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范文

2023-09-20

道德修养范文第1篇

[摘 要]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未来国民素质水品的质量,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培养十分必要,但高校对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方式,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发展现状、培养的意义与培养方式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中,不论是古代君王还是现代社会,都将“礼”作为治国之本,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礼仪,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推动着社会文明有序地向前发展,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礼仪与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是社会发展的根基。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的现状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重视程度

对于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的培养,人们过多地会注重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阶段开始培养,忽略了大学时期的培养,但其实中小学是培养的初级阶段,大学是将道德与礼仪定型的阶段。这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往往忽视了道德文明教育。在众多的高校课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修养的课程都有开课,但通常都是选修课或者课节安排得很少。高校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不重视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缺失。

(二)加强道德修养建设培养的方式需要整改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成果的质量。目前,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礼仪修养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大多都是理论课程,并没有与实际生活需要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许多方式都是空谈。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方式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求

人格具有一定的魅力,是人的心理过程与特征的总称,是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表现。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培育课程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宏观教育,对人格培养教育程度还不够。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最容易强化人的思想观点、礼仪行为与心理道德。因此,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是推进学生人格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个人的文明举止是否优雅、是否有气质是文化素质底蕴的表现,更是人文教育结果的检测。大学生通过对礼仪规则、姿态、语言的培养,学习高雅的礼仪、养成礼仪的交往方式与风度会体现出谦逊有礼的风范。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失去民族文化认同感会不利于民族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十分必要,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对道德与礼仪规范的学习,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实力。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方式

(一)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才会有成果。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期间有着塑造与定型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在日常理论教学方式培养上,更要注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例如,带大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整理内务等,亲身感受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成果。社会实践是比理论教学更直观、更具有教学效果教育方式,所以,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思考什么是道德文明,什么是礼仪修养。

(二)加强心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就业压力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较大,如果高校不加强心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会有下滑趋势。人的心理如果不健康,走极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会促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加强心理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给大学生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创建社团组织相关礼仪的晚会等,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与礼仪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形成良好的礼仪日常规范,并自觉遵守。

(三)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具體实行,社会与高校采取的任何培养方式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去认可、去实践。首先、大学生要学会自行思考、对于社会中思想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其次,要自觉学习,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随波逐流。最后,对于正确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要自觉遵守和坚持执行,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影响他人,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真正地展示出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总之,高校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地进行做好准备、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范丽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李晨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4):136.

道德修养范文第2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本书是圣人的训示:首先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约束自己,诚实守信。

当今社会,在电视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有一些不赡养老人的报道,儿女推脱自己的责任,把养育自己的父母抛之脑后,过自己的日子,不顾老人死活。这些丧失基本道德的人,应该受到严厉的处罚或者是管理,这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愿意孝敬的人,对待他人会是真心实意的吗?会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吗?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语,“拜金”。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价值观扭曲的表现。一些人们为了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又不愿意自己去努力,用一些低劣的手段,出卖自己的灵魂,去获得富人的享受,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些行为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现,正如弟子规里面讲的:“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衣服最重要的是整洁,华贵不华贵并不重要。穿衣服要依照自己的身份地位,穿官服要符合礼节,穿居家衣服还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整个过程中,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是人生的宝贵经历,这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记得之前有一个新闻,说是顺丰速递的一个快递员,被人扇了一个耳光。顺丰的老总发表声明说这件事要彻底处理,还员工一个公道。在这个事件中,打人的人他感觉自己高大上,觉得你一个小小的快递员,在他眼中是很渺小的,打了也就白打了,反正也不会怎么着。可是他大错特错了,顺丰的老总要为他的员工讨回一个公道,那么,打人者在法律和道德的面前,就必须认错道歉。这个事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的,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是说你富有,有权,就可以高人一头,这是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古人早就在弟子规中阐述了这种观点:“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无论是什么人,我们要关心爱护,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天空下、一块土地上,应当以博爱的精神,互相帮助,互相勉励。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大家所重视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相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检点,就是相貌堂堂,也不会受人尊重。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气自然会大,别人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的人。

道德修养范文第3篇

摘 要: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道德修养;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道德修养;三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修养;四是发展科学技术需要道德修养。

关键词:道德;道德修养;道德品质

道德修养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进行认真的自我修养。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驱动力一般不是源于对个人直接利益的追求,而是遵循社会生活规律与法则,为着社会整体利益,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们的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行为,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良心,使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使个体与社会整体及自然环境趋于和谐的过程。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篇》)孔子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也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孟子认为,一个要想能够承担天下“大任”的人,就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养功夫。秦汉出现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把“正心”、“诚意”、“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道德修养,而且为自我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觉悟。它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人类成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有别于动物的人,进而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人类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能动地培养改造社会所必备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道德修养

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却不能仅仅看他表面上是否遵守了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是否能把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道德品质,自觉地行动。

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是该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律的反映,都体现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首先是一种外在的规律规范,它不可能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只有经过社会成员的认同吸纳,经过自己头脑中善恶斗争,社会道德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律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而这个内化过程,只能是道德修养过程。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道德修养的作用更为重要和独特。毛泽东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点来看待人们道道德品质的形成问题,道德教育是外部条件,自觉的道德修养才是内部根据。因此,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只有从心底认同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自愿以它为道德生活准则和做人的原则,并勇于向自己头脑中一切腐朽丑恶的旧道德展开坚决的斗争,才能把外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并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内化成一贯性、稳定性的道德品质。在人们道德评价中,人们依据道德品质自觉地遵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同人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遵守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不同的。只有前者才能被看作是真正有道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的结果。因此,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必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把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自觉的道德品质和行动。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创造美好人生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而也是道德修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道德修养的根本目标和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排除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澄清模糊认识,确立并强化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过程。换句话说,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认同的过程,是把这些道德规范由外部约束变为内在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当一个人把个人人生实践放在如何满足社会需要和对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点上,就能摆脱种种狭隘偏见与局限,把争取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统一起来,自觉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对我们人生的道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起着决定的作用。许多革命前辈之所以能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是和他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艰苦不懈的自我修养,牢固地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不开的。当然,革命队伍中也有一些人,由于放松自我修养和改造,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了问题,经不起金钱和享乐的诱惑,结果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我们应引以为戒,坚持自我修养,终生保持高风亮节。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修养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意气风发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用自己的创新精神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加强道德修养尤为必要。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随着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文化成果的引进,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浸透进来,这些腐朽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直接冲击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影响了优秀道德人格的养成。另外,中国的改革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旧的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正在建立,但还远未完善和成熟起来,这中间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于是一些封建道德残余,便趁机沉渣泛起,兴风作浪,污染社会道德空气,腐蚀人们的灵魂。再者,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它既带来了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道德观念的更新,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经济规律所产生的一些弱点和消极方面。这些弱点和消极方面,如果缺乏引导和约束,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使人们在经济大潮中腐化堕落下去。

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外文化的反差,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义与利的辨析、贡献与索取的选择等,都给人们带来了思索与困惑。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和选择,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崭新的风貌,主动适应中国和世界的新形势,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意识,坚定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献身祖国的精神、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人才,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做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不断地获取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而且需要逐步地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优良的思想素质。为此,需要进行修养和锻炼。我们只有伴随时代的节拍,把握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充分施展才能,塑造自强形象。

现实告诉我们,当前的道德领域中新旧道德观的斗争表现得十分激烈和尖锐,道德建设的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和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外,还必须大力提倡道德修养,提高人们自我改造、自我锻炼的自觉性,提高人们抵御腐蚀、消除腐败的警觉性。只有认清当前个体道德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具备了道德修养的自觉要求和主动性,同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锻炼与修养,才能有效地抵制各种腐朽道德的侵蚀,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格。

四、发展科学技术需要道德修养

当今时代,是科学昌明、技术繁荣的时代。需要注意的是,高新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比如,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的开通,使人们可以快捷地查阅资料,减少人的劳动时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能让无意自律的信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宣泄色情、暴力内容,并借此牟利。因此,单靠知识和技术并不能使人类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我们必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科学技术的价值宗旨——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制造精神垃圾,更不能为邪恶势力所利用。这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具有掌握、应用和发展科技的重大责任感。同时,科技攻关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制于社会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尤其是攻关者的道德品质。它需要毅力、拼搏乃至牺牲,需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失败之后不气馁,成功之时不忘形。让我们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奋力拼搏。[责任编辑   陈 鹤]

道德修养范文第4篇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本文提出任课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效性 任课教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5新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根本任务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性质和基础课的内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不是随便应付的。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要求,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基础课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良好的师德

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础课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基础课更多地强调“德”的问题。任课教师自身是一个身正品端、趣味高尚的人,是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这是构成基础课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源泉。一名基础课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但德行低下,也不配并难以承担育人使命。道德素质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统一。衡量一名基础课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人格力量和法律意识的强弱,一个重要的标准在于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学生评判教师所教所言是否可信,往往也首先从教师自身能否说到做到开始。

具备良好的师德还要求任课教师尊重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由不成熟到成熟,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接受教育,但外部的教育影响能否进入学生的内部世界,并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知识、能力,形成某种素质,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只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才会取得成效,且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希望老师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不懂事的孩子,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思想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如果学生自身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意向,就会从内心深处萌发一种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真诚愿望。这是推动他们主动自觉接受教育的巨大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女儿,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同时,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朋友,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教师的一片爱心。在这种心理接近、感情认同的条件下,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心服口服。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歧视、看不起、讽刺、挖苦,甚至有侮辱人格的态度和做法,就等于在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感情屏障。心灵不同,感情相悖,教育者的要求就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也就不能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所以,要教育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这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

二、广博的学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马卡连柯的告诫,完全适用于基础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必须有广度、有深度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基础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学生的需要决定的。基础课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教好基础课,首先,必须与时俱进,学好政治理论知识,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课教师应该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甚至是专家,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知识,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都是基础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其次,基础课教师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涉及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个人等各个层次,以及文学、艺术、美学、数学、生物、地理等大量的学科知识。因此,基础课教师没有广博的学识是不合格的,是不可能上好基础课的。

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容量在不断增加,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所以基础课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满足于教材,必须不断自我丰富和提高,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宽广的知识面赢得学生的心,以知识性、趣味性的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三、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基础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除了传授知识这一基本目标外,借助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等方面都应该成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把书本的知识讲完就可以了。(2)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基础课教材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以前知道的或者学习过的,所以基础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重点突出,难度、深度恰当。以教材原有体系为框架,加入适当的案例,用案例解释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显得整个课堂教学生动得多,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3)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内容匹配,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新旧知识联系自然。教学组织管理民主,气氛活跃。反馈及时、交流多向,评价激励科学有力。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这对基础课教师来说也很重要;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地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基础课教师要有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总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任课教师是核心。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良好的形象吸引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促进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学就会有好的效果,基础课一定能成为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P132-133.

道德修养范文第5篇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重在培育具备优秀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有为青年。对未来身担执法重任的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需求对预备警官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公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内容进行扩充和融合,从而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增强执法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优化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形成法律体系到建设法治体系,从建设法治体系到坚持和完善法治体系,体现的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彰显的是我们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法治的完善离不开执法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对于承担公安人才培养重任的公安院校而言,如何培养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工作队伍,既是公安院校面对的常态化教学内容,又是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反思的教学重点。

一、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法治的论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真正走向国富民强和长治久安,都必须树立民众的法治意识,坚持法治道路。同时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依法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高国家依法治理的水平,对身担未来执法重任的公安院校预备警官法治素养的培塑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课。

公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普通高校的课程开设内容大体一致,但从公安院校培育人才的特殊性而言,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扩充与融合,既要做到知识的全覆盖传授,更要重视道德和法治的培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公安院校的应用不足

(一)重要概念未做论述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本的教材,教材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部分涉及很多法律概念,如关于何为法律体系、何为法治体系,并没有进行阐述和解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法律知识传达方面,多数是法律的整体宏观性知识,无法像部门法一样细化,该课程在法律素养的培塑方面欲达到的目标,一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对法治的尊崇并能内化于心,二是将模范遵守法律的要求外化于行。公安院校作为人民警察队伍来源的主渠道,其对预备警官的培养,不仅是信仰和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深厚的法律理论知识功底,从而达到规范、严格的执法。法律理论知识功底的养成,最基础的前提之一是明晰各法律概念,理解法源、法意、法理。因此,關键性法律概念的论述,对学习和掌握法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二)内容侧重应用有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在2015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教材修订内容变化幅度较大,将原来八章修改为六章,不仅修改了章节名称,而且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很多调整与融合。此次修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的修订对普通高校来说,更加切合师生教与学的需求,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与接受的特点。但就法律基础知识部分而言,对公安院校学生的使用略有不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作为公安专门人才培养摇篮的公安院校,其承担着培养执法工作队伍的重任。公安专业不同于普通法学专业,法学课程在公安专业中仅属于公共基础课,并不纳入专业课程范围内,因此涉及法律方面的课程一般仅包括执法工作中常用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安行政执法等,对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相关内容涉及较少。法律课程教育质量是未来承担执法工作的学生能否具备合格法律素质的保障。从实战角度来看,在公安院校开展法学理论和法制史教学能有效地为办案提供服务。在公安院校现有教学计划无法开展法学理论和法制史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内容时进行扩充。

三、公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重要概念明晰、准确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对诸如“法律部门”“法律体系”“法治体系”等概念进行明确表述。在理解“法律部门”概念的基础之上,重点讲授程序法律部门内容中的刑事诉讼程序,明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机制,理解程序正义的价值和重要性。在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上,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的骄人成就,增强维护法律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在理解“法治体系”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公安执法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重点讲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性,做到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

(二)按需增加教学内容

在目前没有专门适用公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的前提下,公安院校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和扩充。

1.增加法律的词源讲解,强化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联系公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关于法律基础知识内容的讲授,更要注重公平正义观念的教育。“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公安工作人员作为手握执法权的法律工作者必须把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贯穿到执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如在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部分,可就汉语中“法”的古体,即“灋”的造字构意来解析法的含义,“灋”字左边的“氵”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灋”字部分的廌与“去”,则代表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从“灋”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对维护公平、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使公安院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公平,做到心中有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重视宪法的修订内容,深化对法治中国的制度认知

新教材的修订,已将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成果体现在其中。在讲授此部分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强调此次《宪法修正案》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要着重讲解宪法序言第七段中为何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一字之改,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亦是我国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从“制”到“治”,不仅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牢记法律制度,做到依法执法,更要深刻理解“治”,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温情执法。

(三)内容实时更新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学习稍有放松,就有可能落伍。只有时不我待地学习和实践,夯實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科学知识储备,才能胜任肩负的责任,才能把工作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涵盖面广、实时性强,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一是要注重掌握基本的理论,二是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的实时更新。如在2018年教材改版之后,2019年10月份召开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等相关内容应如何理解,要讲深、讲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公安院校要充分应用好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加强对法律基础知识涵盖内容的深入挖掘,讲清、弄懂我国法治化进程,增进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自豪感,为未来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打下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韩晓恩.公安职业院校法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20).

◎编辑 常超波

道德修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育;学习;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我国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代表作用,也对我国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建设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素质,为我国整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出榜样。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是现代各阶段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点教材,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职业道德以及伦理的基本阐述,分析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要求教师应深刻领悟“为师之道、为师之德”的内涵与深意,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品质。第二部分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进行重要阐述。第三部分讲解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具有言传身教、严谨治学、讲求诚信、热爱学习、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精神。第四部分是对高校教师再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进行概括,强调辅导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是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由外及内均应做好榜样,树立良好的教书育人精神及品质。第六部分是对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服务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第七部分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应采取的道德选择的措施,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精神具有较高的要求。第八部分强调了高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方式,应积极进行自我提高,学校以及教育管理机构也应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监督。第九部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分析,教师应积极掌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1]。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有待深化。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部分高校的宽松、自由与开放的学术环境逐渐得到开放,但是部分教师对该种学术研究环境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将其当作是“放任自流”的方式,更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不能体现一个教师应有的道德风范以及道德修养,还时常将言论不正确以及对社会的偏激认识带入课堂,导致教学腐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得不到良好培养[2]。

2.追名逐利思想价值观严重。在名与利的强大影响下,部分教师追名逐利的思想价值观尤为严重,高校教师出现了私利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情况,使得教学环境受到了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觀、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培养也受到了冲击。有的教师只对教学结果以及科研成果比较关心,而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指导却很忽视,对于学生德才兼备的培养以及以德为先的告诫也不重视。

3.学术研究浅尝辄止。当前,高校学术研究浅尝辄止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人没有经过正式的学习和实验研究,也被授予正规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学位,而有的人经过多番研究和学习,多次试验和努力,最终却没能得到较好的评价[3]。这种现象导致部分专心搞科研的学生失去了深入研究的信心,逐渐导致整个学术研究界的风气败坏。部分研究者只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稍加改变,就变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花费苦心钻研的研究者心怀不满,最终导致纠纷或更严重的后果。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道德修养理论知识,用知识丰富自我头脑,不断强化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意识,思考自我提升策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培养的理论体系。另外,各高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与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教师岗前职业道德理论培训,且积极开展各种职业道德修养讨论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与培养方法。各教学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之外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增强自己对党及国家颁布的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相关的文件、法律法规的理解,从而促进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

2.提高实践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价值。实践是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职业道德理论价值的重要方法。基于此,各阶段教师需要重视理论的实践应用,而不只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积极从实践中内化道德修养理论,变成自我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后,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此外,积极钻研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探索知识,避免学术钻研中出现浅尝辄止的行为,深入研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

3.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等的形成,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健康和谐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不良的环境则会给个人的品质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需要激发群体教师良性竞争以及积极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并为教师营造和谐、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在该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被快速曝光,教师的职业行为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如何合理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已经成为了社会群众以及学术钻研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与操守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是教师在进行自我修养培养以及提升中的重要参考。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做到公平、公正、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应综合应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评价。将评价标准进行量化、细化,在加强评价作用时,还应该加强监督,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而对于水平较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继续教育,切实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另外,评价方式应包括多种模式,例如总结性评价、过程评价、重点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罗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高教学刊,2016,(17):201-202.

[2]张小枝.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148-149.

[3]杨豪,代雅洁.反思与建构: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1):101-103.

上一篇:英语的学习方法范文下一篇:网店营销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