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目标范文

2023-09-18

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到教材体系都有了重大的调整。笔者以新课改要求为视点,依据个人课堂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目标进行了辨识,并就课堂教学如何达成课程目标进行了探索,以此与同行分享感悟、共寻妙法。

【关键词】课程目标 历史课堂 辨识 途径

课堂教学如何承载新课改的期盼,人们常说“重在观念,成在行为”,或许我们缺失的并非是观念,而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此,本人将立足学科特点及个人的教学实践,就课程目标如何走进历史课堂,谈一些初浅的感悟和思考。

一、课程目标的内容辨识

在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与过去一脉相承,变化甚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新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则是新生事物,它的提出,说明了新课标更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自己对“过程也是目标”曾感到过疑惑不解,经过反思,我认为“过程”,应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个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辨析史料、比较历史事物、评论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等等。其中“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当然“过程目标”,其中也涉及到方法目标,因为过程必然蕴含着方法,如辨析史料的过程中有辨析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中有评论的方法。方法不仅关联到过程,还关联到能力,比如,评价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过程,还可以是能力。那么,方法和能力是什么关系昵?方法是具体的、外显的: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判断能力形成与否,要看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的方法。

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有机联系的呢?

我曾讲分封制,首先讲述分封制的内容,然后对分封制进行评价:巩固了周朝统治,开拓了边疆,但也导致了周朝后来的分裂,所以要辩证的评价(大意如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这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当时还根本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如何统治如此辽阔的疆域?我们的祖先很智慧地发明了分封制,这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按现在的话,叫制度创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周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对分封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现在的话,叫没有与时俱进),这才导致了春秋战国的裂土争雄。所以,具体到分封制,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发展的评价而非辩证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应该和制度创新或与时俱进相关。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忽略了课程目标中的任意一个,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可以说,课程目标是平等的,是同时、交叉、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它们统一于教学活动。

二、探索新途径、达成新课堂

课程目标的提出引领了历史课堂的激情与精彩,而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师生、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教材、环境等载体而进行的一种对话、沟通、相互切磋、合作共建。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突破学科简单分类,实现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历史学科的内涵是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智慧,可谓“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除常规教学外,必须重视综合语文、政治、地理学科的阅读、识记、经济分析、人文地理分析等能力要求。一般而言,可通过语文学科中导读设问、学生自读,培养学生快速、跳跃阅读能力以及概括、归纳能力等;知识识记常被看成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有目标的识记也是开发智能的手段,这也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只是识记培养应因时因事适量点缀,重在启发,不应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线。某些历史知识也可借用政治、地理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角度的转换,这既有利于学 生知识的理解运用、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还增进了政、史、地的学科综合。

[案例]:如“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英国”的教学,若照本宣科地分解原因中的几大要素,教学一定平淡无奇。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先向学生提出“你若办企业将做哪些必要准备”的假设,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前提、劳动力、资金、技术及市场条件等,教学的新颖设计便凸现出来。又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在阐述其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展示烟囱高耸入云霄的工厂图片,运用地理知识,诱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大气污染”“资源争夺”等,这不仅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二)调整课堂结构,实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常,历史教学都是从分析背景入手的,它道出了历史学科看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宏观的、整体的、深入的把握,它不束缚于一人、一事、一物,要求能够“跳出庐山外,识得真面目”,也就是说用问题来表示从何而来?怎样来?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有何作用及意义?趋势如何?还存在什么不同解释?我们的解释有问题吗?这种认识能力的具备必须依赖课堂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地达成。而随着对教材地位认识的转变,原来把教材当成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会跟着改变。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教”重视基本史实 的落实、关键词句的领悟,还特别要重视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课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体味读书之乐,这种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趣味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思维性强的,这类情景式课堂教学常能较好地促成师生互动、促成知识的自然生成。

(三)展示学科魅力,实现教学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历史学科的魅力在于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即:体现对人心灵的恒久呵护。

历史这种功能的潜隐性、长效性与前瞻性并未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又不能为眼前一时之得失所遮目,应着立于自身的修炼和学科的魅力,达成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毕竟高中生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潜能,在教学中可将一些目前尚存争议、对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与当代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具有重大鉴古知今作用的历史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求解。这些问题虽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无疑有助于学生精神意识的塑造并增强历史的感悟力。

[案例]:四大发明对东西方的不同影响、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历史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腾飞对中国的启迪、中东阿以冲突探源、对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的再认识等等问题,均能较好地展示学科魅力、体现多方面的人文价值。

总之,如今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课程目标的大旗已高高飘扬,很是好看但这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希望经过我们的思考和探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充满知识的力量、过程的精彩和思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5](苏)K.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第2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澡、捣、泥、斯、捏、痒、宛、碌”等8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慢条斯理、宛如、小心翼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简要地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能抓住描写外婆动作的词语,用几句话连贯地说说外婆为女孩子们染指甲的过程。

3、体会女孩子们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课文媒体、相关词语的卡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小指甲变了

指名读课题。(要求学生关注课题中两个字需要读轻声的字。)

2、反馈预习,初步破题。

师:小指甲变了,变得怎样了呢?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1)根据学生的回答

(2)朗读体会词语的意思。 (3)读句子体会小指甲的变化。

出示句子:小指甲变了,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 师:小指甲变得又又美丽又可爱,真像(引读)---- 点击媒体出现:(句号变逗号)真像一颗颗玲珑的宝石啊!

二、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的大意

1、读课文,了解指甲变化的原因

师:小指甲怎么会像玲珑的宝石一样美丽、可爱,又有光泽呢?就请你读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小指甲变化的原因,试着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交流回答

板书:外婆

女孩们

包(染)

2、了解外婆为女孩染指甲的时间,朗读积累描写月夜的语句。 师:什么时候包的呀?你从哪里知道的?

媒体出示:新月穿过树梢,缓缓爬上了深蓝的天空。 师:是啊,在这样一个柔和的夜晚??风来了,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都吹进溶溶月色中去。(媒体出示)

教师随机指导:“槐”的读音,正确停顿“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 师:这样一个宁静,有月亮的晚上,就叫作---月夜(板书)

3、了解指甲发生变化的时间。

u

找到相关语句,认识生字,并读通顺句子 师:什么时候小指甲发生了变化?你又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媒体出示:晨星落尽,金鸡初啼,女孩子们一骨碌坐起来,撩开了毯子,咬开了线儿,剥开了叶儿。

学习生字:“碌”(书空:碌)“撩”(正音)

u

找到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那么长的句子中,哪些词语让你了解到时间发生了变化? 指导读词:晨星落尽

金鸡初啼

师:这告诉我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已经到了??第二天清晨(板书)

4、根据板书用几句话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交流:月夜,外婆为女孩子们染指甲。第二天清晨,小指甲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的。

三、深入学习,了解“染指甲”的过程,体会人物心情。

师:外婆是怎样为女孩们染指甲的?(手指板书)女孩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月夜去看一看吧!

1、朗读积累,学习第一小节。

引读:(媒体出示)新月穿过树梢,缓缓爬上了深蓝的天空。风来了,阵阵槐花香伴着笑声,都吹进溶溶月色中去。

??在这样柔美的月夜,女孩子??(引读)洗了澡,围着红兜兜,披着纤长的散发,聚在苇席上乘凉。

随机指导读词:散发

苇席

2、学习第二节,了解外婆染指甲的准备工作。

师:女孩们一边欢笑着,一边看着外婆在为染指甲做准备呢!

板书:准备

u

了解外婆为染指甲准备了哪些材料 指名读,提出要求:外婆准备了些什么? 媒体出示第二节

交流反馈:凤仙花瓣

蒜臼

小苎麻叶(媒体出示,正音) u

了解外婆准备材料的过程 师:外婆是怎样来准备这些东西的呢?

看媒体说说准备的过程:瞧,外婆先采了???抖在???下???这里外婆是在干什么呀?捣花泥???又摘来???

师:为了帮小女孩染指甲,原来外婆作了两项准备工作,先是---(做染指甲的花泥),然后----(准备包指甲的小苎麻叶)

3、学习第三节,情境创设感受小女孩染指甲时着急的心情。

师:孩子们,现在外婆把准备工作都做好啦,要包指甲啦,谁先来啊?

l

怎么没反应的呀?手都不伸出来,怎么包啊?哟,你们就像文中的“我”,西院的晶晶,南院的朵朵,后院的萍萍,都伸出了你们白白胖胖的小手,鸟雀似地叫着??。你把手都要伸到我面前来了,为什么呀?哦,难怪你们都伸出??,鸟雀似地叫着?? l

从你们的动作和鸟雀似的叫声中我感受到你们心里都很??着急。随机板书:着急

4、学习第四小节,着重了解外婆染指甲的过程,体会女孩染指甲时的心情。

师:面对女孩们的着急,外婆却是???引读(媒体出示)笑吟吟地,慢条斯理地给我们包着。 正音:斯

读词:慢条斯理 (1)学生自由读文,圈出动词。

媒体圈出动作,随机学习生字“捏”(书空)师随机演示“捻”。 交流:捏

捻 (2)做做动作,连贯地说一说外婆染指甲的过程

媒体出示:外婆笑吟吟地,慢条斯理地包着。她先………接着……再……(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上台说)

(3)引读句子,感受小女孩染指甲时的心情

引读:瞧,当外婆捏着小指头,用小刀在指甲盖上轻轻地刮下一层薄屑儿时??哟,好痒人儿哟;(正音人儿)跟老师读 引读:当外婆放上一点花泥时??哟,好凉啊!

师:对于我们这群从来没有染过指甲的女孩来讲,这一切都让我们非常 板书:新奇

5、学习第五节,朗读感受小女孩的“小心翼翼”。

师:小指甲染好了(引读)每个小女孩儿都???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媒体随机泛红“小心翼翼”)

师:这里连用了三个???是想告诉我们?(小心谨慎:当成了宝,生怕弄坏了等)

6、学习六小节,拓展想象。

引读:月儿???风儿???孩子们???在梦中,她们仿佛看到了???(小指甲变得红润润,亮晶晶,香喷喷)

7、学习第七节,体会第二天女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u

朗读感受女孩急切想要看到指甲变化的心情。 师:第二天……指名读媒体出示:第七节读一句 u

体会女孩们看到指甲变化的惊喜之情

师:在小女孩们急切的盼望下,小指甲变了---(直接引读)媒体出示句子。 师:从两个“啊”和一个“!”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对啊,女孩们没有想到指甲真的会变得那么美丽-(红润润的),那么有光泽-(亮晶晶的),那么的香-(香喷喷的),这对大家来讲真是一份意外的-----板书 惊喜

三、总结全文,再读课题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童年生活真是太美好了,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来,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课题。

板书:

月夜

第二天清晨

外婆

准备

包(染)

红润润

小指甲变了 亮晶晶

香喷喷

女孩们

着急

新奇

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第3篇

张如

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1.知识与能力。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总结、评论、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教学中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第4篇

第一类,优秀型。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

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类,优良型。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

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第三类,中间型。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后进型。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第5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二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三 、教学难点

1、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2、使用化合价规则确定物质的化学社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氯化氢(HCl)、硫化氢(H2S)、氨气(NH3)甲烷(CH4)的化学式

【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学式的知识,请大家读出投影仪上给出的化学式,观察这四种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它们都由氢元素组成,但分子中氢原子个数不同。

【教师】形成化合物的原子数目为什么不同,我们先来看一下硫化氢的形成过程。

【投影】展示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

展示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以硫化氢为例让学生理解化合物形成过程,并初步建立物质在化合过程中原子数目不同的观念,并由此引申出化合价的概念

【板书】

一、化合价

(1)化合价:用来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左符号右数目,注意和离子的表示方法相区别(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的电荷,通常数值相等,正负相同;位置不同,写法相反)

【练习】请写出铝离子、氯离子、氧离子的化学符号,并标出三种元素的化合价

【提问】离子所带电荷有正有负,同种原子可能形成不同离子,那么,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吗?一种元素是否只有一种化合价?

【板书】(3)化合价规则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3、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在化合物里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5、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教学拓展

第- 42 -页 共68页

6、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化合价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金属显正价,非金属显负价

2、在化合物H2O中,氧元素显负二价,氢元素显正一价

3、在氧气中,氧元素显负二价

【投影】常见元素化合价表,要求学生背诵,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学生活动】教师给出化合价口诀,并将常见元素化合价谱曲,要求学生合唱,这时候学生学习热情得到鼓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硫要记清; 二三铁;二四碳;单质为零铜正二;金正非负和为零;

老师趁机提出,在化学反应中,虽然原子是最小离子,但有的原子总是作为 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原子之间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集团称作原子团

【投影】六种常见原子团和化合价

顺口溜 :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只有磷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提问】我们学习化合价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板书】

二、化合价的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步骤

(1)写出有关元素符号

(2)标出有关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用最小公倍数法求出化 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验证所写化学式是否正确。

口诀:正价前,负价后,价数交叉为角数

角数若有公约数,莫忘约去要记住

【练习】

1、写出氧化铁、硫酸铝、氧化亚铁的化学式

2、已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请同学书写相应的化学式

3、判断下列化学式书写的正误

氧化铝

AlO

氧化镁 MgO

氧化钠Na 2O

氯化亚铁

FeCl3

氯化铜CaCl2

硫酸铝Al2SO4

硫酸钠NaSO4

碳酸钠Na2CO3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 OH 2

历史教学目标范文第6篇

1、

初步了解赏析古诗的方法,懂得如何赏析古诗。

2、

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如何展开丰富想象来赏析古诗。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期中考的一篇阅读理解引入

诗歌的字面意思是明确的,但诗歌的可以想象引申的内容是”无垠”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自己的再创造。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周汝昌的《清明》再创造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读一首诗,就是品味一段历史,就是体验一份哲理,就是感受一种人格。这堂课,我们要来品读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清明》,做诗者是被称为“小杜”的唐代诗人杜牧。先请同学们来诵读这首诗。

1、出示《清明》绝句,学生自由诵读一分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3、教师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发言,激发兴趣。 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浅说:既表明了文体属于议论性,同时表明作者谦虚态度。

是肤浅或简单谈一谈的意思。因为《清明》是一首名作,杜枚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为人所共知,许多间评价赏析过这首诗。因此,作者用谦虚、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整体阅读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速读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说”的顺序。 第二段 清明时节 第

三、四段 雨纷纷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七段 雨纷纷

第九段 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

十、十

一、十二段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深入探究,感悟写法。 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一)研读第2-8自然段。速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前两句,在赏析时,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抓住“纷纷”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比较法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2、 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等。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随之舞动的美景描绘得生动细致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沟通了视觉和听觉,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仿佛看到了到花丛中蜂蝶飞舞,听到了春鸟和鸣,渲染出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3、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4、“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 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5、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

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6、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行人”一词则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则从情感、心绪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加以品味。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研读第9-14自然段。

根据第2-8自然段的学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讨论题目:

1、第9-14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后两句,在赏析时,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进行赏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赏析的?

2、赏诗,跟写诗一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作者是如何在评析中展开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确:

1、

抓住“遥指”一词,运用联想法——把动作进行定格处理,将无形化做有形,由抽象的文字化做生动的画面,引导人们想像客人与牧童的问答,体会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

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杏花村——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是虚名不是实名,就像山水画里的远山,朦胧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运用了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民间戏曲传统剧目《小放牛》中“用手儿一指„„”是联想。《红楼梦》中“在望”的神情应是“遥指”的最好注脚;而“小放牛”的动作则声情并茂,传神鲜活地注释了“牧童遥指”的绝妙意境。接下去,文章写小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剩下的行人之心情、动作、神态的描写全是赏析者的想像;丰富的想像把雨中行路人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极有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三)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四)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五)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

1、从意境方面

2、从语言方面

3、从篇法方面

(六)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泳语言,抓关键词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板书

春雨的细而缠绵,凄迷而美丽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 (景) ↕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 (情) (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 (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诗人用“纷纷”两字来形容清明雨,真是好极了。怎么见得?“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暴雨,也和那种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雪纷纷”和“雨纷纷”中的“纷纷”一词的不同:

雪纷纷——

雨纷纷——

3、“天街小雨润如酥”的作者是 代的

;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作者是 代的 。

4、作者认为“纷纷”一词妙在何处?

答:

上一篇:采购市场考察报告范文下一篇:消防安全工程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