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对新媒体广告形态的探讨

3、盛世长城:以整合性的眼光看待营销

4、自媒体广告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

5、微传播语境下圈商广告文化对消费者的培养

6、赢利模式:用资源换软件

7、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与前景

8、生活圈媒体及其广告效果探讨

9、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平台优势与导向性问题

10、新媒体广告的发展与应用

11、我国互联网媒体广告行业集中度分析

12、新媒体广告在广西村寨旅游中的植入与传播研究

13、创收挑战倒逼城市台精耕细作

14、移动媒体传播下的环境媒体广告营销策略

15、谈新媒体广告传播方式与营销策略

16、探究互联网广告的精准营销

17、新形势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18、朱嘉盈:8年“烹”出上市公司

19、新媒体广告的利弊与对策分析

20、从媒体形态整一性角度划分新媒体广告

21、从创意中插看品牌塑造的新途径

22、平移、编码与沉浸:新媒体广告UE设计模式的迭代

23、探析户外新媒体广告的创意与传播策略

24、2011视频新媒体广告或破36亿元

25、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新特点

26、湖南气象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27、新媒体时代:内容媒体的价值回归

28、刍议新媒体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

29、对当代数字媒体广告的现状思考

30、皮皮精灵:孵化品牌自媒体

31、电梯投影广告的连续性设计研究

32、新媒体广告在会展营销中的应用

3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广告专业教学改革

34、新疆平面媒体广告发展特点及承载分析

35、新媒体商业广告的受众行为研究

36、新媒体广告受众导向的互动性探析

37、自媒体广告的法律规制

38、新媒体广告的有效传播途径分析

39、传播文化业:新媒体成新宠儿

40、动态:北京CBD核心区超大媒体亮相,传播价值逆势上扬

41、互联网新媒体广告营销产业现状探析

42、论新媒体广告的现状与未来

43、信息交互背景下新媒体广告的用户体验设计

44、基于“品效合一”要求的新媒体广告运营及表现策略分析

45、新媒体广告环境下的广告宣传创新

46、新媒体广告软文戳中监管软肋

47、传媒变局时代户外广告应顺势而变

48、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49、基于OBE模式的广告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网络媒体黄色新闻内容分析: 利弊与救赎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甘肃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

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5、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自制音乐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6、融媒体视角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

7、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初探

8、浅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

9、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

10、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11、网络新媒体与高校人才培养

12、传统媒体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网络自制节目的差异

13、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变革趋势研究

14、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与意识形态安全

15、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吸纳与规范

16、网络话语与高校校园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关系研究

17、计算机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及发展

18、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策略分析

19、网络新媒体发展脉络与趋势前瞻

20、网络中个人媒体治理问题研究

21、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探讨

22、初探传统电视媒体如何与新兴网络直播融合发展

23、网络新媒体时代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危机与传播路径

24、“网络与新媒体”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作

25、地方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26、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研究

27、网络新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风险提示与应对

28、基于产学研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9、网络与新媒体:—种思考世界的新方式

30、新传媒时代报纸与网络媒体互动发展探讨

31、自媒体时代网络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限研究

32、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应与网络结合

3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与市场错位初探

34、新形势下电视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探索

35、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对接”模式探究

3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7、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与运用

38、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正

39、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大电影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身份

40、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实践

4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参与式教学改革应用探讨

42、基于OBE模式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策略初探

4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微动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4、浅析“三段式教学”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45、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拓展与创新

46、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传播与舆论引导途径研究

47、普利策新闻奖与网络媒体发展新思路

48、大数据时代“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拼图

49、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及批评研究”(11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媒体概念的考察,总结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新艺术形态的出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新媒体艺术概念作出新的厘定。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特征;新媒体艺术

1 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又称新媒介,是极富争议性的概念。从传播史角度看,新媒体是一个时代范畴,其最终指向“当代”。麦克卢汉指出:“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体的前后相继……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是了解每一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1]新媒体指向传统媒介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但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诞生于何时,仍是一个在学术界悬而未解,争议四起的难题。毋庸质疑,新媒体的诞生,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作了精彩论述,他把互动性看作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4]美国当代新媒体理论家曼诺维奇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革命的关键阶段,计算机媒体革命影响所有媒体类型,他指出新媒体的五个原理(特征):一、数值化再现(Numerical Representation)。二、模块化(Modularity)。三、自动化(Automation)。四、流体化(Variability)。五、译码/转码(Transcoding)。[5]熊澄宇教授指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6]熊澄宇侧重于考察其历时过程性,旨在赋予“新媒体”以符合其本质特征的时代内涵和真实意义。刘自力则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之后的数字媒体技术称作新媒体,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有电子内容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7]

考察目前各国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厘定,可见出其鲜明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新媒体是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新技术的产物,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新媒体产生往往是依靠旧媒体而后才逐步衍生出自身媒体形态,它经历一个从物象(具象)到影像(像素)再到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特征对新媒体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它导致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即从“物象化”到“影像化”再到“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媒材变化。

第二,许多学者认为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观念影响深远。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彻底颠覆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使新媒体内容和传播模式呈现出多根网状。普通受众从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加入/参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输过程,受众具有之前从未有过的主动性,自由的与传播者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快速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这一优势特征,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实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为新艺术类型/样式的诞生提供契机,形成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导致审美标准、审美范式/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根本性转换。

第三、当代新媒体呈现出一种融合/整合化趋势。新传播技术在新媒介平台上不仅可把传统媒体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而且能把各种新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起来,形成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各种媒体技术形成新融合,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正如廖祥忠所预言:“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8]这为多媒体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持和艺术灵感。借助于新媒体“融合、融合、再融合”的整合性特征,艺术家创作出集文字、图片、音频、影像文本、表演与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种媒介融合的综合艺术,创作出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融合一体的新艺术类型和艺术样式。

新媒介的出现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艺术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敏锐的洞悉电子媒介时代由媒介变化而在艺术界引起的一系列影响。他指出,媒介差异形成艺术种类的不同,新旧艺术的不同,建立在媒介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即是由电子媒介的出现而出现。[9]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提供媒介革命的可能性,影响艺术形态之变化和艺术理论之创新。新媒介必然带来一系列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变化,“私有化的主体,艺术家所使用的媒介并不是静态的,媒介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变化和艺术家的观念变化”。[10]新媒体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手段,改变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观念。正是借助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艺术家得以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类个人经验/体验通过新媒介表达出来,运用新媒介去探索艺术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型和样式的新艺术形态。

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厘定

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经历了映像艺术、视像艺术、录像艺术、新媒介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命名过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媒介方式、审美特征、表现方式、形态分类等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概念界定,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普遍认识是,新媒体艺术是先进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用最新科技成果来表达艺术的方式,具有技术性和实验性双重品格。但这远远不够。厘清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其内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关系到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新媒体艺术深深扎根于媒介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它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媒介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朝晖指出:“媒介艺术(Media Art)也称为综合媒介,即艺术家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诸如拼接、装置等。”[12]媒介艺术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包括技术化运动即动态艺术中光和运动因素的使用、各种工业原料的选择和使用,“机器美学”的机械性运动、电子性艺术以及激浪运动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媒介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它表现艺术家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背景下积极探索艺术表现新的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和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的不懈努力。这些艺术行为和艺术实践影响新媒体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家

提供思考艺术新方法以及灵感,表现出打破传统艺术范式和艺术思想不断开拓艺术疆域的雄心壮志。新媒体艺术正是在继承现代艺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实验精神之基础上发展起来。苏珊·阿科瑞特把新媒体艺术界定为非常宽泛的词汇,其主要特征是先进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与行为。[13]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把新媒体艺术看作主要是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4]王端廷在《美术观察》中指出:“新媒介艺术……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15]许鹏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16]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几乎忽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媒材问题。新媒体艺术之“新”,不仅在于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段,还表现在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那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在艺术创作、艺术承载、艺术传播与接受和艺术批评等行为方式上对艺术进行全面探索,进而在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以及美学和文化层面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与传统艺术相异的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发展、新媒材的创造性运用,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都将不断增加和更新变换。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

[3]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http:∥blog.sina.com.en/s/bolg591eeecd0100085r.htm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Http:∥media.people.com.cn/archived/263.html.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index.html.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16]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刘世文(1980—),男,广东韶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舞蹈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感情且具有目的性的综合行为艺术,它聚集了时间、空间等多种形态。舞蹈来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舞蹈也加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因素,其表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本文就新媒体舞蹈与传统舞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时代 思想情感

一、引言

舞蹈是表现人内心思想,展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行为艺术。在上古时期,舞蹈一般有社交、求偶、祭祀、祈福等用途,其性质更为实用,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如今不仅仅作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时的一种方式,更是作为培养孩子气质、礼仪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课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舞蹈艺术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尤其在疫情期间,网络以接力形式表现出的励志舞蹈对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传统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借自然之物来模拟人物形象,展现内心美好的追求

在上古时期,舞蹈作为人们劳动、社交、求偶、祭祀、祈祷等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其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目的性极强:求子嗣、求丰收、求战役胜利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提高,舞蹈不再只局限于表面的交流与表演,反而更多地表现人们的内心与精神世界。逐渐由外在到内在、生活到精神、群体性到个体性过渡。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舞蹈编创手法与表现形式便是模仿和道具的运用。通过舞蹈中心思想的构建,舞蹈的编排会将动植物的形象、壁画古物中的形态,通过舞蹈采用的编创手法、中心思想的确立、舞者的自我表现、服装设计、舞台背景、音乐等等,赋予其舞蹈艺术实体化,借此用来表现人们内心关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例如舞蹈《爱莲说》《空谷幽兰》等都是运用依托拟物法,将舞蹈动作与古诗词相结合,既展现诗词中诗人的清雅淡逸,与世无争的向往与追求,也赋予舞蹈与众不同的精神意义,支撑了舞蹈主题里的中心思想。

(二)通過动作对比来表达中心思想

通过表演者舞蹈动作中的呼吸、舞姿的变换、方位的转变、呼吸时身体的高低起伏、动作快慢来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舞蹈的表现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使得整个舞蹈作品框架严谨、内容丰实、连接紧密、引人入胜,突显舞蹈的中心思想与构建的舞蹈形象。作品前期可以通过缓慢优雅的舞蹈动作,温和舒适的背景音乐来呈现故事前奏,烘托气氛;中期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与动作的结合,将作品推向高潮;高潮中,通过快速的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以及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将整个作品的矛盾与发展渲染到顶点,给观众带来更深的视觉与听觉冲击;结局再辗转回温和缓慢,与之前高潮部分产生强烈对比,同时也为作品画上完整的句号。舞蹈中动作的发展进程与节奏、段落的强烈对比可以有效地向观众传达编导与舞剧的中心思想,同时可以使舞蹈的故事脉络更加清晰,观众的视觉冲击与体验感也更加强烈。

(三)利用舞台的调动来展现情感内容

舞蹈作品除了有舞者的肢体语言之外,还需要背景音乐与灯光舞美的配合,合理地利用舞台空间组织舞蹈画面,是每一位舞蹈编创者与舞蹈演员的必备能力。随着舞者的移动,舞台背景的切换,舞蹈道具的使用,来展现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以及中心思想。以大型舞台剧《天鹅湖》为例,通过故事的发展、交响乐的配合、舞者的情绪转换、舞台背景与灯光舞美的切换,将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形象、思想、情感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依靠舞蹈表演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使得舞蹈的整体思想显得更加形象立体,人们可以通过舞者的动作与情绪甚至服装道具的设计来展开想象,为作品情感的爆发拓宽渠道。

三、新媒体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为舞蹈艺术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与色彩。想要了解新媒体舞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新媒体,一般来说,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将舞蹈艺术与类似于影像技术、声光舞美等多媒体技术互相结合,利用光影的变化,配合舞蹈演员的动作,营造更为立体、生动的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它的出现,意味着单纯的舞蹈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科技的提升带动了人们更高的艺术品位。以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为例,运用各种高科技机械技术、媒体技术来展现该地区的地域自然、风景文化、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光影、背景与舞者的配合,真实完整地还原出了云南的风土人情,依托自然,体现自然。新媒体舞蹈不仅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满足了观众对艺术的品质追求,新媒体可以使舞蹈更加的立体、更加的具象化。新媒体的出现还弥补了传统舞蹈的不足,加强了舞蹈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深一步从精神层面立足于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一)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相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舞蹈艺术更好更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通过影视视角的特殊角度,将舞蹈动作的特写镜头重复组接,以及交代环境的运用,使得舞蹈不再像传统舞蹈一样呈现单一的表达形式,着重突出了舞蹈的视觉形象,配合背景音乐,将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相互结合一同带给观众。

(二)影像技术与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

近些年随着全息影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跨领域与科技相互结合,舞蹈也不例外。在近些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影像舞蹈越来越科技化、形象化。在2016年辽宁卫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金猴闹春》的节目中,六小龄童在美猴王的角色扮演中,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与虚拟出来的金箍棒、小猴子、筋斗云等虚拟影像进行了深度的互动,使得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真实,突显了新媒体舞蹈的整体性、交互性。但如此的影像舞蹈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新媒体舞蹈过于依赖科技等电子产品,通过网络观看效果事半功倍,但是现场观看的效果却会略显枯燥。

四、新媒体舞蹈与传统舞蹈艺术的对比

(一)表达方式的差异

虽然新媒体舞蹈是以传统舞蹈为依托,通过现代技术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与视觉冲击。但是新媒体舞蹈依然更多依靠现代科技,通过技术合成、背景转化、光影变幻,配合舞者的肢体语言来呈现舞台效果,弥补传统舞蹈所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扁平感。传统舞蹈更多地通过舞者的肢体形态来表现传达中心思想。通过舞蹈技巧与舞者情感的表现、一颦一笑来反映作品内涵的情感,或喜或悲、是善是恶、人生的大起大落等等。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表达舞蹈的张力、展现自我、追求更加真实完美的方面有着跨时代的贡献。但有时又过于依赖现代科技,从而忽略了舞蹈本身所带有的传统美感与技巧性,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传统舞蹈艺术的核心在于中心思想的表达,依靠舞者的肢体来传达无声的语言,来呈现不同的情感思想。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物情感的基础表达,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新媒体技术与舞蹈的结合,可以使人们不再局限于舞台,填补传统舞蹈的视觉空白,利用现代科技更加完整地表达舞蹈作品的背景、情感、思想等等。

(二)寄托情感的差异

人们借由舞蹈,通过网络的传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一些正能量的思想、情怀。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大家在网上跟随专业舞者一起学习舞蹈知识、开阔眼界;观看优秀网络舞蹈节目,传播中国优秀艺术文化;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带领患者一起跳舞;由网络发起的抗疫舞蹈《我不怕》,为工作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加油打气。

新媒体舞蹈的特质更多在于视觉与听觉的冲击,通过特殊的科技手段,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场景,使人一目了然,可更容易将人带入作品之中,更加直观地反映舞蹈作品的内涵。而传统舞蹈更多的在于情感的表达,通过舞蹈动作以及舞者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反映不同的情绪,或喜或悲、或善或恶。新媒体舞蹈与传统舞蹈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空白。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虽然无声,却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舞蹈与新媒体的跨行业合作是成功的。如今,新媒体舞蹈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熟知,这不仅仅是舞蹈艺术创作中的里程碑,更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一种交互性领域。新媒体舞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舞蹈对于一些抽象化的事物无法表现的难题,通过科技手段将以往无法完美呈现的背景环境、人物特点更加形象更加实体化地带到观众眼前。它使得舞者的动作不再受到局限,利用空间与背景、光影的结合,用新的艺术形式去诠释舞蹈背后所营造的意境,使得舞蹈不再枯燥,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舞蹈与新媒体都是一个作品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整部作品的失败,这也体现出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的互补性与关联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网络遍布全球的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其效果广受好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舞蹈作为一类新兴的视听艺术,除了舞蹈类电视节目还在很多大型音乐歌舞剧中被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跨行业结合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舞台表现的形式之一,新媒体与舞蹈都为对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从整体来看,有了新媒体技术的加持,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人物情感、风土人情都得到了更好更清晰的呈现,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对优秀舞蹈的传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新媒体技术有了舞蹈艺术的支撑,会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视觉冲击,也更加驱使人们开发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都对彼此做出了更有意义的贡献。

新媒体舞蹈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科技发展、艺术发展、舞蹈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新媒体舞蹈的发展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好,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舞蹈作品的创新性,完成同其他领域的结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锦峰.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J].黄河之声,2017(03):23-27.

[2]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徐先玲,李相状.主编.舞蹈艺术百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万春.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认知和解读[J].舞蹈,2017(01):10-14.

(作者簡介:梁金晶,女,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新媒体艺术设计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

一、新媒体艺术的含义及表现方式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明确概念,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即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是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传达艺术观念的方式。

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目前对新媒体艺术形式的研究与归纳看出: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实现,新媒体艺术就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进行创作、传播、鉴赏,并进一步带来全新感受、思考和审美的新型艺术形态。从以上两点来看,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新媒体艺术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新媒体艺术就是指一切建立在新媒体技术上的具有艺术性的事物,包括那些被以数字技术大量复制并传播的传统艺术作品。

二是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是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狭义上的新媒体艺术可以看作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进行创作、传播、鉴赏,并进一步带来全新感受、思考和审美的新型艺术形态。

可以说,新媒体艺术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在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中,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外延、类型,以及新媒体艺术家群体都将不断地增加和更换。

当然,新媒体艺术如果一味追求媒体技术之“新”,必然会陷入到技术前卫主义的窠臼内无法自拔,因此技术之“新”不能看做是新媒体艺术的根本目标,而更应该看到新媒体时代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塑,以及在艺术上呈现出的一种新美学,这才应该是新媒体艺术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新”的根本原因。

二、新媒体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都发生新的变化,带来了一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革。因此,将技术的因素纳入到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中,从这个新的角度来衡量新媒体艺术,是有利于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1.审美主体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与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化、信息与资讯的共享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大众化,使审美主体在构成和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互联网等技术以低成本、全方位的特点,使远程输送各种形式的艺术品成为可能,增強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使艺术更加“亲民”。

其次,这些新型的技术使“人人参与艺术创作”变成可能,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民评论的影响和启发。这种“全民参与”使得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主体不同于以往,带有明显的大众化、娱乐化甚至审丑化倾向。

2.审美客体的变化

自然的、美好的、客观存在的以及人类通过自身实现的,真实的事物是长期以来人们审美活动的主要客体,也是传统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然而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审美的客体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新媒体艺术作品中闪耀的不再仅仅是“艺术”的光环,在制作、传播和鉴赏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此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新媒体艺术与生俱来就与科学技术有着紧密的联,大众在对待新媒体艺术时,也不仅仅是从美学的角度去考量,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特效的震撼与冲击力也是得到大众认可的重要依据。也正是由于这些技术原因,新媒体艺术才得以从传统艺术上剥离出来,与传统艺术形式从本质上加以区分。

三、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新特征

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在审美领域也有采取多种技术而具有与以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特征,从目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的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多重艺术语汇的综合带给人们韵味体验以及张力震撼。新媒体艺术不仅需要融合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参与审美体验,而且随着现代神经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可以绕开复杂的身体感觉器官,直接刺激神经,从而让人摆脱感觉器官而感知栩栩如生的世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媒体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也让人们的审美体验产生无与伦比的综合性和丰富性。

研究新媒体艺术的人可能都知道,《打开的音符》这部作品,就是比较早运用融合艺术的典型作品,启发了很多在空间互动和艺术表现力上进行思考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军械库巨大的空间内大约有500名志愿者,他们聚集在完全黑暗的表演场地同时展示简单的动作,动作被几个红外线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同步投射到三个屏幕上。然后,当灯光两期,一切投影都消失了,作品带给观赏者前所未有的的新鲜感和审美体验。

2.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多媒融合的表现方式促使审美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交互式审美成为新媒体艺术区别于以往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媒体艺术传播过程中,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交互合一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是实时同步的。这赋与主客体对作品内容、过程、表现、结果进行创造性阐释和能动性建构的权利,艺术审美也成为主客双方互动地、深度地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这种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作品意义的阐释变得多元而丰富,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同时,新媒体艺术审美过程的交互性使人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艺术审美追求自觉自由的本质要求。比如现在很多戏剧影视、舞蹈等表演中,都会同步有大屏幕展示现场的表演,或者展示预拍的录像作为背景。王国峰在10多年前就已经做了这样的尝试,他的《北京——终点站》中,不要制作了作为舞台背景的录像装置,还在戏剧表演时扛着摄像机走到舞台中央,将正在表演的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拍摄下来同步展示在舞台两边的投影墙上。不仅如此,他还到后台区将观众也拍摄投影到墙上,使戏剧加强了影像的表达力度,扩展了表现力,也拓展了审美体验。

3.审美情境的虚拟性

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生成功能使其可以任意地依据人们的直觉意象创造出物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在新媒体艺术中,现实生活中发生过但不可再现的事物或事件场景可以随时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但并未发生的事物或事件也具备了被展现出来的可能,甚至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事物或事件也能被人类知觉所感知。新媒体艺术的这一特性突破了传统的审美准则,形成了虚拟领域的审美范畴。在这个虚幻的时空里,意识的直觉成为了物质的现实,假定性的体验被赋予了极强的真实感,艺术的表现和审美体验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比如在一次“新媒体艺术展”上,一副作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视频的最开始,整个屏幕都是一块黑白雪花板在闪烁,过了一会儿后,雪花点的中间出现了两个黑白人形的影子,随着时间的走动,她们慢慢走近,然后渐渐看得出是两个年老的女人。而水帘在没有人触碰的情况下是看不见的,第一个老女人在怀疑和害怕中慢慢穿过了水帘,然后整个形象变成了高清的彩色;在鼓励第二个女人穿越水帘后,第二个女人也变成了彩色。她们一边哭泣,一边相互拥抱。水帘的那边还是黑白,水帘面对观众的这边即为彩色,仿佛意味着两个世界。最后,两个老女人后慢慢穿过水帘,退回到了黑白的世界里,又消失在黑白雪花点里。整个视频足足有20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光线、声音、空间、活动对于观者来说,是全身心的体验。

当然,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并不仅仅局限于此,随着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其新的审美特点还会不断地出现和发展,对新技术的不断吸纳,也会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点日益增多,审美体验也将更加丰富。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启蒙思想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