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

2024-07-28

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为了让我国农村的经济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我国积极推行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三农”工作的发展进程,有关农业部门逐步开始实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途径,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是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要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握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积极探索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三农”工作稳步升级。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思想更新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首先需要使农村思想有效解放,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和价值。目前在不少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着发展思想落后的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及时代发展需求,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和制约,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性,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从农业生产产品组成、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能够使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得到有效传播,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力推进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供给,使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的引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予以明确,进一步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可靠、高效的管理方案。通过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农业经济管理目标有效结合,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使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提高。

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

(一)農民文化素养相对不足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迅速,农村年轻及高素质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占比较大,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匮乏、农业技术推广后劲不足、对农业科技装备认识水平较低,传统老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也不适应现代群体消费需求,先进的种植技术无法推广,农业效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政府投入缺乏效率

我国当前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对农业的奖励和补贴以直接补助形式为主,且奖补资金缺乏机动灵活的设置、退出、转变、整合的辅助机制,缺少对应新出现,且有地方特点的农业问题的专项资金。这也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管理模式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进行了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改革,且改革效果非常好,经过改革后,农业方面的劳作效率显著提升。但是在我国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完成现代化的改革,农机大户、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新型经营主体机制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相对薄弱,也就导致了很多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难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劳作,这部分农村的生产效率,长时间处于效率较低的水平,农民经过对比,会打击到自己的生产积极性,使这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缓慢,也不愿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推进与改革。

(四)信息技术利用不到位,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大部分农村都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机构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信息传递渠道较为闭塞,这也是农村信息不对等、市场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城乡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差异逐渐拉大,导致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农业信息化建设较为灵活,在多个管理环节均有作用,但很多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了盲目发展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降低等问题,管理工作人员得不到理论知识的支持,管理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提升,所以想要让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得到提升,首先要将信息技术巧妙利用起来,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提升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并且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具体展现。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措施

(一)重视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特别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手段,促使信息技术和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对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要重视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步伐,逐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建立健全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引导电商和电商平台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建立和改造服务网点,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管理观念,将“三农”发展战略和要求与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实现农业供给侧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供给流程,改进农业供给模式,为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二)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然成为一项竞争性资源,获得了人才资源就等于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保险、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内的各类主体,进行扶持的政策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人才培养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将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逐步提升农业管理工作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进而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活力。无论是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还是坚持严格管理确保规范运行,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都离不开“村两委”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关键群体。要加大对这些关键少数的教育、培训、引导、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其推动改革发展、遵守执行制度的能力和水平,防止腐败行为发生,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维护集体成员利益的合格“带头人”。

(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可以获得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數据信息。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对管理工作人员展开工作提供了帮助,通过对农业生产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制约,保障了农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相关农业生产资料,来激励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国家应加大扶持和监督力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能人员等方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抢占市场先机,使地方农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流通,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守葆.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05):203-203.

[2]付玉军.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经,2020(11):74-75.

[3]徐艳娜.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65-266.

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取向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市场分析

第一,近年来就业市场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有些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未来几年这些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以适应需要,都是大学生们就业竞争力市场因素。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位于前五位的分别为:专业基础知识、问题解决能力、思想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单一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融合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更容易在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上为毕业生赢得优势。

第二,校品牌化、结构化效应。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经常会列出“985”、“211”、“全国重点大学”等应聘条件,将这些条件作为毕业生应聘的基本准入资格,从某种角度而言学校的品牌在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由此可见,学校的“品牌”效应,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对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竞争力也极具影响力。从全国总体就业情况来看,工科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文理科。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调查研究,务必在自身“品牌化”、“结构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学科专业的设置,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完善办学理念,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培养出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毕业生。

第三,强就业工作配套服务。高校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对培养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业工作的相关服务建设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利益角度出发,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就业配套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就业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第一,要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要准确定位,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在大学入学阶段,学生就应在思想上重视,在目标上明确,为就业做好准备。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均衡协调地发展自身素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就业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学校应密切联系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断开拓创新,健全就业管理制度,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协调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推进就业进程,推动单位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更具实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第三,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应能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应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寻找适宜的求职空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广泛的社会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得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更好地从容就业。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当代思想教育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 陈丹丹]

收稿日期:2013-04-19

作者简介:李留新(1985-),女,广西北海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等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对提升体育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讲授方法、课程的经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这些方面着手,对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就业指导 课程体系 构建 策略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Study on Employment Guiding

Curriculum in Sport Universities

ZHAO Lefa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02)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1 就业指导在体育院校的功能及地位

(1) 就业指导是实现人与职业相匹配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发源地是美国,于20世纪初叶美国工业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诞生。近些年就业困难和职业倦怠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社会逐步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都非常重视,许多学校甚至成立了单独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课也逐渐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受到学校的重视。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2)就业指导贯穿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全程。高等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能简单认为是在大四毕业时的阶段工作。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应当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始,教会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大学二年级应该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团队意识、沟通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指导。并根据学生自身特长,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课重在职业定向指导。让学生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学会自我培养相关职业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其创业能力;大学四年级着重从职业选择和就业形势政策分析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国家、省、市及学校的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还有必要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四个阶段应该是层层深入,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3)就业指导是与其他体系课程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实用性课程。从学科性质上讲,就业指导课程是一种辅导类的课程,教师分析和讲解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前景。专业教师如果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渗透在其他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会对学生未来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业指导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实际应用性。如何做到就业指导理论与学生的实用技能提高相结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升华思想,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和工作的首要要求。

2 当今我国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绝大多数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从国内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学生实际的需求相比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时间安排的不连贯性与滞后性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旨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挖掘自身职业潜力、提高职业需求能力的系统而有规划的课程体系。很多体育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在第八学期,也就是毕业之前,虽然学生学到了就业指导相关理论,培养了职业规划素养,懂得了其他因素在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错过了实践锻炼的好时机。这些知识和技能仅在毕业之前的短时间内获得和锻炼成熟几乎不可能,应在大学低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课程更加注重层次培养,将指导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2.2 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短效性

(1)就业指导课程还在起步阶段,没有正规、系统、专业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教材编写分散,缺乏统一化、专业化的指导教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部分自编教材内容表面化,堆砌材料、案例,缺少相应的理解分析和指导内容。

(2)就业指导的内容仅仅围绕解读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和发布用人单位需求、培训求职技巧、对自主创业给予鼓励等表层化信息加以讲解,教学内容易得且枯燥无味,对学生没有长期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适应性的教育等方面上缺乏深刻讲解。这种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质进行教育的指导,会使学生出现入职不匹配和职业倦怠的现象。

(3)教学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课。目前讲授式是大多数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加上枯燥的内容,导致了学生出勤率不高,或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

2.3 师资队伍的单一性与非专业性

(1)师资队伍单一,结构不合理。一部分是毕业不久刚刚跨入职场的新鲜人,另一部分由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这种师资结构存在就业观念落后,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职业认知,缺乏职业指导经验等问题。

(2)缺乏校外的专家学者充实师资队伍。目前就业师资队伍只由校内的资深教授和专业教师构成,通过理论讲座的方式补充单一的课程内容。但是校外专家的实践经验是学校教师无法比拟的。例如分析市场需求、把握求职经验、洞察就业信息、解读求职技能等方面。

(3)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任职教师,常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老师担任。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指导性很强的工作,兼任教师一般没经过相关培训直接上岗,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难以挑起这一课程的教学重担。

2.4 就业指导科研水平的落后性与被忽略性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具有学科理论基础,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个学科的规范和成熟程度以及发展方向都体现在科研水平上。现阶段,高校整体忽视就业指导课科研,缺少学术交流平台,缺少相关成果的研发,缺乏科研意识,忽视科研水平,这些因素的缺乏阻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进步发展,各高校应当担负起责任,搭建广阔的科研平台进行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

3 体育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3.1 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

(1)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遴选。第一,在学校内部加强授课师资力量建设。遴选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及公共管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同事还需具有思政、心理学教师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力量,对学生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讲座和相关心理辅导。第二,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进行实践辅导。例如企业家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要立足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实践教育,结合自身的就业经历进行案例分析讲解。

也可以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士担当就业指导顾问,对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成立校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2)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基于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身份复杂的特殊情况,选拔完教师之后,首先要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利用校内资源和机会,对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的指导老师给予大力支持。

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丰富教师的专业和理论知识;参加各种高校间及校企间的交流和研讨,学习前沿知识开拓视野;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调研学习,了解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获取最新的就业趋势信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再集中组织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备课,构建起一支具备就业指导课知识理论体系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的师资团队。

(3)建设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多以辅导员和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主。这种师资结构稳定性不强,使授课教师没有使命感和归属感。作为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等。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积极发挥德育的示范作用。由知识教授到转变观念引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成为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为一体的多能教师。

3.2 构建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与讲授方法

3.2.1 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体育院校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就业指导内容应针对体育类专业特点进行设置。除了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招聘制度等内容的介绍外,还应根据学生就业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进行讲授:大一年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阶段。主要内容设置是如何适应角色转变、做好大学学习的管理、处理好校内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等。通过初期的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做好规划并开始按照计划实施;大二年级:这是学生的职业认知阶段,就业指导教育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带学生到各种相关就业岗位进行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场所、环境和工作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人际交际能力和其他能力等等,并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这部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大三年级:为职业决策阶段。本阶段应以理论教育为主,通过了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两个阶段,此时应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让学生充分探索自己的特质,最终做出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决策,即就业或升学。大四年级:职业准备阶段。对于考研的同学,授课内容主要以复习考研的方法策略、缓解心理压力为主;对于就业的同学授课内容主要以讲解就业形势、培训求职技巧为主。

3.2.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课程讲授内容的不同,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多应用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想把就业指导课上好总结起来要围绕“高度、深度和兴趣度”三个维度来研究。体育专业学生聪明好动,从小进行体育锻炼,导致文化课学习水平一般。所以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围绕兴趣度来做工作。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小游戏等形式教会学生做职(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66页)业生涯规划。大二通过高介入式的教学模式,例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从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四个方面来培养。大三可以通过一个模拟的招聘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大四多以案例教学来讲解国家、省市相关就业政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恰当的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哈增红等.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分析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2] 罗璋.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

[3] 孙萌,陈红军.陕西省工科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5).

[4] 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05.

[5] 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69.

[6] 张爱云,杜安强.体育生就业竞争力透析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体育社会,2010(6):94-96.

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面在就业方面承受了很大压力,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就业前景方面比较乐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分析了就业前景,以及职业发展规划。

◆關键词:市场营销;就业前景;职业发展规划

经过市场营销教学,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营销人才,在诸多的专业教学中,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市场营销教育在教学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该专业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营销知识,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就业前景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市场营销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员,既要懂得管理,还要懂得营销,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经过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消费者行为学的讲解,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够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而积极学习本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应该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基本原理等。

(2)教师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经济学知识。

(3)在营销学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分析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并且,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与他人积极交流。

(5)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前沿知识,具有研究精神。

(6)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能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

二、市场营销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

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可知,这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向中,主要就是为中等职业院校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有的学生可以成为中职教师,有的学生可以成为市场营销人才。不仅如此,还要向企业、政府等方面输送市场营销方面的优秀人才,比如说,销售代表、区域销售经理,以及学术推广员等。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成为相应的管理人员,比如说,作为市场营销专员,经过不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能够担任销售部经理的职位。

三、市场营销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

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快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十分需求市场营销专业方面人才。站在企业以及政府的视角来分析,在近几十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逐渐转向了市场经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处于高度的发展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明显的冲突,也就是说,人才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胃炎,营销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若果能够发挥该部门的作用,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销售业绩,为企业增加很多的经济收入,因此,在该部门中,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在市场中,很难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营销人才,这就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因此,在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方面,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就业前景比较理想。站在教学的视角来分析,在市场中,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教师也会具有很大的需求量,所以,该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也会具有较大的需求量,站在这个层面看分析,在就业前景方面,市场营销的教育专业还是比较客观的。

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让该专业的学生应用较好的就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在实际就业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日后的就业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而言,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学校层面,应该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对自身的 就业方向有个大致了解,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充分应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及时了解前沿的科学知识,在实际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进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定性,从而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高校教学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人数越来越来,这充分反应了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充分融入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职业规划。就目前的市场营销教学情况而言,在专业培训中,应该将教与学进行统一,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校应该和企业开展合作教学,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总之,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培养综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知识,经过全面分析就业前景,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蒋云波.基于就业导向的五年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30.

[2]周凤杰,董菲菲.探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与课程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429.

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科技创新政策调整、个人教育投资的决策依据之一。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转变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日益暴露出一些弊端,其公信度和适用性开始受到质疑。这就要求我们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现状出发,分析其在统计主体、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时点、统计监管、统计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 就业质量 就业统计

人们普遍认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发展平等的基础。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每年两次上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并向社会各界公布,并以此考核高校教育质量,将这一指标与招生相挂钩,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改进与提高。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一指标统计能提供多种信息,对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存在着统计主体非中立、统计指标单一化、指标设计偏移、统计时间短期化和指标应用泛化等諸多问题,不仅无法全面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统计数据的社会公信度。

一、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现状与不足

1.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现状

教育部自1999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和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主要采用就业率、待就业率作为就业统计的主要参考指标,其中,就业率就是当年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已落实具体用人单位或具体去向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它包括一次就业率和二次就业率,前者也称为初次就业率,是指每年6月统计当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而后者则是指在每年年底对当年大学毕业生的再次统计,反映更长时间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就业统计口径上包括升学出国出境留学工作人员,同时,规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有四种:协议就业;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灵活就业;升学留学出国工作。毕业生就业统计时点为:每年9月1日和12月底,以各高校自身为统计主体,由其将统计数据上报教育部门完成统计工作。

2.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把就业水平与升学现状混为一谈。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以毕业生落实具体用人单位或具体去处为标准的,这一统计指标的内涵本身和其字面意义并不符合,其计算方法是统计当年已就业人数和升学、出国人数综合,计算其在当年毕业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真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而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升学出国率。一方面,这些升学出国学生必将在未来某个时间投入就业,从全社会而言,其就业必然被重复计算;另一方面,模糊了就业率本身的内涵,似乎升学、出国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它们仅是推迟就业的方式。

二是不能反映就业质量。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以大学毕业生确定去向的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依据,仅仅能够反映就业数量及其相对比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中几乎没有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单独以就业数量反映高校就业状况是缺乏说服力的。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出“名校不如一般院校”“一般院校不如民办院校”“本科不如高职”等一系列特征。由于缺乏配套统计指标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唯一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指标,并不能客观反映就业整体状况。媒体中的进一步报道让这种就业状况的非完整体现指标成为误导公众的数量诱饵。人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简单比较上得出了“上大学无用,上名牌大学更无用”的系列结论,这必然会对家庭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统计口径差异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多为各高校,尽管国家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有统一标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高校还是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就业标准多以签约为衡量指标,具体操作中,不同高校要求不一,如有的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才算就业;有的学校仅用人单位出证明就算就业;有的学校有劳动合同复印件就算就业;有的学校规定年后就业就不算在就业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科学性受到质疑。而且,这种统计口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机构对同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结果不同。如2009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公布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民间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其《就业蓝皮书》中公布的数据为86.6%。此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是否计入就业率,以什么口径标准计入,如果不能界定清楚这些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不可能客观完整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差异化的统计口径不仅会引发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质疑,还会让各方在决策时无所适从。

四是缺乏有效监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主体是各高等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通常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由各高校自报就业率、教育主管部门以此为依据进行统计上报。由于高等院校本身利益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密切相关,如果高校成为统计与利益的双重主体,在此利益导向下,高校就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数据,于是,各高校各显神通,创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又一个神话,“被就业”也就应运而生了。“被就业”所产生的虚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干扰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甚至误导高校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政策,而且侵犯了学生的权益,不但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还向学生和家长传递了错误的就业信息。甚至“消解了社会对高校的信任”。此外,高等院校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主体,在统计指标上造假,这本身就与“诚信观”教育背道而驰,必然影响高等院校本身教育职能的实施。

五是缺乏长期跟踪。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统计仅以毕业当年6月和年底两个时点统计当期签约就业情况,指标统计缺乏长期过程性衡量。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大大降低,就职2—3个月即离职的状况并不少见,单纯以毕业前签订的就业协议为标准统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缺乏跟踪统计监控措施,其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这样的统计指标数据只能反映一个时点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忽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变动性,就业率统计存在明显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统计指标的适用范围和内在价值。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现状

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主体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主体各具特色,既有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主体,也有非政府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多角度统计主体。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重要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主要由政府专职部门、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承担,以劳工部门为主,教育部门参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监测、统计和数据发布。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统计工作由高等教育统计署和各高校共同完成,相关统计调查问卷由高等教育统计署统一设计,各高校则负责组织填报,并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在毕业生离校后的第6个月向社会公布,并进行国际比较。

2.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内容涵盖面,各国实践也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前者包括专业、性别、种族和年龄分析等,而后者则是反映就业状况的辅助指标,如工作稳定性、工作收益、工作满意度与工作领域等,具体统计中将高校毕业生分为已毕业就业(全时、临时工作)、未就业(失业但正在找工作)、不就业(未找工作)以及继续接受教育等种类,并相应计算各自比率,体现高校毕业生毕业取向的总体状况。就业统计中,美国将辍学学生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排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范围之外。英国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会分别采用两种公式计算:一是把升学、出国和培训人员计入就业率;二是把升学、出国和培训人员单独列出,不作为就业的形式。

3.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时间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性和长期性特征,因此,国外多在一年中进行多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以反映不同阶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与发展。如,美国在毕业时、毕业后3、6、9个月分别进行毕业生就业统计,美国教育部每隔一段时间会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调查毕业生1—4年的就业状况,多次不同时段的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有利于及时更新信息,发现长期就业趋势。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通常是在毕业后6个月进行,反映当年的就业情况。

4.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控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是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参考,更是国家采取促进就业措施,制定各项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数据的真实性对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监控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如在统计调查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真实,英国政府部门则指派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实施监督和评估,同时以《教育法案》(1994)、《北爱尔兰法案》(1998)和《数据保护法案》(1998)等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来保证就业信息统计的真实性。

三、改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思路

1.突破单一的政府、高校统计主体,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参与

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主要由各高校自己进行,然后上报给相关政府机构,尽管政府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统计过程进行监督,但政府组织本身精力有限,而就业统计数据与高校生存利益攸关,缺乏第三方的介入和参与,会大大削弱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且单一政府、高校统计主体,也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内容僵化狭隘,无法多角度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参考美、英等国经验,引入第三方民间评价机构参与高校就业统计工作,不仅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特征,多角度统计毕业生薪酬、忠诚度、地域流向等特征,而且能与高校自身统计数据相比较,监督高校统计工作的客观性,从而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2.重新界定就业率指标内涵,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以就业率为唯一指标,然而,在实际计算中,将升学、出国等方式都计入就业人数中,这不利于真正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国外普遍将升学与出国单独考虑,并不列入就业率指标中。重新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将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中的升学、出国、出境留学或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从就业人数中去除,才符合就业定义与就业统计工作的本意。当然,为了真实反映升学等去向,可以设立升学率、出国率等指标进一步体现。同时,将待业率与失业率相统一,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现行的劳动统计制度并轨,而且有利于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全国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基本权益。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也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将相关数据单独统计,对于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改革就业统计时点,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长效评价制度

尽管目前中国采用的二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初次就业率统计的误差,更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状况。然而,毕业短期内的就业统计无法体现高校毕业生的长期就业趋势。短期统计数据也容易催生人们在教育投资上的“短视行为”,甚至促进各高校在关键统计时点造假。借鉴国外进行高校毕业生统计的时点,应当形成短期与长期结合的高校毕业生就業统计时点。一方面,在毕业生毕业一年内充分统计其就业状况,另一方面,从其毕业后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跟踪反映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发展走势,不仅有利于引导国家教育投资,也能给个人教育投资提供参考。

4.建立在线就业调查系统,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方法

目前,中国高校主要采取统计签约率的方式调查学生就业状况,利用国内现有档案依据,实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这种调查方式耗时耗力,只能实现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短期统计。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美国大部分高校都拥有毕业生就业状况在线调查系统,毕业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把个人就业相关信息反馈给母校。促进中国各高校建立就业状况在线调查系统,这不仅能降低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成本,也大大简化长期跟踪调查难度。此外,以全国统一身份证号为标准,将在线就业调查系统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联系,不仅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反馈自身就业状况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保障数据调查的权威性。

5.以法律为基础,建立多方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控制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与高校招生指标密切相关,为了充分维护自身利益,高校有足够动力和能力对这一统计数据进行“优化”。因此,要遏制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统计问题上造假,就应当借鉴英国经验,采用立法手段保护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旦造假,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定期开展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鼓励民间组织、媒体的调查与监督,形成多方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控制度。

6.突破单一高校考核局限,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改进毕业生就业状况

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育质量,但市场需求、地域发展、户籍制度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单从高校的角度去应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有失公允。而且,以就业率为依据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由于市场需求反映的滞后性和基础研究的特性,可能造成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不利于国家整体科学、人文水平的长远发展潜力。国外虽然会根据就业率调整政府投资金额,但金额总体所占比例并不大,不会对高校的生存带来致命的影响。从全社会角度考虑高校毕业生就業统计数据应用,应突破单一的高校考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以奖励为主,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状况改善,才能真正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客观性,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剑.试论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评估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2]高磊.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估体系初探[J].江苏高教,2004,(2).

[3]杨河清,谭永生.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2011,(6).

[4]林琼,肖炜.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体系研究[J].中国就业,2011,(8).

[5]马于强.关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6]林武萍.关于取消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探讨[J].经济师,2011,(8).

[7]汤舜,闰志刚.“被就业”拷问大学生就业率[J].教育与职业,2009,(11).

[8]穆林.毕业生就业率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责任编辑 万 强

就业市场供求试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河北省为例,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概况,分析满意度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见习教育的满意度,同时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

关键词: 满意度   高校毕业生   就业见习质量   对策

市场竞争激烈,加剧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河北省各大高校纷纷安置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同时政府部门积极举办大学生就业见习招聘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也经受着就业见习质量因素制约,一时间很难完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问题,本文探究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对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79-84)。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概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是对应届毕业生就业见习情况的综合性评判,然而基于满意度视域,对毕业生的就业见习质量给予分析,才可以真实有效地了解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实际情况,以此评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2](96-104)。

当下河北省各大高校极其重视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主要从毕业生就业见习满意度和就业见习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见习率、就业见习岗位发展机会、就业见习环境、薪酬水平等。根据上述实际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不佳,学生对见习工作并不满意,高校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

二、基于满意度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制约因素

根据河北省某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满意度分析,制约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学校因素。

省内部分高校存在就业见习课程安排不合理、实际见习内容较少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一直注重扩大招生规模,壮大学生队伍,未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甚至还有不少高校出现见习基地建设滞后的情况,缺乏实际操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3](36-45)。与此同时,在大学生毕业期间,教师过于注重就业见习工作安排,忽略见习岗位辅导,最终造成大学生就业见习质量下降。

(二)沟通因素。

所谓的沟通因素是指学生与见习单位之间缺少沟通,因为学生刚刚离开校园,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导致学生与见习单位交流比较少,彼此之间不了解,学生应聘见习岗位时常抱着试试的心态,若觉不好,则一段时间后便辞去工作。

(三)个人因素。

各大高校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却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上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少,自身对岗位认识不足,一见习就不知所措,势必出现心理落差,造成对见习岗位的不满意。除此之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也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这一点很难符合见习岗位的需求,据河北省各大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只会说,并不懂得如何进行实践操作,不少单位宁可招聘有经验的社会人员,也不愿意招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三、基于满意度视域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对策

河北省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深受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及沟通因素的制约,为此从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等三个方面着手,提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合理规划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制订见习计划,落实见习指导和管理工作、高校联合企业见习合作,促进毕业生直接就业、结合专业知识,创新就业见习模式、扭转毕业生就业理念等方面,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合理规划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就业见习基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实习基础,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就业见习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满意度。因此,河北省高校应该合理规划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拓宽就业见习基地范围,以发挥基地的实际作用,同时满足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需求。在建设基地期间,学校可以应聘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在共同探讨下合编见习指导类教材,并对毕业生实施就业见习培训工作。

目前,河北省某个大学已经拥有实习基地100余家,而且合作对象主要是企业单位,为毕业生就业见习提供不同的岗位。在此基础上,加强合作基地建设和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见习课程改革,企业应合理安排毕业证就业见习工作,提高学校就业率。除此之外,学校和企业还应深度合作,共建冠名学院,并融入合作育人理念,引进一系列就业见习培训课程,加强对示范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不仅为企业提供就业型人才,还提供设备等相关技术支持。

(二)制订见习计划,落实见习指导和管理工作。

就业见习是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必须制订见习计划,落实见习指导和管理工作,实现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目标。在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前期,学校和见习单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学校准备实习大纲、指导教科书,见习单位应准备好见习协议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学生领取专业的就业见习书籍,并签署相关的指导见习协議,确保每个毕业生都经过专业的见习培训。在毕业生就业见习过程中,教师应全程监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课程类型,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课程指导,根据毕业生的不同情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使毕业生把握好发展方向,以便在今后学习中寻找努力方向。在毕业生就业见习后期,学校要联合家长及见习单位对毕业生实施多角度的就业辅导,确保毕业生明确就业规划路线。由此可见,高校从毕业生就业见习角度出发,有利于调动毕业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见习质量,进而达到就业见习的预期效果。

(三)高校联合企业见习合作,促进毕业生直接就业。

各大高校与企业之间必须强强联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平台,促进毕业生见习后直接就业,对于不同的就业见习单位,应根据毕业生所学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岗位,避免毕业生应聘时出现专业不对口现象。因此,用人的企业必须考虑与学校联合,根据高校教学课程,规划企业的岗位用人数量,召开毕业生就业见习招聘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培养一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切实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例如:河南省某个高校现已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基地,实施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可谓双赢,不仅解决了当地企业招聘人才的问题,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经验,还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目前有些企业单位制定了岗位开发制度,将逐步落实毕业生定岗见习工作,为不少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见习渠道,密切了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随时随地观察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以此规划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一旦发现综合素质低的学生,企业单位应及时对该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鼓励该生向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学习,逐步提高企业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四)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体系。

河北省各地区的高校虽然一直比较重视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但是并未有完整的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体系,为此河北省各地政府部门开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见习路径。

每年12月份都是大学生毕业实习的季节,河北省当地政府支持并鼓励学校召开校内大型的人才招聘会,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见习机会,并给予就业见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此外,毕业生就业见习结束后,政府部门还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创业机会、拓展融资渠道、优惠政策等,以此鼓励毕业生进行创业,若遇到资金不足问题,则可以申请贷款,不断优化毕业生的创业环境。

河北省各地区的高校纷纷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服务体系,带动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打造良好的就业见习环境,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满意度的提高。例如:河北省沧州地区的起重机企业单位,基于满意度视域,大量招聘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结构,落实起重机产业发展,现已联合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等学校,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毕业生就业见习环境,另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实践操作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

(五)结合专业知识,创新就业见习模式,扭转毕业生就业理念。

基于满意度视域,河北省各地区的高校纷纷结合专业知识,创新就业见习模式,扭转毕业生就业理念。例如:河北工程学院属于工科类学校,一直存在毕业生就业见习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模式单一、毕业生的就业见习理念比较落后及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与此同时,毕业生缺乏参与就业见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提高该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已经迫在眉睫,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结合具体教学需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除此之外,河北工程学院还注重扭转毕业生就业理念,充分认识不足之处,减少对岗位的不满情绪。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讲解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岗位的现状,如此,学生在未毕业之前就可以掌握社会环境,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四、结语

各大高校一直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历史使命,为了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必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避免就业见习时受打击。本文基于满意度视域,探究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的对策,主要包括合理规划实习基地建设、制订见习计划,落实见习指导和管理工作、高校联合企业见习合作,促进毕业生直接就业、结合专业知识,创新就业见习模式,扭转毕业生就业理念等五个方面,有助于毕业生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见习理念,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和就业见习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兢.省域大学生就业结构特征与质量评价——基于47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实证调研[J].现代大学教育,2018(1).

[2]王慧,叶文振.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學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6(5).

[3]张抗私,王雪青.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从数量观念到质量管理——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6(1).

课题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基于满意度视域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质量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RS-2020-1097)。

上一篇:艺术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创作音乐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