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论文范文

2023-09-16

企业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挑选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品牌发展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建立品牌战略和实施品牌战略上进行探索,以期永葆企业品牌的生机。

关键词:品牌;企业品牌;品牌战略

一、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只有变化是永恒的。”企业品牌必然面临日益剧烈的环境变化,在经济繁荣、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品牌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取商品的主要因素。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市场占有速度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量;企业品牌可以帮助企业抵御经济浪潮中形形色色的竞争着,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品牌可以帮助企业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完成对所生产产品的营销。因此,企业实施品牌经营应该讲策略,以正确的对策应对市场的发展。

麦肯锡认为,在管理品牌时必须注意三条原则。第一,创品牌是一个谨慎的过程,包括在恰当的时刻做恰当的投资;第二,应做怎样的投资,何时做这样的投资,这一点上部分取决于行业状况;第三,无论何种行业,品牌的建设都需要强大的营销力量,并强调营销力量的重要性。

实际上成功的品牌是从选择原材料,到为顾客提供最后服务的一个商业体系。消费乐于购买的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仅仅是零售商货架上陈列的东西。这要求我们对品牌管理进行整体设计。

企业品牌的永葆生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品牌战略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品牌的并经之路。

二、建立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的建立使企业有—盏可供远瞻的启明灯,令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源动力、一个支点、一个核心。讲品牌战略内涵的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来塑造企业形象、抢先占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从而使企业经营活动成本低廉、消费者易达成对品牌的认同和忠诚。

1 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握市场脉搏,在市场经济的对弈中合理发展自己的长处,争取企业品牌在市场的立足根基的稳固,推进企业品牌经营战略。企业品牌经营有战略、有步骤的进行,分清层次、理顺条理,把品牌战略推向一个又一个带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高潮。

2 运用资本经营

合理支配企业发展中的运作资金,以恰当的方式加快企业产品生产及开发,以创新为企业的源动力。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就拥有一个好的市场。好品牌的建立树立企业形象,使企业产品笼罩在企业品牌的光辉下,在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品牌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的销售以及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

3 企业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以最小的生产成品制作最大的利润价值。企业采取集约化管理并形成规模化,缩减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不必要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品牌在—个领域中独树一帜。

三、实施品牌战略

1 把做销售与做品牌合理区分

企业品牌树立的过程中往往把做产品销售作为重中之重,而忽略诸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等无形资产的建立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片面追求产品销量,致使企业品牌无法步入正轨,无法反作用于产品,不能达到促使产品在健康流程中销售走上坡路的合理效果,而且极易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翻船。

2 把做品牌和做名牌之间的不同合理区分

知名度致使企业品牌建设的其中一个方面,名牌是可以在市场中不断的销售积淀中形成的,而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的最高目标。那些通过高昂的广告费建立起来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很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和消费市场的大浪淘沙下留下只鳞片甲。企业品牌上凝聚着企业管理者的心血和汗水,品牌要在一个长期利益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建立,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取决于精神感受,好的品牌是一个让观众信任的象征,这种信任就是无价的企业品牌。

3 高度重视广告对品牌的塑造

在中国,尤其是近几年,一些企业把大量的广告投入作为树立企业品牌的手段与方式广告存在也渐趋形成一种新型的广告文化,以其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营销特点,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时代的发展,企业对广告的投入实际是塑造品牌,也是对品牌投资,企业在投资广告时除了“品牌竞争”也要注重“媒介策略”,广告制造商要以创新的视角制作出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广告产品,为其推向市场后达到良好的效益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企业品牌的树立只靠广告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客观冷静的头脑和正确的创建品牌的方法。

(责任编辑:刘娇娇)

企业法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时,法律风险不可避免,为促使企业得以长远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自身抵御法律风险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现代企业必须要做好法律风险管理,以便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就现代企业如何做好法律风险管理进行了相关探讨,分析了法律风险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表现;措施

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是必然会遇到的,其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行为不符合法律规范或者缺失管控意识所致。当前市场环境复杂,使得法律风险骤增,缺乏主观推动法律风险管理能动性,严重影响到企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推动现代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法律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识别、分析、评估以及控制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的行为,其主要通过目标指引,各部门有组织、有纪律配合实施,以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成功实现。风险管理对于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统一分析评估企业当前存在的所有风险,并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予以应对,以便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都设有专业风险管理部门,专职负责风险分析与处置工作,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已然成为标配,其专业性较强、技术性较高,利用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能够为企业高层作决策时提供相应依据。其中,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风险防范点。企业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均有可能发生,其他风险超出一定限度时也会引发法律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部分,具备全面性、综合性及整体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具体特征表现

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尤其在当前多元化环境之下,企业需要面临更加多维度的法律风险,造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难度增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人员方面的风险

该类风险主要是企业职工自身违规行为所致。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思想行为不端,以公谋私问题严重,滥用职权屡见不鲜,非法侵占企业财务频频发生,对企业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一些企业没有建立专门法律机构,使得法律风险管理难以见到实效[1]。

(二)合同法律风险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法律意识持续增强,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与对外业务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合同,合同是企业各类经济活动有效开展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合同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引发合同纠纷。在实际生产经营时,一些企业合同管理意识不足,在合同签订时没有做好相关调查,比如对方企业资信、主体资格等等;在合同签订时技巧性不够,签约行为不够谨慎,在违约责任条款落实方面缺少合同审查论证,使得合同期间出现诸多法律问题,引起重大法律纠纷。

(三)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风险

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风险涉及较多内容,重点是指企业与职工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出现的风险问题。一些企业职工缺少合同意识,对于合同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处理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对不当,都会导致合同风险。比如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没有做到立字为证,只是口头协议,或者在协议中没有明确劳动合同解除具体类型,职工可以理解为企业多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来要求企业予以经济补偿。

三、做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法律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企业内控的重要内容和指标,扎实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企业应当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要在文化层面上下功夫,特别注重法律知识以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普及,丰富职工法律知识储备,提升企业职工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夯实企业内控管理基础,确保法律风险管理作用发挥,建立起相关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到位,将企业经营管理与法律纠纷处理纳入法治轨道,确保法律风险管理落地见效。

(二)构建健全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

合同时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交易方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法务处理时应当将合同风险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构建起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合同风险管理机制,促使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合同管理内容包含合同文本制定、合同档案管理、合同专用章使用、合同拟写、合同审核、合同履行等多个方面。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在使用劳动用工人员时,必须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内容来执行,防止出现各种合同风险。要坚持合法、合规原则,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比如在企业用工手续、职工工资发放、劳动合同管理、职工违章责任认定及追究、职工离职手续办理等方面都应当坚持以国家及地方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为准。要重点做好离职人员相关工作管理,对于离职人员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规避职工离职后产生劳动争议及纠纷;要加强企业涉密岗位人员管理,在涉密岗位入职、离职文书约定时,要明确相关违约补偿金额[2]。

法律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因此,不断完善应对法律风险的相关举措,实行有效监管,筑牢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防线,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張慧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有效防范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11):170-172. DOI:10.3969/j.issn.1674-0688.2020.11.063.

[2]王承铭.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20(10):248-249.

企业法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法律风险只是多种风险的其中一种,因此并不需要过分害怕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存在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缺失,让企业在面临法律风险时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预防

法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也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无不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行为,所以也带来了各种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导致电力企业费用损害等,所以法律风险实际上存在于电力企业的风险防范领域和法律事务领域,是电力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其他或者经济损失的风险。

一、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

1.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因其自身特点而自然形成的垄断性行业,因此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必将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极易引发索赔、劳动争议纠纷等涉诉涉法事件。

2.由于公司电力设施极为分散,保护难度极大,公司资产必将成为不法侵害的重点对象。窃电和偷盗破环电力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酿成重大安全事故,还将严重打破和扰乱电力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

3.由于电力行业给公众的印象普遍是经济效益好、支付能力强的单位,因而成为一些人滥用民事权利,恶意索赔的对象。如在修建变电站、电管所、架设电力线路中的土地征用、占用补偿上,一些人想尽办法获取高额补偿,在接受补偿若干年后,仍想尽办法企图再获取补偿;在一些电力事故上,一行人采取制造现场,转嫁责任,内外勾结,甚至采用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或扩大损失的手段,通过诉讼向电力企业索取赔偿等行为均时有发生。

4.由于电力企业涉及公共安全并与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紧密相关,尽管公司在架设电力线路和安装电力设施时都按国家规定安装了相应的警示标志,但仍有人视而不见,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从事危险活动,由此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纠纷,公司就成为了被告,司法部门常常又从保护所谓的“弱势群体”出发,让企业承担偿付责任。

5.产权不明,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以后,农村高低压线路及其电力设施无偿划归国家所有;但现在仍然存在着私人、企业和集体投资的线路和设施;国家、集体、个人、家庭用户的产权分界点不明确、不规范,没有以协议方式加以确定。

6.对高压电线维护不力;对低压线路的合同管理和委托维护责任不到位;高压电、变压器等供电设施周围存在违章建筑等;未悬挂警示标志,未设置围栏;

7.规章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松散,监督检查不力,考核没有制度化,奖惩不兑现;由于事故责任及其经济赔偿没有与责任人的利害关系直接挂钩并付诸实施,致使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形成自身的压力和自觉的意识;宣传力度不强,全民安全用电意识薄弱。

二、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类型

1.合同方面的法律风险。一是供用电合同的风险;二是物资采购和销售合同风险。合同风险的关键是正确履行和守信,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

2.用工方面的法律风险。一是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等情况而引发的争议;二是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工伤等而引发的争议;三是履行劳动合同中引发的争议;四是因涉及商业秘密和不正当竞争等而引发的争议;五是由于电力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政企不分,當时的用工关系与行政事业单位近似,加之农电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原因,形成诸多历史性遗留问题等等。

3.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风险。一是与项目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建筑法、劳动保护法、税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工程项目所形成的影响;二是与项目有关的税收、土地政策、银行贷款政策等方面对工程带来的影响;三是国家的产业政策、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前置条件等带来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四是工程费用结算、设备材料供应等程序性问题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4.外力破坏事故方面的法律风险。近年来外力破坏事故逐年增加,如汽车撞击电力线杆、盗窃电力电缆、砍伐树木压断电力线路、野蛮施工损坏电力线路等,外力破坏事故责任不在电力企业,但如果应急处理不当或因设备缺陷等原因而引发事故有扩大的趋势,企业和相关人员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电力设施安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如:树木及电力走廊的清理;违章建筑对电力设施及线路的威胁;历史遗留的电力塔杆占用道路;输电线路与道路、堤防交叉妨碍造成的风险;临时雇工、承揽工程;电力营销,签订履行合同用户自身的违章行为造成的触电,包括造成自身和他人损害。

三、措施及建议

1.强化企业法律风险意识。在构建防范法律风险体系过程中,把强化风险意识放在首位,通过压力的层层传递,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上。通过专门的全员法律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让公司干部员工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

2.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网公司文件精神,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环节相应的运作流程,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程序,强化企业的执行力,有效地保障公司重大事项的依法有序进行。

3.责任到头,强化企业执行力。企业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部门职责和职工岗位职责,最大限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使每位干部、职工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目标明确,任务落实,切实履行企业依法赋予的义务,依法有效地避免各类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4.加强合同管理。一是加强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招标管理同步,全方位地对合同的签订履行进行监控,简化相关程序,提升合同签约率,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规范合同管理流程,实现合同管理标准化,保障合同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积极推行标准合同文本,以提高签约效率和签约质量,有效地防范合同行为方面的法律风险。

5.加大对法律风险防范的投入。设立法律事务专职科室,而且在法律工作人员培训加大了力度,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培训,领导对企业具体的法律事务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使企业依法维权,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

6.加强对电力事故的防范。①明确产权。法院判决电力公司承担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的关键是触电事故发生地的电力设施的产权所有人,因此明确电力产权就是电力公司的首要、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②消除安全隐患。电力公司对变电设备、线路设施因老化或质量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必须派人定期(每月或每周)排查、维修、改造,并做好记录,做到安全隐患尽早发现,及时排除。③悬挂警示标志、设置围栏。警示标志和围栏每月或者每周应派有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是否被偷、损坏等,并做好记录。

7.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在企业内部,加强每个员工的安全意识,制定的安全规则必须落实到位,尤其是维护部门。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预防内容应根据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再加上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全面解决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问题。通过对社会和企业内部法律知识普及,以及企业内部加强组建法律风险防范队伍,规范员工的作业方式和途径,从细小工作入手,能够有效减少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企业的防范法律风险能力,保障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红.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J].农电管理.2011(8).

[2]张勇.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王建设.浅谈电力企业法律风险[J].中国电力.2013(2).

企业法律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企业发展依靠文化,文化反过来支持企业发展。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使企业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企业用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员工以饱满的责任感与极大热情投身于企业建设。

[关键词]企业文化 市场竞争 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入企业文化的概念,先后出现了各种引进和研究企业文化的作品。虽然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还不成熟,但人们已经开始接受这个概念,并应用于实践中。一些企业处于时代的前沿,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从最初接触企业文化的概念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中国企业走过了相当长的时间用于学习、模仿并进行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才开始真正科学、系统、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发展

关于企业文化,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其可有可无,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和效益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更有一些管理者只是看到其他企业有“文化”才指派手下凭空弄出个“文化”来,当然这样造出来的企业文化是空洞的且存在很大的问题,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事实上,任何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基于其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从企业最初成立那天起,企业文化就以其微妙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只是那时候,中国社会并没有企业文化的概念而已。

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多样化,不仅充斥着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也包括企业文化的竞争。可以说,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文化支持,就会缺乏凝聚力,缺乏活力。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文化”。优秀的企业一定有其独具魅力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已经慢慢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吸引人才。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名片。求职者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目标企业,不仅希望知道其岗位职能和薪酬标准,更想知道其企业文化。因为从企业文化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的历史、发展和前景。求职者希望未来的工作环境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尤其在现代信息发达,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积极向上并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更具吸引力。事实也是如此: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的人文关怀,向上的企业文化,团结的团队精神,这些企业文化为先导再配合公平的晋升制度,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慷慨的薪资待遇,可以吸引更多求职者的目光。

2.激励员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的科学手段。《向执行致敬》一书的作者琳赛·麦格雷戈(Lindsay McGregor)指出,动力是任何企业业绩的核心。麦格雷戈说:“当员工因为热爱、结果而工作,而不是因为情绪、经济原因被动的进行工作,那么员工将能够更好地执行公司计划。”员工主动而热情的工作态度决定着效率的事半功倍,所以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会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力,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用“软环境”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发自内心的认可企业理念并自愿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一方面,员工从内心接受企业的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员工的成就得到及时认可并获得相应回报,员工的努力和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3.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具有品牌宣传效应。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精神面貌,其就像企业的灵魂,一直都存在,直到有一天被发现由此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优秀而正面的企业文化的宣传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发展,还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现今社会,一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不惜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在电视、网络和室外广告墙到处可见五花十色的广告。岂不知,让别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将其吸引过来,除了大肆广告宣传,见解独到的企业文化也同样能够做到。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如德国大众汽车的企业文化是尊重民主和自由;美国苹果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鼓励创新,勇于冒险;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甚至更让人印象深刻,在其产品宣传过程中甚至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企业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建立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獨有的。企业文化的出现不只是简单的模仿、照搬那样简单。你家有现成的文化,我派人去学习,回来改改词,换个颜色,就变成我家的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永远不是自己的,也体现不出自己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建设企业文化呢?建议如下。

1.组织专业团队,集中整理出对本公司精神、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的大纲。当然,这种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是源于企业建立之初并在逐步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化价值的积累。这些企业文化要真正能够展示企业的独特魅力,作用要实实在在的体现出来,做到宣传企业、体现企业魅力,吸引人才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2.第一步讨论阶段完成后,有必要广泛征求全体员工的意见并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可。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是企业文化的直接受益人,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使企业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3.一旦建立了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下一步就是进行宣传。宣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召开职工大会讲解和阐述企业文化的内容、主旨和意义,或者通过网络,报纸或其他媒介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

4.现在确立的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前进的大潮,企业向前发展必然会带动企业文化的进步。因此,企业要做好更新和补充文化的准备。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出现的那一天起,有关企业文化的话题就没有中止过。文化的建立不只是表面功夫,说说而已,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真正的企业文化一旦确立,就要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影响力与作用。企业文化就像一座灯塔,吸引有识之士的注意,引导着企业和员工前进的方向。让职工信赖企业文化,社会认可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代表企业精神,体现企业价值,让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建立企业文化的目的。科学的管理与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相互依存,彼此适应,共同进步,必将为企业的进步支撑起一片新天地。

企业法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为研究路径,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关系和融合,并以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以企业文化建设促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为例,浅析如何用好企业文化载体,有效推进国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新形势下,借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催化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结合,达到相互促进,是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是当前企业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为国有企业管理开辟了新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同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方向,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挥作用提供落脚点。二者在“企业”这个舞台上,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巧妙运用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催化作用。

1、运用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融合。企业文化的核心反映的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更接近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运用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坚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职工,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运用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培育员工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方法,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有效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创新工作的融合效应

国电铜陵公司围绕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家园文化”,以公司成立十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企业文化风采年之科技周、文化周、安全周、教育周、体育周系列活动,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1、培育企业理念,增强群体意识。

锻就企业精神,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文化理念坚持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家园”文化为主体,结合集团公司的宗旨、核心价值观、战略目标、安全经营廉洁等文化理念,并结合铜陵地域和铜电文化的特点,大力培育和提炼了以“同心、同力、同享”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国电铜陵特色的子文化,公司通过一系列“家园文化”和“同文化”的宣传和贯彻,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国电铜陵发电公司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原则,努力为员工打造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舞台,通过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因此公司在今年的企业文化风采年系列活动当中注重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技术比武、技能安全演练以及文艺演出、职工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旨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才能。针对生产新进人员较多的现状,公司创新开设了“运行大讲台”、“互动课堂”,让青年员工当“老师”,由技术专工、岗位骨干当“学生”,在讲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傳授工作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以人才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3、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落地。

国电铜陵发电公司以企业文化风采年之文化周活动契机,相继完成了企业文化展厅开展、企业宣传画册和十年发展纪录片的出版发行,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全面直观展现了公司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和丰硕成果,让员工切身感受公司的成长轨迹和铜电人建设家园的艰辛,打造了国电铜陵公司的文化阵地和品牌。组织开展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员工照片展、岗位明星评选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了员工热爱企业、风险企业的热情,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4、注重道德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要注重道德引导,结合企业实际,把贯彻物质利益和提倡奉献精神结合起来。在肯定员工物质利益价值观的同时,大力提倡奉献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推动企业发展。国电铜陵公司以企业文化风采年之教育周为契机,围绕以“讲岗位奉献、传递正能量”主题开展道德讲堂、组织捐书捐款、教唱经典道德歌以及青工“青春抒怀中国梦”演讲比赛、敬老院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营造了尊道贵德的良好氛围。

国电铜陵发电公司大力实施了主任助理和主任工程师制度,推出了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对新进毕业生首次实行了业务成熟提前转正定级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企业活力。

从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是不冲突的,所以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国有企业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来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不断创新,继续发挥它的政治优势,并且应用到国有企业管理实践中去,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法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收益是会计的核心概念,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通常以会计收益为基础通过计算EPS,ROE等指标对企业获利能力进行评价。在目前的业绩报告制度下,会计收益仅反映收益的数量水平,难以反映收益质量。忽视收益质量的获利能力评价是不全面的,不能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本文在这里对会计收益的质量特征进行论述,并据此分析了影响企业会计收益质量的几种常见因素。

关键词:会计收益 质量 特征 影响

0 引言

随着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预测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收益作为会计的核心信息理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净现金流入的数额、时间和或然性。在目前的业绩报告制度下,会计收益仅反映收益的数量水平,难以反映收益质量。忽视收益质量的获利能力评价是不全面的,不能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1 会计收益的质量特征分析

1.1 收益的真实性

收益的真实性包含两个层次:①收益的确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并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是收益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否则企业所报告的收益是虚假收益,不但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相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②会计收益尽量与经济学的收益即真实收益接近,这需要对目前的会计模式进行改进。

1.2 收益的现金保障性

会计收益的确认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之上,是某一会计期间账面收入和账面费用配比的结果,体现为应计现金净流入的概念和可能财富的增加,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现金净流入与真实财富增加,只有当应计现金净流入成为实际现金净流入时才表明收益的真正实现。

1.3 收益的持续性

目前企业收益的报告采用“总括收益观”,会计收益既包含经常项目带来的收益也包含非常项目带来的收益,然而,不同的收益构成项目对预计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1.4 收益的稳定性

收益的稳定性是指企业收益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如果企业某一期收益水平很高但缺乏稳定,也不是良好的经营状况的反映。收益的稳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连续几个会计年度,收益水平围绕在水平线上下波动且波幅很小;另一种是随时间延续,收益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当然,后者是利害关系人更愿意看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收益的持续性取决于收益项目的来源,经常性业务带来的收益具有持续性,而偶发交易和事项带来的收益不具有持续性。收益的稳定性则取决于企业业务结构、商品结构、时效结构、收支习性结构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稳定性。

1.5 收益的安全性

收益与风险对称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规律,企业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而获取中等甚至低水平的收益显然不是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收益的稳定性是企业所面临风险大小的表象特征,收益稳定性越差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大,反之,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小。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程度、成本性态、资本结构、管理水平的不同组合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风险水平,从而决定企业未来收益的稳定性。

2 影响会计收益质量的因素

2.1 企业的资产状况

企业资产状况的好坏与收益质量的优劣是互为影响的。一方面,企业资产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收益质量的优劣,另一方面,低质量的收益也会降低因净收益而增加的资产的质量。资产的本质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一项资产不具备这项特征,那么它便是一项劣质资产,最终会转作费用或损失,导致企业收益减少,从而降低收益的质量。

2.2 收入的质量

收入是一个公司经营现金流入与产生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收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收益质量的好坏。如果当期收入与现金流入同步,说明收益质量较高;如果当期的收入是建立在应收账款大量增长的基础之上,则其质量不得不令人怀疑。在进行收入分析时,可将关联收入及非常收入(如“非典”时期药品企业非正常增加的收入)剔除,防止人为调节与偶然因素的影响。

2.3 主营业务的鲜明性

企业的利润一般由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及营业外损益构成,其中营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同时也是企业自我“造血”功能的保障。营业利润主要由企业的主营业务产生。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由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而投资收益与营业外损益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的特点,他们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贡献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营业利润所占利润总额的比重预示着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与稳定程度,如果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大,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具有持续稳定性。而营业利润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主营业务越突出,营业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就越大。因此,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其收益质量应较高。

2.4 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

营业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导致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变动率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反映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营业杠杆系数越大,经营活动引起收益的变化也越大;收益波动的幅度大,说明收益的质量低。而且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在经营困难的时候,倾向于将支出资本化,而非费用化,这也会降低收益的质量;财务杠杆则是由于负债融资引起的。较高的财务杠杆意味着企业利用债务融资的可能性降低,这可能使企业无法维持原有的增长率,从而损害了收益的稳定性;同时较高的财务杠杆也意味着融资成本增加,收益质量下降。故较高的财务杠杆同样会降低收益质量。

2.5 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收益是会计人员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而同一类型的经济业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因此利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收益就会产生差异。一般认为,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助于提高收益质量,消除潜亏。

2.6 会计准则的影响

会计准则对会计收益的确定起指导作用,它对收益的影响是直接且显而易见的。例如,我国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修订以后,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来蓄意操纵盈余,从而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因此会计准则的完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收益的质量。

传统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以识别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获利能力的高低。盈利水平是指企业会计政策保持一贯性的情况下,在绝对额上实现大于零的净利润;获利能力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经济资源并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是反映在投入产出比指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传统盈利能力指标固有的局限性,在分析企业收益质量时,必须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分析鉴别,否则容易掉入利润操纵的陷阱。

会计的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信息,收益作为会计的核心信息,探讨其质量特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明确收益的质量特征,对于改进传统的业绩报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上一篇:通用机械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名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