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2023-09-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人类对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社会主义不仅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演进,而且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其中,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为基础,是对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对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并蕴涵在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之中,通过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而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又体现着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和灵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失去了现实性,价值观念系统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了理想性,以日常生活遮蔽、否定最高价值,人类将永远不能获得最终解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无产阶级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由于当时还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大致描绘和粗线条的勾勒,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未做出详尽的说明。但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毕竟涉及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最高价值及其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就内在地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它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

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抓住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

一、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反映。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这里的“文明”,主要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自由是人类的特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自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既要求摆脱人格的依附,

摆脱贫困和恐惧,也要求发展个人能力与共同承担社会和政治责任的机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指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逐渐获得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自然保障、社会条件和情理支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是一个阶段性实现的长期过程,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质而言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

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建构。

第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通过自觉的奋斗,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平等民主、文明先进、人与自然和谐,构筑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

第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奋斗目标,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如它们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人们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还没有最终确立和成型,还有待于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一步

加以提炼和探讨。

(作者: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教授;河北大学副教授)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我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在思想上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在中国则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被称之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启示既表现在社会制度体系建设上,也表现在思想价值体系建设上。与“中国道路”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中国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精神支撑。那么,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呈现什么样的特征?需要我们对之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更加易于为全党全社会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以确保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的价值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其基本内容已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始形成,成为凝聚全党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处于建设之中,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作出了科学概括,从基本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3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人类对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社会主义不仅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演进,而且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其中,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为基础,是对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对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并蕴涵在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之中,通过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而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又体现着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和灵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失去了现实性,价值观念系统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了理想性,以日常生活遮蔽、否定最高价值,人类将永远不能获得最终解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无产阶级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由于当时还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大致描绘和粗线条的勾勒,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未做出详尽的说明。但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毕竟涉及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最高价值及其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就内在地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它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

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抓住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

一、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反映。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这里的“文明”,主要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自由是人类的特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自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既要求摆脱人格的依附,

摆脱贫困和恐惧,也要求发展个人能力与共同承担社会和政治责任的机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指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逐渐获得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自然保障、社会条件和情理支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是一个阶段性实现的长期过程,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质而言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

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建构。

第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通过自觉的奋斗,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平等民主、文明先进、人与自然和谐,构筑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

第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奋斗目标,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如它们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人们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还没有最终确立和成型,还有待于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一步

加以提炼和探讨。

(作者: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教授;河北大学副教授)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我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在思想上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在中国则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被称之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启示既表现在社会制度体系建设上,也表现在思想价值体系建设上。与“中国道路”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中国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精神支撑。那么,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呈现什么样的特征?需要我们对之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更加易于为全党全社会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以确保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的价值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其基本内容已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始形成,成为凝聚全党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处于建设之中,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作出了科学概括,从基本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自媒体强势渗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使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陷入不同困境。新时代要有效推进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必须以自媒体为助力,全面增强价值观传播主体的主导性、传播内容的实践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性。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进一步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而当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生活化带来巨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课堂理论灌输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话语表达不够新颖,这些势必会影响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影响中学生群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主践行。

一、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求注重人的生活经验、生活态度、生活需求、生活体验,要求我们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而借由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手机客户端的强势席卷,自媒体已与我国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据此我们认为,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是在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媒介时代之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以中学生自身为主体、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他们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嵌入他们生活背景里的每一个层面。

二、自媒体时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对策

自媒体时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带来困境的同时提供了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增强教育者权威与树立学生身边榜样互为补充来提升传播主体的主导能力,以网络话语表达与中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融合来增强传播内容的实践动力,以常规培育方式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来加快传播方式的发展创新。

(一)加强传播主体的培育与建设

1.增强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提升主导能力

首先,充分认识自媒体,拉近与中学生的距离。教育者应对自媒体这一媒介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主动展现出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学习感与参与感,打造一个更加年轻、亲和的官方形象,拉近与中学生群体的距离,便于后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开展;

其次,熟练使用自媒体,加强与中学生的对话。掌握丰富的表现形式便于及时将中学生中的热点话题与价值观培育内容相结合。同时,积极关注与追踪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表现出的思想动态,适时予以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育中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树立身边榜样

榜样示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而身边榜样的树立更是对中学生价值观生活化最好的引导。对于中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育,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真正从学生群体中发掘此类榜样人物,增加他们自主将其生活化的动力与培养自身成为榜样的信心;二是要对中学生“意见领袖”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指导,让他们能在现实生活里以言行感染身边同学,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以自身的影响力激发更多的情感认同。

(二)提升传播内容的深度与水平

1.理论传播要融入自媒体话语体系

第一,理论阐述要注重通俗性。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阐述时,我们不能直接将平时的“官话”、“套话”或者政治课本搬上网络,而要格外注重它的通俗性。像“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这些以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为特征的“习式语言”,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二,热点解读要注重生动性。日常生活是由具体事件构成的,因而需要借助这些经验性的存在塑造典型,引导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自媒体上能迅速汇聚目光、引起讨论的热点话题,它的即时性、真实性等本身就已经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对其解读更应关注事件本身,将核心价值观以情感倾向渗透于字里行间。

2.内容选取要贴近中学生实际生活

第一,嵌入中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針对中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培育时,要深入了解中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以恰当选取培育内容。例如对自身价值体系的诉求、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诉求……这些诉求提醒我们不应盲目拔高价值标准和理想信念,而应从中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

第二,重视与线下实践活动的对应。网络的局限性经常让自媒体上出现“线上热闹,线下冷漠”的现象,因此要格外二者联动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效果。例如在线上发布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内容,在线下对应开展先进人物进学校的宣讲活动等。

(三)加快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创新

1.用隐性传播来替代显性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传播就是将培育内容融入各种载体中,做到如空气一般“看不见的宣传”。在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取的载体要适合自媒体平台,二是选取的载体要契合中学生的兴趣。

2.用传统媒体来助力自媒体传播

虽然快速发展的自媒体在近几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总体来说,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拥有着自媒体等新媒体还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可用传统媒体来助力自媒体传播,利用二者的有机互动来有效推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以弥补其目前受众面单一、深刻性不足等缺陷,让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培育环境更为全面、深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原鸣霞,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教13年,任教于本溪市第四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旨在推动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与内在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尚面临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信息社会等诸多挑战。基于价值认同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该注重以实践融入、感性认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体现校园特色,丰富实践形式。

关键词: 高校   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融入   感性认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旨在推动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认同”是心理学、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层面上,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1](22-26)。价值认同是社会认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是社会主体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互动,在社会交往进程中调整理想信念、价值结构,以适应社会共同价值要求的过程,“显示出价值主体对社会共同价值要求的自觉接受与遵循的一种状态”[2](230)。换言之,价值认同实际意味着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内化,是社会个体在对价值观念理解判断、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承认与认可,以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体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下进行,只有当某种社会实践符合或能够满足主体的情感心理需求及价值诉求时,即主体对客体产生价值认同,主体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接受、内心遵从并将之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因此,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

(二)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价值认同是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基础。“价值认同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是谁’和‘为了谁’,即不仅感受到自己是其所是,还按其所是去行动与生活,从而在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形成整个国家和全民族认同的共同理想,这是一种巨大的引领力”[2](2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需要经历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基本环节[3](33)。这是一个从客观形态到心理意识、从价值评判到行为自觉的过程。认知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首要环节,主要解决“知其所是”的问题,即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原则目标等内容。认同是对认识信息的吸收与内化过程,是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自觉接受、自愿遵从的态度的过程。践行是已经得到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与观念的外化,是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个人社会生活中,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现实。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是高校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展开的基本形态,价值认同是其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地位与作用不言自明。“人们在日常生活是否认同某种价值,往往不是依靠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完备的制度约束,而是凭借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或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凭借经验化的生活常识和实践”[4](59-63)。因此,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必须寻求和扩大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二、一些高校在实现价值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看,价值认同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尚面临一些困难。在意识形态方面,一些老师和学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在社会转型方面,一些青年学子面对新的情况,在价值认知上模糊,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主义等倾向。在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方面,“存在否定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及不加鉴别地盲目继承等错误倾向”[3](33)。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方面,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有着明确客观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有正确的认知,但仍然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涌入,各种社会现象交错杂糅,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媒体工具的普及,网络空间中的话语竞争呈现出新的样态,不同网络媒介、多元信息观点频繁碰撞,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再者,一些学校沿袭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输模式,教师以单一的形式传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部分高校仅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一次活动,缺乏系统化、常规化、科学化的机制保障。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由精神文化实践、思想性的政治实践、认知性实践和交往性实践等多层面、多侧面实践复合而成的综合性活动”[5](110-112)。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平等交流提高高校学生价值认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基于价值认同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

(一)以实践融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实践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实践性。价值观念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全社会的价值实践。就此而言,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自然只能在实践中完成。

一方面,应注重主体需求,体现校园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蕴藏其中的价值认同,总是与特定主体紧密关联。我们在通过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切实从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实际出发展开实践,而不能不顾实际主观臆想盲目行为。以往经验证明,注重主体需求、体现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往往是最能够使人们产生认同感,提高接受度的实践方式。如上海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明确提出,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校园文化相融合,使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内容融入高校管理、学生生活、校园文化等领域,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颇有裨益。

又一方面,以实践融入推进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价值认同应注重载体创新,丰富实践形式,落细落小落实。“落细、落小、落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青年学生从生活中小处着手,落实思想作风,落实各项行动。具体而言,所谓“落细”即要细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理念、要求细化到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结合,从细处见精神,从微处显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人们的头脑,沉淀于人们的内心。所谓“落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体做起。坚持积小善为大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个体寻榜样,努力在小事上践行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所谓“落实”就是要见成效,从具体行动和实践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走过场,摒除形式主义,讲求实际效果。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也值得借鉴。如南京高校积极探索互联网传播载体,运用网络平台、自媒体方式在校园传播核心价值观,创新了新媒体的传播载体,适应年轻人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播。

(二)以感性认知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

以丰富的实践形式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目的在于实现个体或组织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价值规范的自觉接受、自愿遵从。主体认知的对象是信息,“价值信息经由主体自觉的加工,产生表象、知觉、想象、思维、记忆等活动,再转化为相应的理论贮存在人脑中,这就是认知的逻辑过程”[3](33)。这其中既包括感性认知,又包括理性认知。感性认知是人的一种直觉活动,是在对信息直接把握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直接认识。理性认知相较于感性认知,更趋向于事物的本质,是在对事物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属性的全面了解和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无疑首先要从感性认知开始,然后进入理性认知,经由价值整合,实现价值认同。

感性认知作为价值认同的起始环节,其重要性毋庸多言。当然,这里对于感性认知的强调,并不是忽略和无视理性认知在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中的作用,只是从社会认知心理的角度强调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感性认知的重要意义。换言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价值认同的实践展开,必须首先从增强主体的感性认知开始,遵循认知的基本逻辑,引导社会主体采取主动的选择性认知,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强化感性认知这一环节以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价值认同,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表述的简明性。在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尽可能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简单好记、简明易懂、符合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避免政治术语、学术概念的生搬硬套。二是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身魅力所在,讲明其对于普通生活的实际功用,吸引高校学生主动选择和接受。对加深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熟悉无疑是有益的。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本身也是不断凝练的结果。2012年黨中央明确提出了对“核心价值观体系”进一步凝练的工作指示。此后先后在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开设核心价值观专栏,汇集了进一步凝练核心价值观的诸多理论意见。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述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突出了易读、易背、易写、内容亲民的特点。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方面,相关理论的表述与宣传应尽量朝向简明、生活化的方向处理,注重高校青年学子的接受习惯和特征。

第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校园实践的生活化、情感化。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认同发生于具体的、生活化的实践之中,而不是仅存在于空洞的理论灌输与说教之中。这就需要在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场景,提高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度,实现二者融合的生活化,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亲密情感。“情感不仅影响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判断,而且影响了总的认知过程”[6](327)。基于生活化而建立的亲密情感,将有助于加快认知加工,形成社会图式。

第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效性、获得感。“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否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广泛价值认同,与其为大学生带来的实效与获得感的强弱紧密相关。譬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组织修订教授治学规则、学生管理守则,突出遵纪守法内容,注重规则意识培育,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再如,通过推进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征集使用信用信息,加大对失信行为的遏制力度,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文化。实践证明,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时,青年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大幅度提高,校园文明进步水平不断提升。这证明了强化实效性、增强获得感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2]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3]双传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实践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孟茹玉.论价值认同的生成机制与教育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5]孙艳秋.认知与元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论析[J].江苏高教,2018(12).

[6]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江苏法治建设研究”(17DF012),江苏省司法厅政府法治研究资助课题“江苏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0jssf014),南京市法学会立项课题“民法典人格权编英译问题研究”(2020NJFXD02)。

上一篇:三季度安全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十佳大学生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