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抓住题眼,明确题意

我们常说: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我们要“据题辨眼”,意思就是说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所谓抓题眼就是在审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写作时,也要以这一关键词语为统帅,为重点,为灵魂。 如何找到题眼呢?——看标题结构,据题辨眼

词语式标题

《寻 》《好奇》 短语式标题

《敢当绿叶》

句子式标题

《今天真好》《我做主》

《倾注》

1、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初夏坚持的味道》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往往就是“题眼”。

《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3、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谓语部分即是“题眼”。

不同结构方式的命题,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心灵的选择》

1、偏正结构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

2、动宾结构的“题眼”——往往是谓语。

3、主谓结构的“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

…… 《 触摸都巿》《感受乡村》,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都市”“乡村”是中心词吗?不是,它们只是地域概念,只是你论述的对象。而 “触摸”“感受”才是中心词,你需要在文中体现这个动作的过程。究竟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触摸都市的,触摸到了都市的什么?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感受乡村的,感受到了它的什么?

实字题眼:

1、动词:

《他(她)教我怎样做人》、《这件事启迪了我》

2、形容词:

《童年趣事》

3、名词:

《我的一个秘密》《日记本风波》

4、代词:

《我做主》《我的好朋友们》

5、数词:

《初中生活二三事》 《日记一则》

虚字做题眼的,往往起着实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有副词的,如《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最”为题眼,要能通过比较,显示出喜爱的程度。 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

如“门其实开着”

“——其实很快乐”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

再如《下雨天,真好》,“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

……

虚字做题眼的还有介词,如《为了××》,“为了”是表目的的介词,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写出做出某件事的目的;有连词的,如《我和班集体》。要写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词的,如《变了》,侧重于写变后的情况,可有的考生,写了变化的过程,把它当作《变化》或《改变》之题来写,当然偏题较远了。有叹词的,如《哦,这就是生活》,表达惊叹和明了之情,如果写不出这层意味就难获得高分。

整体把握审题法

抓住了题眼,只能说抓住了写作的重心。在审题时我们还要有全局意识,即对作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仔细认真地揣摩、体悟、辩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例:《我终于笑了》

题目可以划分为“我”、“终于”、“笑”和“了”四个部分。“我”表明这篇文章应是第一人称,也只能写有关考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写“他”或者某人,则是偏题。“终于”是最后的意思,表明写的文章要有一个结局,有一个交代,要具有完整性。“笑”表明文章内容的性质是高兴的,我的心情是开心的,没有写出这种高兴和开心,则是不符合题意。“了”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标志词,表明我的开心不是以后的事情,而是经历过了的。进一步分析这几个词,会发现,最为关键的词是“终于”,它隐含了我的笑来之不易,文章没有写出这层含意,就难获取高分。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挖掘深意

我们知道,在应试作文中有很多题目,看似题目清楚、简单,审题的难度看似不大,实际上,即使是由简短的几个字构成的作文题.里面也会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它同样需要我们细致揣摩、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从而为文章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

比如这个题目“我眼中的色彩”,意兼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从而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一、挖掘引申义。 如文题《我长大了》,它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我”长胖了,长高了,更主要的是说“我”懂事了。写作时明确了这一点,就会选择让“我”懂事的一件事或一段过程,写出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

又如“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二、挖掘比喻义。

近两年,比喻入题的现象很普遍。如:

“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我心中的太阳”

“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心中有盏红绿灯”

“收藏阳光”

我们要善于由虚到实,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

如文题《我心中的太阳》。题中的“太阳”一词蕴含着比喻义,我们可以采用揭示比喻义的方法来挖掘“太阳”的比喻义,或似阳光般的温暖,美丽;或万丈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而这又在我心中深深地铭记着。抓住了比喻义,思路被打开了,取材领域也被拓宽了,立意也被挖深了。

三、挖掘象征义。 如文题《扬帆》,并不是指驾船出海之类的,这道题目,要求写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文章。生气勃勃、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是扬帆形象上的特征。在写作时,就要抓住这一特征,联系实际,抒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一定的主题。

引申法、添补法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面对有深层含义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引申法将题目意思加以引申,化虚为实,用添补法进行扩展,化大为小,开拓思路,依据自己的擅长,决定信息取舍,决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 当我们看到《脸》这个题目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实(本义)

虚(抽象义)

• 可以想到本义的“人的脸面”。 • 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

可以想到延伸义的“表情或一种情感”等。用添补法的方法把这个词语具体,可以写“微笑的脸”、“害羞的脸”、“丑陋的脸”、“可爱的脸”……

同时也可以想到其比喻义,如“表面的”、“一种面貌”,用添补法把这个词语具体化——“虚伪的脸”、“城市的脸”

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和添补法不仅适合于这些意兼双关的,如象征词(如“风波”)、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的作文题目,它还适合于词语式标题的审题。

例如《寻》: • 先明确什么是“寻”,然后延伸扩展:

一个民族的寻找

一个家庭的寻找

一个人的寻找

在此基础上用“添补法”,使“寻”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1、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坚持不懈地寻、成功(失败)的寻找、一次有意义的寻找、一次难忘的追寻、……

2、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寻信仰、寻文化、寻亲情、寻被忽略的美、……

随心所欲不逾矩, 下笔千言不走题

——审清限制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有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而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或显示或隐含于作文题目及要求中。在审题时,我们要认真、细心地研读作文的各个组成部分,审清它的限制,捕捉其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审题中明白了这一点,在作文中我们便有了清晰的作文导向而不至于迷路。

例: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通过研读审查这部分内容,我们便可捕捉到其中的信息.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1. 点示立意角度,2.开拓写作思路。题目为《笑声》,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此而联想到的某个方面。文题的“导语”用“友情在加深”这组排比句,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

可以说,应试作文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搞清楚究竟有哪些限制,按指令操作,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审清字数限制和保密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审清范围和体裁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注意的问题。

《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 《我家的钟点工》 《初中生活二三事》 《我们是初生的太阳》 《美,在我们身边 》 《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

从这组文题中,大家有没有看出题目对行文提出的明确的写作范围?题目中有没有限制语?

试题分析

海淀区

题目:初夏

的味道

繁花已谢,绿树成荫,这个初夏对于初三的我们而言,别有一番味道。奋斗、关爱、离别......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最真切的意义。请在“初夏

的味道”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初夏,幸福的味道

初夏,细雨迷蒙,斜斜地落到我的脸上。

万家灯火,很温暖地亮着,只有一个窗口不协调地暗着,犹如这夜色。“爸妈又去探望外婆了吧!”我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

没精打采地拿出钥匙,推门,开灯。突至的光刺痛了我的双眼。闭上眼,再睁开,渐渐地适应。家,空无一人,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也许,我在期待着一个惊喜。

屋外,雨声渐渐打了起来,窗户上发出“滴答”的声音,听得让人心惊。我暗笑自己的愚笨,多么无望的期待!

正在郁闷时,门外却传来了那熟悉的脚步声,沉稳而又略显仓促。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但父亲已经进了门,真真实实地站在我的面前。他几乎全身湿透,头发上还滴着水滴。

“爸,你今晚不是要和妈妈一起去探望外婆吗?怎么回来了?”我疑惑地看着他,声音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惊喜。

“傻孩子,我不回来,谁给你做饭吃?我跟你妈说了,让她先去,等我帮你做好饭,搭最后班车去。”爸爸一边答着话,一边忙向厨房走去。“真是的,何必又要回家跑一趟?我也不小了嘛,可以泡面吃啊!”“你不要老是吃泡面,那对身体不好。在家吃多好,美味又营养!”爸带着有点严肃的态度说。

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我突然觉得好感动。

一会儿,爸端来了一碗东西给我:“下雨了,天气有点冷,别吃冷东西,要尽量吃热的。你最近总咳嗽,我给你蒸了只梨子,里面放着几颗冰糖呢!你吃吃看,应该蛮好吃的。”爸爸微笑着看着我,脸上写满了只有我才能读懂的关爱。

我想,也只有爱,才能让一个男人如此细心体贴吧!我觉得很幸福,有一个深爱自己的爸爸,那是一种潜在平凡的爱,我无时无刻不被它包围,也因为它的永恒我饿不曾珍惜。可他又在爸爸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一次又一次被感动。

材料作文审题范文第6篇

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重难点: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特点是话题范围比较大、比较抽象。关键在于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例:

福州市2008年 作文

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想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幺一天,我们也会把爱的花番传递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中心;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滴水之恩”关键字就是“恩”,话题化小化具体就可以化为具体某一次或某一个人的恩。如“父恩”“母恩”等等。也可以化为“恩的作用”或者如何对待“恩”等等。

二、 审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少考)

重点: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

三、 审关键字、词

例:

(1)2012福州中考作文题:

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 中考写作要求: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关键词:“会爱”

(2)2011福州中考语文作文题:

化解生活难题,跨越学习高度,迎接机遇挑战,架设心灵桥梁,独辟创新蹊径,领略人生风景,常常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少走一步,也许功亏一篑;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

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关键词:再

(3)2010福州中考语文作文题:

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要结合自身生活体验

关键字词:尝试、要结合自身生活体验

四 、审字数、特殊条件

上一篇:初三生活作文范文下一篇:电子政务典型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