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范文

2024-09-22

四川方言范文第1篇

史 琮

人物:马桂芳:女,48岁,职工,简称马。

郑仁智:男,48岁,某市副市长,简称郑。

金万通:男,40岁,马之表弟,简称金。 时间:公元2009年五一前 地点:某市城区一居民小区

马:(穿着整齐的上)哎!人活一世,真是不容易呀!谁知道我这个农村姿姨,也当上城里人了。娃他爸叫郑仁智,一辈子犟板颈,直脖子狼!去年当选上了副市长,人都说马桂芳成了市长夫人了,风光了、牛气了,鞋帮子做帽檐子——一步登天了!哎,蛇钻的窟窿蛇知道,进城几年了还住的是80平米的旧楼房。年前,儿子考上银川市的公务员,都二十八九岁了,找对象没房子,银川买房子花几十万呢,说个丢人话呢。袖子长、胳膊短——拿不出手来么!老郑别一天上班忙的,也不管三,愁的我半夜半夜睡不着!

昨天,在银川搞房地产开发的表弟金万通来了,说别在万通小区有套120平米的楼房,刚收拾好,先让我们给儿子结婚住,钱以后慢慢给。这不,把钥匙都给我了,哎,还是娘家亲戚好呀!(高兴的反复看钥匙)

郑:(开门状)(见马)你拿的啥宝贝,看来看去的(放下包) 马:就是宝贝么!(帮脱外衣),你看,钥匙么。 郑:哪里的钥匙什?

马:老郑,好事情,楼房的钥匙么。 郑:别胡思乱想,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马:我大舅舅的大儿子,表弟金万通昨天来了,人家在银川有套房子,说先让儿子住呢,钱啥时有了再给。

郑:你呀,你表弟为啥给我们送钥匙,我看,这是半夜敲寡妇门呢——别有用心吧!你我还是把图这个便宜!

1 马:啊哟,看你说的,亲戚帮亲戚是人之常情么,你看你沟子松的,树叶子掉下来怕打头呢!

郑:你呀,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农民意识!

马:(气)你说?我妇人之见!农民意识!不管啥总是要过日子呢吧!看看别人,平房换成楼房,小房换成大房子,好多人银川买了房,把看你当副市长,还住的十几年的旧楼房!

郑:我这个副市长是人民选举的,是为人民服务,我在党工作的,不是当官发财的副市长,你看我穷,谁有钱你跟谁去么!

马:(生气地),郑仁智,你让我跟谁去呢!我把你个没良心的陈世美!三十年前,你个黑五类狗崽子,下放到我们队上劳动改造,我爹妈把你照顾咂了,还硬是让我和你结了婚,那时候你咋不说这话什!

郑:哎,我不是这个意思……

马:三中全会以后,你上了大学,当了干部,我一个人在农村,抓养小的、服侍老的,平田整地,苦受砸了,背背斗,把脊梁上的皮都磨烂了,你知道吗?

郑:(内疚地)桂芳,你听我说……(欲拉马)

马:(甩手)自你当了局长进了城,给多少人办了好事,我家的亲戚一个都没照顾照顾,给我找了个售货员的工作,才几年又下了岗,儿子大学毕业了,你吓吓怕怕地不给安排工作,凭自己本事考了公务员,二十

七、八了,要结婚没房子,你也不管,光知道黑天半夜地工作呢,表弟帮我,你又是这个态度。热脸贴了冷屁股,好心当了驴肝子,还嫌我妇人之见,农民意识,配不上你副市长,我走,我走。(转身)

郑:(急拉马)桂芳呀!对不起,我刚才态度不好,你不要多心什,糟糠之妻不下堂么,咋能让你走呢什!(马抹泪)(语重心长地)桂芳呀,咱俩患难夫妻,相敬相爱了大半辈子,你受苦了!走到今天,多不容易呀!改革开放以来,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了我,才有今天。现在,党和人民又把更重的担子交给了我,我更应当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当一个清官好官,才

2 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呀!(留)当前,我们市上确定了争创全区县域经济排头兵,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两创奋斗目标,全市上下齐动员,全民创业共跨越,我的工作更忙了,家里的事还要全靠你了。儿子结婚住房,我们想办法凑些钱,再申请银行按揭贷款也可以办到。我真心地感谢桂芳同志,我的贤妻对我无私 支持和关心,(学戏文)娘子,小生这厢有礼了!(学作揖状)

马:(笑)你呀,真是……(二人对语状) 郑:还有饭呢没什?

马:有呢,我给你热热去。(二人下)

金:(提礼包上)表姐夫当了副市长,来了几趟找不上。姐夫这人是直脖子狼,溜别的沟子,又怕撞到痔疮上!哎!现在哪有不闻腥的猫呢!(敲门)表姐,姐夫在家吗!

马:(开门、见金)他大舅来了,快进来!

郑:(玩笑地)金老板咋有空来我的寒舍,来,请坐。 金:(诡秘地)明天五一劳动节了,我来看看市长姐夫么!姐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么!

郑:好好,心底无私天地宽,无怨无悔自安然! 金:姐夫,昨天我来没见上你…… 马:我正跟你姐夫说呢。

金:姐姐、姐夫,外甥真有出息,考上银川市的公务员了,正好我有一套房子闲着,让外甥先住上,工作、生活、找对象都方便么,房钱以后再说。

郑:金老板老弟,你的好意我们领了,无功不受禄,咋好意思住你的房子呢!

金:谁叫咱们是姐夫小舅子呢,应当的,应当 !互相帮助嘛! 郑:(笑)嘿嘿!你是大老板,我能帮你啥忙呢嘛! 马:大兄弟,能帮的还是要帮呢么。

金:姐夫,这几年你们市发展快的很,我是本地人,也想回来投资开发呢,少不了也要麻烦市长姐夫帮忙呢!

3 郑:我这人你知道呢,袖筒里入棒锤一直杠子,不会办事。 金:姐夫你是捋着胡子过河—谦逊呢么。听说你在市政府分管土地、交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权大着呢,到时候像征地啦、项目招标啦、税收、减排啦方面,给点优惠,打个招呼开个绿灯就有了嘛!

郑:桂芳,桂芳,他大舅的话你听明白了没。 马:哎呀!大表弟呀,那不是害你姐夫呢么。

金:好姐姐,姐夫,现在这个事,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谁胆大,谁权大。有权不使,过期作废!

郑:哈哈,老板兄弟,你知道姐夫一辈子胆小如鼠,循规蹈矩,你说的这些,那是有政策、有制度的,我都不敢。

马:(递钥匙)老郑,这钥匙……

郑:这钥匙烫手呢,咱可不敢要。(对金)我给你帮不上啥忙,你还是拿回去吧!

金:这……(接钥匙)姐夫,帮不帮也没关系,钥匙你拿着! 郑:谢谢你的好意,我们亲戚还是亲戚嘛!

金:姐夫,姐夫……(对观众)这是一把打不开后门的钥匙——废品!(扔)共产党里还真有这号子干部呢!当管的都要像郑姐夫,哪就好了!(三人下)

四川方言范文第2篇

巴三巴四看我娘,娘又远,路又长,我走哥哥门前过,哥哥喊我进切坐,堂屋中间有根藤,开起花来十二层,哥哥喊我摘来戴,嫂嫂骂我踩死藤,泡碗茶,冷冰冰,煮碗面,几根根,哥哥喊我多吃点,嫂嫂在灶门前鼓眼睛,哥哥送我十八里,嫂嫂送我出朝门,哥哥问我好久回,石头开花我再回。

巴地草,红根根,我是家婆的亲外孙。我从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进去坐。家婆喊我坐椅子,家公喊我坐板凳,舅舅喊我坐门槛,舅母喊我坐街沿。家婆死,烧金纸,家公死,烧银纸,舅舅死,烧钱纸,舅母死,坟头上屙堆尖尖屎。

白鹤扯长,扯到张家堰塘。不杀猪,不杀羊,杀个耗儿来过端阳。 包包散,包包散,明天吃个大鹅蛋。 C 虫虫儿虫虫儿飞哟,飞到家婆门口来,家婆门口有棵菜,吃得家婆喊乖乖。 虫虫飞,飞到果果园,捡到一个饽饽蛋(就是鸡蛋的意思),不拿给嘎嘎(外婆的意思)看。

虫虫飞,飞到大山里,捡个卜卜蛋,回来咽冷饭,冷饭多 做一锅,冷饭少,做一口。

刺梅花,顺墙爬,搭起梯子看婆家,公公年十九,婆婆年十八,大姑才学走,女婿还在爬,但愿女婿早长大,结了莲蓬谢了花。

踩到我的脚(juo),杂个说?擦膏药(yuo), 啥子膏?牙膏. 啥子牙?豆芽. 啥子豆?豌豆. 啥子豌?台湾. 啥子台?抬你妈妈进棺材。

踩着我的脚,咋个说?妈妈说:要上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牙膏。啥子牙?豆芽。啥子豆?豌豆。啥子弯?台湾。啥子台?台你妈妈滚下捱。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坐轿轿,走近城门挨一刀。

城门城门鸡蛋糕,蒿子萝卜蜜蜜甜,骑骑马,坐轿轿,坐到城门去挨一刀。 城门城门鸡蛋糕,三泡牛屎高,骑马马,三把刀,走起路来砍一刀。

从前有个地主 渥屎不开屁股。 (o(∩_∩)o...以前拿迷板子(竹块)来开屁股 ,好像青叶叶也用过)

还有只需要扯起喉咙喊的:“从前有个地主,屙屎不揩屁股,人家喊他扫了,他提(四川音dia)起裤儿跑了,人家喊他站到,他说他肚儿饿了„„”这段是小学逃学在山上,从山下院坝头别班同学那儿听来的,他当时喊得那个豪爽呀„„估计他爹娘一定不在家。

从前有个人扫地坝,扫到一分钱,坐轮船,轮船不转弯,到巫山,巫山不下客,到湖北,湖北有个女娃子,她的屁股白又白。

又:“某某娃(代入同伴名,另一种恶劣些的是‘某某娃的妈’),有点瓜(白痴、呆傻之意),早上起来扫院坝,拣到一分儿钱,坐轮船,轮船不拐弯,到西安,西安不开门,到魏城„„”.或者喊一声你名字,等你一“哎”,立马回赠一句“毛多肉少,粪水洗澡。”逗得你哭笑不得,恼火得很的时候,不痛不痒逗你一句“又哭又笑,黄狗飙尿。”摔到田里去了,还要送一句“走路不走路,头上笼内裤。”

从前有个丁老头儿,养了两个儿,三天不吃饭,围到锅边转,买了三跟葱,用了三毛三,买个大冬瓜,用了八毛八,买了两根油条,用了六毛六。”

唱歌,倒起头,外婆园里菜吃牛,芦花公鸡撵毛狗,姐在门外头梳手,爷十三,娘十四,哥哥十五我十六,外公娶外婆,我抬轿子哥打锣。

抽盅盅,打洋皮。洋皮落到潲缸里,拈又拈不起,夹又夹不起,倒转打你二百几。

车上放着一个盆,乎里拿着一个瓶。砰砰响,响砰砰,不知是盆碰瓶,还是瓶碰盆。

D 八月十五桂花香,贼娃子翻墙偷尿缸,聋子听逗忙起床,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赶忙追出切,爪手赶紧来帮忙。

正月十五桂花香,贼娃子翻墙偷水缸,聋子听到忙起床,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赶忙追出去,爪手赶紧来帮忙,强盗吓得跑得慌,阴沟掉到鞋子头,出得门来人咬狗,捡坨狗来砸石头。

八月十五桂花香 XXX翻墙偷婆娘婆娘拿起机关枪 对到他屁儿就几枪。

八月十五桂花香,贼娃子翻墙偷米汤,米汤硬邦邦,贼娃子偷婆niang,婆niang哭,回娘屋,娘屋远,买把伞,伞有点儿高,买把刀,到有点儿快,买韭菜,韭菜有点韭,买根狗,狗有点歪,切就咬着你mm的大nn。一张床,两个人睡,三根半夜,四条腿,五挎裤,六挨肚,七上八下,九进九出,XX觉得实在舒服,十一十二 奶 奶鼓泡儿,十三十四娃娃出世,十五十六打酒卖肉,十七十八肌肉发达,十九二十XXri了还想ri。

三十晚夕大月亮,贼娃子起来偷尿缸。聋子听到脚步响,瞎子看到翻院墙,拜子跟到撵一趟,哑巴高声喊得昂;爪手儿抓手一把来抓住,呆子升堂问端详。

丁丁猫,红爪爪,哥哥起来打嫂嫂,嫂嫂怄不过,床边坐,坐死娃娃惹大祸。

叮叮猫雷爪爪,哥哥起来打嫂嫂,嫂嫂哭,背起娃娃回娘屋,娘屋远,打把伞,娘屋近,拄根棍.叮叮猫,雷爪爪,哥哥起来打嫂嫂,嫂嫂哭起床边坐,坐死娃娃惹大祸. 对不起,敬个礼。放个屁,臭死你. 大欺小 癞疙宝 小欺大 有文化。

丁丁猫儿穿红裙,高大姐儿做媒人,麻子娘娘吹鼓手,斑竹丫丫招起走,抬轿的慢点儿抬,看把姑女儿绊下来,姑女儿穿的绣花鞋。四川话中将蜻蜓称为丁丁猫儿;丫丫,本指丫枝,这里指竹竿;绊下来,滚下来;姑娘儿,儿音拼读,听起来很好听。但四川话中的“花姑娘儿”不指人,而是指花色瓢虫。

加上儿音的名词在四川话中特别动听,如下面一首儿歌:

丁丁猫儿* 红爪子儿, *蜻蜓. 嫁幺姑儿,娶嫂嫂儿; 嫂嫂儿哭, 想娘屋; 嫂嫂儿笑,生个娃儿抱一抱.

有一种„百子歌‟每句最后都是„子‟字,这时就不加儿音,„屁股‟也像成人一样称为沟子,不叫屁眼儿了。

丁丁猫,海娃子。头上不戴帽子,身上不穿裤子,外公外婆笑死你。

丁丁猫,海扒子,婆婆带个幺娃子。公公好欢喜,婆婆留来吆鸭子。鸭子下田打哈哈,鸡公下土啄枇杷。枇杷叶子翠,活象王幺妹。幺妹生得白,嫁给张家客。银子二百两,爹妈舍不得。轿子打回转,二回又来接。接到燕儿窝,又杀鸡、又杀鹅,梳妆打扮见公婆。公婆不吃油炒饭,打鸡蛋、打鸭蛋,************锅儿团团转。公一碗、婆一碗,两个幺姑大半碗。只有哥儿不争气,打烂家公红花碗。

打掌掌,做粑粑,家婆有米不做粑,做个牛屎粑,放在床旮旮,黄狗叼到大路边,鸦雀衔到树巅巅,孙儿放到枕头边,妈妈拿起小皮鞭,打得娃娃哭半天。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遇见了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石头,石头咬了狗的手。 打牌打牌,幺姑儿回来,吃碗面,吃碗汤,唧咕儿唧咕儿跳起来。

嘟嘟哇,嘟嘟哇,老鼠娶亲来到啦。八个老鼠抬花桥,四个老鼠放鞭炮,四个老鼠当鼓手,嘟嘟哇哇,真热闹。老鼠嫂子去送亲,耗子大娘迎花轿,老猫闻听来贺喜,一口一个都吃掉。

斗虫虫。咬手手,姐姐添饭饭,妹妹打跟斗,打到嬢嬢(niang,阿姨)家大门口,我问嬢嬢哪天嫁,今天梳头明天嫁,嫁到那边关田坝,风又大来雨又大,打湿嬢嬢的红

丝帕。

大脑壳,炖补药,炖不筢,摔了它。

大脑壳棒棒剁,剁烂了我有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鸡蛋糕,啥子鸡?公鸡,啥子公?文化宫,啥子文?屙耙屎给你慢慢闻

打金板,过金桥,问你大老爷饶不饶?不饶不饶就不饶!

斗虫虫,虫虫飞。飞到家婆菜园里,检个簸箕蛋,拿给家婆下稀饭。

叮叮当,卖麻糖。麻糖甜,好过年;麻糖香,结婆娘。麻糖蚀了本,回去按到婆娘. 《叮叮当》:叮叮当,卖麻糖,敲得老子好心慌。麻糖甜,哄老子的钱。老子没得钱,给你两个铜片片。

有些貌似少儿不宜的童谣段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改编。说是童谣,但是比起那些收录成书的更“粗糙”更原始,更东拉西扯有滋有味,更有甚者被改得带上了“黄色”意味,或者对同伴的侮辱性更强烈,因此更不能当着大人的面传唱。小时候因为走到家门口处只说了一句“丁丁当,敲(四川音kao)麻糖”就被家长认为不学好,给罚站了半个钟头。谁晓得大人们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总是把童谣编撰或打扮得既天真又美好,而我们却在角落里口口相传着另外一些版本,我们每一个人就这么淘气的撒着野长大了!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舂糯米。糯米舂得喷喷香,敲锣打鼓结婆娘,婆娘下河点高梁。高梁不结籽,扯了高梁栽茄子;茄子不开花,扯了茄子栽冬瓜;冬瓜不生毛,扯了冬瓜栽红苕;红苕不牵藤,家中有个大懒人。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蒸糯米,蒸的蓬蓬香,敲起锣儿接姑娘,姑娘矮矮,嫁给螃蟹,螃蟹脚脚,嫁给白鹤,白鹤嘴尖,嫁给白鲢,白鲢滑滑(音:花花),她就是你妈妈。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篾匠,嫂嫂起来蒸糯米,蒸的篷蓬香,打起锣鼓接姑娘,姑娘接到门口田坎上,栽高梁,高粱不结籽,栽茄子,茄子不开花,栽冬瓜,冬瓜不长毛,栽红苕,红苕不牵藤,饿死他妈一家人。 《大哥大肚皮》:大哥大肚皮,二哥两头齐,三哥戴铁帽,四哥襟襟吊,五哥穿红袍,六哥生癞包。(谜底:南瓜、冬瓜、茄子、豇豆、红椒、苦瓜)

打牌打牌,幺姑儿回来,吃碗面,吃碗汤,唧咕儿唧咕儿,跳起来

大舅娘,黑心肠,抬根板凳三只脚,二舅娘,„„,煮碗稀饭,光汤汤„„

E 二娃二娃,不吃豆芽;放点猪油,大夹大夹;拈根酸菜,落到地下。摔一筋斗,莫得下巴。

F

花脸巴儿,偷油渣儿,婆婆逮到打嘴巴儿。

四川人称脑袋为脑壳。对脑子有问题,或考虑问题直来直去的人,称“方脑壳”,与现在说“脑壳里进水”、“脑壳里有包”、“脑壳里有乒乓”意思接近。下面两首关于方脑壳的儿歌既可笑,又有哲理:

方脑壳

(一)

方脑壳,棒棒剁,剁烂了,我有药,

啥子药,膏药,啥子膏,鸡蛋糕,

啥子鸡,公鸡,啥子公,文化宫,

啥子闻,屙扒屎给你慢慢闻。

大脑壳,棒棒剁,剁烂了,我有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鸡蛋糕,啥子鸡,公鸡,啥子公,文化宫,啥子闻,屙扒屎给你慢慢闻。

方脑壳

(二)

方脑壳,哈戳戳,

不拐弯,走直角,

遇到祸事跑不脱。

哈戳戳,指傻。四川话中称傻有“哈儿”、“瓜娃子”、“哈贝儿”、“莽子”等,同义词有„瓜兮兮‟。 G 郭(过)年

红萝布(卜),明明甜(就是特甜的意思),看到看到(看着看着)要郭(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爸爸的意思)没得钱。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大人吃饱三顿饭,娃儿要拿挂挂钱(即压岁钱)。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舀汤汤,筷子拈戛戛。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大人没得钱。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萝卜煮尜尜(读:GA),瓢羹舀汤汤,筷子拈尜尜。(或: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没得钱。)

干筋筋,瘦壳壳(ke),一顿要吃八钵钵。 跟到别个学,流鼻血,跟到别个跑,烂爪爪

告告告,三铁炮,老子喝酒你吃尿!(打小报告的人就要受这样的处罚) 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找到各人要。

狗啃生红苕,火烧罐罐肴,罐罐搁(ko)得高,碰个大青包。 怪怪怪!霞猫儿吃青菜,叶叶吃了干干还在!

跟到别个学,烂牙壳;跟到别个跑,烂爪爪(读zhao),跟到人家走,是狗狗,跟到人家追,是乌龟。

狗撵摩托,不懂科学。

刮刮刮,牛屎片儿,烟锅巴儿,烧死你,打个屁来臭死你~~

(这句相信很多人都记的到,这里有个场景,就是一群小娃儿要孤立某一个,不和他耍的时候.其他小娃儿都会围过来,对准被孤立的那个,然后是统一的动作,伸出一只手,另一只手搭在上面,从上到下刮。小时候跟哪个卯的时候,就要说一句话,“我跟你刮都刮了,卯了~~”想必典故就是来自此处)

蝈蝈阳,蝈蝈阳,有钱莫接后妈娘。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 “蝈蝈阳”、“呱呱阳”、“米帼阳”--杜鹃啼声,阳雀叫声。

高高山上一根藤,节节藤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干螺蛳,快出来,有人偷你的青杠柴。我跟你逮到,你快出来。 《家公家婆》:家公家婆,骑马过河,家公落水,气死家婆,家婆告状,惊动和尚,和尚念经,惊动观音,观音打鼓,惊动老虎,老虎下山,捡顶皮毡,老六戴起打偏偏。

《鸡公鸡公叫咕咕》:鸡公鸡公叫咕咕,杀来款待亲家母,亲家母,眼睛鼓,筷子一去就挟到鸡屁股。

高鼻子洋人不讲道理,踩倒我的脚,浪个说,害得老子上不到学,进医院,七八角,医生说要吃药,撒子药,膏药,撒子膏,牙膏,撒子牙,豆芽,撒子豆,豌豆,撒子湾,台湾,撒子台,台你妈妈进棺材。

跟到别个学,变麻雀,麻雀飞飞,变乌龟,乌龟爬爬,变娃娃,娃娃要吃鸡蛋糕,闯**鬼,烧开水,提起个篮篮儿,歪起个嘴。

H

四川话中另一个有趣的名词是称肉为“嘎嘎”,如下面这首儿歌:

黄斯蚂蚂

黄斯蚂蚂, 来抬嘎嘎。

大官儿不来小官儿来,

吹吹打打一路来。

这是一种小孩逗蚂蚁的儿童游戏,是将死的苍蝇或蚊子放在蚂蚁常走的路经上,一

个蚂蚁来拉,小孩用手压住,蚂蚁拉不动,必然回洞去叫一大群蚂蚁来拉回洞。其中必有一个大蚂蚁带头。这种游戏只有对那种黄蚂蚁有效,称之为黄斯蚂蚂;嘎嘎,蜀中儿童对蚂蚁吃的„肉‟的戏称,成人一般对小孩才说„吃嘎嘎‟;成人说吃肉有称„吃油大‟、“打牙祭”或„拈闪闪‟,一块大回锅肉用筷子拈起来,一闪一闪地,多形象!

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嘎(ga)公嘎婆来吃嘠嘠(吃肉),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

黄丝蚂蚂,请你家公家婆来吃嘎嘎(肉),大的不来小的来,群群琅琅一起来。

黄蛳蚂蚂,快来吃尕尕。大妈不来小妈来,吹吹打打一路来。

花公鸡尾巴多,周岁娃娃会唱歌,先生我,后生哥,生了爸爸生婆婆。

黄果树,黄果丫,黄果树下是我家,我家有个小妹妹,名字就叫马兰花,马兰花十八岁,她的妈妈不要她,把她卖到地主家,地主家不要她,还是回到自己的家。

黄果树,黄果丫,黄果树下就是我的家,我家有个好姐姐,名字就叫马兰花。

横梭子横梭子横上坡,直梭子直梭子直下坡,河滩里螃海多,夹了鹭鸶的脚。

红鸡公,爱唱歌,先生我,后生哥,生了妈妈生婆婆。妈妈嫁,我抬盒,抬到外婆门前过,外婆还在坐箩箩,舅舅还在摇外婆。

红甘蔗,节节甜,欢欢喜喜过新年。张大哥,来拜年,长得活象温利元。妈呀妈,年庚八字开给他。妹儿小,快点嫁,梳个鬈鬈才酒杯大。

红龙门儿,白石墙,中间库(蹲的意思)个耍儿郎`谜底是` 舌头丁丁猫红脚脚屙屎屙在门角角``

河对门的娃儿狡(读jiao,二声)又狡,背上背个死麻雀,麻雀一飞,变乌龟,乌龟一爬,变推屎爬(书名:屎壳郎),推屎爬屙的屎,变草纸,草纸一抹,我是你的老爸爸。

J 甲子乙丑海中金,冲个壳子给你听:五黄六月下大雪,十冬腊月炸雷声。打根链子有黄桶粗,打把铁锤有万多斤。天上拴住张果老,地上打倒吕洞宾。八洞神仙都打过,玉皇老倌吓得战兢兢。

金瓜瓜,银瓜瓜,田头瓜棚摘瓜瓜。瓜瓜打倒小娃娃,娃娃痛得喊妈妈,包包散包包散,回去不让妈妈看. 金银花十二朵,大姨妈来接我,猪拿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

柑子皮,桂花香,城头来个胖姑娘,又不梳头又不嫁,留到屋头说古话.古古,牛屁股,牛牛,菠萝头,菠菠,燕子窝,燕燕,扯蒲酣,扯扯,巾巾扯,巾巾,抱母鸡,抱抱,城皇庙,城城,屙泡屎给你慢慢闻. 金鸡叫,银鸡叫,各人捡斗各人要。

拣钱拣钱,拣斗一分儿钱,交给苏联,苏联买把刀,杀死黄金彪,黄金彪的血,变麻雀儿,麻雀儿一飞,变乌龟,乌龟一爬,变粑粑,粑粑一臭,变腊肉,腊肉一香,变机枪,机枪一扫,扫到隔壁的王大嫂,王大嫂,进医院,医生说她是二流子,她说医生三流子,气的医生挎裤子. 卷巴郎,喝米汤。打烂碗、怪婆娘。

脚儿拜,拜上南街。南街有位,金银宝贝。金鼎锅、银鼎锅,草鞋儿子顶波啰。猪蹄、牛蹄,四马全蹄。新官上任,老官退台。热茶热酒,吃了就快走!

几岁妹妹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老师说她年纪小,回家吃点儿奶奶来! 鸡公鸡公叫咕咕,杀来款待亲家母,亲家母,眼睛鼓,筷子一去就挟到鸡屁股。

K 快唱歌,快唱歌,唱个猴子摸耳朵。

L

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要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啥子好吃的,牛肉包子夹狗屁。

四川人说吃饭有很多种说法,如仁寿等地说„干饭‟,川北不少地方说„期换‟、„期饭‟、„洽饭‟等,但说吃„莽莽‟,即吃饭的意思,多对儿童说,在四川大多地区都可听见。如下面的儿歌:

天老爷,快下雨,

保佑娃娃吃白米,

白米甜,白米香,

今年不得饿莽莽。

四川人称祖母为奶奶,与其它省没有不同。但“奶奶”两字都发上声时,指小孩吃奶;当名词用则指女人的乳房。如在农村人民公社时代,队长监视农民劳动时吼叫道:“咋个,又在给锄把喂奶奶了?”骂人也骂得很幽默。下面这首儿歌中就是小孩吃奶的意思。 九,癞儿癞

癩儿癞,爱打牌,半夜三更不回来。

鸡一叫,狗一熬,把癞儿吓得飞起式跑。

飞起式的跑,形容跑得快。一些乡间还有“甩起式的跑(走)”、“莽起式跑”的说法,十分形象。

癞儿癞,爱打牌。打到三更半夜不回来。鸡一叫,狗一咬,扯脱癞毛就开跑。快点香、快点蜡,保佑癞儿生头发。生一根,落一根,落得癞儿光零零;生一鬈、落一鬈,落得癞儿光板板。

癞疙宝、麻又麻,喊我上街去买麻。买回麻来你不搓,反而怪我不买锅;买到锅来你不煮,反而怪我不买鼓;买回鼓来你不敲,反而怪我不买刀;买回刀来你不磨,反而怪我不买鹅;买回鹅来你不喂,尽是你对我不对。

赖子赖,偷白菜,白菜里头一根虫,吓得赖子钻鸡笼,鸡笼里头一泡屎,吓到赖子钻茅厮,茅厮里头一根蛇,吓到赖子喊亲爷。

在四川方言电视剧《老坎客栈》中用了一首童谣,是四川城市、乡村颇流行的儿歌:

楼上的客,楼下的客,

听我老板儿来表白:

要窝屎,有草纸,

不要在床上堆金子

要窝尿,有夜壶,

不要在床上画地图。

其中 “不要在床上堆金子”,也有为“不要扯老板的床靶子”。以前乡下无木板垫床,用竹片编床靶子;乡间有用篾片当手纸的习惯。如蜀乡儿童搞笑谜语:一根片片五寸长,高上巴点五香糖,你猜到我给你尝。谜底就是揩屎片。高上:俗语上面的意思。

老太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咕噜咕噜滚下河,河里冒出个鬼老壳。 老婆婆,尖尖脚, 火车来了跑不脱。

老婆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扑通一声跳下河,河里有个鬼脑壳。 老婆婆,尖尖脚,火车来了跑不脱,骨碌骨碌滚下河, 河里有个猪脑壳。

老五老五睡到晌午,听到碗响,起来乱抢,抢到猫儿碗,只剩半碗。 猫来穷,狗来富,猪来扯孝布,老鼠来了咬衣裤。 螺丝猫儿,快出来,有人偷你乃花花孩。 男生挨斗女生.重来不讲卫生!(小学的时候,要是那个男生主动挨到那个女生坐,其他的人就要这样说他们)

老表,老表,下河洗澡,爬海(螃蟹)把脚跟你夹倒!

亮火虫(萤火虫)打灯笼,灯笼亮,照黄鳝(鳝鱼),一照照到两斤半,拿给哥哥煮稀饭。哥哥心不平,爬到高山苦竹林。要材烧,材又高;要水喝,水又深,打湿头发梳不称。

灵儿灵儿,你到哪里去?我到峨眉山上去。峨眉山上有好高,万十万丈高。一匹驴子一匹马,牵着灵儿过来耍。灵儿灵儿怎么去?请你灵儿钻过洞。(一般是游戏时候唱,

两个小朋友的手架起,其他小朋友从下面钻。能够钻过就胜利,没有钻过得则去当架子手)

6月天气热 我的扇儿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没钱就该热。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二球》:流氓,二球,屙屎屙到外头,别个喊他扫了,躬起屁股跑了,别个喊他站住,他说他是干部,别个喊他站到,他说他是代表。

老者儿老婆婆, 屁话多, 迷挑挑耳朵! (形容老人家罗嗦,年轻人不爱听) (注:“老者儿”是老头的意思,和“老婆婆”都是对老人家不尊敬的称呼;“迷挑”指竹蔑,以前用来掏耳朵。意指老人说的话让耳朵起腻了。)

M

马史恨儿: 马史恨儿, 开黄花. 先有我, 后有妈. 娶家婆, 我打锣; 娶舅娘, 我帮忙, 娶表嫂 , 我拜堂.

麻子,天花留下的后遗症,脸上有许多凹坑,因而叫麻子。如四川人常不点名说某些人“汪二汪三王麻子“;倒拐,四川方言指“转弯”。典型的四川方言“抵垄倒拐”,指走到头就转弯。„精叫唤‟,形容又哭又叫。

麻子麻得很,参加打日本; 日本投了降,麻子得表扬;表扬得的多,麻子起窝窝;窝窝起的圆,麻子坐轮船;轮船一倒拐,麻子滚下海; 海里盘海多,夹得麻子精叫唤。

麻子麻得很,参加打日本;日本投了降,麻子得表扬;表扬得的多,麻子起窝窝;窝窝起的圆,麻子坐轮船;轮船一倒拐,麻子滚下海;海里螃蟹多,夹得麻子光窝窝。

麻子当兵打日本,日本投了降,麻子得表扬,表扬得的多,麻子起窝窝,窝窝起得圆,麻子滚铁环,铁环滚得远,麻子跟到撵,撵到半崖上,麻子栽个眼。

帽儿戴得偏,长大要当官,帽儿戴得斜,长大要当爷。

磨墨,磨由,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刀儿送伯伯。伯伯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学打铁。张来看,李来看,一睃睃斗个抱鸡婆,抱鸡婆,下个蛋,拿跟妈妈下稀饭,妈妈不吃臭盐蛋,拿在锅头铲两转,你一碗,我一碗,爸爸回来舔锅铲。

猫儿虰猫儿虰歇凉,蛾蛾蛾蛾赶场。(嘴巴头念的时候一般要配合动作,就是拿起叉头扫把小声的慢慢的靠近猫儿虰(蜻蜓)或蛾蛾(蝴蝶))

摩登摩登假洋盘,一嫁嫁给蒋委员。讲声要打仗,哭都哭不完。

麻雀子,尾巴长,打把伞,接姑酿儿。姑娘儿脚又小,一脚踩到癞疙宝。癞疙宝,呱呱叫,把你姑娘儿吓一跳。姑娘儿嘿多,嫁结鹦哥;鹦哥嘴尖,嫁给犁辕;犁辕拱背,嫁给衣柜;衣柜不走,嫁给毛狗;毛狗骚臭,嫁给幺舅;幺舅嫌她,嫁给田家;田家孝子,嫁给鹞子;鹞子翻身,嫁给天灯;天灯点亮,嫁给和尚,和尚打鼓,嫁给老虎;老虎要吃她,嫁给黄泥巴。黄泥巴,笑哈哈,别个不要她我要她!

莫奈何、莫奈何,结个婆娘歪又恶。要我跟她洗裹脚,臭得狗儿满山跑,臭得猫儿钻鸡窝;鱼儿臭死几十个,虾子臭死几条河。龙王老爷不依我,叫我挑水洗大河。天老爷,快快落雨洗大河,洗了大河洗裹脚,免得婆娘那么恶。

磨刀磨刀,磨来做啥子?磨来杀羊子。杀羊子做啥子?它要吃麦子。吃了好多?吃了半山坡。还你金子,不要;还你银子,不要;还你狗屎砣砣,不要。你要啥子?我要杀羊子。

妹妹乖,嫁秀才,轿轿去,马马来。

N

那个娃儿不要脸,耗儿咬到肚脐眼。我不说,要咬脱;我不讲,要咬痒;我不喊,要咬惨;我不医,要生蛆,我不看,要咬烂,呜叽呐喊惊叫唤!

那娃儿他们妈,扫地坝,捡了两分钱,跑河南,河南没得米,跑陕西,陕西没得柴,跑回来。

那娃儿他们爸,拉架架;拉到盐市口,想解手;解手来不及,屙到裤儿头;警察发现,逮到法院;法院审判,敲沙罐。

P

劈劈陪(拍),劈劈陪(拍),大家来打没(麦),没(麦)子多,没(麦)子香,磨面住(做)馍馍。馍馍香,馍馍甜,吃馍不忘共产党!

四川人形容人的胖瘦时,常用„胖嘟嘟‟、„干豇豆儿‟、„干虾儿‟等词形象地比喻。如习语“干精精,瘦壳壳,一吨要吃八钵钵”。

噼噼拍,噼噼拍,大家来打麦。麦子打得多,明天吃馍馍;麦子打得少,明天起个早。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

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弯刀,

弯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

汤圆吃得多,胖娃屙驼驼!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滚铁环,铁环滚得远,胖娃跟到撵,撵又撵不上,白白跑一趟!

胖娃胖嘟嘟,骑马到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掉下海。(或:胖娃儿坐轮船,轮船倒个拐,胖娃儿绊下海。)

胖娃胖嘟嘟,骑马到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滚铜圆,铜圆滚得远,胖娃跟倒撵,撵又撵不上,白白跑一趟。(或:关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 汤圆x了,胖娃气吹了。)

胖娃儿打烂帐,一直打到东门上,东门上的人又多,把胖娃儿挤成肉砣砣...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弯刀。弯刀耍得圆,胖娃儿当状元。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滚铜元,铜元滚得远,胖娃跟到撵,撵又撵不上,白白跑一趟.

胖娃的媽 母夜叉,拿起叉叉到處叉,胖娃的爸 蝙蝠俠 天上飞来地上爬,胖娃的婆魂斗罗, 拿起杆杆到处夺. 胖娃的屁,震天地,一屁崩到了意大利,意大利国王正看戏,闻到这股屁,非常的满意,派了两个兵,去追这个屁,屁在天上飞,人在地上追。

胖子胖,打麻将,输了钱,不还帐,坐火车,到九江,九江发了火,吓得胖子躲进女厕所。

胖娃胖,打烂仗,一枪打到东门上,东门上的人又多,把胖娃挤成肉坨坨„„ 螃海子夹子紧又紧,甩呀甩呀甩不脱,谢谢你螃海哥,放了鹭鸶的脚。

螃海子螃海子多又多,一只螃海子八只脚,两个哩大夹夹,背一个硬壳壳。

爬山豆,藤藤长,爬山爬地去看娘。娘又远,路又长,姐姐是个黑心肠,不认爹,不认娘,二天嫁跟黄鼠狼,

Q 《牵牛花》是一首在四川全省流行很广的儿歌,颇有童话意境。四川人习惯将最小的妹妹称„幺妹儿‟、最小的弟弟称„幺弟‟。其它如„幺姑儿‟、„幺姨妈‟等:

牵牛花,十二朵,

幺姨妈,来接我.

猪打柴,狗烧火,

猫儿煮饭笑死我! 前拍拍,后拍拍,娃娃洗澡不怕得,拍拍胸,不伤风,拍拍背,不伤肺。

青岗果,蒂蒂黄,背起书包上学堂,书包放在桌子上,守到先生哭一场,先生问他哭啥子,他说要吃米花糖。米花糖甜又香,打起锣鼓接姑娘(liāng),姑娘脚板小又小,一下踩到癞格宝(蟾蜍),癞格宝呱呱叫,把那姑娘吓一跳。

青羊宫 真热闹 糖油果子三大炮 不要钱不要票 就是害怕包包掉气得妈妈双脚跳。 青城山上砍过树,武候祠里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成都儿女就是酷。春熙路上赶过场,马家花园上过房,万里长城万里长,成都儿女就是强。太升南路下过海,火车北站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成都儿女就是拽。猛追湾里洗过澡,天府广场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成都儿女就是叼。九眼桥头打过劫,川大门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成都儿女就是烈。成都体院练过武,红色年代嗨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成都儿女就是虎。岷山床上流过汗,锦江宾馆吃过饭,也曾弯弓射大雁,成都儿女就是赞。跳伞塔上吹过风,伊藤砸门立过功,万山览遍此为峰,成都儿女就是凶。派出所里睡过觉,公安局里报过到,曾与将军驱虎豹,成都儿女就是冒。地主桌上翻过本,天上人间吸过粉,千秋家国血未冷,成都儿女就是狠。

墙上的冬瓜两边倒,你说老子不买表,老子买表你不戴,你说老子不买菜,老子买菜你不煮,你说老子不买鼓,老子买鼓你不敲,你说老子不买刀,老子买刀你不磨,你说老子不买鹅,老子买鹅你不杀,你说老子不买鸭,老子买鸭你不喂,你说老子累不累?!(一个很讨厌的人,要求多多,就这样形容他)

前头前,当状元;中间中,当外公;后头后,当幺舅。

千担公,快舂米,免得婆婆打死你。舂一升,喂鸭青;舂一箩,喂鸡婆。糯米舂得烹烹香,骑起马儿接婆娘。婆娘脚又小,出门踩到癞疙宝。癞疙宝,呱呱叫,小脚婆娘吓一跳。

青菜萝卜菜,两碗白菜苔,二两花椒面,麻得不下台

S 酸酸草,红根根,我是家(gā)婆的亲外孙。我从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进去坐。家婆喊我坐椅子,家公喊我坐板凳,舅舅喊我坐门槛,舅母喊我坐街沿。倒碗茶,冷冰冰,烧个馍馍空心心。家婆喊我就这歇,舅母灶前挤眼睛。家婆死,烧金纸,家公死,烧银纸,舅舅死,烧钱纸,舅母死,坟头上屙堆尖尖屎。

生了病,要吃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牙膏,啥子牙?豆芽,啥子豆?豌豆,啥子湾?台湾,啥子台?抬你滚下崖(ai)。

说日白来就日白,日个白来了不得:我三岁走成都,四岁走川北;五岁下重庆,六岁到外国。外国有条蛇,我一刀砍成三半节。外国有只鬼顶哥,咬到个虱子九斤多。捡到一个棒棒糖,一路吃到金带场;捡到一节花洋布,一扯扯到金带铺;布上有只鹅,飞到球溪河;挟了二两泡泡肉,办了酒席十八桌,吃得象个偷油婆,个个胀断裤带索。

手拿文章,脚踏两方,眼睛一鼓,叮叮当当。(凤凰童谣中与之对应的一条应该是:手拿一根弦,脚踏两块板,眼镜一鼓,打落两个圆。)

四川民歌: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子不推不转来,大磨推得团团转,小磨推得溜溜圆。山歌子来子山歌,我歌没有你歌多,三下两下唱完了,摸来摸去摸脑壳。高高山上一笼葱,一刀切断两头空,有心唱个山歌子,牙齿落了不关风。山对山来岩对岩,喊妹唱歌妹就来,你先唱个梁山伯,我就唱个祝英台。通江河口也南江河,好耍莫过背二哥,情妹给我买把扇,我给情妹扯裹脚。去年交情到今年,有句话儿你不谈,一桶水里放把盐,淡不淡来咸不咸。叫声情哥心莫烦,幺妹今天心不闲,再等几天心闲了,葛藤上树慢慢缠。栀子花开把把长,大女嫁了二女忙,再等三年不嫁我,背起包包走他娘。细麦草帽细麦编,各人做事各人担。哥也愿来妹也愿,关你舅子啥相干?!情妹当门一条河,河上游着一群鹅,前面公鹅咯咯叫,后面母鹅叫哥哥。

说你瓜,你就瓜,半夜起来扫地坝,别个的婆娘你喊妈。

三岁妹妹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老师说她年纪小,回家吃点儿奶奶来! 砂锅、铁锅、烂顶锅。(一般是比赛输了要求表演节目耍赖就唱这个) 《猫头鹰请客》:树林里,一壶酒,猫头鹰,请朋友,乖的麻雀白天来,呆的麻雀晚上来。猫头鹰,把酒筛,把酒筛,劝乖乖,喝得头倒栽。头倒栽,遭了灾,老麻雀在家里哭哀哀。

沙河涨水水漫坡,梳妆打扮去会哥,萤火虫儿来照路,哪怕天黑石头多。

T 推磨,嘎磨,推粑粑,十二个。你吃一个,我吃一个,猫儿(这是我家小孩的小名,你们可以换成自家孩子的名字。每当我说到这,没有了哦,我家猫都笑个不停)的没得了哦!

推磨,摇磨,推粑粑,请嘎嘎(ga一声,指的是外婆),推豆腐,请舅母,舅母不吃菜豆腐,要吃隔壁的肥鸡母。

推磨、摇磨,推粑粑,请家家,推豆腐,请舅母,舅母不吃菜豆腐,打个蛋来煮,煮又煮不熟,抱到罐罐哭。

推磨,摇磨,推豆腐,赶晌午,娃娃不吃冷豆腐;推磨,摇磨,推豆腐,赶乡场,娃娃不吃冷糖糖。

推磨,摇磨,推豆腐,赶晌(sha)午,娃儿不吃冷豆腐;推磨,摇磨,推豆腐,赶乡场,娃儿不吃冷糖糖。

推磨磨,赶晌午,娃娃不吃冷豆腐。罐罐煨,罐罐煮,打烂罐罐牛屎补。

推馍馍,赶晌午,婆婆回家推豆腐,罐罐煨,罐罐煮, 打烂罐罐牛屎补。

推磨,摇磨,推豆花赶少午,婆娘不吃嫩豆腐,罐罐来推罐罐来补,一补补了个大肚肚。

推磨,扬磨„„ 推豆花,赶晌午„„ 妹儿睡喽留一颗„„

天上星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我同姐姐抬头望,一颗两颗数星星。星星密,星星多,数来数去数不清。

天上星星排对排,地下幺妹好人才。手上拿的花帕子,脚上穿的绣花鞋。走到路上逗人爱,走到堂屋引客来。堂屋门前一窝藤,牡丹花开十二层。哥哥喊我摘来戴,嫂嫂骂我掐坏藤。哥哥爱我亲妹妹,嫂嫂恨我外头人。

天晴好打沟,落雨好栽苕。幺姑回来了,顿顿吃红苕。

天老爷,快落雨,保佑娃娃吃白米。天老爷,快吹风,过年给你杀个大鸡公。太阳快过去,阴凉快过来。又出太阳又落雨,皇帝娘娘嫁幺女。

讨口子,背坛子,背到一个大院子;赏你一个烂梨子,吃了拉肚子;你再做啥子,我在洗裤子!

铁线草,红根根,我是家婆亲外孙。我走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进屋坐。端根板凳没脚脚,抓把胡豆是壳壳。倒碗茶,冷冰冰,下碗面,几根根。家婆喊我多吃点,气得舅娘鼓眼睛,

太阳落了坡,月亮过了河,背时的老师紧都不放学,吃了二两饭,点点大一砣,吃又吃不饱,睡又睡不着,半夜起來偷馒砣,老师看到了,给我两皮砣,老子明天要逃学。

他们爸,拉架架;拉到盐市口,想解手;解手来不及,屙到裤儿头;警察发现,逮到法院;法院审判,敲沙罐。

W 王子点兵,点齐五更。五更鸡公叫,王子放大炮。咚!一炮;咚!二炮;咚!咚!咚!放三炮。

王大娘,奶奶长,奶奶扯齐大堰塘。大堰塘,好阴凉,奶奶底下好歇凉。

王婆婆,快烧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倌儿说嫌话。(反映顽童引起邻里口舌)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幺姑(儿)说嫌话!

王婆婆,在烧茶,三个妖精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猴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我两个好,我两个好,我两个上山去割草,你割得多,我割得少,你穿裙子我带表,表一看,八点半,走到资中捡个烂罐罐。

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能说话二不能动,三不能笑~~(这是游戏的开始指令)。 我们都是木偶人,不能说话不能动,动了要打一百一,因为时间来不及,只打一十一!

我想起了黄大哥,赚钱赚得多,买了一辆摩托车,开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地雷多,炸死了黄大哥,我想起来黄大嫂,赚钱赚得少,买了一块金表,一年走一秒。

我跟小姐扇风,小姐说我勤快,我说小姐妖精妖怪!我跟小姐搬家,般到茅斯咔咔。茅斯咔咔有条蛇,吓得小姐金爪爪。

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不是好东西。 娃儿头,打酱油,罐罐擂(“滚”意)到河里头,抓起来,二两油,拿起回家蒸馒头,馒头生了蛆,拿给医生医,医生医不好,拿给狗咬,狗咬过缺缺,我是你伯伯。

还有一首奇特的:“我不吃鹅蛋我不变鹅,鹅头鹅尾鹅脑壳(我、鹅:四川音wo,壳:四川音kuo)。”很短,但是不容易说。在一边说的时候,要一边用舌尖抵住上颚,弹出“得儿”“得儿”的声音来,发出这种声音的同时每一个字都不得含糊,并且必须快速完成。这段话就变成了:“我(de`r)不吃鹅(de`r)蛋我(de`r)不变鹅(de`r),鹅(de`r)头鹅(de`r)尾鹅(de`r)脑壳(de`r)。”前七个“得儿”音在舌尖,同时发出的“我”和“鹅”音在口腔后部,很快就可以协调,最难最妙是末了那个“壳”字,因为发音稍微向口腔前移,较难掌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吧。记得前几天地震后从四川来的五岁的小侄女教我们这种说话法,哈哈哈很有意思,弄得很长一段时间内舌头都打搅搅。

X 小胖子,跑趟子,检到一只死耗子,煮了一盘子,吃了一肚子,屙了一裤子,北门大桥下头洗沟子。

小妹妹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老师说她年纪小,回家吃点儿奶奶来!

一些四川儿歌很搞笑,里面的表述很荒唐,但儿童唱起来琅琅上口,觉得很有趣,决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将这些关系颠倒。如《马史恨儿》这首儿歌。马史恨儿,即马齿笕。里面说的家婆,即外婆,也有地方称„嘎婆‟,比如讲„熊嘎婆的故事‟,陈书舫在川剧《花填写扇》中就这样说,将四川乡下小丫头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四川人不像北方人,将外婆称为„姥姥‟。与家婆将对应,外公也叫家公。

小麻雀,墙上坐,叽叽喳喳骂哪个,骂弟弟,真龌龊,,两笼鼻涕往下落。 小汽车,迪迪迪,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小姐小姐你别生气,我明天带你去看戏,我坐板凳你坐地,我吃瓜子你吃屁。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猪肉最便宜。

小姑娘,会梳头。一梳梳到麦子熟。麦子磨成面,芝麻磨成油。黄瓜爬上架,茄子打滴溜。

小伙子你不要拽,每月工资二十块,坐火车到上海,结个婆娘低点儿矮,生个娃娃像螃海。

学生不吃酒,学习赶不走;学生不抽烟,走路打偏偏。 喜鹊叫,尾巴翘,叫一声,翘一翘,翘三翘,喜事到

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我们的军队一行行,拿起机关枪,冲进女茅房,跨开裤儿耍流氓。(男娃儿说的)

新娘子,坐轿子,掉下来,成驼子。

xxx的妈,扫院坝,捡到两分钱,进馆馆,吃一肚子,喔一裤子. xxx大坏蛋,坐起飞机丢炸弹,炸死人民千千万

Y 月亮月亮光光, 芝麻芝麻烧香。烧死麻大姐, 气死么姑孃。么姑孃,矮又矮, 嫁给盘海。盘海脚多,嫁给八哥。八哥嘴尖,嫁给犁辕。犁辕笑死,扯根头发来吊死!四川方言称螃蟹为盘海,可能只是发音差异。犁辕,犁除去铧头剩下的木质部分。 月亮月亮光光,芝麻芝麻香香,羞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

月亮月亮光光,芝麻儿芝麻儿烧香,烧死麻大姐儿,气死幺姑女儿,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鼓鼓叫唤,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接个干妈,干妈脚小,一脚踩逗癞疙宝。

月亮月亮光光,芝麻大姐烧香,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幺姑娘,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鼓鼓叫唤,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结个干妈, 干妈脚大,打个胜卦;干妈脚小,一脚踩到癞疙宝。这是又一首“月亮光光”的儿歌,前两句同,后面不同。四川人将蟾蜍称为癞疙宝。想到蟾蜍满身疙瘩的样子,这个称呼不是很形象吗。儿语中常用迭词,如这首童谣中的„鼓鼓‟,其它如„莽莽‟(饭)、„嘎嘎‟(肉)等。

月儿光光,姐妹烧香,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幺姑娘,会包脚,一包包个弯牛角。牛角弯,弯上天;天又高,好耍刀,刀又快,好切菜;切到手,不要怪。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打烧酒。烧酒辣,卖黄蜡;黄蜡苦,卖豆腐;豆腐薄,卖棱角;棱角尖,尖上天;天又高,好耍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青,好点灯;灯又亮,好算帐,一算算到大天亮,桌子底下有个小和尚。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烧酒辣,卖黄蜡;黄蜡苦,卖豆腐;豆腐薄,卖菱角;菱角尖,尖上天;天又高,好打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青,好点灯;灯又亮,好算账,一算算到大天亮,桌子底下爬出来一个胖和尚。

月亮走,我也走,走到我娘家门口。我娘倒杯油,大姐梳个分分头,二姐梳个妹妹头;只有三姐不会梳,黄毛辫子甩悠悠。大姐嫁到顺河场,二姐嫁到桃花岗;只有三姐不会嫁,嫁给一个放牛郎。大姐回来睡金床,二姐回来睡银床,只有三姐最倒霉,拖根扁担搭凉床。长的长,短的短,拖床蓑衣搭脚杆。

月亮婆婆,买把锄头,锄头落了,外婆捡到,外公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偷牛,偷到黄牛,黄牛耕地,耕到沙地,沙地点麦,点到大麦,大麦喂猪,喂到母猪,母猪下儿,下到葩儿,葩儿叫唤,给妈妈看看。幺儿呵呵嗨,上街去打牌,提起两斗米,拖起两片鞋.幺儿呵呵嗨,上街去打牌,老娘逮到你,棒棒有你挨.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切紫姜,紫姜辣,买胡达,胡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顶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条船,船沉底,浸死呢班大懒鬼,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躲系门角落,一个钻入床下底,仲有一个随街去,卖油炸鬼!

一二一,爸爸不买米,饿死你!妈妈不买菜,把你拿去卖!

一、一二一,爸爸不买米,饿死你!妈妈不买菜,把你拿去卖!妈妈不煮饭,饿得你惊叫唤. 妈妈偷泡菜,泡菜里面有根儿虫,吓得妈妈钻鸡笼,鸡笼里面有坨屎,害得妈妈洗裤子。

一二一,爸爸不买米,饿死你!妈妈不煮饭,饿得你惊叫唤.

一只麻雀遍地滚,你说我们不买粉,买起粉你不搓,你说我们不买锅,摆起锅你不煮,你说我们不买鼓,买起鼓你不敲,你说我们不买刀,买起刀你不磨,你说我们不买鹅,买起鹅你不喂,你说我们对不对。

一二三,砍猪肝,四五六,拍皮球,七八九,拖起走,本来应该打你一百一十一,

因为时间来不及,所以只好打你一十一,一,二三,,,,十一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拍皮球;七八九,翻筋斗;伸出两只手,十个小指头。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老鼠。老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要吃人,黑了要关门,门对门,虎对虎,一下对到中指拇。(或:一二三四五,山上打老虎,老虎不回家,打屁就是他。)(又或: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藏在门咔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藏在门咔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屁就是他。

( 动了立就要开始惩罚)一二三,砍腕腕,四五六,拈肌入(地方土著语,其实是肌肉),七八九,拖黄狗,十一十二震驼背儿,十三十四,栲沙罐儿,do、re、mi,哈肌肌,do、re、do,掺皮砣(或有说法是:背上一陀)~~(这一段是惩罚最先动的乃个人的时候嘴巴儿头喊的,边念边折磨乃个人,特别是到哈唧唧的时候,要把乃个人哈安逸~~~~所以到哈唧唧的地方,声音要拉长来喊)

一九三二年,捡了两分钱;买了一把刀,杀死黄金飚;黄金飚的儿,蒋光头;蒋光头的女,就是你。(针对女生)嫁给你。(针对男生)

一哭一笑,黄狗彪尿,乌龟打铁,黄狗抬轿,抬成三圣庙,捡个烂草帽,一个戴一号。

一哭一笑,黄狗儿飙尿,老爷吃酒孙孙喝尿!(一般用这个方法来惑哭了的娃儿)

一斗麦子一斗糠,一走走到王家庄。王家庄上有条狗,把我咬得莫路走。东一走,西一走,走到王婆婆大门口:王婆婆,快开门,(打不开) 磨子转,(转不开),天上一把锁,地下一把锁,是哪个的?(是我的),请你打开。(吱嗄)我来挑根狗儿。(你挑嘛)挑金狗、挑银狗,挑到一根不吃屎的瘟丧狗!

一个丁老头(鼻子),欠我两个蛋(眼睛),我说三天还(额头),他说四天还(嘴),去你妈的蛋(脸),三根油条3毛3(头发耳朵),一块大饼(身体)6毛6(手),一串葡萄(扣子)7毛7(腿)。

通常孩子们会在放学路上的某段墙根儿上,或者别人的木板院门上撞上丁老头儿,可怜兮兮挂着。在四川以外亦有其它关于此的不同说法,比如北京一位朋友提供的:“一个老丁头,欠我俩球,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我说去你妈个蛋,他说三天就三天,再加三把韭菜,五棵葡萄,一个倭瓜,两根油条,十个黑枣,一共欠我六块六 。”

一个丁老头(鼻子),生了两个儿(眼睛),三天不吃饭(额头),饿得团团转(脸),买了三根葱花了3毛3(头发耳朵),买了一个冬瓜(身体)8毛8(扣子),买了两跟黄瓜(脚)6毛6(手)。

从前有个丁老头儿(鼻子),养了两个儿(眼睛),三天不吃饭(额头),围到锅边转(脸),买了三跟葱(头发),用了三毛三(耳朵),买个大冬瓜(身体),用了八毛八(扣子),买了两根油条(脚),用了六毛六(手)。 《鸦鹊子遍地滚》:鸦鹊子,遍地滚,你说老子不买粉,买起粉,你不擦,你说老子不买麻,买起麻,你不搓,你说老子不买锅,买起锅,你不煮,你说老子不买鼓,买起鼓,你不敲,你说老子不买刀,买起刀,你不磨,你说老子不买鹅,买起鹅,你不喂,你说你娃对不对。

雁鹅扯长,扯烂衣裳;回去补起,又来扯长。

要屙屎,有草纸,莫扯我的烂席子;要屙尿,有夜壶,莫在床上画地图;要打屁,有罐罐,莫在床上放闷烟。

鹦鹉鹦鹉哪里来, 峨嵋峨嵋山上来, 山上有好高, 万丈万丈高,几匹骡子几匹马, 请你鹦鹉进城耍,鹦鹉不得空, 请你鹦鹉钻狗洞。

鹦鹉(儿)鹦鹉(儿)哪里来?我从山东来。山东城墙有好高?万丈万丈高。几匹骡子几匹马,请你鹦鹉(儿)进城耍。鹦鹉(儿)不得空,请你鹦鹉(儿)钻狗洞。

恩恩儿恩恩儿(鹦鹉鹦鹉)哪里来?我从白毛山上来。白毛山上有好高?万丈万丈高。几匹骡子几匹马,请你恩恩儿进城耍。恩恩儿不得空。请你恩恩儿钻狗洞。

幺儿幺,会耍刀;刀儿尖,杀汉奸;汉奸亡,杀天皇;天皇死,我们胜利雪了耻. 洋娃娃,睡洋床,莫得铺盖盖衣裳,捞开罩子哭一场,人家问她哭啥子?我要吃点米花糖。

洋娃娃,睡洋床,莫得铺盖盖衣裳。妈妈问我哭啥子?我要吃点米花糖。 鸭子划划,划进河杈,河杈里面,有鱼有虾。鸭子乐得嘎嘎嘎! 妖精妖怪,猪油炒菜,先炒妖精,后炒妖怪。

一个司令官,没有裤子穿,找来一块布,前补后补,还是露屁股。

Z 坐排排,吃果果;果果香,吃辣姜;

辣姜辣,吃枇杷;枇杷苦,吃鸡肚;

鸡肚烂,吃鸭蛋;鸭蛋渴,吃菱郭(角);

菱郭(角)尖,尖上天;天好高,买把刀;

刀好快,好切菜;菜好甜,好锅(过)年!

排排坐,吃果果,妹妹睡了留一颗 。(一群光及屁股的小娃儿坐在一起时喊的) 排排坐,吃果果,猪拉柴,狗点火,墨鱼担凳姑婆坐,坐烂屎忽无赖我。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guo),我一个,弟弟回来留一个。

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里朋友多,你一个,我一个,大家吃得笑呵呵。

坐排排,吃果果,果果香,卖干姜,干姜辣,卖水娃,水娃短,卖花碗,花碗花,卖冬瓜,冬瓜烂,卖鸭蛋,鸭蛋黄,卖姑娘,姑娘脚脚多,嫁给泥蜗,泥蜗拱背,嫁给陶妹,陶妹逃走,嫁给毛狗,毛狗骚臭,嫁给幺舅,幺舅嫌她,嫁给钱家,钱家不吃高粱粑,三根麻绳吊死她。

四川的方言俚语颇多,而且大多生动、形象,具幽默感。比如四川书面上称的屁股,在方言俚语中就有“沟子”、“屁眼儿”等俗称。屁股上有一道沟,称之为沟子是形象不过的;屁眼儿则放屁之眼也。这里的儿音与前面一字拼读,发音为"yer"。眼,在四川话中常有“洞”的意思,比如俗语中的“萝卜扯了眼眼在”;也用作计数词,如“这里有一眼井”;因此屁眼儿也是很形象的词语。民间有一歇后语:“尿桶里起波浪——屁眼儿风发了”,就很幽默。但儿童不同,常将屁股也叫„屁眼儿‟,如下面这首儿歌:

张二娃,吃豆渣,

没得筷儿使手抓;

没得板凳坐地下,

屁眼儿上糊些稀泥巴。

筷儿,即筷子。这种加儿音的词特别适于儿童的口语。类似的有:裤儿、鞋儿、帽儿、猫儿、狗儿、猪儿等,儿音与前面的名词分开读;

儿音拼读特别好听,如上面提到的屁眼儿。类似的有:猫儿、干虾儿(发音xier,指身体瘦弱者)、幺姑儿、麻花儿、抄手儿、汤圆儿、拷拷儿(面粉粥)夫妻肺片儿、萝卜丝儿、公园儿等。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

赵老师恶又恶,太阳落山不放学. 小的饿得清叫唤,大的饿得钻床脚. 枝竹丫,慈(zi)竹丫,对门对户打亲家。亲家母有三个女,三个女儿人人夸:大女是个渣巴眼,二女是个眼渣巴,只有三女生得好,挤眉眨眼萝卜花。亲家公有三个儿,三个儿子人人夸:大儿是个光秃秃,二儿是个秃秃光,唯有三儿生得好,一脱帽子放金光。有一天,三个女婿把门上。亲家母说:那是金子银子在放光。亲家公说:那是三个儿子在“争光”!

斑竹丫,慈竹丫,

对门对户打亲家。

亲家母有三个女,

三个女儿人人夸:

大女是个渣巴眼,

二女是个眼渣巴,

只有三女生得好,

挤眉眨眼萝卜花。

亲家公有三个儿,

三个儿子人人夸:

大儿是个光秃秃,

二儿是个秃秃光,

唯有三儿生得好,

一脱帽子放金光。

渣巴眼指患红眼病的人,眼睛发红,眼屎多,经常流泪眨眼;光秃秃,指癞子,光头儿。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茅镰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忙起回去割大麦,割一箩,喂鸭婆,割一斗,喂母狗。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洞里歇,桥洞里有根花花蛇,把我耳朵咬成两半节,回去爹也嗟(jue),妈也嗟,嗟得我心里过不得,杀个鸡,我不医,杀个鹅,请舅婆,舅婆在屋里梳脑壳,请舅公,舅公在屋里爬烟囱,请爸爸,爸爸在屋里扫渣渣,请妈妈,妈妈在屋里搓粑粑。(注:嗟,骂的意思。)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起来打鞋(hai)底,婆婆起来蒸糯米,糯米蒸得喷喷香,敲锣打鼓接姑娘,姑娘矮矮,嫁给螃蟹(hai),螃蟹(hai)脚多,嫁给白鹤,白鹤嘴尖,嫁给犁辕,犁辕逃走,嫁给毛狗,毛狗骚臭,嫁给么舅,么舅嫌她,嫁给田家,田家不要她,扯根赖毛吊死她。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郭(割)大濹(麦)。

大濹(麦)黄,请舅娘(舅妈),舅娘在屋头(家里)洗衣裳;请舅舅,舅舅在屋头炒豆豆;请嘎嘎(家家-外婆的意思),嘎嘎在屋头煎粑粑;请嘎公(家公-外公的意思),嘎公在屋头编笆笼(一种装鱼的竹编容器)。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铁。毛铁打了三斤半,娃娃仔仔都来看。

东打铁,西打铁,打个剪刀送姐姐;姐姐要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脚歇;桥角有条乌梢蛇,把我耳朵咬半截;杀个猪儿补不起,杀个牛儿刚补起!

东打铁,西打铁,打个剪刀送姐姐;姐姐要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角歇;桥角有条乌梢蛇,把我耳朵咬半截;杀个猪儿补不起,杀个牛儿刚补起!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床上有个大狗虱,把我耳朵咬个大缺缺。张补锅、李补锅,快来补我的烂耳朵。

张大哥李大哥,出门朋友多,你打架我来拖,你拍拍子我唱歌,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 早晨出门打酱油,鞋子穿到脚里头。路上遇到撵脚狗,捡砣狗去打石头。石头含到狗就走,粪凼掉进狗里头。

猪八戒,吃凉粉,熟油辣子多搁点,辣分儿辣分儿又辣分儿,嘴上辣个红圈圈儿,背上背个胖娃儿。

扎耳根 红根根 我是家婆勒亲外孙 家婆请我门前坐 一碗稀饭冷冰冰......(后面的希望大家晓得的补充哈)

折尔根,毛草根,我是家婆的小生生(孙孙),我走家婆门前过,家婆请我进去坐,家婆请我吃花生,我不吃,我要回家打毛铁,毛铁打了三斤半,娃娃崽崽都来看。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亲个嘴,打个滚,马上就领结婚证。

四川方言范文第3篇

一: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1. 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①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②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2. 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多、沟多、坎多,是川渝特有的地理环境。于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与沟沟坎坎有关的词语,例如:“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翻山”等方言词语。

再比如,由于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不少区域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江河、码头有关的语言,例如,重庆人将“弄虚作假”叫做“踩假水”;“事情没办成”叫做“事情水了”;“找错了人”叫做“找错码头”;“哪儿出现了问题”叫做“哪河水发了”等等,以上俗语皆因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 3. 历史原因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川渝民间,人们习惯将内裤俗称为:“裤”,这一叫法与古时农耕习作有关。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当时,此裤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但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因为此种便裤既省布,又不影响观瞻。尤其对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劳作。我国古代民间基本自己纺布织衣,由于工艺流程的原因,原色布要比有色布便宜许多,因此裁剪这种便裤时,为了节省,腰部都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由此便被称作“腰(yao)裤”。久而久之,“腰(yao)裤”读音变调为“窑(yao)裤”,成为现在仍在说的内裤俗称。 再比如,四川方言中“打牙祭”(指吃肉、开荤)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每月初

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关于此在一些文献中有曾有记载。例如,民国二十七年的《沪县志风俗》中有这么一段话:“肉食则不常御,寻常人家半月或十日食豚肉一次,谓之打牙祭(有雇佣者以废历每月初

二、十六行之)。每食必肉或间以其他肉类者(鸡、鸭、鱼类)绝少。”以及李劫人《大波》第三卷中的有关记录:“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让我们再打一次牙祭好娄。’自注:‘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

4. 地方戏剧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组很有生命力的词:“幺台”、“幺不倒台”、“过潮、“做过潮。这组词都带贬义,“幺台”有事情结束了,垮台、下台的意思。“过潮说的是,表面现象,花招、花样,故意做作的假样子。“做过潮的意思是,做表面现象,耍花招,摆花样,让人看其故意做作的假样子。不难看出这组词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幺台”本来是指戏剧的最后一幕。四川多将高筑的四方平地称为台。旧时在农村和乡镇,演戏都需要临时选择空地搭建表演用的戏台。而且,由于一般都只是逢年过节才请来戏班搭台演出,于是,慢慢的“台”就成了戏的量词,演一出戏,就被人们说成唱一台戏。幺,在四川方言中有末了的意思,因此,幺台,也就是最后一场戏,意味着演出将结束。久之,就有人借这个意思来表示事情的结束。例如:“要下雨了,你赶快把事情做完,回家幺台算了。”“幺不倒台”也就是无法收场,无法结束的意思。如今,人们经常还用“幺台”来暗指一些贪官污吏坏事败露,最终下任卸职的情况。

“过潮是戏剧的一个术语,是传统戏剧舞台的一种调度手法。这一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动作来弥补戏剧舞台表演中涉及到长途跋涉、追逐、逃亡,以及较大的空间位置转移时不便表演的局限。于是,方言在吸收了“过潮这一戏剧术语后,就为其赋予了“耍花招、摆花样”的意思。现在这个词在口语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形式也很多样,有“走过潮、“过场多”、“走啥子过场嘛”、“没得过潮等等用法。。

5.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

川渝方言里也有很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的地方,比如重庆人以性格豪爽、耿直出名,于是在重庆方言中,就有很多类似“吃得亏,打得拢堆”、“不存在”这种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一说就很有豪气,很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再有一个影响了川渝方言的,就是重庆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火锅。重庆话中有不少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比如“内部油碟”这个说法。在吃火锅的时候为了减少辛辣食物对胃部的刺激,人们在吃火锅的同时往往会用一个加有麻油、味精、蒜泥等佐料的小碟子,作为油碟。而经常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比如会多一点麻油之类的。因此就有了“内部油碟”一说,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

二:语言中特定的语音或事物名称会促进某些习俗的形成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因此川渝之地的人常常会因为某些字的谐音,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现某些特有的忌讳词和吉利语,从而影响到一些独特的地方风俗。比如: 其一,“九碗、九斗碗、吃九碗”的习俗。“斗”,在四川方言中有“大”的意思。“九碗”是指筵席上的九碗主菜。一般在四川地区举行结婚或祝寿的宴席,席上的菜一般是九碗,不会是十碗,也不会是八碗。这是因为在川方言中“十”与“石”同音,只有牲畜类才“吃石碗”;而叫花子、乞丐来祝贺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多为八人一席,桌上八碗菜。因此,在四川某地区就把八碗席称为“叫花子席”,十碗为“猪狗席”。 其二,在四川方言中因为“舌”与“折”、“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都说成“猪招财”、“牛招财”。这种类似的避讳在四川射洪一带也有,在这一带的人们如果姓“佘(she)”都读做“梭(suo)”,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同样的,四川人也习惯将与“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总之就是避讳提到“佘”字。

其三,因为川方言独特语音的缘故,在四川给人送花也有讲究,比如在四川的三台、安县、武胜等地,探望病友是不会送“梅花”的。这是因为当地的人发音“h”、“f”不分,“花hua”读起来就好似“法fa”,这样一来“梅花”就成了“没法”了,寓意不好。同样的,“茉莉”花也一般不会送给经商的亲友,因为“茉莉”音同“没利”。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因方言语音而产生的一些忌讳。

四川方言范文第4篇

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2 学习地点(函授站) 铁岭 学生姓名 刘春迪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9.25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前言„„„„„„„„„„„„„„„„„„„„„„„„„„„„„„(3)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4)

(一)平翘舌不分„„„„„„„„„„„„„„„„„„„„„„„„(4)

(二)改换r声母„„„„„„„„„„„„„„„„„„„„„„„„(4)

(三)多加声母 n„„„„„„„„„„„„„„„„„„„„„„„„(5)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5)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5)

(一)以e代o的现象„„„„„„„„„„„„„„„„„„„„„„(6)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6)

(三)多加鼻韵母n g 的现象„„„„„„„„„„„„„„„„„„„(6)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7)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8)

(一)调值不到位„„„„„„„„„„„„„„„„„„„„„„„„(8)

(二)字调不一致„„„„„„„„„„„„„„„„„„„„„„„„(8)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摘要: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等艺术形式,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 :普通话 东北方言 语音特点

Abstract: The dialect of the offshoots of ancestral could on the border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who spoke mandarin, with modern chinese dialect other the general can understand it, in recent years the Northeast of dialect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pread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At the same time, the dialect, not putonghua "limited", has its own voice, straight in the u.k., to his wit and humor, and Zhao benshan, Gao xiumin, waiting for the performing artist Fan wei by the Northeast Errenzhuan, plays and movies for the work of art creation, the dialect with a new art and formed a "the Northeast dialect Hot".To exis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and in the vernacular of searching self-analysis, the trial with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contrast, from initial and final, the tone of the three main way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 speech and the northeast of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help. pertai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y of opposites dialect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s a "market", but it can never replace mandarin.The han nationality specific position. Keywords: Mandar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Phonological features 引言: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二)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ý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â)东北方言读闷热(yâ)、肥肉(rîu)东北方言读肥肉(yî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ã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三)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â)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â)、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üo)东北方言读同胞(pü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ü);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â)东北方言读机械(jiâ);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þ)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â)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þ)。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û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一)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

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î)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â)、抚摩(mï)东北方言读抚摩(mý)、乐山大佛(fï)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ã)。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û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xuã)”,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û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â)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ûâ)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ûâ)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û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三)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复韵母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东北方言读成püo;谋(mïu)东北方言读成máo;否(fǒu)东北方言读成fǎo。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û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温暖(nǎn);产卵(l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产卵(lǎn);挑衅(xìn)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û,读为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皮(büo)东北方言读剥皮(bý);胳臂(bei)东北方言读胳臂(bo);厉害(lì)东北方言读厉害(liâ);塑料(sù)东北方言读塑料(suî);干啥(ɡànshá)东北方言读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一)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二)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窃(piüo)东北方言读成剽窃(piáo);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辣(pō)东北方言读成泼辣(pþ);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围(fýn)东北方言读成氛围(fân);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ü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ü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þ)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ý);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þ)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ã);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东北方言读成开辟(pǐ)。

狭义上的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言的以上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汉语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汉语方言的划分是根据语音上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进行的,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尽管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吴、粤、湘、赣、闽方言区的人也有意识地学习东北方言、说东北方言,甚至把学说东北方言当成是一种时尚,但是,这场“东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北方言热”是媒体宣传、演员演绎、人们喜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语言统一。本文之前大篇幅阐述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就是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比较,揭示两者语言上的显著差异,来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一方面,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的,而东北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解放后,党和政府为适应全国的空前统一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而东北方言只是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下得到的短暂繁荣。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汉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年3月。 [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10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4]黄伯萧、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文英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四川方言范文第5篇

乌老二翻田坎→找黑打,汤圆儿下水→滚 太行山的夜游者→偷人生的, 沙漠开轮船→干咆,

老太婆坐拖拉机→钭死你, 桌子上摆夜壶→莫水平, 赖哈蟆穿奔奔裤→轻视忙哒, 肚子里怀娃儿→装纯, 老母猪绷内裤儿→装处

你妈带你去上班→看你妈卖批, 如来佛祖的雀儿→天棒, 老鹰扯隔登子→鸡儿吃多了, 牛圈门上挂秤砣→过份(粪) 麦子田里种豌豆→杂种, 厕所搭扑爬→离死不远… 茅师头长笋子----冲死(屎)棒 洋辣子赶场----活该

茅师坎上磕烧鸡----历史(沥屎) 爆鸡婆打摆子----又婆又颤 茅师坎上打电筒----找死(照屎) 茅师头划船----奋(粪)勇向前 赖疙宝翻门坎----显屁儿白 四川驴子学马叫----洋二盘

四川方言范文第6篇

一: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1. 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①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②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2. 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多、沟多、坎多,是川渝特有的地理环境。于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与沟沟坎坎有关的词语,例如:“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翻山”等方言词语。

再比如,由于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不少区域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江河、码头有关的语言,例如,重庆人将“弄虚作假”叫做“踩假水”;“事情没办成”叫做“事情水了”;“找错了人”叫做“找错码头”;“哪儿出现了问题”叫做“哪河水发了”等等,以上俗语皆因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 3. 历史原因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川渝民间,人们习惯将内裤俗称为:“裤”,这一叫法与古时农耕习作有关。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当时,此裤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但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因为此种便裤既省布,又不影响观瞻。尤其对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劳作。我国古代民间基本自己纺布织衣,由于工艺流程的原因,原色布要比有色布便宜许多,因此裁剪这种便裤时,为了节省,腰部都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由此便被称作“腰(yao)裤”。久而久之,“腰(yao)裤”读音变调为“窑(yao)裤”,成为现在仍在说的内裤俗称。 再比如,四川方言中“打牙祭”(指吃肉、开荤)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每月初

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关于此在一些文献中有曾有记载。例如,民国二十七年的《沪县志风俗》中有这么一段话:“肉食则不常御,寻常人家半月或十日食豚肉一次,谓之打牙祭(有雇佣者以废历每月初

二、十六行之)。每食必肉或间以其他肉类者(鸡、鸭、鱼类)绝少。”以及李劫人《大波》第三卷中的有关记录:“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让我们再打一次牙祭好娄。’自注:‘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

4. 地方戏剧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组很有生命力的词:“幺台”、“幺不倒台”、“过潮、“做过潮。这组词都带贬义,“幺台”有事情结束了,垮台、下台的意思。“过潮说的是,表面现象,花招、花样,故意做作的假样子。“做过潮的意思是,做表面现象,耍花招,摆花样,让人看其故意做作的假样子。不难看出这组词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幺台”本来是指戏剧的最后一幕。四川多将高筑的四方平地称为台。旧时在农村和乡镇,演戏都需要临时选择空地搭建表演用的戏台。而且,由于一般都只是逢年过节才请来戏班搭台演出,于是,慢慢的“台”就成了戏的量词,演一出戏,就被人们说成唱一台戏。幺,在四川方言中有末了的意思,因此,幺台,也就是最后一场戏,意味着演出将结束。久之,就有人借这个意思来表示事情的结束。例如:“要下雨了,你赶快把事情做完,回家幺台算了。”“幺不倒台”也就是无法收场,无法结束的意思。如今,人们经常还用“幺台”来暗指一些贪官污吏坏事败露,最终下任卸职的情况。

“过潮是戏剧的一个术语,是传统戏剧舞台的一种调度手法。这一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动作来弥补戏剧舞台表演中涉及到长途跋涉、追逐、逃亡,以及较大的空间位置转移时不便表演的局限。于是,方言在吸收了“过潮这一戏剧术语后,就为其赋予了“耍花招、摆花样”的意思。现在这个词在口语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形式也很多样,有“走过潮、“过场多”、“走啥子过场嘛”、“没得过潮等等用法。。

5.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

川渝方言里也有很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的地方,比如重庆人以性格豪爽、耿直出名,于是在重庆方言中,就有很多类似“吃得亏,打得拢堆”、“不存在”这种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一说就很有豪气,很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再有一个影响了川渝方言的,就是重庆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火锅。重庆话中有不少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比如“内部油碟”这个说法。在吃火锅的时候为了减少辛辣食物对胃部的刺激,人们在吃火锅的同时往往会用一个加有麻油、味精、蒜泥等佐料的小碟子,作为油碟。而经常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比如会多一点麻油之类的。因此就有了“内部油碟”一说,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

二:语言中特定的语音或事物名称会促进某些习俗的形成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因此川渝之地的人常常会因为某些字的谐音,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现某些特有的忌讳词和吉利语,从而影响到一些独特的地方风俗。比如: 其一,“九碗、九斗碗、吃九碗”的习俗。“斗”,在四川方言中有“大”的意思。“九碗”是指筵席上的九碗主菜。一般在四川地区举行结婚或祝寿的宴席,席上的菜一般是九碗,不会是十碗,也不会是八碗。这是因为在川方言中“十”与“石”同音,只有牲畜类才“吃石碗”;而叫花子、乞丐来祝贺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多为八人一席,桌上八碗菜。因此,在四川某地区就把八碗席称为“叫花子席”,十碗为“猪狗席”。 其二,在四川方言中因为“舌”与“折”、“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都说成“猪招财”、“牛招财”。这种类似的避讳在四川射洪一带也有,在这一带的人们如果姓“佘(she)”都读做“梭(suo)”,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同样的,四川人也习惯将与“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总之就是避讳提到“佘”字。

其三,因为川方言独特语音的缘故,在四川给人送花也有讲究,比如在四川的三台、安县、武胜等地,探望病友是不会送“梅花”的。这是因为当地的人发音“h”、“f”不分,“花hua”读起来就好似“法fa”,这样一来“梅花”就成了“没法”了,寓意不好。同样的,“茉莉”花也一般不会送给经商的亲友,因为“茉莉”音同“没利”。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因方言语音而产生的一些忌讳。

上一篇:誓词结婚范文下一篇:深户办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