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

2023-09-22

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工作,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就业工作模式,包括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实施“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打造现代化的就业服务平台等方面。

[关键词]就业工作新模式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就业评估 就业服务

[作者简介]李红(1955- ),女,甘肃陇西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副教授、职业指导师(中级),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广东广州5105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承担起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大批技术人才的重任,迫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要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目标,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重要途径。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式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建立和规范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将高职高专的教育办成就业式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的主要教育目标。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要坚持“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哪里,就业专业就办到哪里”的理念,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紧紧围绕着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为了保证专业设置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学院要成立有社会各行业专家及企业技术专家参加的各专业设置委员会,对现有的专业和准备设置的新专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市场空间不大或招生报读人数较少的专业进行调整,控制其招生人数或取消招生;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或招生报读人数多的专业给予大力发展、扩招和扶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保障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的技术需求保持一致,与社会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要以就业为导向,创办优质专业吸引考生,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既具有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又具有前瞻性,保证了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学以致用,都能进入相应的行业顺利就业。全国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之一的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到了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依据,逐渐发展成为有近两万学生的高职院校。我院近几年在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现有教学资源,突出“工程”职业技术,如电子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创办近四十多个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目前,学院正在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完善现有专业建设,创办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优质专业、优质课程,从而形成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施“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学校要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规格,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的办学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紧密与社会企业合作,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学过程,积极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开创学院、企业和毕业生“三赢”的良好局面。要积极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推进“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各项教学内容和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后一年在企业实习或就业。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积极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2+1”订单式的专业定向培养,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就业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就业“一步到位”。如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办在了苏州与新加坡合资创办的苏州工业园区内,苏州工业园区内聚集了几百家企业和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近百家企业将准备或已引进的先进设备先放进院校中的实训室,学院与企业共同研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技能,一年在各企业直接就业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也在“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现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德国迅达电梯公司合作,将其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的企业培训基地设在了学院,企业投资了上千万元的世界先进技术设备,并提供了各种技术力量,我院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教学大纲和电梯工程专业的课程,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电梯工程管理技术,一年在企业就业顶岗实习,目前已有一批毕业生实现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成功到企业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就业工作评估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和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是规范就业工作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的新举措。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全面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新形势下各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各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各省相应出台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标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严格按《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及公布检查结果,将各院校的就业工作及总体就业率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招生规模挂钩,促进了各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院校实际,制定出各院校《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将就业指标体系分解到各院、系。各院、系应按《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中的就业指标体系的要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自己的业绩考核,建立各个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制度,将就业工作真正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年1月开始实施《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对全省高等院校严格按《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开展就业指导的工作检查、评估及公布结果,广东省各高等院校也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改进和完善就业工作,提高了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我院在2008年1月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就业工作督查中获得好评,获得91分的优异成绩。学院在2008年的就业工作中的新举措,大大推动了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院制定的《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将就业督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系(部)的就业工作中,各系(部)严格按《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中的规范要求开展就业工作,使学院的就业工作顺利展开,目前,各系(部)正在按评估要求对就业工作开展自查,学院根据各系(部)自查结果、年终各系(部)的总体就业率,全面综合考核评估各系(部)的就业工作绩效,并根据就业工作的考核奖惩方案给予奖惩。

四、以就业为导向,打造现代化的就业服务平台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就业工作层级责任制。就业指导工作应实行“学院党、政一把手”双责任制,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要实行院、系二级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即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代表学院与所在省教育厅厅长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各院、系领导和党支部书记为各院、系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代表各院、系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签订《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就业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各院、系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要参加就业职业指导师资格培训和考证,组织各系(部)辅导员、学院的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各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培训和考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化、专业化”的“持证上岗”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3.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理论指导。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该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学院要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并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专职化、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称评定纳入高校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之内,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全程化”地将其安排在各个学期进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一般不少于40学时,2个学分。要树立一切为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服务的观念,热情、积极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准确为毕业生提供毕业所需的各类材料和办理各类手续,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

4.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要建立就业招聘单位信息库,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以班为单位的就业联络员制度,搭建网络发布平台,开通传递就业信息的“直通车”,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面试技巧速成”服务,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准确落实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5.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是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要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档案,关心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克服就业恐惧心理障碍,建立就业信心。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一对一”的面试技巧培训、“一对一”的就业岗位推荐、“一对一”的跟踪就业情况,直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完全就业。

我院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主要是在探索高职高专就业工作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落实就业工作的责任制,不断建立“全员化、专职化、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和教学改革,设置就业热门专业(已有十多家校企合作的企业,设立了多个专业设置委员会)。我们不断实现为毕业生服务、一切为了毕业生、一切为了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学院自2001年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良好的就业工作机制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学院连年扩招,尤其是2008年招生近3000人,尽管学院属高职高专第三批A线录取的院校,2008年录取的新生约80%为第一志愿,同时都是在广东省第三批A线分数线以上录取的新生,这大大提高了生源的质量和学院在社会的知名度。学院目前有在校生近8000人,在广东省的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中名列前茅,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上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毕业生及家长的好评。

从近几年我国报读高职高专高的人数和高职高专录取的人数分析,我国高职高专的就业式教育逐渐为社会广大群众所接受,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高专教育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实践证明,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将就业工作规范化,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将会推动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张尧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城市化也引发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剐是城市化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已经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本文着重从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入手,探讨二者的协调发展。以期消除或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城市化 土地管理政策 保障制度

一、城市化及其引发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早在2000年就断言“21世纪的决定性力量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可见,中国的城市化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我国的未来,而且决定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城市化?所谓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功能变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重要线索,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1979年至2008年,我国城市化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单一变化趋势,只是在不同年份的上升程度有所差别而已(见表1)。根据这种差别,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79年至1995年为第一个时期,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5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而1996年至2008年则为第二个时期,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力量、产业结构的高速化和投资膨胀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到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比1979年提高了26.72%,平均每年增长0.89%。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2009年的报告指出:如果保持当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与此同时,中国特大城市的极化作用会继续加强,中国将有221座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中有23窿城市的人口将超过500万,到2025年,城市创造的经济将占GDP的90%以上。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与土地数量稀缺性之间矛盾的不可协调性必然导致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大量占用。据统计,1996-2008年,我国净减耕地1.2526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044万亩,这主要是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国务院已作出决定,确保至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能少于18亿亩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是18,2574亿亩,距18亿亩最低线仅剩2574万亩,与此同时,2008年灾毁耕地37.2万亩,生态退耕11.4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4万亩,即非建设用地共减少86万亩,再加上全国建设占用的耕地287.4万亩,以上四项共减少373.4万亩,这使得未来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还有一点应引起注意,耕地不仅被占用的比例很大,而且其占用的绝大部分还是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而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耕地比例较少。因此,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城市化对耕地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因此,我们必须从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着手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指导来减缓甚至改变这种状态。

二、土地管理政策

1、土地管理政策的涵义

土地管理政策是土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管理政策是相对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而言的,它包括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与城市土地管理政策两大类。1982年以前,土地管理政策主要是农村土地管理政策,1982年以后,农村、城市土地管理政策二者开始并重发展。

2、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从统一管理到市场化运作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部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它也是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首要目标。多年来,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在实践中摸索,制定出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控政策。比如:1982年12月《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1986年6月,国务院《土地管理法》提出,对城乡土地集中统一管理;2006年5月,国土资源部《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规定,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坚决执行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的规定;2009年9月,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督,切实预防和防止未批即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囤地行为。

当然对于具体问题,我国也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政策。例如为了达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国家通过收回土地、促进土地交易、重新开发等手段使现有存量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效力。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管土地管理的决定》,要求“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的政策措施,严禁闲置土地”、“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要依照基准地价制定并公布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除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外,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最低标准”。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土地管理政策在实际运用中的有效措施。当然,随着土地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土地市场上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管理法》作为土地管理领域的根本法,其涵盖的内容还可以更全面一些。诸如审查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修编和公布土地基准地价、改变用途调整出让金或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土地总登记、收回未按出让合同规定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土地、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登记等问题也都应该吸纳到《土地管理法》中来。

三、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性

1、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1)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城市化进程。2009年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全年GDP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位于世界前列。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无疑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城市化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包括创业就业的生产眭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粗略计算,中国从2003年到2008年,每增加—个城市人口会引出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当然,城市化也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会带来消费需求总量的扩张,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我国已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年)的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英国低49.3个百分点,比美国低40.4个百分点,比澳大利亚低47.8个百分点。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1.6%以后,仍然仅相当于2005年英国城市化水平的68,7%、美国的72.6%、澳大利亚的76.9%。可见,即使各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停滞不前,我国赶超20年后仍落后于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2、土地的稀缺性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会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需求,土地的供给矛盾必将更趋紧张,而国家为保护耕地,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了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使得城镇现有土地的价格节节攀升,住房成本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也对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进而没有办法满足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减缓了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在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演变成了—们自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统一性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完善土地管理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科技进步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城市化本身就意味着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现在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科技进步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超越经济、技术鸿沟,追赶发达国家城市的动力与源泉。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城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城市转型与升级,是我国城市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同样,科技进步也为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在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通过卫星遥感图片监督检查等土地管理方法上给予了技术支持。

(2)相关制度的改革可以减少制定土地管理政策的后顾之忧。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伴随着制度创新,特别是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有开放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才能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使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进而减少后顾之忧。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法律保护。任何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民主和法制,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监督执法体系加以保障。为了让土地更顺利的流转,使更多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就应当制定法律允许和鼓励正当、适度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当然,平衡有序的市场秩序也需要法律来规范和保障,对于在土地使用权交易中的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应作出明文规定。

2、逐步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1)不断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可以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初始动力。从城市化的推动力来讲,工业化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而农业是初始动力。只有农业发展了,产生了农业剩余,才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农产品支持等等。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粮食需求的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及基础设施投的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只有夯实农业基础,才能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物质动力。

(2)不断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可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从而促进城市化精神文明建设。而建立合理的征地偿制度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而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得到的补偿并不能支撑他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这就引起了我们对于补偿政策的思考。从美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可以看到,其规定了人们的财产权(包括房地产权利)受到保护,政府为公共利益征用私人财产必须按照市场价值予以公正赔偿。或许这可以给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一些启示。当然,我们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制定多样化的安置方式,比如长期的就业补偿、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等。只有不断完善补偿政策,才能使失地农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进而促进城市化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在方方面面影响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从而使相关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土地管理政策在内容上的逐步全面、形式上的灵活多样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认清二者的矛盾性和统—性,准确把握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进而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放宽企业的市场准入原则,大量的中小企业涌入到市场上,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可以看到其发展在很大程度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充足,科技投入力量不足,公司体系不完善。因此大部分这类型的企业都是通过节约成本来进行自己的经营,税收是影响企业收入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小微企业营改增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营改增;小微企业;影响

一、前言

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节约成本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现阶段我国企业由于主观认知、财务管理法规、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纳税筹划不能很好地开展,或由于不能正确解读纳税筹划的含义而变相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其经济实力也有所制约。所以通过减税来实现净利润的提高是中小企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纳税筹划的正确理解是:在不触碰有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了解,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运用合理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企业所缴纳的纳,但其手段必须是合法的。纳税筹划在达到减税的目的是多少会钻了法律的空子,所以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还是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改增”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减少了一层又一层的纳税行为。企业在“营改增”政策公布下进行的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的活动,最大的影响就是为企业减轻了多大程度的税负。所得税因为其负担重、可规划余地大的特点,所以在“营改增”背景下也就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如何进行纳税筹划活动达到缩减成本支出,创造更多的收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

二、小微企业的定义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标准的企业。其在认定标准上按照相关的规定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总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总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

小微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资本规模小、职员少、经营方式可操作性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小微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促进了就业、加快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

三、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从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将原本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由此小微企业将将营业说上缴改为增值税。营改增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增多相关增值税可抵扣的行为,使得税收机制更加合理,通过减少重复征税行为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税收政策的改变对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纳税方法及纳税内容的影响

营业税与增值税是两个不同的税种,在计算方法上营业税是以营业额为纳税依据,按照营业额与对应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增值税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采用得计算方法是简易计征,公式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而一般纳税人采用的是一般计税方法计税,其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是指当期销项税额扣除当期可以扣除的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在营改增后对于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就有所改变。小微企业在原来要求的与纳税义务相关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地点在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方面也有了改变。

2.对企业税赋的影响

之所以营改增政策是为了通过减税这一途径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不断完善税制管理体制。但是因为每一个行业在生产经营上都有其特点,在营改增之后企业的税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此次涉及到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这些行业。凡是都有双面性,营改增虽然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减税的功能,但是在一些行业却恰好相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营业税税率,营改增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影响也就不同。所以营改增对于企业的需要交纳的税的影响就需要企业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不脱离企业实际情况来考虑。

四、小微企业营改增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与选择

1.税收筹划方案选择

(1)纳税人身份

企业在选择纳税人身份时,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根据纳税人的经营规模以及会计核算健全程度的不同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仅仅考虑纳税负担时,企业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估算企业整体税负,计算在“营改增”后增值税额的变化情况,如果税率大于3%,则继续为小规模纳税人;但是如果企业已经超过了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那么可以采取业务分拆和机构分离适等方法来来减少税负。如果税率小于3%,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使其达到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标准来获得一般纳税人身份。

(2)兼营、混业行为

在实施“营改增”之后,企业会出现混合销售和兼营行为。按照相关规定,如果纳税人的经营中有不同税率的经营行为的,需要分别核算不同征收率的销售额,不能分别核算得从高计价征收;如果兼有应税项目,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项目的销售额。企业应先进行分别核算避免从高计价征收,造成企业税负的加重;最后再对不同应税项目进行价格调整,实现最优税负。

(3)不同税率与业务类型的转换

增值税税率有各种类型,根据具体业务类型转换增值税税率,比如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动产租赁税率是17%,进行业务调整,将其税率调整为11%。同时,企业还要综合考虑人工成本,以免降低企业税负。

2.税收筹划方案的确定

首先财务人员要对企业实施“营改增”后的税收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不脱离相关税收政策的方向,最后制定出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税收筹划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减税为目的制定相关税收筹划方案时,应该不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应该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达到减税的目的。并且税收筹划方案敲定后就不应该一拖再拖,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趁热打铁。但是其也不同脱离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市场的发展情况与市场环境,企业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发展高度。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中税收筹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持一致性是税收筹划方案与企业整体发展方案的一个基本要求,放长线钓大鱼,不能只顾眼前,所以方案的长远性是很重要的。比如,虽然可能企业的纳税义务负担比较重,但是它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对于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当子公司成为一般纳税人后,纳税的负担也会加重,但是对于公司的整体税负来说是有所下降的,此时不能目光短浅,要站在企业发展的长远性、整体性角度上来分析税负。当然企业也需要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如果税收筹划方案不能与与企业的的其它决策和相关管理保持一致性的话,就会起到增大风险的反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能够帮助小微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减轻税负,降低税收风险,贯彻落实国家消除重复征税、减轻税收负担的初衷。随着“营改增”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税收政策越发受到小微企业的重视。同时,“营改增”在一些方面的减税功能也为小微企业的利润提高创造了机会,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也是此次政策的推出对于小微企业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陈卓珺.浅析“营改增”后现代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4,(35).

[2]刘利.“营改增”政策下的企业税收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4).

[3]汤洪平.浅析“营改增”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16).

[4]周彩云.“营改增”对部分中小微现代服务企业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5,(16).

[5]陈礼祥.“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税收筹划的相关建议[J].金融经济.2015,(16).

[6]吴凤婷.企业税收筹划与负债筹资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34).

作者简介:

罗振华(1981—),男,汉族,江西人,本科,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遂川县财政局,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会计税务。

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第4篇

一、税收筹划风险的概述

想要深刻理解何为税收筹划风险, 就必须先解释税收筹划的含义。顾名思义, 税收筹划就是对企业税收工作开展的一系列计划, 它主要是纳税人为了企业利益着想,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投资、理财、经营等方式实现税收减免的一种活动。具体而言包括降低税基、推迟交税、设计筹划、分批缴纳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合理科学的筹划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提高企业效益。但是筹划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政策的变动、筹划不完善等原因所引发的问题就被称作税收筹划风险。

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强化税收筹划风险防范与控制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 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其一, 政策变动风险。税收筹划是在税收发生前依据法律规定提前设立的计划, 应随着政策的变动及时调整, 且不能违背法律规定。但是政策变动较为常见, 一旦筹划工作滞后于政策改革或者在实际筹划中忽视了现行税法, 就会影响筹划的效果, 甚至引起副作用。

其二, 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法律是税收筹划工作不能触碰的底线, 也是企业应该坚守的道德红线。一些企业筹划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自身能力不强, 在选择优惠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全面, 存在着违反规定的情况。这种风险一经发生, 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还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其三, 筹划方案不健全所引起的风险。企业税收筹划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市场规律和政策法规三方面内容予以确定。即便是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 也很可能由于实际的复杂性导致筹划方案不够健全和系统, 没有把握好发展的动态特点, 从而影响筹划方案的结构稳定性,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 正确认识税收筹划的意义

要想从根本上强化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 做好风险的防范, 并解决当前所面临税收筹划问题,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新的思想, 提高对税收筹划的认识水平。明确了解这是法律允许的一种降低税收的方式, 也是解决企业税收问题的最佳渠道, 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 要清楚的明确它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即便不起决定作用, 也是帮助企业降低税收压力的有效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筹划的巨大意义, 推动税收筹划的科学运用。

(二) 及时掌握政策发展动向以便做出科学的税收筹划工作

税收筹划风险防范与控制最核心的要义就是要以政策为导向, 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规章条例, 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做出调整, 以便做出最科学和详尽的筹划。所以, 企业税收工作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掌握最新消息, 把握好税收政策的发展方向。同时, 要与税务部门取得紧密联系, 增进双方的了解, 提高自身信誉和形象, 从而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三) 坚决遵守法律法规, 合法制定筹划方案

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有专门法律法规来保证纳税活动的实施, 违反相关税法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企业的声誉和未来的经济活动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因此, 纳税人必须要有法律意识, 坚决遵守国家法律。一方面, 纳税人要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纳税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并掌握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税收筹划中首要考虑是否违反了这些法律条款, 及时把最新法律条款更新到数据库中。

(四) 加强筹划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

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税收减负的效果, 他们是筹划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如果缺乏专业素养, 很容易造成税收筹划违法或者税收筹划经济价值低的结果。因此, 企业要对筹划人员进行专业培养, 筹划人员也要具备更高的思想认识, 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筹划方案时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 提高在专业领域的敏感度。

四、结语

不可否认, 现代企业面临着更为巨大的税收压力, 要通过税收筹划工作减少支出,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就必须做好风险的及时规避, 通过科学的防范与控制手段落实管控, 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可否认, 税收是企业资金消耗的主要形式, 合理的降低税收支出, 对于企业资金链的完善也有积极的作用。由于税收政策不断变动, 税收方案不一定能保证完全正确, 所以建立税收筹划风险防范机制, 落实好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企业税收筹划加以阐述, 并对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防范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健.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税收筹划风险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7 (10) .

[2] 陈静.铁路企业在公司体制下如何加强税务管理防范税收筹划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6) .

[3] 万莎.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筹划风险防范与控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906) .

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第5篇

一、 落实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三)拉动农村内需功不可没

(四) 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二、 当前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央和各省各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投入,包括各省各级发改、教育、科技、民族、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广电、新闻出版、移民、畜牧、扶贫、农机、农村能源等有关部门分配下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救灾扶贫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主要是以财政为主渠道,以粮食补贴和专项补贴为主要形式。大致分五大类,有40项,涉及23个部门。

(一)农业生产类

1、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

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二)农村社会保障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 新农保制度

5、 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三)农村教科文类

阳光工程补助政策

(四)农村环境类

1、饮水安全工程补助政策

2、沼气补助政策

3、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4、居民搬迁及旧宅基地复垦补助政策

5、造福工程

6、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政策

7、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8、农村环境保护

(五)农村组织建设类

1、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三、确保财政支农政策让群众受益

(一)、广泛宣传

(二)、规范程序

(三)、加强监督

现代服务税收政策范文第6篇

一、目前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税收遵从定义:税收遵从是指纳税人在适当时间填写所有要求填写的申报表,且申报表上的应纳税额按照填表时期的税法、规定和法院裁决的要求正确计算,或者说税收遵从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依照税法规定全面、准确、及时地计算应纳税款并申报。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尚未开始税收遵从成本的系统研究,税收遵从成本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待经验研究论证。但是,借鉴国外税收遵从成本研究的经验,重视降低税收遵从成本从而提高税收遵从度理应成为我国今后完善税制建设和加强税收征管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的税收遵从成本还存在许多隐蔽的问题。

1、企业缴纳的工商税税种繁杂。我国企业需要缴纳的工商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每一种税企业都要填写单独的纳税申报表,到税务机关办理申报和缴税手续。从税收成本角度分析,部分税种课征制度相对复杂。如现行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等应纳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制度都较为繁琐,不利于纳税人简单、明了的缴纳税款,从而提升了遵从成本。此外,部分税种的税基设计不尽合理,增加了纳税人偷逃纳税的可能性,也会提升遵从成本。

2、税务机构设置不科学。国、地税务系统分设,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造成的多人多次检查给纳税人增加了时间及心理上的负担。目前,我国机构臃肿、人员冗杂、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机构设置庞杂、人员众多,形成了机构内部协调失衡的问题。

3、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优先考虑的事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往往把税务事项当作财务部门的事,忽视事前控制税务风险,喜欢事后找关系摆平涉税违法行为,通过非正常手段降低税务风险。

4、管理信息化不到位。尽管我国税务部门在税收新的征管模式基础上,确立了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依托”地位,但是税务管理远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传递不到位的问题随处可见。另外,税务机关缺乏服务意识,纳税人也很难得到来自税务部门对其生产经营起指导或促进作用的有效信息。

二、以降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为目标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一)健全纳税服务制度体系。

推进纳税服务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加强经费管理,加强纳税服务工作保障,能有效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

1、推进纳税服务制度建设根据纳税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包括纳税服务范围、纳税服务程序、服务监督管理在内的纳税服务标准和规范,统一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短信平台等各类纳税服务渠道的服务标准。整合现有办税服务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预约制度、服务应急处理预案等制度。同时明晰各岗位职能,建立纳税服务岗位责任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岗位。

2、加强纳税服务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服务意识强、业务熟练、具有良好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员配置到纳税服务岗位;引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实到纳税咨询和纳税人权益保护有关工作岗位。建立持续培训机制,将纳税服务培训教育纳入税务教育培训计划,分层次、分类型逐年开展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纳税服务经费管理,建立纳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规范纳税服务经费构成,控制纳税服务成本。纳税服务经费既要优先保障为大多数纳税人提供的基本服务,推进公共纳税服务均等化,又要重点保障纳税人迫切需求的分类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二)整合纳税服务平台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网站、短信服务平台的整合,进而建立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体系,为纳税人提供统一完整、务实高效的纳税服务。

1、提升办税服务厅功能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调整和转换办税服务厅的功能。推行后台业务向前台的转移,压缩管理层次和内部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科学划分现有办税服务厅功能区域。

2、开展立体化税法宣传咨询。依托网站、12366呼叫中心等信息化平台、办税服务厅等场所以及新闻媒体、广告媒介、办税设施用品等载体,合理选择图、文、影、音等形式,适当运用网页发布、纸质或电子资料发送、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当面宣传辅导等多种方式,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的税法宣传咨询服务。引导更多的纳税人通过上网查阅、订制等方式获取税法信息。

3、丰富办税服务方式。在实现短信平台的提醒服务、征纳互动、业务咨询等功能,以及涉税事项网上申报、网上缴税、网上审批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要区分纳税人的不同需求,推广“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全程服务”、倡导“同城通办”。

(三)健全纳税服务社会化体系。

借鉴西方经验,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社会化体系,重视发挥税收群团组织联系税企、协调关系、倾听企业呼声的作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通过客观公正、精通税法的中介机构来相互沟通,把纳税人和税务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涉税事务中解脱出来。这样,既有利于纳税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上,也可以使税务人员不再直接受理纳税事宜,从而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税源调查、税制建设等工作中。

1、鼓励税务中介服务业发展改善税收中介行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规范税收执法,加强行业监管,营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税务代理市场秩序。建立税务师事务所信用及服务状况评估机制,引导和促进税务师事务所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守法经营,提高执业质量。加强对税收中介行业的宣传推介,增强纳税人对税收中介行业的认知度,引导纳税人自主选择税务代理。

2、加强税收公益服务制度建设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纳税服务,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增强纳税服务社会化的效果,为社会纳税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与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合作,开展税收宣传辅导。与此同时,要探索与工商、邮政、银行等单位的合作,更加为纳税人提供便利服务。

(四)健全纳税人权益保护体系。

税务机关应及时了解纳税人的诉求,解决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合理满足纳税人的合法需求。同时推动相关立法,进一步创建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并通过法律援助等手段,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1、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联系,通过直接沟通等方式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开展网上调查、收集服务评价信息、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纳税人座谈会、听取特邀监察员意见等渠道,经常性地开展调查,侧重于了解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特定环节、特定项目的意见,汇集纳税人以不同渠道反映的涉税问题。对直接调查和纳税人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按照纳税人意见的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纳税人权益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提出报告,适时向社会公布。

2、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按照纳税人的类型、规模,制定相应的信用评级标准。根据税收业务内容的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客观反映纳税人信用状况。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纳税信用等级,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对信用良好的纳税人,给予办税便利,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实行办税绿色通道;对信用较差的纳税人,在加强宣传辅导的同时,重点监管。同时根据信用状况,分析纳税人构成,提高税收风险预警能力。针对不同信用纳税人的行业、区域分布等特点,合理调配管理资源,加强对信用较差纳税人的监督,提高税收管理效能。

3、建立纳税人权益保护机制规范纳税人投诉举报的受理、响应和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及时响应、统一受理、全程跟踪、主动反馈”。加强税收争议调解机制,完善税收争议的预防、调解和申诉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调解、申诉程序,保障对争议事项的公正处理。

(五)健全纳税服务绩效考评体系。

多年来,税收管理的考核指标单一,主要集中在收入任务的完成和征管质量的效率上,而纳税服务的内容、标准和责任,缺乏统一的规定。很显然,这类考核办法往往会导致税务机关忽视纳税服务工作。税收遵从成本的理论分析指出,税收行政的水平不能以单一的收入任务来衡量,纳税服务等内容也应是管理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1、建立纳税服务奖惩机制,使纳税服务考核与税务人员评先、晋升及待遇相结合。按照纳税服务工作性质和特点,科学划分纳税服务职位类别,加强对纳税服务人员的职务激励。

2、建立纳税服务考核分析机制,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对工作标准明确、量化的服务岗位,根据征管信息系统、纳税服务系统和其他系统中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数据,发挥信息化条件下考核的过程控制作用。

3、有效发挥纳税服务外部评价作用,定期开展第三方主导的纳税人满意度、纳税服务工作整体满意度等调研评估工作,通过收集、调查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对象的评价信息,对纳税服务工作人员做出评价。税务机关应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在今后落实跟进改进情况和效果。

上一篇:海绵城市工程措施范文下一篇: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