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

2023-09-21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虚拟组织因共享而生,因传播而存在和发展。本文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案例为蓝本,从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关系入手,着重通过考察虚拟组织内部、组织间以及组织外部传播与传统组织传播的差别,探讨虚拟组织传播对传统组织传播产生了哪些创新效应。

关键词:虚拟组织;组织传播;商业文明;阿里巴巴

一、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关系

所谓虚拟组织,指的是通过共享使命、共享远景,特别是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来协调活动的网络伙伴关系。这是1991年Kenneth Preiss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

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中对“虚拟组织”所下的定义。定义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为“共享”,即无论是 “远景”、“制度”等显性知识,是“信仰”、 “使命”、“经验”、“惯习”甚至“诀窍”等隐性知识,还是“信息技术网络”等虚拟组织的知识存储和传播平台,都必须在组织中纳入共享机制才能称其为“虚拟组织”。而“传播”一词在传播学意义上已为学界所公认的是含有共享、分享的含义。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中收集到的一句格言,对认识传播的含义具有代表性:“交流好,共有好,更多的共享更加好[1]。从词源考察,虽然Communication的现代含义是“以尽量准确的方式把信息或知识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按照拉丁文在当时普及的需要,可能与“使之共同或共享”的含义更为接近。综合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内涵,笔者认为,正如台湾大学陈昭郎所说“传播是组织的最重要要素,是维系组织运作的原动力”[2]的一样,虚拟组织也因共享而生,因传播而存在和发展。

二、基于虚拟组织的传播对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

《维基经济学》中有一个案例:加拿大的黄金公司通过网站向全世界公布公司拥有矿床的地质数据,并悬赏57.5万美元寻找最优估计和最佳方法。结果这场开源式勘探的回报好得令人惊异: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虚拟勘探者参与了这场挑战赛,他们在红湖矿床上发现了110个目标,其中50%是公司以前没有发现的,超过80%的新目标点最后证明确实有大量黄金。这一尝试将探矿时间缩短了两到三年,而且把一个价值1亿美元的低绩效公司改造成具有价值90亿美元的大企业,通过共享专有数据,将蠢笨的勘测流程转型为融合了业内最聪明脑瓜的现代化分布式黄金勘探引擎[3]。挑战赛对后来者最具价值的地方就是它证明了,即使在这样一个保守、讲求保密性的产业中,基于虚拟组织的传播与共享也是有效的。这就是维基经济学神话的实质,即利用开放式平台上的大规模协作,利用企业边界之外的资源来提高收益或者降低成本。而要利用企业边界之外的资源,首先就要向外界开放一些企业的内部知识,比如研发平台、技术标准等,同时将以往单向关系变为对等的双向关系。

下面笔者以阿里巴巴为例,试图从个案剖析,来总结基于虚拟组织的传播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哪些创新与变革。

(一)组织内部传播:从控制走向共享

阿里巴巴作为边界模糊的虚拟组织,如果非要分出组织内外之别的话,员工和股东应该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部分。胡河宁在《組织传播》一书中阐述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组织向信息时代网络化组织转变时,传播传播模式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即从垂直命令到网络多元,从控制到协调,从权威到知识,从服从到信任,从纵向到横向[2]。这些变化已经在以阿里巴巴为领头羊的电子商务巨头所建立的虚拟组织内部得到了应验。非但如此,阿里巴巴还创新了很多虚拟组织内部的传播模式,使得其内部传播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组织走向把组织变成利益均沾的透明的共同体。借鉴胡河宁先生的观点,通过考察阿里巴巴的内部传播模式,笔者试图总结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商务巨头在虚拟组织传播中所作的创新路径。

1.从层层把关到开放透明。在传统的组织等级制度中,传播渠道往往容易成为阀门和过滤器。在传统组织中,因为传播圈的存在,某类信息只在组织的固定成员中流动,造成信息开放流动程度低下;大量非正式传播的存在,扭曲了组织的正式传播的信息;因为组织内部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的存在,专门过滤筛选信息,对传播渠道进行或紧或松的控制;尤其是组织等级制度造成中层管理者通过限制上下级的信息沟通来保持自己的权力,进而导致传播遗漏甚至传闻谣言的滋生。这些都使得组织内部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规避传统组织传播的这些短板,阿里巴巴从创立之初,就充分利用公司内联网建立起共享信息、富有情感、公开透明无障碍的内部信息传播机制。2009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新内网“阿里味儿”网站正式上线,通过Web2.0的互动方式搭建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无障碍沟通平台。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有open信箱、圆桌会议、企业内刊《阿里人》、员工满意度调查、内网留言板等多种多样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员工和管理人员的“透明”交流。年度的最后绩效考核,薪资、奖金等等都在尽可能透明、宽松的环境下进行。

因此,马云能够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内网在公司内部是完全开放的,两万名员工只要你敢问,我们就敢回答”;在股东大会上,他也对数百名股东说“公司里的任何制度,只要你敢问,我就敢答,没有任何隐瞒。”他表示,阿里巴巴企业内网要向全社会开放,让全社会了解阿里巴巴的产品研发进度和公司管理状况。

2.从机械服从到价值认同。在传统组织中,建立在职位权威基础上的命令——服从模式使得管理者与员工成为机械的决策——执行关系,上级领导不需要倾听,只需要监视和控制下属,下属不需要有创造性,只需要接受游戏规则。这种任务传播导向型的传播模式使得组织内部传播呆板、程式化,只重视与任务有关的事实、数据和信息,忽视员工的处境、思想和感觉,不可避免地使员工产生离心倾向,也扼杀了企业创新的活力。而虚拟组织传播促使组织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变,通过共享使命和价值观念来凝聚员工,消解和重构传统组织的人力资源关系。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所有员工都自冠有“郭靖”、“乔峰”等金庸系小说人物的名号,谓之“花名”。

比如,在论坛里面偶尔出没指点的“风清扬”正是马云,而在任何场合,员工可以“肆无忌惮”地称呼淘宝掌门孙彤宇为“财神”,而不是“孙总 ”。每逢盛会,所有员工则是根据自己的花名加入不同帮派,争夺“天下第一帮”称号。在帮派里,更是完全打乱了原来的层级关系,让所有的“店小二”忘记自己是领导还是属下,一些基层员工经常一跃成为帮主、副帮主,统领原来的上司。这种看似儿戏的“侠客文化”大大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也打破了原有的企业的上下级阶层概念,极大地增加了凝聚力。

3.从雇佣管理到互信共享。在信息流快速流动的今天,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和共享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而总体看来,中国大部分企业对待组织传播的态度还处在模糊认识阶段,认为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上,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处理水平落后,对员工的创意完全忽视,进而造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中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取代了以往经济理论所看重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成为经济的核心资源。汤书昆据此认为,随着核心资源转变,组织管理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变,一个由来自同事、客户以及上级的反馈信息作出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各类专家构成的组织将取代传统被动型、程序化的组织[4]。等级制的模式将改变为网状模式,每个人既是工作者也是管理者,同时还是决策者。虚拟组织理论认为,虚拟组织中大部分个体与组织领导不是受雇关系,也不受正式领导的控制,领导关系是横向的,不是纵向的,领导者不能完全控制个体或雇员的工作,因此只能信任他们;即使成员受协议约束,但在动态的协调机制中,协议很容易被修改或停止执行,因此是很软弱的基础。这样,虚拟组织的基本要求是把合伙人团结在一起,并鼓舞和激发合伙人的积极性。马云提出阿里巴巴将打造阿里员工的“幸福指数”。阿里巴巴将不仅仅满足创造更多的百万富翁,而是要认真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实际上通过这个新概念,马云在重新定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企业治理方式的变革。

马云的思考是:“20世纪的劳资关系是雇佣剥削关系,而本世纪是合伙人关系。”因此阿里巴巴作出了重要的转变,告别创始人时代,进入合伙人时代。这标志着阿里巴巴企业治理结构的深层变革已经开始。实行合伙人机制的突出标志是,实行广泛的奖金和股权激励机制。根据员工对公司奉献的多少,奖励相应的股票期权,让员工能分享公司业务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而来自公司持续完善的沟通传播机制,则建立起公司与员工的充分互信。员工与主管的直接沟通、员工与高层的定期圆桌会议、Open邮箱等多样、顺畅及高效的交流形式,保障了员工和管理层的无障碍沟通。管理层的想法及时传递给员工,同时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也能有效传递至管理层,并由专人跟进,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组织内部传播层面,除了员工还有股东。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改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有效维护股东正当权益,是阿里巴巴始终坚持的经营理念。阿里巴巴开放式的股东大会,显示出其作为开放型企业的信息共享意识。马云说:“巴菲特的股东大会是教大家怎么赚钱,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能够跟大家分享怎么办企业,在做企业过程中怎么应付困难。我们希望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能让全世界小企业从中分享、体会,同时让股东更加透明地了解,他们投资的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在股东大会上,马云作为首期创业导师,启动了由他所倡导的小企业商业智慧分享平台——云计划,分享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念[5]。

(二)组织之间传播:从跨越边界走向消除边界

胡河宁给“组织之间传播”下的定义是指:“跨越组织边界,支持传播在组织之间流动,并被多个组织共享的传播行为”[2]。而与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相比,虚拟组织突破了组织边界、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具备各成员核心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性、组织边界模糊、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构成的动态化、对环境反应敏感和响应的敏捷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虚拟组织之间的传播范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和创新。

1.从跨越边界到模糊边界。在传统组织中,边界被视为稳定、一致和连续的地带,而虚拟组织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因此,虚拟组织可以被认为是同时处于边界的内部和外部,这种情况下,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存在并被不断修改和磨合,就使得很难用固定的、类似实体的术语来考虑虚拟组织的边界。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说,能被称为虚拟组织之间传播的利益相关方的应该是客户和合作伙伴。然而如果从虚拟组织的意义上说,客户和合作伙伴已经不太可能和虚拟组织泾渭分明了。传统市场体系中,企业运行的各种要素要么在内部实现,要么在外部市场上从专业供应商那里分别购买。然而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传统秩序下的市场资源越来越向大公司倾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营销成本降到最低,加上互联网本身带来的组织虚拟化,在传统企业形态下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领袖扮演着传统组织颠覆者的角色。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难突破的怪圈之一,横跨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成本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阿里巴巴凭借其2000万企业用户和几十万注册网商,重新组织搭建了一种银企沟通关系。阿里巴巴還借鉴孟加拉“穷人银行家”尤努斯的经验,推出“网络联保权”贷款,把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打包在一起发放贷款,企业之间互相担保,以更快突进小企业贷款业务。与传统企业打造生态链不同,阿里巴巴致力于让大量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汇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商业生态圈。在虚拟组织中,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些善于与关系网络共生的商业主体,将打赢属于他们的战争。

2.从零和博弈到协作共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到了老总家里,如何称呼老总的夫人呢?”“嘿嘿,我一般都叫大姐或者嫂子,比我年轻的夸几句漂亮,比我老的夸几句年轻。”也许很多人会以为这段对话是发生在办公室里,但其实是阿里巴巴商人社区的珠宝首饰论坛里:楼主带着问题求助,很快就有人跟帖回复,另外还有人针对回复进行评论。这一话题,前前后后跟帖数量达到47个。参与讨论的人来自宁波、深圳……天南海北的都有,可能他们多数人彼此并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交流。类似的“问与答”在阿里巴巴社区几乎每天都有,提问的网商常常能够从热心的跟帖中获得满意的回答。而后来的访问者,也可以在搜索或浏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淘宝网上,则发生另外一类故事。一个网店首页的公告栏张贴着这样的信息:“本店和‘西施笑’联合促销,凡购买本店任何产品均可以史上最低优惠5折购买‘西施店’的任何产品,感谢支持!”发布告的是一家名为“天香堂”的网店,而在西施笑的首页上唯一的友情链接即是指向“天香堂”。很显然,两家网店希望通过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像这些相互分享经验或者联合促销的故事,在虚拟组织群体中广泛存在。虚拟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组织协作、资金联保等等。虚拟组织之间的大规模协作和分享现象越来越广泛深入。

3.从大规模复制传播到个性化柔性传播。托夫勒在20年前的《下一次浪潮》中便预言了公司个人化年代的到来,而尼格洛庞帝在他成名的《数字化生存》中更是明晰地声称,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巨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虚拟组织之间的传播将实现人们期待已久的转变——从一种营销传播过渡为虚拟基础设施,规模较小的公司得以同大型企业展开有力竞争,并以无可限量的能力在全球挖掘并创造商机。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制造出大量同质化单一的款式贫乏的商品造就了工业时代传播的模式:大规模低成本复制,较多地体现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这一概念。而在信息时代,“选择的自由”和“自由的选择”使个性的能量被充分激发出来,消费者不再跟随大机器的节奏,拥有更多自主性。因而信息时代的产业形态也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网络的长尾效应要求商家供应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人们也不再简单追随工业文明卓越企业的组织传播文化,不再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原先仅有大型跨国企业才负担得起的先进技术也将为大量中小企业所用,视频会议、库存与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这些基于网络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与小型企业的在线平台完美互融、无缝整合。而应用共享平台可以分享成本,更便宜、更快速地生产高附加值的多种产品和服务,这种柔性的生产方式为中小企业生产大量的利基产品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三)组织外部传播:塑造新商业文明领跑者形象

商业文明是人类商业行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果中的进步成就。每个历史时代都存在相应的商业文明。农业时代商业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商业与家庭不分、生产与生活不分。农业文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合一的,也就是常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华帝国是农业时代商业文明的代表;工业文明时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导致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化,并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终分化,企业因应而生,以工业革命为契机,欧美国家的崛起所依靠的正是对农业时代商业文明进行创新;信息时代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虚拟组织正在建立以诚信、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等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文明。新经济学家姜奇平这样形容人类商业文明的变迁史:“经过企业和家庭不分的商业伊甸园,到家庭向企业外包商业,从而使企业成为商业中心的失乐园,再复归到企业向家庭复归的复乐园 [6]”。如果说英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把企业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家庭的商业文明载体推向主流化,那么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对人类的贡献,可能是把虚拟组织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企业的新商业文明载体,推向主流化。胡河宁认为:“组织外部传播是组织与公众间传播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一种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理念、组织行为、组织视觉等方面的形象问题[2]。结合胡河宁先生的论述,下面笔者试图从虚拟组织外部传播的角度,阐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虚拟组织如何对商业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进行传播和创新,从而树立其新商业文明的领跑者形象。

1.物质文明传播与创新。商业模式每一次大规模涌现,都跟那个时代基础设施的变革有很大关系,因为基础设施的变革导致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促进各种分工形态出现。实际上每个时代的商业文明都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如果说以前的基础设施更多认为是“铁公基”,在信息时代则是宽带、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基础设施层面,如同中央电厂直接推动了工业文明的成熟,公用计算服务、日益成熟的各类“云计算”平台,正在发育为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德鲁克甚至在21世纪的开端,以极大的热情预见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在铁路创造的心智地理中,人们掌握了距离;而在电子商务创造的心智地理中,距离已经消失,只有一个经济体,一个市场。”在这个经济体中,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都变得极为便利快捷。但对于虚拟组织来说,互联网到底是“体”还是“用”,决定了这个虚拟组织能否准确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和精髓。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把互联网当作工具,能跳出去看清互联网企业的本质。 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伊始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阿里巴巴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服务性公司。因此,怎么利用互联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他考虑很多问题的出发点。阿里巴巴的一系列创举都是围绕如何让虚拟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在网络上实现。2003年诞生的淘宝网,用来打通企业与最终用户的界限,形成一个封闭完整的电子商务市场;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用来解决网上交易的信用问题。阿里巴巴坚持的综合性平台虽然在近几年来受到垂直行业网站的挑战,但其综合性也给中小企业在采购、销售、内外贸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留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加上阿里巴巴与淘宝的不断融合、对接,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用户产生了巨大的聚合效应,越來越多的资源开始主动靠拢阿里巴巴。而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和没有列入统计的微型企业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建设独立的信息基础设施。相反他们可以在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被结合进服务网络,共享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形成统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2.精神文明传播与创新。信息时代的商业文明呈现出对诚信、责任、平等、分享等一系列理念的创新和升华。尽管在工业时代,这些精神理念也成为倡导的口号,但深入考察虚拟组织的精神层面,笔者发现,这些理念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诠释的特质。(1)对诚信理念的创新。中国传统的儒家诚信观念带有鲜明的农本社会的烙印,是仅限于一定范围内(家族和熟人社会)的局限性文明,它极力把诚信关系限定在固定的纲常伦理范围内,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交往,剥夺了人与人的平等竞争关系,也阻碍了商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时代的诚信观念则是以专用性资本为基础和前提的,而专用性资本只顾及自我中心利益,不顾网络中的其余。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除了华尔街的贪婪之外,股东利益的专用性也是其源头。信息时代虚拟组织诚信观念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资本共用性的概念之上的,对应利益相关节点的网络化。这种共同性的前提是,可共同消费性,也就是分享信任资源而不是减少信任资源。(2)对社会责任理念的创新。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工业时代的责任观正在破产,代理人不为委托人负责、代表者不为老百姓负责,成为常态化现象。以代理人、代表者为核心的责任体制、责任文化,已难以响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建立以委托人自己为核心、被代表者自己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使得新商业文明的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内在统一。企业社会责任应内生于企业的商业模式,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对企业不是负担;每一家企业都可以找到自身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人人都有社会责任;在网络化的便捷环境下,人人也都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3)对分享理念的创新。从传播学的通俗意义上说,面包吃一口少一口,所以难以分享;而信息分享一次,含量并不减少,因此,信息适于分享。 在传统商业文明中,信息分享的规则是知识产权规则。它是信息分享的封闭规则。这种规则设定把公共产品转化为私人产品后才能够分享。 比如专利、商标,把无形资源有形化,然后按有形资源保护的方式,以专用性的方式,出售许可权。但是在新商业文明环境下,商业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学习者又是赋能者,既是体验着又是传播者。资本专用性和企业边界等传统组织的典型标志开始“烟消云散”。 在阿里巴巴,个人网店分享交易平台及其信息,也不可再理解为搭便车和外部性。这就造成了不同于新古典的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的传统商业文明条件。

参考文献:

[1] 彼得斯著.交流的无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胡河宁编.组织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 汤书昆.传媒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阿里巴巴集团社会责任部.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1.

[6] 姜奇平.新商业文明的创世纪[J].新商业文明通讯,2009(4).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如何创造的标准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班级规则来衡量。教师在初接手一个班级时,学生通常会很听话,这一段时期称为师生之间的“蜜月期”。之后,学生摸清了教师的脾气秉性,容忍度,开始挑战权威。所以规则制定时间非常的关键与紧迫。规则制定的是有一个黄金时间段的,即课程之初与学期之初。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环境,也需要制定不同的规则。规则的制定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辅助规则施行需要一定的方法来使规则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规则 规则制定的原则 规则施行策略

维持课堂纪律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尤其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态度已经开始改变,不再是毕恭毕敬的绝对服从。学生对于自己的地位有了重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是一种不成熟的认知,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理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和不尊重,这就给教师维持班级秩序增添了新的难度。所以,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就不能再依照传统的管理策略来面对新型的学生。

新型的学生,新型的管理策略。教师在确立自己的的纪律管理策略时,首先要确定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要达到目标的需要的条件是什么?避免选择的策略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师和学生对规则都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误解

误解一 有了规则,学生就该知道怎么做了。

在规则施行之初,学生会按照规则做,但这只是学生的“试水”行为,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原有行为会渐渐恢复。

误解二 教师不应花费太多时间在规则上,而应主要集中在教学任务上。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良好秩序的保证,教学任务很那难完成好。想在课堂上花费较少时间处理纪律问题,需在课前或新学期初教好学生纪律、规则和要求等。

误解三 规则只需要宣布出来即可。

规则应是教出来的,并且需要反复强调复习的,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完善。

误解四 规则是大纲。

规则应是具体,全面的,是有目的和目标的。

误解五 学生只需严格执行规则即可。

让学生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及制定原因是学生执行规则的基础。

使学生清晰制定规则的条件,以及对于规则的执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此外,规则不只是约束人的,也是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益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制定规则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首要的是要符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校规校纪。国家教育法规与学校规章是班级规章的基础,任何班级规则都不能与之相违背。

2.合理性原则

班级规则的合理性体现在民主和平等两个方面。首先规则制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并且要让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讨论中来。规则不能是教师个人意志的体现,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监督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调动全班学生参与。这种制定规则的方式具有普遍约束性,体现了人人有权利,但是人人没特权。

3.可行性原则

规则不能是一纸空文,最终到得到落实执行。所以在规则内容的表达上要具体,应该是对行为的约束,而不是精神思想的提倡。如果制定的内容为:“努力学习”,不如选择:“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在语言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尽量选择正面的描述,而不是列举学生禁止做的事。例如:“不要在教室里打闹”,应该换成“请在教室里保持安静”。

最后在撰写规则时,注意不宜过长,简洁明了,具体而全面,这样便于学生记忆。不同场景制定不同的规则,因地制宜、有所变通。规则还要涉及到尊重他人、保持安静、完成任务等方面。

三、规则的实施

将制定完成的规则仔细给学生讲解,是实施规则的重要步骤。逐条讲解,举例说明,使用正面和负面的例子。与学生讨论规则背后的意义,征求全班同学的修改意见,让学生理解规则的作用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约束,是确保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最后还要表达你对学生遵守规则的信心。

在新规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说一不二

一个说一不二的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和确定感的环境。避免朝令夕改,对学生一视同仁,能保证规则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规则的实行、违反所带来的后果要始终保持不变。

2.注意尺度

当学生首次违反规则时,视情节严重,尽量以提醒为先,惩罚为后。避免一罚了之管理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原因。教师要通过耐心的教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实施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适应新规,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提高自身水平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收服人心”的重要手段,一位知识渊博,言行一致,为人幽默的教师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

4.拉近距离

例如,新教师应尽快学会叫学生的名字,这样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点名叫学生不说话,比泛泛的叫大家安静下来更管用。对于个别的学生的特殊问题,可以不动声色,个别约谈。尽量避免当众指责,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家校合作

让家长成为老师的后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沟通时要避免一味指责,上纲上线。在态度上,自己要做到关心为主。要客观,具体,就事论事。注意说话的语气与态度,与家长诚恳探讨学生的优缺短点。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想要打造一个有秩序的班级或者一堂良好的课,不仅意味着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还需要这学生们训练有素,并能主动地遵守这些规则。规则,要紧快尽早的进行,并且要将规则讲解、示范给学生,尽快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错过最开始的黄金时段,教师要尽快及时的补上,把班级规則一条条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茂.今天怎样管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

[2]彭梅.班级管理中的规范与自由[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0.

[3]陈良民.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36):40-42.

[4]冯建军.规训与纪律[J].教学科学研究,2003(12):15-16.

作者简介:常诗微(1988-),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在读硕士,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在项目治理框架下分析了项目治理、项目管理与项目绩效改善及项目成功的关系,并藉此构建了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结合现行企业型代建制实施模式,分析并提出了代建制改革的关键治理因子,得出了项目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优化是深化代建制改革的有效措施的结论。并基于此提出了政府投资代建制改革的制度优化的若干对策与建议,对企业型代建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与优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项目治理;关键治理因子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传统政府投资项目“投、建、管”等多位一体所引起的诸多弊端,我国部分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代建制的改革试点尝试,在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代建制得以在全国范围迅速推行。许多地方、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组建专门机构,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投资效益得到了提高。其中,企业型代建制模式因其有效提高了投资效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符合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初衷,逐渐获得了行业认可,但是在其推行过程中也仍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1)代建单位法律地位不明确[1]-[11],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承认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致使其办理各种工程建设手续困难。

(2)代建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责权利不明确[1-2-5-8-10-11],使用单位干预代建单位现象较普遍。

(3)与代建单位的责任相比,代建管理费计取尚无明确规定且实践操作水平偏低[1]-[8][10-11],低成本运作造成代建单位争取代建项目的激情衰减,执行委托的积极性下降。

(4)代建单位良莠不齐[2-3-9-10-11],履约诚信程度难以把握,致使实施代建的工程合同风险仍然较大。

(5)在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拉高代建单位履约保函比例[3]-[8][11],不利于代建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6)国家尚未颁布代建制改革指导法规,且各地、各部门对代建制的定义、实施范围和运作程序等认识还不是十分统一,有关代建单位招标[4-11-12]、市场准入[1-5-11-12]和代建主体培育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上述问题是代建制改革实践中集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且在相当程度反映的是代建制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因此,企业型代建制模式要进一步提升其制度效率。本文通过对代建制理论研究的述评,构建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分析框架,通过对代建制关键治理因子的分析提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的制度优化路径的相关建议,以完善企业型代建制模式推行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促进代建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与项目成功。

二、代建制的理论研究述评

代建制改革将改变现行的项目管理和建设模式,构建新型的权力制衡、责任约束与利益激励机制。这是全方位、深刻的变革,涉及项目管理的体制、过程、程序及技术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围绕代建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主要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视角对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与代建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代建制的相对制度效率优势,从而指出其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比如:(1)康克龙(2005)[13]、王孟钧,韦玮(2006)[14]等指出传统模式下,由于我国公有产权制度安排造成的政府投资“所有者缺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等社会问题,作为制度需求环境催生了代建制的产生;(2)李鸿辉(2006)[15]、邢会歌,王卓甫等(2007)[16]、张飞涟等(2008)[17]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代建制的成本与收益,指出其相对传统的自管模式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效果,从而论证这项制度的合理性。

其二,结合理论推演与实践考量,对代建制改革进程中的制度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源于代建制制度本身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相关研究的共同切入点。其结论为“代理问题”的解决是代建制制度效率提高从而项目整体绩效改善的核心问题。但在这一统一视角下基本形成两大理论范式:(1)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如文献[18][19]等,主张通过契约机制对代建人的激励与监督解决“代理问题”;(2)基于项目治理理论视角。,如文献[20][21][22][23]等,主张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契约的、非契约的等)去维持项目交易的环境与秩序,综合运用法律规章、市场机制、契约机制等协调利益相关者行为,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制衡的制度框架去治理“代理问题”。

显然代建制模式相对传统模式的制度优越性已无争议,针对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研究就在于为制度优化提供政策建议,以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然而,委托代理理论在面对代建制项目中特殊的“代理问题”时存在其重要缺陷:一方面,公有产权的不可分割使其力图通过产权匹配设计最优的激励合同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完全契约的隐含假定没有为“权威”、“控制权”或“权力”等留下存在空间,仅将其作为给定的外生变量而存在,而这些被忽视的东西却正好是理解包括企业、项目等许多经济现象的关键。而项目治理理论正是以“代理问题”与不完全契约为切入点,以正式的制度安排从不同的层面构建契约的形成与事后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权、责、利的划分与配置作为核心内容来重点研究代建制项目的治理问题。且对于代建制推行所引起的复杂的治理问题,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失调很可能是其深层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因此导致了代建项目的整体绩效不高。因此,引入项目治理理论,分析项目治理、项目管理与项目绩效改善的关系,部分地打开代建制的运行“黑箱”,从而提供相关对策建议是这一制度优化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分析框架

1.从项目管理到项目治理

长期以来,项目被视为如古典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一般的“生产函数”[13],项目管理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系列工具与方法的集合,而制度安排之于项目管理的“潜在利润”并未被察觉。然而,项目的本质是什么,项目的边界在哪里等基本问题需要项目管理理论做出回答。Koskela和Howell[14]认为,项目管理的未来取决于理论创新。不仅如此,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诸如质量、投资、安全和满意度等都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研究解决。在理论与实践双重需求驱动下,对项目的研究视角已经从管理层面扩展到治理层面。因此,研究项目治理是项目管理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近十几年来,项目治理在项目管理学派中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本同步。国外Turner和Keegan[15-16]对基于项目的组织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不完备契约情况下的治理结构非常关注,强调多主体的共同治理。Winch则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交易进行微观层次分析,建立了包括多主体在内的、以垂直交易治理与水平交易治理两个维度的交易治理理论框架[17]。Abednego和Ogunlana[18]则认为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是提高项目绩效的两种途径,二者必须结合使用,并指出合理的风险分担是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的必要途径。国内对于项目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先导,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对象的公共项目治理[19],围绕公共项目的治理功能、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建立公共项目治理理论,认为项目治理在于提供一种项目运行制度框架,去规范完整的项目交易过程。

2.项目治理、项目管理与项目成功的促进关系分析

项目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必须与项目运作层面的项目管理发生联系,通过为其提供运行基础和责权利的体系框架,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管理的模式特征,并最终决定项目的绩效水平及项目是否成功[20]。

(1)项目治理与项目成功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项目中,项目治理都是一系列的激励、保障和争议解决过程的安排,它被用来规定项目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利益关系。而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组相互关系的联结”形成的契约组织,项目的成功必须依靠一种协商的机制而不是对抗机制来执行它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整合项目内部及外部资源,来协调项目组织所面对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要求之间的冲突。代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政府投资项目治理模式的改进,其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项目的成功交付并使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满意。因此项目的绩效水平/项目成功取决于代建项目治理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良好治理的项目,即使有很好的项目管理体系也无法实现项目的价值,促成项目的绩效改善与项目成功[21]。

(2)项目管理与项目成功的关系

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项目运作制度框架下,各实施主体通过投入资源,运用各种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及工具具体地实施项目,创造项目价值。但是要保证项目能够创造价值,项目组织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高效的项目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事实证明,项目管理对项目成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Turner认为有效的项目管理能够提升项目绩效30%甚至更多[22]。在Adma Clollins 和David Baccrarini利用149份问卷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中,62.4%的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认为,当项目管理成功时,项目一般都会成功[23]。因此,代建项目良好的项目管理(主要由代建单位承担)有助于实现代建项目的绩效改善,促成项目成功。

(3)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项目是以市场为载体、以契约为纽带而形成的动态的、开放的项目组织。而项目治理就是要制定这个项目组织的实施制度框架,明确各实施主体的责权利,以发挥项目组织的合作适应性与自发适应性[21],从而应对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可以说,项目治理是制度层面上的,而项目管理则属于项目运作控制层面上的,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项目系统,它们是项目治理模式系统的两个层次。其中,项目治理通过设置良好的制度框架,规定了项目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项目管理则是在这个框架下去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如果说,项目治理是“决定去哪儿”,项目管理则是“决定怎样去”。二者的区别见表1所示。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项目治理就是对资源进行继市场配置后的二次配置,在此基础上,项目管理进一步履行契约,对资源进行利用,以创造经济效益,促成项目成功。因此,项目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设置项目运作(管理)的基本网络框架,去间接贡献于项目绩效(成功)。沙凯逊[20],严玲[24],杜亚灵和尹贻林[25]等都指出项目治理通过影响或决定项目管理的模式、特征,最终决定了项目的绩效水平。可见,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均贡献于项目价值的有效创造,只是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项目价值,促成项目绩效的改善与项目成功。

3.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显然对于代建项目而言,其绩效水平或项目能否成功可以从项目治理或项目管理等不同角度寻求改善路径。而从前文的问题分析中可见,当前制约代建制项目绩效改善的主要问题乃是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即项目的治理问题。因此,政府作为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的治理主体,需要针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寻求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从政府层面对代建制项目的治理可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代建市场治理层面与单个项目治理层面。

(1)代建市场治理层面

即政府(是所有代建项目的委托方)为解决或缓解各代建项目个体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高代建制改革所带来的项目整体效益,而为代建制实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对于代建项目的整体控制和干预。显然,由于其针对所有的代建项目,而非单一项目,此时的政府并非作为契约当事人出现,而是作为政策、法律及规则的制定者为代建项目的相关参与方(“在位的”和潜在的)提供一套“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规制[26]),并引导与培育代建市场。市场层面的治理是以立法为先导的,但它又不单是立法,还包括配套的管理措施,立法只是为市场层面的治理提供法律法规依据,但是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不等于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还必须以配套的管理措施保障法律的有效性;而且,市场层面的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管理流程来限制代建制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并指出它们若违反相关法规将获得怎样的惩罚。由此可见,市场层面的治理更加注重事前的干预和控制,而不仅仅是事后的监督检查。从治理的客体而言,市场治理主要在于解决一些制约代建制制度效率的关键性问题,需要通过明确的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对诸如代建人法律地位、代建人准入资质、代建制实施组织机构、代建人选择机制和代建合同范本等等进行明确规定并辅以保障性措施。

(2)单个项目治理层面

单个的代建项目治理,即针对一个具体的代建项目,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去协调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委托方与代建单位之间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博弈。其中,契约机制是主要的治理工具,藉此实现项目契约组织内的委托代理双方的责任与权力、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

上述两个层面相互影响,彼此衔接,在具体项目运作过程中甚至存在一定的交迭,共同决定了代建制的制度效率与最终的项目绩效。其中,市场层面的治理为单个项目治理提供了宏观的体制环境,而单个项目的治理实践则由于部分地打开代建项目绩效形成的“黑箱”,从微观层面为市场治理层面的制度优化提供信息与依据。二者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推动着代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

因此,单个的代建项目的绩效从而代建制的整体制度效率必然是两个层面的共同治理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具体代建项目运作过程中形成的治理结构与采用的治理机制则集中反映了上述两个治理层面的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见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代建制改革的关键是构建代建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人、使用单位、代建单位、实施方等)的责权利的制度框架体系以形成稳定的秩序,重点在于恰当地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投资人与代建单位)之间的激励、监督与风险分配等治理问题。在这一制度框架/秩序中,通过有效的治理去规范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为代建项目的绩效形成合力,并最终通过代建单位的项目管理(全过程、分阶段)去具体实施项目,控制项目资源的转化形成项目绩效,促使代建项目的成功。

因此,代建单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受制于代建项目治理(市场治理层面和单个项目治理层面)的根本制度框架体系,二者的匹配性可以通过代建项目治理水平予以衡量。判断代建项目治理水平的核心是政府投资人与代建单位之间通过项目所有权配置而形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代建制推行中集中暴露出的若干制度性问题也反应了代建项目的治理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分析影响代建项目治理水平的关键治理因子,对代建项目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不断地边际调整才能够为代建项目管理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有效促成代建项目的绩效改善与成功。而上述基本分析结论正指明了代建制改革进一步制度优化的思路。

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关键治理因子分析

1.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项目治理结构定义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关系——核心是项目所有权配置及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治理机制——包括内、外部治理机制与政府监督机制,则主要解决契约的不完全性。治理结构相对固化,治理机制则相对灵活。在企业型代建制模式下,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其代表机构(代建管理机构)、项目管理公司(代建单位)、项目实施方(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等专业单位)通过两层委托代理而缔结项目的契约,构成代建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框架,形成代建项目的治理结构(见图2所示)。

项目治理的内核因子是项目所有权,即项目剩余控制权与项目剩余索取权。代建项目的治理结构要与项目所处的自然、经济及市场环境相适应,且根据项目特征进行项目所有权的配置或重新配置来实现其优化;代建项目的治理机制则在于克服契约的不完备性,通过建立规章和措施对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激励与约束(见表2所示)。围绕代建单位的治理机制重点在于借助这种有效机制实现对代建单位的长期利益激励与短期利益的约束而促进其加强培育自身核心能力、加强自律,有效规避其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而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2.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关键治理因子

纵观现有文献,虽然项目成功因素(CSFs)与项目关键成功因素(KPIs)的研究较多,然而针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关键治理因子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代建项目关键治理因子分散存在于项目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中,结合国内学者进行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成功因素(其中往往对项目治理因子与项目管理因子未做区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13-22-23],本文从中提取出代建项目治理水平的影响因子并通过理论演绎,构建了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关键治理因子体系。其中,对于代建项目两个层次的治理因子未做进一步区分,具体内容及其观测变量见表3。

基于上述的代建制项目关键治理因子分析,代建制改革的继续深入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代建制改革的制度优化,从而实现代建制项目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协调,为代建项目的绩效改善与项目成功提供制度平台。

五、基于项目关键治理因子的代建制改革建议

1.代建项目治理结构优化

项目治理结构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契约关系,优化治理结构是通过对项目所有权的配置或重新配置来优化代建项目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权利分配流程。在代建项目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是“谁是委托人”、“谁是代建人”、“由谁来选择代建人”、“怎样选择代建人”等,从治理的层面上讲,这些重大问题均属于代建项目的市场治理层面,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管理措施来予以明确,以正式制度进行宏观统筹。其中以如下核心问题:

第一,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授权或成立专门法人机构作为委托人,充当民事合同主体。一方面,规避了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缔结民事合约的理论障碍,又不至于使其陷入更多的微观经济事务,从而有利于实现其“抓综合、管宏观、定政策”的宏观职能,如项目审批、下达代建计划等;另一方面,专门法人机构有利于积累经验,发挥专职优势更好地从事代建单位选择、代建合同谈判与订立,并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多方关系协调及冲突的解决等具体事务。

第二,国务院应发文明确代建单位建设期建设单位职能,并相应修订现行相关法规,承认代建单位的合法地位。代建制改革对使用单位的利益进行了重大调整,其原本拥有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权、项目建设管理权均被赋予代建单位,如果建设期项目法人身份依然保留势必造成其干预代建单位工作且风险转嫁于代建单位,不利于代建项目管理实施。

第三,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和提高治理效率为中心,积极引导代建单位的市场选择。代建制下的项目建设是一种市场代理模式,从项目治理的角度而言,对于代建人的激励,仅仅凭借内部激励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部市场竞争机制对代建人进行激励和约束: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包括培育完善的代建人市场,还需要具备市场化的选择方法和程序完成选择的过程。从各地不同代建制模式的实施情况分析,公开招标选择代建单位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代表了代建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2.代建项目治理机制优化

治理机制指为解决合约的不完全性,而对代建项目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激励与约束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治理机制可根据项目建设的环境和决策者的需要灵活调整。当前优化代建制治理机制包括风险分担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声誉机制(代建人名录动态管理)、代建取费机制、激励机制、政府审查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等多种机制。上述各种治理机制是市场治理层面与单个项目治理层面的交迭,对于代建项目市场与具体项目均可以发挥其治理功能,应以下列几方面为要点:

第一,发改委应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代建合同范本,对代建单位的权利责、风险分担和奖惩等进行明确界定,属于代建项目的市场治理层面。合同应该体现出代建单位的权责对等、风险与收益匹配,对代建单位具有激励与约束效能。规范的代建合同范本应该建立在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合理的报酬激励机制和合理的代建取费与奖惩机制的完善基础之上。

第二,行业主管部门应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代建单位名录数据库,做好代建单位市场的培育与完善。通过对代建单位绩效考评,及时向社会批露信息,通过代建单位的清出与准入更新名录库,动态管理,引导代建单位重视声誉与提高核心能力。此外,还应该积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完善代建单位市场,促进其有序、良性的竞争。

第三,发改委应协同其他财政、审计、监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代建制的完善监督体系。为此,各部门之间应该明确分工协作,清晰划分监督工作范围与界面,优化监督资源配置,应避免重复监督,构建各有侧重、相互配合、职责明确和主体清晰的有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武新,王建声.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的问题与建议[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6):9-12.

[2] 李焕林.我国代建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5,(9):21-23.

[3] 孙鸿炜.新投资体制下完善“代建制”理论与实务的若干问题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5,(增刊):148-151.

[4] 杨太文,张新成.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招标,2006,(2):33-36.

[5] 胡其彪,周子范.现行代建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建筑设计管理,2006,(3):25-27.

[6] 吴明先,雷耀军,王建军.浅谈“代建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程咨询,2006,(3):46-47.

[7] 杨明宇,王建声,杨永卿.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行中的问题浅析[J].基建优化,2006,(2):34-37.

[8] 张爱志,黄达海,徐志祥.我国现行“代建制”运作模式的几点探讨[J].基建优化,2006,(5):29-31.

[9] 林立祥.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实践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06,(8):20-22.

[10] 韩同银.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 “代建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7,(1):22-24.

[11] 黄远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特征及实践问题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2):13-17.

[13] 康克龙.“代建制”理论与实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招标,2005,(21):20-24

[14] 王孟钧,韦玮.政府投资项目的制度经济学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6,(2):17-19

[15] 李鸿辉.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经济学分析[J].南方建筑,2006,(07):1-5

[16] 邢会歌,王卓甫,宋会民.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代建制效率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2):8-11

[17] 张飞涟,孙翠翠,张玉娟.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年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价值工程,2008 (7):23-25

[18] 徐雯,刘幸.基于博弈论的代建制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20-22

[19] 刘国华,何苗,刘志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理论基础再探[J].建筑经济,2006,(12专):38-40

[20] 严玲.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与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年11月

[21] 严玲,尹贻林.公共项目治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 张忠明,王文超.关于代建制的经济学思考[J].基建优化,2005,26(5):1-4

[23] 向贤静.代建制模式探讨[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5):237-238

[12] 孟宪海,冯念一.代建制相关问题之研讨[J].建筑经济,2005,(12):9-13.

[13] J.R.Turner, Ralf Müller.On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 as a Temporary Org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2003,(1):1-8.

[14] Koskela,L.,Ballard,G.Should Project Management Be Based on Theories of Economics or Production[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6,(2):154-163.

[15] Rodney Turner.项目管理理论及其架构[J].项目管理技术,2006,(10):16-22.

[16] Turner J R, Keegan A E.Mechanism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3): 254-267.

[17] Turner J R,Keegan A.Mechnisms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Roles of the Broker and Steward[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254-267.

[17] Graham M.Winch.Governing the Project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19):799-808.

[18] Abednego M P, Ogunlana S O.Good Project Governance for Proper Risk Alloca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6, (7):622-634.

[19] 严玲,尹贻林,范道津.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模型的建立[J].中国软科学,2004,(6):130-135.

[20] 沙凯逊.从管理到治理:建设项目理论演进探析[J].建筑经济.2008,(6):12-14.

[21] 杨建平,宁德春.治理视角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186.

[22] Rodney Turner.项目型组织中的治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5,(4):63-65.

[23] Adam Collins,David Baccrarini.Project Success-A Survey[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Research,2004,(2):211-231.

[24] 严玲,尹贻林.基于治理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11):120-126.

[25] 杜亚灵,尹贻林,严玲.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研究:风险分配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8,(5):274-276.

[26] 胡杰.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市场规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 艳)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在妇产科急诊接诊整个流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危机管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6月妇产科急诊接诊的200例孕妇为本次研究对象,该时期未实施危机管理干预(未实施组),再选取2020年7月至12月妇产科急诊接诊的200例孕妇,该时期实施危机管理干预对策(实施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发生护理风险情况、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结果:实施组在各个环节中风险事件发生率远远低于未实施组(P<0.05)。结论:深入分析妇产科急诊接诊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实施危机管理,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故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接诊;护理风险;危机管理;医疗纠纷;满意度

The core research on nursing risk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EN Ya-ling (Hun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Changsha Hunan 41008, China)

[Key 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Emergency treatment; Receiving the doctor; Nursing risk; Crisis management; Medical disputes; Satisfaction

婦产急诊是一个具有风险因素较多,且风险系数高的环境,由于接诊的产妇病情变化快、风险高,甚至威胁母婴两个生命。具相关数据调查[1],全国各地妇产科医疗事故纠纷事件发生率是较各个科室中最高。妇产科急诊的环境中肯定存在各种风险,怎样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 将风险降至最低,是每个妇产科工作人员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基于此,本次研究将深入分析在妇产科急诊接诊的整个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施相应的危机管理干预措施,旨在为日后工作中不断积累更多的经验,提升自我专业技能水平,相关材料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详见表1。

1.2各个环节护理风险

1.2.1转运环节 大多数孕妇由外院或者院内急诊科转入妇产科,有妇产科急诊接收,为此接收的孕妇病情往往危及母婴的生命,在转运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其他医院还是本院,转运的时间虽只有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孕妇的预后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危及其生命。分析以下几大潜在风险:①未充分评估孕妇的病情稳定性,导致转运时间控制不得当;②未根据其病情不同,调整其不同的体位;③未做好充足的应急准备工作;④在转运途中,可能发生导管脱落,甚至坠床;⑤剖宫产后的新生儿转运不当等。

1.2.2接诊环节 接诊的孕妇中,由于少数孕妇对分娩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出现见红或者宫缩后,出现非常严重的恐惧心理,尤其是胎膜早破期间,出现阴道大量出血、羊水外流后,其恐惧、不安、紧张等心理更加严重。为此,孕妇和家属一旦进入妇产科就强烈要求优先接诊、及时接诊,倘若此时,相关护理人员、应对能力低下、处理不得当,极易出现就诊次序混乱的情况,甚至在因为沟通不当,引发孕妇和家属的埋怨,严重时出现语言冲突,甚者为肢体冲突。

1.2.2交接环节 无论从院外转入还是院内转入,由妇产科急诊接收的患者都需要做好交接工作,潜在风险分析如下:①院外接诊时,只交接了孕妇的基本病情,却忽略了其他救治过程;②院内交接时,交接工作不清晰。

1.2.3急救环节 在为病情重的孕妇行救治时,因为医生和孕妇的不配合,导致孕妇未接受到及时的救治、护理工作不到位,会对母婴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相关护理人员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薄弱等因素,均能够引发各类风险事件。在救治工作中记录不详细,出现漏记的情况,不仅给救治带来难度,亦危及母婴生命安全。

1.3危机管理措施 未实施组行常规妇产科急诊接诊护理流程;实施组在接诊的整个过程中实施危机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转运危机管理措施:妇产科急诊接诊中应起到应急预案,在工作中做到提升预见性意识,让整个工作有条不絮、有章可循。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转运流程,在转运前主管医生一定对孕妇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确定最佳转运时机,对不宜转运的孕妇,且亟需救治的孕妇,应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转出途中应由医护人员护送,保障其生命安全。其次,在转运中应根据孕次的具体病情,选择最为科学的转运方式,尤其在接诊中一定要根据孕妇的病情,选择适合的体位,预防加重病情。再次,妇产科接诊的孕妇病情急、快,为此对接诊工作的要求更高,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孕妇的病情变化,预防因为宫缩疼痛而躁動,安全使用床挡,预防坠床。为此所有相关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且需要更广泛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应对能力、熟练的操作能力。最后,剖宫产娩出新生儿存在众多影响其生命的各种因素(宫内窘迫、早产等),为此做到医护陪同安全转运,做到随时评估和观察新生儿。②交接危机管理措施:首先,妇产科急诊接诊的所有孕妇,都要做好交接工作,在转入和转出中应准确且详细的填写产妇基本信息、腕带、建立病历等,使其接诊信息明确,尤其是经过多门诊检查的产妇,一定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其详细信息进行逐一核对,信息无误后签字。其次,对接诊后的产妇,除认真交接其病情信息,还有详细交接相关治疗方案、相关检查结果、诊断结果等,以便接诊后主治医生通过相关信息就能够准确地判定其病情、治疗方案等。③沟通危机管理措施:沟通在妇产科急诊接诊整个过程中极为重要,具相关数据统计,所有医疗纠纷中>50 %的发生因沟通不当引发。在接诊中,医患双方由于获取的信息可能一致,而孕妇和家属又担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心情激动。为此在沟通中对沟通对象的选择应该准确,应及时告知情绪激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并告知在救治过程中潜在或可能发生的风险,对提出的疑问应耐心解答,使其以平稳的心态来接受救治,必要时签署告知书。④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教育:定期组织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风险教育,同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告知、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定期对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同时通过相应的培训、演练等加强所有相关人员的应激水平,目的是提升去风险识别意识,并不断优化其知识面。此外,应重视接诊中所有记录的客观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字迹清晰等有利证据[3-4]。

1.4疗效判定指标 统计在各个环节中不同组别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SPSS22.0分析,数据以%体现,χ2互比检验,如P值<0.05,则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组别各个环节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实施组在各个环节中风险事件发生率远远低于未实施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所谓护理风险为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诊疗、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因各种潜在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因该类风险对加剧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5]。而危及则为在社会系统中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发生较为严重的威胁事件,且需在时间压力以及不确定性中做出关键的干预措施[6-7]。所谓危机管理指在一个确定存在风险环境中,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的整个管理过程[8-9]。妇产科急诊接诊护理工作中危机管理核心为预防,亦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可有效降低、避免、解决危及发生危机。而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安全护理,亦是工作最重要的内容[10-12]。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妇产科急诊接诊中的潜在的风险,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措施后,实施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得到明显的下降,故充分证明: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总之,深入分析妇产科急诊接诊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实施危机管理,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故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段艳华. 危机管理方案应用于妇产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33): 107-108, 111.

[2] 罗霞, 罗毕玉, 韩芬. 细节护理管理的加强在妇产科护理中对风险及护患纠纷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31): 37-38.

[3] 王亚楠. 急诊接诊妇产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与危机管理[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 6(27): 109, 114.

[4] 黄攀, 李丽琴. 危机管理在妇产科急诊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 31(16): 131-133, 140.

[5] 徐晓燕. 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妇产科急诊患者进行转运护理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17(14): 18-20.

[6] 余亚权. 妇产科急诊接诊期间的护理风险与危机管理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8): 164-165.

[7] 陈丹, 翁钱瑛. 危机管理方案用于妇产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8): 159-161.

[8] 王晓燕. 浅谈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57): 219-220.

[9] 宋微. 妇产科急诊接诊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 14(9): 89-90.

[10] 许爱玲, 钟琼, 张文艳. 探讨正确规避妇产科急诊接诊过程的护理风险与危机管理[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2(4): 193, 195.

[11] 郭锦花. 妇产科急诊手术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全科护理, 2014, 12(24): 2279.

[12] 保艳梅. 妇产科急诊接诊中的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6): 181-182.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而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有逐渐趋近于档案化管理,在进行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其中结合相应的知识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管理的便利性,对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对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这两种模式进行研究中还清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对这两种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根本上促使我国企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联系与对比分析

在对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全面研究中,了解到这两种管理本身就是两种意义不相同的管理方式,而且这两者之间管理目标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其主要目标在于对企业现存的档案进行收纳和整理,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有效的查询方案。而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知识层面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抽象化管理。尽管这两者之间在本质上并没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关联。在很多大型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通过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进行管理,这样对于提升企业管理的可行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述

档案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档案实施管理的一个过程,在企业中也可以称这一管理过程为档案工作。这项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在于企业内部明文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管理档案在我国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涉及,也就是说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其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这项管理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目前知识管理出现之后,在对这两种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到由于知识管理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就导致人们对这种管理方式的重视性还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全面研究中,了解到知识管理本身就是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知识层次对企业进行相应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企业自身应变和创新能力。在目前企业内部实行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在进行管理之前,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知识库,这对提高管理的便利性求导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员工对自身具备的知识层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能够按照自身具备的知识特点进行交流。第三,要想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对其中涉及的环境进行有效改善,这里所说得到改善并不是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善,而是针对于知识管理的实施在其中创建能够全面遵循知识管理的环境状态。第四,要想保证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应人员能够对这一管理过程起到高度重视,就需要将知识层次做出合理的转变,这里所说的转变主要在于将知识转化为人员自身资产,这样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够对这管理方式起到高度重视。在将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结合的时候,对其内部涉及的文件信息也需要保持其自身的规范性,并且在实施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涉及的相应程序能够全部遵循,从根本上实现业务流和数据流的联合管理,对促进企业的继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

2.1 管理流程类似

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项管理在流程上都很相似,大致可以概括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这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对于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这两者之间表现的差异主要在于除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外,在其他实施管理步骤上的差异。

2.2 管理目的接近

不管是档案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其自身的根本目的都是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实施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整理和收纳,为人们进行档案查询工作提供一定便利。而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管理人员通过自身知识素养,对企业内部存在的相应信息进行管理,借以满足相应信息自身知识层次的提升。另外在企业内部采用档案管理或者知识管理还可以在本质上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度,对企业的继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管理对象重叠

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档案文件,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有知识性意义的东西,才能纳入档案管理,而能够纳入知识信息档案管理的,都不外乎以纸质的书面形式或是以电子档案形式而存在。知识可来源于日常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文件与档案,也可来源于通过收集整理方式得来的各种纸质数据库等。也就相当于文件档案也是属于知识的范畴,也是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管理对象。文件档案是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相重叠部分,可见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相近且有重叠的。

2.4 管理技术相同

在两种不同的档案管理方法中,运用的管理技术却是相同的。由于这两种方法都要顺势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作在对相关案卷进行整理、录入、保管的时候,大多都采用计算机工作的方式。这样不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有效地减少一些错误的发生。知识管理工程中,也在越来越多的利用大的信息环境,对先进的技术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进而满足人们对知识层面的各种需求,可见这两种管理方法所运用的管理技术是相同的。

3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相差相异

3.1 人们通常运用的档案管理,主要是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一些纸质的案卷进行整理和保管。是一项较为单一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含量不一定非常丰富,但是知识管理方法则是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的工程,包含着更高层面的东西在其中。

3.2 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档案的管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着重强调对文本本身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更加重视对档案文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3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强调对档案文件的整理和保管,使其具有长远的存在性,以方便个人和企业对相关文件的查阅,这一工作相当于博物馆的管理工作,目的是要使其长久的保留。而知识管理则不同,强调的是对档案文件中的知识部分和信息内容进行有效地利用,侧重应用性。这是两者之间较为深层次的差异。

3.4 从管理的内容和对象上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档案管理的对象就是档案文件本身,是具体的有形的文件,而知识管理则是对文件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具体来说应该是抽象的知识是隐形的,所以这又是两种管理方法的不同之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联系和差异,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将这两种方法相互配合,开展更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得档案知识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海青.浅谈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办公室业务,2016(8).

[2]于元元.知识管理对档案工作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07(2).

[3]刘永,常金玲.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J].档案管理,2000(4).

[4]苏南.报刊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6(8).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人才储备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知识以人为载体,所以,知识管理也就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提出加强管理者的知识管理,对知识型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和薪酬全面整合,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人力资本回收,加强员工参与管理,开展多元化活动,树立员工知识共享意识,建立知识共享机制,构建以知识管理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等策略。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型员工;企业

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人才储备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知识以人为载体,所以,知识管理也就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1 知识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1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知识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资本价值,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员工的创新创造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知识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而服务[1]。在企业中,知识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支撑和辅助;反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成效,也能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管理能否顺利实施[2]。

1.2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成为知识的承载者,能够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占据优势地位,也能成为实现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的纽带。换句话说,知识管理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员工来实现。然而,员工的思想和创造性都属于隐性知识,且尚未得到开发利用,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度,尽可能的挖掘员工的潜力;同时由于员工因为专业、地位等会保留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愿对知识进行共享,以失去在企业之中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流动在企业中很缓慢,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构建,为员工营造知识分享和应用的企业文化氛围。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

1.3知识管理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帮助企业完成组织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相关的价值。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员工自身表现对员工实施奖惩;利用员工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培养知识型员工,以合理的沟通方式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实现知识共享,让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能够有效推进。

2 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现状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最终都体现在“人”。但是企业对管理者、知识型员工留任、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知识共享的关注度不高,致使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知识管理融入企业中也面临者层层挑战。

2.1企业管理者对知识管理认识不足

现代的企业管理需要一群出色的管理者,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按照现代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对企业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统筹进行人员调动,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然而企业的管理者们因为缺乏知识管理,忽视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依旧按部就班,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很难实施。

知识管理要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就需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但是如果管理者对知识管理不鼓励不支持,就会导致知识管理难以在企业中实现。或者管理者自身能力不足,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决策过程往往缺乏科学性;管理者理论与实际并不匹配,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只局限于眼前利益,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潮流,导致落于人后,例如诺基亚最先研制出触屏手机,但是没有抓住先机,最终遗憾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知识管理与组织的效益之间没有必然的线性关系,且管理者自身由于知识管理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并不完善,因此管理者往往不支持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推行。

2.2知识型员工难以留任

Drucker(1966)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掌握和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4]。知识型人才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使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2.2.1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性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的优质人才,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注重自身价值与优厚福利待遇,当企业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或待遇不公时,他们往往寻求辞职、跳槽等出路,去寻找更符合自身要求的企业。因此,知识陈旧周期的变短速度加快使企业不得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对,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就必须抓住知识型员工,这也就导致了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之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企业争相竞争的“香饽饽”,而企业也会以高薪酬、高福利等方式来留住知识型员工,而知识型员工则为此有更多的升职空间和跳槽机会,“洋洋得意”的游动于各个企业之间。

2.2.2人力资本回收率低

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员工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员工的质量,也就相当于提升了知识的质量。然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回收是不对等的,投入与产出占比也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双方主体利益不一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延期、知识共享的困难。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接轨途径

知识管理被认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战略决策因素,能够为企业提供功能性的组织行为和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创新能力。

3.1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知识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者利用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整合知识,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绩效,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作用。管理者个人学习管理企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与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重点加强知识管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完善自身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知识管理的掌握度。当然,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与时俱进,拥有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才能带领企业走向未来[5]。

3.2留住知识型员工

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以从内部吸收和外部选拔,然后对甄选合适的人员。招聘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培训知识型员工,开发员工潜能,注重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和薪酬管理,鼓励员工创新,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地企业氛围,而这恰好也是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培训后备力量,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3.3促进人力资本回收

企业具有的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军,显性人力资本如员工所具有的知识能够促进企业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库同时激发员工去创造新的知识[6]。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本的回收,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性。

3.4加强知识共享

没有知识共享的意识,即使拥有再好的福利、政策也没有用。树立员工知识共享意识,实现“1+1>2”的效果,使知识共享从企业要求到员工自愿分享;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员工的利益,在企业内形成员工知识共享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立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中外企业家,2019(06):87-88.

[2]韩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知识经济,2017(14):30,32.

[3]黄秀榕,王雪.知识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关系研究[J].山西农经,2020(13):110-111.

[4]彼得·德鲁克等.巨变时代的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5]孙利珍.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44-46.

[6]朱建民,丁莹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知识管理能力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141-147.

上一篇:理想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学习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