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

2024-08-31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第1篇

1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四种“知识支柱”是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2 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他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 课程内容 教科书)和教学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

3 公众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一是理解科学本身;二是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4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结构的革新与实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5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有2个,化学1,化学2;选修课程模块有6个。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

6 高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7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开展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建议理工类修至8个学分,化学类修至12个学分。 8 教材概念和形式(什么是教材呈现的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化学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化学课本,即教科书,教科书是唯一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源泉和主宰。现代观念认为,电子的,纸质的,视听的学习材料均可称为教材。 9 栏目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名实相副 整体自洽 数量适当 便与运用 10 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

教学设计经历了设计意识由朦胧到清晰,理念由自发到自觉,操作由经验到规范的发展过程。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可以把教学设计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

1直感设计——设计者通常是教师,主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直观感觉来进行的教学设计。(设计质量较差,实践效果没有保证)

2经验设计——设计者通常是教师,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主要依据,以过去教学的经历为模板进行的设计。(设计效果受设计者已有经验和概括水平的影响,教学效果难以稳步发展)

3试验(辅助)设计——设计者先根据某些理论或假说进行验证性教学试验,然后在总结试验情况,形成实践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设计质量有所保证,加快了经验的积累过程,也对理性认识起到了检验,修正,完善,发展的作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成熟)

4系统设计——依据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提升到行的层次,代表了当今教学设计的最高水平)

试验(辅助)设计的系统设计都属于现代教学设计。

11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首先需要树立的新理念

1 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2化学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化学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系统运用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素,以及两主体双向互动所采取的有意识行为的总称。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施教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和构建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13 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设计准备

1 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2调查,研究学习主体。

3了解,研究教学任务。

4研究并掌握教学内容。

5 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目标

1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2制定教学目标是, 还要注意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各教学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要达到最高层次。

3 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把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

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的形成需要逻辑思维参与,但它不只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常常还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

设计教学媒体

化学教学媒体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化学教育信息,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设计整合,运用和反馈环节

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14 教学语言的基本提点和要求

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化学教学语言应该准确,鲜明,生动。 书面语言规范,严谨,详略得当。口头语言简短

2 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讲课语言声音清晰洪亮,流利,发音标准,语速适当, 善于运用实验,板书, 声情并茂,有感染力。

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正确地应用化学术语,确切的表达化学概念和命题。 15 板书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

内容:课题名称

授课提纲,

教学要点和难点

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

要求:要有计划,准确,简洁,富有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考虑板书的形式的版面设计

16 化学教学媒体

17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18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识取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19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联系—预测策略

20 教师的素质有哪些结合经验谈谈

21化学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1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广博二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实施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胜任化学教学工作。

2化学教师的试验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演示实验教学,设计和改进化学试验的能力及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第2篇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一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一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一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

一、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判断和意识、———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一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 的———和难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一———、———。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一(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

11.———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20世纪70年代———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

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5.( )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 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能论” 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 )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3. 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第3篇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一味的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以及强加一些本不属于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内容。因为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教材(教科书)的基本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方面:(1)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的“信息功能”。(2)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3)为学习者提供合理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教材的基本功能是否能够实现,这还需要看教师会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教材,因为态度会表露出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教材的功能。教材是随着社会形势、教育体制的变化和学术文化的进展,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历史地发生着变化的。对教材的态度不同,也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如果认为教材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在近代以前的学校里,以基督教的圣经和儒教的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文献的原文作为教材来使用。尽管也要求理解其神圣的内容,但基本上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就是采用的“用教材教”的方法;反之则会采用“教教材”的教学方法。在“教教材”的场合,教材自身是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往往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用教材教”的场合,教材乃是作为学生的学习课题提示应当教授的事项(要素)时的手段或媒介。可以说,“用教材教”正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格与功能。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人格发展和知识习得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知识与思维是作为产物与过程相互结合的。知识是在思维中采取一定的形态表征的,知识借助思维而抽象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内化新知的场合,已知的知识成为构成要素。学生依靠他已知的知识,借助思维达于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也是思维的一个条件。“学习的两个侧面——过程与结果、思考力的发展与知识习得——是辩证统一的”。再者,知识、信念、能力、技能,构成了多层次的相互关系。知识的习得是信念形成的前提,而坚固的信念将会从本质上影响知识的习得。一方面,知识习得与信念形成是以学生某种程度的智慧素质作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在知识习得与信念形成的过程中,智慧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人格形成的这种复杂过程中,知识是基本要素。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在教师备课时要切实做到依据语文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并让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要求。前面说到教学视屏《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这些都是“用教材教”的典型例子。例如《给予树》板书课题、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词语教学—认字理解词、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人物事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到生活中,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采用了语感教学。语感教学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感教学中,教师在言语作品深入对话、充分挖掘言语作品唤情点的基础上,要以情感性教学言语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熏陶中提升语感能力,培育语感品质。这位老师抓住文章的唤情点,并品味几句重要的话语,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而且让学生在生活自主学习金吉娅的品质。这位老师把教材作为材料,与学生一起感受人间的爱,希望自己也做一位有爱之人,热心帮助他人。老师抓住“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三句话来品味。不但品味出了作者的情感,还品味出了金吉娅的善良,甚至品味出了人类的情感。文章着重在一个“情”,要是弄懂了情,弄通了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探究的是它对学生的人生、现实的生活、复杂的社会的指导作用,这才是“用教材教”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探求文章的本意。《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认识生字词、文章分层、段落大意、作者的思想情感、济南雪景图。这位老师就是“教教材”,这也是现今中小学许多教师的做法。肢解美女式的教学方式,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划分层次讲解,概括每层的中心大意,就像将一位美女的腿脚一个一个的卸下来。最后追溯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情感,就像这位老师说的这篇文章表现了老舍对济南的喜爱,以及对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思想情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也许老舍先生本人也不是很清楚,真的有必要弄清老舍先生的真正情感吗?最近在某所高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讲解舒婷的《致橡树》时将舒婷本人请到了现场,讲完后那位老师请舒婷给予评价,当时诗人只是说了句话,并没有给予评价。话的意思应该是文章不是这样解读的,文章的意思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解释。现在不是有人提倡让作者出来说话吗?让作者本人来讲他们自己文章的意思,本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就算是把作者的本意弄准确了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教学的目的,不过也只是那些坚决拥护“教教材”的老师们才会去做的。不过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现在中考高考未改革,在语文试题中一些明明是主观性的题目偏偏有固定的答案,而那些题目却又恰巧是关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的。因此,就会有老师去注重教材的原始意义,并坚持不懈的追求。最终导致“用教材教”这样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无人问津。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第4篇

(二)填空题 C 共计6个模块,相当于6个主题。

1、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中学生物学课程可分为 D 高中必修部分共计6个模块,相当于6个主题。

课程和 课程。

6、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2、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包括 和 两部分内容,A 前言:主要介绍课程标准的制作背景、和制作过程。 其中前一部分是在初中生物课基础上,对生物学核心知识B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指出的扩展和延伸,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生共同的生物科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学素养;后一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由学生自己C 内容标准:详细描述了不同阶段学习的具体内容和选择学习内容,以便为学生学习方向和择业提供帮助。 知识点。

3、生物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大陆地区生物学课程改革D 实施建议:提出了活动和探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及进展中的重大事件,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课时分配。 《 》,200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

7、关于生物学课程目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生物学课程总目标包括了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

4、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具体标准都是描述学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生学习的 ,是用 描述学生学习后学习行B 课程的总目标是一种宏观的、较为抽象的表述方式,为上的变化。 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要求。

5、我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这种尝C 课程总目标代表了课程设计者对本课程的认识、理试性的课程标准框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依次为前念、期望、和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和教师应注意到的不言、 、 和实施建议。 同方面。

6、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选取了 个主题,并选择了 D 具体目标专指生物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应达到的作为主线,贯穿在这些主题之中。 标准。

7、课程目标是生物教师备课、上课、分析课的

8、关于教科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和 。(出发点、依据) A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忠于教

8、2000年后我国颁布的生物课程文件,将课程目标分为两材,不能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个层次来表述,一是课程 ,二是课程的 。 B 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

9、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 ,又是目标和内容要求。

学生学习的 。 C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10、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本学科 的理念、课程目D 教科书是在学科范畴之中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

标和内容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

(四)多项选择题 和 。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三)单项选择题 A中学生物学课程从性质上来讲属于学科课程。

1、下面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中学生物学课程属于科学课程。

A 它是中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C中学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B 它是中学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 D中学生物学课程属于选修课程。 C 它是科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 E中学生物学课程属于综合课。 D 它是一门非技术课程性质的科学课程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2、中学生物学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 A中学生物学课程面向全体中学生,其主要目的是提高A 面向全体中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的生物科学素养。 B中学生物学课程面向初中学生,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全B 面向大多数学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基体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C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我国大陆地区,初中阶段为必修课,C 面向全体初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生物学基高中阶段为选修课。 础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D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我国大陆地区初中阶段为必修课,D 面向部分高中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步入社高中阶段有选修和必修两部分。 会、择业、终身学习打基础。 E中学生物学课程应体现自然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3、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的具体方法。 A中学生物学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 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 B中学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C 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统一的探究和调查活C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我国大陆地区,初中阶段为必修课,动。 高中阶段为选修课。 D 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 D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我国大陆地区初中阶段为必修课,4、下面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阶段有选修和必修两部分。

A 它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E中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科课程。 程文件。

4、课程标准是

B 它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统一A《课程计划》 的最高要求。 B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C 它是对初中、高中阶段,生物学学习内容统一的具C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课程文件。 体详细的规定。 D《教学大纲》 E教学的具体内容的规定。 D 它是用一系列抽象的名词术语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5、生物课程标准是

5、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A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A 初中共选了10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由若干个二级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建议。 主题构成。 B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1 求。 C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系列思维方式、科学C每个中学生物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是一套探究方法、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 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D 确认和表述问题 、提出假设、为检验假设寻找证据、D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得出结论。 E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最高要求。

3、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们是

6、生物课程标准 A 强烈的好奇心、正确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

A是根据生物学教学大纲制定的详细的课程计划。 B 假设、观察、实验 B是根据课程计划,具体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生物课程C 解释、测量、数据分析 中的学习成果。 D 实事求是的态度、大量的参考资料、定量化的分析

C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

4、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是在 D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 A 20世纪60年代以前 B 20世纪70年代初期 E隐含地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C 20世纪80年代以后 D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5、对科学素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7、关于生物课程标准主要内容的说明正确的是 A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A前言:简要阐明了编写者的写作意图,为生物学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设计定了基调。 B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在不断变B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它化,不同时代人们对它的解释有所不同,而同一时代,不同指出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的机构、组织和专家对它的解释则是相同的。

C内容标准:共选取了科学探究、人与生物圈、生物的C 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对科学知识、多样性等10个主题。 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在已有基础上D内容标准都是用清晰的行为动词描述的行为目标。 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 E实施建议:主要建议课时的分配。 D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

8、属于我国7~9年级生物学课程总目标的是 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A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义。

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初步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A 具有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要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求。 C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B 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程技术为职业。 用。 C 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相同的要求。 D 掌握基因工程等生物学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D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E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参与社会各种活动的能科学情感。 力。

7、我国将生物科学素养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并

9、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能力方面具体目标包括 将它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

A思维习惯 B实验操作技能 C科学探究技能 A 1980年 B 1990年 D获取信息的能力 E思维能力 C 2000年 D 2001年

10、关于生物教科书的描述正确的是

8、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能够在A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工具 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B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 A 强烈的好奇心、团队合作、创造力、科学的思维方C教学内容的载体,它包括了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法 科知识、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知识的深度、呈现方式以及B 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编写思路等。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D教师不可选择、不可变动的教学内容 C 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的方法、E教科书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受编写人左右 诚实的学习品质

第二章: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D 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诚实、合作、顽强的学

(二)填空题 习精神

1、自然科学包括 和 两部分,前者是相对稳定

9、 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的研究结果及由此构成的知识体系,后者是科学家们在A 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探索自然奥秘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及科学家们在思考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和解决问题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B 科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

2、自然科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纬度构成:科学是一个知识体性和稳定性。

系、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C 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能够为一切问题提套 、科学要与 相互作用。 供全部答案。

3、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就是假设、 D 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和 。 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

(三)单项选择 可以被认知。

1、关于自然科学有关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10、学生科学探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科学依赖于定量化的工作、精确的测量 、观察与实验。 A 科学探究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B 自然科学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 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C 自然科学是指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各种活动。 D 科学工作定量化的特点将科学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B 科学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

2、自然科学主要的四个维度是 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探究A 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 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B 精确测量、认真观察、精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C 科学探究就是要学生掌握科学家们探究的方法,开

2 辟人类新的知识领域。

D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应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11、下面的叙述中,属于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的是

A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B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基于记忆。

C 学生应能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

D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科学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多项选择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要把生物课作为一门自然课程来对待。

B生物教学中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C生物教学中需要讲授、演示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科学内容,但不需要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

D生物教学中,应开展探究性学习,逐渐取消其他学习方式。

E生物教学中应重观察实验,以学生亲自观察实验获得知识为主。

2、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科学靠的是科学家的努力,而不是依赖于定量化的工作、依赖于精确的测量

B观察与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石

C科学理论只有当它们被实验反复证实之后,科学家们才会接受

D自然科学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得到积累 E科学就是指科学家的科研成果

3、科学的本质和特征包括

A定量化 B定性化 C观察与实验 D科学过程 E重复实验

4、关于科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科学是一个知识体,这个知识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但不会增大。

B科学和技术密不可分,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和追求 C科学是一套研究方法 D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 E科学对社会有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成长和发展根扎于社会之中

5、学生应掌握的自然科学核心的基础内容包括

A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运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

B学生以在校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C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

D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E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6、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

A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

B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C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D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E从不与他人合作,事事坚持独立的能力

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科学素养是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B我国最先使用了科学素养的概念。

C生物科学素养概念的确立,使世界范围的生物课程改

革走向深入。

D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E我国在2000年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

8、科学态度包括

A好奇心 B思维力 C诚实 D合作 E创造力

9、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世界不可以全部被认知

B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C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科学不能为一切提供全部答案 E科学能够为一切提供全部答案

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将其作为学习科学的方法

B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导那些“精英”在课余时间内进行探究

C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在课外活动课中进行

D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E科学探究不是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1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B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

C一个学生有没有生物科学素养,可以看他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多少和年级的高低

D多维的生物学素养是一个学生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和水平

E为学过生物学知识的人其生物学素养只能为零 第三章: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二)填空题

1、在心理学领域,围绕学习过程中知识如何获得、行为如

何改变的问题,形成了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即 和 的学习理论。

2、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首次用实验而不是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学习问题,是学习理论的一大超越,也为后继 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范式。

3、 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而 理论则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4、华生认为刺激与反应联系的形成遵循 律和

律。

5、 律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必要性, 律则提示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6、强化可以分为 和 两种类型,前者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后者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

7、斯金纳继承了华生强调的科学、客观和预测等心理学传统,采取以动物实验为依据的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研究取向,参照桑代克的学习原理,创立了 学说和 理论。

8、斯金纳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 ,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 。

9、斯金纳提出了 教学的概念,并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积极倡导 教学运动,此运动给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影响。

10、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D 小步调教学原则和强化学习 维的本质是 和 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

7、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最为重视的有 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A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11、讲解式教学是由教师将教材详细规划,使之成为有系统B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 有组织的知识,然后条理分明地向学生讲解。在实际教学的C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 过程中,讲解式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提供 和呈D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 现 。

8、关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描述正确的是

12、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发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A 强调学习过程 B 强调外在动机

学生表现出一种 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C 强调信息的储存 D 强调教师指示性的的语言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 信息 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

9、按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质性联系起来。 A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

13、皮亚杰学说是当代 理论的重要来源。皮亚杰认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的相互作B 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42 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14、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 向学生的传C 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递,而是学生 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象,防止过早语言化。 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D 学生的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竞

15、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争。

是一种 、一种假设。检验科学知识的标准是

10、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看它在 中是否可行、是否起作用。 A 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

16、概念转变理论就是试图理解和解释那些 是如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是把教学何转变为 的理论。概念转变被认为是科学内容加以内化,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B 在发现法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点。 而是在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因此发

17、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 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

性、新概念的合理性、 四个条件。 C 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D 发现学习不是机械学

(三)单项选择 习。

1、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对教育影响最大的三大理论是:

11、讲解式教学是

A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A 渐进分化和整和协调的教学方法。 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B 是学生机械接受性学习。C 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D 由教师将教材详细规划,使之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知识,然后条理分明地向学生讲解。 C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

12、讲解式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 程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A 渐进分化、整合协调 D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B 提供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新材料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C 提供先行组织者、整合协调

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得到D 呈现学习新材料、整合协调 的启示

13、先行组织者是指

A 新的学习与原有的学习没有太大的联系。 A 教师; B 学生; B 将概念和图表等联结起来有利于概念的学习、教具C 和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引导性材料; 的使用有利于教学。 D 学习材料 C 频因律提示我们要注意重点和难点的合理安排。

14、讲解式教学要遵守的原则是 D 近因律则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A 渐进分化、整合协调 B 提供先行组织者、呈现必要性。 学习新材料 C 提供先行组织者、整合协调 D

3、桑代克在1913年所做的一个经典行为主义的实验中,用呈现学习新材料、整合协调 的实验动物是

15、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狗 ; B 猫; C 白鼠; D 鸽子 A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共同点:以客观主义认识论

4、桑代克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律包括 为基础,认为世界是现实的、外在于学习者的。 A 准备律、近因律、效果律 B 频因律、准备律、效果律C B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知识的本质、组成、来源、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D 近因律、频因律、练习律 发展及应用不具有共同的假定。

5、桑代克的试误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C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试图分析、分解并且简化学A 按照准备律,预先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习,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个心理准备,或者创设让学生感到满意轻松的心理环境有D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共同之处。

B 按照效果律,惩罚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惩罚

16、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比奖赏的效果更有力。 A 科学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C 频因律提示我们要注意重点和难点的合理安排。 B 科学教育对培养人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D 近因律则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起着关键作用。 必要性。 C 科学教育改革是本次教育改革的焦点。

6、下面与斯金纳无关的叙述是 D 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着眼于培养科学精英。

A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

17、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 B 量力化教学原则和直观教学 C 程序教学 A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杜威

4 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B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的思想、皮亚杰学说。

C 布鲁纳经验性学习、皮亚杰学说、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D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皮亚杰学说。

18、建构主义认为

A 科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检验科学知识的标准是看它在实践中是否可行,是否起作用。

B 科学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精确反映,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的。

C 学习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结果,学习者是被动的吸收者。

D 学习者在教学前对所要学习的材料一无所知。

19、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突出特点是

A 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创设冲突的学习情境。

B 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创设冲突的学习情境。

C 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独立的学习方式,创设冲突的学习情境。

D 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自己为中心,注重独立的学习方式,创设冲突的学习情境 20、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

A 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B 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重视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C 从教师的经验出发、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D 从教师者的经验出发、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独立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1、概念转变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是

A 对新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B 对新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不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C 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D 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不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四)多项选择

1、对教育影响最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

A巴甫洛夫-华生的强化理论 B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

C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D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E桑代克的强化理论

2、华生认为刺激与反应联系的形成遵循

A效果律; B练习律; C近因律; D准备律; E频因律

3、按照华生的观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学习某种动作,就要经过多次联系,形成连续动作的习惯

B在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总是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C学习者的年龄、练习时间的分配、过度学习等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

D过度学习会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E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过度学习和集中学习

4、桑代克总结的学习规律有

A效果律; B练习律; C近因律;

D准备律; E频因律

5、按照桑代克的观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完全相同,其基本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

B刺激与反应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与练习次数有关 C学习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与其准备状态有关 D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强弱与反应后获得的奖惩有关 E不知道结果的练习,更有助于学习

6、斯金纳创立了

A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B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C强化理论 D试误理论 E发现学习理论

7、斯金纳认为

A机体一定需要接受明显刺激才能形成反应 B机体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刺激才能形成反应

C机体产生的反应可分为: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 D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行为的学习,如写字

E增加正强化或减少负强化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频率增加

8、与斯金纳有关的内容是

A强化教学原则 B概念图教学策略

C程序教学运动 D及时反馈原则 E直观教学原则

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坚持用理论推理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研究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研究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内因,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

E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

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E发现学习和意义学习都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1、发现学习强调

A学习过程 B直觉思维

C内在动机 D信息提取 E信息储存

12、按照布鲁纳的观点,下面的描述错误的是

A要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解释的非常清楚

B教师从事知识教学,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教材进行适当组织

C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表征方式

D教材难度安排不需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 E教师从事知识教学,不需配合学生的经验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现学习就是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

E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

14、下面内容与奥苏伯尔相关的有

A渐进分化 B整合协调 C讲解式教学

D先行组织者 E实验式教学

1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 A 获得反馈信息 B 引起学习动机 B建构主义理论是建筑学上的专用术语 C 明确学习目的 D 激发学习兴趣 C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全新的思想

2、不属于课堂教学导入应用原则的一条为 D建构主义理论就是皮亚杰学说 A 示范性和鲜明性 B 目的性和针对性 E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C 趣味性和艺术性 D 关联性和启发性

16、属于建构主义观点的描述有

3、教学基本语言技能不包括的要素是

A科学知识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A 语音和吐字; B 音色和音域; B科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C 语调和节奏;D 词汇和语法 一种假设。

4、一个人的能力与哪个因素无关

C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A 知识; B 体力; C 智力; D 财产 己的知识过程。

5、从教师工作的职责和特点出发,运用教学语言不需遵循D学习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原则是 的作用。 A 科学性和学科性 B针对性和生动性

E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主要是同化和顺应。 C 多样性和强化性 E 简明性和启发性

17、建构主义强调

6、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错误的表述是

A学习者的经验 B以学习者为中心 C学习情A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B 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C 境 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D 能力的形成比知识的获得要快

D互动的学习方式 E教师的作用

7、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8、概念转变理论 A 检查学习,巩固知识 B 激起动机,建立联系

A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的经验研究之上 C 传授知识,形成志趣 D 明确目的,形成概念 B建立在认知科学关于儿童错误概念的经验研究之上

8、与课堂提问的要点不符的是 C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 A 清晰与连贯 B 停顿与语速 D试图解释和理解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现有概念的 C 提示与评价 D 阐明与补充 E试图解释和理解错误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现有概念的

9、讲解法的优点在于

19、概念转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A 学生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B 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

A对错误概念的不满 C 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D 有利于记忆 B对现有概念的不满

10、下列各项中与讲解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C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D现有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善于组织和示范 E错误概念的不合理性、不可理解性

11、不属于变化技能的类型为

第四章:教学基本技能 A 教学媒体的变化 B 教学环境的变化

(二)填空题 C 教态的变化 D 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1、在课堂口语中,对词汇的要求是:规

12、应用变化技能的原则并不强调 范、 、 。 A 针对学生的特点 B 引起学生的注意

2、变化技能是把学生的 注意过渡到 注意C 注意反馈和调节 D 与其他技能的联接 的有效方式。

13、强化技能的类型有

3、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A 氛围强化 B 服饰强化 的 、 、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C 环境强化 D 动作强化

4、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

14、演示技能的十项要点不包括 和 的变化。 A 能动能静 B 现象明显

5、写在黑板正中的板书称 ,写在黑板两侧的板书C 示范准确 D 便于观察 称 。

(四)多项选择

6、板书的类型有:提纲式、 、图示

1、课堂教学导入的应用原则为 式、 、计算式等。 A 示范性和鲜明性; B 目的性和针对性;

7、板书的类型有: 、 、图示式、综合式、C 趣味性和艺术性 计算式等。 D 关联性和启发性; E 教育性和强化性

8、结束技能的类型有: 、 、集中小结、领悟主

2、教学基本语言技能包括以下诸要素 题、巩固练习等。 A 语音和吐字 B 音色和音域 C 语调和节

9、结束技能的类型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领悟主奏 题、 、 等。 D 词汇和语法 E 音量和语速

10、课堂讨论的方式主要有:全班讨论、 讨论、专

3、从教师工作的职责和特点出发,运用教学语言应遵循的题讨论和 讨论。 基本原则是

11、教学技能主要包括 、 、提问、A 科学性和学科性 B 教育性和针对性

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十个C 针对性和生动性 D 多样性和强化性 E 方面的技能。 简明性和启发性

12、教学技能主要包括 、 、导入、教

4、课堂提问起着以下作用

学语言、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十A 渗透思想教育 B 检查学习情况 C 促进思维发展 个方面的技能。 D 巩固所学知识 E 运用所学知识

13、教学技能主要包括 、 、导入、教

5、课堂提问的要点在于

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结束、课堂组织十A 提示与评价 B 阐明与补充 C 停顿与语速 个方面的技能。 D 清晰与连贯 E 指派与分配

(三)单项选择

6、讲解技能的类型可分为

1、与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目的无关的是 A 问题中心式 B 描述式 C 解释式

6 D 原理中心式 E 倡导式

8、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 、 五种感觉

7、讲解技能的要点在于 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A 注意语言技能的运用; B 注意变化技能的运用; C

9、科学不仅是 ,也是过程、 、态度、注意演示技能的运用 创造力、应用等的综合体。

D 注意板书技能的运用; E 注意强化技能的运用

10、科学不仅是知识,也是 、方法、 、创

8、变化技能的目的在于 造力、应用等的综合体。 A 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

(三)单项选择 B 创造引起学习动机的条件 C 丰富学习环境

1、概念图的特征表现在 D 利用多种传输通道传递信息 A 概念图不包含交叉连接 B 概念图不包含具体事例 E 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 C 概念图是按递进的形式表现的 D 概念图表达的

9、在变化技能中,教态的变化包括 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 A 思路的变化 B 身体的移动 C 声音的变化

2、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中不包括

D 目光接触 E 面部表情的变化 A 教师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帮助者

10、变化技能的应用原则为 B 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A 提倡有意识的变化; B 变化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C 学生要克服依赖别人的心理 C 变化技能的应用要有分寸; D 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D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间的联接要自然 E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变化技能

3、在合作学习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的类型有 A 学生之间积极主动互相依赖 A 演示强化 B 语言强化 C 动作强化 B 不需要每个成员都负责任

D 活动强化 E 标志强化 C 十分需要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12、强化技能的应用原则为 D 学生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A 强化要有目的性; B强化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C

4、在发现式探究教学中 强化的方式要单一D 强化的手段要多样; A 教师用准备的教具进行演示; E 使用强化技能要恰当、可靠 B 教师注意告诉学生怎样操作或观察什么

13、运用演示技能的要点是 C 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问题; A 安全第一 B 操作迅速 C 示范准确 D 教师让学生单独进行探究发现

D 现象明显 E 便于观察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

14、板书设计的目的是 A 要求学生及时表达 B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A 提示重点 B 展现教学内容结构 C 启发学生思考 C 要求学生进行眼、手、脑并用

D 强化记忆 E 检查学习效果 D 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观察过程

15、结束技能的类型有

6、以下体现STS教育特点的词汇中,不正确的是 A 巩固联系 B 领悟主题 C 集中小结 A 概念领域 B 创造力

D 比较异同 E 系统归纳 C 过程技能 D 模拟描述

16、课堂结束技能的应用原则是

(四)多项选择 A 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B 要注重培养学

1、概念图的特征表现在 生的技能 A 概念图包含具体事例 B 概念图讲求递进关系 C 要适当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 C 概念图包含交叉连接 D 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运用 D 概念图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 E 注重深化重要的事实、概念和规律 E 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

17、应用课堂组织技能的目的是

2、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 A 组织维持学生的注意 B 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A 可以作为竞赛的工具; B 可以作为学的工具; C 加强学生的进取心 D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C 可以作为教的工具 D 可以作为选拔的工具;

E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E 可以作为评价的工具

18、课堂管理性组织包括

3、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 A 指导性组织管理 B 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 A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C 诱导性组织管理 D 课堂秩序的管理 B 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E 启发性组织管理 C 学生有责任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会;

第五章 教学策略 D 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帮助者;E 小组中成员的竞

(二)填空题 争显得突出

1、在概念图中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 和连

4、积极主动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良好方法,这种依赖表接线上的 表示。 现在

2、概念图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三种工具: 的工具、 A 同伴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B 学习资源应该共享

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C 组内竞争,组间合作 D 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

3、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有三种基本的模式:一是竞争,二E 小组成员只有互助才能互利

是 ,三是 。

5、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负起责来是成功的关键,应采取

4、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以下措施

划、 、 和表达交流 A 小组人数越多成员的责任感越强

5、科学探究通常包括: 、 、B 不必考虑成员的能力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C 要求成员互教互学

6、探究教学中可以根据活动情况把探究活动分为: D 要求成员向小组或全班汇报工作

探究、推理性探究和 探究。 E 指派一名成员做检查督促者

7、观察是指利用 、 、味、嗅、触五种感

6、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A 设计教学活动 B 预计教学可能发生的困难

7 C 帮助学生分组 D 观察学习活动的进行

5、生物挂图的特点是 E 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A 可将生物复杂结构简约化 B 可将抽象过程形象化

7、探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 C 可呈现生物内外部联系 A 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D 能准确规范地表现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B 使学生自己努力解决问题 E 容易表现立体的、活动的事物 C 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6、直观教具在课堂上往往用于 D 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科技活动 A 揭示复杂机理 B 突破教学难点 E 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C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8、根据活动情况可将探究活动分为 D 设置悬念 E 巩固知识 A 创新式探究 B 自主式探究 C 发现式探究

7、在生物教学中,使用教具时应注意 D 实验式探究 E 推理性探究 A 学生是否注意到教具 B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

9、美国基础科学课程计划认为,科学过程技能包括 C出示教具的程序 D 出示教具的时机 A 观察和分类 B 测量和推论 C 预测和交流 E 教具的完好程度 D 假设和解释 E 实验和控制 第八章:中学生物学实验

10、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用的交流工具和技巧主要有

(二)填空题 A 图表 B 方程式 C 语言文字 D 符号

1、从学科特点上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 学实验、 E 模型 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

第六章: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2、从学科特点上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

(二)填空题 学实验、 学实验和 学实验。

1、直观即感性认识,是具体、直接、生动的事物作用于人

3、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包括 目标、 目标和的感官所产生的 、 和表象。 动作技能目标三部分。

2、实物,是生物活体,具有 、 、生

4、生物实验中的情感目标由低到高可分为 、接命性的特点。 受、 、满意等层次。

3、直观教学是发展学生 能力、 能力、

5、实验课教学一般是由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 、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 教师现场指导、 等环节构成。

4、生物教具中的替代物指的是无须 的、

6、演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是 , 只的物体。 是观察。

5、教具的组合方式有 和 两种。

(三)单项选择

6、每种直观教具都有自身的 和 ,不存在一种

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优于其他教具的教具。 A 是生物学科应培养的特殊能力 B 是学习生物

7、简易生物教具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 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的教具。 C 在初中阶段已相当完善 D 只能在实验

(三)单项选择 中得到培养

1、以下哪一项不是直观教学的优势表现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实验操作技能目标 A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B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A 学会观察,实验后进行记录、绘图、测算、统计、分析 知识的理解 B 能把所学知识归纳、综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C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D 有助于学生形C 会使用常规生物实验仪器、器具进行实验 成抽象思维 D 会采集、制作生物标本

2、合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根据是

3、教师控制下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前

A 教学内容和教具价格 B 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C A 知道实验课题、过程和结论 B 不知道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时数和学生年龄特点 D 教学时数和教具价格 C 知道实验课题、结论而不知道过程 D 知道实验课

3、简易教具应具备的特点不包括 题、过程而不知道结论 A 时效性强 B 设计新颖

4、在学生独立实验的主要环节中,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C 推广快捷 D 材料易取 A 组织教学 B 指导性谈话

(四)多项选择 C 演示实验 D 学生操作

1、直观教学的优势表现在

5、下列哪一个叙述是正确的? A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A 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 B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B 演示技能是学生小组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 C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C 演示技能是学生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 D 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思维 D 演示技能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 E 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6、下列与演示实验基本要求无关的叙述是

2、实物是生物活体,它的特点在于 A 讲清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A 真实具体 B 不受生态保护的限制 C 容易控制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D 能反映生物的一些可见形态和功能 E 有生命性 C 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D 方法要科学、操作要规范

7、下列不属于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的是

3、生物标本的特点是 A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B 唤起学生学习动机 A 不易失去真实色泽 B 常带有非真实性的特征 C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D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C 不易控制 D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四)多项选择 E 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

1、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

4、生物模型的特点是 A 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 B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A 是进行实验的首选材料 B 立体感强 C 提高多种能力

C 可以拆卸重组 D 细微之处演示效果好 D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E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E 可以作为全真替代物

2、从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一般分为

8 A 形态学实验 B 探究性实验 C 解剖学实验 有较强的创造潜力,学习成绩有波动的学生属于下列哪种学D 分类学实验 E 生理学实验 习类型

3、生物实验课前应做的准备有 A.合作型 B.介入型 C.竞争型 D.逃避型

A 最好选取活的、新鲜的材料 B 检查实验设备用具

6、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是植物新C 配制出药品 D 预设多种实验方法 陈代谢的几个要素,对它们的分析为 E 进行预试 A.因果分析 B.要素分析 C.层次分析 D.网络分析

4、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7、水分代谢—植物水分代谢—植物吸水—渗透吸水,显示A 组织教学 B 指导性谈话 C 学生实验操作 了知识的哪个方面的分析

D 教师现场指导 E 实验小结 A.因果分析 B.要素分析 C.层次分析 D.网络分析

5、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8、不属于家庭学习资源的是 A 从生活中提出探究课题 A 实验室与图书馆 B 家禽与家畜 B 使学生明确目的方法和步骤 C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C 家长与亲戚 D 花园与宠物 D 引导概括规律 E 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9、不属于社区学习资源的是

6、模仿式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A 报刊与杂志 B 田间与山丘A A 教师对每一步骤提出要求 C 动物园与植物园 D 良种站与养殖场 B 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操作

10、态度和交往目标一般采用下列哪项评估手段 C 教师加强检查和讲评 D 学生主动地做实验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观察学生的行为 E 要求学生熟练、快速地操作

11、教师解释探究的程序并阐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概念属于第九章: 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探究训练程序的哪一阶段

(二)填空题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1、教学是一种复杂而又细致的创造性工作,目标指向性、

12、准备道具,布置舞台是角色扮演程序的第几阶段

__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性是生物教师活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动的重要特征。

13、生物学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

2、由于组成教学活动的诸因素是在不断 着的,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和

所以教学活动是一个__________系统。 A 导言 B教学进程 C 教学板书 D 教学设计

3、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备课工作的规范化、________

14、下列哪项不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 化、________化之上。 A.描述 B.识别 C.列出 D.关注

4、当代教育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大力倡导教学设计

15、下列哪项不属于技能性目标动词

的一个最基本的 ,既A.体验 B.模仿 C.运用 D.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哪项不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

5、学习任务不仅蕴涵着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A.参加 B.阐明 C.交流 D.认同

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

17、“用所给的材料探究……”属于表述教学目标时的哪个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方面的变化。 要素

6、教学主线由____________ 的主线和______________ 的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主线共同组成。

(四)多项选择

7、分析教材是一个反复研究、逐步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实质

1、下列哪几项为备课的意义

的过程,要注意走出“______________”的误区,按照A. 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课程标准和学生的 灵活地处理教材。 B. B.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

8、检测的目的不只是给学生评等级,还包括确定学生的C.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成功 D.教学目标的指向

_________ ,以便查明教学的薄弱环节和疏漏之处,为E.教学经验的借鉴 教学补救提供 。

2、下列哪几项属于备课的依据

9、生物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时间是影A. 教学的预见性 B.教学的计划性

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 ,也是重要的C.教学对象的需要 D.教材内容的规定 ______________。 E.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10、教案只能反应出对实际教学的___________ ,因此在应

3、备课的内容和程序通常包括下列哪几个方面

用中不能_________教案的程式不变,要根据课堂实际A. 备学生 B.备任务 发生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使用。 C.备目标 D.备检测 E.备过程

(三)单项选择

4、下列哪项属于学习任务的知识领域

1、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是 A. 内化成个性品质 B.记忆信息,理解概念 A 有针对性、有鲜明性 B 有随意性、有趣味性 C.运用规则与原理 D.掌握策略与方法 E.C 有组织性、有计划性 D 有过程性、有完整性 模仿动作与整合动作

2、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的备课理念

5、下列哪项属于学习任务的态度领域

A 以学生为中心 B 以书本为中心 A. 记忆信息,理解概念 B.有意接受与主动反应 C 以课堂为中心 D 以教师为中心 C.内化个性品质 D.提倡团队精神 E.模仿动作与整合动作

3、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包括哪方面?

6、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对知识心理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A 经济的需要 B 情感的需要 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确定难点应从下列哪几个方面C 应用的需要 D 求知的需要 考虑

4、天资过人,不服输,有争先的强烈心理愿望,强烈的自A. 知识的深度 B.教学的重点 尊心导致心理脆弱,对学习成绩的看重往往忽略其他方面的C.学生的接受能力 D.学生的活动能力 E.关键性知识 发展,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属于下列哪种学习类型

7、下列哪项属于课程资源的有形物质资源 A.合作型 B.介入型 C.竞争型 D.逃避型 A. 教具 B.家长的态度 C.学生已有的经验

5、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对某一单科有偏好,常不满足D.仪器设备 E.教材 于常规教学内容,不屑于教师提出的简单问题,有钻研劲头,

8、下列哪项属于课程资源的无形人文资源

9 A. 教材 B.学生已有的经验

1、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 C.家长的态度 D.仪器设备 E.科技馆 A 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9、常见的教案形式有下列哪几种 B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

A. 文字式 B.表格式 C 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 D 诊断学习困难,C.程序式 D.图文式 E.综合式 激发学习动机 E 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10、下列哪几项是教学目标包括的主要要素

2、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教学评价可分为 A A. 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常模参照评价 B 配置性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C.行为条件 D.行为客体 E.表现程度 D 形成性评价 E 终结性评价

第十章:生物教育评价

3、从教学评价的标准来划分,生物教学评价可分为

(二)填空题 A 常模参照评价 B 实作评价 C 纸笔测验

1、从教学评价的标准来划分,可分为 评价和 D 形成性评价 E 效标参照评价 评价两种。

4、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

(三)单项选择题(无) A 依据教学目标 B 兼顾多重目标

(四)多项选择题 C 采用多元方法 D 重视反应过程 E 善用评价结果

《生 物 学 教 学 论》

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二、填空题:

1、(分科、综合)

2、(必修、选修)

3、(《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4、(成果、行为动词)

5、(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6、(10个、“人与生物圈”)

7、(出发点、依据)

8、(总目标、具体目标)

9、(书籍、工具)

10、(课程标准、教育方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A

5、A

6、B

7、D

8、A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ADE

3、ABD

4、BC

5、ABCD

6、BDE

7、BD

8、ABC

9、ABCDE

10、AC

五、简答题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并且能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为个人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生物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去面对日后必须要面对的与生物相关的问题。适当介绍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产业和职业,为学生择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六、论述题

1、为什么中学阶段要开设生物学课程? 答:要点:

(1)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①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②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它不仅有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③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①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并且能有效地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去获取、判断、筛选和利用信息,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为个人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③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生物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和挑战,并使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去面对日后必须要面对的与生物相关的问题。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课程虽然不是职业教育,但也适当介绍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产业和职业,为学生择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3)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2、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

4、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科学家的发明)。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

二、填空题:

1、(静态、动态)

2、(研究的方法、技术和社会)

3、(观察、实验)

三、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B

5、B

6、A

7、D

8、B

9、C

10、C

11、B

四、多项选择题

1、AB

2、ACD

3、ACD

4、CDE

5、ABCDE

6、ABCD

7、ACD

8、ACDE

9、BCD

10、DE

11、AB

五、简答题

1、科学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答:(1)定量化。科学依赖于定量化的工作,依赖于精确的测量。 (2)观察与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石。

(3)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对预期的要求。 预期的要求是出自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预期要经得住实验的检验。 (4)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

(5)科学过程。有人将科学过程纳为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工作步骤:如确认和表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为检验假设寻找证据;根据证据来评价假设,如有必要并对其修改;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应用于解决相似的问题之中。

六、论述题

1、试论科学素养与生物学教学 答:要点:

(1)科学素养的概念: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2)中学生物学课程肩负着培养所有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任。①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活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②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3)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操作建议)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2、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越快。

3、近因律:在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总是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4、准备律:学习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与其准备状态有关,这被称为准备律。

5、练习律: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牢固程度与练习次数有关,这被称为练习律。

6、效果律:刺激—反应联结的增强或削弱与反应后获得的是奖赏还是惩罚有关,称为效果律。

7、操作性反应:斯金纳把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

8、应激性反应:斯金纳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

9、概念转变理论:是试图理解和解释那些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10、错误概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已往的学习中形成了的那些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违背的经验的理解。

二、填空题:

1、(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2、(桑代克、学习理论)

3、(行为主义学习、认知主义学习)

4、(频因、近因)

5、(频因、近因)

6、(正强化、负强化)

7、(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强化理论)

8、(应激性反应、操作性反应)

9、(程序、程序)

10、(映像、图像)

11、(先行组织者、学习材料)

12、(意义学习、学习内容)

13、(建构主义、主体与客体之间)

14、(教师、建构自己的知识)

15、(解释、实践)

16、(先前概念、科学概念)

17、(现有概念、新概念的有效性)

三、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C

5、A

6、B

7、B

8、A

9、D

10、A

11、D

12、B

13、C

14、A4

15、B

16、D

17、B

18、A

19、B 20、A

21、C

四、多项选择题

1、BCD

2、CE

3、ABE

4、ABD

5、BCD

6、BC

7、BCDE

8、ACD

9、BDE

10、BDE

11、ABCD

12、DE

13、CDE

14、ABCD

15、AE

16、BCE

17、ABCD

18、BC

19、BC

五、简答题

1、根据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1)学习是从原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到建立新的刺激-反应关系,表示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的。 (2)刺激-反应联结理论说明将概念和图表等联结起来有利于概念的学习,教具的使用有利于教学。 (3)频因律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必要性。 (4)近因律则提示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5)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过渡学习和集中学习。

2、发现学习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1)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强调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和图象性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3)强调内在动机。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4)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材料之前,脑海中的相关概念有多有少,存在个别差异,新知识的学习则是在这存在个别差异的先前概念之上。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科学的概念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再构建自己的意义。 (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学习的发生在于解决认知冲突或不平衡的认知结构所发生的改变。个人的学习是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有效。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科学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素材以及学习伙伴的互动来进行。

4、建构主义教学观主要强调哪些方面? 答:(1)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教师应认真考虑学习者先前的知识背景,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 (2)角色的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适时创造机会由学生自己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再构建自己的新认识。 (3)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教师要注意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

(4)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5)重视合作学习方式。

注重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充分的沟通互动。

5、建构主义理论给生物教育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2)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3)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4)把生物教师的素质提到应有的高度; (5)生物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6、概念转变的条件是什么? 答:(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3)新概念的合理性;(4)新概念的有效性。

六、论述题

1、试论建构主义理论与生物学教学 答:要点:

(1)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者的经验、注重以学者为中心、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③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从学者的经验出发、角色的调整、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2)建构主义理论对生物教育的启示:

①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② 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③ 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④ 把生物教师的素质提到应有的高度

⑤ 生物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的

(3)生物教学应如何进行(谈谈自己见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的概念转变? 答:要点:

(1)概念转变理论: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

(2)概念转变的条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3)生物教学中前概念及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理解的偏差、遗忘、日常生活经验等) (4)具体教学中可采取的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2、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

3、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4、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5、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6、语言强化:是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和处罚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7、标志强化:是教师运用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

8、动作强化: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9、活动强化:是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相互影响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

10、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

12 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11、结束技能:是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来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

12、课堂组织技能: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二、填空题:

1、(准确、生动)

2、(无意、有意)

3、(语调、音量)

4、(节奏、速度)

5、(主板书、副板书)

6、(表格式、综合式)

7、(提纲式、表格式)

8、(系统归纳、比较异同)

9、(集中小结、巩固练习)

10、(小组、辩论式)

11、(导入、教学语言、)

12、(提问、讲解、)

13、(演示、板书)

三、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D

5、C

6、D

7、A

8、D

9、B

10、D

11、B

12、C

13、D

14、A

四、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E

3、ABCE

4、BCDE

5、ACDE

6、ABCD

7、ABE

8、ABCDE

9、BCDE

10、ACDE

11、BCDE

12、ABDE

13、ABCDE

14、ABCD

15、ABCDE

16、ACDE

17、ABCDE

18、BD

五、简答题

1、简述课堂导入技能的主要目的。 答:(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使学生了解要做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2、简述构成教学语言的诸要素。 答:(1)语音和吐字; (2)音量和语速; (3)语调和节奏; (4)词汇; (5)语法。

3、简述运用教学语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答:(1)科学性; (2)教育性; (3)针对性; (4)简明性; (5)启发性。

4、简述提问技能的要点。 答:(1)清晰与连贯; (2)停顿与语速; (3)指派与分配; (4)提示。

5、简述教态变化的诸方面。 答:(1)声音的变化; (2)目光接触; (3)面部表情; (4)头部动作和手势 (5)身体的移动。

6、简述强化技能的类型。 答:(1)语言强化; (2)标志强化; (3)动作强化; (4)活动强化; (5)变换方式强化。

7、简述运用演示技能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答:(1)针对性和目的性; (2)适用性和鲜明性; (3)示范性和可靠性; (4)演示和讲授统一性。

8、简述运用板书技能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答:(1)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板书

(2)要注意启发性; (3)要注意条理性; (4)要注意简洁性; (5)要注意文字语言的示范性。

9、简述结束技能的类型。 答:(1)系统归纳; (2)比较异同; (3)集中小结; (4)领悟主题; (5)巩固练习。

10、简述课堂组织的主要目的。 答:(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3)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1、指出教师专业十方面的专业技能。 答:(1)导入技能和教学语言技能; (2)提问技能和讲解技能; (3)变化技能和强化技能; (4)演示技能和板书技能; (5)结束技能和课堂组织技能。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2、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3、合作学习: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4、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教学模块: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单元。

二、填空题:

1、(连接线、词)

2、(教的、学的)

3、(独自工作、合作工作)

4、(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5、(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6、(发现式、实验式)

7、(视、听)

8、(嗅、触)

9、(知识、方法)

10、(过程、态度)

三、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C

6、D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

2、BCE

3、ABCD

4、ABDE

5、CDE

6、ABCDE

7、ABCDE

8、CDE

9、ABCDE

10、ABCDE

五、简答题

1、简述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答:(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4)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会

2、简述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 答:(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六、论述题

1、你认为生物教学改革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答:要点:

(1)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完善教学评价手段; (4)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2、探究性教学的难点在哪里? 答:要点:

(1)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和认可; (2)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熟练操作;

(3)探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4)探究性教学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5)其它方面。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2、生物标本: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生物体形态

3、生物模型:是模拟生物体的结构特点人工制成的实物仿制品。

二、填空题:

1、(感觉、知觉)

2、(真实、具体)

3、(观察、操作)

4、(加工、现成)

5、(横向组合、纵向组合)

6、(优点、缺点)

7、(构造简单、经济实用)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四、多项选择题

1、ABCE

2、ADE

3、DE

4、BC

5、ABCD

6、ABCDE

7、BCD

五、简答题

1、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 答:(1)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形态学实验:是以研究生物体的外部形态为目的的实验。

2、解剖学实验:是解剖动植物体,研究其内部器官、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的实验。

3、生理学实验:是研究动植物体以及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的实验。

4、分类学实验:是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来判断它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的实验。

5、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知识的实验。

6、探究性实验: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7、模仿式实验:指教师一边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领,一边示范操作过程,学生边听边看,并模仿教师的示范而进行的实验。

二、填空题:

1、(形态、解剖)

2、(生理、分类)

3、(认知、情感)

4、(注意、兴趣)

5、(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小结)

6、(教师、学生)

三、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C

5、A

6、C

7、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BCE

4、ABCDE

5、ABCD

6、ABC

六、论述题

1、在你校,生物实验课的开设还存在哪些困难或不足? 答:要点:(1)教学经费问题; (2)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室少的矛盾 (3)课时不够; (4)教师重视不够; (5)其它方面。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2、学习环境: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人际交互的组合。

3、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二、填空题:

1、(有组织、有计划)

2、(变化、动态)

3、(合理、有序)

4、(理念、为学习设计教学)

5、(情感态度、价值观)

6、(知识结构、教学目标

7、(以教材为中心、学习需求)

8、(学业表现情况、依据)

9、(因素、教学资源)

10、(预测、固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6、B

7、C

8、A

9、A

10、D

11、B

12、C

13、B

14、D

15、A

16、B

17、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CDE

3、ABCDE

4、BCD

5、BCD

6、ACD

7、ADE

8、BC

9、ABCDE

10、ABCE

五、简答题

1、简述备课的依据。 答:(1)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2)教学目标的指向; (3)教学对象的需要; (4)教材内容的规定; (5)教学经验的借鉴。

2、学生的学习需要大体有哪几个方面? 答:(1)求知的需要;(2)情感的需要;(3)表达的需要;(4)应用的需要;(5)预期的或未来的需要。

3、简述备学生大体包括的内容。 答:(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况;(2)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 (3)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4)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4、简述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教材,具体要做的几个方面。 答:(1)从整体上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 (2)从结构上分析教材的教学主线;

(3)从内容上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 (4)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因素和育人因素。

5、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因素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1)联系大自然实际; (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3)联系农业生产实际; (4)联系自身发育实际; (5)联系社会问题实际。

6、生物教师在备目标时的几点要求是什么? 答:(1)要全面; (2)要明确; (3)要难度适中; (4)要便于检测;(5)要有弹性。

7、对教学时间的设计主要考虑哪几方面。 答:(1)整体时间分配; (2)课时分配; (3)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时间; (4)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六、论述题

1、谈谈你是如何利用课程资源的? 答:要点:(1)广泛搜集文字、图片资料; (2)网上查询; (3)注意积累;4)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媒体资源。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1、实作评价: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

2、诊断性评价:是鉴定学生的学习困难或教学缺失,供调整教学方案参考的一种评价方式。

3、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以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的一种评价方式。

4、效标参照评价:是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

5、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某一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来评价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方式。

二、填空题:

1、(效标参照、常模参照)

四、多项选择题

1、BCDE

2、BCDE

3、AE

4、ABCDE

五、简答题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第5篇

1 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作用

1.1 探究式教学概念

所谓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 由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 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中心, 通过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

1.2 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具有以下一系列作用。

(1)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由于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因此通过开展无机化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 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从而充分的提高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 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通过在无机化学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 营造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实验中开展探究活动, 更易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合作形式的探究式教学,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中将学生按照能力互补的方式进行分组协作, 并对其布置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从而使其建构相关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

2 构建无机化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可以起到一系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笔者结合教学案例来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无机化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2.1 构建情境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建构消化自身知识的过程, 并不存在于教师上课对知识讲解的过程之中, 也不存在于学生听课的过程之中, 而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之中。这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营造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通过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 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案例:在讲解硫酸钛酰具有氧化性、易水解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硫酸钛酰水溶液可以氧化锌粉, 硫酸钛酰水溶液会与锌粉反映生成紫色的三价钛离子, 但在演示实验中, 学生会发现除了溶液变成紫色之外, 还可以看到许多气泡的产生。这时, 教师就可以问学生, 为什么实验中会产生气泡?有的学生就会回答是不是实验失败了, 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锌粉与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这时老师又可以追问学生“那为什么会有硫酸呢?这是硫酸钛酰溶液啊”。聪明的学生往往会想到硫酸钛酰容易发生水解, 为了防止其水解, 必须将硫酸钛酰配成强酸性。因此, 放入锌粉后就会产生氢气。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 通过实验现象来加深学生对硫酸钛酰性质的认识。

2.2 构建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式教学

现代合作学习理论认为, 通过构建小组, 从而使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合作中产生互补性, 学生可以通过互补式的合作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能力和永久记忆的精度。在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也可以构建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式教学, 通过做好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案例:在进行一些制备式的化学实验时, 大学教师可以将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分为一组, 或者几名男生几名女生分为一组, 一般来说, 男生对实验的兴趣较高, 动手能力强, 但往往操作不够规范, 女生对实验的操作比较规范, 数据处理比较认真, 但往往对仪器的操作不够熟练, 因此通过将男生、女生分在一组, 让他们通过合作对无机化学问题进行探究。

2.3 构建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构建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 而无机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自己探索来完成实验的过程, 构建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 教师应进一步放宽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条件和方式,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生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过程中, 仅起到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教学案例:教师在无机化学实验课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混合物N A C L, 同时给学生提示其中可能含有可溶性阳离子杂质钙离子、镁离子和铁离子以及不溶性杂质泥土砂石等等, 然后要求学生们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N A C L进行纯化, 并根据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列出实验需要的用品和实验步骤, 让学生自主展开实验, 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对混合物NACL进行一定程度的纯化, 但由于各自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 对混合物N A C L纯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寻找实验中的问题, 从而使其进一步了解自己实验方案和步骤的不足, 加深对于实验的认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师应通过在教学中科学的运用情境互动式、小组合作式和自主学习式等教学策略, 从而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笔者深信,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探究式教学必然能够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摘要:无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环境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领域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构建无机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结合案例分析了如何构建情境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式教学以及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无机化学,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巧云, 徐桦.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6) .

[2] 邵忠德.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范文第6篇

1 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化学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四部分。无机化学实验是基础, 是化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知识, 主要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常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化学实验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 以及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通用测量与控制技术和基本理化参数测试技术。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达到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以致用”。但是,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验证和延伸, 缺少独立的实验教学地位, 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了。

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的世纪,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培养他们破旧立新、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匠心独运、标新立异的能力。然而, 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还未脱离高中教育的模式, 其思维方式还处于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 难免会有高中教育的痕迹:依附性很大, 创造性研究性的东西较少, 愿意接受传统的教育, 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只要引导到位, 他们的创造能力会有质的飞跃。无机化学实验是他们初次接触的大学实验课, 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 对他们的实验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实验教学, 缺乏化学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更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所以, 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事在必行。

2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验课缺乏独立性

实验课不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目的来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 而是跟着理论课教学走, 充当理论课的依附物。各个实验之间也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

2.2 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居多, 实验内容陈旧, 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太少, 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2.3 学生缺乏实验积极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事先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及药品、实验步骤等, 要求学生按照设计好的过程来进行实验, 形成了“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须按要求的过程去操作, 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 就可以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4 教学缺乏实验启发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在学生实验时只重视实验验证的结果, 忽视中间过程, 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不是积极的引导学生寻其源头, 而是简单的归结为学生未正确的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而导致的错误。从而忽视了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5 实验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或偏重单一知识点, 忽视实际操作的考核, 对学生实践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不够。

3 无机化学实验课改的措施

3.1 实验内容的课改

精选和确定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 并按教学规律、知识层次科学地组织上课, 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制定教学内容, 要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紧密结合实验教学新体系而展开。为此, 我们应在无机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努力使教学体系和内容趋于完善和科学合理。

(1) 加强基本操作训练。无机化学实验是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实验, 虽然学生在高中时做过一些化学实验, 但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 能开出的实验不多, 学生连一些基本的操作都没有掌握, 更没有受过系统的实验技能的训练。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 无机化学实验课应从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入手:在理论上介绍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 力求将每一个基本操作都细化、讲清楚、讲透。在讲授理论知识时, 以演示、验证操作性实验为主,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优良素质。再通过必要的操作训练使学生弄懂、学会正确的操作, 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实验规范化、标准化。

(2) 更新实验内容, 加强综合性实验。现有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上详细地列出了每一个实验的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习题等, 学生无需多思考也能完成实验, 结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因此, 教师只需要从中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实验内容, 使学生通过练习, 达到操作技能的熟练化, 标准化和系统化即可, 尽量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个性的空间。同时要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中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实验设计方案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己去思维去创造去发挥, 让学生从反复的实验中得到锻炼提高,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3) 增加新的实验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新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已经越来越显出它的优势。例如, 微型化学实验、小量——一半微量化学实验、微波化学实验及计算机辅助的实验设计等。这些新的实验方法具有节省试剂、减少污染、快速、安全等优点, 应当把这些新的实验方法在实验中体现出来。

3.2 教学方法的课改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 也应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1)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就是看能否使学生受所讲课程的感化而去钻研和探寻。这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无机化学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 重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针对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讨论, 学生自己拿出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探究, 逐步培养他们实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使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实验教学内容推陈出新, 逐步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2) 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因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不能适应新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 实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养成质疑、批判的思维习惯, 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3.3 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

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不能忽略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再好, 能力再强的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练习, 就无法发挥他们的潜力, 更无从谈创新意识。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不是专门解决某个实验问题的能力, 而是普遍应用的能力, 是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 是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因此,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实验室由原来的“封闭式”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主动地、探索性的实验环境, 营造科学研究的氛围;教师也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形成实验课题, 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自己动手实验, 达到由知识-技能-素质转变破除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传统“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及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严格实验考核

完善的考核机制对提高学生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传统的考核机制忽视学生的创新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由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 所以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平时的实验中, 即结合学生每次试验表现的预习情况, 基本操作能力, 仪器安装及使用能力, 查阅资料的能力, 记录表达能力,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尤其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给出平时考核成绩, 再结合期末考试, 给出实验总评成绩。而且平时考核要占到总成绩的70%以上, 对于那些在创新和设计实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要适当给与加分。

4 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课改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在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课改中要有继承、有创新。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 选择具有趣味性, 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教师为主导,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充分发挥实践动手能力, 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依据教学改革和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结合高校实验教学的目前情况, 提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想。

关键词:教学改革,无机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效贤.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系统改革研究与实践[A].朱传礼.突出教学工作, 奖励教学成果[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

[2] 崔学桂.培养学生创新, 综合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实验课的中心任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 :20~21.

上一篇:护士考核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航天测控设备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