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程序范文

2024-05-16

审计工作程序范文第1篇

2、 下列关于内部审计的说法错误的是(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多样的,应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但大多侧重报表审计程序)。

3、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4、 审计准备阶段的(执行分析程序)程序不仅能引起审计人员注意,还能提供明确的证据来证明经营和财务数据是否合理,证实风险高的和需要多花精力的审计领域。

5、 在审计计划阶段,现场调查有助于以下各项,除了(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6、 对一些涉密业务进行审计时,以下哪条是错误的(无需限制审计范围)。

7、 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有具体的审计目标。确定具体审计目标的侧重点在于(对组织目标实现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或已经揭示存在实际的或潜在问题的重要活动事项)。

8、 公司管理层在选择潜在审计对象时,是从工作实际出发,根据急需关注和处理的问题,而进行的计划外的异常事项的审计。此种识别被审计对象的方法是(示警事项法)。

9、 审计某医疗研究公司的目的是,评价管理层的控制,保证及时向公司承包的研究项目的赞助人提交报告。在为实现此目的而编制审计计划时,审计师应该从何入手(与一组研究管理人员面谈)。

10、 下面哪些比率的组合能够被用来计算权益回报率(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11、 某内部审计主管在检查内部审计师工作底稿时,认为“被审计单位正在无效经营”这项表述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该审计主管应该指导内部审计师采取何种行动(研究和确认衡量经营效率的标准)。

12、 内部审计师的大量工作是为了积累审计信息,合同复印件而非原件是哪种证据(传闻证据)。

13、 审计实施阶段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内控评估的实质测试)。

14、 某内部审计师在对以前12个月采纳的销售佣金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此项计划的有效性提供强有力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是(回归分析过去两年每月外部经济情况指数对销售的影响,并与销售预测报告进行比较 )。

15、 在与被审计单位讨论初步审计结果时,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与被审计单位讨论审计结果,只能通过编制和答复书面的审计备忘录)。

16、 为审计上年已付款的发票,内部审计师选择了占发票额60%的最忙的两个月。从一个随机的起点开始,每10张发票抽取一张,得到了包括116张发票的一个样本。这个样本可能无效,因为它不是(代表性样本 )。

17、 在对某部分的销售费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时,内部审计师确认了以下信息:1)分析比较广告支出以及购物方式和商品销售的变化;2)直接观察所使用的 各种广告媒介;3)审核一般公众对营销计划反应的市场调研。以下哪些信息标准可能被违反(充分性)。

18、 编制书面的正式的审计报告的主要原因是(记录所有审计发现和建议采

取的行动)。

19、 在提出将在审计报告中得到反映的建议时,以下哪项内容不相关(实施建议的成本)。

20、 某内部审计经理意识到,在开展某项审计业务时,审计小组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考虑到审计小组由经验丰富的审计师组成,审计经理决定不加审查,直接接受审计小组的审计结论,以避免超出时间预算。审计经理的做法是否符合《标准》(不符合,因为审计业务没有得到恰当的监督)。

21、 关于中期报告中所讨论的对审计发现的处理,以下哪些说法是合适的(审计发现必须包含在最终报告中)。

22、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错误的说法是(目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仍未走向融合)。

23、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错误的说法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日常性、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

24、 企业财务审计(以评价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为目的 )。

25、 下列经济效益审计项目不属于专项审计的是(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编制了《内部控制手册》,初步搭建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基础平台)。

26、 关于信息化审计的说法,错误的是(国有企业的信息系统审计,包括风险、控制在信息系统审计中的运用,目前已基本发展成熟 )。

27、 关于后续审计,错误的说法是(后续审计不一定是审计项目的必要后续程序,也就不必在年初就进行时间和人员资源的安排)。

28、 在审计的哪个阶段,内部审计师确认出被审计活动的目标和相应的审计范围(审计准备阶段)。

29、 企业财务审计(以评价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为目的)。

30、 一旦审计报告起草完毕,负责监督审计师的人员应该对报告初稿进行审查,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所有(被审计领域内部的程序均得到审计)。

31、 关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处于主导地位)。

32、 内部审计体现的“前瞻性”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关注的不仅是维护现有的收益,而是更多的关注为组织创造更多的未来利益)。

33、 以下各项中,属于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不健全表现的是(我国内审起步比较晚,很多企业尤其是民企审计部门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人的审计部)。

34、 内部审计报告既能作为本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参考,也能对外起鉴证作用。(N )

35、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枢纽地位。它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能够充当管理者延长的手臂或长在背后的眼睛。( Y)

36、 内部审计服务应由企业内部进行管理,而绝不能由外部审计替代。( N)

37、 实施分析性审计程序能够对各种财务和经营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审查。( Y)

38、 在任何时候,都应将风险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 N)

39、 内部审计在选择被审计者时通常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与风险导向原则,但某一种重要因素也可以作为选择被审计者的理想策略。( N)

40、 审计小组成立后,需要召开审计计划会议,要求审计组的全体人员参加,

但聘用的外部专家可以不参加。( N)

41、 实施分析性审计程序能够对各种财务和经营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审查。(Y )

42、 审计方案确定后,内部审计机构需在审计实施前,以书面文件正式通知被审计单位。( Y)

43、 内部审计获取信息时应该最大限度利用计算机系统取证,最好能配备熟悉财务软件系统的专业IT人才。( Y)

44、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谈沟通、控制测试和实质测试等技术方法,完成审计实施阶段相关工作。( Y)

45、 在实质性测试时,如果样本都很具有代表性,可以适当缩小样本规模。( N)

46、 控制测试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而非健全性测试。(N )

47、 如果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充分扎实,那么审计实施阶段就会轻松很多,我们只需将已确定的审计重点问题深挖并加以分析证实,最终做出合理解决方案。( Y)

48、 精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的标志,别无其他用途。( N)

49、 如果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充分扎实,那么审计实施阶段就会轻松很多,我们只需将已确定的审计重点问题深挖并加以分析证实,最终做出合理解决方案。( Y)

50、 审计发现是基于所期望的和实际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审计发现只能是否定的,也被成为“例外”。( N)

51、 在审计实施阶段,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就是要收集、整理、解释那些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形成书面记录。( Y)

52、 审计建议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以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为依据,呼吁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或改进操作。( Y)

53、 后续审计必须征得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和批准。( Y)

54、 是否要进行后续审计要视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审计报告中披露的问题已经采取了纠正措施和正在达到的效果及不采取行动而产生的风险等等。( Y)

55、 后续审计只能是审计小组再次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N )

56、 当违反《内部审计准则》的行为影响具体的审计活动时,内部审计师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没有得到完全遵守的条款、未遵守的原因以及对审计活动的影响。( Y)

57、 审计结论出具后,无需同被审计单位沟通。( N)

58、 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在管理层授权范围内,向所有报告接收人发送全部内容。( N)

59、 后续审计必须征得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和批准。( Y) 60、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隶属于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 N)

61、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标新立异的工作目标,以财务账簿为依据,深入研究业务流程,这样才能挖掘内控及经营领域的风险所在。( Y)

62、 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以内控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生动实践,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的格局正在形成。( Y)

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虽已逐步弱化,但财务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工作,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Y)

64、 内部审计师不可以同外部审计师随意沟通,这样会导致公司机密外泄。( N)

65、 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虽已逐步弱化,但财务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工作,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Y)

66、 内部审计人员良好的协调沟通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Y) 6

7、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组织有效治理的关键要素,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要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Y )

68、 我国现行内部审计是推行由传统内部控制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管理导向审计转型,探索开展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标、以治理为目的的审计工作新路子。( N) 6

审计工作程序范文第2篇

【摘 要】分析性程序是与细节测试程序相对应的上种审计方法,它有助于审计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本文论证了分析性程序的不可替代性,并对如何进行分析性程序设计以及应用分析性程序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分析性程序;财务报表审计;审计证据

分析性程序是实质性测试的一部分,它是指审计师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或者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与细节测试相比,分析程序以报表数据之间的稳定关系为假设,直接从报表项目入手,进行审计测试,因此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审效率,而且在降低审计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正确设计分析性程序,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程序的不可替代性

(1)在提高审计效率方面存在不可替代性。分析性程序主要关注的是财务报表项目金额的合理性,而不是准确性,它不需要对账证表进行全部的审计,而且把审计师的经验、直觉融入到审计过程,因而能够提高审计效率。(2)在降低审计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审计师执行分析性程序的目的是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高风险领域,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方向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细节测试相比,分析性程序最显著的特点是不需要检查原始凭证,只需利用财务表之间的数据关系,再借助于简单的模型(比率)和审计师的经验,即可以发现审计差异,因此其效率显著高于一般的细节测试程序。例如,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账外收入事项,如果仅仅对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细节测试,是不足于识别重大错报的,因为测试主营业务收入完整性的审计程序不外乎是以记账凭证为起点,追踪到账户,再追踪到报表,以验证账表所载金额是否与报表所载金额是否一致。但是,如果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收入,通常也会同时隐瞒相关凭证,或者不开发票,因此此种类型的细节测试不可能发现收入异常的现象。这就要求审计师关注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关联的项目,如主营业务成本、通过计算二者之间的比率,再与期望的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差异,则表明可能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存在问题。因为要想对财务报表中的一个项目造假,必须要同时与该项目所有相关的项目进行造假,这几乎产是不可能的。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谎言,需要有上百个谎言来掩盖。分析程序的不可替代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即分析程序可以替代细节测试,但细节测试不可替代分析性程序。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使审计更具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现一些细节测试所不能发现的风险。例如,财务报表各项目测试完之后,每一个项目看似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将财务报表的各个项目联系起来考察,则可能会发现还有一些没有被充分解释的重要的波动。

二、分析性程序的设计

(1)确定审计目标。执行分析性程序首先要明确其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在审计的不同阶段,审计目标是不一样的,对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如在计划阶段的目标主要识别潜在风险,在实质性测试阶段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在审计报告阶段主要是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进行复核。(2)设计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的设计依赖于审计目标。如:审计人员期望收集审计证据以支持坏账准备计提的准确性,需使用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这间的比率。在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时,审计人员要建立相关项目之间关系的假设,即项目之间存在某一明确的内在联系,且存在联动关系。如:主营业务成本取决于主营业务收入,而且二者之间存在联动关系。例如,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必然要带动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如果主要业务收入增加,而主要业务成本没有如期望的数值出现,则说明二者必有一个出现错误,或者两者均出现错误。(3)选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性程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绝对值分析等方法找出有异常波动的项目,从而为其他细节测试提供审计线索,或者直接提供审计证据。所以,审计师需要预先确定某一数量金额作为基准数据,然后将未审计数据与这一基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出于现不期望出现的差异,或者期望出现的差异没有出现,那么审计人员必须进一步执行其他细节测试程序,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即能够对自圆其说。因此,用作与本年度数据进行比较的基准数据的可靠性就显得非常重要。(4)差异的调查与评价。如果通过分析性程序,发现了不期望出现的差异,此时应当要求管理层给予合理的解释。如果管理层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审计师还需要其他细节测试审计程序,以确认管理层解释的可靠性;如果管理层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应当视为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审计师应当执行更详细的测试程序,以确认错报的存在。也就是说,当出现期望差异的时候,不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是否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都应当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三、分析性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各阶段的运用

审计师在财务报表的计划和报告阶段都必须运用分析性程序。在计划阶段,主要是找出存在潜在错报的风险领域;在审计报告阶段,复核人员能够运用分析性程序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出最后复核,以发现在审计计划和实质性测试阶段应当发现却没有发现的异常变动,以指导审计师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以证实疑虑;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分析性程序并不是必备的审计程序,但却可以用来提高审计效率。(1)在风险评估阶段的运用。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分析性程序可以发现财务报表的异常项目,以确定潜在的风险领域,并依次制定审计策略。显然,在该阶段运用分析性程序并不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而是为识别潜在的错误、错报和舞弊,为审计方案的安排指明方向。(2)在实质性测试阶段的运用。分析性程序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如果企业重大错报风险比较低,分析性程序可以提供与账户余额或交易金额有关的一个或者多个认定的直接证据,从而直接地支持审计师的意见。在更多的情况下,分析性程序主要是确认交易金额、账户余额和报表项目是否存在异常的变化。只要发现异常变化,那么审计师必须对其予以证实。如果异常得到证实,审计师还要进一步分析异常的原因。可见,该阶段的分析程序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3)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在审计报告阶段,该程序可帮助判断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是否仍然存在未识别到的异常情况。从总体上把握报告数据间联系的合理性,以评估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未预期或异常的事项。因为,在报告阶段,审计师还应当保持警惕,不应当轻信细节测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因为细节测试程序再充分,也不能发现有意识舞弊事项。这里的分析程序是经过了审计调整之后的分析程序,而且通常是由更高层次的复核人进行的,因而这种测试是不能由计划阶段或者测试阶段的分析程序所取代。显然该阶段分析程序的目的是复核性的,目的是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提供支持。

四、分析性程序证据的使用问题

由于分析性程序取得的审计证据为间接证据,审计师通常不能仅依赖分析性程序所得出审计结论。也就是说,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还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获取更为直接的证据才能证实异常情况的存在。毕竟分析性程序依赖于主观判断,其风险比较大,因此要多选择几个比率,以构成完整的证据链。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不只是将其与主营业务成本比,还应当与存货采购指标比等。可见,分析性程序如果与细节测试程序结合起来使用,并同时运用多种比率,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分析性程序是基于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这种关系的稳定性。所以,在使用分析性复核所得到的结论时,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审计事项的重要性;(2)内部控制的有效性;(3)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靠性;(4)分析性复核执行人员的素质。

同样是因为分析性程序取得的审计证据为间接证据的原因,利用分析程序即使能够认定财务报表存在错报,审计师也不能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账面,只能将其视为未更正的错报。如果未更正的错报加上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更正的错报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审计师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李铁群.浅谈若干报表附注余额的分析性复核.会计之友.2004(6)

[2]陈艳秋.谈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实施.商业时代.2009(20)

审计工作程序范文第3篇

按照*****文件及工作安排,审计部将按通知要求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为明确审计范围,突出重点,确保审计的质量,现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如下:

一、 审计对象和范围 审计对象:

审计范围: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包括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内部管理等情况。

二、 审计的时间

***年**月**日至**月**日

三、审计工作组成员 项目负责:** 稽核成员:**

四、审计区间

审计区间: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重大问题可追溯或顺延。

五、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1.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是否强化内部管理,有无重大工作失误,对重大事项是否执行集体决策。

2.内控制度建设情况。主要检查任期内是否注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是否健全,是否严格履行

1 管理职能,对各级检查部门反映的违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任期内是否发生重大经济或刑事案件以及本人是否负有责任。

3.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4.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及经济损失情况。

5.是否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案,加强辖内职工队伍的建设;薪酬、绩效管理制度是否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

**.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六、被审计人必须提供的资料

审计工作程序范文第4篇

应收账款(存在、计价和分摊):

1、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并与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指标、同行业同期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如果题目没有给预期关系,不做次审计程序)。

2、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无效,如果不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在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 ①编制“应收账款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回函。 ②调查不符事项 ,确定是否存在错报。 ③如果未回函,实施替代程序。

④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⑤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程序;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无法获取可靠的审计证据,与治理层进行沟通,并确定其对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3、对未函证应收账款,抽查相关支持性文件,(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及回款单据),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如存在应收关联方的款项: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正式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 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

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信息; 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 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5、计算赊销比例、并与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如果题目没有给预期关系,不做次审计程序)。

6、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 ①测试计算的准确性;

②检查原始凭证,如销售发票、运输记录等,测试账龄核算的准确性;

③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上标出至审计时已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对已收回金额较大的款项进行检查至支持性文件。 应收票据(存在):

1、对审计时已经到期兑现或贴现的应收票据,检查相关收款凭证等资料,确认其真实性。

2、取得被审计单位“应收票据备查簿”,核对其是否与账面记录一致。

3、监盘库存票据,并与“应收票据备查簿”的有关内容核对。

4、检查库存票据,注意票据的种类、号数、出票日、签收日、到期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利率、贴现率、收款日期、收回金额等是否与应收票据登记簿的记录相符。

5、对应收票据进行函证,并对函证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对不符事项作出适当处理。

6、对于大额票据,应取得相应销售合同或协议、销售发票和出库单等原始交易资料并进行核对,以证实是否存在真实交易。 预付账款(存在):

1、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余额构成,确定该笔款项是否根据有关购货合同支付。

2、选择预付账款的重要项目函证其余额和交易条款,对未回函的再次发函或实施替代的检查程序(检查原始凭单,如合同、发票、验收单,核实预付账款的真实性)。

3、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预付账款、存货及在建工程明细账,并检查相关凭证,核实期后是否已收到实物并转销预付账款,分析资产负债表日预付账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实施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程序,检查对关联方的预付账款的真实性。 其他应收款(存在):

1、实施函证程序:

①编制其他应收款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回函。 ②调查不符事项,确定是否表明存在错报。 ③如果未回函,实施替代程序。

④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的影响。

⑤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及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程序无法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应与治理层沟通,并确定对其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2、对于应收关联方的款项,实施以下程序: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正式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

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消息;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 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存货(存在、计价和分摊):

1、实施存货监盘程序,编制存货监盘报告。

2、 如果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无法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存货盘点在财务报表日以外的其他日期进行,出实施存货监盘程序外,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确定存货监盘日与财务报表日之间的存货变动是否已得到恰当的记录。

3、 如果在存货监盘现场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不能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①检查进货交易凭证或生产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②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销货交易凭证。 ③向顾客或供应商函证。

4、如果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对财务报表是重要的,实施下列一项或两项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①向持有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第三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②实施检查或其他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

5、对存货明细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其是否准确反映实际的存货盘点结果: ①从存货明细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与盘点记录的数量核对。 ②从盘点记录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与存货明细表的数量核对。

③若在上述①、②中发现不符,检查相关的支持性文件,符合调账分录的正确性,并考虑扩大样本量。

6、如本期发生关联方交易: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正式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 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消息;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 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7、测试期末存货计价(以被审计单位采用先进先出法并以实际成本计价为例): (1)至存货明细表中选取样本:

①对原材料等外购存货,检查与期末存货相同的最近期的采购发票,核实单位成本并重新计算存货成本。

②对产成品和在产品,获取资产负债表日前最近的成本计价单,检查成本计价单的正确性,将直接材料与材料汇总表、直接工资汇总额与工资分配表、制造费用总额与制造费用明细表及相关账项核对一致,做交叉索引,执行下列测试程序:

a.对原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检查至支持性文件和相关账项,确定是否与生产成本计算表中的数量、金额一致。

b.对人工和间接费用,获取被审计单位人工和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评估分配方法和假设的合理性。

c.检查成本计算表中各项间接费用的总额与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账项记录是否一致。 d.重新计算人工和间接费用分配,确认生产成本计算表中人工和间接费用的正确性。

(2)检查生产成本的分配:

①获取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成本分配标准和计算方法,检查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以及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否正确,分配比哦啊准和方法是否恰当。

②重新计算生产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确认成本计算表的正确性。8.评价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如果识别出与存货跌价准备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执行“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中“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述的程序,并在本账项工作底稿中记录测试过程。 固定资产(存在、计价和分摊):

1、实地检查重要固定资,确定其是否存在,关注是否存在已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 ①实施实地检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以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为起点,进行实地追查,以证明会计记录中所列固定资产确实存在,并了解其目前的使用状况。

②实地检查的重点是本期新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有时,观察范围也会扩展到以前期间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观察范围的确定需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判断。

2、计算固定资产修理及维护费用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并进行本期各月、本期与以前各期的比较。

3、获取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日就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判断的说明。如果识别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执行“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中“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所述的程序,并在本账项工作底稿中记录测试过程。

4、对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长短期借款、应付债券或长期应付款的审计,检查借款费用(借款利息、折溢价摊销、汇兑差额、辅助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金额,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在建工程(存在):

1、检查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

①询问管理层当年在建工程的增加情况,并与获取或编制的在建工程的明细表进行核对; ②查阅公司资本支出预算、公司相关会议决议等,检查本年度增加的在建工程是否全部得到记录;

③检查本年度增加的在建工程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如立项申请、工程借款合同、施工合同、发票、工程物资请购申请、付款单据、建设合同、运单、验收报告等是否完整,计价是否正确。

2、实施在建工程实地检查程序(全部或部分)。 无形资产(存在):

1、检查无形资产的权属证书原件、非专利技术的持有和保密状况等,并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无形资产的性质、构成内容、计价依据、使用状况和受益期限,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存在。

2、检查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是否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并检查确认价值是否公允,交接手续是否齐全;涉及国有资产的,是否有评估报告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审备案或核准确认;

3、对自行研发取得、购入或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检查其原始凭证,确认计价是否正确,法律程序是否完备(如依法登记、注册及变更登记的批准文件和有效期);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研发支出(存在、完整性):

1、检查研发支出的增加:

①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研发支出的性质、构成内容、计价依据,检查其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②索取相关会议纪要、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开发项目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③检查研发费用明细表,抽查

月份支出中的职工薪酬、折旧等费用,并与相关科目核对是否相符。

2、检查研发支出的减少:

①检查研发费用明细表,结合管理费用科目的审计,检查费用化支出的结转处理是否正确; ②审查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用途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已结转至相关资产项目。

3、对研发支出实施截止测试,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天内研发支出明细账和凭证,确定有无跨期现象。 应付账款(完整性):

1、获取并检查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以及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差异调节表(如在途款项、在途商品、付款折扣、未记录的负债等),确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2、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如银行划款通知、供应商收据等),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

3、复核截止审计现场工作日的全部未处理的供应商发票,并询问是否存在其他未处理的供应商发票,确认所有的负债都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内。

4、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相应的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期是否合理。

5、检查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查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

6、检査应付账款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①检查债务形成的相关原始凭证,如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等,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确认应付账款期末余额的完整性。

②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合理。

③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并将对账单和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之间的差异进行调节(如在途款项、在途商品、付款折扣、未记录的负债等),查找有无未入账的应付账款,确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④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査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如银行汇款通知、供应商收据等),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 ⑤结合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査是否有大额货到单未到的情况,确认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 短期借款(完整性):

1、检查被审计单位企业信用报告,核实账面记录是否准确、完整。

对被审计单位企业信用报告中列示的信息与账面记录核对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关注企业信用报告中列示的被审计单位对外担保的信息。

2、对短期借款进行函证。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某一借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且与之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如果不对这些项目实施函证程序,在审计工作中说明理由。 ①编制短期借款函证结果汇总表,检查函证。 ②调查不符事项,确定是否表明存在错报。

③如果未回函,实施替代程序。

④如果认为回函不可靠,评价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一击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⑤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及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实施审计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程序无法获取相关、可靠地审计证据,与治理层进行沟通,并确定其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3、对年度内增加的短期借款,检查借款合同,了解借款本金、借款用途、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等信息,检查处理是否正确。

4、对年度内减少的短期借款,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营业收入(发生):

1、实施以下实质性分析裎序:

①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预算或预测数等进行比较,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构成的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②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上期或预算或预测数据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查明原因;

③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④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⑤根据增值税发票中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

2、抽取 张出库单,审查出库日期、号码、品名、数量等是否与发票、记账凭证所载信息等一致。

3、抽取 张记账凭证,审查入账日期、编号、数量、单价、金额等是否与发票、出库单等一致。

4、结合对应收账款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5、对于出口销售,应当将销售记录与出口报关单、货运提单、销售发票等出口销售单据进行核对,必要时向海关函证。

6、如发生关联方交易: ①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

②检查证实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 ③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款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检查关联方拥有的信息;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 ④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销售费用(发生、完整性、截止):

1、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

①计算分析各个月份的销售费用总额及主要项目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并与上一年度进行比较,判断变动的合理性。

②计算分析各个月份销售费用中主要项目发生额及占销售费用总额的比率,并与上一年度进行比较,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

2、对本期发生的销售费用,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3、重新计算或检查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4、从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银行对账单或付款凭证中选取项目进行测试,检查支持性文件(如合同或汇票),关注发票日期和支付日期,追踪已选取项目之相关费用明细表,检查费用所计入的会计期间,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天的 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管理费用(发生、完整性、截止):

1、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

①计算分析管理费用中个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管理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 ②将管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

③比较本期各月份管理费用,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 必要时做适当处理。

2、对本期发生的管理费用,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3、重新计算或检查本期发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4、重新计算或检查排污费等环保费用,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5、从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银行对账单或付款凭证中选取项目进行测试,检查支持性文件(如合同或发票),关注发票日期和支付日期,,追踪已选取项目至相关费用明细表,检查费用所计入的会计期间,评价费用是否被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6、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_天的_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对重大跨期项目的应作必要调整。 财务费用(发生、完整性、截止):

1、检查本期发生的财务费用,结合相关科目审计,检查支持性文件,确定入账金额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2、抽取财务报表日前后_天的_张凭证,实施截止测试,若存在异常迹象,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对重大跨期项目的应作必要调整。 营业成本(发生、完整性): 主营业务成本:

1、对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

(1)将本期和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按月度进行比较分析。 (2)将本期和上期的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对有异常情况的项目做进一步调查。

2、抽查月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比较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的口径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

3、对本期发生的主营业务成本,选取样本,检查其支持性文件,确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4、编制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并与相关科目交叉索引。

5、针对主营业务成本中重大调整事项(如销售退回)、非常规项目,检查相关原始凭证,评价真实性和合理性,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其他业务成本:

1、与上期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比较,检查是否有重大波动,如有,因查明原因。

审计工作程序范文第5篇

作者:彭国翔 湖北省审计厅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简言之,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

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审计工作程序范文第6篇

主要关注银行存款的完整性,找到未入账的收入。这时应关注银行对账单的发生额,而不是关注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否相符。尤其是可能在银行对账单中记载了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金额,或者若干笔支出累积等于某一增加的银行存款,尤其要注意,这些,在银行存款余额中看不到,尤其是进来的收入,可能又通过其他应付款转出,但并没有记账,而余额又是正确的。

(一)取得了对账单和调节表后,应检查以下内容:

1.取得本期全部银行对账单,根据审计重要性水平,结合专业判断,确定需要核对的金额下限。

2.将限额以上的资金流水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没有入账的资金收付,如果没有形成未达账项,肯定借贷双方都有发生,所以,为了减少核对工作量,可以只核对日记账贷方发生数。

3.如果发现没有入账的资金收付,要认真查找原因,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出借银行账户、收入不入账、挪用资金等。

(1)出借银行账户的情况多见于小企业和特殊行业的企业,如建筑业等。

(2)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多见于有避税需求的企业。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对账单上先出现一笔资金收入,然后一次或分次转出。对于这种情况,审计的策略与前一种基本相同。

(3)挪用资金的情况多见于资金存量和流量都比较大,内部控制不完善的企业。一般是对账单上先出现一笔资金支付,然后一次或分次转回,资金的支付可能以现金的方式进行,也可能流向证券营业部等其他单位。审计人员如果发现这种情况,除了进一步采取追查措施以外,要根据情况,必要时向企业主管人员反映情况。

上市公司出于粉饰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的目的,往往利用银行存款大做文章。即虚构应收款项的回收,减少坏账准备的计提,虚增利润;同时虚增货币资金,美化现金流量。

补充:关注定期存款、保证金等受限制银行存款

当被审计单位有定期存款和承兑保证金时,要考虑其是否存在未入账贷款和应付票据的可能性。

根据票据法规定,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需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

为降低此种审计风险,在审计时应做到:索取企业定期存单原件(若只提供复印件,则有可能已质押);详细审计承兑保证金的入账记录,根据保证金合理推断企业的应付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在对银行存贷款进行函证时,将企业从该行取得尚未到期付款的银行承兑汇票及由贴现票据转为的逾期贷款明示为一项函证内容;结合应付票据的审计,索取企业申请银行承兑汇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应付票据备查登记簿;结合长、短期借款的审计,索取被审计单位的贷款卡等。

(二)对于定期存款的审计,要足够重视,控制风险,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计算定期存款及存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分析其安全性,注意是否存在高息拆借。

1.定期存单的存款期限跨越审计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先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然后在定期存单到期之前,提前取现,用套取的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2.定期存单作为质押物,作质押贷款。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用质押贷款所得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3.定期存单背书转让。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用转让所得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4.定期存单转存。将存在的会计期间内转存过程与银行日记账进行核对,以确定所有的转存已全部入账,对于没有入账的转存业务,要关注其利息是否已经入账。难以逐笔核对的,要进行测算,发现不可接受的差异,要追查原因,提出建议。

(三)关注未达账项

未达账项的审计,是对银行存款进行审计的主要方面之一,要根据未达账项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核实:

1.银收企未收。要查明款项来源和性质,必要时与合同相核对,以确认是否属于应转未转的收入。特别是对于有避税要求和在各会计期间之间平衡利润要求的企业,对于大额银收企未收款项,要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

2.银付企未付。要查明款项的去向和性质,确认是否属于应计未计的费用。对于长期未达账项,要保持足够的职业敏感性,确认是否属于挪用资金或相关违规行为。必要时,可以向款项的去向单位函证交易的性质。

3.企付银未付。要查明款项的去向和性质,确认是否属于虚转成本。必要时,可以向对方单位函证交易的性质。

4.企收银未收。要查明款项的来源和性质,特别关注款项的真实性。必要时,要函证交易的性质,以确认是否属于虚构收入。

存在大额未达账项时,要核实其真正用途,直至作出必要的审计调整。

(四)上市公司关联方占用资金

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有些公司利用未达账项时间差,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制造虚假还款,减少关联往来。例如,A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为B公司,子公司为C公司。B公司欠C公司巨额款项。B公司本身经营状况不佳,不具备还款能力。会计报表如实披露会导致A公司合并报表上控股股东B公司欠款巨大,可能引起监管机构关注,同时也可能因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倾向于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而导致公司巨亏。A公司于是在接近会计期末时付款给C公司,不做账务处理,作为银行存款未达账项,但C公司直接或间接收到款项后作为B公司的还款立即入账,从而虚构了控股股东的还款,同时严重虚增了上市公司合并报表的货币资金。

(五)将银行存款余额及发生额与银行存款利息相核对,检查银行存款存在的真实性。

存款利息是银行存款所派生出来的,因此它与银行存款在总量上必须相匹配,即一定的利息收入必须与相应的银行存款相对应。通过将银行存款与利息核对,一方面可以审查银行存款是否全额入账,有无账外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验证银行存款的真实状况。如果账面记载的利息收入大于根据账面存款计算所得利息,则表明该单位提供的银行存款账户不全,有账外存款;如果账面利息小于根据账面存款计算的利息,则有转移利息收入或挪用银行存款的嫌疑;对账面没有记载利息收入的银行存款,应重点追查银行存款是否真实存在。

(六)通过审查现金流量表深入审计。

首先,警惕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大额为正,同时伴随大额为负的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

上一篇:设计费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社会家乡的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