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论文范文

2023-09-16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文章将从明确目的、巧设“悬念”、利用故事、组织活动等角度出发,浅议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激发;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所以很多学生喜欢学习;但是历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较沉闷,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即使不讲解,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内容记下来,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后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教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評。因为过度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组织活动,培养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与其它课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可由组织者自行选择。因此,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轻松地进行交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类活动课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针对历史上某一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举办故事会,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描述,将这段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是开展“历史辩论”,将学生分成两派,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畅谈各自的见解。此外还有的是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与研讨会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举办了辩论形式的活动,题目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历史课外活动课属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云飞. 浅议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J]. 教学考试, 2017, 000(028):133.

[2]胡桂香.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 000(001):P.174-174.

[3]孙贻智. 浅议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6(002):126.

[4]赵顺琪. 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新课程(中学), 2015, 000(005):69-69.

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中学 湖南省邵阳市 422317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程改革后对历史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模式,要求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不仅需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发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表现为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然后为自己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实施和执行计划,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实现学习目标。

然而现实中历史教学还是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方式,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就不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一个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效率一定非常低,相反如果他在做一件事情时情绪特别高涨,对事情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就会很容易掌握所要学习的东西。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对历史的学习感兴趣呢?首先学生学习应该是自主自愿的,而不是老师逼迫或者考试压力所致的一种不情愿的态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必须做到: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有趣的,吸引人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的、新颖的、好玩的,再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培养,同时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这是他们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如何做到这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指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也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可以说是一种需要,比如兴趣需要,某个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认为每节课都非常有趣,不想错过任何一节历史内容,因此他学习历史时是积极的、主动的;也可能是认知需要,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有助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是现实需要,为了升学,必须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它作为一种引领人积极学习的动力,有时候也会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调查显示,明确自己学习目的的学生,都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计划,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和查阅资料等准备工作,上课时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愿意深入理解课程及拓展内容。这些学生大部分历史成绩都特别好,因为学习动机强烈带来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二、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时候是老师激发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老师的讲课风格是许多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的原因,有些历史老师上课时总爱把历史事件当做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就会被带入老师的故事情景中。这要求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语言不仅要生动有趣,而且要根据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有恰当的语气和表情,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被老师激发出来。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以提问形式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要放下以往的身份,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爱心鼓励他们,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于有质疑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给予否定,而应该帮忙寻找原因,找出错误的地方,使之共同改正。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

历史教学看起来很枯燥、死板,其实不然,作为一部记录历史的史书,其中有那么多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直是一部浩然澎湃的历史剧,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不配上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岂不糟蹋这些先人们辉煌的历史。新课改后有许多历史教学的方法值得推荐。特别典型的几种分别是:案例讨论法、问题解决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实践探究法等。其中案例讨论法应用最广泛,它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一般情况下它会结合其他几种方法共同出现在一节课中。比如一节历史课,教师用一段视频导入课程的主题,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进行自由组合探讨交流,交流过后发表各自看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师准备的案例中,案例呈现完学生再自由组合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参与讨论,教师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风范,调控课堂的节奏和氛围,但不要让学生过于依赖自己,保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模式,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享受其中,并领悟到这样的学习方式效率是很高的,很轻松就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了学生才是教学真正的服务对象,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及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的敬业精神为新世纪的教学进程画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课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小组中竞争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合作意识与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实践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新时期的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注定进行学习,并通过交流逐渐丰富完善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历史的丰富内涵。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促进历史教学的效率

初中历史是学生接触历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历史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教学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对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方面的输入使学生对于历史的观念固化为偏向教师的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行。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对学生作出指引,由学生先自主思考,再通过小组交流对自己的知识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历史观念,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扮演独特的角色。这种模式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

3.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际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探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通过小组任务的分担,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通力合作,获得帮助与认可,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初中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团队合作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到团队的各种历史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过于注重合作导致的形式化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收效不足。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依赖合作学习,没有对课堂知识深入了解就展开了合作交流,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历史课涉及到的内容广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历史之间的联系不足,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小组目标,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就是小组的建立和小组任务分工,小组的组建是否科学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与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分工,保证小组的平均历史能力大致相同,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向学生普及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使学习小组能够合理有效地分工,使每个组员都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及时帮助合作与学习效果较差的小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历史学习兴趣。

2.丰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不是要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结合实际展开丰富的合作模式,如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提前给小组布置任务,预习课本内容,并且搜集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在展开课堂教学时,要先对课本内容进行初步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其评价也不一,教师便可以以“洋务运动是否使中国走向富强”为题开展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正方论点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开端”,反方论点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实际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探讨总结出论据,并分别选出代表参加正反方辩手,在辩论中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培养历史辩证能力,同时有助于促进小组合作交流,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模式,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善,抛弃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与竞争,设立最佳合作奖、最佳默契小组等奖项来鼓励学生,同时也是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小组竞争的模式与他人互相发现优缺点,并取长补短,逐步地完善自我。如学生在完成“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要求小组以“近代化的发展”为题来编辑画报,学生通过小组之间分配任务,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总结—编辑画报—检查作为流程,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可以设置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等来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成就感,使学生提升团队荣誉感,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实际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出发点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吴霖莉. 小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10):93-93.

[2]陈淑华.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7(18):123-124.

[3]李俊贤. 刍议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新课程(中), 2017(2):169-169.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课堂有效学习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有效学习应建立在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适用自己的学习策略之上,故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策略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设计应考虑适应认知风格、优化方法组合、统领资源管理、调整效能得失等方面。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策略;策略设计

【作者简介】周云华,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常熟,215500)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

课堂有效学习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有效学习是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有效学习研究偏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主导角色出发,过度强调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行为;二是从知识的客观存在出发,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三是从环境的外部条件出发,轻视教学设计的能动性和学生的个人因素。上述研究中,教师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把客观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学习规则、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调控方式的深入思考。而学习策略正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学习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的有机统一体。换言之,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适用自己的学习策略之上。但学习策略也必须在教师“善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据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结合麦基奇等人1990年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策略设计应适应认知风格、优化方法组合、统领资源管理、调整效能得失。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的设计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将学习策略描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对学习策略内涵的认识;第二阶段,教师要提供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练习,使学生习得学习策略的概念、规则、方法、技巧及情境;第三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变式练习,以促进策略运用的灵活性。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一、策略设计应适应认知风格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够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选择和调整其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的内部控制过程,并提高其认知效率的特殊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又可细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在初、高中阶段,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认知策略,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应首先侧重精加工策略的培育。

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如大家熟悉的首字连词法、谐音法、记笔记法都属于精加工策略的范畴。高中历史学科关联性极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有横向联系的史事有更强烈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日常策略设计中可采用联想记忆法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

例如,笔者在执教高中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教材”)下册第9课中“明治维新”这一知识点时就采用了联想记忆法。笔者首先运用“对比联想”将日本“明治维新”联系到中国的“戊戌变法”,请学生对比两者的不同结果:日本一方各阶层上下一心,通过改革使本国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摆脱殖民地命运的国家;而中国一方却因为多种因素,最后变法仅仅维持103天就失败了。接着笔者又运用了“接近联想”来阐述明治维新的背景。教学时笔者呈现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十分相似的时代命运。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明白对比联想和相似联想的概念和使用的具体情境。最后,笔者通过两张表格(表1、表2)引导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这两个学习策略。

二、策略设计应优化方法组合

统编历史教材带给我们师生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知识趋于琐碎和庞杂,这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难以组合出有效的学习策略加以应对“。有效学习”是因课堂学习而引发的相对持久的良好變化,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最佳的学习方法组合学得更多、更稳固,这就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将头脑中的知识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侧重组织策略的培育。

组织策略是指通过精加工策略,提炼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有序系统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上文中的精加工策略相比,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建构。

例如,在执教教材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笔者就采用了组织策略进行设计。在梳理本课内容时笔者发现,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一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四条最重要的航线仍然混淆不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使用数字记忆法或是谐音记忆法来理清知识点。其次,帮助学生将四条航线的知识点整合进本课所有的知识中。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因此笔者引导学生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法来完成。所谓“列提纲法”,就是先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关键词,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据此,笔者给出了以下示范: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背景:1.动因(a.商品经济b.黄金c.传统商道受阻d.基督教);2.条件(a.地圆学说b.航海技术c.造船技术)。

·过程:1.四条主要航线;2.其他航路的开辟。

·影响:1.对欧洲;2.对世界。

结合上述提纲中关键词的提示,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条理,从而合理地检视本课中知识点的重要与否。在本课中,笔者通过若干种学习方法的共同作用将原本略微杂乱的知识按照合理的逻辑方式进行记忆、归类和组合,使之最终成为有序的知识结构。

三、策略设计应统领资源管理

统编历史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挑战除了知识点繁杂以外,另一个考验便是要求学生将自主学习扩展到学习资源的获取和管理领域。有效学习需要学生从大量的学习资源中遴选出能满足学习需要、符合认知风格和方法组合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策略设计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管理,其管理程度还将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水平。但是对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操作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重视对资源管理策略的培育。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资源管理策略中对时间的管理方法,将其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资源管理中。图1是时间管理象限图,可将其变式运用到学习资源管理中:A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符合学习目标且适合自己,B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符合学习目标却略不适合自己,C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偏离学习目标但适合自己,D象限表示的学习资源既偏离了学习目标同时也不适合自己(见图2)。

例如,笔者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要求学生除了教材资源之外,自主去寻找其他学习资源,大多数学生找了战时回忆录、真实影像、电影等学习资源,接下来我们可以将其填入学习资源管理象限图中进行分类。教材属于符合学习目标但自己理解略有难度,回忆录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属于略偏离学习目标但学生感兴趣的,真实影像资料属于既符合学习目标且适合学生理解的......最后我们将其按课堂价值排序:真实影像资料>教材>回忆录>电影,真实影像资料成为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资源。

四、策略设计应调整效能得失

课堂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课堂单位时间内以相对较少的行为投入而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目标。从这一维度来说,它对学生的自我计划、监察和调控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學生回顾、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能促使其更加合理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动态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准确地依据评价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有效学习需要通过策略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能得失进行调整,以不断追踪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重视对元认知策略的培育。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设置学习目的、控制学习过程、评估达成目的的进展情况,选择调整其他策略运用的策略。笔者建议,可以将自问自答运用至元认知训练中。例如,在课堂探究一个重要问题时,笔者在不同阶段引导学生自己轻声回答以下问题:

计划:1.这个问题主要解决什么?现在我应该打算做什么?2.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已经掌握了什么信息?这些信息对我有什么用?我要完成我的计划我需要哪些信息?3.除了我计划中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如果我采用了某些方法会怎么样?

监控:1.我遵循了计划中的策略吗?依据现在的进度,我想要其他策略吗?2.我的学习目标改变了吗?如有改变,我现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3.依据现在的学习进度,我正在接近学习目标吗?

评价: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哪些学习策略起了作用?哪些学习策略没有起到作用?2.下一次我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出声回答上述问题,学生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调整学习计划、选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以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且这一问题单可广泛地作用于各种具体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任务中,从而帮助学生更机动地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光明,白学军.高效学习策略[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3.

[2]张诗雅.课堂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4.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历史教材中一般都包含有大量的史实资料,是承载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对塑造初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探究性学习是旨在通过新颖、特别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塑造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首先就课程研究的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本次研究进行了反思,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实践 反思

在新课改机制的教育改革下,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新课改的改革给老师们制定了更加完善,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实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助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但是受到过去教学模式的固化影响,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还是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改善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就具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涵义及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探究性教学的涵义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和解决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学习中,一直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创造性和求知欲,以此来进行学习,才会取得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中他们的判断能力还是有所欠缺。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对历史学习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反思

通过笔者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实践学习,发现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转变

深受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固化,很多资历比老的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当中,还是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教师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知识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使得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得不到落实应用,从而阻碍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实现,进而影响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没有正确对待探究性学习和讲授方式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课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课堂老师授课的方式来说的,但是在课堂改革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老师错误的认为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师进行教授的方式,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当中出现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仅能从课本当中汲取,进而在课堂学习当中凭空想象。

三、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历史课本是没有情感体验的书本,课堂教学是唯一一个将历史课本与学生联系起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当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促进学生更多的学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生学习中日战争的时候,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在课堂进行图片、视频、音效的播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引导学生鉴古赏今,分析反思抗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当时的中国国情,从而探讨当今的国际形式,珍惜当下,引导学生进行开拓性思维学习,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取其精华,珍惜历史

在历史学习当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学习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优秀珍贵的历史文化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通过情境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分析当时朝代历史辉煌的原因,并通过学习历史所遗留下来文化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历史文化时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將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

(三)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老师应该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利用利用flash技术进行图片、语音和小视频的穿插,利用画面、语音、视频等各种可以利用到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开拓性学习思维教学,充分利用所有能够合理利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

四、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而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探索学习。要想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实现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就要在课堂的改革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主要就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实践与反思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探究性学习涵义及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反思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学者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美丽.初中部历史的探究性学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

[2]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12(6).

[3]赵文佳.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3(7).

[4]哈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科学周刊,2014(9).

[5]于涛.关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读与写杂志,2015(12).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掌握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策略,了解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水平,也有助于策略培训者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本文分析并总结了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的定义、分类,讨论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的个体因素,提出了影响语言学习策略运用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教学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第二语言学习 学习策略 个体因素

1.引言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已有40多年历史,许多研究者对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策略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证。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习策略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恰当运用学习策略可以增强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然而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因素又有很多,按来源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诸多影响第二语言策略运用的主观因素中,元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运用起决定作用,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三个主要方面。

2.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研究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学习策略有哪些。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也有很多定义。可以总结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方法和行为手段,是学习者为获得知识而使用的技巧,它有助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建立和发展[2]。其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采取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它需要意识活动参与。把意识状态引入学习策略的定义,虽有争议但很合理。正是这种有意识选择使学习策略区别于一般学习过程。最后,学习策略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为提高第二语言水平积极主动运用的方法,是为获得知识主动选择的想法和行为[1,3]。我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时为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语言运用水平,而有意识且积极主动采取的一系列学习方法和行为。随着策略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也会慢慢合理统一。

3.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

Rubin最早把影响语言学习的策略分为直接和间接策略[2]。O’Malley等人根据信息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和社会策略三部分。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是认知策略和情感社会策略的上一级策略,对后者有管理和监测作用[4]。根据语言学习材料和策略的关系,Oxford将语言策略分为包含记忆、认知和补偿策略的直接策略和包含元认知、情感和社会策略的间接策略。这些策略运用注意集中、计划、评估、寻求机会、控制焦虑、协调合作等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5]。Cohen根据策略选择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的策略。文秋芳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和Chamot元认知策略的作用相似,它包括確立目标、制订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调整[1]。另外,策略可以根据其功能和语言学习内容等进行分类。

上述策略分类中,研究者都认识到了认知策略的重要性,把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分别纳入了自己的分类。然而,由于分类依据不同,分类也各有优劣。首先,O’Malley等人的分类明确了元认知策略对认知策略的管理功能,但对情感和社会策略的管理作用没有得到重视,策略有时会界定不清。元认知策略主要在语言过程中,对活动进行预测、计划、评估及监测。学习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计划、组织和评估。其次,Cohen的分类虽清楚,但有时学习者在使用策略时并不能准确辨别哪个是学习策略,哪个是运用策略[1]。在文秋芳策略分类中从宏观理论角度很好把握了元认知策略的作用,但对学习者个体情感和学习任务的性质方面考虑不够。相对而言,Oxford分类体系较为合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处于同一层次上。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社会策略、记忆策略共同起作用。由于该分类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基础上的,有相对完善的第二语言策略问卷(SILL),因此近年来大多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都以她的分类为基础[6]。

我们认为学习任务或材料、学习者个体和策略三者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学习策略的分类和运用取决于学习材料和学习者个体两个因素。因此,按学习材料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关系对策略进行分类较为合理,可以把这两种分类方法统合到一个系统模型中(如图1)。根据学习材料,可归类为具体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如词汇策略、阅读策略等[7,8]。根据学习者个体特点,可参考Oxford分类分为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和社会六个策略。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较大,会造成策略选择和运用方式的不同。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的个体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学明确哪些是影响学习策略运用的主要变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率。

4.影响学习策略运用的主要因素

学习策略运用并非孤立,必然要受到学习材料、学习者潜学习风格、认知、性别、年龄、个体情感和社交等因素影响[9,10]。第二语言策略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了解学习者已经运用了哪些策略,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策略。然后对这些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文化背景、个人特点等对个体策略选择及运用的影响,从而在学习任务中帮助学习者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综合以往研究报告,我们把影响策略运用的个体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是影响策略运用的主要因素。因为学习过程也是认知加工过程,先定的客观条件相对于认知加工本身来讲,并没有学习者主观情感和认知成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重要。可以说,个体的学习风格、情感和元认知因素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三个主要方面。

4.1学习风格差异。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风格也称为认知风格,它是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时信息表征和回忆的一贯方式。学习风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方式,它不会因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策略习得而改变。对场独立和场依存性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认知风格对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而策略运用中,场独立学习者倾向运用记忆和补偿策略,而场依存性个体更倾向运用情感和社交策略[11]。

学习风格分类较多,其中Oxford分类较为全面准确。她对比了按感官参与倾向、交流方式、内外向、观点处理、完成任务方式分类的五种学习风格。强调学习者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称为“舒适区”,通过练习它可以拓宽[10]。学习者一旦了解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倾向,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偏爱某些学习策略。敏感的教学者应平衡不同的学习风格,既要安排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又要有逻辑清楚的知识讲解,并安排练习讨论,等等。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前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倾向进行测量评估,寻求一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习风格是一般方法,而学习策略则是完成语言任务的具体行为,学习风格会直接影响个体语言学习水平[12]。学习风格决定了个体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学习风格较为稳定,而学习策略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者如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那么语言处理过程中就能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也可以通过调整学习策略来弥补自己学习风格的不足。

4.2情感因素差异。影响个体策略运用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学习态度、学习焦虑等,其中动机的影响最大。关于学习动机研究,加德纳等人的学习动机模型和后来出现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较有影响[13,14]。将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较为合理。内部动机与学习者对学习情况和身心状态评估相关,是学习者对学习本身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学习策略运用如果是由内部动机驱动,学习者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而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对学习结果感兴趣。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与学习成就相关程度更高,但个体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常是这两种动机的组合;外部动机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增强或削弱内部动机。动机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兴趣浓,且期望有良好的社会联系。

近年來,学习动机研究慢慢从个体转向研究小组学习者。研究者认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对个体学习动机有促进和塑造作用,学习动机和行为可以通过培训养成[15]。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和元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明确,影响个体策略运用的情感因素需要在认知和学习风格的视角下进一步研究。

4.3元认知因素差异。元认知指个体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认知,也是学习者对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元认知策略可以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它包括个体注意选择、计划、监控及评估四部分。第二语言活动中元认知可分为:(1)学习准备和计划;(2)选择和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3)监控策略运用;(4)管理优化各种策略;(5)评估学习策略的运用[16]。

学习者在这五个阶段的不同表现造成了个体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主要差异。在策略运用准备和计划阶段,学习者要分析学习材料并根据自己情况设定学习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将直接影响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好坏。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从而帮助他们制定恰当的目标。学习策略选择和运用阶段,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判断,并根据具体材料和目的选择运用学习策略,这个过程中个体表现出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学习者要考虑何时运用策略,运用哪种策略。如阅读中遇到一个新词时,需要考虑运用构词分析法还是通过上下文语义猜测词义。策略的监控和管理是整个元认知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者随时监测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调节自己,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语言学习中,常需要多种策略配合使用,因此管理优化多个策略,能体现出学习者的策略管理能力,它是个体策略运用效果的主要标志。当然,策略运用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动机及行为等影响策略运用的其他因素。第二语言策略运用评估阶段,学习者对正在运用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是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策略选择、目标完成结果等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目前,很多研究将元认知因素和具体学习策略运用结合起来,探究个体元认知对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发现学习者的策略运用和个体元认知有显著相关,个体元认知策略运用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学习者高效学习[17]。

总之,元认知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策略运用和造成学习者策略运用差异的决定因素。个体元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的高低。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学习结果充分认知,才能更好地运用认知策略,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并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最后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在教学或策略培训中需要高度重视和调控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观念和策略,引导学习者根据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等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充分发挥元认知的管理指导功能。

5.结语

影响学习者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和元认知因素,且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学习风格会受到情感和意志影响,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可以促进学习风格的养成;稳定的学习风格对情感认知有维护作用。元认知对学习风格和情感进行引导和管理,使之运用更有效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选择运用一个有效的策略取决于诸多因素,没有哪个策略是适合所有学习者和所有语言任务的,学习者应根据个人语言学习需要、环境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

当然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元认知内容广泛,且内部成分相互影响,目前并没有把各种成分鉴定清楚。如元认知因素对语言策略影响还包括元认知经验、自我管理、动机过程管理、自我效能及学习兴趣管理等。另外,元认知因素、个体情感和学习风格等其他影响学习策略因素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第二语言学习效果更容易受到如年龄、文化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有必要建立一个成人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模型。再次,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有待深入。最后,学习策略的运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语言水平非常重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既要关注语言学习过程,又要关注语言学习外部影响因素,把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有效促进二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导读[M].Cohen Andrew D.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Rubin 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1975,9:41-51.

[3]Cohen 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8.

[4]O’Malley J,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0.

[5]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J].1990(New House/Harper Collins,NY).

[6]Wang J,Spencer K,Xing M.Metacognitive beliefs an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System,2009,37,(1):46-56.

[7]Huang H,Chern C,Lin C.EFL learners’use of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s:An exploratory study[J].Computers &;Education,2009,52,(1):13-26.

[8]K?觟k I,Canbay O.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level and vocabulary consolidation strateg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15:891-894.

[9]Brown H.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M].Intercultural,Yarmouth,ME,1991.

[10]Oxford R.Research on six situa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ethods,findings,and instructional issue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9,3,(74).

[11]Schmeck 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M].New York:Plenum,1988.

[12]Wong L,Nunan D.Th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language learners[J].System,2011,39,(2):144-163.

[13]Gardner R.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266-272.

[14]Deci L.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

[15]D?觟rnyei 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5.

[16]Anderson N J.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J].ERIC Digest,2002.

[17]Wang J,Spencer K,Xing M. Metacognitive beliefs an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System,2009,37,(1):46-56.

上一篇:公共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实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