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

2023-09-17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1篇

最大的可能是由于东北只有夏天能拍外景,可实际上东北乡村的走东串西刺探情报应该不是农忙的夏天而是农闲的冬天可以实现的。这些人为什么不干活?仔细分析一下各位主角的职业,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典型的农民,而是——乡村政治家。

除了赵四夫妇经常扛着锄头去花圃,其他人基本不事田地里的生产。谢广坤早期还倒腾山货,王长贵有政府开工资,谢大脚的超市的功能之一是是非集散地,刘能,你看见过他干过任何能挣钱的活吗?可即便这样,他似乎也比勤劳的赵四家境优越。

这些半大老头最擅长的不是种地,而是开会。作为村委会的主要成员,大事小情他们要上村部开会;家里任何一个微小决定都要举手表决,表面民主,实则独裁。老婆、儿媳妇、女儿,包括儿子,只拥有举手权,并没有否决权,真正的权力集中在男户主的手中。这可能也是农村的现实状况,城市里最尖锐的矛盾发生在婆媳之间,而农村,干政议政的多是老公公,如果老婆不做饭,他们能饿一天,但吃什么、怎么吃,一定是老头拍板。

女性在哪种情况下拥有发言权呢?王小蒙这样能干美貌也不成,在第一部中村主任的女儿香秀展示了如同城市独生女一般的气势,她毫不畏惧撒泼打滚的谢广坤,也不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顾忌,指着鼻子直呼其名,村人也并不敢因此对其指指戳戳,村里的公主,明显享受着身份的尊贵。另一位有主见的年轻女性是谢小梅,她来自城市,不用做家务,可以干涉甚至主导生意,也常常把离婚挂在嘴边。这两个女人,编剧给她们安排的丈夫无父无母,至少在电视剧中从未出现过,这也说明这种特例在农村长期存在的艰难与稀缺。

唯一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就是独身女人谢大脚,前文中说到她控制着村中唯一超市,这里既是商品集散地又是消息集散地,一旦她生某人的气,那个人从日常生活到信息搜集都会遇到极大瓶颈。她的第二任丈夫长贵是村支书,虽然后来到镇里当一个水利站站长的闲职,但余威犹在。山庄的投资者王大拿和管理者刘大脑袋都曾对她有意,女人的地位也取决于她身边男人的职位,就像林徽因的客厅一样,谢大脚的超市就是小小象牙山村的人文沙龙。

第一部《乡村爱情》中,最被强调的等级差异是学历和出身,大学生谢永强和高中生王小蒙的婚姻在众人看来不够般配,尽管谢永强的爹只是个活跃村民,但他有远亲担任镇长,同样是高中学历的村主任千金香秀和他才是同一阶层。到了后几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钱对村庄的冲击开始显现成果,发家致富的王小蒙超越了谢永强,直到谢永强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才又回到村中的上层建筑。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原则;方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所遵循的原则

1.巩固性原则。结课遵循巩固性原则是课堂结尾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在结课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梳理所传授的知识的结构,将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着重强调重要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多样性原则。很多人在教学时都是用布置作业来结束课堂,其实,结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布置作业,它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区别、课型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甚至不同的教学情境来选择相应的结课方式。满足多样性的原则。

3.概括性原则。一节课四十多分钟,教师往往向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要学会对整节课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语言要尽量简练,使学生能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窍门,能做到学以致用。

4.灵活性原则。教学情况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结课要满足灵活性原则,对于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让结课做到圆满,使整节课都精彩纷呈。

5.发展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的结课遵循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结课时对课堂知识进行延展和深化,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二、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方式

1.归纳总结式。目前最常用的数学结课方法就是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法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有系统的、完善的印象,并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式的结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总结不能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归纳总结的内容合理设计,尽量做到突出重点内容,有效归纳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搞不清楚整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堂内容太过平淡无奇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和对知识的思考。二是不能前后陈述矛盾,结课内容一定要与课堂上讲的内容保持一致,如果结课内容偏离了课堂内容,就很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分析比较式。分析比较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结课方式。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采用分析、比较的方式来区分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的智力背景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不同特点,将刚学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纳和比较,让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列个表格,分析比较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变化情况,内在规律等性质。这样一来,清晰明了,学生能很快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加深印象。

3.悬念探究式。初中数学的系统性很强,一堂课结束了,不表示知识就停止传授了,因此,在结课时采用悬念探究式,往往能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教师在结课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积极主动地讨论,甚至去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了,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了。

4.活动实践式。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初中生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动、比较活跃,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往往能起到激发学习欲望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的结课可以采用活动实践的形式。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来结束课堂教学,比如在结课时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助父母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或去十字路口进行人流车流统计,对菜和日用品等进行登记,计算开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学到很多东西,能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2]。

运用活动实践式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一要合理组织、精心设计,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二要精心安排,不能刻意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崔保忠.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老师,2013(04).

[2]何天明.预设或灵动,结在当下——初中数学几种新结课方式的设计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04).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大学生;爱情观;影响

影视作品是电影作品和电视作品的统称,由于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多种传播渠道被广大观众喜爱,在观众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大学生群体。影视作品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爱情”,它所传达的爱情观对大学生的爱情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影视作品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耳闻目睹和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无声中激励着受众去探求人格的完美,促使受众在美的情景中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1]。分析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利用影视作品向大学生群体输导正确的爱情观, 引导他们理性地对待爱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

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应当重视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努力克服消极影响,通过选择正面的影视作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消除大学生爱情观中功利化和物质化的倾向,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积极影响

在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形成的过程中,影视作品扮演着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由于爱情影视包含信息的娱乐性和丰富性,其中包含正能量的主题和情节必然会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爱情关系中突出无私奉献。注重对爱情的奉献与守护是中国传统爱情观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对于爱情的奉献与守护,我们可以在很多爱情影视作品中看到。如电影《山楂树之恋》,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爱情片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别样的爱情体验。纯洁爱情关系当中,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让对方知道,只要把这份爱情默默地守护在心底,就能体验到内心甜蜜的幸福。这类影视作品中的爱情强调默默付出,不管最终能不能感动对方,都能收获心灵的幸福。

二是在爱情挫折中学会坚韧执着。爱情观尚不明晰的大学生觉得有困难波折的爱情就不是真爱,喜欢把错误归咎于对方,甚至期待下一段感情会更好。在电影《云水谣》中,陈秋水和王碧云两人之间海峡相隔、音讯全无。但为了坚守对爱情的承诺,王碧云执着地守候爱人归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视于岁月的前行而依旧云水不变的爱情,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丝毫的动摇和疑惑,虽然他们之间的时空在拉长,但他们之间执着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其实,爱情中矛盾在所难免,只有彼此包容,耐心地去培养感情,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心灵,只要愿意去执着地坚守,那么这份回馈就一定是值得的。这类爱情影视作品在让大学生体味爱情的包容与执着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学会更加珍惜彼此,加倍呵护这份情感,在执着和坚守中共同成长。

三是理性地在感情与物质冲突中做出抉择。人类追寻爱情本质上就是追寻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感,在爱情中过度注重物质也就使爱情失掉这个本义,爱情最终会不复存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寻找那个“正确的人”。女主人公文佳佳最终意识到没有感情的金钱供养关系让人心寒,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是爱的真义,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男主人公弗兰克“豆浆油条”般的不离不弃和无微不至。在这部电影所传达的爱情观中,一段感情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双方人格都是独立的,是精神上相互理解和沟通。大学生在面对感情与物质冲突必须做出价值选择时,要清楚物质保障固不可少,但是心灵相通带来的愉悦、情感相依来的安心才是爱情中最难得、最珍贵的部分。财富可以在未来通过努力共同创造,而情感迷失了就真的很难再找回了,只有感情的存在,恋爱双方才会被幸福感所包围。处在爱情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应当如何来寻找和培养真挚的爱情,是为了物质丢弃自我成为另一方的依附还是注重在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精神沟通,这部影视作品给出了理性的选择参照。

(二)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爱情观的消极影响

当前,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平台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屏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消极影响”[2]。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西方的爱情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诱导大学生在爱情中崇尚性开放。近年来,西方影视剧通过网络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观看,其中部分爱情片对于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西方爱情影视剧中传达的是西化的爱情观,恋爱关系相对复杂,对性的观念也比较开放。这些影视使一部分大学生进入了对于影视作品欣赏的误区,盲目崇尚感官刺激的恋爱方式,导致有的大学生对待爱情不够珍重,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二是诱导大学生在爱情中过分强调物质享受。部分影视作品强调爱情中的物质享受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爱情观的错位、扭曲。这类影视作品使许多思想尚未成熟的女大学生过分迷恋追逐钱权,进而以此作为首要择偶标准。如在国产电视剧《蜗居》中,大学毕业生海藻无法忍受购房的压力与生活的辛酸,丢弃感情选择物质享受并陷入第三者的困境。还有部分影视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把爱情物质化,把爱情变成了利益权衡中的“快餐式”爱情,使得爱情观念由传统的专一、责任爱情观转变成“物质化、金钱化、游戏化”的爱情观。

二、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原因

对于长期处在校园里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过多地接触社会,对爱情抱有相对多的渴望与幻想,为了更多更便捷的了解异性,影视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它们对于大学生这样特殊的群体造成影响的原因主要有:

(一)大学生对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缺乏理性思考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当他们面对爱情时,还不能对一些问题做出理性判断和处理。一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中腐化、炫耀、堕落的恋爱方式不加辨别地接受,有的大学生忽略自己的经济基础艳羡并效仿在影视剧中的奢侈生活方式,模仿爱情剧中男女主角之间的浪漫享受,盲目追求时尚奢华的爱情。爱情的培养需要很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不是一时的心理冲动和生理快感,如果对情感问题的考虑欠缺细致周到的分析,一旦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给双方带来痛苦的情感体验。

(二)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吸引力

关于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之所以喜欢爱情影视的表现形式,大致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影视作品能够形象地渲染爱情氛围。影视作品以一种包含声音、图像、语言和行为的形态,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各种感官,唤醒了大学生关于爱情的各种情绪,从而满足了他们对于爱情浪漫场景的想象和渴望。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站在船头的经典镜头,这个美妙的画面能够深深打动观众,容易得到对爱情期待渴望的大学生的认同。

第二,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影视作品相对于课堂教学,其故事情节紧凑完整,对于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腻,矛盾冲突更为强烈。这种完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能够唤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使得大学生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好奇、茫然的心理。在影视世界里,他们时而渴望《泰坦尼克号》的凄美,时而被《浪漫满屋》的温馨所感动,影视作品的导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三、利用影视作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对策

如何传播影视作品的正能量,利用影视作品的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并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查与分级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要把监管落到实处,加强完善对影视作品的审查与分级管理,使社会主义影视文化依法健康传播。针对当下的影视作品传播现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影视作品加强审查并进行分级管理,对于爱情观扭曲的影视作品严格控制其传播渠道,影视制作单位也不能仅仅为了逐利和迎合错位的消费口味而忽视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选择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为了避免纯粹理论灌输导致的教育低效,可以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采取“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的模式[3],将经典爱情影视运用于显性课堂教学,通过非传统教育形式灌输符合教育目标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片,用生动形象的影视作品强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如运用获得奥斯卡奖的经典影片《美丽人生》作为影视教学资源,以该剧的剧情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在爱情挫折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教育专题,按专题内容要求将该片加工成为专题教育的题材。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提高他们应对爱情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辨别能力

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目前在高校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可以通过系列化、常态化的课堂讲学、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读书沙龙对大学生进行定期辅导,此外,还可以利用经典影视赏析等形式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对于爱情真谛的深入理解,以引导他们在恋爱问题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智选择。培养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辨别能力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面对影视作品中的爱情观,能够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地选择内容加以赏析,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总之,影视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已深入人心,传播影视作品的正能量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积极影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多方共同支持和努力。(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峡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三峡大教〔2013〕16号。

参考文献:

[1] 刘晓:试析红色原创影视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2] 张法,赵勇:网络影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屏障[J], 电影文学,2010(16).

[3] 连泽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界,2009(7).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基本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课程定位不清晰,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了解,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喜亭教授关于广西高校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分析结果,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现状,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例,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一、广西高校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特征

1.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原因主要是抑郁症、学习、情感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各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不相对称

以该学院为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面向一年级新生,分别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忽视其他年级的课程教育。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喜亭教授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从大一到大四,发生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比例是有增长趋势的。而大部分高校却往往只注重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学时数不足

以该学院课程内容安排为例,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培养、学习心理、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健康、人际交往、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团体辅导。每个内容只开设2个学时,共有32学时,2个学分。课程时间的限制使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难以讲深讲透,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难进一步展开,学时不足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达到普及心理学知识的目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一)构建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结合每个年级、每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都要有该课程,且课程内容必须符合该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作为有独立价值观的客体,随着学习的深入,经验的增长,其性格特点以及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也会有很大变化。一年级主要是新生适应性教育,学习方式、方法转变指导,正确处理恋爱关系、人际关系;二年级主要是专业学习指导、学习压力排解、职业规划、恋爱与性的关系,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三年级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前教育,恋爱与性的关系等教育。四年级主要是就业教育,毕业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和就业动机,正确对待就业中的挫折与失败。

(二)结合心理危机特点,增加课时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喜亭教授调查数据显示,广西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原因主要在情感方面、情绪方面、学习方面,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在大学生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健康、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知识增加课时,并结合相应的体验或团体辅导,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以该学院为例,该学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但针对于高校中部分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应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贫困生心理教育、留级生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学》、《情绪管理》、《学习心理学》、《女性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及关于团体辅导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体验,以满足各类群体的心理需求。

四、结论

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燕,余东芳,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李杭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探索[J].应用研究,2013(2).

[3]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课程教材,2011(22).

[4]黄群瑛.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途径[J].课题展示,2011(3).

[5]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唐丽媛(1987-),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蔡贤浩(1986-),男,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助教。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5篇

老年学员学习心理的突出特点与基本规律

学习,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学段的学习,都是智力的主观活动,有智力,必有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老年学员的学习心理就是研究老年大学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围绕“老龄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归纳出老年人学习区别于在校生和社会青年学习的七条心理规律:

(一)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这样的学习态度注定了老年大学学员的学习效果应是出色的。

(二)课堂达成度高,对老师、对学校认可度高。这一方面说明老年大学的学习是高效的,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老年大学的教师课堂威信是高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征开展老年人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予以突破。可以发挥老年大学的认同优势,增设社会重点科目,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

(三)理解问题的层次更加深刻,但在知识记忆方面,记忆力尤其是機械记忆、次级记忆下降明显,理解力几乎没有变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遣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这就提醒我们应注意艾宾浩斯曲线在课堂教学和复习中的应用,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小步走,常回头”在讲授老年人需要死记硬背,与自己的经历、已有知识无关联的内容时,课堂教学应加大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运用形象的比喻。

(四)在学习状态上,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学员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渴求的。在这种理念和动力的驱使下,人会迸发出极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最大程度的提高和飞跃。这无疑也会使我们的学员成为家庭子女尤其是第三代子女的楷模。

(五)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更加迫切。老年学员在学习目的上,除英语口语、电脑这些实用性强的专业之外,学习目的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老年大学客观促进了社会和谐。老年学员大部分对子女尤其是第三代子女的教育更加成熟和富有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六)学习感性化与理性化色彩、稳定性与易变性并存,从众心理明显,易受周边熟人影响。

(七)渴望被尊重,更加喜欢风趣幽默、上课轻松的老师。

掌握激发老年人学习兴趣的心理艺术,推进老年大学教育“精品发展”——从学员心理看老年大学的对策

(一)对于学员的学习成果应演尽演、应展尽展,最大限度实现他们的价值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舞蹈类、声乐类、器乐类、体育保健类可以登台演出的,充分给予他们演出的机会,演出的过程对学员是极好的学习和提高机会,对个人心理素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对家人、对社会和谐来说更是有利无弊。考虑演出成本、场地、时间等制约因素,每个班每个人都登台正式演出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也应借力“互联网+”,发挥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由学员自已编排节目,自己摄影录像,自已筛选出精华影像上传至学校网站,利用网路平台向学员、家人和全社会展示。对于摄影、书法、美术类的学习成果,同样可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网络平台,使老年学员进一步产生骄傲和自豪心理,增强对老年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认真研究老年学员自尊心、价值感的心理需求,尊重老年学员心理特质和规律,建立完善适合老年学员的“精神激励”为主的奖励方式。对优秀学员的奖励颁发奖状,并在网站开辟专栏予以展播学员风采。

(三)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老年大学课程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完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适当向男性倾斜,建立以老年群体正面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规范。

(四)全方位落实对教师的硬性指标考核和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完善考核体系,让“尊重和关心学员”成为老年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必备素质。

(五)完善“劳有所得“优教优酬”的教师奖励制度,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创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老年教育中去。

(六)创新办学模式,整合社会优秀电子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老年教育。坚持规范办学与灵活办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打造远程教育中心,借力“互联网+”让更多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

(七)积极稳妥推进老年志愿者工作,发挥好关工委作用,实现老有所为。发挥学员党小组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老年学员找到“归属感”,践行“政治立校”。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2]吉建秋,陈颖川,郭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3):68-70.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电子工程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行政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