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范文

2023-09-19

宏观经济范文第1篇

投资者对市场的乐观预期有些为时过早,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均缺乏长期走强的有效支撑。

近年来,强劲而持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腾飞的主要“双引擎”。搭上了我国经济高速腾飞之机的投资者们也在股市、房市中获利甚丰。去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像飞机所常遇到的强烈的气流,令投资者颇受颠簸之苦。

以金融危机为主因,“双引擎”相继失速: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明显下滑预计导致2009年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2008年的25%下降到12%至15%之间;在出口方面,中国的出口与欧美的GDP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历史来看,欧美GDP每下跌1%,中国的出口增长就会下滑6~8%,根据欧美GDP在2009年均会发生-2%以上负增长的预期,我们预测出口量将下降12%!

“单引擎”被成功重肩。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引擎在一系剁“从重”、“从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被迅速重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令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间每月贷款最比1年前同期的3个月高出200%。经过3~4个月的滞后,这次激增的贷款(主要对基础建设公司的贷款)很可能会转化为第2季度原材料需求的可见性复苏。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方而,项目批准和中央政府的投入都很超前,去年11月内项目批准的人民币资金总量为正常量的4倍,而今年前2个月国家发改委所批准的支出已经占到了2009年计划投入总资金的50%

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引擎的重启,巾围的经济已确实出现短期复苏的信号,PMI(采购经理指数)从去年11月的底部开始逐渐在12月和今年1月和2月恢复;发电量12月~2月下降幅度开始减少;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则已强劲反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似乎得以恢复,对股市、房市的牛市预期亦被“重启”。

中国经济远景的乐观不容置疑,如中国名义GDP将在10年之内赶超美国;中国可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中国正在引领实现超主权储备货币等等。然而,我们认为,投资者对市场的乐观预期有些为时过早。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再度减速。因为,一是贷款增长速度不具有可持续性,可能呈现倒“v”型;二是今年的赤字/GDP比率已经达到3%。财政刺激的投入已经是1998年或1999年的3倍,明年的财政刺激比例可能会更低。财政刺激和货币推动的减弱会令固定资产投资的单引擎减力,而另一引擎——“出口”的重启有待欧美经济的全面复苏,今年显然难以实现。

基于对市场的非稳定上升的预期,我们认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均缺乏长期走强的有效支撑。而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能在于以下几个行业和领域:一是通货紧缩的受益者;二是教育和医疗等反周期服务;三是当收入增长减缓时人们转向低成本的娱乐活动;四是政府主导的投资,以水泥行业为代表的建材行业是政府刺激计划中最大的获益者。

因此,我们认为水泥、钢铁、煤炭、房地产和银行业在未来的2个季度里可能是进行区间投资组合的很好的候选对象。建议投资者逐步转向防御。炼油、发电、电信,铁路建设、设备、在线游戏、医疗保健和教育都是良好的防御性行业。

从大趋势来看,虽然预期依然有较大颠簸,但中国经济的腾飞会继续、人民币会稳步的升值。股票市场的整体水平与2007年10月的水平比较,处于相对低位,对于能承担风险又接受较长投资期限的投资者,可适当利用市场回调的机会增加股票组合仓位,以期取得长期的高回报。对于不太愿意承担风险,又或是投资期限短而适合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应以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为主。

宏观经济范文第2篇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该如何发展?文章分析了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包含的内容体系,对其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计划管理,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统计分析思想主要表现为优化管理、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研究中主要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宏观统计和微观统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撑指导。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系统整体或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经济统计分析,具有实证性,在分析过程中以宏观综合统计系统资料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从现实的经济活动现象出发,应用统计手段,最终获得国民经济的宏观性总量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结果及经济规律。它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依据数理逻辑和实物逻辑相结合的实证逻辑进行的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个术语名称产生于中国,并且其知识体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机结合了统计学和宏观经济统计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独立学科,这个学科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当前的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经济理论和数理经济学模型估计与测验发展的推动力,而统计学仅仅是当成一种手段,只是注意到其在整个计量经济学中占有一定比例,忽略了其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纵观历史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等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正确引导了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其思想十分科学,因此,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的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的建立以三个目标为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统计目标。

以宏观经济学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是相通的,主要是根据宏观经济分析对象的理论体系对分析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分析、景气统计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国际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都是在我们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体系。

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主要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内容进行研究,以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结构为研究的出发点。例如,以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的统计分析研究。

以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以统计信息开发使用和国家行业和部门统计、综合统计、区域统计的分层次的系统统计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完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内容,更好的为科学研究、社会使用、政府管理服务,不断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方法,推动统计数据和信息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的应用在社会统计中。

三、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自建国以来,我国开始采用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统计也开始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检查中应用,并且在国家各部门和企业中的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一阶段。1982年,钱伯海教授(任教于厦门大学)出版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一书。在书中,钱教授将我国的实际计划经济理论和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相结合,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平衡分析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外汇、信货、物资及财政,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第三阶段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起点,在各个高校中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引入了“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该方法来自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替代了无主题综合统计分析方法,因此,我国开始进行经济运行的综合方法及检测体系研究。1991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不断扩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真正使该课程受到了主要财经类院校的重视,并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知识体系不断发展。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发展。根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实际发展情况,可知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当前我国实行的《统计法》分别在1996年和2009年进行修订,经过修订之后,数据统计分析的重点在分析比较各类数据。但是,实践表明,我国的宏观数据统计分析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2013年我国31省市区的GDP之和约为63万亿,这个数据超出了全国GDP总量大约6.1万亿。事实上,这样的统计“误差”不是个例。出现这类统计误差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统计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中掺有政绩“水分”。

由上述分析可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两方面的特点,对对某一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其经济发展情况。随着信息化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并且使它们具备各自的特点。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而使其对经济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和合理,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程度。大数据时代具有公开化和网络化的特点,通过科学的核算系统和实物量统计,对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构建出统计分析模型对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并且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对房地产价格进行统计时,住建部门的网签数据和银行的贷款信息能够提高房地产价格数据的真实性;通过水泥的贸易数据、有色金属、钢铁、能源判断供需走势等,这将使宏观经济数据更加精细,制定的经济决策更加科学。

(二)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纳入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使分析系统更加全面化,从而使得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三)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随着我国发展目标的不断改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我国重点的发展方向就是创新型国家,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概念中应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定量分析创新能力,最终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宏观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借贷政策等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够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定量分析和认识,在大数据背景下,提高了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并结合国际的微观经济、部门经济、宏观经济共同进行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判断,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策略的制定提供分析基础。在过去的2014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取得进展,防风险也取得重要的进展。2015年的各种财政金融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断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受控范围,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表现。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吴翌琳.基于实物量数据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2009(02).

[2]吴尚武.如何做大统计[C].第四届中国统计论坛年会,2012-10-27.

[3]Steve Lohr.The Age of Big Data[N].The New York Times,February 11,2012.

(作者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宏观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寨经济;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Granger)检验

一、引言

2008年山寨制造以铺天盖地之势闯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最为流行的话题;如今山寨经济也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已经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山寨经济最初兴起于深圳市的手机行业,之后又不断地往其他行业领域渗透,特别是最近两年山寨经济的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深圳山寨制造已经从手机行业蔓延到各个消费电子行业领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山寨电子产品,以及山寨服装鞋帽、山寨玩具等生活消费品也大量出现,并且这些山寨产品在市场上很受中低端消费群体的欢迎。本文将从深圳宏观经济出发探析应该如何对待深圳山寨制造。

二、深圳经济的实证研究

(一)深圳市消费和GDP的回归分析

1、模型的设定与数据的收集整理

本文选取深圳市1990-2008年的GDP为响应变量并以各年的消费总量为回归变量两个经济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分析。建立简单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Y=a+b*c,以此模型为基础,用GDP代表总产出,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消费。用y表示GDP,以x表示消费,假定两者存在线性关系,设回归函数为y=a+bx+ε,利用Eviews5.0分析并检验。

2、OLS参数估计及结果分析

利用Eviews5.0对相关数据统计,得到模型的估计函数式为:

=76.42001+3.530735X

(1)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判定系数R2值非常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很高,这意味着深圳市的GDP和消费的关系可以通过模型99%的解释,两者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性。也即假设成立,深圳GDP与消费是线性相关的。

(2)模型及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F检验

取显著水平а=0.01,由F分布表查得临界值F0.01(1,19)=8.18,1193.83>8.18即F>F0.01拒绝原假设,F检验通过。

t检验

取显著水平а为0.05,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为t(17,0.025)=2.0930,而x的t统计量值为34.55184,34.55184>2.0930,所以拒绝原假设H0,即x对y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显著性。

(3)自相关性检验——德宾-沃森(Durbin-Watson)检验

由上文知DW=1.724367,趋近于2,所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因此OLS估计是有效估计,t检验的可靠性和模型的预测精度没有受到影响。

(4)总结

根据以上检验分析,可知解释变量(消费)能很好地线性表示回归变量(GDP),整体的显著性检验以及系数的t检验均通过,而且方程的拟合度很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该方程可以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因为时间序列中的平稳性还没有检验,如果时间序列不平稳,所做的工作就没有意义,方程存在“伪回归”的可能。两者有共同增长的趋势,所以应该运用协整检验在加以验证。

(二)深圳市消费与GDP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Granger)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分析之前要先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GDP和消费序列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具有单位根,并运用AI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GDP和C(消费)两组数据取对数,通过Eviews5.0进行数据处理来,得到lny、lnx序列即GDP和C(消费)序列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就是说lny、lnx均为I(1)序列即一阶单整序列,说明深圳市GDP和C(消费)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所以要继续进行协整检验进一步分析。

2、协整检验

这里采用EG检验法即Engle-Granger协整检验对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对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残差是平稳的,则响应变量与回归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反之,则不存在。从残差的散点图来看,残差围绕0波动,而且没有时间趋势,所以,对残差的单位根进行检验时,设定回归式中不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按照AIC定阶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利用Eviews5.0得到的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也就证明了lny和lnx是协整的即深圳市的GDP和C(消费)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上文分析结论和检验结果可知,lny、lnx均为I(1)序列即一阶单整序列,而且两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这仅仅是表明了深圳经济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两者具体的因果关系,即究竟是总体经济引起消费增长还是消费拉动总体经济的增长或者还有可能两者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对lny、lnx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虚拟假设Lny不能格兰杰引起lnx发生的概率为0.87175,即lny能够格兰杰引起lnx的概率值为0.12825,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拒绝该假设。即深圳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深圳消费的增长。而虚拟假设lnx不能格兰杰引起lny的概率趋近于0,相对应的是lnx能够格兰杰引起lny的概率值趋近于1,近似的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必然事件。所以,二者是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4、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和检验,深圳经济和消费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二者是协整的;此外深圳市的总体消费和总体经济是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消费促进总体经济的增长。可以认为深圳消费的增长以几乎100%的可能性拉动其GDP的增长,而其GDP的增长对其消费的增长的促进作用却很微弱。所以深圳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主要地位,积极寻求消费动力以确保和实现其总体经济在长期中稳定持续地增长。

三、深圳山寨经济——弥补消费空白,促进宏观经济发展

(一)深圳市社会的消费现状

1、消费率

分析可知深圳市的消费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具体说是呈现波动性的阶梯下降的趋势。1990-1997年为第一阶梯,1998-2001年为第二阶梯,2002-2004年是第三阶梯,近四年在28.5%上下波动。其中1990年最高为38.9%,在一阶梯下降到1997年的25.2%,1998年虽然有所回升为27.3%,但是在二阶梯又持续下降至2001年的24.5%;2002年又从31.0%下降,至近四年徘徊在28%以上。总体上,消费率比较低,消费的作用在弱化。

2、消费对GDP的贡献率

如果以C表示消费,ΔC表示消费需求增加量,则我们可以把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的公式表示为:

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ΔC/ΔGDP×100%(ΔC为消费增量、ΔGDP为经济增量)

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率

由对数据的计算可发现,消费的贡献率呈现波动起伏的状态,但整体上,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多集中在20%-30%上下,总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强较稳定。相应地,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度集中在4%-14%上下及之间波动,也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很强的拉动作用。深圳消费对经济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如果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深圳的经济会得到很有效的增长。

3、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完全释放

分析可知,消费性支出随着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的幅度始终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平稳下降的态势,由1990年和1995年的0.89和0.90下降到2000年的0.78,截至2005年为0.74,2007年为0.75。全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说明居民增加的收入,并不是同比例的去增加消费,而是有一部分钱存入银行或进行各种投资,说明居民对未来的期望持观望态度,因此居民的消费潜力并未完全释放。

(二)深圳山寨经济生存空间广阔

1、山寨经济弥补消费空白改变消费现状并能挖掘新的消费空间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约在1.2亿,而据2006年公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主要集中在500元-800元。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元-500元的占29.26%,500元-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但人均仅有6751元;统计公报同时还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对于消费,一直以来,中国46%的城市人口消费80%的产品,54%的农村人口消费20%的产品。所以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即使有对品牌产品需求也没有足够的收入去消费,除去基本生活开支,他们几乎没有剩余的可支配收入甚至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同时说明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产品消费结构决定了山寨产品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市场需求空间。

2、山寨制造能够创造就业拉动深圳GDP,稳定深圳社会消费的基础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失业与实际GDP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的增长一般减少2%;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3%-2×失业率的变动。

深圳从2004-2008年五年的平均从业人数为601.17万人,平均失业率为2.36%,以深圳山寨制造所覆盖的所有人数以25万计算(实际上远超过这个数),如果没有山寨制造,那么将增加25万失业人数,此时,失业率为6.51%,下降4.15%。运用奥肯定律,实际GDP百分比的变动=3%-2×(6.51%-2.36%)=-5.30%,表明实际GDP将受到很大影响,并将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说明,山寨制造对深圳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深圳市宏观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结束语

深圳应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扶持山寨经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山寨”行业制定行业准则,对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出规范,保护消费者权利,严厉打击披着“山寨”外衣的假冒伪劣产品。

参考文献:

1、尚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12).

2、何育静.青海省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4(12).

3、蒋平.我国经济增长三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9).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传统经济理论;挑战

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范文第5篇

90年代以来构成中国经济环境的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植根于工业化进程本身和市场化改革之中,必将对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是:

(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地区性的局部冲突难以避免,总体来看,未来15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是有利的。首先,世界缓和的趋势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使我们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其次,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形成较大反差,使中国作为蓬勃发展的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能性。再次,未来世界经济的低速发展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的进一步转移,我国可以加快与发达国家互补性经济交流,接受转移产业,促进自身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都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未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国面临着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有优势的压力。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扩大,日益增强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对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合理分工和扩大出口形成制约,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及吸引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方面面临着同周边国家激烈的竞争。同时,某些西方大国对我采取扼制的方针,可能使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摩擦增加。

(二)约束增强的资源供给

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从总量规模看,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总量28124.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矿产资源已发现162种,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国;耕地面积1233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 但是从人均资源和发展趋势看,我国未来15年的资源条件明显趋紧。据统计,90年代我国人均耕地1.2亩,比80年代减少约一倍。 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工业用地增加,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 亩左右。在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农业生产成本日趋上升的情况下,人均耕地减少将直接加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矛盾。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今后15年主要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将进一步降低。据对主要矿产产品的保证程度分析,到2010年缺口较大的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其中,石油后备储量不足,在本世纪末即可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000年全国需水总量约为700亿立方米,到2010年约为8500亿立方米,分别比80 年代末总供水能力提高34%和70%。由于我国大部分矿产、耕地和人口集中于缺水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工农业争水矛盾突出、能源基地水源不足,增加了解决供需矛盾的难度。

我国人口预计到2000年为13亿,2010年将达到14亿,劳动适龄人口在2000年约为

8.6亿,2010年达到9.6亿。如果基本保持目前城乡格局,2000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8亿,到2010年则上升为3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就业以及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三)极为有利的市场条件

从本质上讲,未来经济增长是在需求导向下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转换。我国国土广阔,人口占世界人口1/5,且消费水平较低。未来15年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主导趋势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需求逐步升级。随着未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适当拉平,必然出现消费层次梯度升级,并呈现多元化格局。从城市居民来讲,对一般性和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向饱和,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住宅及其关联品、服务性消费和使生活更为便利舒适的通讯、家电产品需求会明显扩张,民用汽车逐步进入中上等收入家庭。农

村居民则会沿袭城市居民的消费轨迹,逐步扩大对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形成了梯推式区域增长模式,使需求变化客观上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格局。因此,总体上讲,在我国庞大人口规模基础上的收入水平提高,必将带来消费品的广阔市场背景,并对结构转换产生持续拉动作用。

市场需求必然带来投资指向的变化。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换代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基础设施必须完善充实,由此带来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汽车、通讯器材、船舶、飞机制造将出现巨大的市场,并为机械电子工业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创造条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必然导致投资及行业发展的重型化。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相应带来资金的增加,为投资提供相应的积累来源。

出口市场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需求动力。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一定竞争优势,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产业基础和动态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出口将后来居上,成为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这也意味着对外贸易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可见,今后15年我国存在着结构逐步升级、层次更为丰富、市场容量更为庞大的市场条件,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四)相对充裕的资金条件

经济发展趋势的首要因素是需求条件,但它受到供给条件的制约。总体上讲,我国未来发展的资金供给条件是相对充裕的,其一,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国内平均储蓄率高达31%以上,远高于同等收入的国家,这为未来长期保持较高储蓄率提供了重要基础。其二,消费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与时滞性也是未来提供资金供给的重要条件。未来10年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处在积蓄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则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规模和速度,总的消费倾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收入形成与支出的时间差,也有助于保持较高储蓄率。这就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源。据测算,“九五”期间我国储蓄率将达到35%左右,比改革开放后的15年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21世纪前10年, 随着消费结构的演变和消费领域扩大,储蓄率会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在30%以下,不低于1978~1995年的水平。

从利用国外资金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成长中且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是吸引外商的主要因素,致力于全球发展战略的跨国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先入者”的优势。尽管未来东欧、俄罗斯经济恢复会吸引一部分资金,东亚国家改革和发展也会增加资金争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市场的巨大诱惑仍会使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具有相对优势。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更加扩大,国内经济逐步与国外经济接轨,会为外国资金提供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发达国家资金寻找投资发展的机会。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资金供给条件的满足,“九五”期间我国可以支持32%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按照3:7资本一产出率计算,“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保持在8.6左右。根据2000—2010 年储蓄条件和支持3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8%。

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的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基数逐步加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对未来经济速度进行预测时,采取了前快后慢的方案,即GNP平均增长“九五”期间为8%,2001~2010年为7.5%。同时,以1995年价格为基础,人口总量分别按2000年的12.8亿人和2010年13.6亿人计算。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总量呈现出10年滚动翻一番,20年翻两番的增长趋势。1990年我国GNP是1980 年的2.35倍,提前实现了翻一番的任务。按照测算方案,2000 年我国GNP将达到8.5万亿元人民币(现价),到2010年我国GNP

将达到17.5万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2.06倍,再翻一番多。人均GNP 将由“八五”末期的4760元增加到2000年的6650元,如果按1:8.3的汇率折算, 人均GNP将达到800美元。2010年,人均GNP则达到12870元,按1:6 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将达到2100美元,达到1990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 的水平。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是有可能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飞跃。日本在50~60年代末期曾进入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同的工业化时期,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持续时间长达15~20年。

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经济速度增长提供了佐证,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具备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首先,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具有支撑高速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次,资金条件相对充裕。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目前城乡居民消费“断层”所形成的强烈储蓄倾向,使我国能在未来发展中保持35%左右的储蓄率。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巨大市场的诱惑力,也将增加利用外资的数量。再次,拥有12亿人口以上的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拉动力。最后,未来日益深化的改革将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有效运转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而为经济高速增长提高体制上的保证。这种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对传统计划体制的取代将极大地提高资源配制效率,二是市场多元化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旺盛的活力。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从现在到2010年期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有所提高。总体上讲,在此期间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会使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增长,而且将大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这种判断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的迅速增长势头使之成为未来15年特别是“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因此,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重因而相应提高;第三产业受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影响,“九五”期间增长速度大体与国民经济增长持平,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增长会越来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比重到2010年会有较大提高;第一产业由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比重继续下降。预计到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9:51:30,到2010年为10:50:40。

三次产业的总体变动来自于各个产业及其内部的变化。从第一产业来看,农村增长速度受到需求拉动和供给资源保证两方面的限制。按照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对农业生产增长拉动的相互关系计算,到2000年,食品消费增长及供给条件可使农业生产达到3. 2 %左右的增长速度。 到2010年,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恩格尔系数下降,需求拉动趋弱使农业年增加值降为2.8%。 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是:传统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副业比重上升,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更趋增多。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且内部结构变动加快。“九五”期间主要是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结构性协调发展阶段,但内涵发展因素逐步加大。2000年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实现,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工业内部变化将经历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双重过程。重工业将较快发展并领先于轻工业,因而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特别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0%以上,其占GNP的比重应达到1/4左右。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将明显缓解,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七五”和“八五”时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将使通讯、交通紧张状况明显缓解。科技、教育事业得到重视而蓬勃发展;商业、金融由规模扩张转向层次升级。随着体制改革深入,隐含在第

二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脱离出来。这些都将增加第三产业的增长份额。

(三)居民消费达到新的水平

总体上讲,“九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将基本实现小康,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到2010年我国人民生活达到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九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将由“八五”期末的3893元增加到4969元,实际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八五”期末的1578元增加到1920元,实际年平均增长4%。如果按照1995 年价格分别以年平均增长5%和4%计算,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将达到8100元和2850元,排除价格体系的差异,大致相当于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将呈现明显的变化。消费支出中食品费用比重将合乎规律地下降,恩格尔系数将由1994年的0.56分别下降为2000年的0.45左右和2010年的0.35左右。随着体制改革深入,医疗费用、住房等支出比重会达到20%左右。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也将较多上升。

同时,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平均寿命、生活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将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00年将由1995年的7.9平方米达到9平方米,2010年提高为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提高并稳定在20平方米左右。“九五”期末,全国彩电普及率由42%提高到60%;电话普及率由4.6%提高到10 %。到2010年,电话将在城镇中普及,轿车进入部分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也将基本普及。

(四)劳动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未来15年我国将面对沉重的劳动力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2亿人以上,到本世纪末将增到1.8亿人左右,2010年可能达到3亿人。这样庞大的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出路只有两条。 从产业看,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地域看,转移到城乡企业,或是中小城市。因此,

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基本因素。根据产业结构变动测算,我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1994年为54.3:22.7:23。预计到2000 年为45 :29:26,2010年则为28:35:37。

在推进农村工业化方面,前15年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容纳了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另有约0.4亿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城市务工。到2000年我国农村如果再转移出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可能使目前的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到0.8亿,到2010年进一步减少为0.5亿。 这一进程就意味着有2.5—3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从而使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199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62%,预计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比例有可能上升至40%左右,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50%,城市化程度约一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城市化是同义语。这是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必然要求,城市化本身就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创造经济增长动力,就意味着大量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相关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大中城市对移民的接纳已经接近饱和,一批中小城市的兴建和扩展是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内容,从产业发展来看,小城镇的兴起将发挥其集聚效应,带来对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所具有的投资相对少、吸收劳动力多的特点又会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因此,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高潮和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将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空白。

(五)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未来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逐步提高开放度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国内收入水平提高速度快于相应结构调整的条件下,对外贸易作为沟通供求、缓解结构失衡的桥梁地位会更趋加强。同时,对外贸易在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促进结构升级方面的作用更为重

要。随着国内结构升级和供求格局变化,我国将由部分初级产品和劳动含量较高的制成品出口国向资本、技术含量相对较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过渡,以出口带动结构高度化,使国内资源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求联通。从进口方面看,为缓解国内原材料供求矛盾,提高国内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资源性产品和具备高新技术的资本品进口将有所增加。

根据以上趋势预计,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对外贸易增长率继续高于同期GNP的增长速度。到2000 年贸易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比“八五”期末增长42.4%;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保持年平均增长

宏观经济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信息作为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研究中,经济信息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保证了我 国政府经 济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文章对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及特点进行了分 析,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信息 宏观经济管理 应用

1经济信息及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信息泛指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与整个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消息、情报和资料,它具有广泛性、专业性、时效性等特点。其中,经济信息的广泛性指经济信息内容广泛,无处不在。经济信息的专业性指一些经济信息都是聚焦于特定经济领域,用独到的眼光、从特定角度出发去制作和传播的。经济信息的时效性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信息的效益性是它存在的意义,及时、有用的经济信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过时的经济信息则失去其价值。宏观经济管理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体现,也是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宏观经济管理能有效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有利于社会公平和公正。宏观经济管理还要借助经济信息将人、财、物等事物关联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些,都要以经济信息为计划和参考依据。因此,可以说,经济信息是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的工具,科学而具有预见性的经济信息,可以给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引,经济信息的开发价值、增值、选择和控制功能,反过来也会给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直接影响。

2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市场 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现代化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高,经济信息的作用和功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企业行业之间经济信息封闭,地区经济结构不平衡。在当时的“八五”经济发展时期,由于对经济信息掌握的失误,造成对企业项目的投资严重亏损,在对企业的投资和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反馈缺乏及时性和真实性,很多新的建設项目亏损,而且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2.2经济信息应用认识不够,经济信息开发利用不足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还是不够,对经济信息只是片面的去研究和理解,还是处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的束缚。没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真正作用。对经济信息的开发能力不够,经济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经济信息数据的收集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时准确地对经济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我国对经济信息的开发利用不够,缺乏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和研的工作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信息的更新也非常快。我国很多经济信息研究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3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要义

3.1提高经济信息服务建设和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包括经济协调结构和决策机构等,政府是信息的采集者也是信息的调控者,政府采集的经济信息具有宏观和预测性的特点,为各企业和部门提供经济信息的职能。经济信息服务不仅要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服务,还要及时向社会发布经济信息实时内容,并对市场经济活动作出正确的指导。建立合理的经济服务机制,政府和企业职能要分开,撤销不必要的微观经济管理部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调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政府在市场活动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不同的经济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经济信息的掌握和利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决定着经济信息发挥作用的效果,影响着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发展情况。

3.2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发展私有经济等产权明确的经济实体发展,可以为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外部有利的条件。从产权结构上对企业进行调整,深入地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为劳动力的流动性创造条件。对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实现银行商业化,更好地与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接轨。改革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有效地实施自己的财政权益。在宏观经济管理稳定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样经济才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协调处理,保证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得到有效地应用,是宏观经济发展管理策略中的一项重要的机制。经济信息的作用得到充分地认识和发挥,政府和企业才可以对企业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决策,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结构进行优化。

3.3培养更多的信息人才

随着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从事经济信息研究的专业人才,所以经济信息的实效性不够强,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要想掌握更多有用的经济信息,必须要培养更多从事信息经济研究的专业人才,然后完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切实发挥人才在宏观经济管理尤其是信息经济应用中的核心作用。确切来说,响应国务院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加快实施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并就信息人才培养进行资格认证和考评,通过严格考核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准。然后,通过考试,选拔更多兼具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就人才进行合理分配,并借助定期考核、民主管理、激励措施激发信息人才的上进心和进取心,以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不断向前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作为核心,发挥经济信息在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保证社会经济稳定的发展。经济信息为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和分析数据,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志阳,潘颀,李泽源 浅谈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1).

[2]张洪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 ,2015(22):72-73.

上一篇:思想工作情况报告范文下一篇:银行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