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

2023-09-18

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校学生干部是联系老师和同学的桥梁,他们将学生的想法反映给老师,将各项任务传达给学生,在整个学生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也对其整个工作的质量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绝不容忽视。从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现状出发,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

[关 键 词] 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一、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干部更好地发挥干部职能

学生干部是在整个学生队伍当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才能。他们既担任学生的角色,又担任管理者的角色,是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纽带。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团结老师和同学,更快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发挥其干部职能。

(二)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归根结底,学生干部的主要角色是学生,刚刚接触社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其明辨是非,处理好学生会工作与学习生活的关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自然需要其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将双方的想法和意见分毫不差地传达给对方。而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将其思想和行为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学生干部真正做到政治清明,成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推动校园环境向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学生干部又是整个学生队伍当中较为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也是在为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这些人才能够成为未来我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

高校学生干部大多思想政治水平较高,认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能够团结同学和老师,推动校园环境朝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学生干部团队的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很好地开展工作,发挥其职能,处理好校园事务与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使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干部存在功利思想

绝大多数学生干部在担任其职务时,主要是想为同学提供服务,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干部,过于关注学生干部这个身份为其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为同学服务。

2.缺乏针对性的教育

學生干部既是学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担负着“干部”的职能,因此,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如,要加强对其为人们服务方面的教育,保持自身廉洁的教育等。但就目前来说,许多高校也是对学生干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但却是“大帮哄”,缺乏对学生干部的针对性教育。

3.学生干部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学生干部在学习和工作当中都应当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干部往往过多地关注其工作内容,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中,严重影响了学习。

三、做好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优化校园环境,任人唯贤

实际上,许多学生干部在任职时都会向之前的学生干部求教,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干部工作,其身上的一些行为和习气也都会受到之前学生干部的影响,这也是一些干部在工作中产生功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是干部团队拥有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就能够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校园环境本身也是对干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选拔干部之初,要对应聘的干部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设置试用期,使干部团队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对学生干部进行针对性教育,使其能够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学生干部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担任着多种角色,一方面是学生,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因此,在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廉洁意识和辩证思维,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为同学服务。同时,培养好学生的辩证思维,让他们了解自己还是一名学生,不能够顾此失彼,使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是连接同学与老师的纽带,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任人唯贤,优化高校学生干部团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晓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 高教学刊,2016(6):222-223.

[2]王火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上)[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70-75.

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某校的“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时间是每学期的12周至14周的时候,范围是全校学生对该学期的所有任课老师,方式是由学生在教务系统的网上评教专区进行评价。评教的指标体系中共设计十个指标:

A能够按课表规定时间上下课,不迟到早退;

B教学内容准确,易接受理解;

C课堂教学使用普通话,表达清晰,不照本宣科;

D课件制作(或板书)规范认真(体育老师专业能力强,示范动作准确娴熟); E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F能有效把握教学秩序、课堂气氛活跃;

G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合理布置作业并能认真批改(体育老师能够进行适当课外辅导); H有课后答疑,学生有问必答;

I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J我对教师的总体评价。

评教方法是学生对其任课教师按以上每项内容评分,分值为1~10分。不区分具体课程,将该教师的所有学生在每项内容上的评分作简单的算术平均即得到单项分值,将十个单项分值直接求和即得到最终的评教总评分数

目前,该校现行的评教计算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十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如A,D等)的评分因人差异不大,这时平均值有较好的代表性;但有些指标(如E,I等)的评分会因主观认识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这时平均值的代表性较差,显然直接将十个指标的平均值作简单求和,有些不妥。

其次,若一名教师担任难易程度不同的几门课程,在某些单项指标上的得分会因课程的不同有所差异,这时直接在不区分课程的情况下直接将所有个体的评分求平均作为单项得分,也是过于简单的;或不同的教师担任难易不同的课程,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总评分用于教师间的比较,公平性欠缺。

最后,在评教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可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某些学生存在着对教师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差评,这对于教师的辛勤教学工作也是不公平的。

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当代大学生是国民经济法制、国家社会建设的人才。在当前社会环境中,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状态等情况, 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更加投入的学习是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由此可见, 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开展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相关社会团体组织, 基于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及道德法制规范, 有目的地对参与其中的成员开展精神上的教育, 并借助该种途径帮助每一位参与成员养成满足社会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又是帮助执政人员解决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3 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教育形式单一, 只在课堂上教授。当前高校进行思政课程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非法律专业, 对法律只是不甚熟悉, 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掌握到核心。而公共基础课又有沉重的教学任务, 这制约了教师的进修学习, 大部分教师是以自学形式来提升专业能力。因专业水平与素质的缺乏,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片面地讲解法律条文, 缺少对价值理念的剖析与引导, 无法促进法制教育的发展。另外, 由于安全法制教育实践平台的缺失,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法制教育仅仅只有在客厅上讲授, 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体验,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第二, 侧重知识传授, 忽视意识培养。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安全法制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律常识的普及, 而不是进行法律意识到培养, 将安全法制教育的重点放在法律规定的记忆上, 忽视了法律原理的讲授。这种安全法制教育形式难以在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的教育目标也无法实现。第三, 注重课堂教学, 忽略实践活动。若想强化法律意识, 则应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法律情感, 强调法律信念。尽量在法制教育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使其深入体会法律, 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法律信仰,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切身体验较少, 主要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 缺少对心理体验的考虑。

4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策略

新形势下, 高校应当紧紧跟随发展前进步伐, 不断开展改革创新, 强化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借鉴, 切实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可以将下述策略作为切入点:

4.1 构建健全安全法制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 并且其还具备强烈的理论色彩及可靠的指导效果。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应当革新观念, 将安全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推进其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有效相融。首先, 高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 应当制定安全法制教育计划, 不仅要权衡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引入安全法制教育, 还要结合安全法制教育实际情况,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 制定出科学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案。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应当构建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纳入进传统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统一, 促进安全法制教育的严格实施等。唯有如此, 高校安全法制教育方可不断趋向于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 构建起健全体系, 实现安全法制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其次, 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应当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理念, 提高对全面社会、国家、自然环境安全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效关注, 切实提升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自然环境安全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积极促进我国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最后, 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应当革新传统安全观念, 以发展的视角提高安全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努力与社会发展变革保持相一致的步调, 强化对非传统安全法制知识的有效学习, 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法制教育、文化安全法制教育及环境安全法制教育。

4.2 推进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 高校应当提高对安全法制课程教学的有效重视, 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设计大学生安全的对应法律法规开展法律汇编整理, 打造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及过硬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安全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法律意识的有力途径, 应当从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知识着手, 引领大学生提高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有效认识, 掌握应对各式各样突发事件的流程, 科学使用应对方式方法。另一方面, 在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同时, 还应当凸显第二课堂优势, 运用各式各样的安全法制教学方法。首先, 依据相关案例、事故发展规律, 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 为大学生制定科学针对的安全法制教育计划、预案, 及时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就好比, 对于突发事件而言, 可依据其“安全→麻痹→量变→爆发→警惕→严控→安全的发展规律, 防止大学生遭受源自生命、事故、疾病等带来的安全威胁。其次, 借助各式各样形式开展安全法制教育。

4.3 推进安全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开展

首先,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应当确保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并重。作为上层建筑的两个不同范畴, 法律是制度范畴, 道德是社会意识范畴。人们常常提到,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即便法律与道德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然而道德教育依旧是推进安全法制教育的一大前提。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切忌在大学生突破道德底线后再去讲安全法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可为安全法制教育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对大学生认识法律、掌握法律, 直至在社会生活中正确运用法律均可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校安全法制教育中, 应担逐步强化道德教育, 不可让学生将法律知识片面视作为一项生存的技能或工具。其次,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应当确保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并重。本质上而言, 法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换而言之, 法指的是国家依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建立或者认可, 并以国家强制力确保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统称。社会主义法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彰显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群众意志的法律制度, 其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守法等内容。国家的法制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而, 引导大学生推进政治理论与法制理论的有效相融, 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有效认知, 是培养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一大前提。

4.4 依据法制教育规律, 编制科学的教育计划

法制教育的本质为理念性教育, 为此, 应合理延长教育周期, 适当调整教育计划。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 分离法制与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 不要将法制教育周期局限在某个学期或者某节课堂上。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应合理安排法制教育, 在教育初期主要采用课堂教育的形式, 并通过笔试来考查学习成绩。在中后期可以采用社会实践的形式, 并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进行学习成绩的考查。

5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法制教育能够实现普及法律常识、培养法律人才、降低犯罪的作用,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依法治国的指导下对法制教育引起过度重视, 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鉴于此, 高校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 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 强化对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主要困境的深入分析, “构建健全安全法制教育体系”、“推进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推进安全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开展”等, 积极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 分析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提出“构建健全安全法制教育体系”、“推进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推进安全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开展”等策略, 旨在为如何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 曾利.大学生安全法律教育初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1 (3) .

[2] 崔江涛.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分析[J].长江丛刊, 2016 (34) .

[3] 包芳.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1) .

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推动高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之初, 高校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 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 会计核算工作量加大、信息系统不配套、预算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各部门的工作不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出, 过去在分散支付制度下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新的支付制度下已经不能使高校适应国库管理改革的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若想顺利的取得财政资金, 顺利的完成各项业务, 必须转变观念, 加大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 对高校的资金使用提出了要求。高校在使用财政资金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预算, 即每项支出都要有对应的资金预算才能进行, 每项支出都要根据其性质特征采用规定的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方式进行, 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无法通过审核, 无法支付。因此, 高校必须安排精确的年度资金使用计划, 事先要充分调研、详细了解本校各部门所需的经费数量和用途, 掌握全校计划年度的教学、科研等活动的资金需要量, 采用科学的方法申请财政资金和使用财政资金。这意味着过去的财务管理理念必领转变, 财务管理水平必须提高, 财务管理方法必须改进。

因此, 可以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推动了高校科学有效的规范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二、促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突出优势在于:实时监控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明确把握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收入和支出方式有法可依;财政资金放置于国库单一账户之中, 方便了统一管理和调配, 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保证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这意味着如果高校的支出项目不符合规定, 被审批部门否决, 相关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将无法开展, 严重的会影响高校今后的发展。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高校工作者逐步意识到必须加强预算管理。首先, 从思想意识上, 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评价是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点工作;其次, 转变预算管理理念,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在编制预算前充分调研, 编制时科学严谨, 对不同的项目采用相应的编制方法, 确保实际支出有资金保障;再次, 在使用资金时, 强化了预算的执行力, 确保支付能够顺利进行, 避免影响学校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最后, 建立了评价体系, 跟踪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总结以往预算编制的优缺点, 为确保下一步的资金申请与使用做好准备工作。

可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预算水平和加强执行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降低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申请的预算额度使用财政资金。当高校需要支付时, 要接受财政部门的审核, 财政部门对高校的财政资金使用实现了全过程的监控。高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培训, 对制度的精髓、要点掌握的越来越深入, 在财务管理、预算申报、资金使用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 增强了用款方案的计划性和规范性, 提高了预算管理的严谨性、科学性。而且,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后, 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转, 缩短了财政资金在下拨过程中的在途时间, 高校的资金使用时间有了保障。资金的及时到位, 财政部门对资金的实时监控、高校自身管理规范性的加强, 保证了专款专用, 杜绝了挪用资金, 各个项目的资金都可以落实到位, 高校向银行贷款维持运转的需要大大减少, 摆脱了还贷、支付利息的沉重负担, 财务风险随之下降。由此可见, 正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促使高校认真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避免了贷款, 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

四、促进高校加强经济责任制

高校一般都规模较大、部门多、资金需求不确定性大, 业务复杂多样, 仅仅由财务部门负责规划资金预算是不够的。这促使高校为保证资金需要,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必须完善经济责任制。首先, 加强财务部门与各部门的沟通, 要求各部门积极参与预算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的制定;其次, 将高校整体的目标分解到各部门, 将各部门参加财务活动制度化, 完善经济责任制, 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再次, 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这样, 高校各个用款部门都有责任确保其每项支出严格按计划执行, 用款单位与资金部门密切配合和监督, 解决了以往资金支出随意, 不能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问题。由此可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 改变了以往高校对资金的管理模式, 促进高校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 为合理的申请、使用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 对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强化预算管理, 降低财务风险, 完善经济责任制等四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建立与上下级的沟通机制, 推进会计核算基础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应积极配合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前进的步伐, 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提高业务水平, 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单位的要求, 探讨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的影响, 指出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 2014 (12) .

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1 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我国具有极为辉煌的历史, 科学技术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除了“四大发明”之外, 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机械、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等方面都有许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卓越成就。有资料显示, 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 其中中国170项。李约瑟认为, 近代以前,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李约瑟还列举了公元后15个世纪内中国完成的一百多项重大发明和发现, 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接二连三地传入欧洲, 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重要技术基础。我国历史上不但留下了丰富的科技史文献资料, 而且还留下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基因载体——实物资料, 它们凝结着古代先民的智慧, 昭示给人们的是古代人类的生存能力、古人对自然的挑战以及坚韧和大无畏的精神, 这无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科技史研究所揭示的信息, 可以使我们学习古代人那种兼收并蓄, 包容博大的情怀和精神, 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实践, 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 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在人类科学史中, 曾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崇高品德的科学家, 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布鲁诺、华罗庚……他们的道德、修养、情操、科学合作、献身精神等品格能够给学生以无穷的榜样力量, 为学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外, 科技史的教化功能正如萨顿所说:随着“科学史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史知识的广泛传播, 将有助于我们发展一种新的人文主义。只要理性地理解科学史, 就能使人具有同情心和宽阔的眼界, 不断提高智力和道德标准, 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 学习科技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文理分科教育, 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由于文理分科教育模式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 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教育家梁思成曾指出, 中国的教育应该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 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 搞理的不懂文, 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目前中国“半个人”的问题普遍存在[2]。此外, 目前中国各级教育之中, 由于应试教育盛行于, 学生往往只学习知识, 而较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授人以鱼的教育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很难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科技史是一门交叉学科, 理科学生学习它, 可以更加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和启迪他们的科学思想。文科学生学习科技史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 对科学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增进他们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 科技史教育不光是讲授科学知识, 更侧重讲述科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们的思考, 使学生在科学修养、人文素质、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思辨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普遍的提高。正因为如此, 科技史公选课是一门真正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这也是科技史公选课在很多大学受到广大文理科学生的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

4 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科技史除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之外, 科技史还让我们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时至今日, 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在我们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在忍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核辐射……而且很明显我们过分依赖科技, 唯科技之马首是瞻, 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科学史告诉我们,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必须与人类、自然和谐发展, 否则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科技不应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我们不能过分迷信科技。通过学习科技史, 学生往往可以以史为鉴, 清楚地认识到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点来看, 科技史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学史使人明智。中国是一个重史学的国家,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我们更不可以不懂科学技术的历史。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众多,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科技史课程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物质文化的丰富,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日益增长, 科技史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校科技史公选课教学也会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相信高校科技史公选课教学也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摘要:科学技术史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在高校开设科技史公选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引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关键词:科学技术史,教学意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报[N].l995, 4 (21) .

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 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1]”。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某些西方文化和节日, 在连它的起源、背景和意义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 就盲目跟风和追棒;而相伴着自己成长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则遭到了冷遇。青年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西方文化和节日, 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 这种现象的危害十分严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 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所以,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和有效途径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务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 可使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目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通过积极发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 对我国最为重要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开展主题鲜明的主题团日活动和文艺晚会等活动, 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优秀传统。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引领广大师生学好、用好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通过各种措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学习和传播平台, 使广大师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和有效途径。

(二)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还是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蕴含的思想理念, 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 也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倡导青年大学生要争做“有理想、有追求, 有担当、有作为, 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爱生如子, 用实际行动践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 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通过各种措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树立民族自信,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三)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下,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整日沉溺网络、学习懒散无心向学, 缺乏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甚至存在考试作弊、生活攀比奢靡、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高校利用屈原以死报国、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辛弃疾忧国忧民、文天祥宁死不屈、邓世昌驾舰撞寇等典故开展爱国教育, 引导学生把国家荣辱兴衰与个人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增强国家认同和树立民族自信。利用“仁者爱人”“立己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路借米”“孔融让梨”等名言和典故开展社会关爱教育, 引导学生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 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利用勾践卧薪尝胆、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萤囊映雪、愚公移山、铁杵成针、曾子杀彘、季布一诺千金、商鞅徒木立信等典故开展品格修养教育, 培养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韧豁达和诚实守信等优秀品格。高校利用良好品德和传统美德,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 纠正大学生不良之风和行为, 塑造良好品格。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深化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书香校园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大学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笃实宽厚、克己奉公、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修身之道、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等人文精神, 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而又丰富的资源。高校应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传统节日主题团日活动、国学知识竞赛、中国最美诗词大会和节日文艺晚会等,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言行, 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直观地把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高校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加大凝练和提升校训内涵, 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加强教学楼、校道和宿舍区等建筑的内涵命名, 改变直接用“第一教学楼”“第一宿舍区”等方法命名, 教学楼可冠以有文化内涵的比如“文津楼”“文渊楼”“博学楼”等名称;宿舍区可用代表不同优秀品格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等命名,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 加强校园文化内涵。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加大对图书馆、校史馆和各类公告栏的建设力度, 将其打造成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阵地;建设中华优秀文化长廊和体验馆、树立名人雕像和悬挂名言警句。高校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形成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书香校园, 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师生的文化基因。

摘要: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和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书香校园。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7-01-26 (006) .

上一篇:区域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中队委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