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范文

2023-09-22

智能汽车范文第1篇

在全球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加速,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传感器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被视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

在万物互联时代,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形成了最为活跃的物联网应用市场。但与此同时,我国在物联网传感器方面有待突破。“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感知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在2018中国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上曾表示,中国的物联网经历了七年多发展,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不足。

在物联网各项基础技术中,感知技术是物联网的根底和核心,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物联网需要智能传感器

“IC与MEMS的集成与融合,是传感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高档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沈阳仪表科学院原院长徐开先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中表示。

在全球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加速,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传感器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被视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

传感器技术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 第二代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 第三代传感器是智能型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

智能感知时代,智能传感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6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258亿美元,而中国智能传感器产值约14亿美元。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推动传感技术由单点突破向系统化、体系化的协同创新转变,大平台、大生态主导核心技术走向态势明显,并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布局的战略高地。

2017年,工信部发布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提出了要在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工业领域有所发展。据有关专家预计2019年中国的智能传感器产值将达到35亿美元,国产智能传感器所占比重将达到25%以上,比之前比重提高一倍。

目前智能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和医疗电子四大领域。

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趋于完备。设计、制造、封测等重点环节均有骨干企业布局。国内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已经初步开展,同时一些科研机构已建立起智能传感器中试服务平台,助推我国产业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核心技术缺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同等问题仍然有待突破。

短板:高精度传感器

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目前仍面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同等问题,由此带来的产业安全、信息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在传感器的关键行业,关键技术,高附加值应用上,国际品牌还处于垄断地位。“由于传感器门类众多,技术门槛不一,我国在常规的传感器方面有所布局,但高精度的传感器是短板。”河南师范大学从事物联网研究的教授袁培燕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芯片从国外进口许多产品是“有品无芯”。工业自动化用高档变送器用传感器,如EJA仪表中核心部件传感器,年销售35万台左右,全部由国外或国外在国内的独资企业生产。

汽车传感器几乎被国外垄断,某些特种用途和特殊量程的传感器,如航天、航空、航海专用传感器,国内基本不能生产。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光纖传感器 技术及产品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国内企业的气体传感器技术整体研发水平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对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低端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催化燃烧传感器方面。在高端的红外及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较少,没有成熟的应用技术,高端红外及电化学高端气体传感器及检测仪器仪表依赖进口。即使在低端的半导体和催化燃烧气体传感器方面,在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和工艺方面相对于国外先进技术仍有较大差距。

温度传感器方面,对NTC热敏电阻器,国内企业实力严重不足,90%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占领。极高温、耐辐射、耐高压的温度传感器尚不能批产。环境监测传感器领域空白多,产品少,细颗粒物没有能力监测。

脖子卡在哪?

谈及我国传感器落后的原因,多位专家均表示:技术、工艺以及材料等多种因素使然。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少、系列不全;企业能力弱。

“传感器涉及到研发、设计以及生产等环节。”博立信科技总裁吴云桥向《通信产业报》(网)表示,“我国在材料、制程以及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缺乏积累,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是主要制约因素。徐开先表示,目前我国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在设计技术方面,传感器的设计技术涉及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及现场使用条件;设计软件价格昂贵、设计过程复杂、考虑因子众多;设计人才匮乏,设计人员不仅需了解通用设计程序和方法,还需熟悉器件制备工艺,了解器件现场使用条件。可以说国内尚无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好用的传感器设计软件。

在可靠性技术方面,国产传感器可靠性不高是影响国产传感器大量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电力部门采用国外传感器产品三年不需检修,采用国内产品每季度检修一次,石化部门,重要生产线几乎全部采用国外传感器,而不敢使用国内产品。通常国产传感器可靠性指标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2个数量级。

在封装技术方面,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和封装材料,影响传感器的迟滞、时间常数、灵敏限,使用寿命等性能。从制造成本看,传感器的封装成本通常为总成本的30%~70%。国内对传感器的封装技术尚未形成系列、标准,也无统一接口,因而传感器的外型千差万别,很不利于用户选用和产品互换。

其次,产业化能力不足也是制约因素。目前国内高精度、高可靠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严重滞后于需求,技术水平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产品一致性、可靠性水平比国外低1~2个数量级,产品的品种和系列大约是国外的30%~40%,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不足15%。导致高精度、高可靠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从而被这些发达国家垄断,例如GE公司、Honeywell公司、英飞凌公司、西门子公司、ABB公司、欧姆龙公司、基恩士公司等等。

国内传感器产品不配套、不成系列。徐开先表示, 系列中比较易生产的某些规格尚能生产,且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系列两端的产品往往不能生产,多需国外进口,如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广为应用的、高精度、高稳定的低微差压传感器(量程≤1KPa),高差压、高静压传感器(量程≥3MPa、静压≥60MPa)。

第三,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小。目前国内传感器产品处于发展阶段,传感器品种也不多,企业分散,制造水平低,产业规模小。目前我国传感器企业有1600余家,大都为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缺乏引领技术的龙头企业。

产业分散体现在资金分散、技术分散、企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分散、市场分散等方面;管理方面存在政府部门管理归口不统一、难于协调、多头管理现象;政策支持方面也存在政策支持的集中度不高,缺乏专项计划集中扶持,即使支持也过于分散,缺乏力度,缺乏持续性。

第四,传感器高端人才匮乏是影响传感器发展的最大瓶颈。徐开先表示,由于传感器行业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加之传感器产业涉及学科多,要求知识面广,新技术层出不穷,长期以来很难吸引国际顶级人才投身到传感器行业工作;加之国内由于学科设置不合理,缺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往往搞设计的不懂工艺、搞工艺的不明应用、会应用的不晓设计。造成很多企业缺乏既懂管埋、又懂技术、还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工艺人才和技能人才。

从技术与应用突围

“我们的突破口在于应用。”吴云桥表示,中国巨大的应用市场给传感器发展带来发展动力。他表示,家庭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机器人应用家庭化,带来细分产业传感器应用的新突破。

但应用的突破也需要技术与工艺的支撑。

“国内传感器产业,大部分都在搞传感器应用,特别是在物联网,智能装备方面的应用,而不愿涉及传感器芯片的开发和研究,”徐开先表示,“因芯片研发投资极大,成本高,工艺装备昂贵,资金回收周期长,且技术难度风险大,必须靠国家投资和资助,靠企业是难以为继的。”

徐开先强调,如果不在传感器芯片上投入和下功夫,那可能重蹈“IC芯片”之辙。如果传感器芯片性能优良,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其应用不愁沒有市场。“加强IC与MEMS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徐开先建议,“IC与MEMS的集成与融合,是传感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感器芯片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产业,涉及到研发、设计以及生产等环节。”中国移动北京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总经理肖青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我国在材料、制程以及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缺乏积累,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MEMS为例,它用微加工技术将各种产品整合到基于硅的微电子芯片上,MEMS工艺与传统的IC工艺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光刻、薄膜沉积、掺杂、刻蚀、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等,但有些复杂的微结构难以用IC工艺实现,必须采用微加工技术制造。包括硅的体微加工技术、表面微加工技术和特殊微加工技术。除此之外,MEMS制造还广泛地使用多种特殊加工方法,包括键合、LIGA、电镀、软光刻、微模铸、微立体光刻与微电火花加工等。

同通用芯片一样,传感芯片的生产制作过程尤为复杂。而且,在芯片生产加工中需要的材料中国产材料的使用率不足15%,高端制程和先进封装领域,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率更低,且部分产品面临严重的专利技术封锁。但如果我国不能掌握MEMS传感器的制造技术并主导其生产,无疑将阻碍传感器产业前进的步伐。

业内人士建议可重点放在非硅基的新材料、新机理、新工艺传感器的研究。重点发展应用市场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易于快速产业化的智能传感器及其核心元器件,运动感测组合传感器中的加速度计、陀螺仪,环境感测组合传感器中的压力传感器等。

智能汽车范文第2篇

一、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不少学者专家、实务领域均对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设计出了不少控制系统。如徐坤, 周子昂, 吴定允, 耿文波, 李向东等论述了以STM32处理器中的STM32F107为基础, 研发和设计了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相关控制系统方案, 通过射频识别卡 (RFID) 进行消费结算和信息认证。它能够用在家庭车库中, 也能够用在公共停车场。与此同时, 本控制系统还借助STM32F107强大的网络支持性能, 预留了互联网接口, 以利于系统的升级与维护。这个设计方案严格按照GB/T20234第一、二部分关于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接口与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的诸多规定。

二、研究方法

首先, 文章有计划地整理了这方面的诸多参考文献和研究资料, 借鉴和学习实务界、学术界的诸多科研成果, 研读了国家关于该领域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分析了用户对交流充电桩的环境需求、消费功能和外形结构等。其次, 本课题组采取了比较法, 比较和分析各类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控制系统的相关优点, 其中的设计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 本课题设计了智能化、集成化、人性化的交流充电桩控制系统。再次, 开展样机制作工作。本课题按照既定的开发环节和流程, 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 形成了该智能控制系统的样机。第四, 进行实地测试。本课题组与相关合作单位实地测试了该系统的功能, 收集必不可少的数据, 开展了相应的数据分析。相关企业为本课题的实施和完成, 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基地。第五, 优化和总结。本项目组以上述研究活动为基础, 从硬件、软件层面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以有效地发挥出其最佳性能。用户可以联系电动汽车的具体充电情况, 选择相应的充电模式。这个系统会依据用户选用的具体充电模式, 自动跳转充电时间, 以切实满足其充电需要。该智能控制系统满足了国家、行业关于充电桩控制系统的相关标准, 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类电动汽车业主的充电要求。与此同时, 本研究也为设计和完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控制系统辅以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包括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依次是软件设计实现、系统总体设计与硬件设计制作。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多个组成部分, 比如软硬件划分、系统总体框架、选用处理器、选定开发环境、操作系统等。硬件设计制作包括硬件详细设计、概要设计、测试与制作等。软件设计实现包括了软件详细设计、设计概要、软件设计与实现等。首先, 开发与设计针对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相关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与开发流程。其次, 设计和完善智能控制系统的诸多硬件电路。它囊括了打印设备、控制导引电路、读写模块和IC卡的设计, PLC控制器的选型和设计、电能计量模块、人机交互选型与设计等。充电桩涵盖了欠压保护、过压、过流保护等多种电路模式。它也包括了急停装置,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将电能输出及与其相应的辅助电路断开;再次, 设计和完善了该智能控制系统的诸多软件电路。它包括了PLC程序与触摸屏显示界面的设计, 而且达到了上述设计目的, 有效地配置了IC卡读卡器、PLC控制器、触摸屏、电能表的各种通信参数, 对触摸屏与嵌入式打印机的诸多通信参数等进行配置。

四、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本项目组成员在研究与设计这个项目的整个过程中, 坚持“理论研究+技术探讨+样机研制+应用验证”的总体研究路线。它囊括了软件、硬件两部分的研究设计。

(一)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

本课题设计的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触摸屏、充电接口、交流电表、PLC控制器、PWM模块、IC卡读卡器、通信模块、微型打印机、电源模块等多个硬件。下图呈现了这款交流充电桩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图。

(二)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的软件方案

为电动汽车设计交流充电桩的相关软件, 是设计控制系统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设计能够达成下列多种功能:人机交互、电能计量、计费控制、自检功能、通讯功能、保护控制功能等。

五、结语

本课题设计的这款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 具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集成化程度高、实现简单等多种特点。它能够有效地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便于用户做好充电系统管理, 今后也应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还会对该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迅猛。不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纷纷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研发交流充电桩控制系统, 并且设计出了多种类型的充电桩控制系统。本课题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设计出了一款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接下来论述了本课题组设计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阐释了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即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

关键词: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 侯攀峰.分布式交流充电桩控制与管理系统设计[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5.

智能汽车范文第3篇

伴随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出行方面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汽车成为人们出行所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已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传感器种类以及数量的增加, 在满足汽车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方面要求有着积极意义。

2 汽车智能化传感器的要求体现

目前汽车电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电子元器件或者组件加微处理器的操控系统时代, 而是已经发展为通过高速总线统一交换汽车电子装备以及系统数据综合、智能的新阶段。现代汽车, 主要通过多个电子控制单元组成相应的电子系统, 从而使得各个单元能够独立操作, 并且能够保持相互协调状态, 使得汽车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下。但是, 我国在微传感器以及智能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于发展起步较晚, 很多技术名称还处于含混状态, 为此被统称为传感器。而汽车智能化磁传感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即:

首先, 必须快速、正确、可靠的操控动作。由于传统的传感、处理以及执行系统无法跟随现代汽车发展步伐, 很难满足现代汽车发展要求。而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们在使用方面的要求, 便需要通过硬件的集成以及直接交换数据等不断提升传感器的智能化, 最终达到快速有效提升传感器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目标, 并且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好的、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 要实现汽车器件、电路的微型化以及集成化目标。当前电子装置已经成为所有汽车的必备部分, 通过电子装置有效操控汽车机械结构部件, 使得汽车机械构件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那些狭小的汽车内部空间而言, 构件系统的空间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要确保实现电子控制单元和受控制部件能够更好地结合使用目标, 便需要确保汽车器件和电路的微型化以及集成化, 只有这样, 才能够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

最后, 需保证电子控制单元的智能化。实际上, 汽车的某些部件在设置过程中, 多数都保持在备用状态之下, 如汽车内所安装的安全气囊, 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被启动, 而这便要求汽车自身拥有较强的自检与自身维护能力, 以此来保证汽车各部件可以保持在正常运行的状态, 并且其可靠性也更高。

3 汽车传感器智能化相关内容分析

如今, 汽车传感器正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也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感器在整个汽车信息系统中处于最前端, 为此,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会给汽车系统作用的发挥带来极大程度的影响, 为此, 该部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1 智能传感器功能和特点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较多, 如自动补偿功能、自校正以及自标定等。智能化传感器在应用期间, 能够不受汽车运行环境的影响, 可自动的采集相关信息数据, 并且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另外, 还能够自动的监测和量程汽车的各个零部件, 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以及信息判断等操作。与传统汽车传感器相比, 智能传感器拥有更高的精确度、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其适应能力也比较强, 正是由于这些性能的存在, 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汽车使用者对汽车提出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 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还能够有效减少汽车的噪音, 特殊材料以及工艺的融入, 使得传感器的成本被最大限度的缩减, 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推广以及使用。

3.2 传统汽车传感器的缺陷

传统的汽车传感器受到技术以及生产等方面的限制, 导致传感器的性价比偏低, 同时性价比提升的幅度也受到了限制。这与靳远在《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智能分析和应用》一文中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并且传统的汽车传感器噪声比较大, 其参数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敏感度比较低。可新型的智能传感器, 不仅能够满足低成本的要求, 同时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汽车传感器在使用方面的各种要求, 这也成为传感器被广泛使用的必然条件。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 同时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与传统传感器相比, 新的传感器具有多功能、集成化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也正, 因此, 传统传感器被取代是一种必然。智能化传感器的应用, 不仅可以为汽车使用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环境, 同时在推动汽车行业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摘要: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已经成为汽车使用者的首选设备, 其原因在于, 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的应用, 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汽车驾驶安全系数, 同时也能够保证汽车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为此, 相关单位必须给予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智能应用高度重视, 通过对其的有效研究, 使得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被更加有效的应用, 同时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更加有力的环境。

关键词:电子传感器,汽车自动化,智能分析

参考文献

[1] 常春霞.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智能分析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6 (9) .

[2] 于洋.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智能及应用探究[J].新材料新装饰, 2014 (12) .

[3] 靳员.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智能分析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5) .

[4] 靳远.汽车自动化电子传感器智能分析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2) .

智能汽车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智能电网体系也在一步步地完善当中, 建设智能电网首先要建设电力营销体系。建设一个智能化的电力营销体系, 让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营销体系要采用最先进的智能设备, 因为一套先进的设备可以有效整合电力资源, 将电力营销的管理系统、抄表系统以及客户登录系统完美的整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可以使电力营销的各个系统相互配合和转化, 大大节省了电力营销时间, 并且提高了电力营销的效率。这样做有利于电力营销更快的打入电力市场, 掌握电力市场的动向。相对于传统的电力营销模式, 现代的新型电力营销模式更加快捷和便利, 因为智能化的电力营销模式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电力市场调研上, 而且智能化电力营销还可以准确的分析市场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 方便人们及时了解整个电力市场的动向。另外, 由于电力的价格一般受国家政策影响, 因此在过去的电力营销中, 电力经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很好的显现出来, 所以电力的供需矛盾比较大, 而新型的智能化电力营销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二、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关系

智能电网建设需要依靠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 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电力营销体系在不断更新的同时, 最不可忽视的是客户, 客户的满意度是电力营销体系更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设智能化体系的时候, 可以将客户的关注点、信用风险、客服负荷管控等信息归纳总结, 将总结整理完毕后, 从中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把这些改进之处加入新型智能化体系中, 以获得客户的支持。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电网建设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智能电网建设工作更是要加快推进。以智能电网为依靠, 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作用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例如, 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可以按照设计程序对客户信息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后进行整理分析, 并根据整理好的数据生成评估报告, 电力可以通过报告对经营做出改进。电力营销智能化就是在传统电力营销的基础上, 联合智能电网, 产生一种新型的双向互动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覆盖范围广, 并以智能网络为基础设备, 可以促进电力企业与电力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新的销售体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要把握好客户知识管理体系, 因为处理客户知识管理体系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运行, 因此在建设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过程中, 要注意适当改进客户知识管理这一体系。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 将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建设好, 进而带动整个智能电网的建设。

三、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 构建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关键

(一) 构建好与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相配合的客户知识管理体系

客户知识管理体系可以利用智能化电网, 通过智能终端设置分析和采纳信息, 将客户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变得简易便捷。构建客户知识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搜集、整理、分析调查客户的资料, 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意提取数据, 将总括性数据与分类数据相结合, 动态数据与截面数据相结合, 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电力营销对客户数据的要求。提取客户数据时要注意提取的时间跨度要适度, 要以近期数据为主, 因为如果数据时间跨度过大, 会使构建的客户知识管理体系难以反映近期数据所隐含的趋势和规律性, 相反, 如果数据时间跨度太小, 采集的数据过少, 会导致构建的客户知识管理体系不够完整。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所构建的客户知识管理体系制定出相关的电力营销方案, 这样可以保证电力企业及时了解客户市场的动向, 促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优化电力企业营销模式。

(二) 注意构建负荷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和电力客户的发展与负荷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密切的关系, 对电力企业来说, 合理有效的运用电力客户资源至关重要, 对于电力客户来说, 得到电力企业好的用电服务也非常关键。因此, 注意构建负荷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 一方面, 它可以根据程序设计收集客户相关信息, 并把收集的信息反馈给电力企业, 帮助电力企业获得客户负荷的信息,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预测未来客户用电的大致情况。另一方面, 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负荷管理体系发表意见, 智能负荷管理体系帮助客户把这些意见传达给电力企业, 电力企业根据反映情况, 及时调整电力服务方式, 客户也能得到良好的电力服务。这样一来, 既服务了电力客户, 又能及时调整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 打造电力客户与电力企业互动双赢的局面。除此之外, 智能负荷管理体系还有智能监测用电的功能, 这种功能区别于传统的人工用电监测, 可以自动智能化分析客户的用电需求。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智能化电网需要先构建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 通过构建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 电力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也能进一步促进国家智能化电力建设的发展。建设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可以让电力企业和电力客户实现双赢, 共同促进电网建设事业的发展。

摘要:智能电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建设一个完整的智能电网体系离不开电力营销智能化, 确保电力营销智能化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基础。要想建设好智能电网, 就要从改变电力营销开始, 先建设好电力营销, 逐渐实现电力营销的智能化, 再进一步促进智能电网建设。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 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管理体系, 让营销理念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电网企业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智能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晓毅.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营销智能化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 (31) :146+148.

[2] 宗慧芳.对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的分析[J].低碳世界, 2016 (25) :126-127.

智能汽车范文第5篇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BAS)是建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整个大厦具有了智能建筑的特性。现代智能化建筑内含有着大量的机电设备,比如:中央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扶梯系统、变配电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中设备多而分散。多,即数量多,被控、监视、测量的对象多,多达成千上万点;散,即这些设备分布在各楼层的各个角落。如果采用分散管理,就地控制、监视和测量是难以想象的。采用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就可以合理地利用设备,节约能源,节省人力,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加强楼内机电设备的现代化管理,并创造安全、舒适与便利的工作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某酒店的智能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来说,在本工程中将完成对制冷、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电梯系统等设备或系统的监控管理,从而实现创造一个高效、节能、舒适、高性能价格比、温馨而安全的工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达到节约能源、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

2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作用

根据该酒店及写字楼工程的特点,本工程的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具备以下几个作用。

2.1 本系统是某酒店及写字楼智能化运行的骨干系统

由于该酒店及写字楼建筑面积庞大,设计功能完善,如空调控制系统中就涉及到冷、热水系统、风系统,因此,本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良好运行是保证建筑内环境舒适的关键,是智能化运行的最基本的体现,因此,本工程的楼宇自动控制系统是该酒店智能化运行的骨干系统。

2.2 本系统是实现优化管理的核心系统

由于该酒店及写字楼建筑功能比较复杂,经由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监控的各类机电设备众多,因此系统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将直接影响到该酒店的环境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中该酒店的节能、高效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影响该酒店的运行成本。

2.3 本系统充分体现当前科学技术较成熟的应用成果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在八十年代才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而系统本身也从最初的基地式的气动仪表、液压仪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发展到今天的集散式和现场总线式、应用当前最新网络通信技术、最新数据库管理技术、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系统。因此,该酒店所配置的系统充分体现当前科学技术较成熟的应用成果。

3 楼宇自控系统方案设计

3.1 设计目的

设计包括如下几个系统:冷热源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和电梯监视系统。

我公司设计该酒店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目的是:首先要保证工作人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其二要提供最佳的能源的供应方式,达到节约能源和减少运行成本的目的,其三是实现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因为设备管理很多的数据及参数都来自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所以我司主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该酒店的楼宇自控系统设计。

首先是舒适性,此项可以根据室外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控制,达到最佳的控制方案,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空间。

其二从节能的角度来考虑。根据整个大厦使用功能和区域划分,在空调通风系统上实现区域管理和控制。使正在使用的区域和功能房间能达到设计的空调效果,而未使用的区域的功能房间不开通空调系统;其他如通风等消耗能源大的区域按时间确定启动设备,以此来实现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和运行成本。这样做不但能满足实际的使用效果,也能有效地节省运行成本和节约能耗。同时对各分路做好时间及运行状态的记录,便于统一管理。使信息大厦楼内的机电设备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以确保建筑物内舒适和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的要求。

其三从管理现代化来考虑,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它可以采集很多的数据,如水、电、风系统的运行数据、冷热量计量及各种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管理者分析设备运行状况、维修时间、能源状况、费用计算都提供了依据。这些数据由经集成后可以进行各种分析与处理,可以指导制定维护计划、备品备件的库存量设置、成本核算、各类的收费依据等等。

3.2 楼宇自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本工程的楼宇自控系统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即现场区域控制,计算机局域网通讯,最后进行集中监视、管理的系统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保证每个子系统都能独立控制,同时在中央工作站上又能做到集中管理,使得整个系统的结构完善、性能可靠。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中央工作站,即控制中心,中央工作站设在控制中心机房内。中央工作站系统由PC主机、显示器及打印机组成,是BAS系统的核心,整个大楼内所受监控的机电设备都在这里进行集中管理和显示,它可以直接和以太网相连。第二级为直接式数字控制器,第三级为采集现场信号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直接数字控制器、传感器及执行机构随被控设备就近设置。管理层网络支持TCP/IP协议,中央站可以通过网络把信息传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现场控制网络则采用符合BACnet通信协议的网络,同时现场控制器可以独立于网络完成控制功能。

该酒店及写字楼工程楼宇自控系统既可以作为一个平台集成电梯系统、变配电系统等,又提供开放的接口被智能化系统集成所集成,与其他子系统形成联动功能。

本系统采用最新技术的视窗图形用户界面,形象地监控各机电设备,有关的图形是动态显示,将采集到的模拟量/数字量等数据在图形相位置中实时显示运行工况。

同时采用多任务、多用户实时操作系统方式,操作员可在屏幕上观察不同的任务视窗信息,并在视窗之间进行切换。收集和分析采样数据,系统自动生成图表,包括历史数据、进行数据传输。

4 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准确利用能源管理软件,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跟踪、节能的远程及就地控制。能源管理系统由各种计量仪表和软件程序组成,安装于各种基本的空调设备(如制冷机组、冷却水泵、冷冻水泵、风机等)上的计量仪表不仅可以在系统运行时采集该设备的适时运行原始数据,还可以协助中央控制器,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实现系统的节能运行。软件程序则是能源管理系统的中枢。

首先,由各种计量仪表采集的设备运行原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到中央处理器,利用软件程序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建立系统高效低能运行数据库,为以后的能源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然后,在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种计量仪表采集相应的运行数据传输给中央处理器,通过软件程序的对比分析,拟合出系统的运行曲线,从而判断系统是否处于节能运行状况。若发现运行异常,系统软件可根据采集的适时运行数据及所拟合的运行曲线,自动确定故障部位、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故障检测程序自动排障或指示设备管理人员人工排障。

此外,能源管理软件还可自动存储或打印设备运行数据和运行曲线,为后续的系统完善提供可靠资料。各种计量仪表也可通过显示屏直接显示运行数据,提高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5 施工注意事项

楼宇自控系统是实时反馈,实时执行性设备,施工准备和施工质量关系着楼控系统是否能够有效节能运行,所以楼宇自控系统的施工要求高素质,有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

5.1 传感器的安装

作为系统控制依据,传感器探测的信号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调节的范围和精度,传感器的安装应按照施工规范和设备安装说明,规定如下。

(1)室内、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尽可能远离门窗和出风口;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

(2)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的风管直管段,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安装。

(3)水管温度传感器:应与工艺管道预制安装同时进行,应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安装,不宜在阀门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安装。

(4)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安装;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5)水流开关:应与工艺管道预制安装同时进行;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6)电磁流量计:应安装在避免有较强交直流磁场或有剧烈振动的场所;应设置在流量调节阀的上游,上游应有一定的直管段,长度为L=10D(D为直径),下游段应有L=4~5D的直管段。

(7)水阀与执行机构: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阀门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等级;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有阀位指示装置的阀门,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一般安装在回水管口,如条件允许,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风阀与执行机构:风阀控制器上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连接牢固;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85度;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

5.2 盘管水阀的选择

盘管水阀的调节是控制送、回风温度的主要控件。我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选择的调节阀的容量是由它的流通能力来决定的。调节阀的口径决定了阀门的调节精度,阀门口径选择过大,不仅增大业主投资成本,而且使阀门基本行程单位变大,阀门经常工作在很小的开度下,导致阀门调节精度降低,达不到节能目的;阀门口径选择过小,往往会出现即使水阀全部打开系统也难以达到设定值,无法实现控制目标。一般调节阀都要缩径安装,一是由于暖通专业在设计水路时往往考虑了较大的水量预留,二是要想使调节阀保持良好的调节特性,就必须保证调节阀始终工作在线性区。因此,设计计算出的调节阀口径往往要比工艺管径小,但是不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5.3 管线敷设要求和电气配合

从中央控制站至现场直接数字控制器之间采用专用的通讯电缆沿镀锌钢管敷设,从直接数字控制器至执行机构采用屏蔽或非屏蔽线,在冷冻站、变配电所、空调机房等处线缆集中的地方采用金属线槽进行敷设,其它零散测点线缆较少的地方采用穿镀锌钢管进行敷设。

为控制器配置的控制柜可提供控制器工作所必需的电源、继电器板、接线端子等,控制器内置于控制柜中。控制柜安装在被控对象附近,便于操作及施工,每台现场控制柜需提供一个AC220V,50Hz,1000W的电源,或在附近留有电源插座。

需要控制的风机、水泵和照明控制等设备的配电柜内需设置手自动转换开关,转换开关置于手动状态时,用手动启停按扭控制风机、水泵和照明启停;转换开关置于自动状态时,由现场控制机提供的无源常开触点控制风机、水泵照明启停。被控风机、水泵和照明配电柜需提供一对常开无源辅助触点,留有现场控制机使用,以检测风机、水泵照明的运行状态。

6 结语

楼宇自控系统使得建筑物内机电设备的管理在统一的界面上完成一切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修,减少了管理和维护人员数量以及其劳动强度,基本上可以做到“无人职守”,同时节约了建筑能耗,为用户创造更舒适、安全的环境。

摘要:智能建筑是适应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智能化技术可增强建筑功能、提高管理水平、节约建筑运营能耗、保障建筑及人身安全、提高建筑内环境舒适度。

智能汽车范文第6篇

(一) 功能概述

用户采集完指纹信息后, 在公交支付系统上注册个人信息, 支付系统通过互联网将数据分发不同的公共交通设备上 (将老人和儿童的指纹信息绑定到监护人的支付系统上) , 用户就可以正常使用了。用户乘坐公交时, 在上车口扫描个人指纹, 系统与数据库中已存在指纹进行对比, 与所有权限用户信息对比后, 若无相符信息即提示“请重试”。若指纹识别成功, 即完成一次公交支付, 此时触摸屏幕显示余额与支付金额。若指纹识别出错时, 屏幕显示“请重试”。余额不足时, 屏幕显示“余额不足”等。

(二) 硬件设计

指纹识别模块的设计, 采用FPM10A光学指纹识别模块, 它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 通过棱镜射出区, 被采样人的手指表面微观沟回信息路径不一样则折射的角度及路径也有区别, 指纹模块中的光学器件即可收集到不一样的信息, 完成指纹的采集。控制主机采用32位Cortex-M3架构高性能微控制器STM32F107VT作为主控芯片, 包括电源模块、复位模块、时钟晶振模块、触摸屏显示模块等。电源模块采用高性能开关电源芯片LM2596, 加入滤波电感、防反接二极管、自恢复保险丝, 为整个系统提高安全、稳定的供电。复位模块采用硬件看门狗, 出现死机、崩溃的时, 及时硬件强行复位, 保证系统稳定性。时钟晶振为系统提供微秒级高精度时钟计时, 提供高效的时钟机制。

二、指纹采集与人脸识别

(一) 面像识别技术

技术特征: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面像特征, 通过生物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采用区域特征分析算法完成计算识别。

人脸图像采集方法:主要有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

(二) 指纹识别

每个人包括指纹在内的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 呈现唯一性且终生不变的特点。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识别过程:主要包括对指纹图像的采集、图象处理 (包括极值滤波、二值化、细化等) 、特征提取、特征值的比对与匹配等过程。老人和儿童每次乘车, 面部识别或指纹识别后, 将发送信息给监护人, 例如:XXX在X点X分在XX站乘坐X路公交车, X点X分在XX站下车, 保证监护人实时监控他们的位置信息, 防止老人儿童乘公交意外走丢。

三、智能调度

(一) 电子站牌

该模块主要负责现场客流的数据采集和提供便利服务。

等车时每人都通过指纹识别解锁电子站牌屏幕, 点击屏幕上要乘坐的公交路数和下车地点, 公交车司机通过显示屏就可知道下一站有没有人等车, 有多少人等车。系统显示屏也会提前提醒司机将有X人下车, 来防止无人下车、下一站也无人等车司机还要停车而造成的时间浪费。电子站牌前都设置了指纹识别, 乱按超过一定次数会降低信用, 信用低于某个值时禁止乘坐公交。每个座位上装有微机械压力传感器, 通过乘客坐下和起身, 将公交车上剩余座位数上报至监管总部并显示在电子站牌和手机app上。电子站牌设备可以实时接受来自公交调度中心发出的信息, 等车的乘客也可通过手机app和电子站牌两种方式看到其他站牌有多少人等车, 车上是否有座, 是否拥挤, 和车辆运行动态, 从而决定继续等车或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站牌处还可提供地图查询和导航、广告发布等功能。

(二) 智能调度与监管系统

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成为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 此系统通过收集站牌处乘客等车人数和目的站信息, 以及车辆剩余座位数、车内现有人数和剩余可承载人数等信息, 将数据通过NB-IoT实时上报至云平台, 以便监管人员合理调度车辆。根据数据分析哪路公交等车人较多, 公交总部可适当增加公交车数, 从而实现, 上下班高峰、团体等车、公共活动举办等情况发生时, 能够及时增派车辆运送乘客, 能够极大的减少乘客等车时间, 增加冗余车辆的合理配置和车辆的合理调度。

四、结束语

本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 虽然点击电子车牌屏幕能看到公交车运行状况、座位信息, 但是不能保证每人在乘车前都点击电子车牌。

本设计解决了乘车人员安全问题, 使用指纹支付使得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和智能, 通过NB-IoT将数据实时上报至云平台, 乘客候车时通过电子站牌可知公交运行状况和其他站牌候车人数, 司机可以判断乘客是否要乘坐或者下本趟车, 避免车辆耗费时间停留, 减少了安全隐患, 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出行条件。

摘要:为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国家鼓励大家公共出行, 尤其是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的使用, 倡导大家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保证, 但是现有的公交车存在一些功能性上存在不足, 为了应对不足设计了这款集智能指纹支付、实时人数检测、实时安全监测, 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绿色、智能、环保、共享的新型智能公交车系统。

关键词:指纹支付,智能监管,面部识别,安全排查,智能消防

参考文献

[1] 黄情等.新型智能公交车系统的设计[J].电子技术, 2018.47 (11) :71-73.

[2] 林显其.基于指纹识别技术在公共交通支付系统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8 (8) :33.

上一篇:局长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产业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