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

2024-01-30

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第1篇

高三生物典型易错题集锦(6)

1.2005年7月18日《齐鲁晚报》报道: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在山东省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鱼种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 D )

A.一个群落

B.一个生态系统

C.八个物种

D.八个种群 2.蘑菇必须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蘑菇细胞中不可能有( A) ...A.叶绿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细胞器 3.原以糖类为食的小狗,连续禁食期间只供给水,则小狗尿液成分的变化是( A ) A.尿素含量增多,无机盐的含量减少

B.尿素含量诚少,无机盐的含量增多 C.尿素和无机盐的含量都增多

D.尿素和无机盐的含量都减少 4.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C )

A.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B.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细胞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5.下列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的物质是(

B) A.呼吸酶

B.唾液淀粉酶

C.转氨酶

D.NADP+ 6.“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将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实现了中国人千百

年来飞天的梦想。若在宇宙飞船的太空实验室里(失重条件下)进行以下实验,其中最易完成的是( A )

A.植物细胞融合实验

B.证明根具向地性的实验

C.DNA的粗提取实验

D.不用离心机从鸡血中分离鸡血细胞和血清的实验

7.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再分化成芽和根,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C )

A.适宜的温度

B.消毒灭菌

C.适宜的激素

D.充足的光照 8.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用单个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通过培养,形成细胞群。此过程中的细胞内部变化一定不涉及 (A ) .A.同源染色体配对

B.碱基互补配对

C.RNA聚合酶与结合位点结合

D.脱水缩合 9.下列关于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纤维素酶可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

B.胰蛋白酶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 C.限制酶只用于提取目的基因

D.DNA连接酶只用于DNA拼接重组

10.2007年5月下旬,太湖无锡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关于此次生态灾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B.从生态因素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外因,藻类大量繁殖是内因 C.此次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在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D )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阳光家教网 http://gz.ygjj.com 高三生物学习资

C.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2.某种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10~39℃,最适宜温度范囿是22~28℃。把金鱼放在37℃水中4个月,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则改变为15~41℃,原因是( B )

A.金鱼体内某个基因发生了改变

B.金鱼体内的酶系统发生适应性改变 C.高温时金鱼进行了自然选择

D.温度不是影响金鱼生存的主要生态因素 13.对于白血病患者,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疔方法主要是骨髓移植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正常人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来产生正常的白细胞,从而使病人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则在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两个过程(B )

A.先细胞分化,后细胞分裂

B.先细胞分裂,后细胞分化 C.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裂

D.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化

14.下列能够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液泡体积变化的图形是( B )

A

B

C

D

15.由于海水被P污染,某养殖场的海带的吸碘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 C ) A.海带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减少B.海水中碘离子被浮游藻类吸收,浓度下降 C.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海带的呼吸作用减弱

—D.海带细胞膜上碘离子的载体被用于转运PO43了

16.东京消息,日本某大学榛叶繁纪等人发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BMAL1”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从而为常言中的“马无夜草不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人在白天多进食可能比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 B.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在体内发生了脱氨基作用 C.马在白天不吃草不影响其生长

D.蛋白质“BMALl”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脂肪之间的转化

17.某同学用30%的蔗糖溶液来处理生物细胞,在操作步骤都正确的情况下,细胞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对可能原因的合理解释是(D )

①实验材料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②实验材料是动物细胞 ③实验材料是死细胞 ④实验材料是去除了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趣味》月刊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B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阳光家教网 http://gz.ygjj.com 高三生物学习资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19.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A) 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故用秋水仙素诱导成的单倍体是可育的 D.将此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属于二倍体 2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a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进行 D.若该图表示微生物生长曲线,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

21.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正确图是( D )

A

B

C

D

22.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并震荡,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D )

A.砖红色

B.无色

C.蓝色

D.紫色

23.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企鹅的个体大小不同,纬度越低、气候越炎热的地区,企鹅个体越小、越有利于个体散热。这一事实所包含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有(C ) ①适应性 ②应激性 ③遗传性和变异性 ④竞争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在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诱导无子果实的效果比用天然的生长素吲哚乙酸要明显,最可能的原因是( C )

A.萘乙酸成本低、用量大,而吲哚乙酸成本高、用量少,影响效果 B.萘乙酸分子上有两个作用基团,而吲哚乙酸分子上只有一个作用基团

C.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D.萘乙酸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吲哚乙酸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挥发,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25.下列人体生理活动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作用的是(

C) A.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氨基酸

B.皮肤伤口处,吞噬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反应

C.躯体运动时骨骼肌的活动

D.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

26.下列四图表示正常情况下,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四种情况。若在Ⅹ点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下列曲线中将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是(C )

A

B

C

D

阳光家教网 http://gz.ygjj.com 高三生物学习资

以下是多选题

27.右图表示恒温动物耗氧量与温度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AB段越宽,体温调节能力越强

B.BC段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对低温环境适应能力越强 C.B点越往左移,对低温环境适应能力越强 D.青蛙耗氧量与温度的关系也与图示曲线相符

28.右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CD ) ..A.如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②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运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

29.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C ) A.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如果某人体温长期恒定为38.5℃,则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下丘脑是调节生命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 30.下列有关原生质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CD ) ..A.组成原生质体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B.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原生质 C.被水解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是原生质体 D.原生质体能用于植物细胞工程

31.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右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死亡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基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得出了如下结论:在较短的时期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和病毒进化原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C )

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突变

阳光家教网 http://gz.ygjj.com 高三生物学习资

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第2篇

)

A.正确,看到了国家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 B.错误,没有是看到国家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C.错误,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D.正确,看到了国家具有强制力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C、D。 【错因分析】国家是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阶级性是其根本属性,不可能为全社会谋福利。故AD是错误的。;C虽然看到其观点错误,但理由不正确。不是从其本质上来讲的,不选。 【正确答案】B 【归纳拓展】在解题时注意审题,从什么角度考察国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国家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练习31】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民族党派候选人黑人奥巴马战胜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入主白宫。有人据此认为此次选举意义重大,美国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说法没有看到

(

)

A.国家是为社会谋福利的机构 B.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D.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范例32】下列对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A.人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B.人权高于主权,主权从属于人权

C.人权在本质上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D.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C、D。

【错因分析】本题们属于逆向选择,只要选出错误的选项即可。主权高于人权,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故选B 【正确答案】B 【归纳拓展】在江苏省的09年高考说明中增加了人权的考点,考生在复习注意教材中关于人权的叙述。

【练习32】美国无视中国人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仍对我国的人权状况的攻击。为此国务院新闻办于2009年2月发表了《2008年美国的人权记录》白皮书。

下列能够体现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基本观点的是

(

)

A.人权就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B.人权就是主权,主权就是人权

C.人权问题政治化有利于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D.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范例3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被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动体现。下列有关村民自治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选举村干部是公民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只要对村民有利就行 C.村委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

D.它是农民在实践中的创举,是基层民主管理形式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B、C。 【错因分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不是选举村干部,A不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既要符合村民的利益,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B错;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属于政权机关,C错 【正确答案】D 【归纳拓展】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委会的干部不是国家的工作人员。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是乡镇一级。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是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的民主实践形式。

【练习33】2009年4月江苏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2009年以来,山西省泽州县大东沟镇通过“四个转变”,扎实推进村务公开。村务公开有利于

(

)

A.农民依法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B.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C.推进该村依法行政的进程

D.确立农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范例34】近年来,我国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了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上述做法,最合适的是

A.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B.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全面实现 D.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不断健全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C、D。

【错因分析】与党的领导无直接关系,所以A不选。这种现象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还没有全面实现,故C错误。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紧涉及到政府还有党,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体系内部监督和行政体系外部监督,所以D不选。 【正确答案】B 【归纳拓展】如何加强对政府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

【练习34】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

)

①保证权为民用

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范例35】阳光财政、民主财政,指的是公共财政的决策、执行的程序、资金的流向都必须公开。人大代表对公共财政的决策、执行程序、资金流向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主要行使了

A.立法权

B.质询权

C.提案权

D.决定权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D。

【错因分析】A、D属于人大的职权,不选;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

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故选B不选C。 【正确答案】B。

【归纳拓展】注意区别人大代表与人大的权利以及人大代表与普通人民的行使权力的不同。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行使权力,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练习35】在某市2009年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市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是

A.审议权和质询权

B.立法权和决定权

C.任免权和监督权

D.提案权和表决权

【范例36】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2008年10月28日闭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修订后的《消防法》,国家主席胡锦涛分别签署第5号、第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说明:

A.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国家主席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D。

【错因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消防法》这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故选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错;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构,C不选;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D不选。 【正确答案】A 【归纳拓展】注意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前者是我国的国家机关,后者是我国的政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石。

【练习36】吴邦国委员长在今年两会上强调,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目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下列有关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正确的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范例37】2008年11月10日至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县委书记陆续走进中央党校等干部学院,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将县委书记纳为中央党校轮训对象

①有利于提升基层干部素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③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

④说明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B、C、D。 【错因分析】将县委书记纳为中央党校轮训这体是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提高党的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故选①②;党不是政府机关,③错;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正确答案】A 【归纳拓展】依法行政是指政府,依法执政是指导,在解题注意区分。同时注意排除选择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干扰选肢。

【练习37】“以前,感觉国家很抽象、离我很遥远;但现在,感觉国家很具体、很真实”,这是四川灾区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言。在重大灾难面前,国家“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这彰显了

①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②我国尊重和保障超阶级的人权 ③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④党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范例38】政协委员关于完善金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改革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体现了

A.政协委员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

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D.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B、C。 【错因分析】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政协委员不能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A不选;政协是多党合作的机构,不是民主党派和民主党派的机构,BC不选;D正确阐述了其作用,应选。

【正确答案】D 【归纳拓展】加强对人民政协职能的理解,区别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练习38】在每年举行的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也列席人大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上述事实表明

①政协对国家重大问题发表意见

②政协可以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政治协商 ③政协可以检查政府工作

④政协可以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提出建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范例39】2008年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结束后,31个省、区、市领导班子中有非中共人士205人,其中民主党派成员166人。这表明

①我国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③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接受共产党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D。

【错因分析】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两者是通力合作的亲密

友党,故选④不选②;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上领导,组织上彼此独立,③错。 【正确答案】D 【归纳拓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经常涉及到的知识点。民主党派在政治上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组织和思想保持其独立性。

【练习39】受中共中央委托,2008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民主执政 B.提高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 C.与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D.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承担着共同使命

【范例40】2008年4月30日,《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大量详实的图片、文物和实物,充分展示了50多年来,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表明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我国各民族在事实上是平等的

C.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加强民族团结物质保证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B、D。

【错因分析】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故选A;在我国,影响民族平等的因素依然存在,各民族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B错;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错;D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正确答案】A。

【归纳拓展】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理解。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记念活动涉及到我们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练习40】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截止到目前,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接受中央统一领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范例41】在西藏自治区现有人口二百八十多万,其中藏族占百分之九十二以上。藏族群众中的大多数和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约有十万藏族群众信奉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下列关于我国的宗教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而言的 B.宗教信仰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保障公民信教的自由

D.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体现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B、C。

【错因分析】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针对每一个中国公民而言的,它既保护公民信教自由又保护公民不信教自由,A错误的,C缩小了其范围;我国实行政教分离,B不选; D正确阐述了我国宗教政策,应选 【正确答案】D 【归纳拓展】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我们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练习41】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在奥运村设立了临时宗教活动场所,为信教运动员提供服务。这表明我国

A.大力发展宗教事业

B.政府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范例42】2008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联合国会议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中美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成为朋友。中美两国能做到这样主要是因为

A.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B.中美两国结盟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 C.中美两国具有合作的共同利益

D.中美两国有着一贯合作的传统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B、D。

【错因分析】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能成为合作伙伴、成为朋友是基于两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故选C;A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B错;D说法不符合事实,不选。 【正确答案】C 【归纳拓展】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这根红线。树立良好的国际关系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练习42】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8年9月17日上午八时三十分左右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学院拉开帷幕。王岐山指出,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加强双方经贸合作基础牢固、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中美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将为中美经贸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体现了

①中美两国存在合作的基础

②中美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

③国家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④

【范例43】在第八次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六方会谈是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现实有效途径,也是各方就构筑东北亚新格局进行沟通与磋商的重要平台。这表明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政策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D.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典型错误】学生容易错选A、C、D。 【错因分析】我国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这体现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故选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A不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C不选;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D不选。

【正确答案】B 【归纳拓展】熟记我国外交政策的名称与内容。涉及到我国与其它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时要联系我国的外交政策。

【练习43】2008年12月13日,应联合国邀请,中国第二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大队在济南军区组建完成,并于2009年1月中旬部署到维和任务区。这表明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B.我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所有工作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D.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范例44】 网络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之一。燃油税改革方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网民在一周内提出5万多条反馈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个拟在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新疆天山天池附近修建煤矿的项目,在网民的强烈反对下并经科学环评后,被环保部门否决。事件表明,“网络民意”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有人认为,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政府通过网络民意的方式进行民主决策不可取。请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典型错误】回答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进行回答。 【错因分析】没有明确本题的立意和考察的方向。

【正确答案】①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

②政府通过网络民意的方式进行民主决策,有利于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③针对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防止虚假信息;

④同时,综合运用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多种方式进行民主决策。 【归纳拓展】这是一道辨析题,对观点中正确的成份要进行肯定并说明原因,对观点中错误的成份要进行否定并说明原因。学会运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练习44】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因而可以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运用有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范例45】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共和国的60年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以俄为师、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艰苦探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谈谈你的看法。

【典型错误】回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错因分析】本题要求从怎么办的角度来回答而不是从是什么角度来回答。

【正确答案】①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③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

【归纳拓展】做题时好审清问题,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联系材料进行回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到的内容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应的试题也很多。

【练习45】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练习题参考答案】

31.C 32.D 33.B 34.A 35.A 36.D 37.B 38.C 39.D 40.B 41.C 42.D 43.A

44.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让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敢于讲话,敢讲真话,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③公民的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是相对的,政治自由也不例外,世界上并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

45.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通过和施行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第3篇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波长为0.65μm的红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水相对空气的折射率为1.33。求该光在水中的波长,并判断在水中该光的颜色。

【错解】

得波长0.49μm的光是蓝色。 【错解原因】

上述求得光在水中的波长为0.49μm是正确的,但用光谱表查得光的颜色却错了。人眼对光的色觉决定于光的频率而不是波长。

【分析解答】

当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波长变化了,波速也相应变化了,但它的频率却不变。所以在水中该光仍是红色。

【评析】 物理规律的因果关系是有条件的,记忆规律时应该首先弄清规律成立的条件。凡是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只要振源的频率不变,波的频率就不变。 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 (2)入射角为30° 【错解】

r=30°3′

r=19°4′ 【错解原因】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分析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

例3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

如图 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错解原因】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分析解答】

如图 13-3所示, α′为入射角, 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 例4 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A.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在表面M发生全反射。 B.无论入射角多大,光在表面M都不会发生全反射。 C.光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D.由于M与N平行,光只要通过M就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错解】

光束从空气中射到玻璃砖表面M上,是由光疏媒质到光密媒质,不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从表面N射出空气,是由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光可能发生全反射,故选B,C。

【错解原因】 机械地记住光从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不具体分析光通过表面M后射到N表面光线的入射角的大小是否大于临界角,而错选C。

【分析解答】

如图13-5所示,光射到表面M的入射角为i(i≠90°)折射角为r,

面N,因M∥N,故其入射角i′=r

若光通过M先射到MN面再射到P面(如图13-6),同样可以证明经P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至N面时,由几何关系可以证明入射角i′=r,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r′=i,同样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故应选B,D。

【评析】

同一个初始条件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结果。这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中,当光线射到M上,发生折射。以A为分界点,入射点在AC之间,光线先要到达P界面,所以一定先要讨论光线在P界面上的行为。光线在P界面一定会发生反射现象,是否发生折射要看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由于此问题与本题无关所以可以不讨论它。如果试题提出光线在P界面的行为时,就要认真讨论。结论是:入射到M面光线的入

例5:如图13-7所示,有一长方形的玻璃砖,内有一个凸型空气泡,某学生用这个玻璃砖来做光学实验。当一平行光束通过玻璃砖时,光在空气泡中发生的现象是:

A.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B.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会聚。 C.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 D.无法确定。

【错解】

不少学生看里面是一个凸型气泡,认为光线经过的是凸透镜,故最终成为一束会聚光线,应选B。

【错解原因】

对透镜的作用不清楚,而是简单地由镜子的形状来判断它对光线的作用种类,认为凸型空气泡与平时用的玻璃凸透镜形状一样.便认为空气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与玻璃透镜的作用效果相同。

【分析解答】

设想在图13-7中,沿AB方向把玻璃砖等分为二,即成为图13-8中情形,显然该束光经过的是一凹透镜。由光学知识可知,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故应选C。

【评析】

更基本的方法是画一条入射光线到空气透镜的前表面,用作图法来判断光线经过透镜之后的行为。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由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出射光线是发散的。可见“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会聚的”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条件是透镜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周围环境的折射率。

例6:如图13-9,P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那么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错解】

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必然会使从P点发出的光被挡板挡住部分,所以像的亮度会变暗。

【错解原因】

选错的同学是将此类问题与在发光点S与透镜之间放一挡板的情况混为一谈了。若是凸透镜,如图13-10,发光点S发出并且到达凸透镜上的那部分光线,经折射后必然全部相交于实像点S1,而当如图13-11所示的凸透镜下半部分(或其上任何一部分)放上挡板B后,S发出并且到达挡板B的光线就会被反射和吸收不能透过凸透镜经折射到达实像点S2,使得相交于S2像点的光线大大减少了,显然由于放上了B,S2点变暗了,而平面镜则不同了。

【分析解答】

所不同的是,图13-12中发光点P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虚像点P'。眼睛之所以能看到P',是因为P发出的光线,在平面镜MN上发生反射并且进入人眼睛。人按照平时形成的观察习惯,逆着进入眼睛的这些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虚像点P',P'就是进入人眼睛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相交点,显然P'像点的亮度取决于眼睛的某一位置观察时进入其中的光线多少与强弱。

如图(13-12)所示,无放挡板时,眼睛在M1N1与M1'N1′所包围的空间区域内均可看到P′点。放上挡板后,在图中的阴影部分A或B区域内(即在M1Nl和M2N2与M1′N1′和M2′N2′所包围的区域),进入眼睛的光线多少强弱与未放入挡板时相比保持不变。因为在没有放上挡板时,通过挡板所在位置的那部分光线经平面镜后,同样不能进入处于A,B区域内的眼睛,这样对进入A,B区域内的光线多少与强弱并不能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挡板放上后,对在A,B区域内眼睛,能否看到像及看像的亮度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此时A,B区域外再也看不到P的像点P′了。 因此,在发光点与平面镜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后,观察到的像的亮度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像的观察范围,而且是明显变小了。

【评析】

几何光学把光理想化为光线,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光在介质中的行为。总结出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三大规律。所以用几何光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先画光路图再做具体分析。这不仅是按照规律办事的的起码要求,也是保证做题正确的手段。

例7 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若物体距镜2cm远时,将看到一个放大3倍的像,求此放大镜的焦距是多少?

【错解】

v= mu=3×2=6(cm)

【错解原因】

对题目中给的条件分析不够,题目中“通过放大镜看到一个像”这句话属于隐蔽的已知条件,暗示了像和物在同侧.说明成虚像即像距为负值。而此解法恰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不加分析地当作实像处理,简单代入公式求解,出现了问题。

【分析解答】

由于像与物在放大镜的同一侧。因此,是一个虚像,v为负值。

【评析】

胸有成竹说的是没画之前,画家的头脑里就有了一幅活生生的情境。理解题意也和画画的道理相同,看到一个物理问题,先要将文字叙述的物理情境想象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解题。本题如果先依据题意画一幅光路图就对像距的虚实一目了然。

例8 高9cm的物体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求此凸透镜的焦距?

【错解】

设此凸透镜焦距为f,第一次成像物距为u1,像距为vl。两次成像的放大率各为K1和K2。由成像公式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不加分析地把两次成像都当作实像处理,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分析解答】 由透镜成像公式

第一次成像为实像

第二次成像为虚像

【评析】

应用透镜成像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判断像的性质,若像距v>0,为实像;若像距v<0,为虚像。要想避免出现本题类似的错误。得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得在理解词语的物理意义上动脑筋。本题文中说:“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则这个像一定是实像。题文中又说:“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这段话中,像的前面有定语“正”字,其物理意义是“成虚像”,像距应取负值。

一般常见的描述像的性质的定语、状语有:

像的定语:实像、虚像、正像、倒像、放大的像、缩小的像、放大的倒立的像、放大的正立的像、缩小的正立像、缩小的倒立像等。

像的状语:像与物同侧、像与物异侧,成像在焦点以外、成像在焦点以内等。 把这些修饰词的物理含义准确地再现出来可以正确地理解题意,避免犯一些“没看清楚题意”之类的低级错误。 例9 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主轴移向透镜时,像朝什么方向移动?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怎样?

【错解】

由凸透镜成像实验知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像从透镜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与物体速度相同。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错在对成像过程只有表面局部认识,想当然地得出了结论。 【分析解答】

凸透镜成像的讨论中,透镜焦点和二倍焦距处是转折点,应仔细观察实验结果,认真进行分析,切忌片面。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较,决定于像移动距离和物体应移动的距离之比。

由实验知道,物体由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应分三个阶段讨论: (1)物体从极远移向凸透镜二倍焦距地方,像从透镜另一侧焦点处移向二倍焦距地方,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

(2)物体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移动向焦点时,像从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移向极远,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3)物体从凸透镜焦点处移向透镜光心时,像和物同侧,是放大虚像,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例10 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A.一直向右运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先向左运动,接着向右运动。 D.先向右运动,接着向左运动。 【错解】

由于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使物距增大,由于凸透镜是确定的,故焦距一定,而物距增大,像距必然减小,透镜向右移,可等效为镜不动而物向左移,物像应同方向移动,所以像也应向左移,所以选B。

【错解原因】

物像同方向移动的规律仅适用于镜不动而物移动或像移动的问题。此题是物不动而镜移动。再用常规解题就会出现问题。

【分析解答]

用物体间距变化的规律去分析,该题马上由难转易,根据题设条件,在透镜向右移动2f距离的过程中,物点到透镜的距离由大于f而小于2f增大到 2f,再增大到大于2f,则物像间距应先减小后增大,由于物点静止不动,像点应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得正确答案C。

【评析】

此题告诉我们,不管适用条件照搬以前做过的题的解法,“以不变应万变”是要误事的。要全面分析问题,应用物像间的变化规律去分析在透镜成实像的情况下,当物距u由∞→2f的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小;当物距u由2f→f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大;在u=2f时,v=2f,物像间距具有最小值4f。掌握上述规律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更方便地求解一些光学问题。

例11 如图13-13所示,一线状发光物体AB,其A端恰在焦距为f的薄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倍焦距处,AB与主光轴成α角,AB经透镜成像,A′B′与主光轴成β角,则β,α的大小关系: A. β>α B. β<α C. P=α D.无法确定。 【错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则像距v=2f。若物距u>2f,则像距为f

【错解原因】

只是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住了,机械性使用。而对凸透镜成像原理不清楚所造成的,不能灵活地去分析和正确地画出成像图,这是造成错解的原因。

【分析解答】

我们利用一条特殊光线来进行巧解。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当物距u=2f时,对应的像距v=2f,因此,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发光点 A(A距透镜2f)发出的一条光线AC(AC与BA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CC′必过主光轴上距透镜2f的A′点。显然,从发光点B发出的光线BC经透镜后的光线必为CC′,且B点对应的像点B’点在CC′上,因为CC′既过A′点,又过B′点,所以CC′与B′A′必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13-14所示。在直角三角形COA′与直角三角形COA中,CO为公共边,OA′=OA。因此,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设∠OAC=θ ∴β=θ=α。

顺便指出,本题中B,O,B′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12 (1989年高考题)把一个点光源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点上,在透镜的另一侧2倍焦距处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一个半径为R的光亮的圆。现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而在主轴上移

位置上?

【错解】

【错解原因】

亮斑,如图13-15所示。亮斑的位置和物距不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分析解答】

因为处在焦点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轴。所

像前(图13-15),或者会聚成像后形成的(图13-16),所以,由图13-15的几何关系可知 v=4f,再由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

【评析】

画出光路图,才能正确求解几何光学题。

例13 (1993年高考题)某人透过焦距为10cm、直径为4.ocm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cm,它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cm,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错解】

不少人认为,和主轴垂直且处在焦点的方格纸,经过透镜不能成像,或者说像成在无穷远处,从而得出位于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的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错误答案。

【错解原因】

处在焦点的方格纸不能成像,或者说成像在无穷远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此绝不能推出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结论。人眼也是个光学器件。平行光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为一个点。比如人们戴上老花镜(即薄凸透镜),完全能够清楚地看到处在老花镜焦点上的物体。

【分析解答】 把“人眼通过透镜能看到方格纸”这句生活语言,转化成物理语言应为“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我们再把“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转化成“从人眼所在处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在方格纸上形成亮斑”,亮斑的大小取决于透镜的大小、像距、屏的位置,如图13-17所示,其中像距可由透镜成像公式求得,即:

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亮斑的直径为:

进而可求得亮斑的直径上的完整方格数为:

也就是说,人眼透过透镜至多能看到同一行的方格数为26。 【评析】

理解题意比解题还重要。当年不少的考生就因为读不懂题而失分。读不懂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将题目所叙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一种物理模型。

例14 如图13-18所示,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的焦点上有点光源S。若使透镜以垂直于主光轴并过光心的直线为轴转过37°角。求此点光源到它的像之间的距离(sin37°=0.6,cos37°=0.8)。

【错解】

透镜转动后,发光点到透镜距离:

u=f·cosθ=8(cm) 由透镜成像公式:

所以像物间距离

对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理量,物距u、像距v、焦距f,这些概念理解不够。u,v,f应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分析解答】

在透镜成像公式中,u,v,f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透镜转过后,所得的像距是相对于新的透镜位置的垂直距离。由透镜成像规律知该像仍在原主光轴MN上。如图13-19所示,离光心的距离:

所以像物问距离:

L=v′-u=40(cm) 【评析】

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第4篇

1、民主是在公民内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的统治。×(民主是在人民内部)

2、民主须少数服从多数,所以民主总是由多数人享有。×(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服从多数)

3、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跟其他国家不同,人民民主权利的主体是公民,是全民民主,超阶级的民主。×(五全民民主,超阶级民主,民主都是适用于统计阶级内部。)

4、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对敌人进行的专政,并不是一种专制制度。√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主体不仅包括公民,还包括国家机关。√

6、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在立法面前一律平等。√

7、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全民性。×(全民性错误)

8、依法行使监督权,是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9、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10、差额选举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的情况,应加以规范。√

1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应该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12、某村村民组织孝老敬亲模范评选,以引导家庭和谐,这属于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村民管理)

13、中牟一高某学生打电话给质量监督局反映某食品商店出售变质食品,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14、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有利于加强我国基层政权建设。×(村民、居民委员会不是基层政权)

15、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和极少数人的专政的统一。×(前六字应该改为人民民主专政)

16、差额选举限制选民的自由,但能够使当选者结构比较合理。×(这是等额选举)

17、在我国公民享有平等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表达权、质询权等民主权力。×(应该是政治权利)

18、我国与美国都是民主制国家,没有本质区别。 ×

19、世界各国人权各不相同,没有普遍性的原则。 ×(首先满足生存发展权)

20、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人民的工资待遇和政治地位。 ×(发展经济)

21、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根本上是一致的)

22、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差额选举优于等额选举。 ×(特点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23、采用何种选举方式,从根本上说是根据组织者的意愿决定的。×(国情等)

24、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体现真实性)

25、网络参政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拓宽了民主渠道,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除非宪法修改,不能说扩大了政治权利)

26、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是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参与村民监督)

27、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应该有村民会议)

28、我国维护和保障人权这个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

第二单元

1、政府的职能越多越好,政府的机构越少越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政府的公共权利是由人民赋予的,并由法律授予。√

3、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是依法执政。×(行政)

4、我国成立预防腐败局,这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5、温家宝总理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意味着政府要把人民利益与谋求自身利益相统一。×(政府无自身特殊利益)

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7、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营活动。×(直接干预经营活动错误)

8、开展电子政务是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不是法律途径 P41)

9、在我国政府加强立法是指政府可以制定行政性法规。√

10、政府组织网上评议政府,完善各级信访制度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接受监督)

11、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12、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13、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部门,是执行机关。×(职能部门只说是内部所属机关)

14、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所以要坚持依法执政、为民执政。×(行政非执政)

15、加强司法监督是防止政府权力滥用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16、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履行经济调节的职能,也是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的的体现。√

17、公安部严厉查处醉驾行为,体现了政府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司法)

18、政府权力源于人民和政府权力由法律授予,根本上是一致的。√

19、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削减政府机构,强化政府职能。×(见1)

20、河南省委书记要求全省人民深入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职能的体现。×

(省委书记跟党有关)

21、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属于对政府进行外部监督的国家机关。×(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22、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对人民负责,有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权威。√

23、我国政府可以制定行政性法规这是依法执政的表现。×(依法行政)

24、政府组织网上评议政府、完善各级信访制度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应该是接受监督)

第三单元

1、人民选举出人大代表代表自己行使国家权力。√

2、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食品安全法》体现了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职能。×(全国人大才是最高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应该是全国人大)

4、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拥有修改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省级以上人大)

5、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隶属,上下级关系。×(不是隶属和上下级关系)

6、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极其常委会才是立法机关)

7、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全国人大处于最高地位。√(不能说称在政治生活中)

8、全国人大、地方人大一起构成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体系。√

9、我国的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和监督。×(可以监督但不得干涉)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石,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前面一句两个反了)

11、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应该是监督和被监督关系)

1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凡是拥有立法权的机关就是立法机关。×(省级及以上人大有立法权,但立法机关仅指全国人大及常委会)

1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P83)

15、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政协行使法律监督权。×(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

16、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前对后错,应为人大代表)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 ×(中国共产党)

18、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人大制度)

19、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20、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21、人大代表享有审议各项议案权、表决各项决定权、提案权、任免权和质询权。×(人大代表无任免权)

22、郑州市人大听取审议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地铁一号线规划建设的报告。人大行使了决定权。×(监督权)

23、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检察院都有法律监督权,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24、全国人大常委会隶属于全国人大,可以修改宪法和法律,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立法权全国人大)

25、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置中央政府的安全生产法令于不顾,对一些煤矿企业的非法非安全开采行为采取默认或纵容的态度。这里地方政府的行为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

26、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和监督各省级人民政府。 ×(平级)

27、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政协行使法律监督权。×

28、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基本的政治制度。√

29、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是亲密友党,联盟党。×(不是联盟党)

30、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相互监督)

31、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党参政议政、执政为民。×(党是执政,不是参政)

3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3、共产党领导立法,但不是立法机关,不直接立法。√

34、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该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5、十七届人大代表的产生扩大了差额选举比例,这说明当坚持依法执政,认真贯彻执行《选举法》×(无关)

36、民主党派担任政府领导职务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参与执政。×(参政不是参与执政)

37、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8、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就是各民族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平等不是相同)

39、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平等是团结的政治基础) 40、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少数民族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居住改为聚居)

41、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的民族乡是自治地方。×(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

42、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法院。×(应该是人大和政府)

4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一定程度的自治)

44、我国的各个民族的分布状况是“大杂居、小聚居”。√

45、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46、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题和基础。×(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领土完整)

4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制度。×(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领土完整)

48、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就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消除错误)

4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大制度)

50、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是民族自治机关。×(只有自治地方人大和政府才是)

51、安徽省颍上县赛涧回族乡人民政府不是民族自治机关√

5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5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既保护信教,又保护不信教……)

54、宗教主要起积极作用,国家保护并鼓励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

55、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即宗教和社会政治生活没有联系。×

56、邪教作为宗教的一种,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邪教不是宗教)

57、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与外国宗教发生任何联系。×

58、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

59、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等将来彻底消灭宗教。×(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60、宗教在我国长期存在,其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果倒置)

6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6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宗教本质没变,但状况变化)

63、在我国,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 6

4、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表明民主党派具有参政权。√ 6

5、人民政协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部分劳动者)

66、党对人大工作有领导和支持作用。√

67、全国人大履行职权的程序和内容,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8、民主党派可以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不能参与党领导人的协商,组织独立)

69、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政治联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第四单元

1、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理会)

2、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

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4、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

5、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国家利益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

7、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不是唯一)

8、国家间如果存在利益冲突就不能合作,存在共同的利益就不会有冲突。×

9、联合国总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错在总能)

10、我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护和平和发展的工作)

11、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错在主导作用)

12、国际组织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平等)

13、中国东盟合作,因为双方的利益相同。×(存在共同利益)

14、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基本形式)

15、主权国家的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主权、管辖权。×(自卫权)

16、当今国际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以经济和科技实为基础力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7、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8、世界的两极格局被打破,多极化已经形成。×(正在形成)

19、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20、各国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体现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

21、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都是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世卫是政府间)

22、联合国是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组织,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23、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各国的共同利益。×(追求本国利益)

2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合作与发展。×(和平和发展)

25、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27、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28、、根据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积极发展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的战略联盟。×(不能说联盟)

29、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主导错误)

30、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判断人大的职权

1、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通过检查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法的实施情况,促进节

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立法权、监督权

2、为督促和支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0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

组分赴黑龙江、湖北、云南等省对当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权

3、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监督权

4、郑州市人大审议通过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交通建设,打造城市快捷交通的规划方案。决定、监督权

5、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正案》;会议通过决定,免去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职务,任命苗圩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立法权、任免权

6、 2011年4月,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否决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监督权

7、 2011年3月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该法把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

2000元提高至300元。立法权

8、中牟县人大听取审议了中牟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县财政预算和2010年县财政决算的工作报告。监督权

判断中共的执政方式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加大考核力度,强化党

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科学执政

2、舟曲泥石流救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指挥,让灾民有饭吃有衣穿,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

护灾区社会稳定。民主执政

3、甘肃省委指出,要立足省情,把甘肃打造成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

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科学执政

4、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据此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草

案,并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审议通过。依法执政

5、河南省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了新的农村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我省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6、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敬”中发现规律,得到宝贵智慧;从“畏”中吸取教

训,避免重蹈覆辙。要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尊重民愿、集中民智,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7、三鹿事件发生后,河北省委研究决定免去冀纯堂同志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并由石家庄市委提请市人大依法

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第5篇

第一单元

货币、价格与消费

1.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注意: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 4.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5.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注意: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6.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注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7.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注意: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8.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注意:价格不一定变化,因为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9.价格由购买力决定。(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0.质量决定价格,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注意:决定价格的是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质量。) 11.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成反比)。) 12.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13.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替代商品。) 1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15.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16.物价水平越低,说明消费水平越高。(注意: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17.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划分的。)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注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我国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体现了消费决定生产。(注意:体现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3.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制度基础。(注意: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4.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欠下的债务,应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注意:应该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5.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注意: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7.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体作用。(注意: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9.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 10.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组织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11.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注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 12.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注意: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13.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注意: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4.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注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价格、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15.投资多元化就是指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投资方式越多就越赚钱。(注意:投资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赚钱,对每一种投资方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来说风险与回报成正比。)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这是指购买商业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2.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 3.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5.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7.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注意:适度的财政赤字应该增加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8.财政收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注意: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9.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最主要的形式。) 10.国内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注意:居民收入水平应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 11.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属于再分配范畴。) 12.税收具有固定性,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注意:税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而是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1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注意:应该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意: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加物质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减低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注意: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4.经济全球化只会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注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5.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符合世贸规则。)

3 《政治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 我国的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醒: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 2.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醒:在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3.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提醒: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可以行使监督权。)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一样的。(提醒: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5.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扩大。(提醒:说明我国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6.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提醒: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权利。) 7.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提醒:权利和权力不是一回事。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权利可以放弃转让,但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转让。)

8.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提醒: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但公民没有决策权。) 9.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础是自己选举当家人。)

10.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加强了对基层行政的制约和监督。(提醒:村委会不是政府机关,不行使行政权力。)

第二单元 我国的公民与政府

1.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职权。(提醒:政府的职权是法律所规定,不能随意扩大。)

2.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树立政府权威,而是更好地服务于民。)

3.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提醒: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4.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5.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提醒:科学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非政府。) 6.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执政。(提醒:前者是对政府来说的,后者是对共产党来说的。)

7.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醒: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4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提醒: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提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提醒: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提醒: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5.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提醒: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但是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直接选举。)

6.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提醒: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7.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提醒: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党不能与政府相混淆。) 8.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履行国家管理职能。(提醒:国家职能只能由国家机关履行。) 9.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提醒: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

10.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没有权力制定宪法和法律。)

11.依法执政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国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12.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提醒:政协具有三项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13.民主党派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提醒:应该是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4.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提醒: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15.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6.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17.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 1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提醒: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提醒: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提醒: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是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是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的表现。(提醒:前者是独立权的表现,后者是平等权的表现。) 4.世界各国面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国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别。) 5.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提醒: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提醒:一贯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

7.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提醒: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 8.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代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提醒: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只是趋势。) 9.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醒:应该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10.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11.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提醒:这只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有对外目标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提醒: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4.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5.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应该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6 《文化生活》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专题一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4.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提醒: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 5.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醒: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7.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提醒: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8.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醒: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0.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1.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提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2.民俗节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3.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醒:文化发展的关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14.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15.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6.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17.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18.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提醒: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 19.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0.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醒: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醒:还有另一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提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径)

24.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25.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专题二 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提醒: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提醒: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3.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提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4.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旗帜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醒: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保护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务。) 7.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产业。(提醒: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载体,具有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具有商业性。) 8.提高全民族素质,应当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二者没有先后之分。)

9.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提醒: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才相互促进。)

8 《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4.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5.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6.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9.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0.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2.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

9 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14.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1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1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4.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0.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1.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3.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提醒: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14.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提醒: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15.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提醒:实质是扬弃。)

10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期阻碍作用。)

2.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6.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7.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8.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高中政治易错题范文第6篇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1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解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解析】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解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解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解析】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解析】不符合事实, “每个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解析】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解析】偷换概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2

政治生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3

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4

生活与哲学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学好政治的小技巧

学好政治六会口诀

1、会读书:眉批摘要、突出重点

2、会归类:比较归类、融会贯通

3、会织网:归类总结、以线串珠

4、会提问:思考质疑、敢问善问

5、会巩固: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6、会补遗: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学好政治三字经

考政治 书上有 虽开卷 却不易 框架清 知识熟

审题最 求上策 总要求 细又慎 对题型 一一明

单选题 排除好 巧双联 不能少 常规题 判断题

错的多 防偷梁 识换柱 偏盖全 做简答 和分析

知识点 勿失分 漫画题 看笑心 表格题 扣主题

左右看 上下瞧 材料明 是基础 考点清 可对号

巧翻书 少不得 关键词 是保证 准而全 会组织

答题清 重方法 牢牢记 皆喜欢

上一篇:工作计划与措施范文下一篇:新闻评论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