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2023-09-16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第1篇

2、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

3、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乳制品生产技术”共享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4、项目教学法在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5、海带方便食品加工技术

6、岗位导向的“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7、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改革新论

8、柑橘皮系列食品加工技术

9、家庭创业项目培训系列

10、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11、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高职院校“校企联动,双师双籍”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

13、高压脉冲电场(PEF)技术对食品杀菌的研究

14、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15、基于食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16、高职院校教学实训基地与《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结合与应用

17、浅谈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8、食品热加工与非热加工对食品品质、安全性产生的影响

19、“烘焙食品加工技术”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20、即食甜玉米、南瓜羹状早餐食品加工技术

21、超声波技术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2、建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必要性分析

23、高职《食品加工技术》项目化课程建设探讨

24、高职院校 “后置订单”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5、基于任务驱动的“烘焙食品加工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6、超高压食品加工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27、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跟岗实习“教学带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8、浅谈食品辐照加工技术适用

29、基于酶技术的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30、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实践与探索

31、“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32、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及其运用解析

33、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4、“以赛促学、以赛代考”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35、“3+2”专本对接分段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机制研究

36、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加工工艺研究

37、探究出口大蒜食品的加工技术

38、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39、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及营养的影响分析

40、基于高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赛项探讨

41、基于工作过程的“肉制品生产与控制”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42、上海即将召开 包装和食品加工技术展

43、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平台的设计与探究

44、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45、新型大豆食品的加工技术研究

46、“农广天地”电视节目介绍

47、人造肉——科技与食物的“逆天”混搭

48、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49、高职涉农专业深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的制造业领域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的技术以及工艺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并且随着我国高端的科研产品来对机械设备的制造工艺的基本要求有了提高以后,就需要对机械设备在加工的过程中的误差进行科学的、有效的降低,从而来保证机械设备的制造质量。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机械设备的误差来进行研究,并且分析出怎样减少在机械设备加工时的误差。

关键词:机械设备;加工误差;精准度

引言

在对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设备加工的精准度能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整体质量,并且在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差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施工的误差另一种是原始的误差。人为的误差在发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并且机械设备的原始误差主要是分散在设备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想要获得高质量的机械设备,就必须要对机械设备的加工误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来研究出怎样将覅机械设备加工时产生的误差的具体措施。

1.机械加工的精准度的重要性

在对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加工的精准度能够直接影响到产品后期的使用性能,目前我国的机械设备加工虽然以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还是由于人工、技术以及加工的设备等客观的因素,从而使一些机械设备的产品的加工精准度不能够达到产品的实际标准以及基本的需求。为了能够提高我国机械设备加工的全方面的实力,就要对机械设备加工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差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及分析,从而来制定出能够控制在加工过程中的出现的误差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原因,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在通常情况下来说,在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都会采用减少、转移以及补偿的传统方式来对其进行误差的减少措施,或者是就地采取减少误差加工的措施。通过对机械设备的加工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械设备加工的精准度。

2.机械加工产生误差的研究

2.1由于工艺体系的整合从而产生误差

在机械设备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零件很容易受到磨损以及破坏,从而能够影响到整体机械加工的精准度。一方面就是主轴回转中产生的误差,在机械设备加工的情况下主轴是零件配件的基本,一旦由于磨损而导致了主轴的标准出现了误差以后,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机械加工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导轨产生的误差,在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导轨主要是能够控制零件的位置变化的,在零件位置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对原材料进行施工的处理。并且在机械设备的导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误差,在安装导轨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误差,这些误差都能够严重影响到整体零件的加工精准度。

2.2由于内应力产生的误差

内应力指的是在原材料进行加工中,没有处理之前存在于原材料内部里的应力。在原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当中,由于外部的设备会给零件添加一个重力,并且这个时候零部件会产生产生相对应的内应力,并且在应力的变化下,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会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并且内应力在传递变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导致零部件弯曲或者是变形,从而能够使零部件的加工精准度达不到基本的要求。

在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内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机械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受热不均匀所导致的,并且零部件的材料厚度也不一样,从而会导致机械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因为受热不均匀所造成的变形以及产生的误差。在大部分细长的机械零件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在对其进行校直的过程中,零部件的内部会产生相对应的应力,从而会造成了零件的弯曲形态。

3.提高机械加工进度的措施分析

3.1利用科学手段来减少原始的误差

在对于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机械设备加工的精准度則需要对机械设备在加工开始之前,就要对误差进行良好的控制。首先就是要保证机械设备在制作过程中的几何精准度,其实就是将零件固定,并且要根据自身的精准度,还有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对零件的外力以及内应力的检测进行准确的把控。通过上述的操作环节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来不断地提高机械设备在加工过程中的精准度,进而能有效地实现在机械设备加工过程中原始误差减少的主要目标。

在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当中,这些方法都是比较常见的,并且要在进行加工之前就对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并且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能够合理的控制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精准度。

3.2在加工的过程当中要预防误差出现

在对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对误差的分析以及研究能够非常明显的发现,在加工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成本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加工环节的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能够通过新的操作工艺以及新的操作技术进行创新研发,来对机床制作过程中的精准度以及机床设备的精准度进行良好的把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床加工时产生的误差。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当中运用预防控制的主要方式有:误差分组的处理方式、误差平均法、就地加工法、误差转移法,或者是在对其进行加工的过程当中,运用比较先进的工艺,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械加工时的原始误差。

3.3对误差进行补偿处理

在机械设备生产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加工的精准度,一般都会采用补偿的方式来对误差进行处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首先就是要对机械进行测量,在获取了相关的数据之后利用数据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在加工过程中的实际误差。在找到误差以后将误差有关的坐标输入到轴当中,从而来建立软件补偿。这种操作方式非常的简单,并且能够在对误差进行补偿的过程中调整数据的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机械加工的整体质量。

误差补偿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误差补偿法一种是误差抵消法。误差补偿话就是要保留原有的误差,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误差进行弥补;而误差抵消吧,这是在原始误差和加工误差之间寻找相互关联的点,并且对重复的误差进行抵消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精准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机械进行加工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加工的精准度,就需要对误差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要不断地提高机床制作的精准度以及引进先进的工艺,从而来提高机械加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成杰. 基于数控仿真系统的机械加工误差虚拟测量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富永刚. 浅谈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2019(09):43.

作者简介:洪霞(1989年11月19日),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苏南通 职称:初级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

领新(南通)重工有限公司 江苏省 南通市 226001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健康,它是食品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但近些年,中国食品质量频频出现问题,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提升食品安全系数,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已经刻不容缓。建立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誉是重获消费者信任和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 社会责任 食品企业

0 引言

食品安全是消費者在选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也是食品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基石。食品安全关系到政府和食品行业声誉、食品企业的生存、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不少国内食品企业摒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了追求利益屡屡犯险,不断制假贩假,甚至不惜以消费者的生命做赌注,使得食品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国食品企业想要重获消费者信任和获得长远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食品质量、建立起企业食品安全的信誉。

1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1],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从目前食品行业出现的信任危机角度来讲,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承担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问题。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是食品的安全,也就是说,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责任的核心[2]。

2 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原因

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

2.1 把利润作为唯一经营目标

很多食品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的经营目标,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久发展。再加上来自国外食品企业的激烈竞争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利润的挤占效应,很多食品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利润,为了能够降低成本,不惜削减产品质量水平,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

2.2 道德文化建设缺失

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在中国起步较晚,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比较薄弱,侵害劳动者、消费者、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很多食品企业责任人甚至连道德文化和社会责任是什么都不知道。

2.3 法律法规不完善

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存在立法过于分散、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法律法规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从总体上讲,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已经初步确认,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着很多不足[3],难以在规范市场经营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2.4 监管力度不够

一方面,国内不少监管机构在对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执法流于形式,造成监管“真空”。一些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造成了谁都可以管,但最后谁都不管的局面。另一方面,犯罪成本太低,而作假的收益又太高,也是中国食品企业屡爆恶性事故的原因之一。如果食品企业出事,一般是监管部门罚一点款了事,难以对这些企业形成足够的威慑。

3 国外食品安全建设的启示

3.1 企业食品安全和道德意识强

很多国外食品企业早就意识到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它们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首要任务,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国内外的信赖,成就了一流的品牌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食品监管形成立体网络

在国外,已经有非常多的国家建立起全方位的食品监管网络了。比如,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按照联邦、州和地区分为3个层面监管。三级监管机构大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采取进驻饲养场、食品生产企业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从而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4]。

3.3 惩罚力度强

除了直接赔偿外,不少发达国家都有惩罚性赔偿相关法律,让消费者通过法律,把不良企业罚到倾家荡产。其目的主要是对其他企业进行威慑与警示。比如2010年底德国一家养鸡场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噁英污染,事发后,不但德国检察机关提起刑事诉讼,同时该饲料企业还要承担受损农场提出的高达数千万欧元的民事赔偿。

3.4 诚信体系的约束力

不少发达国家是靠一个无形的诚信体系来进行运作的,一旦食品企业的诚信受到质疑或者有污点,其诚信得分会严重下降,后果极为严重,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以后基本上就不会再贷款给这些诚信出问题的企业了。

3.5 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比国内早很多,因此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良好的食品安全状况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其完善的食品安全法。例如:《食品添加剂修正案》、《婴幼儿食品配方法》、《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药物滥用控制修正案》、《肉类检查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等等。每年还有一系列的举措推动食品法律的制度创新。

4 中国食品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增强食品安全责任观念

食品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存,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增强食品安全责任观念,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考虑消费者的利益。食品企业的生存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前进,利益与利润并重,义利并行,从关心企业自身利益到顾客利益的方向上来才行,这样才会更道德,更有价值意义,才会走得更远。

4.2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和召回机制,使危害最小化

食品企业应该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另一方面,食品企业应该建立相应召回机制,能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及时收回问题食品,从而制止已流入市场的问题食品对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损害扩大化。

4.3 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各监管机构内部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以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监管力度[5]。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的监督作用,形成多元化监督网络,提高监督效能。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力度方面尤其要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只有在严厉惩罚性赔偿制度下,食品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4 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消费者利益

中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起步较晚,安全标准层次还比较低,但是为了更有效地防控食品安全犯罪,有必要建立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种层次的立体框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只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才能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健康和社会安定息息相关,食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该要保证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住脚,才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胜.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企业活力,2011年[6]:74~76.

[2]刘艳.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79.

[3]史倩.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D].河南:河南大学,2011年5月.

[4]各国如何应对食品安全事故[J].《品牌与标准化》,2011[11]:53~55.

[5]毛中根.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N].人民日报,2012,08,24(7).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第4篇

食品检测对我们生活极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能保证生命安全。对于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而言,为社会提供食品安全详情的数据,反映了社会各项食品安全情况,使食品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食品检测实验室存在的价值意义

食品检测实验室对食品进行检测,防止食品存在安全问题。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例如人造鸡蛋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食品检测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伴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温饱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人们更加注重食品营养与健康。而食品检测实验室能满足这部分要求,检测食品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专业化检测流程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必要保障。

2. 食品检测工作要求

2.1 质量保证实验室要求

从研究对象角度讲,食品检测实验室存在不同,要想保证食品检测良好实施,依据不同情况,建立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技术规范,依据检测需求配置检测设备,防止影响检测工作,增强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应注意的是,温度与灰尘等因素会影响检测活动的实施。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实验室管理中,全面解决污染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2 质量保证人员要求

要想提升食品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作为检测机构应加大管理检测人员,健全人员培训机制,了解技术人员学习精力情况等。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理论知识对检测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加大检测人员培训十分重要。食品安全关乎着人们的健康水平。在食品检测中,满足上述要求,利于保证食品检测工作具备有效性,给予食品检测有力的支持。

3.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面临的问题

3.1 食品检测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理想

从社会问题角度讲,食品安全检测是尤为重要的。在选择员工过程中,如果存在问题,则不利于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控制,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低,会影响食品检测行业数据报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没有给予食品检测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关注,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缺乏经验。纵观食品检测行业,大部分人员是从大学生毕业培训与学生毕业上岗中进行挑选的,这部分学生融入社会中,对食品安全检测缺乏足够的经验。加之食品安全检测公司没有给予老员工理论知识的培训,造成新员工实践经验不足,老员工理论知识较为匮乏。在当前背景下,食品安全检测总方向具有明显的变化,一些陈旧性经验不能顺应当前食品检测方式,使得一些食品安全检测人员和食品检测需求不一致。操作人员检验过程中,仅仅依据标准进行操作,不能全面判断异常情况。针对检测过程质控手段,或是加标回收作用没有充分性理解,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导致实验结果复现性不理想。加之操作不当,安全防护知识不足,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

3.2 仪器设备维修对食品检测实验室具有一定影响

对于食品检测,先进设备仪器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确保食品检测提供数据具备精准性,才能为社会传递详细化数据分析。但仪器设备维修保护需要一定的费用,进口大型食品检测仪器设备,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持。但一些设备实际的利用中,没有发挥经济价值,剩余价值没有得到合理开发,造成仪器设备存在损耗,没有发挥功效。长期下来,利用次数逐渐减少,加上从业人员没有给予这部分设备一定的重视,没有做好设备保养维修,造成仪器设备出现损坏的情况。当有需求时,再次维修,会造成经济损失的出现。

3.3 缺乏成熟的管理评价体系

要使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得到快速发展,完备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是不能确保生命安全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管理体制,对食品检查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工作有序性。此外,健全的管理体制,确保食品检测数据具备精准性。不仅仅是食品检测,相关行业都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是行业发展的基本,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则不能做出大成就,纵观当前一些食品检查实验室缺乏这样的管理机制。此外,对于实验室而言,对技术人员进行评价监控,保证状态可控。从考核方式角度讲,具有单一性,以书面方式与口头方式为主,监督人员对重点对象监督过程中,制定的计划缺乏一定的操作性,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监督效果不理想,操作人员针对内部环境波动缺乏敏感性,不能发现检测异常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具误差较大的检测报告,检测效果极为不理想,不能做好食品安全问题监测。

3.4 实验室环境存在问题

在食品检测中,实验室是主要地点,关注环境对食品检查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纵观日常食品安全检测数据不难发现,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在当前背景下,伴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予了食品安全一定的关注,作为食品检测中心,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环境具备完整性,将检测数据放入社会中。此外,当前媒体给予了食品有效的关注,食品保存是重要问题。食品检测中,是否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详细检测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4. 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4.1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对于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而言,在人员选拔上应具备一定的准入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和实验室需求相吻合。刚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性实践培养,使得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经验。对于老员工,融入新思想,从理论知识角度进行全面性培训,为食品检测实验室提供多样化人才。在这样的基础上,设置奖惩制度是尤为必要的,全面更新知识体系,为时代发展注入新的元素。此外,利用先进的科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效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全面的食品检测数据。此外,在检验人员队伍建设中,人才引进是极為必要的。科学考核应聘者专业化素养,在人才队伍建设下,增强食品检验准确率。实验室依据从检测方法与流程角度,制定内部指导书,确保检测工作良好进行。对于食品检测具备一定的特点,例如专业性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基于这样的情况,作为工作人员依据项目利用合理检测方法,依据项目差异性做好调整。食品检测中,给予微生物指标数据一定的重视,增强检测精准度,全面防范影响检测结果的风险因素,目的是为了提升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4.2 加强管理保养仪器设备

对于食品检测设备,管理保养是极为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个人角度讲,对仪器设备管理,设立专门化人员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设置专门人员对仪器进行管理保养,会消耗一定的维护费,因此雇佣专门人才进行看护,做好设备管理,防止使用过程中,设备存在卡顿、破损的情况,避免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偏差。在实际利用中,反复检查是极为必要的,在仪器设备保存上给予一定的关注,确保利用期限的延长。科学部署实验室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实验室空间区域,确保水电条件为良好状态,为设备运行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针对独立运行检测设备,留有一定的空间,合理调整室内温度,确保仪器运行具备精准性。

4.3 设置成熟化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检测,成熟的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对于食品是需要进行严格化检测审核的,如果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会影响人身安全。基于这样的情况,作为管理者,设置完善的管理系统是极为必要的,明确员工责任义务,做好领域分工。在严格化管理系统背景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检测进程。

4.4 全面改善实验室环境

要想给予社会良好的服务,针对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进行有效投资,关注实验室内环境,使得实验室满足食品检测需求,具有明确化保存食品方法。如果实验室环境不理想,不能提供严谨的数据,对人身安全具有一定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健全资源配置,对环境进行清洁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实验室整体环境对食品安全检测是十分重要的,改善实验室环境,更好地为食品检测服务。

4.5 加强管理药剂与耗材

食品检测中,药剂与耗材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质量对检验结果精准性具有一定影响。作为实验室,应加强耗材和药剂的管理。从采购角度讲,制定完善的采购流程,优化质量控制。从供应商选择角度讲,进行对比筛选,给予供应商信誉管理一定的关注。基于批次供应物资做好质量考核,在这样基础上,加大管理药剂与耗材审核验收,真正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实验室内部耗材与药剂,进行定期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全面更换处理过期药剂。在新的形势下,实验室制定完善的药剂耗材管理机制,将药剂储存管理落到实处,确保药剂耗材具备有效性。

4.6 确保样品抽取保存具备科学性

食品检测样品选择,确保取样部位具备合理性,样品应具备检测代表性,防止在一定条件背景下进行取样。样品清洁中,保证方法具备合理性,利用的清洁材料不能影响检测样品,确保检测结果具备有效性。在取样过程中,保证原有微生物环境,保证物理与化学性状具备稳定性,防止存在二次感染问题。在实际检测中,可能会涉及改变样品形态,因此固体样品需进行粉碎,确保粉末混合均匀。液体样品搅拌为均匀状态,不能检测项目利用差异化方式,目的是为了增强检测成果具备有效性。

4.7 创新实验室管理与方法

伴随食品原料与检测设备不断更新,食品检测实验室应加大管理检测模式与检测方法。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检验标准方法加以调整,依据行业需求创新管理模式。在实验室综合管理中,彰显人本理念,制定相关奖惩机制,做好质量责任制,奖励优秀人才。在实验室管理制度中,依据工作人员具体情况,强化管理规范,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4.8 优化监督与改进对策

对于管理体系的运转,动态监督考核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是业务流程,还是实验质控方面,提高考核标准并加以改进。改进并非一次性工作,为了顺应变化获得良好发展,作为食品检测机构将持续改进作为长久性工作目标。增强检测专业人员业务能力,进行精细化管理,创新模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问题。作为监督人员给予部门以协助,做好监督工作。针对新进人员和项目开发,强化监督过程,确保检验数据具备精准性。如果偏差大,深入分析出具数据,如果有误,依据具体程序追回报告。在这样基础上,相关人员排查全过程,如果存在失误环节,全面分析原因,列举相关改进措施确保有效整改,将项目作为监督对象。利用能力验证与留样再测的方式验证检测能力,如果某个环节存在波动,强化监督改进工作。第一,强化人员监督,是实验室质量控制重要工作。对于设备与技术落后是不可控的,因此要想进行检验质量控制,以从业人员角度为主要出发点,利用多种途径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在目前背景下,一些食品检测实验室内部主要以高学历人才为主,但聘用新人过程中没有组织人员培训。因此,完善内部培训制度,更新知识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业务能力。第二,优化仪器设备监督,这也是实验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食品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具有精细性,每次使用后,进行维护保养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延长食品检测设备寿命,减少食品检测实验室成本。利用这样的方式,提升了食品检测实验室精准性,提高了质量管理。第三,进行样品与检测过程监督,严格管理样品流转与保存,将记录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样品完好。利用合理检验方法,操作过程和规定相吻合,确保数据处理具备有效性,原始记录极为详细。第四,加大外部环境监督。在食品检测中,一些项目对环境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环境条件不理想,则不能确保检测准确性。当前食品检测行业仪器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对酸碱度和通风性。如果任一条件不满足,会造成仪器性能波动。这部分是检验人员容易疏忽的环节。因此,加大环境条件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9 有效实施管理体系

纵观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确保体系的有效实施,是管理者应重视的问题,协调部门人员,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利于影响因素为可控状态。确保工作计划体系良好运转,做好内审与管理评审工作,有效纠正存在的问题,边运行、边修改。作为单位内部建立质量部,包含监督员,给予质量负责人以帮助,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召开自查会议,全面检查实验室工作全过程,将相关记录做好。如果存在問题,指派相关人员进行纠正监督,并在一定时间内整改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检测食品,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就应有效解决食品检测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食品具有安全性。因此,加大管理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是极为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赵义廷(1969.1-),男,山东即墨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实验室质量管理。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从产品层面,应大力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企业层面,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从行业层面,促进产业集聚,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实现国际接轨;从政府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从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和完善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市场服务体系。

关键词: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政府;企业;行业

2011年,我国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78078.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6%,比2001年的7278.03亿元增长了9.73倍;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1735家,比2001年的18571家增长了70.88%;食品企业从业人员682.8万人,比2001年的376.68万人增长了81.27%;食品企业实现利润5523.2亿元,比2001年的442.69亿元增长了11.48倍。食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大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影响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微观层面包括产品、企业和产业三个要素,宏观层面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两个要素。因此,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研究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产业竞争力资产和产业竞争力过程两个因素。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同样取决于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产和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过程两个因素。其中,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产指食品加工业拥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取决于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资产状况反映了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着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而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过程指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优化升级过程,取决于我国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政府对食品加工业的支持,这是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主体。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竞争资产和竞争过程的有机组合,二者组合的优劣直接决定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竞争力大小。而食品加工业拥有的竞争力资源及其配置状况取决于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食品加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取决于企业、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行业、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促成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一)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通过食品加工业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而食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向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上。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首先在产品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1.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品牌对企业来讲,体现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对消费者来讲,可以体现出其身份和消费品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树立起较强的品牌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向品牌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样如此。而企业品牌的创造和树立需要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支撑。我国食品加工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实力不明显。在此情况下,政府一方面应通过鼓励食品企业之间的收购、重组增强企业实力。还可以支持那些发展潜力较明显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使用金融工具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打造本土品牌。对于已有的名牌产品,要通过企业改组、改制,建立规模强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对于非名牌产品,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实施质量等级制,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争创名牌奠定基础。

2.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本土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发能体现销售地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产品,增加产品和消费者的亲和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饮食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未来产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围绕企业文化来展开。该策略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把当地的饮食文化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因此,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用饮食文化带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时,对传统食品,要进一步开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新型食品,应该使其更具有现代文化气息。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从企业层面构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关键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已有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二是新价值链的开发。已有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体现企业当前的竞争力,是新价值链开发的基础。而新价值链的开发则代表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主导能力。

1.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通过发展订单经济,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与产品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生产相结合。大型企业可通过收购订单业务定期接受原材料,从而缓解当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状况。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对产品的研发和营销不可能投入太多,利用订单按照合同进行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失真、规避市场风险和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外包合作是把企业的部分非核心经营活动委托给合作方经营。外包合作不仅可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和精力开展其核心业务,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外包合作,缩小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使其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创新能力、开展新的服务模式。把非核心经营活动承包给合作企业,企业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上来,从而巩固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对于外包经验不足的企业要敢于创新,消除疑虑;对于外包经验丰富的企业,最主要是找到能够实现外包收益最大化的途径。

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较少,从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食品加工业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是将研发中心外移,有条件的企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发达地区或国家。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吸纳科研人才。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准确了解市场动态,增加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其引进外资的能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实施产学研结合,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和资助食品研发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措施的实施,可使食品企业把其竞争资产用于推动创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价值链。

(三)提升行业竞争力

食品加工业由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组成,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该产业内各家企业竞争力的集合。同时,由于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每家企业都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必须明确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从行业层面讲,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应从两方面入手:

1.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根据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产业集聚主要是密切经济联系造成的。目前,由于我国食品加工业生产和销售量很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食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低,并且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已经具备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首先,制定产业集聚战略。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设计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分类指标体系,确定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各项政策上给予支持。其次,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和专业化分工体系。因此,应按照食品加工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食品产业链发展来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同时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不同规模的产业协作配套圈。再次,建立核心企业工业园区。核心企业体现了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核心企业为依托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集聚效应,从而突出本地区的优势。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为食品加工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具体实施时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合理定位,循序渐进地扩大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规模,提升其档次和水平。最后,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的集群式创新。作为建立在企业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形式,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在税收、资金、人才引进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外来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及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同时,还要在工业园区内为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和风险融资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的转让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标准化作为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已经达到国际食品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的标准,但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企业仍占大多数。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国家的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尽快与国际接轨,从而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一方面,设置行业准入指标,将不达标的食品企业坚决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缩小不同档次产品的行业标准等级,尽可能向高标准靠拢,直至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

三、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宏观对策

如前所述,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形成机制不仅可从产品、企业和行业等微观层面来构建,还可从宏观层面,即政府和社会组织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政府层面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受教育人数、改革课程设置、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及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竞争是企业进行各种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提高其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限制和阻止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和促进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支持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在产业国际化竞争格局条件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会受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交往功能,为产业的国际化经营保驾护航,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从食品加工业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能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具体应集中精力,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推动食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食品加工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经营。其中,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主导作用,具体实施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增设食品加工研究中心,负责对食品加工业和市场的研究以及有关信息的收集发布;加快建立食品加工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这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在协调市场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关系上的短处,而且还可以使政府的信息服务更具针对性和专业化;技术平台的构建,可以对食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产业技术的共享。这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具体研发机构的组建上进行积极引导,并分层次渐进展开。监督平台的构建,可使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互相协调,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同时,加强与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打造本土世界知名品牌。文化创意平台的构建,不仅要深挖本国的食文化,还要加大文化创意的开发、拓展产业的文化内涵。具体操作时,一方面加大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培养企业的文化创意氛围,积极引导企业间、产业间进行交流合作。融资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为食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在食品企业与证券公司之间搭建交流桥梁、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推进项目融资,从而真正解决食品加工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社会组织层面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从社会组织因素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而且这些社会组织除了能够承担一部分政府的经济职能外,还能够对政府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这些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行业内企业间竞争行为的规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发展为“竞合”,而且还能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状况,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不仅通过发挥食品发展基金会及食品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食品加工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而且在政策上应向食品加工中小企业服务商会、行会等中介机构倾斜,从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受产品、企业、行业组成的微观因素和政府、社会组织组成的宏观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共同促进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从产品层面,应大力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企业层面,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行业层面,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从政府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食品加工产业的优化升级;从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和完善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市场服务体系。只有组成竞争力系统的这些方面共同采取措施,才能尽快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特种加工方法因为有别于传统加工,学生在掌握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更难以在设计中运用。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三步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特种加工的认识和掌握,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符合CDIO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特种加工;教学改革;实习;实验;CAI课件

特种加工是指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新的加工方法,也叫非传统加工,《特种加工》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各种特种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加工机理、机床组成、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传统的课程讲授和学习也是按照这一循序渐进的主线展开和进行的。

传统的机械加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加工刀具比加工材料硬;二是主要是利用机械能来实现被加工材料的去除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对机械制造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各种难切削材料(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或高脆性以及一些耐热合金钢、淬火钢等常规加工难于加工或无法加工的材料)的加工;解决各种复杂特殊表面(空间不规则曲面、窄缝、深孔等零件)的加工问题以及解决各种超精密和有特殊要求(如纳米加工、镜面加工等)的零件的加工问题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很难实现,甚至无法实现,为此,出现了特种加工方法。与传统切削加工相比,特种加工主要不是依靠机械能、切削力进行加工,因而可以用较软的工具甚至(不用工具)加工较硬的工件[1],主要用于传统加工无能为力的领域。由于特种加工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切削加工思想,因此,学生在初学时候往往无法理解其特点和加工过程,感到很难学好。另外,随着现代社会新材料、新加工技术的发展,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又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加工技术和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特种加工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采取新的措施,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掌握,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国内有的《特种加工》教材开发了相应的CAI演示课件,配合书本,应能提高学生对各种特种加工方法的理解,但就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单纯配合CAI课件的特种加工教学虽能提高部分学生对特种加工基本过程的理解,但对教学效果提高并不是太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件本身质量不高,制作粗糙、只能表现大致的加工过程,或者在投影仪上投影不清,学生对此印象不深;二是课后没有教学实践或实验教学相配合,达不到学以致用、强化认识的目的。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加工的特征应付考试,考完就忘,在日常的机械设计当中几乎想不起来运用特种加工的方法来加工一些常规加工无法或加工困难的材料或零件表面,这与基于CDIO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设计中,达到学有所用,学为所用和用为所学的目的。为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来提高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来体现特种加工的作用和魅力所在。

首先,开发CAI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自己开发了一套CAI教学课件,该课件用Flash制作,简单、清晰,比原教科书配备的光盘清晰且内容更丰富。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行相应的电子挂图和演示动画,通过辅助的文字、图片说明和语言解释,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通过采用这种适合自身情况的自制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学习效果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没中特种加工方式的原理、特点和典型加工过程,克服了原课件制作粗糙、讲述不清和内容偏少以及在针对性上的局限性。

其次,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种加工的过程和特点。为此,结合学校特种加工实验室,安排4课时的实验,分别安排了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实验。通过安排这些实验,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数控编程,巩固了数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在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从中发现问题获取课堂无法获得的知识。例如,在做如图1所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双曲面和扭转锥台试验时,学生对实际加工的零件形状、切割速度、切割面粗糙度、工作介质、所用电源以及机床本身都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设置不同的进给运动方向和夹角,可以切割加工空间形状非常复杂的零件,而这些零件表面对于习惯于常规加工的学生来说,很多是不可思议的,甚至觉得是无法实现的,采用电火花线切割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这对他们的思想冲击是非常大的。学生做完实验,往往非常兴奋,会自觉和老师或同学进行深入讨论,这些肯定会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最后,引入实习环节实验课的开设让学生感受了特种加工的魅力所在和独特作用,但实验室里的加工毕竟不是真正的生产,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特种加工方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我们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安排了参观企业特种加工生产的环节。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车辆厂是我们专业定点实习基地,该厂有比较齐全的机加工设备和电火花加工机、线切割加工机、电解、电铸加工机等特种加工机床,学生通过参观,扩大了见识,对特种加工的工业化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类型、生产环境以及机床操作等有了深入地了解,更新了观念[3]。比如在现场参观电火花取折断丝锥机时,学生看到工人手动进给加工工具(空心紫铜棒)来打碎折断在工件中的工具钢丝锥时感到非常诧异,在印象中总以为像这种特种加工模式应该是数控加工才对,没想到手动操作也可以,这对提高他们了解加工的环境和适应性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参观,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特种加工在生产中的应用条件、工作環境以及产品的适应性,这对他们以后从事的设计无疑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图1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产品示意图

在过去的两届学生中,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思路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在毕业设计中特意考察了其对特种加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在调查的30名学生中,有26人对于深长孔、硬质合金以及特殊表面的加工明确知道选择合适的特种加工方式进行加工,相比之下,之前该专业有一个班学生在被问及一个复杂型面的加工方式选择问题上只有一个学生能大概回答正确。由此可知,新的教学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运用和掌握特种加工知识的目的。

特种加工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方式,其加工优点尚不为大多数从事传统机加工的人员所熟悉和掌握,除了认知的缺乏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特种加工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和落后,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下,即便是学过特种加工方式的机械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中也很少考虑到用特种加工的方法去加工常规加工无法加工的材料或零件表面。另外,随着生产发展和科学实验的需要,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要求尖端科学技术产品向高硬度、高强度、耐高温、高压和复杂、精密形面等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常规加工无法加工或者即便能加工,其代价也非常高昂,因此,特种加工必将在新世纪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学校等教育部门,研究适合于新时期特种加工教学的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的将新型加工方式融入到设计和制造中,对于提高生产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晋春,赵家齐,赵万生.特种加工: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2.

[2]贾光政,王金东,邹龙庆,任永良.利用信息技术搞好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J].农业网络信息,2007,(2):107-108.

[3]王金东,贾光政,邹龙庆.石油特色机自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177-179.

[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食品工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