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

2023-12-05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第1篇

消防部门是国家防灾防损的行政执法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消防部门在很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力, 特别是在建筑工程消防审核 (备案) 、验收 (备案) 、火灾调查等方面具有最后决断权。因此, 消防部门除了平时的灭火和抢险救援, 认真履行好人民和政府赋予的神圣职责外,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消防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在平时的工作中, 应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隐患检查中去, 做到防患于未然。企业参加保险后, 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火灾事故, 保险公司按照理赔程序调查取证, 查勘定损、定责、核损, 但在最后火灾原因调查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还要依赖消防等部门的大力合作, 并由消防等部门作出认定结论。在损失金额核定方面保险公司尽管有自己的财务和业务实力, 但一般情况下期于和消防部门达成一致, 最大限度取得消防部门的支持。但在实际工作当中, 对火灾损失金额的核定方面, 消防部门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和保险公司达成一致意见, 确定的损失金额或大或小, 或者迟迟不作结论, 保险公司在损失金额的赔付方面也很少等待和依照消防部门的最后鉴定结论, 法律赋予消防部门的核损权力也没能充分行使。如果保险公司和消防部门配合默契, 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把灾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险公司也能为国家集聚更多的风险资金, 从而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少受损失。

2 当前保险与消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 人们对保险与防灾还缺少全面的认识和有力的措施, 在消防部门承担消防监督工作的同时, 消防与保险的都将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企业财产火险投保后, 防火意识淡薄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可能会想“我们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保险”, 以保险代替火灾事故预防的思想相当突出。

二是企业财产火险投保后, 消防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减少了。有的企业财产火险投保费用是如期交付的, 但对过去购置的消防设备, 年久损坏却得不到更新, 人员的投入也相应减少。

三是企业财产的投保导致了一些犯罪现象的发生。在一些企业即将面临破产时企业领导人为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 可能采取故意放火的犯罪行为, 或是图谋赔款向保险部门虚报夸大火灾损失。

四是企业财产火灾投保后, 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工作的担子加重了。

3 保险业与消防界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路径

3.1 在保险防灾防损资金上的合作

消防部门虽然是国家的行政执法部门, 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社会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整体工程, 只有在社会各方各尽其能、各施其责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消防社会化的目标。保险公司在灭火救援中, 也有减少火灾损失、减少事后赔偿的需求。保险行业除了履行自己的防灾防损义务之外, 要利用消防部门的行政管理手段, 从维护各自公司利益出发, 应该把有限的防灾防损资金集中起来, 集中投入到消防部门, 缓解政府财政, 贯彻落实和责任兑现工作, 相互联动, 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把防灾防损贯穿于整个保险过程。

3.2 以立法的形式, 强制企业参加保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在加强社会安全管理、防范灾害事故发生、为国家集聚更多风险资金、确保社会平稳发展方面, 保险和消防部门应密切加强合作。消防部门可以利用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责, 敦促和建议政府以立法的形式, 要求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一旦造成损失、后果比较严重的煤炭、化工、有色冶金、建筑、石油、大型商场等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和行业强制参加保险。这样, 一是企业可以更好的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确保国家财产少受损失, 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地保障, 二是可以有效的总结高危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和手段, 逐步扩大强制保险的范围, 最终实现“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工作目标。

3.3 创新保险产品, 联合开展防灾教育

增加保险产品, 建立“火灾公众责任险”, 消防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予以推广提高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系数, 增强保险公司对可能发生恶性火灾的保障能力。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火灾公众责任险”等险种, 通过消防与保险的双重力量予以推广, 扩大参保范围。这样, 既可以增加保险费收入, 也可以通过差别费率促使管理者自觉减少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隐患。同时, 参保单位即使发生了火灾事故, 受害者也可以获得更有效的经济保障, 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3.4 加强信息沟通,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保险公司要对所有符合防灾防损规定并且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保险信息资料库, 并与消防部门建立信息的资源共享;消防部门在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投保企业存在火灾隐患, 要及时通知保险公司, 由保险公司出面通知企业进行风险隐患整改或提高承保费率, 防范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通过合同约束、费率调整等手段, 共同防范火灾隐患, 从而达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的。

3.5 在火灾原因、财产损失认定方面双方应加强合作

将火灾财产损失权的认定, 以立法形式交给具有一定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因为财产损失核定涉及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多种专业知识, 交由消防机构核定, 因消防部门在人员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火灾调查工作中由于缺少系统全面的技术性规定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因此, 规定标准以内的火灾案件由消防机构负责调查, 标准以外的案件由消防、保险等社会单位共同负责调查。这样, 给保险行业安全评估部门赋予了权力, 以确保火灾财产损失核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总之, 要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除了不断转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弱化行政干预色彩, 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宏观管理的能力之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保险行业对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应该尽快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各项研究, 将保险行业融入消防安全监管体系。

摘要:消防机构与保险行业应相互配合, 加强对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共同研究加强火灾预防工作, 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双方的发展, 全力发挥消防与保险的作用, 才能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消防,保险,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丽军.论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制度[J].保险研究, 2008 (4) .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亮点,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机遇与调整。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与“一带一路”结合等方面,论述了构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发展路径

已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强调中国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清楚的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以此科学谋划,铺设发展的路径、构建发展的着力点,这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在机遇与调整并存的背景之下,要求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从科学发展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一、“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十二五”的完美收官,“十三五”跨步走来,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新的发展要求,强调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完成经济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迎来机遇,但也面临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谋划,立足全局。“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完成经济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步入改革深水区,如何在新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实现经济转型,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是我国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正逐步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面临新的转型困境,也迎来诸多转型发展的契机。一方面,传统粗放型经济难以适应新的经济业态,这就需要中国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立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创新型经济的战略性发展;另一方面,转型是一个过程,存在诸多的阻力,僵化的发展如何在转型中得到解决,有待进一步的推进。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处于平稳状态,通过经济增长速度的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因经济下滑而造成财政困难;通过优化结构调整,避免就业紧张等问题,这一系列的发展,需要中国经济的转型。

(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首先,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在老龄化的影响之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出现提升,劳动力竞争优势减弱;其次,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推进面临挑战,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需要升级或淘汰;再次,我国区域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区域差距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面对挑战与机遇,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确保调控有力。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机遇,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谋划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两个转变、一个优先”着手,实现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进而发展创新型经济。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的建设,在于开辟以下道路:

(一)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政策的出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步入深水区的中国经济,也暴露出经济增长的不利面。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今,经济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加,生态环保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要求我国应从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均衡社会发展资源。首先,我国经济增长平稳,在平稳态势下,应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要齐步走,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其次,产能过剩、高能耗产业,需要在经济增长转变中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我国在钢铁、煤炭等领域,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需要在协调发展中逐渐消化;另一方面,资源消耗过大,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我国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资源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从部门优先向功能性优先转变

新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的发展挑战,如何在谋划布局中,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策上从部门优先向功能性优先转变。首先,我国在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促进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在粗放型经济向创新型、高新产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家从功能性优化着手,推进产业的健康转型发展;其次,我国在过去,政策部门优先的局限性比較明显,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紧密联系实际,制定科学的功能政策,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创新与知识资本积累的良性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体现,应突出创新与知识资本积累的转变,强化知识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体现创新型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应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特别是资本的良性转变,应注重创新环境的优化与培养,这是新时期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无论是基于战略性发展,还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进,都强调创新与知识资本积累的转变,发展创新型经济,盘活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三、构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关键在于如何立足国情,创设更具创新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点在于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搭建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并且,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与“一带一路”结合,以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集中化进程发展

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国在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率。从发达国家来看,城市化发展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更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新与知识资本积累转变中,应依托城市化进程,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过去城市发展粗放,面临诸多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应走科学化道路,转变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逐步深化集中化城市进程,这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面向未来发展,聚集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率在55%,这与中高等收入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说明,我国在城市进程中,有待进一步推进,同时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大力促进城市化进程推进,并作为“十三五”期的工作重点。

(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一方面,我国民众的消费观念有待转变,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构建和谐文明的消费理念,这是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之下,我国经济社会需要扩大内需,更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与“一带一路”结合,促进中国经济新发展

在“一帶一路”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应抓住发展契机,充分与“一带一路”政策相结合,进而拓展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新发展。为此,一是要强化“一带一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与“一带一路”政策的紧密联系,进而全方位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共享发展;三是未来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在于改革、人口 “ 质量红利”以及新技术革命,这些都应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应落到实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中国深入改革开放建设的作用结果,更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发展路径的铺设、发展着力点的构建,为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应突出发展与改革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着力点,则应突出中国的实际,从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与“一带一路”结合等方面,谋划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远.新时期改进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01).

[2]郭菊红.浅谈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7(13).

[3]王尊民.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重大任务[J].商场现代化,2015(06).

[4]周铁军.新时期视域下试论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

[5]郭晓风.新常态与新思路—论新时期江苏宏观经济调控路径[J].江苏商论,2014(07).

[6]陈大荣.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调控发展的着力点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日趋社区化的进程, 幼儿园已成为社区内的一个有机成员, 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既明确地是为社区全体成员服务的, 又明显地受社区内全体成员及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区内的人力, 物力及文化环境等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 对这一资源的认识和合理利用将对幼儿教育的进步以及幼儿园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社区内全体成员也因幼儿教育及其向社区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并受到开放了的幼儿园先进教育理念的积极推动和辐射。

这体现了当代幼儿园教育开放性的特点, 幼儿园在主动向社区开放的过程必须取得社区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与社区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互动关系,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 加大园区宣传力度, 普及教育互动理念

1.1 传播校园文化, 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社区的小环境, 幼儿园内优美的环境, 良好的师资素质, 活泼可爱孩子都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标志, 幼儿园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展示宣传自身的独特风采, 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各项行为准则等, 不断加深社区各单位对当今幼教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增强社区服务教育的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为园区良性互动奠定扎实的认知基础。

面对社区实际, 树立互利互惠式的教育互动观念。

社区内广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幼儿园要冲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格局, 大胆地走出去, 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多元教育资源, 把社区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阵地, 让幼儿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与之互动, 使幼儿在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中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 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 幼儿园平时要主动深入社区了解各单位资源及其需求, 针对各单位的性质, 合理满足对方的物质需要, 互动才更有效。如, 幼儿园可根据对方的工作性质、需求为对方提供幼儿节目表演, 帮助布置宣传专刊, 定期向超市购买幼儿食品等, 合理满足了对方的物质需要, 这样也会得到对方热情的回报。我们要面向现实, 了解社区需求, 合理满足社区需求, 增强园区互动的物质需要前提, 树立园区之间互惠互利双向服务的互动观念。

2 建立园区联络机构, 促进教育互动制度化

实现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互动, 双向服务, 同步发展, 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才能使园区互动行为由被动任务式向积极主动式转变。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 主动出击, 与社区各单位建立健全几项切实可行的互动制度。

(1) 组成互动联络机构:建立以社区妇委牵头, 幼儿园配合, 社区各单位参与的“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 商讨确定委员会的目标、职责、成员具体分工, 同时指派几位热心的群众当联络员, 使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成为沟通幼儿园与社区间的桥梁。

(2) 建立互动例会制度: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每学期可召开二次例会, 期初让社区了解幼儿园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研究确定本学期园区互动的计划, 与各单位联系的时间, 次数, 方案, 并具体布置工作, 期末进行总结, 听取园区互动工作汇报, 肯定并感谢社区为幼儿教育做出的努力, 同时听取各单位建议, 提出下学期的合作方向。

(3) 确定互动内容形式:幼儿园内部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教育辐射作用, 定期为社区提供幼教信息, 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教育活动, 定期与社区开展联谊活动, 积极送教入户, 为社区提供招生优惠政策等, 幼儿园为社区提供的多种服务可形成幼儿园与社区互动的制度与条款, 向社区公布, 赢得社区的赞许与支持, 从而有效的开展互动。同时, 幼儿园可与社区签订合作的条款, 在幼儿园为社区提供便利的前提下, 要求社区各单位义务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 如开辟社区幼儿天地, 提供宣传幼教信息的场地, 协助幼儿园做好管理, 开通联络电话, 定期向幼儿开放参观地点等。

3 开发园区内容渠道, 增强教育互动效果

幼儿园与社区互动内容与渠道的单调, 局限了互动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主动开发园区合作的多种途径, 拓展园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1 开放幼儿园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

幼儿园内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园的教育资源, 实行与社区资源的共享, 为社区居民与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与服务, 这既能提高社区居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合作程度, 也能为幼儿园自身争取到充足的后备生源, 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每周固定向社区开放园所户外场地及玩具。 (2) 组织社区散居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 (3) 幼儿园结合节日开展的六一庆祝会、运动会、迎新会等可向社区开放。 (4) 为社区居委会及一些社区单位提供会议、参观的场所。 (5) 开展一些与社区互动的活动, 如:玩具交流日、自制玩具展卖日等。以上这些活动, 可增进与社区居民的联系, 扩大受益范围, 使幼儿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服务

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与之互动, 为教育教学服务。 (1) 参观:通过直接接触社区内的事物, 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 如:参观超市、小学等。 (2) 上门访谈:通过与社区内人员的语言交流,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 邀请社区人员来园配合教育:幼儿园要善于利用社区各单位人员的职业优势与兴趣优势来充实教育的力量, 如:请社区警务人员对幼儿进行交通知识教育等。 (4) 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到社区中实践, 在实践中增长眼界, 丰富生活经验, 如:去小学参加升旗仪式, 为社区公共场所捡纸屑、参加社区的喜庆表演活动等。 (5) 信件电话交往:幼儿园可以通过信件、电话与社区各单位交流, 互通需求、互寄本单位的资料、图片, 为教育提供物质服务。

3.3 在社区内设立幼儿教育互动阵地

幼儿园与社区建立了互动网络, 可以将幼儿家长学校延伸到社区中进行, 利用幼儿园专业人才优势, 在社区中定点设立幼教阵地, 在不影响园内正常工作秩序前提下, 积极组织教师在更大范围内作家教知识讲座, 进行科学育儿的宣传;开办幼儿教育咨询处, 解答社区居民关于幼儿教育的困惑与难题;布置幼教宣传栏、黑板报, 张贴早期教育的相关内容;配置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 丰富幼儿园网站中的育儿知识栏, 为社区提供幼教信息服务;开展育儿知识讨论赛、辩论赛;利用双休日, 送教入户等, 带给社区居民最新的育儿理念, 使育儿知识的学习成为社区居民闲暇活动的中心。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纲要》要求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开放性的特点, 幼儿园在主动向社区开放的过程必须取得社区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与社区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互动关系,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幼儿园与社区间有效而主动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就园区之间教育互动的理念宣传普及、机构制度建立、内容渠道开发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形成对策。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这一概念的提出, 内在机理正是来自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即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舆论生态重构带来的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贯通。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一项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体系架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想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旦没有创新, 没有新理念、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如一潭死水, 毫无声息。其优势地位就会逐步丧失, 更不能产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理论贡献和时代贡献。

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又是一项实践创新, 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针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创新, 具体表现为实践过程、实践手段、实践目标的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遇到新的挑战时, 特别是当原有理论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依据时代需求作出突破, 这是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这种突破取得的经验和实践论证, 为理论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是此前在人类传播史、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物。“数与网”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技术与信息内容实现了充分的结合, 大大颠覆了以传统媒体及其内容生产的新闻传播格局, 同时, 互联网的媒体化、社交化、现实化等日益明显的特点, 增进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日常生活中涉及到互联网的方面越来越多, 重构了新闻舆论的生态环境, 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结构, 改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这种立体化的挑战, 注定了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也注定了我们要结合实际, 总结国内成功经验, 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 要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的科学性, 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的提出, 以实践创新促理论创新, 要符合理论创新本身的内在规律。换言之,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闻理论为基础, 符合时代新需求的理论成果, 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 也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基本立场、科学方法。

2.提出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 不能因理论限制实践创新的推进, 需符合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理论总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无须讳言, 理论制度滞后于实践是一种常态。对于一项创新的工作来说, 决不能拘泥于上级的指示, 而忽略现实发展需要的迫切性, 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3.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要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必须形成合力。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是一个理论新学说, 指导的却是实践性很强的新闻舆论工作, 因此要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 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推进工作中密切配合, 在发展中确立共同目标, 共同致力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 发挥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指导实践的作用;

4.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新闻观要想被人们接受, 必须能够彻底地说服人, 让人心悦诚服。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到人民的立场上, 坚持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 顺应人类传播文明健康发展的要求,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和实践创新相辅相成。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徐仲伟(1951),男,四川自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后,美国出现了“财政悬崖”,但中国经济不仅发展平稳,而且“稳中求进”。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因素如社会制度、多党制的党际之争、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垄断集团的恶性竞争等是造成“财政悬崖”的根本原因;中国“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既是中国当前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面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出现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同。

关键词:

财政悬崖;稳中求进;社会制度

文献标识码:A

据2012年11月3日《泰晤士报》网站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发表的题为《总统先生,你的首要任务:经济》的文章中说:随着美国总统投票结果的出现,“投资者将更关注美国经济是否在‘财政悬崖’边缘步履艰难”。因为美国的一系列短期赋税减免计划将于年底结束,而政府开支将大幅削减5 600亿美元,这些措施总共将令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1]。

10月29日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文章也说:这几个月来,一方面是美国消费者不可思议的乐观情绪,另一方面却是失业率仍然高达7.8%的客观现实,特别是各种规模的企业如今都在削减投资规模。过去三个月,非防务领域资本货物订单量下降了17.8%,创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即经济衰退最严重的那几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据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首席执行官们比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任何时期都更加悲观。摩根大通银行分析师塔尼斯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大选后,人们视线的焦点将转向“财政悬崖”,美国经济可能再次衰退。

无可否认,近年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美国也采取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对措施。如:大规模地向市场投放资金以刺激经济复苏,尽量挽救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行业,加大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如新能源产业等,力图实现美国经济复苏。在税收方面,他们也不断地强调并力图做到与教育、基础设施和科研研发相关的联邦预算不削减。但即使是这样,去年10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12财政年度赤字仍然突破了1万亿美元。随着“财政悬崖”的可能出现,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为解决所面临的“财政悬崖”问题,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恶斗。虽然最终在2013年1月1日晚达成协议,避免了暂时性的财政直接“坠崖”。但是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变,现在通过的方案是把眼前的矛盾拖向了日后:将国防和国内计划的开支削减推迟了两个月。若两月之后达不成协议,仍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这也势必会继续给美国乃至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中国,近年来不仅同样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随时处于西方经济贸易保护主义的纠缠和某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封锁中。但是,经过中国党和政府的积极思考和科学应对,即使是在2012年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按照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总方针,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仍然使中国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在中国,2012年GDP的增长速度达到了7.8%。在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突破30 000亿大关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2012年11月9日中国官方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中国10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上升1.7%,预期上升1.9%,前值上升1.9%;10月的 PPI年率下降2.8%,预期下降2.7%,前值下降3.6%;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率上升14.5%,预期上升14.0%,前值上升14.2%; 10月的工业增加值年率上升9.6%,预期上升9.4%,前值上升9.2%; 1~10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率上升20.7%,预期上升20.6%,前值上升20.5%。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情况是不错的。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同样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呢?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性因素导致美国出现“财政悬崖”

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阶级之间的某些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贫富两极分化始终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护资本家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一直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统冶阶级最主要的职能,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向。

1.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出现周期性衰退

私人占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实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旦失去了私有制度的支撑,资本主义的根基就会立即发生动摇,资本主义的大厦就会倒下,因此资产阶级从来就视私有制为它的命根子。由于资本主义始终固守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传统社会制度,这就自然会使资本主义经济难以平稳发展,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永远是无法调和的。尤其在一些涉及国家发展的根本性经济领域和高技术领域,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必然会使其中的某些方面出现畸形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发生几次经济危机的原因都是如此。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出现的起因,就是美国金融业为了自己的私利在房地产信贷问题上的爆发式发展和国家对其监管的失控。美国经济运行的客观现实,最终将其经济推向了一种艰难境地,使美国的经济,特别是美国的财政走向“财政悬崖”。

2.资本主义多党制的党际之争导致其经济治理的分歧

多党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为了他们各自的既得利益,在一个国家内部,在各种不同的利益上形成分歧、派别的产物。多党制的各个党派之间始终会为了自身狭隘的既得利益,随时进行各种各样的利益之争,甚至发生极为尖锐的冲突。不同的党派和不同势力,一定会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对社会的资源进行抢夺,对社会的成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竞选欺骗。在这次解决“财政悬崖”的过程中,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就一直为着自己的利益,针对是否向富人征税,征多少税和是否削减政府财政赤字和削减多少财政赤字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争吵不休,悬而难决。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美国政府及时做出解决经济危机的决策,拖垮了美国本身就极其脆弱的经济,还会使美国在实施国家经济层面的治理时,不能及时弥补“财政悬崖”等方面形成巨大的裂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裂痕不仅没有得到弥合,反而还有继续延伸和扩大下去的趋势。2013年元月1日,虽然他们通过极其艰苦的谈判暂时达成了解决“财政悬崖”的初步方案,但正如事后法新社评论所说的那样“在所谓‘财政悬崖’的问题上,有的参议员怒斥美国国会的机能不良无可匹敌”[2]。在美国国会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女参议员芭芭拉·米库尔斯基甚至狂怒地表示:目前的僵局是她当议员35年以来的“最差状态”[3]。

3.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经济走向无序和混乱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极力推崇的经济发展路径就是自由资本主义。特别近些年来,他们所极力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更使美国的经济走向了极度的无序和混乱。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出现以前,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金融寡头,一直是新自由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在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与世界经济都处于极大的衰退之时,美国的不少人仍然死死抱着他们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那一套不放。就是在2012年的一段时间里,奥巴马在他的竞选演说中,仍然是首先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是美国繁荣的推动力。”[3]这样发展的结果,不仅使美国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无序和困难,而且会将美国整个的经济发展引向更加的混乱。美国政府的财政也会面临随时都有出现“财政悬崖”的可能。

4.以金融为主的贪婪垄断集团造成美国经济的恶性竞争

美国的金融垄断集团,长期以来一直垄断着美国经济部门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流通的份额,控制着各个领域经济的走向。他们掌握着绝大多数金融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操纵着国民经济的命运,甚至控制国家的政权与其他社会资源。据统计,美国的垄断集团不仅在国际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行干扰和控制,而且在他们国内也总是企图控制和把持整个经济发展的命脉。从表面看起来他们有的时候似乎也很团结,比如在2012年10月,包括高盛、思科和波音等在内80多家美国大公司就集聚到一起,向联邦政府施压,要求减少联邦政府的赤字;但另一方面,各垄断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又随时在进行相互的倾扎。在他们各自的根本利益面前,是绝对互不相让、相互攻击、尔虞我诈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仅在各大垄断银行之间,互相扯台与相互恶斗的例子就比比皆是,这样做的结果自然会导致美国经济的再次恶性膨胀。据福布斯公布的2011年美国最大的50 家银行的数字统计,排名前两位的摩根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的资产就已分别达到22 744.1亿美元和22 196.3亿美元,而在排名第49和50位的银行,其资产分别只有1 949亿美元和1 942亿美元。可是美国对于那几个头号的垄断银行却频频出手相救,就连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迈克·汉纳在其所写的文章中都说:“在美国,政府对银行频频出手相救体现出贪婪超越了理性。”[4]另外,在美国的其他垄断领域如军事工业、信息产业等垄断集团与金融垄断集团的斗争,也随时尖锐地存在着。他们这些垄断集团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的相互争斗,不仅会使美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无序与混乱的结果,而且也自然会造成美国“财政悬崖”的出现,影响到美国政府对于解决“财政悬崖”等各种问题的决策。

5.美国政府挽救经济危机的决策违背科学知识和经济规律

无可否认,在最先由美国引发的这一场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出现以后,美国就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时至今日,美国金融领域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美国的工业实业长期一蹶不振,就是在它的高科技领域,也是一批又一批的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美国经济的GDP几乎处于停顿的状态,最多的时候其增长也只有1%~2%左右。美国全国的失业率长期处于8%~10%之间。所有这些,使美国在经济领域乃至在国际政治领域、世界军事领域和文化输出领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挽救美国日渐出现的发展颓势,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不仅是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而且很多决策是完全违背经济规律和起码的科学知识的。比如,在经济危机出现之后,美国不是首先把挽救经济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去控制市场的违规行为,积极地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解决美国大多数人的民生问题,协调和处理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等方面的关系,而是首先拿出大量的财力对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寡头进行救济,即所谓的“救市”。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反而使美国金融界的垄断者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和变本加厉。对于这一点,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在今年1月4日发表作者吉莲·泰特的文章都说:“美国公共债务出现爆炸式增长,制定的政策总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无法落实长远计划。”[5]可见,这一系列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经济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完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6.美国霸权文化形成的自傲心理使其不能在自身寻找出问题的原因

多少年以来,美国始终以世界超级大国自居。在他们眼里,美国从来都是完美无缺的,美国的政治是最为优秀的,美国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也是无可挑剔的。只要美国的经济出现问题,就一定是外国势力对美国的挑战和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自始至终都没有也不可能从自己方面,特别是在本国和国际金融垄断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地把各种各样的责任都推到别的国家身上。比如在这次危机中,他们一会儿说是中国在操作货币汇率,一会儿又说是中国等国家商品的出口妨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一会儿又说是欧洲经济的债务问题拖住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后腿,等等。总之,作为美国这样一个世界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其他的问题上,他们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作为超级大国的思维模式、文化心态与行为方式,就是美国永远是最正确的,美国的一切都是最完美的。这样的结果使美国政府与各界都不去正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去分析本国存在的原因,去思考如何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革。这样,美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步步地走向停滞、僵化和混乱,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二、“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呈现一派生机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讲,中国经济的历史积淀、现实基础、总体状态和在某些方面的治理方式与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许多差距的。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发展目标,遵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按照“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同样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风险面前,不仅克服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排除了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阻力,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而且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这也是让人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的。

1.“稳中求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把准的一贯基调

“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虽然是中国政府近年才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针的近十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是首先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在保持经济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再努力推进发展的。这不仅体现在对经济的发展制度、发展态势、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的要求上,而且在今天的工作中,也是坚决反对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重视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平衡性与协调性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的。同时,中国政府一直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坚持把发展经济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作为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地利用国际国内的一切有利条件,抢抓机遇,狠抓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在三十多年都一直保持了一种良好、快速发展的势头。正因为如此,才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总量从10年以前的世界排名第6位,发展到了今天的世界排名第2位。所有这些,不可否认有中国政府在其他工作方面发挥的有效作用。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其始终坚持和把握住了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高度重视和反对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坚决杜绝和打击经济发展问题上的投机钻营,强调顾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问题,所以才确保了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与平衡,才使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2.“稳中求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稳中求进”,是在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下才可能实现的。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坚持的始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坚持,不仅从全体社会成员生产资料占有的总量上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地位的稳定,而且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国家政治权利的稳定。其政治权利与经济制度的稳定运行,反过来又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稳定与巩固。我们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内涵上,中国政府不仅积极地促进了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大力促进着公有制以外的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其他各种经济的竞相发展。这种经济体制实行的结果不仅使公有制经济更加稳固,而且使其他成分的经济也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发展。据有的城市统计,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在其经济总量的统计中,非公有制的经济总量已超GDP总量的80%。从这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实现的效果看,它既能保证社会基本经济的稳定与稳固,又能使各种经济得到有利的发展,有效起到能动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稳中求进”良性发展的作用。

3.“稳中求进”是中国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就是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因为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同时又十分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发展的统筹协调与可持续等各种问题。在发展的目的性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这种发展,注重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各种现实问题、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和有效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的高度关注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让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这正如在世界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经明确表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由于中国人民看到了自己政府所坚持的科学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带来的信心与实惠,就更加坚信自己所坚持的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就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另外,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由于坚持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广大人民群众就能够聚精会神地去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的冲击和国内面临的种种困难,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去夺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胜利。由此可见,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有关统筹、平衡、协调的工作,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发展总基调的关键所在。

4.“稳中求进”是对事物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任何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既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又必须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中国政府这些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有效推进经济良性和科学的发展,非常注重对经济与社会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近年来,面对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一方面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千方百计地从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与运行方式、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着手,在处理好经济领域的投资、出口、消费三者的关系,适当压缩经济发展总量,有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连出新招,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通过适当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发展创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民生拉动消费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前几年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2012年,中国政府在有意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极力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其经济仍然保持了7.8%的增长速度。这一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优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这就是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发展总基调的现实作用。

5.坚持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基本控制手段

在坚持经济稳中求进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管理的优势。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科学拟定经济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划,合理地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提出不同领域的经济发展思路,确定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政策,科学地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发展计划,控制经济发展总量平衡,调整产业发展的布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抑制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和税收征管制度,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引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科学地配置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弥补和调节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等,这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发展了服务民生的经济,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国内消费,使目前中国的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5%[6]。就连美国CNBC网站也认为:“中国消费者展现出了对国家经济的信心。”中国人对购物的热情甚至被韩国媒体形容为“久旱中等来的甘露”。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的积极运用,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地出现“稳中求进”的良好势头。

6.“稳中求进”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路径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提出要坚持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而且还专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做出了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等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最近几年,中国在众多的高科技领域,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领域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某些领域甚至走到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特别在发展中国经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中国科技领域先后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科研新业绩。所有这些,在确保中国经济有效稳定地推动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推进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方面,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7.“稳中求进”是中国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和西方的好几个国家当前都面临“财政悬崖”的危险。中国政府经过分析认为,在新的一年里,“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7]。为此,2011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做好新一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就是首先要保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全国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在确保中国经济稳定的同时,努力“求进”,即把握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用好在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科技创新上创造新业绩,在改善民生上做出新贡献,沉着应对当前出现的世界经济危机,争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积极的贡献。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三、结语

中国这些年来通过对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把握,使整个国家的经济不仅逐步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而且步入了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中国2012年的GDP总量已达到519 322亿元人民币,除拥有33 1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外,财政收入2012年达到117 210亿元人民币。而在美国,今天尽管民主与共和两党通过艰难的谈判与争斗,终于在2013年开始的第一天达成协议,暂时缓解了美国财政立即直接坠入悬崖的可能,但美国联邦政府仍然承担着极大的财务赤字。另外,在今后的10年内,美国政府还将再增加4万亿的财政赤字,美国的经济增量一直在1%~2%之间徘徊。将美国所出现的“财政悬崖”和中国经济形成的“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相比较,不难看出,美国的情况是每况愈下,中国却是真正的 “风景这边独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形成两国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形成政府的“财政悬崖”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固有的自产物。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上,不可否认也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在今天,通过对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把握,加上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的指引,我们不仅已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而且还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财政悬崖”将成美下届总统首道坎[EB/OL].(20121105)[20121213].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211/2352719.htm.

[2]美国“财政悬崖”暂避财政危机[N].参考消息,20130102(2).

[3]阿尔佛雷德·麦考伊.美利坚帝国的衰亡[EB/OL].(20110113)[20121213].http://www.guancha.cn/indexnews/2011011353137.shtml.

[4]美联储正制造另一场金融泡沫[N].参考消息,20121109(2).

[5]美国可以借鉴的中国经验[N].参考消息,20130104(3).

[6]胡锦涛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经济[N].参考消息,20121115(1).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重庆日报,20121217(1).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农科类院系有关农业标准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设计、目标及意义,并通过课程教学效果,研究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具备运用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的能力。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概论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465011)、石河子大学青年教师与对口支援高校名师“结对子”培育计划(SDJDZ201509)资助。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生产从产前、产中到产后都需要实现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既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多年来,国家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有关部门和广大农业标准化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同时也看到,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发展历史虽长,但许多工作才刚刚起步,与农业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与问题,急需从多方面继续努力加强建设。

标准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产品产量的增加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各行业之间联系的密切,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就必须制定与实施统一、明确的标准,从而引起了标准化概念和范畴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使之渗透到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

一、农科类学生学习此课程的意义

《农业标准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是从2015年起,我校面向农学类专业学生后期新增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农业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农业标准的种类和体系;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农业质量认证与管理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农业,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范围及任务,农业标准化的地位与作用,中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农业标准的种类、级别和体系,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及监督,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认证,农业标准化与农业清洁生产,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农业标准化效果及其评价方法等,使学生能够具备运用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考核及效果

本课程采取考试考查: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测试学生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考查采取考试形式,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70% ,平时成绩(上课提问、网络在线作业、课堂讨论、考勤等)占 30% 。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最后单凭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的情况。对考核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教师根据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环节、网上学习交流进度等环节综合评定成绩。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使用教学录像、幻灯片、图片册等丰富教学内容,并结合社会热点组织课堂讨论,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讲授基本理论时,要联系新疆本地区的实际特点。比如新疆农产品的认证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前景等。

(2)在保持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必须突出重点、难点,可运用“微课”新手段翻转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及其生产规范知识点做成“微课”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重点、难点知识点印象。

(3)部分章节在教授的基础上,要开展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问题、书写及语言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农业标准化四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选优原理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4)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网络教学材料,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计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师简介、课后习题等,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真正实现课前有了解、课上有讨论、课后有思考的良好效果,与任课教师、同学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使授课更加生动、具有时效性。

四、结语

从接到新增此课程任务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这门课程的建设,从制定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实践,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各知识单元的内容,并掌握了有关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程.农业标准化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2月.

作者简介:

祁亚琴(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精准农业、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通讯作者:刘建国,博士,石河子大学教授。

上一篇:优化农村乡镇财政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