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范文

2023-09-16

教育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立法;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能力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注重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新时期开展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现代教育体系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大板块组成,它们共同构成完整教育体系,而家庭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推进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政府领导、妇联和教委主抓、相关部门履职、社会各方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家庭教育工作制度,也为家庭教育立法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发展,扎实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然而,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未落實到家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能力与时代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管教轻养成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家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够规范和健全,城乡社区(村)家长学校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三是社会参与不够,社区、志愿者参与不够。从政策层面出发均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出台地方性法规,规范和推进家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从立法层面来看,学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已获得了长足进展,但作为构成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庭教育,没有相关立法对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具体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规范[1],这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阻碍因素。除此之外,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条目大多是倡导性的,执行缺乏刚性,且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系统性低、重复度较高,严重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发展。

通过立法促进家庭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是中国数千年来的立法传统,家庭教育立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2]。2004年以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部委先后发布了10多个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分别对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规划实施评估、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家长素质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2015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撑网络;2016年11月发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要求加快家庭教育事业的法制化、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已出台的家庭教育立法进行梳理,以期为各级政府部门出台家庭教育法提供参考依据,为学者深入研究家庭教育提供思考方向。

二、家庭教育立法的内容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近几年地方性家庭教育立法加大了力度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庆市、贵州省、山西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先后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加快了家庭教育事业的法制化、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建设,推动了国家层面家庭教育立法的进程(见表1)。

(一)家庭教育内容多样,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为目标

总体来看,已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6个省(市)逐渐克服过去不重视道德教育、能力发展、社会行为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多样化与具体化的家庭教育内容。6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中对家庭教育内容的规定,均涉及“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两个方面,“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生活技能”“理想信念”“法律法规知识”分别有5省(市)分别提及,4省(市)强调“爱国主义教育”,3省强调“劳动教育”,2省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部分省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当下教育较为关注的内容,比如山西省提出的“创新精神”,江苏省强调的“礼仪修养”。

家庭教育立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每一个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家庭成长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利益最大化提供法律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格、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的理想面貌,是实现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充分发挥的状态[3]。在制定家庭教育法的过程中,各地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培养什么人”的规定,将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家庭教育法的始终,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致力于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

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

第一,父母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6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均对父母的自身修养、监护职责和家庭教育义务提出了要求,其中“注意言传身教”和“参加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最基本的两项内容。儿童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互相支持和配合,有5省(市)对“家校合作”进行了关注。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在家庭,但只有3省(市)提及了“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

第二,学校是家庭教育实施的指导者。6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均提出应当“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在教师培训方面,5省(市)提出要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或“家庭教育课程”纳入师资培训内容。在父母培训方面,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进行家校合作和沟通是其首选。在学生方面,有2省(市)特别提出了对“残疾、单亲、情绪行为障碍、经历重大变故、遭受侵害以及有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关注,指出家庭教育工作需要与父母或监护人共同研究开展。

第三,社会是家庭教育实施的参与者。6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对不同社会组织或团体提出的家庭教育参与要求有所差异。4省(市)提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将家风建设纳入单位文化建设,并对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职工予以支持;5省(市)提出了“婚姻登記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或“救助保护机构”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职责;还有4省(市)认为应当将“文化礼堂”“名人旧居”“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作为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地点。此外,为支持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另有江西省和重庆市鼓励依法设立家庭教育基金会。

第四,政府是家庭教育实施的保障。有3省(市)提出家庭教育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6省(市)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事项,并提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针对不同家庭教育服务对象,6省(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专门提出要对寄养、助养、离异、留守等儿童提供家庭教育帮扶、救助和指导,以确保所有未成年儿童都能接受到家庭教育服务。随着信息化不断迅速发展,有5省(市)以此为契机,采取了多种媒体手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如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

(三)不同主体负有不同责任,法律责任逐渐明确

在法律责任方面,追责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有履行家庭教育能力而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二是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三是担负家庭教育工作职责的机构、组织、部门。针对父母或监护人,贵州省、江西省对不履责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劝诫、批评教育,处罚较轻。重庆市和山西省根据父母或监护人不履责的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批评教育以及处罚。江苏省、浙江省不仅根据父母或监护人不履责的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批评教育以及处罚,在依法处理后还要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辅导,尤其是江苏省特别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被有关机关责令接受家庭教育辅导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的,作出决定的机关可以依法对其进行训诫,并可记入其个人信用信息”[4]。这种做法逐渐从“治标”走向“治本”,不仅对父母或监护人不履责行为进行训诫处罚,同时将父母或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与个人信用结合,是确保父母或监护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针对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重庆市规定“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未依法登记,或者在教育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5],但具体什么样的活动属于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本条例未进行明确规定。贵州省、山西省、江苏省、江西省则对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江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未依法登记,擅自从事家庭教育活动的;违反有关规定收取家庭教育服务费用的;宣传封建迷信、邪教、暴力、色情等非法内容的;泄露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员隐私的;唆使、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6]六个方面。浙江省虽未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明确了学校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教育部门应责令改正学校未设立家长学校、乱收家庭教育指导费用、不履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职责的行为。这表明,浙江省将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服务的主要机构。

针对负有家庭教育工作职责的机构、组织、部门,除山西省外,其余5省(市)均对具体的处分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未履行家庭教育工作职责,二是截留、挤占、挪用或者虚报、冒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三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的情形;四是未成年人依法向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求助,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怠于行使职权或者互相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四)条例有针对特殊家庭的事后救济,保障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各省(市)提出的特殊家庭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父母未与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二是未成年人父母离异的家庭;三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家庭。在制定特殊家庭的事后救济条例时也颇具地方特色。例如,《贵州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专设一章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家庭,提供关爱保护措施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可能与贵州省为人口流动大省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省有农村留守儿童56.3万人,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8.1%[7],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重庆市、江西省、江苏省均提出优先向孤残、遗弃、流浪、单亲或者父母服刑、强制戒毒等未成年人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救助和指导服务。《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重点关注留守、流动、贫困、重病、重度残疾等特殊困境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三、当前家庭教育立法的难点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广义还是狭义?

如何界定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立法必须首先明确的议题,它决定着家庭教育立法的目的、家庭教育主体、家庭教育内容和干预范围。自家庭教育进入学术视野以来,就存在广义与狭义之争。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或者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或影响,这是目前家庭教育立法中普遍采用的界定方式。在狭义的家庭教育界定下,未成年子女主要受到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影响,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虽然贵州省和浙江省的地方性立法对家庭教育实施主体做了“父母或者其他有监护能力的家庭成员”“父母以及其他成年家庭成员”的限定,家庭教育主体仍为“父母或者监护人”。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对家庭成员产生的一切教育和影响活动,这是现在学术界在界定家庭教育时所用最多的定义。换言之,在家庭里,年长的对年幼的教导,子代对父代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台湾家庭教育法中规定家庭教育指包括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家庭资源管理教育等在内的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的教育活动[8]。在广义的家庭教育界定下,家庭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父母或者监护人,还包括家庭中其他所有成员,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由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的“前喻文化”,也是同辈群体相互影响的“并喻文化”,更是一种文化反哺的“后喻文化”。家庭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家庭发展,提升家长监护能力和家长教育能力。

相较而言,狭义的家庭教育以未成年人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广义的家庭教育以家庭发展为终极目标。在家庭教育立法中究竟采用狭义说还是广义说,不仅要考虑法律的操作性,包括行为边界的界定、执法的可行性、法律的适用性以及资源的充足性,还要考虑规定的必要性。家庭教育界定广义说不仅符合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加强家庭建设的宏观政策方向,也是顺应国际发展的最新趋势。但是,如果采用广义的定义,则会使家庭教育立法的范围和内容更加庞杂,会增加家庭教育执法的成本和难度,使得法律难以执行,难以实现立法的初衷。因此,暂时采取狭义的家庭教育界定更为符合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实际情况[9]。但是从长期来看,应该扩大家庭教育的界定范围,从教育主体来看,不仅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更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既强调自觉地、有意识地教育行为,也强调无意识地、间接地通过言传身教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管理:谁管理?

目前没有独立、明确的机构来管理家庭教育工作,导致家庭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重复建设、制度真空等管理混乱的现象[10]。虽然政府在我国家庭教育的管理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具体的管理工作分别由妇联、教育部门、卫计部门、民政部门等共同承担,各部门职责不同,关注重点和所占有的资源有所不同,对于家庭教育的切入角度也不同,导致家庭教育工作很难形成规范体系。如妇联主要关注的是妇女儿童,缺少教育资源与专业指导者,妇联并非政府行政机构,对学校、社区、社会教育机构等不具备约束力[11];教育部门具有丰富的专业师资力量和资源,但并不是主导部门;而民政部门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和民生问题,对家庭教育的关注还有待增强。

关于谁来管理家庭教育,目前由三种选择:一是借鉴日本和台湾的经验,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二是由妇联组织来主管,这也是我国家庭教育管理的方式;三是由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领导协调,妇联和教育部门主管,民政部门、卫计部门、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支持。第三种方式提高了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层级,又可以解决主管部门过多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学校和妇联的工作基础,实现优势互补,应是未来家庭教育管理的趋势。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如何实施?

家庭教育法的作用在很多时候并不在于阻止某些行为,重点在于通过法律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换言之,家庭教育法的关键在于保证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一靠經费,二靠人员。就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经费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财政的充分投入,保障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充足,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财政投入力度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规范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倾斜;二是建立专项补助制度,以补助的形式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就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人员来说,在家庭教育法中,应该明确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的选拔、培训、考核、奖励机制,形成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尤其鼓励师范类高等院校设置家庭教育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培养家庭教育相关人才、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编写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教育读本。

四、家庭教育立法内容的改进建议

(一)要把握好家庭教育干预的“度”

家庭教育一直没有立法进行干预,主要在于大家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领域,不宜采用立法的形式对这种具有隐私性的活动进行干预,而应该对这一私人领域进行尊重和保护。但是,现代社会并不存在完全不受任何法律干预的私人领域,通过立法保护也是干预的一种形式[12]。某一社会问题是否需要立法,取决于该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该问题的公共性,如果该领域对于社会发展、对于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则认为对该领域进行立法干预具有必要性。家庭教育不仅与个体层面的儿童发展息息相关,与家庭层面的幸福美满相关,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与公共性,家庭教育已经从“家庭私事”转变为“社会公事”。基于此,家庭教育法应以适度干预为原则,以儿童发展为本、社会发展为纽带,形成调节家庭内外关系的法律机制。事实上,家庭教育立法的难点不在于是否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干预,而在于如何把握好立法干预的“度”。比如,当父母出现不管子女教育的情况时,父母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可能受到怎样的处罚,政府、社会、学校应该如何进行适度的干预,这都是在家庭教育立法中要把握好的“度”。

(二)家庭教育立法应兼具“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的观点

发展型家庭政策认为任何家庭都是有需要的家庭,家庭政策的对象不仅包括问题家庭,也包括普通家庭;家庭政策不仅提供应急或修补性的帮助,更重视预防和支持性的帮助[13]。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法要有明确措施预防家庭破裂、家庭矛盾、儿童虐待等现象的出现,也要有明确的措施能在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的初期阶段就进行干预。比如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以“事先预防”为着力点来界定家庭教育、规划家庭教育管理、明确管理机构的权责与业务范围。但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改革和文化变迁的大潮中家庭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教养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流动家庭等新的家庭形式开始出现[14],这些家庭教育往往处于一种缺失、无序和混乱的状态,如何保障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正常进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家庭教育立法要以推进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以“事先预防”与“倡导促进”为价值导向。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贫困家庭、特殊家庭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其子女提供最基本的家庭教育,针对这些困境家庭的立法应具有“救济保障”的功能,以帮助他们得到必要的外部支持,从而确保所有未成年子女均可获得最低标准的家庭教育。

(三)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来设计家庭教育的实施项目

德国社会学家瓦尔纳把西方的核心家庭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和建设阶段、抚养和教育阶段、分离阶段和老年阶段[15]。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阶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决定家庭发展的因素不同,也决定了每一阶段的家庭教育重心存在差异,家庭教育的实施项目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准备和建设阶段,婚姻登记机构应当对结婚申请人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在抚养和教育阶段,这也是影响青少年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应为家长提供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法》是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来设计家庭教育实施项目的,其中提到高中以下学校每学年至少实施4小时以上的家庭教育课程,地方政府要为适婚男女提供至少4小时的婚姻家庭课程[16]。

(四)家庭教育立法应该重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1959年发布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家庭作为家庭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协助”“有责任教育及指导儿童者,应以儿童之最佳权益为其指导原则,此责任首先应属家长”,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有教育子女的能力。有的家长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认为家庭的责任在“养”不在“育”;有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法不仅要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更要通过有效干预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通过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因此,在家庭教育法中,要明确家庭教育指导的供给主体、数量、结构、内容、质量,明确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机构与管理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经费保障机制和人员保障机制、家庭教育指导行业的规范标准,以及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 2010(4):46.

[2]姚建龙.从子女到家庭:再论家庭教育立法[J].中国教育学刊, 2018(9):35.

[3]李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逻辑[N].光明日报, 2019-02-11(15).

[4]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EB/OL].(2019-04-04)[2020-09-11].http://www.jsrd.gov.cn/zyfb/sjfg/201904/t20190404_512536.shtml.

[5]重庆人大.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EB/OL].(2016-06-06)[2020-09-11].http://www.ccpc.cq.cn/home/index/more/id/204629.html.

[6]江西人大.江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EB/OL].(2018-10-17)[2020-09-11].http://jxrd.jxnews.com.cn/system/2018/ 10/17/017170976.s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摸底与调研报告[EB/OL].(2018-9-10)[2020-02-15]. http://www.mca.gov.cn/article/gk /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8]沈蓓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的内涵及实务推展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10,30(23):58.

[9]罗爽.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本框架及其配套制度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85.

[10]罗爽.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134.

[11]丁娟,曲雯.妇联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58.

[12]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 2004(5):26.

[13]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 2003(6):96.

[14]胡湛,彭希哲.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 2012,36(2):7.

[15]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230.

[16]袁志芬.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导刊, 2014(5):41.

责任编辑:李韦

教育反思范文第2篇

我校每天是早上七点至七点十分进校门,七点一刻到七点半早自习,七点半上早操。我在当班主任期间,时常会有学生早上上学迟到,男生女生都有,理由基本上就是①闹钟没响,起晚了②早上堵车晚了③在路上玩忘记了时间,迟到了。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偶尔迟到,且自己也知道迟到不好,下次就会注意不会再迟到。但是班上有一个男生,早上经常迟到,而且经过班主任的教育依旧改不了。每次问他理由,就是“起晚了”。

我最开始对于他的教育就是批评、说教、威胁,无非是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例如:好学生不应该迟到、迟到会影响早自习的学习、迟到德育处会给班级扣分等等。这样的谈话进行了好几次,但是效果几乎是没有的。这个男生在我教育他的时候认错态度很好,也能答应好好的上学不迟到,我所讲的道理他都能听懂也表示认同,但就是行动上做不到,依旧还是经常迟到。

由于谈话教育没有效果,之后我换了一种方法,要他写保证书,写明每天的起床时间,还要写上如果迟到就会接受什么什么样的惩罚(例如,罚抄书、罚跑圈)。这个男生很听话,让写什么就写什么,我所罚的内容也会去完成。这个方法头几次使用有一些效果,能够让他有所注意早起,早晨能够正常时间上学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坚持不了啦,还是要迟到。罚也没有用,罚的多了,就耍赖,只要老师不死死的盯着,就拖着不完成。

在这之后,我找到这个男生,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我详细的询问了他迟到的原因,原来这还是与他的家庭情况有关系。他的父亲在建筑队工作,经常在外边跑,回家时间很不固定,与他也没有过多的交流,父亲对他的事情几乎是不管的,对于他的日常生活以及活动安排都是由他母亲来管的,但是他的母亲现在在一个公司里,做保洁员,每天早上走的很早,晚上回来的很晚,没有时间叫他起床,他每天早上都是自己一个人起床,也不吃早饭,完全是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然后才来上学,所以经常迟到。我从他的叙述中发现,他既然不能准点起床为什么不上闹钟呢?这个男孩回答我说家里没有。可是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上个闹钟是很容易的。所以说,这个男孩还是有偷懒的思想,利用客观的原因来掩盖他主观上不想上学的想法。对此种情况,我就给他说,你自己想办法买个闹钟也好,用手机也好,必须保证早上正常时间起床,不然我就天天早上给你打电话叫你起床,不许关机。这样一说立刻就见效,这个男孩马上就紧张起来,接下来几天都没有迟到。可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反复了,但是频率减少了,说明这个方法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从这件事中我分析,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这个男孩就是例子,十三四岁的孩子本来自控能力就差,这时正是需要家长监督引导的时候,而家长监管不到位,自己的控制力又不行,才导致经常迟到的现象发生。我们教育理论都说,现在他这个时期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话,对他的成年后的行为会有负面的影响,对此他工作时也会经常迟到的,因为在他思想里不知道迟到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教育界,是这么说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只有立足这一点,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如果使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受到伤害,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师的目的是想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迟到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学生迟到,班主任必需要及时了解情况,但不能盲目的去批评,试着给学生留些面子和信任,让他觉得老师是很尊重他的,这样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改正错误不会有抵触。教育真的需要理性化,人性化,切勿盲目的、粗暴的去对待。学生不一定个个都会很优秀,但只要有合理的教育方式,他(她)们都懂得什么叫努力,什么叫珍惜。

如果要再进一步解决这个男孩的问题,我想到还用一种方法,开班会,专题讨论迟到问题,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要准时到校,迟到会有什么样的不好的影响,怎样能让自己不迟到。

教育反思范文第3篇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我认为“个别示范在前”非常适宜,如先请几个小朋友或是女孩子先示范探索,不仅可以为其他小朋友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提醒或暗示,尤其是一些容易兴奋又缺少自控能力的幼儿,还可以提高大家对“任务目标”的重视程度,更加明确“怎么做”。这样,秩序的混乱就完全可能避免。

于是在第二节活动中,个别幼儿“又开始制造混乱”。当我出示小象和小兔子,请孩子们跟他们一起唱歌时,有一幼儿说:“我要做小象,小象是这样走的。”马上许多的小朋友都跟着叫起来,我要做.....,要要做.....。显然他们的兴趣已经不在唱歌上,而是想去扮演了。 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我不再强迫孩子跟我走,而是停下来逐个提问:“把你想做的动物跟大家分享,你想做什么?怎么做?但有个要求,一次只能一个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要认真看,做得好的要鼓掌。”很奇怪,给了孩子们表达的空间后,他们不闹了。然后,我及时地用“乐器宝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又专注于活动中来。

通过这一节活动,我总结了一下经验:不要跟“捣乱”的孩子纠缠,尊重他们的兴趣或想法,同时用夸张的语言、体态或者教具等吸引其无意注意,帮助孩子回到课堂中来。另外,通过这一活动,我所收获的是:除了课后反思,备课也非常重要,课前不仅要思考教法、学法,还要预想到突发状况和细节处理,如出现混乱怎么办、孩子对活动缺乏兴趣怎么办等等?做好一切准备,我们才能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活动。

参考文献

许卓雅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五里铺小学 石春华 电话:18991436272 篇二: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鸟》的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鸟》的教学反思

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一个活动,不该是老师的活动,更应该是幼儿的活动,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就将开始时教师示范的环节取消了,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创编动作,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补充和整理的作用,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制约幼儿创造力的障碍。

为了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在动作创编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想让幼儿自己去想一些动作。为了担心我的示范会局限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第一次一起做动作的时候我选择了不示范。但是我随即发现,小班的孩子在动作的储备及创编的能力上还是显得比较贫乏的。想在幼儿自己做的动作中选取好的动作来支持第二部分的集体创编开展的这一设想就被扼杀在襁褓中了。

这种情况更体现在了第二部分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上,在我提问每一句可以做什么动作时,孩子们并不能想出符合歌词内容的动作,一度出现了冷场,最终那些动作还是由我来示范,然后让后幼儿跟着做。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多一点点提示和示范,孩子们会有一个大概的意识,知道该编怎样的动作,在这个基础上再让他们想其他的动作,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

在这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问题的根本并非是出现了这些小小的意外,而是我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刚开始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步步走下去时,我就慌了,一慌就乱了,使得下面本来能够得心应手的部分也出了这样那样的差错。巧妙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需要学习的。

篇三:小班歌曲《小鸭小鸡》教学反思 小班歌曲《小鸭小鸡》教学反思

《小鸭小鸡》这个音乐活动的目标就是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我先带领孩子们学习用断音唱小鸡、小鸭不同节奏的叫声,初步学习有控制的演唱。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演唱“呷呷呷、叽叽叽”这些象声词时,有的孩子总会刹不住车,原来歌词中是有两个“呷呷呷、叽叽叽”,但是幼儿在演唱时,唱完两个后还会接着唱,于是这时候我就想了个办法,在唱完两句“呷呷呷、叽叽叽”后,在接下去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符那里就拍一下手,提示幼儿要换一句歌词了,结果几遍下来,刚才的现象一下子好多了,可见运用手势与动作对幼儿暗示后,就能解决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小困难。

如果一堂课让幼儿不停地唱,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如果加上一些有趣、形象的动作,就能提起幼儿活动的乐趣,加强活动的效果。在《小鸭小鸡》中,歌曲中的两个主角,小鸭小鸡是幼儿很熟悉的,而且也知道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做小鸭和小鸡,所以在活动中,我一边让幼儿歌唱一边让幼儿表演,唱“呷呷呷”时就表演小鸭的动作,唱“叽叽叽”时就表演小鸡的动作,有了动作的融入,孩子们唱得非常带劲。

小班的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如果让幼儿在一堂活动中,从头到尾来学习记忆歌词演唱一首歌曲,那么我想没有多少幼儿能够坚持到底。教师适当地加上一些手势与动作,即用老师的手势来传达歌词的意思,让幼儿理解歌词,再让孩子们和教师一起做做歌词的动作,那么我想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篇四:小班音乐课反思——找朋友 音乐课反思

今天上完音乐课,意识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在对“音乐课”的理解上就太过狭义。以为上音乐课就是教小朋友们唱一首歌。没有多大新意,导致取材很限制。但其实上音乐课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欣赏音乐,学习乐器等等。在这些方面去挖掘更好的题材,突破常规,准备新颖的课件,这样才能打动幼儿,引起幼儿的兴趣。

在设计的过程上,没有准备充分。吸引不到幼儿的兴趣。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小动物进来,进行情景表演,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幼儿参与到我的活动中来。

在提问题上,事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提问幼儿是怎样找到好朋友的时候,幼儿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反应不过来。老师可以换一个幼儿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问幼儿。所以在掌握课堂上语言组织方面还不够好。

这堂课中过多的去强调怎样找好朋友以及和小朋友相处的方式,在音乐中的重难点没有突显出来。音乐环节太少了。以及老师在示范动作的时候应该再标准再夸张一点,这样更利于小朋友的学习。

在大家一起表演的环节,我的观察还不够,其实有几个小朋友做的很棒,而其他小朋友还没有真正的学会怎样来表演,所以老师可以叫那几个做正确的小朋友来示范,并且多鼓励幼儿,刺激他们想要学以及想要表演的欲望。

在播放ppt的时候,我说的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其实对于托班幼儿来说,他们对性别还没有具体的意识,所以如果我为小男孩小女孩取一个名字的话,幼儿会更加的理解。

和小朋友的互动环节上没有设计好,所以在课堂上幼儿对老师的问题不闻不睬,教师可以加入情景式的表演这样更能带动幼儿加入到课堂上。

最后就是我的结束环节,太过草率,没有设计好。其实我们可以有一个延伸,比如一起到外边去,播放好音乐,让幼儿到户外自己去找朋友。

篇五:碰一碰教学反思 《碰一碰》小班音乐游戏反思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碰鼻子”。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有趣的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脚,开心的笑着,游戏着。幼儿能边唱边与同伴合作游戏,刚开始时幼儿只记得去寻找自己的朋友而忘记了唱歌,通过两位老师的示范孩子们不但能很好的边唱边游戏而且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碰一碰》 这个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各环节衔接自然。而且由于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耍”“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特别希望能找到老师去碰一碰,所以当执教者提示孩子们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很多的孩子都围到老师身边,显得很兴奋,所以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特别快乐。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一个主线,一音乐贯穿着堂课,使课堂有趣而又生动,使幼儿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

自我反思:

由于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歌曲改编的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而且由于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在启发幼儿创编动作时,由于教师的提问与提示均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而,幼儿表现得更开心;因为没有了老师的限制,他们尽可能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心所欲的去创编想做的动作,特别投入,有些动作是成人也不易想到的,如耳朵碰耳朵、小肚皮碰小肚皮等,样子特别天真可爱。这使目标中“启发幼儿能随着音乐创编相互触摸的不同动作,并初步体验自我表现及与他人合作游戏的快乐”得到充分体现,并证明了目标的合理性,符合幼儿的需要。在活动中,“猪宝宝”都特别希望能找到“猪妈妈”去碰一碰,这一点从幼儿的表情中的幸福与满足就可以看出。其间,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特别快乐。

小班音乐活动《碰一碰》之活动反思

溧阳市昆仑实验幼儿园 狄娟

今天我开展了小班音乐活动《碰一碰》,活动结束后,我及时地进行了反思:首先,在欣赏歌曲时,因为歌曲的歌词简单,旋律轻松,所以在听过教师清唱几遍以后,大多幼儿就能跟着旋律哼了起来,有的幼儿已经能开始配上歌词来进行演唱了,所以通过几次的反复演唱,幼儿基本上都能熟练地跟唱歌曲了。在大多数幼儿会唱这首歌后,我根据歌词提示幼儿用动作来配合歌曲,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增加歌曲的趣味性。在幼儿门基本都掌握这个歌曲游戏的玩法后,我开始让幼儿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增加动作,一开始幼儿不能自己进行联想,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想出碰一碰肩膀、小脚等动作,经过教师的几次帮助后,小朋友们纷纷主动要求来进行演唱,为了让每个宝宝的情感得到满足,我请幼儿相互之间来对跳,找好朋友碰一碰。在这一环节中我想到了何不让孩子自由的选择一位同伴对跳,所以我鼓励宝宝们可以再歌曲中交换好朋友一起碰一碰,几遍以后幼儿们都能较好的进行活动。在游戏中促进了宝宝的交往能力,让宝宝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不过也有几个孩子不会自己找好朋友,我就随时进行调整,帮

助孩子学习交往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游戏。我还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其他的音乐活动中设置了找朋友跳舞的形式。一段时间后孩子之间显得更加亲热了。

但是在课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让幼儿自己进行创编时,幼儿没能自己想出一些平常会做的动作呢?后来我找到了原因,也许在一开始,我不应该先让幼儿跟着我学习我创编的动作,导致幼儿在之后的创编环节中思维固定,一直只能按照我的动作来表演,也只有在我的帮助下才能做出动作来。这让我想到我们在上课时要充分关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做一个有心的老师,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这样我们的活动才会更精彩。

篇六:小班音乐活动案例与反思--小老鼠和泡泡糖 小班音乐活动案例与反思:

小老鼠和泡泡糖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合拍的做小老鼠、拉泡泡糖的动作。

2、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帮助自己更合拍的表演。

3、知道泡泡糖会给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环境。活动准备:磁带。

活动过程:

1、(师)有一种小动物,走路走得很快,还会吱吱叫得,它是谁?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有一天,有一只小老鼠跑到草地上去玩,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教师有节奏的念四遍,一边念一边用手在腿上做动作)

(1)小老鼠在什么时候往两边看的?在哪两个字看的?我们一起来一边念一边学,好吗?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 2 ) 我们一起用小手跟着音乐来学小老鼠走路,好吗?

(3)刚才我们用手做游戏,现在要用小脚玩游戏,好吗?

(4)我们现在来听磁带来做,音乐快了一些,你们有没有信心做好呢?

2、(师)小老鼠在草地上玩呀玩呀,它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泡泡糖,于是它吃呀吃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听磁带)幼儿想想猜猜。泡泡糖爆炸了,会粘在哪儿?那怎么样才能拿下来呢?

(1)我的手上就有一个泡泡糖,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我拉泡泡糖。

(2)谁的手上有泡泡糖,我来帮他拉。

(3)拉的时候是什么表情?(用劲、手抖、咬牙、身体歪)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4)听到什么音乐要拉泡泡糖,什么音乐要合起来呢?

(5)你们听最后的音乐,是谁来啦?(猫)

3、(师)想不想学学小老鼠到草地上玩泡泡糖呢?那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游戏。(完整游戏一次)

(1)泡泡糖还会粘在哪儿?那我们在玩一次,好吗?(第二次游戏)

(2)泡泡糖还会粘在哪儿?你们做得和我不一样,好吗?有信心吗?需要我帮忙吗?(第三次游戏)

4、(师)泡泡糖拿下来容易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对不对?你们说,吃过的泡泡糖扔在哪儿?为什么?(把它包包好,带出去扔掉)

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感觉孩子们对这个音乐活动非常感兴趣,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着,并且“小老鼠”这个形象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尽情的表演着。特别是活动中“拉泡泡糖”的动作为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想象空间,有的粘在头发上,有的粘在鼻子上,有的粘在身上、脚上等,这样就使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增强了,也使游戏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在活动中,我也考虑到孩子们在整个游戏中避免模仿老师的动作,而抑制住孩子们的创造力,于是我就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玩游戏时注意了“退位”及我退在后面,让孩子们自己听音乐来做动作,这样孩子们的创造性就发挥了出 来,活动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表演不同的动作。应该说,这个音乐a段和b段比较明显,孩子们都能跟着音乐玩游戏。在“合拍的做小老鼠”的动作时,因为小朋友先用手做,再到用小脚做,然后过渡到跟着磁带做,念的歌词也由慢到快,音乐也由漫到快,所以孩子们掌握得较好。而在做“拉泡泡糖”的动作时,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把握不够,缺少倾听理解的过程,因此在做动作时还不能和音乐合拍。我想:在拍手做拉泡泡糖的动作时,教师可以把这段的音乐清唱出来,带着孩子们做动作,然后再跟音乐做,效果会更好一些的。 篇七:小班音乐“合拢放开”课后反思 小班艺术活动《合拢放开》反思

《合拢放开》是一个节奏非常简单明了、情绪比较轻快的音乐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游戏。活动分两个课时进行,目标分别为:乐意参加音乐活动,并能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已熟悉了音乐节奏的基础上能边唱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对仿编歌词有兴趣,鼓励幼儿尝试仿编并表演。这个活动以它特有的活泼、轻快的节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课时中,幼儿都基本学会了歌曲。今天的音乐课进行了本活动的第二教时。当我在琴上刚一弹出《合拢放开》的旋律,兰兰、媛媛等几个孩子就已经拿出小手来,“合拢放开、合拢放开”地唱开了,她们的动作一下子就把其他孩子的记忆和活跃全部唤醒了。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根据歌词用小手进行表演。由于歌词较浅显易懂,再配合上我的示范表演,孩子们能教完整地进行表演。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手眼协调与动作协调能力。因为在上一次的活动中就已经初步地加上了动作,所以孩子们对动作并不陌生,这一次把要求提得更到位了以后,孩子们的动作也做得更好看、更准确了。

在歌曲的创编部分,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已有的经验及水平。在我发“我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一想,还能把什么也变到我们的歌里?”的问题后,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脸蛋、辫子、肩膀、膝盖、小背、小腿”等都跑到我们的歌里来了,孩子们越唱越高兴,充分让体验自己创编所带来的快乐。活动在孩子们愉快的情绪体验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随着活动的结束也让我再次体会到,一个成功的活动,它的内容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孩子感兴趣的且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篇八:幼儿园小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懒惰虫》教案及反思

教科院12级学本2班 12131020211 郭正强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并较自然地进行歌唱。

2、能在歌曲结束时,及时模仿动物叫声或用语言对问句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3、不愿意做懒惰虫,乐意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活动准备:

一只毛茸茸的小鸡玩具,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座位排成“圆形”,并玩过“点兵点将”游戏。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蜜蜂做工》。

驾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从活动室外面飞进教室,并在教室里边唱歌边表演《蜜蜂做工》。

二、玩“点兵点将”游戏。

(1)教师出示小鸡玩具,问小鸡:“你是小小鸡,你是一只小小鸡?(小鸡没有回答)。

(2)组织幼儿讨论:你们能帮助小鸡回答吗?(如:小鸡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就表示回答)

(3)教师边用《懒惰虫》歌曲旋律唱问:你是小小鸡??“边逐个对座位上的幼儿点小鸡。歌曲唱完,被点的最后一名幼儿站起用“叽叽叽”叫声表示回答。

(4)由幼儿建议,教师边唱其他小动物边点兵点将,鼓励和表扬幼儿大胆地利用相应的叫声进行回答。

三、学唱歌曲《懒惰虫》。

(1)看图片,并用语言表现对懒惰虫的理解。“懒惰虫是什么样的人?”

(2)边玩游戏边听教师范唱,理解歌词内容,教师边唱边点人,唱完后提问:“懒惰虫什么地方痛?” (3)倾听教师第二遍范唱,然后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示一身都是痛。(如牛动身体,双臂抱紧等)

(4)秒年 用手指两拍一下做点人动作,边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四、游戏《懒惰虫》。

(1)学习用语言和动作,坚决大胆地表现对懒惰虫的否定。

教师:你们是不是懒惰虫?幼儿:我不是懒惰虫。

(2)介绍游戏玩法:教师或幼儿扮演点人者,边唱歌边点数寻找懒惰者,当歌曲唱完后,被点到这,必须站起来,大声地否定:“我不是懒惰虫”。

(3)讨论活动:你喜欢懒惰虫吗?为什么?激励幼儿争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学习歌曲

1、以故事理解歌词:刚才毛毛虫和大树爷爷做挠痒痒的游戏,可开心了!咦,有一条毛毛虫还在睡懒觉呢,大家都去叫它:“醒来啦,太阳出来啦!”可是它却说:“哎哟,我眼睛痛,我的肚子痛,我的一身都是痛。”大家怎么叫他都不愿意起床,不愿意做事请。大伙儿生气了,就叫他“懒惰虫”。大树爷爷笑眯眯:“别着急,我来试试”。

2、清唱示范歌曲。

提问:大树爷爷用什么办法把毛毛虫叫醒了?为什么毛毛虫听了大树爷爷的歌会很快起床做事?你听到大树爷爷唱了些什么?

三、情景游戏——唤醒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不肯早起,爱睡懒觉,你们愿意去帮助他们吗? 活动反思:

教育反思范文第4篇

提起笔来,似乎有些笔塞。一学期工作以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而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思考!

我喜欢孩子,喜欢每一个学生,但不是所有的时候喜欢所有的学生。我热爱工作,但不是所有的时候热爱所有的工作。幸好,我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我自认为我有着优良的品质:自主、自律、自强。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同学的重担。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领会精神实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

教育反思范文第5篇

段建华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教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6、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人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根据教育案例的特点和写作目的,从不同视角和侧重面我们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

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3、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4、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5、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6、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7、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8、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

9、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1、研讨型论文研 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6、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

1、自我回顾性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已写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回顾性反思的较好方法。

2、榜样对比性反思

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即以你认为是榜样的教师的教学为样板,将自己的教学与之比较,从而找到优劣,进行扬弃性借鉴。教学中的榜样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较既可以是某个教学案例的比较,也可以是长期的比较,长期的比较借鉴收效更好。我校在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中,坚持实施受助教师听导师的课后再登台上课及教案须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才能上课两项制度,使受助教师坚持以导师为榜样,通过对比借鉴,有效地促进了受助教师的进步和提高。

3、信息提示性反思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信息反馈进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师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感,善于通过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要有敢于正视不足,矫正问题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设计、应用教案。信息提示性反思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克服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障碍,使教与学更好地互动协调。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反思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我们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教师一时都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教学民主的精神,对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载。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在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偶然出现的瞬间灵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决的方法)也要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否则就会不了了之,教学思路就得不到拓展。 指导小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让他们清楚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当前情形与将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多大差距?如何减少这个差距?” 实际上,学习解决问题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相伴随。此外,提取有关信息也非常重要。所谓提取,就是使问题清晰化,去掉多余的信息,以使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然后是展示问题,以便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2、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障碍。有时学生不能顺利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还不能摆脱已有知识和假设的束缚。在教学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要求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但不大要求创造性。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需要创造力的。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答: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育才学校的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评析: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需要知识,更需要爱心和智慧。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也需要用爱心去召唤,用智慧去引导。可以说,在这一经典故事中,陶行知把肯定、表扬的手段用到了极致,也收到了绝佳的教育效果。它启发我们:教师始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相信学生的心,还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以爱为动力,以智慧为手段,走进学生,培养学生,和学生共发展。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在教学中,我一改往日除法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1、改变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学生动手理解整除除法的意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教学中,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反思范文第6篇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国庆假期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讨论,激发幼儿爱国情怀。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安全活动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1、“小朋友们,明天我们幼儿园就要放假了,知道为什么吗?”启发幼儿动脑筋想问题。

2、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就定为国庆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安全、愉快的过好假期。

1、教师引导幼儿:“放假后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2、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有关安全知识的内容。

3、创设情境,提问幼儿:可以这样做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三、总结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不能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2、注意交通安全,不单独走出家门。若外出游玩时,要牵着大人的手,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要陌生人的东西。

3、独自在家时,不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把门关好,不给家长以外的人开门。

4、不能摸家中的药品,不到厨房去玩耍。

5、不能在危险地带玩耍,不做危险游戏;

6、熟悉三个特殊电话号码的用法。

7、要少吃零食,多吃蔬菜水果,吃熟食,养成按时进餐和自己进餐的好习惯。

8、多喝白开水,不吃雪糕、不喝冷饮。吃东西以前要洗手。

9、勤洗澡洗脚,勤剪指甲。

四、活动延伸。

1、请家长在假期中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

教学反思

上一篇:敬老作文范文下一篇:金蛇狂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