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研究范文

2023-09-20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文章借助 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生教育研究》创刊以来35年的刊载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研究发现: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学科建设、学位制度、培养质量等方面; 研究呈现出“国家引导,政策推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持续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特点; 推进研究生多元的招生模式、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推行研究生教育多元考核机制、加强关键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生教育研究关注的趋势。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CiteSpace; 专业学位

一、引言

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指出要积极扩大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一大批研究生院随之建立。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我国的学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95年起,高校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并轨”、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人才培养矛盾所作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举措。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招生,充分激发了研究生教育的活力。 进入20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2013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再次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生教育建设的重点,对研究生培养和高校建设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是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机构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端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 文收录; 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 RCCSE-E 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 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从1986年创刊到2021年已走过35个年头,以该刊作为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载体,对宏观地把握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文献来源与数据处理

(一)文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收录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所 有文献检索和统计。检索方法是在中国知网中选取高级检索,检索条件选定 “文献来源”选取《研究生教育研究》,选择日期为1986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1日,共检索到文献3140篇。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21年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 CiteSpace 软件5.8.R3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通过对研究关注点的状况、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关键词时区分布图 谱和突现词随时间变化来预测研究趋势。

(三)数据处理

为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把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3140篇文章,以3年为一个单元,分成5组,进行数据的筛选。 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去掉“简讯”“信息窗”“学报”“培养单位”“资料”“研究生园地”中的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最后得到1149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将文献导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文献产出情况分析

1. 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分析刊文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研究状况及趋势的重要指标。依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9年来的刊文数量,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研究》刊文数量表现出五个阶段性的特点。如图1所示,1992—1995年,期刊发文量从85篇发展到101篇;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996-2009年,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89篇一直下降到56篇;2010-2015年是期刊发文量快速发展时期,在2015年发表文献数量达到最高峰,达到1209篇。2016-2021年虽呈下降趋势,刊文数量仍在90篇以上。

(二)研究关注点分析

从CiteSpace关键词的检索中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在图谱中,关键词的字号越大,说明其出现的频率越高,研究的热度越高。从图谱可以看出,“研究生”字号最大,说明其研究热度最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博士生”以及英国、美国的研究生及博士教育等都是围绕研究生教育展开的热点。

(三)研究力量分布情况

1.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显示作者的合作强度。运用CiteSpace软件,时间选择2010-2021年,时间切片选定1年,Notetypes中选择Author,运行完程序得到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之间连线较多,如图3所示。其中梁传杰、侯万锋的字显示最大,说明两位学者的发文量是最多的。其他作者分布比较分散。

2.机构分析

从发文机构来看,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位居第一,发文量为14篇;其次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文数量为12篇;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華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表文献数量都为10篇;剩余机构发表文献数量为8-10篇。通过研究发现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主要是研究生院、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院(部),发文量比较稳定(见表1)。

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点分析

(一)国家引导,政策推动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很明显。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研究生教育得到稳步发展。1980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关键词的分析中,学位制度呈现为研究的热点,说明《条例》的发布,引导了学者对学位制度的研究。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展应用型学科,提高人才素质,不同层次学校有不同的目标,要办出特色。为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化研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推动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者对我国专业学位制度的研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祖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都是在特定时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人才所作出的重大举措。

(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

研究作者如;侯万锋、梁传杰、万明、王传明等发表文献数量居于前列。乔刚等学者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形成以乔刚、高耀王传毅、陈洪杰、沈文钦为主的研究团队,高产作者之间联系紧密。高产文章机构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大学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显然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的开放程度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研究人员隶属于研究生院和教育学院。,邮编:(650000).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1 素质教育的涵义解析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形态;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1.1 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需要发展的素质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具有明显的“素质化”特征。这就是说,学生需要什么素质,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导学生发展什么素质。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其中第一层分为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二层分为生理结构素质和生理机能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所处的层次,分别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1.2 素质教育是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

传统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之所以达不到既定目标,主要是因为内容和课程的确定不科学。不能够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虽然它强调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素质,但它只能是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其本质上只是“知识教育”,只能保证学生“全面知识素质”的发展,而以外的素质如态度、能力、禀性等素质由于处于评价的盲区,自生自长,无法得到发展和完善。所以,现代社会呼唤着科学化的素质教育。

1.3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的活动

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活动,素质发展包括生理素质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发展。生理素质的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地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进而促进素质持续、和谐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2 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2.1 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意识观

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进步和突破。知识、素质、能力构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它包含经验和理论素质,素质是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素养和品质,它将对人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综合影响。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2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体现,并且贯穿于人的一生。人越能够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3 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对于确定和落实素质教育目的有着直接的指导性价值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经济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获得经济效益。

2.4 拥有一支具备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献身精神是教师人格力量最主要的方面,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拥有好的口碑。但同时教师也要有创新精神,要知难而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而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要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2.5 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转轨经济过程中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约束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及广泛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吸收和借鉴其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为支撑实现素质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3 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

3.1 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创新,它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主体适应客观教育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来形成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新的正确的认识。

3.2 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

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教育创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结构转换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在:建立选择性高考模式,改变现行的一些模式,增强高效的自主选择权,推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增强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课程创新的创生土壤;改进知识生产模式,强化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发展在综合化、系统化和跨学科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3.3 调整和重组我国的教育科研

教育创新应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决策的程序之中;建立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科研系统,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发展教育科研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是科学研究成为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3.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的创新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更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观念更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实现测试手段更新,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代社会呼唤完备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构建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需要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创新。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 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为了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数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情况,笔者从教师个人教育研究意向、教育研究论文写作、教育研究环境、所在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等四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对兵团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结论.

1调查方法

1.1被试的选取

为了使调查对象覆盖面更广,更具普遍性,本研究选择参加兵团2012年继续教育培训的高中、初中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兵团中学数学教师教育研究调查问卷》,并选取部分被试教师进行访谈,问卷包括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以及填空题,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4.0进行处理,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1.3调查过程

安排专人统一对2012年暑期在石河子大学参加继续教育的兵团各师中学数学教师发放问卷,并在答题前对问卷涉及内容及选项进行解释性说明,使被试教师明确测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答完后当场回收,整个过程约30分钟.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部分被试教师进行访谈,以便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既有刚入行的新教师,也有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其中男教师占44%,女教师占56%.被试年龄在30岁以下占30%,30—40岁的占38%.被试教龄最高为15年.样本的多层次选择将使本研究更具代表性和一般性.在學历方面,被试中有87%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主要集中于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职称方面,被试的职称主要集中于中教一级、中教二级,共占73%,还有14%的教师是刚参加工作,职称暂未评定.个别教师是由小学上调中学,其职称还是按小学的执行.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教师(95%)在教学之余有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意识和习惯,但从访谈得知,教师阅读的主要是有关教辅材料,数学教育理论著作不多.有近82%的教师认同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学的观点,说明教师有进行教育研究的意愿.在问及“您所知道的国内数学教育专家”时,回答结果表明,兵团一线教师对于国内的数学教育专家了解不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兵团数学教师对于目前国内数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知之甚少.在“您有接受教育研究专业培训的意愿吗?”的问题中,有90%的教师希望接受教育研究的培训和训练,说明教师对于教育研究有较高的热情.在问及“想得到哪些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时,教师的回答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资料搜集与整理”、“数据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一线教师首先想掌握的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然后才是选题、制作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乃至写作等方面的需求.在问及“想得到哪些类型的论文写作指导?”时,按选项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案例教学”、“解题研究”、“教育理论”、“数学文化”.这比较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之路也理应从此起步.

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方面,有44%的教师知道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的一般过程,有38%的教师表示知道但说不出,不知道的比例占18%.这反映出教师对于论文写作有一定的了解.在期刊阅读方面,大部分学校都有订阅中学数学类期刊,但数目较少,这其中还包括兵团自办刊物,如《兵团教育》.有83%的教师表示自己写过教育论文,但教师公开发表的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是局限于兵团自办刊物,只有极少数教师在内地的《数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在问及“您写论文、发表论文的目的?”时,有64%的教师回答是为了职称晋升,有30%的教师是为了获奖,仅有6%的教师把论文写作当做是一种兴趣爱好.这表明,大部分教师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获奖才写论文.在问及“您有教学反思的习惯吗?”时,84%的教师表示会在课后思考一节课的成败,以及对某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等问题.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将一些好的想法写下来,这使得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论文写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问及“您参加教育研究的动机是什么?”时,30%的教师回答是因为学校安排;63%的教师是因为职称晋升的需要;仅有7%的教师认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这说明,被试教师在对待教育研究的观念上要有大的转变,要彻底改变那种“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认识,要逐渐地把教育研究作为和教学同步的一种兴趣爱好.

调查表明,目前兵团中学的教育研究缺乏氛围,也缺少教育研究带头人,而且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任务重.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75%)的周课时在15节以上,此外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工作.在问及“在业余时间您进行学习、科研,干扰或阻力大吗?”时,28%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经访谈得知,教师压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多.二是由于现在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所以部分教师还要应付绩效考核指标内的一系列事情;三是家庭的影响.还有部分教师自感水平、经验都有限,所以缺乏进行教育研究的动力.在问及“上级部门或学校组织教师听过专家做报告吗?”时,69%的教师回答“有”.在问及“您参加过地区或国家级的数学教育学术会议吗?”时,大部分教师表示没参加过,一是没时间,二是没经费.在问及“学校有没有科研奖励或鼓励措施?”时,教师的回答表明,所有学校都有相关奖励政策.有的学校是直接进行物质奖励,视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不同,给予奖金奖励;有的学校是将其计入年终考核、评优中,给予加分;有的学校是在绩效工资里体现.由此可见,各所学校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奖励措施不是很吸引教师的眼球,在教师看来,教育研究可有可无.在问及“学校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科研吗?”时,68%的教师表示学校会优先考虑.结合访谈得知,虽然学校会优先考虑教育研究,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是空白,所以其激励作用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教师也感觉不到学校领导对他们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视.

3几点建议

3.1摆正态度,正确认识教育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教学工作很平常,教育研究工作很神圣.教学研究工作很难上升到教育研究的范畴,认为教育研究工作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事情,中学教师没有能力搞研究,把教育研究看得太难,产生畏难情绪.其实,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关系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1]教学是传授已知事物的规律和知识,教育研究则是探索未知事物的究竟.教学要求知识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公认性,教育研究则要求有独创性,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好学就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完成教学任务只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能,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还要具备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的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这种能力就需要通过教育研究来达到,通过教育研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解决的方案融入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教育研究能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学与教育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学一线教师应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3.2加强教育理论著作及数学教育期刊的阅读,倡导行动研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充实理论、掌握方法,不断地创新和超越自我,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研究者[2].教育理论是开展教育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才能开展教育研究活动.除了参加培训之外,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丰富教师自身教育理论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要拿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现代教育新理念著作,深入思考,以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此基础上,倡导教师在经常性地反思课堂教学及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以进行反思性探索和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从工作过程中来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发中学教师教育研究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赋予教育教学工作以理性的思辨,才能脚踏实地地从事教研活动,进而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赢.

此外,还应经常阅读中学数学期刊.对于中学数学期刊的阅读与使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了解期刊的基本信息,诸如刊号、出刊周期、投稿地址、投稿邮箱、栏目设置等.为以后的投稿做准备.此外,阅读数学期刊的主要意义是积累材料,提升认识,而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列目录和做文摘.对于每一本期刊,每篇浏览下来,兴趣不大的过目即忘,对于那些有新意的,感兴趣的论文,为了避免以后查阅的麻烦,可以将论文的篇名、作者、发表期刊及刊期等信息记录下来,作成一张目录.有些好论文,值得借鉴的只是其中的某些观点或论述,可以将这些文章摘录保存.摘录的方法可以是抄写在卡片上,或者输入电脑,以Word形式保存,或者将重要段落复印下来,或者作为每天的学习记录,放到自己的微博或qq空间里.除了积累资料,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研究的准备.在阅读期刊论文的同时,结合对日常教学的思考,往往能发现或想到值得研究的素材.当然实现这一点也需要一定的前期积累以及必备的数学教育理论修养.

3.3在提高教育理论修养的基础上,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当阅读教育理论著作以及期刊论文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研究和写作的冲动.对于初学写作的教师而言,模仿期刊中论文是写作入门的捷径.期刊论文中有关选材的技巧和结构布局都是值得借鉴的.当然,论文的写作不能一直停留在模仿写作阶段,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这都是仅仅靠模仿所无法获得的.[3]此外,还应针对期刊所载论文进行所谓的文献分析,即将一系列研究同一专题、同一问题的论文进行整理,寻找其中的写作规律,进而发现当前研究热点、期刊的选稿倾向等.针对期刊论文的文献研究能引导如下两个方面的论文创作.一是对原论文的方法进行完善.包括,操作层面上的,简化原方法的过程;思路根源上,返璞归真,追求朴实自然;科学性上,纠正原方法的错误;理论层面上,对原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提升.二是对原论文的结构进行研究.对原论文的结论,纵向深入可以获得推广和加强;横向联想可以获得类比结果;逆向思考可以获得命题或者发现错误.最后,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找一个自己兴趣所在,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精力去钻研,假以时日,必然会出成果.

3.4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互赢

中学的教育研究要能健康长久地持续下去,需要与高师院校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实际上,中学的学术研究是能够与高师院校进行合作的.首先,中学的教育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中学教师是亲身的经历者和体验者,但由于中学教师缺乏相应的研究素养,他们从事的研究多数是在做重复前人的劳动,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高师院校的教师精通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能很好地把握科研发展前沿信息,但由于他们的研究较多注重理论深度,有些远离中学的教育实践.如果大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理念资源,中学提供教育实践基地,再加以适当的政策支持,就可以确保高师院校与中学在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其次,中学与高师院校合作既能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高师院校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学教师通过合作,可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地运用教育研究方法,最终实现从一个“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4].高师院校的教师通过与中学教师的科研协作,不仅能够有机会深入接触到真实的教育实践问题,丰富和深化他们对中学教育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将自己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能改变大学教师过去对中学教育问题只能做空洞的理论阐述的现状.如此一来,各得所需,最终实现两者的互赢.

3.5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制度,对教育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当前,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最大的“痛”不是方法不当、经费不够,而是动力不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使中学教师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尽快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树立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新理念,制定明确的教育研究指导思想,真正将教育研究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健全教育研究激励制度.学校应加重教育研究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使更多的中学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当中.其次,应认可中学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呈现形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学校应鼓励教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育研究而非局限于撰写、发表论文.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研究氛围.学校中浓厚的研究氛围,有一种无形力量鞭笞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教育行政部門和学校领导要定期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交流会与知识讲座,并在校内进行研究成果展示,让教师认识到学校领导是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坚强后盾.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为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一是根据中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因人而异”的标准,促其循序渐进地发展;二是为中学教师提供多渠道学习的机会,如邀请专家讲座与指导、派教师外出进修与学习、与当地高师院校教师加强联系与合作等.三是要加大图书馆(室)、校园网的建设以及科研经费的投入.

3.6兵团应创建立足兵团、面向全国的中学数学杂志

纵观内地各省,基本上都是一个省有一份中学数学杂志,大都是由省教育厅、省数学学会主管,各省有影响力的师范高校主办.如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数学杂志》.兵团乃至新疆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类期刊.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热情.反观内地,每个省份公开发行的中学杂志都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即反映本省数学教师教师的研究水平、研究成果,又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较大比例地选取全国范围内的优秀研究成果,以推动本省教师教育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兵团应尽快创建一份中学数学类杂志,可以以兵团教育学院为依托,由其主办发行.办刊伊始,可以考虑免费赠阅给兵团各中小学.建立规范、严格的审稿制度,选取新疆、兵团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优秀稿件刊登发表,借以激发兵团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写作的热情,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修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兵团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著.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读与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曹一鸣.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时期,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堂的创新优化,从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进行的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是以一体化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将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割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学阶段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做好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工作。并且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升级,构建起更加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时期我国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应当积极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优化。中学阶段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做好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深入地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更好的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当前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构建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时,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所以要想推动思政课程实现一体化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必须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意识。但是从当前我国中学阶段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只重视学生在中考过程中的考试成绩,并不重视学生在后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活动。同时,初中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开展的思想政治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课程衔接不足的问题。在初中阶段进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所遵循的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而高中阶段进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遵循的则是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这种情况就使得不同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间联系不足,整体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中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在积极地推动中学阶段思政课程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就应当做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且积极地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借助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各种问题。然后就是必须落实好新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突出德育教育活动中所蕴含的时代新的特点。并且尽量地以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更好地对于各种知识进行深化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历史性成就,探寻出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让学生可以充分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且引导学生树立起更加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念,加深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可。

三、中学思政教学一体化的实现策略

(一)坚持生活化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教学知识点,就必须让学生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探寻出生活中蕴含的各种知识点。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借助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知识点。例如在进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讲述让学生学会爱国,而是应当为学生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实际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平凡的个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于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坚持针对性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就应当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出怎样的疑惑,以及针对这些疑惑,应当如何进行解决。例如在进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应当从什么是理性爱国?这种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出发,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开展教学。如进行“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最大的疑惑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安全观。教师就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奠定国家安全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阶段“国家安全与利益”的有关知识,推动初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法治。

(三)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在推动中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优化过程中,最为重要是就是采取合适的手段提升教学的质量,通过适当的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方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探索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在学生讨论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进阶,在不同的学习环节设置难度递增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可以不断地实现自我提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向学生进行粗略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同阶段的教材对国家利益讲解时存在的区别,从而有效地深化学生对国家利益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

结语:在当前时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工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于总体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更好地推动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可以实现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庞丽. 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新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1):9-11.

[2]高欣. 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2021,(31):32-33.

[3]盛丽丽. 基于思政課一体化构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 新教育,2021,(14):19-21.

[4]朱小超,张德明.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探——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1):70-73.

中学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摘要】對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赞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赏识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应用越发频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更是需要教师思考正确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在明确赏识教育的意义后,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发挥赏识教育价值。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应用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发展的阶段,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赞赏。所以在小学教学中使用赏识教育产生的教学效果要远优于其他教学形式。赏识教育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发现自身优势,提高学习信心。但是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严重阻碍赏识教育正常展现教学价值。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真正展现赏识教育意义。

一、赏识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心理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家长在小学时期应该适当对学生进行夸赞,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语文课堂[1]。

(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扬发现个人潜能与长处,增强自我认知,在今后语文教学中会积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大胆思考,不断前进。

二、开展赏识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认可学生学习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课堂评价,在课堂评价中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关心学生学习表现,认可学生学习差异是赏识教育的基础。只有认可学生学习差异,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大胆表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观点。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结束文章教学后,需要学生对比曹冲与官员称象方式上的差异,让学生自行体会曹冲方式的好处,从而养成主动思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在曹冲那个时代他的方法还具有可行性,那么在现代社会你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了解大象重量吗?”听到此类问题后学生好奇心明显增强。有的学生会说“找个游泳池,水高过大象,量下原始水位,将大象踢入池中,重新计算水位”有的会提出“利用跷跷板原理,一边放大象一边放石头”……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教师要认真倾听,鼓励学生积极阐述个人观点,对不同观点表示赞同,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

(二)开展理性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过于容易得到的赞赏学生反而会不屑一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赏识教育,让学生直观了解个人不足[2]。比如说在进行一年级上册《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如果教师利用“你朗诵得很好”这样的语言进行赞赏,学生虽然会感到愉快,但是并不清楚好的地方是哪里,赏识教育失去原有教学价值。若教师说“你朗诵时的声音十分洪亮,但是如果能放慢一些速度就更好了。”这样的赏识语句针对性强,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好在哪里,不足之处是什么,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

除了针对性强的赏识教育外,教师还要注意赏识教育的多元性。常见的赏识教育方式就是口头赏识,长时间的口头赏识会使学生丧失新鲜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开展形式不同的赏识教育,即口头赏识、物质赏识、书面赏识等。在日常批改作业过程中可以添加批注“你今天字写得有所进步”,对课堂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物质礼品奖励,通过真实的物质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

三、重视赏识技巧

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赏识技巧,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你真好”“你真棒”这类枯燥的言语赏识,真正的赏识应该是不漏痕迹的,能够给予学生心灵温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鼓励的微笑、温柔的抚摸,让小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

其次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脱离指导、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3]。在赏识教育中批评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批评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实现不断进步。在小学语文《古诗二首》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了古诗背诵的口头作业。部分学生没有重视口头作业,草草了事,导致古诗默写质量较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适当给予批评与惩罚,让学生意识到忽略口头作业是不应该的。只有这样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才能更加认真地对待教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开展理性的、技巧性强的、惩罚与赞赏共存的赏识教育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新明.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38-39.

[2]孙燕.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9(19):190-191.

[3]李明玥.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9,21(12):182.

上一篇:工程质量管理思路范文下一篇:包装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