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

2024-08-08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第1篇

2013.9

院里小学传染病防控措施

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此项工作。

一、建立组织 明确职责

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分管中层领导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形成学校领导、分管领导、教师、学生四级传染病防控管理措施,校长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职责:制定传染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人、财、物等传染病防控保障机制,完善卫生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饮食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积极防控传染病。收集、汇总有关信息,协助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做好对疑似病人的监测处理及环境消毒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的应急演练,以科学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并组织学校师生学习和演练。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内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传染病监测网络、传染病预警系统、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控制措施、传染病的日常预防措施,还应包含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如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特殊重大传染病流行(如非典、甲流感),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所采取的措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等内容。

(二)建立学生晨检制度。

学校必须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在学校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进行进一步核实排查,必要时将患者送正规医院就诊,保证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三)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度。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怀疑为传染病,要及时报告给学校或兼职校医。学校接到报告后

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

(四)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相邻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时;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班主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主要领导上报相关信息,为各级在第一时间内逐级上报打开安全通道。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乡中心校及当地传染病防治部门。

3.疫情处理。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第2篇

1.1 旧的动物源性疫病再现

新的动物源性的疫病不断产生, 旧的动物源性疫病也时常再现。传统的野生动物源性疫病包括鼠疫、流感、狂犬病等在内的病种曾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畜共患的疾病既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损害了人们健康发展,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造成了社会恐慌。

1.2 新的动物源性疫病的发生

旧的动物源性疫病没有彻底根除, 新的动物源性疫病却不断爆发。相关研究表明,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爆发的100余种新发疫病中绝大多数被证实为人畜共患病, 如号称美国第二艾滋病的莱姆病、军团病、大肠杆菌157感染、霍乱病、新型肝炎等, 这些流行的疫病的危害性巨大, 如疯牛病就重创了欧洲经济。自中国恢复WTO后, 世界性的联系也就逐渐增加了, 为许多未知病源传入我国提供了许多机会, 每年检测出的出入境人畜共患病的数量可达上万例。

2 人畜共患病发病的原因

2.1 动物迁徙和动物群体密度的增加

候鸟迁徙是导致人畜共患病爆发的原因之一, 自然界的候鸟迁徙能够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 造成大面积病源的传播;而动物群体的密度增加也是使得人畜共患病的几率有所提高。

2.2 民族风俗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传统的饮食习惯增加了人们感染疾病的概率, 如游牧民族将一些未经处理的新鲜牛奶、羊奶流入市场;不合法的捕食野生动物进入餐桌, 2003年爆发的非典的很大原因就是源于人们捕食野生动物果子狸感染了其体内病毒。

2.3 环境污染

人和动物的粪便是病原体的主要的携带物, 通常情况, 这些排泄物成为了水污染和环境污染主要源之一。一些地区由于排污处理措施不当使得不合标准的废弃物投入到了环境之中, 因而成为了人畜共患病的主要源头。

3 重大动物传染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人畜共患病随着世界联系的增强出现了全球感染的趋势, 各国人员的流动和畜产品的贸易活动的增加,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 增加了人畜共患疾病发生几率, 缩短了疾病发生的时间, 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速度。通常一般5~10年才会出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现在由于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一个全新的传染病毒发病时间在1~2年内;动物性的传染疫病的比例也增加到了72%, 且这个比例正在大幅度继续增加。这些传染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阻碍了经济发展。

4 人畜共患病控制对策

面对人畜共患病的危害, 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策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提高诊断能力、增强疫苗的研发能力、研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4.1 提高诊断能力

诊断能力是预防人畜共患疾病的首要手段, 为检测这些疾病建立和积累检测技术和标准, 就要深入地研究已知病源的特征及其病源的来头, 针对性建立预防对策, 建立自然监测的系统, 这是及时发现、控制疾病最有效地方法和措施。

4.2 增强疫苗研发能力

疫苗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手段, 如果我们拥有有效的疫苗, 那么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病情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 我国要提高疫苗的研发能力, 控制人畜共患疾病的影响范围。

4.3 研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能够解决已患人畜共患疾病的问题。人畜共患能够高度致人死亡, 目前, 全球范围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疾病问题应加大对抗病毒药物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结束语

畜牧业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行业, 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因而解决畜牧业的重要阻碍———人畜共患疾病很重要。发挥卫生部门的力量, 增加人财物的投入, 也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人兽共患传染病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种传染病主要的发病源是动物, 具有影响范围广、病毒变异快等特点, 已经成为了卫生部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兽医公共卫生,问题

参考文献

[1] 夏咸柱.关注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与人类健康[J].中国禽业导刊, 2004, 21 (22) :8-10.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第3篇

1物理概念渗透的设计方法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 即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好物理的首要前提即是掌握物理概念。对于物理概念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三种思路,即兴趣培养、认知概念和应用概念,即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来看事物。

第一,在兴趣培养方面,笔者采用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方法,结合课题知识,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如筷子在水中会呈现折射状态,死海不死的原因;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将子弹当做昆虫而随手抓住等等。

第二,在认知物理概念方面,笔者设计了 概念理解 “三部曲”应用于课堂。一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物理;二是更多的创设课堂情境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物理学家典型的物理示例来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实践证实,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客观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应用概念方面,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课外学习计划,其中包含了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将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 每周由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总结;二是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 为每一组都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将实验融于其中,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不断动手、动脑课外探索中应用掌握的物理概念, 了解物理概念的内在结构和形态特征。

2物理规律渗透的设计方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完成从中学到高中的蜕变过程,对于新鲜事物的掌握能力还处在一个界限不甚分明的初级阶段,对物理规律的积累还停留在简单认识的位置。因此,在高中阶段,对于物理规律渗透的设计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对物理学的理论诠释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与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简单明了的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切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综合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规律”理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1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看似平常的事物原理;2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3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大自然规律; 4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大自然中的事物运行规律。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当首先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 并且这些问题还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 以及需要学习的。而这是教师的态度问题,并是理念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物理学习方法渗透的设计理念

学生的学习方法关系到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对学习方法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育实践中,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都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每堂课都为学生解答问题,首先说,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教育的优化工作应当着眼于细节,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把物理教学的每堂课都当做是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课中 ,笔者首先以问题进行引导 :1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实验道具: 质量相同的道具小车、光滑的水平板、砝码、细绳、以及夹子等,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过程,笔者在一旁做教学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作者鼓励学生尝试着通过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验证解答,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验证物体运动的状态以及找到导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对定律内容进行验证,即: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而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如此,通过这样的引导,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最终促进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概念、规律和方法是高中物理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大多各要素的诠释力度,拓展并完善物理基础知识,注重发掘其中潜在的教育价值,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打造高效课堂而服务,并为落实新课改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摘要:概念、规律和方法是学习物理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物理概念等同于物理思想,而规律和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渗透物理概念、规律和学习方法。本文对如何渗透进行了设计,对渗透的过程进行了诠释,以期为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而献计献策。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第4篇

1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继承性特点

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 也不必说“上”、“下”、“天”、“地”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 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 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 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 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 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 在运用现代汉语时, 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 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 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 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辨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这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2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单音性特点

汉语言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 每一个单音节语素都有一个声调, 极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汉字与这样的语言相适应, 即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形体, 读成一个带调的音节, 表示一个最小的语义单位, 因此很容易构成一连串整齐的短语和句子, 也很容易合辙押韵。

汉语的单音形式是与孤立性相辅相成的。这就说明其单音性不仅仅是语音问题, 但我们还是先从语音谈起。几乎所有的语音学书籍都会告诉你, 音节是语音的自然形式, 这对汉语来说是完全正确的。对说汉语的人来讲, 区分音节毫无困难: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不仅书面语如此明确, 就是口语中的区分也十分容易:每个音节都是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 即使现在所说的“零声母”字, 传统也认为是“影母”或“喻母”字。另一方面, 汉语的声母没有复辅音。而韵母必然有元音韵腹;尽管韵母可能有介音和韵尾, 但韵腹是韵母的核心。声调是附着在整个音节上的, 不过对声母是清辅音的音节来说, 那就是附着在韵母之上了。传统的反切与韵书都把声调归属于切语下字与韵母。这就是说, 汉语的音节是元音占优势的, 其界限是清晰的。

3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简单形态变化特点

这一点与印欧语明显不同。印欧语是富于形态的语言, 具有明显的形式特征和严密规则, 性、数、格、时态、人称、语法关系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而汉语很少形态标志, 在汉语中, 各块语言单位往往没有形式上的标志, 成分之间结合得比较松散, 移动自由, 往往以意治形。这使汉语词的合成、语词之间的联系, 都注重意合, 文章构成以意序为基础。譬如, 汉语主谓结构比较松散, 主谓之间没有形式标志, 可以停顿, 主语也可以省略。“我没有看第一本”, “第一本我没有看”, “我第一本没有看”, 三句话, 四块语言单位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排列显得灵活自由。又如, 几个动词短语往往连在一起, “我的妹妹出门上街买面包吃”。再如, 在复句中间, 没有关联词语标示而靠意合组成的所谓“流水句”比比皆是, 如“起了大风, 从山顶压到谷底, 四处横冲击撞, 震得窗户砰砰响”。

因此,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 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 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 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 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 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 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 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 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 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 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 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 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 读得痛快淋漓, 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4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象形特点

汉字的体系为独立的表意文字, 具有独特的造字方法。汉字是在自然物象的启迪下“依类象形”而来的, “六书”中的象形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它五种构字法, 推本求源也还是“象形”的。正是这种“象形”性, 决定了汉字是审美型文字。汉字的审美特质一方面体现为形体美。古人说得好, 汉字之“横”如“列陈排云”, 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 有飞动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 有苍劲之美。而整体的方块造型更是美不胜收。另一方面, 在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中凝聚着自然的万象纷呈, 积淀着造化神秀, 吞吐着自然的伟力, 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 辐射出无尽的生命信号。此外, 在汉字审美特质的基础上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书法。书法将汉字多方面的审美因素巧妙地结合, 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线条运动的疾徐涩畅等配合, 形成了不同的书体风格, 表现出汉字千变万化的风骨神韵。

5 把握汉语言文字笔画多、结构复杂的特点

书写时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合体字中无论其构件的多少、笔画的多少都是只占一格, 绝不旁逸斜出, 并且无论笔画疏密, 都大小一致。汉字的笔划书写有独特的笔顺规则, 即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先外后内, 先中间后两边, 先里头后封口。汉字书写还要注意间架结构。

语文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语言文字要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汉字与汉语拼音并行, 翻译引进国外的先进资料信息,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潜力, 也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文提供了便利, 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汉语文既有它的很多优点长处, 也有不少缺点,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是我们作为汉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从人类初期就有了语言, 然后慢慢统一到现在的标准汉语, 文字也是由繁到简的经历过程。汉语言发展到现在, 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此, 发扬汉语言文字的优点, 改正缺点, 让汉语言文字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独特的光芒。本文简要的谈论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减一分太短, 增一分太长——对汉语言文字的一点思索[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6 (12) .

[2] 金业文.汉语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第5篇

(1)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 (2)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 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3) 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 (4) 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 (5) 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2) 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 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 【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一) 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

,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 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第三定律。

.即开普勒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

(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 (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 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 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 【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4s,其轨道半径为9.2×107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

期为t,则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

径为r.

⑴火箭绕太阳公转, 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

得:………………②

∴ ∴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

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 【课后作业及练习】

1. 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的质量.

8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2

B.3.28 m/s2

C.4.92 m/s

D.6.56 m/s

 2

2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范文第6篇

一、对笔迹形成基本规律的研究

世间的一切都存在于时空之中, 其成长发展都会受到时空这一因素的影响。书写人的笔迹形成过程也不例外, 其在书写时间上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空间上受到一定的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 笔迹形成在时间上的递进律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写字, 人类学习书写是需要一个缓慢的学习与练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的书写笔迹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每一个阶段人们的笔迹会呈现出一些相同的基本特征。因此, 从对笔迹形成在时间上的递进性研究, 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大致年龄阶段、文化程度等。

(二) 空间条件对笔记形成的影响

对一个人的笔迹形成造成影响的主要空间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书写工具。一般的书写工具如钢笔等对笔迹的影响较小。而导致笔迹有较大变化的是非正常性的书写工具如刻划字等。

第二, 书写姿势。不同的书写姿势会对笔迹形成造成影响。

第三, 书写载体。在不同的载体上进行书写, 也会使其字体发生较大的变化。

第四, 书写位置。多样的书写位置, 也会导致笔迹形成影响。

二、笔迹特征所具有的基本规律研究

虽然不同人的书写笔迹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是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收集研究, 我们发现, 每一个人均具有稳定而又特殊的笔迹特征, 从而也为笔迹特征所具有的基本规律研究提供了可能。

(一) 汉字的形、体、态、序、法

每一个中国汉字都具有一定的基本形态, 在具体的手写中而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字体, 比较常见的字体有行书、楷书、草书等。在汉字书写过程中, 每个人会展现出不同的笔顺书写顺序以及书写的运笔方法。不断探求笔迹在形、体、态、序、法上所蕴含的基本规律, 无疑对笔迹鉴定的准确定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笔迹变异律

所谓笔迹变异律, 就是犯罪分子在书写过程中对自己笔迹进行伪装时, 改变笔迹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研究。主要包括故意伪装笔迹、模仿伪装笔迹和条件变化伪装笔迹三种重要形式[3]。

三、左手伪装笔迹所具有的特征表现

犯罪分子在运用左手进行伪装书写时, 往往会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 犯罪分子用左手进行书写时, 大多是反起笔、反运笔, 显得十分僵硬、笨拙。

第二, 左手伪装者写出的汉字笔迹会出现横划左高右低、竖划向右倾斜的特征。

第三, 由于左手不擅长写字, 伪装者进行书写时字迹会呈现出笔压不均且运笔抖动的特征。

第四, 左手伪装者进行书写时, 不能准确的掌握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间距, 使字迹呈现出结构松散、大小不一的特征。

第五, 左手伪装者在书写一段稍长的话时, 由于左手不长于书写缺乏书写毅力以及伪装者在书写过程中, 警惕性逐渐降低, 在一段文字上就会出现行文”前紧后松“的特征。

四、左手伪装笔迹的鉴定过程与注意事项

左手伪装笔迹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专业性比较强的人员进行具体操作, 在具体的笔迹鉴定过程中, 鉴定人员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4]。

第一, 检材清晰, 样本充足。

第二, 观察样本, 变中求稳。

第三, 细审检材, 区分笔迹。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犯罪分子左手伪装笔迹鉴定, 不仅要准确掌握笔迹检验基本规律, 而且还要对左手伪装笔迹进行详细研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探索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并且及时做好相关工作经验总结, 这对提高左手伪装笔迹的鉴定质量以及左手伪装鉴定工作的发展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LEGALITY VISION

摘要:随着时代、社会、科技的进步, 犯罪分子的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其反侦察意识进一步加强。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中, 在报告、签名等书写时, 最常用的伪装方式就是左手笔迹伪装, 这给公安机关增大了破案难度。本文主要根据对笔迹检验基本规律, 如笔迹形成基本规律、笔迹特征的基本规律与笔迹鉴定基本规律的研究, 总结出一些左手伪装笔迹鉴定的方法与经验, 为鉴定犯罪分子用左手伪装笔迹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

关键词:笔迹,基本规律,左手,伪装,鉴定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论笔迹检验的基本规律[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 .

[2] 沈臻懿.左手伪装笔迹鉴定原理采撷与论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 (4) .

[3] 贾治辉.签名笔迹多样性及其鉴定方法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8 (7) .

上一篇:党务干部培训班主持词范文下一篇:单位计划生育证明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