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文论文范文

2023-09-16

英语课文论文范文第1篇

1掌握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发现,一上作文课老师就头疼,学生也害怕。就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的再认真,学生还是是一头雾水,生搬硬造,不知所措。时间一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性大大减弱,教师面对一潭死水似的作文也束手无策,要怎么样样才能改变这些现象呢?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同时还要教会写作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授之于渔”, 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就不会感到作文写作作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下次作文课要写的内内容,提前三天或一周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素材并初步步构思文章结构。如,作文要写的是春天,学生可以根据这个话话题,利用课余时间到乡间,到田野里,到小河旁,观察和发现春春天里的景,春天里植物的变化,等等。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观察还还是很仔细的,理解也是很独到的。有的同学会写到:春天来了,整个世界都穿上了绿色的衣服,小草绿了、柳树绿了、就连田里里的麦苗也更加葱绿了;还有的同学写到:春天来了,人们脱去厚厚重的棉衣,换上了颜色鲜艳的薄衣,妈妈们越来越青春靓丽,爸爸爸们更加精神抖擞,我们也愈加活泼可爱了。通过这些作文,大大家不难看出,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观察、去想象,作文写的内容还是真实的,感情还是真挚的。教师要明明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写好的;也不是是让学生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写作的的方向,教会写作的方法,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不断提高。

2融入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也是作文创作的源泉。教学中,不要只局限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和自己的感悟,只有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提升,从而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同时作文文写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如果离开生活的体验和积积累,作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走进生生活,融进生活,三月正是阳关明媚,长柳依依的季节,教师可以以组织学生在周末的时候,一起去放风筝,让学生在放风筝的过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快乐,让学生在在愉悦的氛围中,针对放风筝的过程、方法技巧、自己的亲 身感感受,写出一篇作文。有了亲身体会,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无话可写了,写出的作文内容也是真实的,感情是真挚的,领悟是透彻的。还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发生在生活中的实例写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例如:当今人们热议的“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问题上,学生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能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有一颗爱人的心社会才能更和谐。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生活的同时,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就一定能写好生活化作文,作文水平也会有质的飞跃。

3捕捉热点是写好作文的技巧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用在各个领域,像电脑不仅用在工作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的小学生大都热衷玩电脑游戏,还通过电脑了解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教师在了解到学生这些信息时,要及时引导学生,从电脑游戏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个或几个最近大家都在热议的话题,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写出一篇作文。让 学生写最 近发生的 载有154名中国人 的马来西 亚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看法和感想 ,最这样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学生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他们会在课余的时间通过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还能增加阅读和积累的能力,从而写出对马航失联的担心,对机上人员安全的担忧对马航客机出现奇迹的祈盼和对机上所有中国人的美好祝愿再者,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感知也是很敏锐的,就像在对《中国好声音》和《中国好歌曲》的区别分析后,写出一篇作文,学生们的感悟是有着自己的诠释的,在作文中写道:前者着重表现歌手的唱功,看重的是每一首歌曲的驾驭能力,后者主要凸显歌手的创作能力,即使你没有一副好嗓子,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努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就是好歌曲。通过热点话题写作文,教师不仅能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和擅长写哪类作文,从中加强训练;还能让学生在留心观察社会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让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就让学生真正走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学生才能写出贴近生活,内容真实的作文。教师在学生写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是开启学生写作之门的导师,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还能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即使进行纠正,指导。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点滴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多学习,多积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样学生才能敢于表达, 乐于表达,作文水平才能提高,才能真正写好生活化作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好小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至关重要的,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牢了才能保证房子的坚固性。然而,指导小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也是很必要的,作文的实质就是写生活中的人、事、景,写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指导小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就是要让写作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灵感,表达真实的情感。

英语课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文论自信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对文化自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期待和发掘,包括对中国文论建设的民族自信也将越来越强烈。党圣元先生说:“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跨国资本化的语境中,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面临着来自于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如何发现和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之当代价值。”党圣元:《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美学自信的重建》,《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秋之卷。基于此,笔者检讨当代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探讨形成热点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进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再进行分析。认为要“发现和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之当代价值”,首先还得回过头去好好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目的就是要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中国文论的自信。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创建和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学术发展自身的需求与中国新式大学发展对学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除了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努力寻找中国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写作,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专题研究,都要有此种目的。

学界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开始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文章统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1937年第4期。朱光潜先生在《诗论》“前言”中说:

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的《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則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年,第1页。

钱先生仅指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特点,而朱先生关于中国诗学缺点的评价则成为多年来诟病和否定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证据。

明确把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作为集中讨论的对象,新时期有两次小高潮。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三、四、五次年会((1983、1985、1987年)都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进行了集中讨论。参见蒋述卓等:《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第五章第一节有关综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143页。1986年,《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刊发了杨明照、牟世金、王文生、罗宗强、张少康等先生的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进行了分析。其实此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讨论,但没有形成高潮,如杨振铎《漫谈文艺理论的民族特色》、孙耀煜《兼论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蒋树勇《论中和之美的艺术辩证法——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初探》、黄保真《漫谈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特征》等。这四篇文章依次见《思想战线》1980年第5期,《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1983年第4期,《学术研究》1984年第1期。这三次年会之后,卓支中、董国尧、高国兴、阳晓儒、陈伯海、黄霖、曹旭、王志耕、王先霈、张少康等先生继续有讨论。卓支中:《〈乐记〉美学思想浅探——兼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点》,《暨南学报》1987年第2期;董国尧、高国兴:《试论先秦文艺思想中的主体意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民族特征解析之一》,《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阳晓儒:《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特色》,《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陈伯海、黄霖、曹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人谈》,《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王志耕:《“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 《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二次高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讨论引发,前后长达20年。在这场大讨论中,学者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进行了认真反思,如曹顺庆先生《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李思屈《中国诗学话语》、李建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分析等。曹顺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巴蜀书社,2002年;李思屈:《中国诗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蒋述卓、闫月珍总结道:“在20世纪中国文论对现代性的追求历程的探讨中,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讨论中,古今关系问题、民族特色问题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有机汲取古代文论的内容建设当代文艺学,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普遍共识。”蒋述卓、闫月珍:《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分析当代两次对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讨论,可以看出其背后的推动因素。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打开,西方各种主义、学说蜂拥而进,在西方学说、思想的对照之下,中国学界一方面看到了现代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感到必须重视中国自身的文论建设。受西方影响,比较文学迅速兴起并兴盛,新方法被大量引进,这些都为中国观察、认识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二,与中国文论的建设定性和方向有关。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探讨着眼于建立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如孙耀煜先生认为要“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杨明照先生说是为了“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孙耀煜:《简论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杨明照:《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直接着眼点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中国文论的重建,背后仍然是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第三,文化自信的重建是探讨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最重要的原因。曹顺庆先生说:“中国文论‘失语症’其实是和我们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论的全面摒弃紧密相联的,同时,文化‘断根’后所产生的民族自卑感和迷落心境下,面对西方文论这饕餮盛宴时的饥不择食,也是造成当今中国文论‘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实也充分表明了当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传统,还有我们那颗曾经的豪情自信的心灵,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正在一点一点地被他者文化所吞噬,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是极为不利的。”曹顺庆等:《中国文化的“失根”和文化自信力的缺失——以中国文学领域的表现为例》,《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0期。这说明,重建中国文论、重新阐释中国文论的价值,首先必须恢复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文论的自信。

总结当代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讨论,可以看到,不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还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背后都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在今天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这不仅仅是爱国热情和学术研究的进取之需,还包含着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的发扬和承继的民族自信在其中。如果说直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讨论是正面肯定中国古代文论对当代文论建设的价值,那么,文论“失语症”的讨论则是因其未能发生现实的作用而产生的焦虑与失落,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等问题的讨论等则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积极态度;如果说此前关于重建中国文论的讨论还是学者个人的学术行为,那么,当下的讨论则不仅仅是学术界自身的事情,还是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3日。又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6年5月17日。上述论说所具有的价值、立场、导向,应该是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应有的立场和出发点。因此,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不单具有学术求真之本来目的,还有建设中国自己的文论、重拾民族自信的目的在。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讨论,前此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整体特征的分析,二是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某一突出特征。概论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有张少康、孙耀煜、黄保真、王文生、曹顺庆、黄曼君、王先霈等先生;侧重从某部(篇)著述出发探讨中国古代文论整体或某一方面特征,有杨明照、牟世金、罗宗强、卓之中、杨星映等先生。

先说第一个方面。张少康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问题》一文认为,要认识清楚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必须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实际,并且关注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具体内容。除了谈到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文论的显著特点外,他还从言意关系、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三个方面讨论了老庄和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内部规律的认识。《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一文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文艺和实用、功利的结合和发愤著书的精神;“无声之乐”的创作理想和审美境界;“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原则;“无法之法”的艺术表现方法;“味外之味”的艺术鉴赏的标准。张少康:《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孙耀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有四:重视文学创作规律的内容探讨;将理论和批评、鉴赏实践紧密结合;概念、范畴有蕴含的深刻性和内在的连贯性,形成了多层次的理论;具有技巧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其中关于概念、范畴有深刻性和连贯性,形成了多层次的理论,似乎很难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因为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就是由概念、范畴等构成,而概念、范畴本身就有蕴含的深刻性,只有概念和范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才能形成一个理论的体系。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系统,不止中国古代文论如是,西方文论同样如此。黄宝真先生认为:漫长的“古代”历史、单一的社会本质、民族的思维形式、不断发展的杂文学理论,这四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特征。黄保真:《漫谈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特征》,《学术研究》1984年第1期。笔者认为,前二者应该是中国历史、社会的特点,后二者才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即思维形式和文学观念特征。王文生先生采用中西比较方法,从宇宙与作者、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读者与宇宙等四个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以我观物”和西方“以物观物”的宇宙观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学的不同,进而具体表现在创作理论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创作实践的差异和具体文体的差异;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从一开始就强调文艺美感与道德教育、政治作用的结合,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审美感官中味觉的作用;从文艺功能论角度,中国古代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即文艺应该成为政治、道德教育的工具。王文生:《比较研究发现自我——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點》,《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曹顺庆先生从中西思维、语言特征角度比较分析了中西文论的特色。曹顺庆:《中西思维、语言特征与中西文论特色》,《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程惠民先生认为,“中和”美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贯穿始终的红线,对形成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民族的审美特征、民族的思维形式,尤其在概念上具有思维形式的民族特点,如概念的多义性、直接性、序列性等。程惠民:《试论中国古典文论的民族特色》,《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阳晓儒认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抒情言志重在神似、文以载道兴观群怨、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四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阳晓儒:《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特色》,《广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徐中玉先生认为,审美的主体性、观照的整体性、论说的意会性、描述的简要性,便是中国古代文论带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点。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意境、典型、比兴篇》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王先霈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文学的性质和特点,规定和制约了中国文学思想的性质和特点,具体特点有三:宗法制度下以伦理为社会意识的核心,文学思想注重教化;以抒情文学为正宗,轻视模仿艺术,叙事理论发展滞后;独体、表意和文字带来的对文学形式美的特殊追求。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几个特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黄曼君先生说:“中国古代文论是基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伦理观,美与善相统一的审美观,以主情重情为核心的文艺观而建立起来的。这些文化基因规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特征,制约着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黄曼君:《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转换》,《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与前面诸位先生使用“民族特色”“特征”等不同,王志耕和李春青用“传统”来指称文论特征。王志耕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在魏晋时期的典型语境中生成人格与人品的贯通、求体悟少分析的特点。王志耕:《“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李春青说:“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李春青:《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王志耕从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时期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李春青侧重从话语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虽然中国文论“传统”与中国古代文论“特征”有所不同,但这两位学者仍谈及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再说第二个方面,即具体从某部(篇)文论经典著作出发,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特征或者某一特征。杨明照先生和牟世金先生都以《文心雕龙》为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杨明照先生说:“在博览精研基础上的史、论、评相结合的方法,是古代文论家的优良传统,这种从下而上的,由鉴赏经验的概括总结而构成的诗学体系,与西方从上而下的,由先验的演绎推论而构成的诗学体系,恰好截然相反,而又各有千秋。”杨明照:《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4页。牟世金先生说:“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特点,是用体貌的方式,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论述的结构;在儒家思想支配下,以‘诗言志’为中心,以文质论为主干构成的理论体系;用一套传统的术语、概念和论题而进行一系列评论。”牟世金:《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上下篇),《学术研究》1983年第4~5期。杨先生仅就一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牟先生谈的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卓支中先生以《乐记》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他认为,以感物为本的源泉论、侧重表现的形象论、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强调教化的功能论,是《乐记》中比较系统论述而具有民族特点的理论。卓之中:《〈乐记〉美学思想浅谈——兼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点》,《暨南学报》1987年第2期。罗宗强先生以“象外之象”为例讨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特征,认为“借助于情感和图像的思维”与“以义理抽绎类比”的思维形式是并存的,是“我国古代诗论在思维形式上的两大特点”。罗宗强:《从思维形式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对象外之象说的一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党圣元先生非就某一论著出发进行研究,但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传统诗文评理论与批评以及创作实践经验相互融通的特点。党圣元:《传统文论理论与批评和创作实践相互融通特点说略》,《文艺争鸣》2015年第12期。

此外,还有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态特征、话语特征进行讨论的成果。如杨星映、卢开运认为,古代文论的形态特征主要是表述方式灵活多样、篇章结构精巧多变、语言形象生动优美,而形成此种形态的主要成因是受哲学和传统文学的影响、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杨星映、卢开运:《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态特征》,《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李建中说:“文学理论的诗性化,是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论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所在。……诗性铸成了中国文论的内质与外观,一句话:诗性成就了中国文论。”李建中、董玲:《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当然,李建中先生的分析并不仅就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而言,而是认为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皆具有诗性特质。

可以看出,新时期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时,各家的关注点不一致,有的就某一部(篇)经典文论著作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全部特征或某一特征,有的就整个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总体特征的分析。自然,上述讨论的范围有宽有窄,程度有深有浅,结论有同有异,但不管是以点带面的分析,还是综合概括的探讨,都说明中国古代文论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的确确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们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文论的重要资源和内在力量,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文论的自信所在。

所谓特征或特点,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的总和。所谓理论,是对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事物或对象进行抽象分析而形成的系统认识。这种认识的具体构成就是概念、范畴和原理。因此,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必须明确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活动或者扩大点说是对艺术活动的抽象、系统的认识。而所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就是中国古人对文学进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既然如此,那么,在讨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特征时首先要追问的是:哪些因素导致、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原理的产生?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原理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原理是怎样表达的?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原理自身有哪些特性?尽管前此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探讨已有不少成果,但笔者认为尚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1.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成特征——思想特征和思维特征

这是从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看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哲学为其他学科的认识提供指导,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中国古代文论首先是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产生出来的,是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制约和影响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主要由儒道佛三家构成。魏晋之前,中国古代文论主要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魏晋之后,逐渐加入佛教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影響。下面即分别从儒道佛三个方面来略加分析。

由关注现实人生、强调礼义道德、重视人伦教化出发,儒家对文艺提出了实用性要求,无论是强调文艺对人格养成和人性完善的道德教化,还是对君王讽谏和政治干预,儒家都把现实功能放在首位,由此提出了儒家的系列文艺主张。孔子的文艺观较为全面系统,他提出了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文艺功能论、以“尽善尽美”为最高标准的批评论、以“文质彬彬”为理想文本的作品论、以中正和谐为风格追求的审美理想等。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审美理想,提出了知言养气、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文学接受论。荀子从人性本恶、“化性起伪”角度出发,提出原道、征圣、宗经,倡导文艺对人性改良的作用。至汉代,《毛诗序》提出了讽谏说、四始六义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说,扬雄提出了雕虫篆刻说、劝百讽一说、“丽则丽淫”说以及原道、宗经之说等等。可以说,从“诗言志”到“诗教”到“载道”一线贯串的儒家文论,显示了浓厚的功利色彩,更多从文学与世界、社会、人生等角度来认识、理解、要求文艺,这也无怪乎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文论所谈论和涉及的更多是文学的外部规律。虽然儒家文论更多关注文学与外部的关系是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儒家没有对文艺本身、文艺本体的认识,没有关于审美的认识,不重视文艺自身的特性等。

诚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更集中于文學与社会、政治、人生等不同的是,道家和佛教给予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和制约更多集中于文学的创作思维、创作心理、文本的审美构成、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如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审美心胸论、虚实相生的意境生成论、美丑依存转化的辩证关系论,庄子提出了“自然素朴”、心斋坐忘、物化、得意忘言、道技关系诸说。儒家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文学理论赋予了中国古代文论鲜明的现实色彩和亲切的人文关怀,道家以“天”为中心展开对“道”的追问则赋予了中国古代文论更多的形上思考和自身发掘。统观儒道二家,“人”“天”呼应、外内结合、形下形上、有无实虚,对立而结合,殊途而同归,尽管致思方式有别,关注焦点不一,但结合二者就能圆满地回答中国古代文论的全部。因此,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特征,不仅要看到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差异以及由此带给中国古代文论的差异,还需要将儒家和道家、佛教结合与融通才能完整见出中国思想和中国古代文论的全部。佛教的空无观与中国道家思想具有一致性,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更多依托道家思想在中国扎根。某种程度上讲,佛教的中国化首先是与道家结合而实现的。受佛教思想影响而提出的“圆照”观、声律论、味论、意境论、水月镜花、理一分殊等增添和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大体上说,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儒道二家;魏晋之后,尤其经过唐代三教并立到宋朝的三教合一的发展,佛教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

由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辩证性、直觉性、类比性、诗性等特征,因此,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也极具特点。从整体上看,儒家由人出发,以人性完善和道德养成的君子人格为目标,由此关注文学的现实性、功能性,强调文学的政治讽谏、道德教化,强调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要求文学善美结合,提倡文学中正典雅等等,是把人(特别是君王等统治者)与社会、人的道德纯驳与社会盛衰、文艺与政教关系等纳入一个整体考虑和讨论的,鲜明显示出儒家思维的整体性特点。至于道家文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萧统编,李善注:《昭明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4页。的宏阔眼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 117页。的衍化模式,都可见出道家文论的整体性思维。无论是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无中生有”、虚实相生,还是《易传》“弥纶天地”、阴阳转化、刚柔相推等,都极为突出地显示了中国人思维的辩证特色。至于类比思维,儒家文论体现明显,无论是“君子比德”,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631页。子贡、子夏由《诗》悟理,还是如《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的循环,都可见出类比类推思维的运用。诗性智慧或者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性在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生成中也很突出,鉴于论者已夥,兹从略。总之,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具象思维)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原理所具有的特征,这与西方文论的逻辑演绎、抽象概括、直线推进、绝对化等相比,的确很能见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2.中国古代文论内容特征——核心内容、构成要素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特征可以有多个分析维度,如核心内容、价值取向、构成要素等,特别是构成要素之概念、范畴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内容,儒家文论与道家、佛教文论有所区别。为了分析方便,笔者借用文学活动四要素来分析每家的文论构成内容。从文学活动四要素来看,儒家更看重文学与世界的关系、文学作品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儒家肯定文学与现实社会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学是对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和社会风俗的反映;一方面是文学对社会有巨大的反作用。无论是“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②⑥《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0、1527、1536页。还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②抑或刘勰所总结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著,范文澜校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75页。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这既是对文学的来源、功能的认识,也是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就文学与作者的关系而言,儒家强调作家道德修养与创作的联系。孟子提出知言养气说,知言,即是对文学接受主体的要求,但后世从创作的角度来理解养气,也就要求作家要有充实的仁义道德,这是作家写作成功的关键要素。唐代韩愈“气盛言宜”之说就是明证。元代郝经反对苏辙关于通过山川游历来增加为文之气的说法,认为养气无需外求,而在于人的内心。参见郝经:《陵川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养气即养德,几乎成为养气说的一致内涵。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10页。《礼记·乐记》中云:“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⑥韩愈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文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4页。如此等等,都是强调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自然,我们知道,为文与为人之间不完全一致,金代元好问对“心画心声总失真”的看法即是。之所以如此,是认为文须有助于读者,有益于天下。《古文尚书·舜典》中说:“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简而无傲,刚而无虐。”《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1页。用艺术教育贵族子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上述种种美德或人格的问题。关于文学作品,儒家也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要求作品应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中正典雅”。汉代扬雄讲文章应该“绷中彪外”、扬雄:《法言》,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辞赋应该“丽则”,王充说“内外表里,自相副称”,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13页。刘勰讲情经辞纬等等,都可视为是对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看法。

道家对文学与世界的关系,更多关注文学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视天地自然为文学之本。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虽讲人、地、天、道的关系时“人”处于最底端,但人应效法天地道则是可以肯定的。当然,人对天地道的效法应该顺应而非人为。对文学创作,道家更多强调的是作家创作心理和意象的创造,如“涤除玄览”“虚静”“解衣槃礡”等强调作家创作之前之中的心理状态,“凝神”“物化”强调作家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合二为一。道家本意否定技术层面,但认为还是要由“技”入“道”。与儒家文论对文本关注较少不同的是,道家文论很重视文本的问题,特别是言意关系,庄子讨论尤多。受佛教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增添了思维方式上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创作上的声律论、审美上的味论和意境论等。整体上,佛教文论或禅宗文论比较关注于作家和文本,而较少关注于文学的外部。

总的说来,在核心内容的构成上,中国古代文论既有重视文学与世界、社会与作者、作品与读者、读者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外部关系的讨论,也重视对文学创作、文本构成、审美特征等内部因素的讨论。如果将儒道佛三家文学理论综合起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十分全面丰富,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论、作家论、创作论、发生发展论、文本构成论、读者论等各个方面,完整系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论体系。

从中国古代文论构成因素的概念、范畴、原理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极具特点。此点,学者多有论列。汪涌豪认为,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是一种“具象的抽象”,“外延的广阔与内涵的丰富并行不悖”,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具有整体性、直接性、模糊性、多义性;汪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6页。涂光社认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不舍象言道”;涂光社:《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程惠民认为中国古代文论概念具有多义性、直接性、序列性特征。此外,从文论话语角度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如李建中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具有诗性特征等。从构成要素之概念、范畴、原理等角度全面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特征,涉及太广,故从略。

价值取向本身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主体基于自己的價值观在面对或处理事务时坚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及其具体表现。价值取向具有实践性品格,决定、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因此,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有重大影响。如果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容特征显示出文论家对文学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和具体表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等坚持现实的态度,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具体表现为强调文学的言志为本、教化为先、内容为重,做人为首,一句话,基于儒家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要求,文学之本质、创作之原则、文本之构成、语言之地位、风格之倡导、接受之目的等等,都必须围着这五种价值进行,也只有具备培养和养成人的上述五德的文学才有存在的价值。所谓“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53页。“不关风化体,纵好亦枉然”,高明:《琵琶记》,中华书局,1958年,第1页。“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25页。诸如此类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比比皆是。道家反对人为,倡导无为,要求顺应自然、效法天地道。其价值取向是采取超然或超越的人生态度,强调文学自身之美,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天籁”等;创作者具有虚静的审美心胸,即所谓心斋、坐忘;创作者与表达对象之间的融合无间、合二为一,即所谓“物化”;强调言外之意,要求“得意忘言”。

3.中国古代文论的形式特征

按照杨星映、卢开运的看法,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态特征主要是表述方式灵活多样、篇章结构精巧多变、语言形象生动优美。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形式特征,图书分类、文体、著述形式、表达方式也是重要的方面。从图书分类看,不止集部的诗文评直接涉及文学理论,经史子三部中也有大量的文学理论;从文体看,中国古代文论的表达文体,既有较为典型的散文形式,更多是文学文体的表达方式,如诗歌、赋、骈文等文体。即使散文,除了议论文,还有书信、序跋、笔记等。总之,文学性文体、应用性文体都可成为文论的表达文体。从著述体例看,不仅有独立完整的文本,还有大量片言只语,如诸子的论说、笔记、话体(诗话、词话、文话、赋话),更重要的是还有大量经典注释,如儒家十三经、《道德经》《庄子》等的注释。至于表达方式上的诗性特征,学界已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界很多学者都喜欢用“话语”一词指称古代文论的表述。用话语特征来指称中国古代文论的形式特征,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今天我们所借用的“话语”一词,并不仅仅是指语言的运用,或者说是语言学上所谓的言语,还包含了更为复杂的意思。话语当然是言语,但更重要的是指言语的意义生成、意义背后表达的权利、话语意义规则等等。因此,话语分析不等于文论形式特征分析,而是关于整个文论的分析,但文论话语的分析与中国古代文论形式特征的分析无疑是有密切关系的。限于篇幅和问题的复杂性,也从略。

总之,通过对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或特征,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形成讨论热点的背景和涉及的内容的讨论,一方面,我们看到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分析越来越清晰,另一方面更可以看到探讨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恢复文化大国的民族自信。笔者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尝试对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征进行粗略分析,也正基于此,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今文论建设中可以发挥作用,有理由相信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可以融入世界之中为他国所用而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产,因此不仅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遗产进行继承,还应该让它成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魏策策

英语课文论文范文第3篇

融资是现代经济运转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融资收缩。这是生产能力阶段性过剩和微观机制变化的综合反映,主流是健康的,但也有负面影响。自1998年以来我国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具有明显的克服融资收缩负面效应的特点,效果是好的。未来一些年份,我们应围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双转变\"安排宏观经济调控,既保证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不能失之过松。从短期考虑,一要保持较大的国债发行力度,二要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和增加贷款的关系;从长期考虑,则应顺应形势发展,搞好财政、金融改革,积极发展金融市场。

关键词 融资收缩 微观机制 宏观政策

作者张新泽,1946年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副司长,高级经济师

我国经济的长足增长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已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推入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社会融资收缩趋势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融资收缩产生原因的分析,总结1998年以来宏观政策实施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克服融资收缩负面影响、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融资原理和融资收缩

(一)融资的一般原理

融资是资金短缺单位与资金富余单位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使资金短缺单位从资金富余单位取得资金使用权,即资金短缺单位从资金富余单位融入(借入)资金,或者说资金富余单位向资金短缺单位融出(贷出)资金。一般情况下资金借入者借入资金的目的是将其用于投资,也有用于消费的,但目前我国数量还很少。

企业、金融、政府、住户各经济部门的储蓄总和为国民总储蓄,即国内总储蓄,它是在向国外净借入资金为零的情况下,一国资本形成的资金量。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各经济部门投资额的总和为总投资,或称资本形成总额。在不考虑资本向国外流出和从国外流入情况下,一国总投资等于国民总储蓄。若考虑资本流出流入则是,当一国总投资大于国民储蓄时,需要资本流入,以国外储蓄弥补国内投资来源不足;当一国总投资小于国民储蓄时,会发生资本流出,国外利用本国储蓄。

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各经济单位和各经济部门的储蓄不等于投资,因而才有了融资。一般情况下住户部门是资金富余部门,资金净融出;企业部门是资金短缺部门,资金净融入;政府部门在多数情况下是资金短缺部门,需要融入资金。

融资是现代经济运转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经济单位借入资金用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因此,社会资金(资本)周转状况影响经济单位融资,决定社会融资状况。另一方面,融资数量影响资金短缺单位投资数量,最终影响总投资数量。如果出现强烈的融资收缩趋势,又没有进行有效治理,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融资收缩和通货紧缩

本文论述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形势,通篇使用\"融资收缩\"一词,而未用\"通货紧缩\"。这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当前市场和体制剧烈变化中,我国融资领域的\"收缩\"或\"紧缩\"现象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融资\"是住户、企业、银行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收缩\"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向。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资金融入者融入资金目的是运用资金以取得收益。资金融入者的收益预期决定其对资金的需求。资金融出者融出资金的目的,是在收回本金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利息或股息收益。资金融出者的收益预期决定其对资金的供给。社会资金(资本)周转状况和微观经济机制状况影响经济单位的融资,从而决定着社会上是否出现融资收缩;而且,在市场清淡时社会融资收缩趋势的强弱,反映了微观经济机制市场化程度,即融资收缩本身是市场经济下微观经济主体对疲软市场的反映。

目前,我国有很多人喜欢用西方经济学用语\"通货紧缩(Deflation)\"来描述经济运行周期状况。其实,西方经济学者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描述某一时期经济的具体情况时运用Deflation这个术语的。当这个术语与货币政策相联系时,其含义是由于过分减少货币供给而造成了物价下降;而当这个术语与经济周期相联系时,其含义是经济衰退或产出下降、失业增加,或生产者为还债而倾销导致物价下跌;当这个术语与产品成本相联系时,其含义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引起物价下降。由此可见,西方对Deflation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概念及其涵义上没有权威的规范,因此较有影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辞条。不过各种描述有一点基本一致,即多数人都用其描述宏观经济运行或货币运行状况,而不涉及微观经济机制。

我国将Deflation翻译为\"通货紧缩\",就汉语文字而言,恰与\"Inflation\"译为的\"通货膨胀\"相对应。于是,许多人便从中文字面上理解其含义,也将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作为相对应的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物价持续、全面上涨,通货紧缩则是由于货币数量减少引起的物价持续、普遍下降。按照这样一种逻辑,目前我国出现的需求不足、物价下降,就是货币(通货)供给过少造成的。实际上,即使可以用Deflation概括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也并非主要由货币原因所致,即不是通货(货币)供给过少引起了Deflation(不是通货紧缩引起的\"通货紧缩\")!显然,Deflation译法有失偏颇,会误导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形势变化原因的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其实,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从技术上讲,只要有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就可无限扩大。因此真正由货币供给原因造成的Deflation是容易治理的,似乎不需要花大气力进行理论研究。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不是由货币供给过少引起的,因此,必须对Deflation继续研究。我国存在不存在Deflation ,若存在又属什么类型,以及这一外来语如何翻译等,都需探讨。至于当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融资行为及其特点,\"通货紧缩\"一词是无法正确表达其义的。

二、 融资收缩是我国经济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从1998年年初开始人们已普遍感觉到,我国融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银行\"慎贷\",对申请贷款项目的否决率大大提高;二是投资者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融资积极性大大降低。这些现象说明在我国已出现了明显的融资收缩趋势。大量资料表明融资收缩已经成为我国进入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双转变\"攻坚阶段后融资领域发生的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 我国出现融资收缩的背景

1. 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战后各国大多采取美国技术范式发展本国经济,因而造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而趋同的产业结构所依赖的是容量狭小的世界市场。这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缺陷[注解:雷达、赵靖:《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6期,第18-19页。]。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世界范围的结构性生产过剩才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使我国需求不足雪上加霜,我国不能再像前十几年那样继续依赖世界市场来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了。这种依赖性在国内需求不足时最明显,1990年净出口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 1997年为23%。但到了 1998年净出口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降为3%[注解:《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卷,第67页。],1999出现逆向变化,初步估计为-5%。

2. 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进入转轨新阶段。

经过近20年的经济高增长,我国经济已告别\"短缺\"。目前城镇家庭万元以下耐用消费品已基本饱和,农村家庭大件家电拥有量虽然还较低,并且全国也还有几千万人仍未摆脱贫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衣食\"问题已基本解决,\"用\"的问题也已解决了一大部分,\"住行\"的问题也正处于解决之中。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的生产过剩。据对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286种工业产品的产销分析,1995年182种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80%,占83.6%。这其中,有18种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50%;182种工业品产销率低于95%,占63.6%〖ZW(〗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1997年5月14日。]1995年上半年对440种主要工业品排队,供过于求的占22%,供不应求占5%。到1999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占87%,供不应求的工业品几乎没有。这说明我国工业品生产能力闲置状况比1995年更加严重。

上述分析说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我国经济已基本走完了它的外延式、粗放型数量扩张与高速增长的路程,逐步进入一个内涵式、集约型持续增长的轨道,即国民经济次高增长阶段[注解:参见刘迎秋《中国经济正进入次高增长阶段》,199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个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对企业压力最大的时期。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微观经济运行机制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机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生产已不再依赖政府的计划而依赖于市场。这种依赖关系可通过存货比率(存货投资占GDP的比例)的变化加以说明(参见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卷,第67-68页。

在传统体制时期,企业往往特别注重自身生产的运转,较少注意市场。经济景气时,产品旺销,市场物资短缺,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其他存货会有所上升,但存货总量会减少;经济紧缩时,市场清淡,企业照旧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其他存货可能下降,但存货总量会增加。1995年之前即如此,存货比率与经济增长呈反相关关系。1988年9月开始实行的\"双紧政策\",使当年存货比率比1987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达5.9%,1989年进一步升至10.4%。其后,随着经济走出低谷,存货比率逐渐下降,1992年基本回落到1987年水平。1993年7月清理整顿,经济增长幅度走低,其后三年存货总趋势上升,但升势已经缓慢,1995年存货占GDP比重为6.1%。但是,1995年之后以上规律发生逆向变化,虽然GDP增长增速逐年降低,市场销售空前困难,但存货比率连年下降,到1998年已降至2.8%。

国家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1995年5月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这就抑制了银行的扩张冲动和政府的盲目干预,并出现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银行争着贷,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银行拒绝贷\"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于1999年开展的一次调查表明,商业银行贷款重点正迅速从一般国有企业转向效益好的企业。到1996年,非国有经济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上升为38.9%,1997年进一步上升为40.3%,1998年则达到了41.8%。应该看到,银行机制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以上三方面便构成了当前我国出现融资收缩的大背景。

(二)融资收缩趋势的形成

首先,在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转换,投资预期收益不确定、并以下降为主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必然倾向于收缩。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转变。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将代替\"软约束\"。过去,企业投资可以不计成本,经营可以不讲效益。现在企业投资及其生产的盲目性受到抑制。而在转轨尚未完成的现阶段,由于企业还缺少单独应对市场疲软的经验,面对形势的剧烈变化,有些企业茫然无措,因此必然对投资格外谨慎。

其次,银行行为商业化会进一步强化其风险意识,抑制其贷款规模的扩张\"冲动\"。一是银行风险意识增强后其贷款行为将趋于审慎,企业效益没有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会影响银行融资总量。二是企业信誉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银行为规避道德风险会减少这类企业的贷款。三是银行制度建设滞后,要建立既体现约束又体现激励机制的贷款管理制度,并使之完善也需要时间,这种情况也制约着银行贷款的增加。

第三,各级政府直接干预银行和企业经营现象减少,投资决策权向企业转移,原来由政府运用行政办法连通的融资渠道逐渐被截断,而符合市场规则的融资渠道尚未全面形成,加上缺少法律和担保体系的保证,因此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融资收缩的结果。

总之,在微观经济机制逐步市场化的情况下,如果经济不景气,社会融资就会出现收缩。对于这种现象,如果用市场观点去分析,就会得出其主流是健康的结论。当然,融资减少必然表现为投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当前,融资收缩过强已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需求不足加重,也需要加以调整。

英语课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性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辩证关系问题,并对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一些策略建议: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掌握全面的英语技能的同时,能够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四、六级考试;关系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毕业证和学位证书脱钩,为淡化合格证书的作用,用成绩报道方式代替合格证,但是其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却难于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英语四、六级考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现象

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教学思维的后果是将教学和考试完全分离,从而使学生遭受巨大的损失。极端之一为应试教育。教师放弃教学大纲,不顾《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纯粹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而在课堂上大搞题海战术,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极端之二是教师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跟着教材和大纲走,完全不顾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在课堂从不提及考试,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外准备,只做些四、六级考试的真题,然后自己总结经验和教训,单打独斗,进行备考。第二种极端忽略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作用。像英语四、六级这样大规模的测试,涉及了数以千万计的考生,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社会公正性。

2 如何看待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关系

2.1 英语四、六级统考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它的成熟性、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真正支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希望打造成中国英语考试的民族品牌,应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走向市场,改造成水平考试,与其他水平考试的运行模式接轨,借鉴其他水平考试运行的经验,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考试压力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焦虑感就学不好外语,而焦虑感过重也妨碍学习。一般来说,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压力过大则会阻碍他们的英语学习。如果学生感到面前横亘的是一座高山,这无疑会使他们失去高涨的学习动力。学校和英语教师应该如何适度地利用四、六级统考这个压力传感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的同时,应适当地给学生施加一些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2.2 四、六级考试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较多的负面的作用

首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导致以考代教。政策性文件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然而,在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却本末倒置,将 “终端”变“中心”,拿“手段”做“目的”,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形中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出现了考试指挥教学,教学为了考试的非正常现象。其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打乱正常的英语教学秩序。过分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会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进度过快,教材完成情况不理想等危害。由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以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聚焦点,学生也以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同时,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命题工作并不依据某一特定教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目前所用的任何一种高等学校英语教材就和学生的考试实际内容脱节了。由于教材形式和内容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实际教学中,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间,往往舍弃教材而大搞题海战术,这种学习态度势必会给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具有滞后性。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应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多层面、多角度、多环节地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平常的考试形成性评价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3 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找到出路

《通知》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不独立出现,而是附属于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测试部分出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服务于教学大纲,是检查教学大纲和衡量大学英语考学的重要手段,也就确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性质是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考试。英语教学大纲几经修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个环节,很少进行专门说明,而在《改革通知》中单独成文件,可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地位与英语教学大纲或英语课程地位相当。这表明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向作用,说明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大学英语的学科和社会地位。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身并没有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借教学考试之名,行水平考试之实。而且这种离开教学内容的全国能力水平统考造成了大规模的应试教学,给大学英语健康发展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是社会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出路是水平测试。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在政策性层面的应然与实际运行层面的实然矛盾,在二者无法协调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我们认为应提倡实际运行层面所体现的性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检验考生英语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特点,统一命题、统一试卷和统一评价。这些特点符合水平考试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实际运行中完全具备了和托福或雅思考试相类似的英语水平考试之性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彻底地剥离教学考试的性质,成为一个纯粹的水平考试。

4 结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标准化考试,在保持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使考试最大限度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即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加合理地使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由此,在文件中始终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确定为教学考试,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官方网站中,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作了完整的叙述:大学英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大学英语考试是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在设计上必须满足教育测量理论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质量要求,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

参考文献:

[1] 胡明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分析和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0(6).

[2] 宋君霞.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雅思考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 肖潇.如何正确看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J].法制与社会,2010(3).

[4] 魏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何江涛(1976—),男,陕西咸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魏征(1977—),男,陕西礼泉人,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讲师,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和翻译研究。

英语课文论文范文第5篇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but no more than 180 words。(注意写作要求)

[参考范文]

(一)It cannot be denied(There is no denying/doubt)that reading plays a key role in people’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any era(年代)。 The 21th century is a time of knowledge explosion and reading ability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开头引出话题)

(二)How to develop reading ability? Based on this concrete and meaningful question, some steps should be taken。First and foremost, the main growth in your reading skill and ability will come from reading as much as you can do。 Try to make a book list that you take interest in and make a practical plan。Just as the proverb goes that, “Don’t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Furthermore, a mastery(掌握精通)of some reading skills is not only significant, but also indispensable(不可缺少的)。 Some books are fit to do extensive(广泛的) reading while some others are suitable to do intensive reading(精读)。(In English study,intensive reading must be combined with extensive reading.)Meanwhile, other reading skills like skipping and skimming are also necessary。(中间段阐述如何采取措施/着重分析提升读书能力的措施)

(三)To conclude, reading is to humans’ spiritual world what water is to fish。 Only through persistent reading can we enjoy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abi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总结,再次申述阅读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概括)

[评析]

英语课文论文范文第6篇

1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丰富的备课工作。 这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足。 学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那么,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和备课。 有一句话这样说:“备课就是备人”。 不可否认,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们,没有正确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有针对性的去备课的话, 那么他在课堂教学上是没有目的的,在教学的过程是不成功的,教学的成果也是不见成效的和失败的。 备课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只是一个非常细小的知识点而把它遗落下来,哪怕是标点符号。 来学习的学生们渴望知识,老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有这一份责任去教好学生,为他们负责,也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教师应按规定制定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备课要做到“八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学法,备教学器材, 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备习题。 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同时,教师应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到全盘统筹,安排和实现好授课计划。

2课堂教学

备课工作准备好之后,接着是课堂教学,教师要依照备课的方案及内容来上课。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互动性过程。 抽象的说,也是一种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 课堂教学的必要五个环节是:1自学;2议论;3点拨; 4练习;5小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教学练习,可以是以课堂师生互动对话、提问与回答、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的形式来实现。 为了便于学生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在为自己设计教案的同时,按照课堂教学五个步骤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同步练习的题单和学案,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 教育点,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诸如模仿、替换、填空、选择、转换、 补全对话、思考、讨论、辩论等口头或笔头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来供学生在不同阶段活动时使用, 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

3课后工作

自然地, 课后工作主要就包括作业的批改及对遗漏的课堂知识的查阅补充,最后是在学生课程结束之时的相关考试工作。 在临近考试之时, 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试卷的题型和题目数量,把它们输入电脑,做详细的排版并打印出来。 排版是一项认真性的工作, 排版不仅要校对试题是否有打字错误的地方,还要力求试题版面美观整齐。 这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

那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更要认真,绝对不能以一个“阅”字就带过,一定要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来评分,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可以用诸如:excellent、good、so-so等来点评。 必要时,评上几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话语。

4课后辅导

辅导学习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两极分化的班级,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就显得更为重要。 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师在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 对学生的情况会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知道哪一些学生基础以及吸收知识的能力比较好一些,以及哪一些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吸收和接受能力会慢一些等。 那么针对后者,我们老师就要适时适当的加以辅导,而且要是跟踪性的,时刻观察被辅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心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该学生知识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巩固。 那么辅导要有针对性,辅导的方法应因人而异,做到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培优扶差。 辅导的形式也有很多,一般常见的有补课式辅导和一对一的辅导等。

5结语

教学是一项严谨性的工作, 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的环节来开展教学,而且做到认真、仔细、到位。 在各个环节中,要求相应的就不同, 那教师就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完美的胜任各项工作。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三心: 即爱心、耐心、责任心。 其次,教师应该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再次,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最后, 教师要具备课堂调控能力、 信息反馈能力和评价指引能力。

摘要:教学中的环节是不能少的,备课最为重要,只有把备课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教学有效有序的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在对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者未完成的教学工作则可以通过课后工作来加以补充。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课堂内外所要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并努力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上一篇:教研论文范文下一篇:理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