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管理范文

2023-09-22

思政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艺术课程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解决这个矛盾的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因为“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2],“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而能否真正汲取精神食粮中的养分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人们自身的美学修养息息相关,所以,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美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的短板。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M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表明了对学校美育这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的高度重视。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最后一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人生,甚至会成为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资源动力。因此,面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三个方面中的重要一环,其实施的具体载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的高校在社会需求、竞争和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推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时代与学生需求的当代美育之路。

二、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广大学生对于美育的要求相比,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

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还简单的把艺术专业课程当成单纯的知识性的课程,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美育功能。殊不知,艺术专业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即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物质日益充足,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艺术专业课程的训练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感受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培育起民众的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审美能力的欠缺会使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文化自信,也很难深入的继承文化传统,并开拓未来,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普通的个人,他们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课程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艺术专业课程中审美体验不足

美育是要通过让人们认识、体验、感受和欣赏美,进而获得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很多艺术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审美的体验,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分离,审美实践和创造思维的引导不足,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不强。美育课程本身不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就不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获得不足,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效果。

(三)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存在狭隘倾向

学校美育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绝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科学美育等四个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学生既要能够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和文学中所蕴含的深沉的艺术美,也要能够体验自然万物呈现的天然美,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美,欣赏一切科学现象中所隐藏的神秘和严谨的美。而当前的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会无意中偏废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其他方面的美育,造成学生美感的偏颇与单一,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降低审美体验

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独创性,同理,艺术院校与专业也应该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目前来看,艺术专业办学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艺术院校与专业正在逐渐失去自身个性,脸谱化现象严重。无论学校地处何处,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师资状况怎样,艺术专业所开课程、所讲内容渐渐趋同。在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课程里,看不到本地特色艺术形式的展现与传承,艺术院校和专业正在慢慢变得没有性格,美学风格模糊,审美体验大大降低,这对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致命的。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时代,高校艺术专业必须尽快补足美育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鉴于上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转变艺术专业课程美育思路

应及时将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传达给每位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师尽快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以及国家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的美育职责与重要使命。让教师有意?R的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的角度切入,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让未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培训艺术专业课程美育师资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美育能力,以保证课堂美育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氛围的创造者,是课堂走向的引导者,是课堂内容的输入者,只有教师专业素养扎实,知识储备丰厚,审美感受强烈,引导能力足够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水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趣味性。所以,要引导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丰富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内容

1.有意识的在艺术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自然、社会和科学美育的内容,注重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的界限,以克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中的狭隘倾向,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美感储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体味天文、物理、生物、创客等科学之美,为学生进行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将艺术专业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深入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浸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较强审美专业素养的各个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将审美理念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鼓励各个艺术院校和专业应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特点。

3.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美育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美育功能,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技术的训练,把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学生的青春个性,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艺术专业美育课程形式

1.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艺术专业课程美育目标,在适合的课程中采用适宜的课程形式完成目标。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制作相关“慕课”、“微课”等,丰富课程资源。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多种其他资源,完善全方位美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大力改进课程技术手段,鼓励使用新媒体,进行相关平台,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建设。使得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强的冲击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及参与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思政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一、大思政教育概述

与高职教学实情相结合, 大思政教育具体为:以精确定位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相融合, 强调理论、实践教学互融, 经由丰富教学资源、条件等改善思政教学质量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大思政教育存在极强的系统集合性、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性、以生为本等特征, 并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衔接, 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从而确保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获取长远发展。

二、“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改要求

“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需达成如下要求: (1) 应具备战略性。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 高职思政课需密切萦绕大思政基本目标实施, 即需依据我国政策相关要求、意见开展教改工作并进行创新, 选择先进教学模式与手段。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具有战略性, 这是大思政教育理念所提出的重要目标。高职管理者与思政课教师应对战略性的提升予以高度关注, 将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视为导向, 且努力探寻契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以促使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可契合大思政教育所提基本要求, 给国家输送优质人才。 (2) 应具有创新性。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需具有创新性, 仅有如此方可于教学中展现出其强大的导向功能。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 必须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对教学模式、方式等予以革新, 且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教学工作并入高职教育体系当中, 以改善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与质量, 这不但能确保学生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也可强化其专业素养, 对高职思政课的可持续性发展具备显著效用。 (3) 应具有人本性。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还需具有人本性, 即教学期间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保障, 把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与导向。因而, 高职思政课教师应先充分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期间的问题予以分析, 并探寻高职思政课教学运行体系, 以确保高职思政课教学实现既定目标。

三、“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改现状

当前, 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需应对较多困难与挑战, 具体如下:一是教学理念与大思政教育要求不符。就大思政教育要求而言, 需具备创新理念, 但实际上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未将思政课教学与大思政教育格局有效融合, 教学时仅关注学生职业素养, 针对性、教学特色不明确, 与大思政教育要求并无较大关联, 弱化了高职思政课教改效果;二是教学模式亟待革新。若依旧沿用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便会具有不符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现象, 未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教学工作予以创新, 尽管思政课教学多依据课程标准开展, 然而在拓展上未把以人为本当做重点, 导致思政课教学与大思政教育要求不符;三是教学方法较为滞后。实质上,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密切关联, 思政课教师需对教学方法予以革新, 以契合大思政教育格局发展需求, 但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依旧较为落后, 与大思政教育所提要求不符, 对思政课教改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改策略

(1) 创新思政教学理念, 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首先, 高职思政课教学需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于思政课教学期间得以充分展现, 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发展, 增强其思想道德素养;其次, 思政课教师需明确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与教改发展形势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期间对大思政教育理念有效运用, 以对思政教育予以引导, 并在教学中构建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 应构建优秀的思政师资队伍, 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 为其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予以帮助, 确保其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同时, 需对专职思政教师教学任务予以明确, 确保理论、实践教学相融, 并强化和其他高职思政教师的联系, 以协同育人。 (2) 对思政教学体制机制予以创新, 健全教育组织架构。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需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与教学全过程, 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以发展。因而, 教师需以思政教育理念为基础, 对自身教学体制机制予以创新, 持续健全教育组织架构, 创设高职院校大思政教学格局。同时,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建设思政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强化和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的交流, 构建产生协作育人的管理机制, 并组织多元化校园文化活动, 构建适宜的思政育人环境。 (3) 创新思维、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予以优化。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需创新思维, 对思政课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改进, 全方位实行人本化教学。具体可从如下几点着手:第一, 对教学环境予以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时需对学生的主体性予以高度关注, 将自身主导功能充分展现, 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教学活动, 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第二, 对思政教学内容予以填充。高职思政教学需契合时代发展所提要求, 教师需充分掌握新形势下社会对学生所提职业要求, 加设具有时代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以契合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所提需求。同时, 思政课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学等予以高度关注, 以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人生、价值与世界观;第三, 对教学模式予以革新。思政课教师需对先进、新型教学方法予以应用, 依照思政教学实践需求选择“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强化小组合作、体验式教学, 并借助多媒体设备与手段及多元化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予以填充, 对思政教学的系统有效性予以提升, 且为高职学生形成较好的思政政治理论体系予以帮助;第四, 创设灵活的评价机制。以往的思政教学考评均将期末笔试与实践报告当做考核目标, 此评价体系难以对高职学生实际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予以体现, 故而对思政教学考评机制健全期间, 思政课教师需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等情况予以考核, 以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予以体现, 确保思政教学落到实处。 (4) 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高职思政课教改需对教学内容的充实予以关注, 应将专业特色有效融合, 加设与之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而言, 高职思政课教改期间, 需与教学特征、实情有效衔接, 对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予以明确, 对思政教学实践平台予以健全, 以确保思政实践教学顺利实施。位于实践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需引导学生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求、专业素养去思考与处理问题,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对其自行抵制不良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予以提升, 并促使其自我教育能力得以发展。就团学活动而言, 即以学校党委、团委为导向, 由学生团体句型的校园文化活动, 囊括思政政治教育、创新创业等内容。因而,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借助团学活动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对思政教学和职业教学的兼容性予以强化。

五、结束语

概括而言, 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 创设将大思政教育当做导向的思政教学体系, 并对思政教学资源配置予以优化, 以确保思政教育于高职教育中的功能价值得以展现, 以强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契合社会对高职人才所提需求。

摘要:以往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未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也未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进行教学, 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而, 高职院校需经由十九大精神引导教师教育创新发展, 立德树人, 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此形势下, 重视教改的策略实施, 改善思政课教学质量便成为了高职院校亟待思考的问题。此次研究先对大思政教育及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要求进行了阐述, 而后对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改现状与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理念,高职思政课,教改

参考文献

[1] 李咏梅.大思政教改基础上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 2018, 16 (06) :141-144.

[2] 张盈.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教改初探——以设施农业专业《基础》课“绪论”教学为例[J].河北企业, 2015 (12) :181-182.

思政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输管理”课程;课程思政;精准思政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09-28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JGZD201707)

[作者简介]陈月明(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产业经济等。

0引言

2014年,上海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首次提出“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全国性教育文件首次用到“课程思政”一词。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面“三全”的育人大格局[2]。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契合思政内容,是高校从单一化的“思政教学之路”向多元化的“课程思政之路”转变,防止“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运输管理”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阵地。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证人员、物质流通,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将运输管理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精准融合,探究“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方案,既可以传承大商之道,也可以充分展现专业课多元化的育人功能。

1精准思政下的课程思政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实践与创新。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思维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并延展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响应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要求和新挑战的精准思政应运而生。目前,对于精准思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冯玲艳认为精准思政是由“线下教育”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由“大水漫灌”转向“漫灌+滴灌”相结合,由“群体教育”转向“群体+个体”相结合,由“理论教育”转向“理论+实践”相结合[3]。袁芳指出思政教育正经历数字化重塑,精准思政应确立思政教育的精准理念、科学区分思政教育对象、精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建立动态多元的思政教育方法[4]。精准思政教育模式是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准育人[5]。电子科技大学“精准思政”教学团队从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和精准评价来展开精准思政[6]。结合众多学者的定义,本文认为精准思政是指开始于对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和思政特点精准识别,然后精准推送思政教育素材,精准选择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最后精准评价思政教育的成果。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广泛应用,精准思政对供给内容、方式和场所等环节进行创新,将精彩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微课抖音等新媒体新技术形式来承载,精准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思政理念下,课程思政老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企业微信等信息技术给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给课程思政师生提供了实时相互沟通的机会,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

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清醒看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方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育人效果还有待提升。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集中表现为专业内容和思政切入點生硬、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匹配度不高、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以及评价方式不全面等。特别是部分专业课程思政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式的课堂教学为主,难以精准区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难以保障“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因此,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具有针对性和全过程性的精准思政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2“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路径设计

“运输管理”课程开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三学期。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运输管理”教学内容设计从详细的企业调研入手,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该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要求。同时,结合精准思政的理念,“运输管理”的课程思政要基于教育对象00后的身心特征,通过“大象无形”的浸润式思政教育,以“运输管理”课程为本,寻求“思政”与“运输管理”的价值契合,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因此,“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应该遵循“2345”的建设思路。“2345”的“运输管理”精准思政是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延长课程教学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面联动嵌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专业、行业、国家、国际、历史文化”五个维度的思政元素全覆盖。在“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2345”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精准育人,设定“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路径,如图1所示。

3“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的实施

3.1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课程以物流运输作为载体,系统介绍物流运输的基本原理和运作实务,包含物流运输管理概论,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货物运输,集装箱货物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运输合同和保险,运输决策和绿色物流运输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先进的运输管理理念分析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和线路,科学地计算运输成本和费用,实施最优物流运输策略;为学生日后从事物流运输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根据企业调研,该课程一般对应岗位有物流企业货运主管和运输调度等岗位,结合岗位要求和课程知识图谱特点,“运输管理”课程思政采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维一体的总体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目标从专业导向向价值导向的提升,见表1。

3.2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映射融入

根据《运输管理》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按照课程自身的知识图谱和逻辑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社会时事的热点问题,如表2所示。

3.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精准思政不仅是将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相融合精准推送给受教育者,还应该包括教学模式的精准。抓住00后乐于接收新鲜事物的特点,遵循大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向前后两端延伸教学链,扩展至课前、课中和课后。《运输管理》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如图2所示。

课前,教师编写好课程资源,将教学大纲、授课PPT、课程思政案例、音频和学习任务单等资源上传到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并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线上平台自主预习。课中,教师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和学生预习反馈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论知识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和德育滋养。课后,利用线上平台的资料、讨论、投票和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复习巩固、自主学习和反馈,利用PDCA法继续优化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一个教学闭环链。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延长了课程教学链,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既符合知识习得规律,又可以将思政元素溶盐于汤,润物细无声,从而实现对学生价值引导和品质塑造。

3.4课程思政考核

体现全方位评价的课程考核不只是对专业水平的考核,而是尽量客观公平地、综合立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品德和专业水平。有别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运输管理”课程考核融入思政水平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逐步扩大过程考核比例的多元化立体考核方式[8]。在课堂考核、实践考核、作业考核以及竞赛参与考核中均加入思政考核,突出过程考核中的思政考核,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运输管理”课程思政考核见表3。

3.5课程思政成效

“運输管理”课程思政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按照上述课程思政路径展开“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活动,初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在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普遍反映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而且在课程学习中一次次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切切实实地为人民谋幸福”,“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行业不分贵贱,各行各业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老师用自己的职业精神感染了我,以后我也要当一名好老师,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物流专业出来不只是送快递,开卡车的,运输服务也需要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担当”......一条条学生的交流反馈实力验证了“运输管理”课程思政取得的巨大成效。

为了推动“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更上一层楼,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还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推动保障。4.1宏观层面: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水平,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高校学生的价值引导者和品质塑造者。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的培训力度,助力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层面推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良部门的融合,共同研讨,共同制定思政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思政教学方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最后,学校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加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推广,从而实现两者教育的同向同行。

4.2微观层面:专业教师挖好

自己的“专业渠”,种好自己的“特色田”(1)专业教师必须牢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使命,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参与思政学习,拓宽自己的思政视野和创新自己的思政思维。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思想影响,专业教师要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标杆。

(2)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课程知识图谱,凝练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思政切入元素,将学生关注的热点时事和历史故事等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覆盖专业、行业、国家、国际、历史和文化发挥等五个维度的思政元素,体现专业课育人功能。

(3)以三维一体的总体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面联动嵌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精准思政,用工匠精神挖好自己的“专业渠”,种好自己的“特色田”。

5结语

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不是让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而应该是精准思政。本文在精准思政理念下,抓住精准思政的针对性和全过程性,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运输管理”课程知识图谱,提出“2345”的“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方案。“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方案的实施,深入推动了“运输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精准思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时刻关注企业行业国家乃至国际发展动态,深挖课程思政要点,更新思政元素,动态调整思政方案,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过强,信仰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的新时代社会化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冯玲艳.精准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20,9(10):1636-1641.

[4]袁芳.数字经济背景下精准思政的特点、动因和发展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12):102-106.

[5]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5):133-139.

[6]电子科技大学“精准思政”教学科研团队.把握时代脉搏,发思想政治教育之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1.

[7]丁艳.课程思政视角下《运输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储运,2020(12):152-153.

[8]李文慧,王旭,等.中医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的探索[J]中国储运,2020(12):150-152.

[9]杨洁颖,潘新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以运输管理课程思政为例[J]中国商论,2021(5):181-183.

思政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18070500625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330100 魏雅姝 13755686138江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330100

[摘 要]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入手,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几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因素的变化,民办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良好的发展遇,又面临重大挑战只有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和动力。

一、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不足。相对于当今世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直接升格而成,而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是有个人投资兴办,孕育、准备过程明显不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或多或少带有中专时的烙印。旧的模式不仅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而且不重视相关课程的设置。随着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构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些年,至今很多人对高职教育还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只有学习差的才上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职。总觉得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凭拿不出手,对高职教育缺乏自信,缺乏战略思维。而且很多高职院校也认为自己培养的无非是普通工人。由此而导致在工作中片面强调高职的职业技能培养特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清,缺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片面强调技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象屡见不鲜。

2、对民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虽然中央16号文件强调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全面理解及深刻体会,没有认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依然抱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说说而已”的错误思想。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是学校思政部的事情,并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主线是贯穿在教学管理、学习生活及服务保障之中的。甚至在一些专业院系中还存在这“学习专业知识比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片面的错误思想。有些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思政类课程,没有认识到其他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法方要进一步优化、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进”工作绩效不佳。首先是教育队伍对理论的把握深度不够,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比较空泛,还没能做到既能深刻理解又能准确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尤其是对理论的重大战略作用和深刻指导意义缺乏普遍而精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趋于保守传统,主要还是依赖课堂灌输模式,探索创新明显不足。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语言呆板不通俗欠生动,理论联系实际略显生涩不畅,课堂上欠缺理论的光芒和现实的超越,不能从整体上解释学生面临的困惑。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从知识结构、指导教育经验、工作方式方法及创新等多方面要进一步提高。

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推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性,忽视人格、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工作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高校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199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也都有这方面的要求。1998年8月.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决定。2003年.教育部在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把素质教育列为一项重要检测评估内容。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就没有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也只是轻描淡写若有若无,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距甚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政治素质的首要性.必将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滑坡。其次.高职的党、团、协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党、团教育工作在日常教育培养工作中,往往重程序轻实效,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重手续轻内容,对学生身心了解关心不够;一些教学系部的党组织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没按程序要求办事,片面强调学生党员队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把关,这便降低了党组织的威信.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和实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辅导员队伍工作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的辅导员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方式方法大多停留于表面,对国家政策、学校规定和要求掌握不精,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分析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此起彼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点到为止而深度不够,以及表面上的顾全大局实则无的放矢针对性不强。

3、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在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共产主义信念,对个人素质要求不高,行为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难免受到影响,致使在生活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生活的兴趣更加广泛。当前社会上各方面的改革,其实质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高职学生面临就业、住房、医疗等问题的压力更大,再加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及用工偏见,也势必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种种波动。

三、增强民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民办高职生自身管理。首先,加强对学生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管理。可以采用培训班、读书班等形式强化他们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小组,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正确认识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其次,加强日常量化管理。如实施“日常素质测评”,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行、法制观念等实行量化,并与评优评奖挂钩,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最后,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学生在公寓社团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建立学生公寓社团的自我管理组织等。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是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动态化,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不断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只有将理论不断运用于实践,才能进一步修正并提高理论本身,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要树立课堂的开放意识。要尽量淡化说教印象,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效地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是在专业课教学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专职思政教育教师具备一定先天优势。首先,专业课教师队伍整体比专职思政队伍阵容强大、强势得多,这就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越条件。其潜力必须要充分挖掘。而且专业课教师所在各自的专业上与学生具备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产生共鸣,专业课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在现实中学生也更愿意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学习。这就为专业课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且隐蔽性更强。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一定要具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认真钻研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要自觉地探索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使两者在同一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要默契配合,相互之间要更多地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辅导员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技能,争取让辅导员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主要探讨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建立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待学生如朋友”的辅导员队伍。第二,要把“如何做人”和“做怎样的人”作为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与同情心、公益心、良心等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课程学习的同时,大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调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强化了对“特色理论”的理解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文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美学等课程的教育,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民办高职生的人文知识比较缺乏,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有所偏差。例如,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注重实际,,“利他”、“奉献”等观念比较淡薄、学习目标定位较低、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心理不够健全,他们中一些人缺少社会情感,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自尊与自卑共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吸收有益成分;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处事能力;主动和别人交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学生要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候,准确、大胆、恰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学生是在不能“随便”发表意见的环境中长大的,真到该发表意见时,有的人就随便发表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面对的是就业,在2到3年的时间里,提高素质、技能的同时,还要尽量让他们开口“说话”。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办好特色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网络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同时对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大学生在图文并貌的氛围中,增强了德育的效果。例如,一些优秀的影片、宣传片等声像的素材,给予了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比单纯的讲解要生动、形象得多。其次,利用网络上开放的环境。网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突破了传统的课堂的狭小的空间,开拓了更大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等。需要注意的是,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文明上网。再次,开发德育软件。德育软件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三维动画、影视画面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手段,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增强教学的效果。要组织技术力量,努力开发适合高职生的高职院校德育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德育由“平面”引向“立体”,拓展德育的空间。最后,建立德育网站。校园德育网站,要努力将严肃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使高职生容易接受,同时适当增加服务性和娱乐性的内容,例如聊天室、校长信箱等,吸引高职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版块:快捷的宣传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学生思想。建立师生互动版块:开展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校园网的舆论走向。通过电子信箱、网上论坛、QQ聊天等功能实现校方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另外,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学生活动,如“名人雕象”、“名人名言”、“石碑刻字”以及经常举办高职生学术报告会、艺术节、运动会等方式来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活力。最后,发动民办高职院校校友群的力量,让成功的校友回到母校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直接感受大师的学识和风采,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

总之,民办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民办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民办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满珍,胡立和.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OOl [2] 林丛.以人为本努力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2 [3] 陈俊梁,王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

思政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思政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以及塑造新时代大学生优良素养的双重重任。在倡导以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今天,思政教育具有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思维能力和培养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的积极作用,探寻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

一、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1.思政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名大学生都会受到思政教育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扩大就业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教育虽不能灌输学生专业的创业知识,但是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且思政教育本身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前沿性就要求它自身也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路上。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要上着力于培养富有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人,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塑造学生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这些都是重在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 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

在当今的教育对象 “90 后”甚至 “00 后”中,他们头脑灵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在思政教育中,给这一代学生们建立了信心和勇气。在创业教育高涨的今天,这代学生愿意尝试创业。而縱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市场经济始终是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每一个企业都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此时,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思政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就业和创业风险,培养大学生们的危机意识,端正大学生创业心态,提高防范意识。

二、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思政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结合,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思想氛围对大学生们不断地进行熏陶和感染。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促使思政教育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一方面,需要在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进而围绕大学生如何正确、科学地择业、创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合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精神层面、意识形态的教育均离不开思政教育,真正的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是对首创精神的激发与塑造。在思政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渗透创业精神的教育,也是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

2. 思政教育教学中充实创业教育内容

第一,在就业指导教育中,以思政教育基本思想为引导,在精神意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的培育中,融合社会责任感、创业计划、创业筹备等教育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就业与创业的不同使命与责任,明晰自己择业观。第二,运用思政教育渗透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引导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施福新.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优化对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2]张俊武,陈庆玲.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思政教育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并且在全国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大大提高了大学思政教学的效率,很多思政教师开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对大学思政教学方式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但调查显示,大学思政教学依旧面临着很多挑战,详细分析了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大学思政教学创新性策略。

[关 键 词] 大学;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如今,我们已经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实现大学思政教学创新成为众多大学思政教师研究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学是大学阶段必不可少的学科,它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思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思政教学的创新性研究,灵活地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最终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一、大学思政教学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务院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各高校教师开始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他们积极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有效地活跃了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气氛,为国家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如潮水般涌来,这些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足

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不足是当前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一部分大学教师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他们的功利心较强,认为大学只要培养实用性人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另外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不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创新。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

大学思政课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他们必须通过思政课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各高校的思政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思政教材缺乏针对性,很多学校依旧使用传统的思政教材,课本理论性非常强,实践性内容较为缺乏,这就使大学生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一部分思政教材进行创新,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否则,传统落后的思政教材将难以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也是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大学思政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大学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思政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事实上很多思政教师忽视了思政实践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更多的是给学生讲解思政理论知识,尽管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堂上学到很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的理论学习难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思政教學创新性策略

如今,我们已经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大学各学科的教学效率也在众多教师的认真研究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很多大学思政教师开始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他们灵活地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最终提高了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当前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面对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思政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活跃思政课堂,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和内容,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大学思政教学创新性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度重视大学思政课程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大学阶段的教学,尽可能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是实现大学思政创新性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教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及时制订教学任务。其次,作为大学思政教师,他们也应当将思政课程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身心修养以及思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效的大学思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大学思政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效率。面对大学思政教学中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思政教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活跃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气氛。大学思政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学习,提升思政教学的水平。除此之外,大学思政教师应当将思政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又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就“大学生兼职利与弊”组织辩论比赛,正方观点为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为给予足够时间让双方准备,思政教师负责主持。在比赛中,正方认为: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它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自己挣生活费,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反方认为: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在兼职的过程中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进入传销。经过激烈的辩论,正方获胜,这节思政课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也在激烈的辩论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由此可见,大学思政教师想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丰富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教材编写的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效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没有效率的教学显然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大学思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思政教学的创新性研究,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及时解决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思政教材编写的改革。大学思政教材的编写对教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调查显示,当前有一部分大学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材非常落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非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非常少,这就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利于大学思政教学的创新。

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对思政教材的研究,不断更新教材中的知识,增强思政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及时性。教育部门应当对教材的编写进行适当的改革,然后制订符合大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大学思政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习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创新教学。教育部门应当将最新的时政加入教材中,然后将时政分为国内和国外,如7月1日起,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正式实施,原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适用13%税率的全部降至11%,涉及农产品、天然气、食用盐、图书等23类产品。总之,通过思政教材的改编,学生能够对我国时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能够在学习时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最终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大学思政的创新性教学,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多媒体有效地融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它大大提高了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媒体革新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当大学思政教师在讲解形势政策中关于“两会”的知识的时候,思政教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讨论有关‘两会’的问题,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两会’的视频,看完以后,大家完成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自己选择一个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或者热门词汇,谈谈这些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第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大数据时代将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和风险。”说完以后,全班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观看“两会”的视频,整节课进行得十分顺利。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大学思政的创新性教学,我们就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将多媒体应用到思政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实阵地。为了实现大学思政的创新性教学,党委应当确保各大学办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各级党委应当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与学生和教师接触,了解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大学思政的创新性教学,最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能够忽视大学阶段中的任何一门学科,每一个学科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大学思政教师,我們应当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政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窘境及解决路径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Z1).

[2]王宁.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

[3]王杰昌.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J].高教学刊,2017(15).

[4]何天雄.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策划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对策[J].社科纵横,2017(8).

[5]罗潇.高校网络思政场域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上一篇:梯段实训总结范文下一篇:热爱祖国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