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范文

2023-09-20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第1篇

摘 要: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经过时代更迭发展后的产物,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也大大的满足了时下对信息管理的需求。本文分别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以及特点,还有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文中着重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实现。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一、网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一)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的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是:(1)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2)数量巨大,增长迅速。CNNIC一年两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3)传播方式的动态性。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性非常强,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

所谓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指的是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的管理。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和INTERNET,例如Internet上的媒体信息就是資源中的一种。

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实现

(一)网络信息过滤技术

信息过滤是指信息的选择性传播。网络信息过滤主要针对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固定的信息需求,是为非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数据设计的,主要用于处理文本信息,其目标是帮助用户处理大量的信息,对动态的信息流进行筛选,着重排除用户不希望得到的信息,基于用户需求大纲(profile)从输入的信息流中滤掉不需要的数据。

信息过滤系统可从3个方面分类:(1)根据操作的主动性分为被动过滤系统和主动过滤系统;(2)根据操作的位置可分为代理服务器过滤和客户端过滤;(3)根据过滤方法分为认知过滤(基于内容的过滤)、社会学过滤(协作过滤)和经济学过滤。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技术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是指对网络上的各种有关概念、数据、事实、文献等,通过分析、明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本质,把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关联进行揭示、整序,形成便于用户理解、查询的检索系统。下面介绍4种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使用较多的方式:文件方式、主题树方式、数据库方式和超媒体方式。

1.文件方式。是网络发展初期广为流行的操作简单、方便的文件传输协议(FTP),是利用文件方式组织网络信息而专门开辟的服务,但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多,文件方式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主题树方式。先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建立等级式主题目录,然后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不同学科、专业、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按照主题目录的分类要求逐级组织起来,其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良好的可扩充性,但在综合性的网络资源系统中,每一类目下的条目过多,会使整个体系过于庞大而难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数据库方式。通过采用对大量的规范化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目前,数据库是普遍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

4.超媒体方式。将文字、表格、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使人们可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中自由航行,但也难免会造成搜索半天,真正要找的东西却没有着落的现象。

(三)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技术

因特尔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以破坏系统为目标的系统犯罪和以窃取、篡改信息,传播非法信息为目标的信息犯罪。

1.开放系统互联(OSI)的安全体系:五种安全服务。(1)访问控制安全服务——提供一些安全防御措施,限制用户越权使用资源;(2)对象认证安全服务——识别对象的身份或对身份进行证实;(3)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利用数据加密机制防止信息泄露;(4)数据完整性安全服务——防止用户非法使用修改、复制、插入、删除等手段篡改信息,保证数据具有完整性;(5)防抵赖性安全服务——证实发生过的操作,防止对手抵赖。

2.网络安全性规划与配置。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通信线路传输的安全和服务器的安全两方面。服务器的系统安全更为重要,网络安全规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建立安全可靠的防御体系结构,一般的防御层次如下:路由器、防火墙系统、入侵监测系统、操作系统安全、Web服务器软件安全;(2)服务器的选用;(3)操作系统的选择,选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用安全级别高的操作系统、选用成熟稳定的系统、及时了解新系统的安全漏洞并即使下载安装安全补丁程序;(4)服务器软件的选用,应考虑以下因素:易于同外部信息整合、有良好的用户管理接口、适应目前的需要并足够开放易于扩展、有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器软件的安全配置。

3.因特网服务器的安全防范。因特网的交互性既是它的优势,也是易受攻击的弱点。受到的攻击或入侵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1)密码破译及其防范;(2)未授权访问及其控制;(3)信息截取及其防范;(4)系统中的漏洞和病毒及其防范;(5)Web服务器的CGI脚本漏洞及其防范。

参考文献:

[1]张标.网络安全技术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2]鲁迎平.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及管理发展趋势分析[J].电子制作,2013.

[3]王贤秋.浅议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J].内江科技,2009.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是一种快速变化的课程,从印刷型检索到利用计算机联机以及对互联网资源的检索,应与变化了的大环境保持一致。网络信息资源日臻丰富,给高校的“文献检索课”带来了新的内涵,掌握一种新的实用高效的搜索引擎应是文献检索课必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文献检索;互联网;信息素质;Google

搜索引擎的发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来一望无际的世界,犹如就在视线之中。人们也不必再为储存信息和查询信息,而忙碌不堪。在当今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有了搜索引擎,我们不怕被时代落下,在这其中,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些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信息搜索引擎

人们创造并保留下来的信息的数量是在印刷机发明以后开始增加起来的。起初,增加的速度很慢,文艺复兴开辟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人们慢慢地开始掌握新知识,第一本科学期刊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它比谷登堡发明印刷机要晚两个世纪。1750年,世界上只有10种科学期刊,从那时起,每过五十年科学期刊的数量就增加10倍。到20世纪50年代,有记录的信息增长之快,被称为信息爆炸。而在20世纪60年代和以后的岁月中,电子技术迅速提高了记录信息的速度。科学论文数目的增长速度大大地超过了期刊数目的增长,人类知识的总和在1950年是每十年就翻一番,在计算机无线电通信等领域尤甚。正当科学进展需要的时候,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及时出现了。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人们发现,某个研究领域里的一些重要发明往往正好是在其他领域的发展需要它们的时候出现的。例如,电子管出现在电信发展极其需要它们的时候。人类知识已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不借助计算机,所有工业部门管理和科学研究部门所创造的信息就根本无法处理。怎么办?信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

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检索课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国内一般译为信息认识,信息素质,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等。信息素质具有广泛渗透性,涉及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是事关国家在信息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信息化热潮席卷全球,信息素质在发达国家已被看作是有关国家兴衰存亡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各教育阶段全面开发,有较为权威的教育政策文件、标准和面向各学科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项目、计划、课件等。信息检索一直是信息素质相关教育中最受重视的部分,是构成学习者信息能力的重要方面。1984年教育部要求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文献检索课从最初完全传统的印刷型检索工具开始,到如今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现在,高校“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信息的组织方法、检索语言,各类检索工具、检索系统的检索利用方法,各类文献的检索途径等。互联网是21世纪最重要的信息媒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方法是大学生读者的需求,也是文献检索课必须解决的课题。然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检索有很大不同,网络信息资源范围大、数量多,网络检索工具及检索方法也是纷繁众多,要迅速准确并相对全面完整地找到所需信息并不是很容易,实践证明,对于网络信息的检索来说,技巧与方法越来越重要,搜寻信息方便性变得与提供信息本身同样重要,因此,对一种实用的网络搜索引擎获取更深广的认知很有必要,高校文献检索课要直面搜索引擎的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文献检索的利器:Google的功能与特点

如果以不偏颇、不排外的眼光与情怀来看待这种风靡全球的Google,它的确是最好的搜索引擎,全球150多家公司采用了Google的搜索引擎技术。其中文搜索引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目前收录范围最广、功能最强、准确度最高的搜索引擎。它是一个利用蜘蛛程序(Spider)以某种方法自动在互联网中搜集和发现信息,并由索引器为搜集到的信息建立索引,从而提供面向网页的全文检索服务的互联网查询系统,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和功能:

1.采用了先进的网页级别(Page Rank)技术。这种技术是指依据网络自身结构,根据互联网本身的链接结构对相关网站用自动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混沌信息,整合组织资源,使网络井然有序。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网络分类概念,它是基于网页的自然结构,即任何网页均可直接链接到另一网页,无须任何媒介。

2.在同一个界面下,可定制语言和到何种网站中进行搜索。目前它可以对包括中文在内的26种语言进行搜索。

3.搜索结果通常会比其他搜索引擎来得更准确。对于现实中许多不谙搜索引擎复杂系统的使用方式和规则的检索者,例如,不知道搜索引擎与分类目录的差别,不懂使用逻辑运算符,只会用单一关键词查询等情况,它都考虑到了,它是目前收集亚洲网站最多的搜索引擎之一,对中文的支持性强,相对于许多国内研发的中文搜索引擎,Google不但大大提升了中文搜索引擎的相关性,还更好地检索字串与网页中文字的语义上的匹配,从而提高了检索效率。

此外,它还有“手气不错”、“网页快照”和“类似网页”等功能。

当然,Google也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一是其数据的更新速度无法进一步提高,Google搜索引擎的数据库更新无法早于30天,影响了对信息的时效需求。二是无法搜索动态生成的网页。因为大多数负责搜索网页的蜘蛛软件都不敢去碰动态网页,怕被变化无穷的动态系统黑洞吸进去。Google这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一些成果,但离真正的实用还有距离。

参考文献:

[1]贺志则,等.现代化检索信息检索[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符绍宏,等.信息检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姚忠平.浅议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

[4]李小兰,张月枝,刘仁贵,等.新形势下如何使用现代化信息检索[J].计算机光盘与软件技术,2010,(10).

[5]陈冬明,王军功,石学震,等.高校教学中搜索引擎使用应注意的问题[J].计算仿真,2011,(12).

[6]林丽莹,刘明世,张月影,等.智能搜索引擎对图书馆的影响[J].情报杂志,2009,(S1).

[7]赵艳谊,刘鑫金,王向军,等.计算机搜索引擎的自白网络技巧[J].电脑爱好者,2008,(11).

[8]李兰玉,王芳宇,张彦影,等.搜索引擎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张玉保,谷小兵,李建民,等.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使用搜索引擎[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10]陈斌评,张振江,李海菊,等.高校搜索引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高建设,陈江易,李江涛,等.搜索引擎与高校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杂志,2010,(3).

作者简介:曾娟(1970-),女,湖南永州人,本科,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和信息开发。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蒋志斌(1967—),男,齐齐哈尔人,图书馆馆员,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开发和利用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树立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信息服务中心,在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遵循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全新理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应围绕着怎样为读者提供最广泛地选择和利用文献资源为目标而展开,怎样能方便读者的使用,怎样能够促进读者易于阅读,便于查找,怎样能够减少馆藏的闲置,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是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原则,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只有创建能满足多元化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不断满足读者在教学、科研和学习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取得读者最大的认同和支持,才能真正体现以读者为本的人文理念。

2.依托重点学科,突出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

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方针是:全力保证领先学科,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积极扶持特色学科,注意发展潜在学科,鼓励学科交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文献资源采集应向重点学科倾斜,高校图书馆应对这些重点学科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收藏。只有立足于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的文献资源的需求,侧重于专业设置需求上的特色,把握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建立具有特色的高质量馆藏,同时建立特色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满足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等方面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使之有序化,建立馆藏信息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特色数据库,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

3.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资源共享

图书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人追求的理想。多少年来,资源共享受到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一直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从总体上来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联合编目、联合采访,参与合作的图书馆之间真正实现了各图书馆的馆藏查询及文献传递。图书数字化及信息网络终于实现了馆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也使我国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得到弥补,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ese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建立的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信息资源是由传统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部分组成的。因此,传统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构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1.加强传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传统馆藏文献资源是指以印刷型纸质文献为核心的藏书体系,也包括微缩文献与音像资料等。虽然现代高校图书馆藏书中的电子文献正在不断增加,但从发展趋势看,以纸质文献为主的传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首先,传统馆藏文献有了一定的标准,有着巨大的发行量。同时,在印刷、发行过程中受到严格的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审查,进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其可视性、舒适性和阅览环境的人文化及其保存的永久性是其他许多文献所无法比拟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上应有自己的特点,应该以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与办学方向为依据,根据师生需求与图书馆的任务来确立自己的馆藏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本校师生服务,为本校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服务。集中优势,重点建设特色馆藏,实现馆际资源互补,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其次,传统馆藏文献是电子文献的源泉,是高校馆提供上网资源的有力保障。再次,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电子化,电子文献的数量远远不及纸质文献的数量。因此,我们应加强传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2.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极为迫切,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信息中心,对满足用户的需求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不断转化传统的馆藏文献资源,使其数字化、规范化,为资源共享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网上信息资源,发挥其信息存储量大、体积小、检索速度快、便于保存和共享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的电子化

高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数字化是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馆藏目录。将图书馆收藏的传统印刷型文献信息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投入网络,在本馆网页上提供给网络用户访问。用户对检索到的记录加以修改、编辑或套录在自己的数据库中,而后按照自己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对套录的数据进行修改、编辑,以符合本馆的使用需要。这是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的基础。二是各类型数据库。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及技术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数据库建设,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数据库,提供社会化的电子信息服务。如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

(2)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开发与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是充实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仅是本馆拥有的藏书,更大的部分是馆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要注意把网上信息作为重要资源。Internet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它包括联机目录库、联机数据库以及2000多种网上杂志,1000多种新闻媒体网络版,及各种专利信息、各类书籍、软件及娱乐版等,总计100多万个信息源。其中,联机目录库有美国的“图书书目网络组研究图书馆信息网络”(RLIN)和“联机计算机图书中心”(OCLC),它涵盖了6000多个电子图书馆,有包含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全球600多所著名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400多个学术机构,他们均将其联机馆藏目录通过Internet对外开放。联机数据库系统是已连接到Internet中的各数据库的集合,其数量相当庞大,是世界上资料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资料库,仅DIALOG系统就有700多个。正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等特点,加上语言障碍,使用户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图书馆应对其进行选择、整合,组织成方便读者利用的、符合教学和师生需求的本馆网络资源。如可根据大学自身的特点,建设重点学科、重大科研课题导航索引和数据库等。

21世纪是人类知识大传播与共享的时代,是信息资源全球化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吾辈脚踏实地地去做。

参考文献:

[1]沈凌燕.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1.

[2]裴雪芬.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2):53—54.

[3]沈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74—76.

[4]殷黎.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理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3):32—33.

[5]汪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73—74.

[责任编辑:徐光宗]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与信息相关的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近些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发展比较迅速并且逐渐成熟,但是我国农业信息的需求状况还处于发展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方向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供给

1. 导言

农民是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者,农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成效,农业信息服务必须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构建起完善的和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作为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主体而言,这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农民的需求特点,提供专业化、及时的服务,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是摆在农业信息服务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2 .农业信息服务的概念

从农业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对于农业信息服务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当前不同学者对农业信息服务定义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农业信息服务包含内容比较广,既包含农业生产方面,也包括农业经营方面,既包括农民生产决策,也包括政府对农业的相关决策信息,农业信息的承载机构主要是对这些农业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也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政府决策信息不包含在农业信息服务的范围内,农业信息服务的中心是体现在农业信息咨询与服务方面。综合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信息服务是指为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农村以及农业工作者提供专业的农业信息资源,通过政府网站、科研院所以及报纸、广播等传播手段进行定向传播,为农民栽培农作物以及农业企业经營提供决策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其核心是充分运用信息化的传播手段,使信息能够快速地传播至需要者手中,以加快信息的利用效率。

3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用户信息需求

用户在信息的具体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服务在供给方面的水平,而且也使得信息产品在供给上成为了可能。不一样的信息需求主体对于信息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度以及信息传播的具体方式等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农业信息服务要按照用户不一样的需求特征,来进行详细的划分,进而使得用户不同的需求得以满足,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进步。

3.2 农户信息意识

农户所具有的信息意识让可以农户清楚地认识到信息以及自身对于信息方面的需求,进而出现自觉意识之下的信息行为,使得对于信息所进行的认知以及表达极具目的性、方向性以及前瞻性。处在相同环境下并且有着同样信息需求的农户所具有的信息意识会对信息的认知以及表达起决定性作用。

3.3 信息水平及服务人员素质

生产信息产品需要相关的技术来支持,只有在技术达到既定的水平之后,才可以让信息产品在生产以及传播方面的费用减少,如此大规模地给社会予以信息产品才能够实现。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在很大层面上由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素养来决定,重点囊括有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者所具有的信息意识以及技术水准。

3.4 农户经济情况

满足农户在信息需求方面的过程也作为信息产品体现其价值的过程。农户要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去买农业信息方面的产品以及服务。即使是农业信息服务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因为农业信息本来就是无形的,所以农户购买相应的信息设备,来反映这些信息。

4 .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的对策措施

农民随着农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对很多农业信息的需求是动态的,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农民对已经存在的信息无法准确地识别与利用,常常需要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将信息转化为白话后传递给农民,这造成了动态信息与需求之间无法对接。因此,这就要求农业信息服务部门提供专门的针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使有用的信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4.1 积极培育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

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具备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但凡是为农户提供的产品或者是服务,都有公共产品性质。现阶段看来,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深受资金、人员等方面的约束,若要推动新农村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那么,首要工作就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将农业信息服务经费、硬件建设所需费用等全部划归到公共财政范畴。

(1)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专业协会等组织机构,给广大农民提供诸多农业方面的信息;

(2)制定科学合理化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大量高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改善我国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人员大量流失,服务能力不足等情况。

4.2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渠道

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加之农村经济严重滞后,若想要推动基层部门、农民电子计算机网络化,还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集合现代信息技术、传统信息服务方式这两者,那么,才能够确保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开发信息资源,从而加快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传播等环节的工作效率;此外,积极建设基层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开通农业频道,充分利用电视媒介对外传播信息,从而促使农业实用新技术的到户率大幅度提高。

4.3 规范并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基于农技推广体系,带动多种形式和多种机制的组织体系,从而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其日渐成熟;将农业系统各个部门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尤其是科研机构、各大院校、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协会等,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协作,互相配合,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并向广大农户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此外,向国外经济相对发达国家吸收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设立农业信息监督部门,对相关法制规定进行修正与完善,重视法制建设与监督,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明确农业信息发布与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等环节需要重视的内容,对农业信息交易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从而推动农业信息市场可持续发展。

4.4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与信息运用能力

作为村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需要将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在此基础上,带领农民学习新知识,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明确知晓信息为农民创造的经济效益,从而强化个人意识,纷纷将关注焦点转移到信息搜集与购买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与知识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户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信息接受能力,可以对现有资源合理利用,主动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促使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让其积极参与到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中,从而减少渠道成本,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5. 结论

总的来说,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快速发展下对农业信息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最佳服务方式,用以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有用的信息及时快速地传播至使用者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作用,这是研究农业信息需求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弄清楚农村地区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供需问题,摸索出和农民的实情相吻合并且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措施,作为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的重点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曾文武.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及其特征[J].情報科学,2010

[2]贾贵浩.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信息供需问题研究[J].南都学坛,2014

[3]曾桢,杨帆.农民群体信息获取状况及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第5篇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开通让小李的烦恼消失了。“现在, 要查一些数据和信息, 上网就行了, 共享网的内容非常丰富, 查找起来也很方便。共享网就是我手边的一本万能字典。”

近日, 从科技部付出消息,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w w w.escience.gov.cn) 自开通以来, 已经整合了各类科技资源信息500多万条。通过共享网, 用户可以访问1.4万台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867万份自然科技资源、11.1万个科学数据库 (集) 、21.5万种科技图书、1.7万种西文科技期刊、12.5万条科普数据等科技资源信息。

政策背景

站点分散:造成“信息孤岛”

多头投入、低水平重复、利用低效等科技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为人们诟病。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一些领域和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规模小、分散重复、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资源共享, 在这一思路下各资源类平台建设项目分别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对外信息服务网站, 带动了实物科技资源共享, 但这又形成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站点互不关联, 相对分散, 形成了一批‘信息孤岛’。”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说。

如何将各类资源站点联接联通, 形成统一的对外服务窗口, 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提供便利的服务成为新的重要课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第二届专家顾问组组长胡启恒院士认为, 虽然现有的几十个平台整合了大量的科技资源, 建立了各具特色、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网站。但是, 不同类型科技资源的网站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使用不够方便, 不利于充分发挥平台的效益。

资源共享:需求十分迫切

作为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的亲历者, 胡启恒说, 建立一个高度集成、数据质量高、拥有权威公信力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建成了共享网, 就有了统一的对外服务门户, 无论是科技工作者, 还是企业, 只要对科技资源信息有需求, 都可以坐上共享的“直通车”, 享受“一站式”服务, 从而高效便捷地获取各类科技资源信息,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让胡启恒高兴的是, 随着科技文献、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科技环境等六大领域的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资源共享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她强调说, 共享网整合的是资源信息, 传播的是共享理念, 提供的则是工作便利。他呼吁, 科技界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性的认识, 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陈旧观念, 弘扬团结协作、共建共享的精神, 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政策亮点

科技资源:有了主阵地

“共享网的开通, 标志着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标志着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向前迈进了一步。从此, 我国科技资源信息服务也可以像许多发达国家所做的那样有了自己的主阵地。”赵路说。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在网站的开通仪式上宣读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宣言》中提到, 向社会承诺提供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等资源, 保证所提供科技资源科学、安全、准确、真实、有效, 并以多种形式开展服务, 完善运行服务机制, 确保服务的便捷、可靠和高效, 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和评价, 不断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面向社会:盘活科技资源存量

据了解,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链接了行业、部门、地方和国外上百个专业化的科技资源站点, 形成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科技网站集群。

共享网面向社会开放, 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科技资源信息导航和特色服务推介。用户通过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上注册, 可以实现与其他科技资源网站的单点登录, “一站式”获得由资源拥有单位提供的诸如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预定、标准文献和种质资源预订等服务。

汇集平台:打造信息大集群

据悉, 目前共享网已经集聚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领域的优质科技资源信息, 汇集了各地方平台建设形成的特色资源, 形成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科技网站集群。

同时, 共享网还设立了科技资源信息数据库、科技信息动态、平台建设成果、科技资源网站导航等版块, 开设了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地方特色平台、国际交流、研究实验基地、企业创新支撑平台、资源动态、重要建设成果等栏目, 主要功能包括科技资源导航、资源信息检索、科技网页搜索等。

专家解读

公共服务:还只是个起步

在赵路看来,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开通, 对科技资源信息公共服务而言, 还只是个起步。“建设共享网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实现平台建设目标的一种手段。今后, 共享网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努力。”

赵路表示, 在丰富和充实各类科技资源信息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大把的力气, 特别是, 要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不断提高共享网络的服务水平。

同时, 对于服务的方式也要逐步创新。赵路说, 在开展科技资源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科技界及社会各界对科技资源信息的需求, 以服务实效为核心, 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此外, 赵路还认为, 利用共享网广泛开展宣传是共享网的另一个作用。他表示, 当前, 还需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 积极营造有利于平台建设的社会氛围。

建设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平台建设要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基本的资源和条件保障。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赵路表示, 在组织方式上, 必须坚持“分层管理、分类指导”, “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在任务承担上, 不能把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的任务落到科学家个人或课题组身上, 而应将其作为在相应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建设单位的基本职能, 强化行政引导;在工作周期上, 不是三年或五年的建设期一完, 就开始转向, 而应坚持不懈, 长期服务;在考核标准上, 不是看出了多少科研成果, 而是看科技资源对全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

赵路强调,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 还要切实开展机制创新, 发挥已建平台的作用和效益。“要在业已取得初步建设成效的基础上, 对前几年建设的平台进行认真梳理, 进一步查找问题, 明确方向, 精心完善, 重点加强开放共享和服务。尤其要基于平台理念的高度统一性和载体的复杂多样性, 根据不同类型资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性地开展机制创新, 充实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平台在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益, 研究探索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此外, 赵路还表示,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平台建设还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打好基础。据悉, 今年, 科技部将在平台建设中继续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开放共享为核心, 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宏观布局;并将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龙头, 不断扩大资源整合深度和广度, 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争取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此外, 还将进一步抓好全国重点科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 摸清家底, 支撑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共享, 支撑科技决策。

■新闻背景

建设长足发展, 依然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 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科研设施、创新基地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大幅度提高, 有力地支撑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几年来, 中央财政共投入28亿元, 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科技环境等六大领域的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通过行业和地方的共同推动, 提高了科技资源使用效益,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初步建立了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三大保障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网络和研究实验基地为主体的现代科技条件支撑体系格局, 有力地支撑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 科技平台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比如, 汶川地震中, 全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专家在现场开展水质分析, 保障了灾区人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奶粉”事件中, 全国分析测试中心协作平台率先研发了“原料乳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并最终形成国标, 为奶粉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平台重要建设成果

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下几项是建设成果中的重要代表。

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

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集成整合了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反射望远镜等国内主要的光学天文望远镜, 向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和公众提供互联网上的远程协同观测服务以及数据共享平台和协同科研环境, 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稳定运行服务。

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介绍

中国数字科技馆 (www.cdstm.cn) 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之一, 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致力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2007年11月, 中国数字科技馆获得了“2007世界信息峰会”颁发的最佳电子科学奖。

北京二次离子探针中心

北京二次离子探针中心建成三年来, 仪器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都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已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的学术交流中心, 产生了大批高水平成果。其核心仪器是全世界第九台SHRIMPII二次离子探针, 主要用于地球科学研究。按照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总体要求, 该中心允许经过专业培训的科研人员自己上机分析样品取得数据。

■延伸阅读

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简要历程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多头投入、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在2002年启动实施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编制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 四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 并启动了38个平台建设项目;2006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研究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 明确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科技条件建设和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范文第6篇

1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及管理现状

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不仅仅是将档案永久地保存在档案馆, 简单地将档案由分散集中起来, 进行有序的管理, 而是指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在“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下, 围绕着特定的主题,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对分散的档案信息进行资源集中, 以集中记录、反映某一实践领域或对象的基本情况, 最终达到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优化, 使其形成结构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各地的档案馆也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向公众开放, 走出自我封闭状态, 并利用网络技术把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与群众服务相结合起来, 构筑档案信息与为民服务的新平台, 使档案工作不再局限于为政府、领导部门服务的单一功能。普通的人民群众已经逐渐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主体对象。随着档案信息服务的对开开放和人民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 普通群众利用档案凭证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也越来越广泛被人们使用。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对档案资政服务、档案信息利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件形式的档案的利用方面, 而是要求档案信息的媒介的多样化, 形成档案信息库, 更多的把重点放到了档案信息历史资料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上。

但是, 由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制约, 形成了档案管理的各自为政、部门分割和条块独立的档案管理局面, 档案信息管理比较混乱, 造成政府部门的档案 (主要是文件形式的档案) 保存在综合档案馆, 教育系统档案、房地产档案、城市建设档案则各成系统, 各自保管在相应的部门。同属于党和国家的档案, 因为各自为政而互不往来, 造成了档案信息难以被整合, 大大降低了其利用效能, 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过多地强调了“条”的从属关系, 致使许多相关管理部门从“块”的管理中分离出来, 直接从属于上级政府部门领导。这些做法虽然对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只能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使一些重要的档案归口“条”的管理以后, 档案为本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服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并不是对档案信息的归属权及其产生经济效益作一个简单的调整, 而是将档案在行政区域的档案管理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下, 将涉及该行政区域经济、政治、科学、军事、文化、技术和宗教等档案信息, 除国家规定的保密档案以外, 利用网络技术对所有的档案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实现档案信息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2.1 以多种管理方式并举为措施,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队档案信息进行管理。针对我国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实体管理的现状, 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并举的方法, 有效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2.2 以便于社会利用为原则,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 以便于档案的利用。作为档案管理行政管理部门, 档案局要承担起对所辖行政区域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责任, 以便于社会利用和为人民服务为原则,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满足为资政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需要。

2.3 以信息共享为目的,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提高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价值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发展、科学管理和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以信息共享为目的, 可以促使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 可以有效解决档案信息分散、隔离的缺陷, 促进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 也使各自独立与分割的档案资源通过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 并在信息共享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也可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2.4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基础, 实现档案信息整合

档案数据信息和档案实体的移交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加快, 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速度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显示出它的便捷、高效。因此,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按照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 由于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 因此存在因为管辖范围的不同而导致档案信息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选择。

(1) 加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档案信息的共享是建立在一个互惠、互利、互通的共享平台基础上的。因此, 建设一个以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共享平台和建设一个向大众开放的档案信息共享的平台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 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不仅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 也有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

(2) 要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以文件形式保存的档案虽然具有易于保存、安全性高等特点, 但其在速度、效率方面却很低, 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因此,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步伐, 在“利用优先、抢救优先”原则的指导下, 逐步使各类档案实现全文数字化, 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进行整合。

3 结语

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在我国正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 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 同时也要从我国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适合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 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思想来指导实践,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

摘要:本文从网络时代档案管理的基本特征入手, 分析了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以及档案信息管理的现状, 进而阐述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途径。

关键词:档案信息,管理,整合

参考文献

[1] 倪红.信息化在档案资源整合中的作用[J].北京档案, 2004 (5) .

[2] 倪丽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化[J].中国档案, 2005 (12) .

上一篇:财务培训课堂范文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