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3

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假如两者分开,只探究其一,另一者肯定都是无法更好的延续的。所有人之所以把旅游当做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原因就是为了去感受城市里无法感受到的一切人文和环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路程,大多数人们不再讨论着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文化。文化大大影响着人们精神文明,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一个成年人如果决定去旅游,会从多方面的因素去考虑,比如,资金是否足够充裕、假期是否足够空余、旅游景点是否喜欢,现在的人们收入大幅度提升,所以景点是否有特色,对于游客来说非常重要,往往起到决定性因素,大部分的游客已经不局限于物质方面的需求了,更在意的是精神文化层面,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文化经济的建设。单从文化经济的方向说,文化是无影无形的,是我们精神层面的,良好的文化建设,可以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在这样的景点,和每一个游客交谈中,我们都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气息,更能让各个地方的特色融入进来,丰富大家的阅历,不仅游客受益匪浅,景点又得到更多的推广,经济利益得到提升,传统文化也继续传承。从时间方面来说呢,整个历史文化的形成是悠久的,是以前时代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但是伴随着经济飞速的脚步,人们审美的不断演变,只有顺应着才不会被遗忘。人们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风景才选择的旅游,各个地方的文化不同,产物不同,文化资源也各式各样,这才保证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文化旅游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建议

首先,我们的思想必须要创新,对于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历程来说,势必要走出传统,找到新的突破口,跟随这时代变迁,考虑整个市场的竞争,考虑到各种旅游资源的特色,明确发展的规划。响应新政策,利用各种行政方法,满足对整个市场的调控,发展整个旅游市场,开展更多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激发出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特色。其次,一定得强抓设备建设,国家也必须给予扶持地区更大的帮助,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各项设施中,进一步的打造更卫生更优越的环境,以确保更优质的景区功能,这才是区域文化旅游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地球旅游规划和发展,则需要和本地居名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引导,让其知道旅游文化经济的重大意义,提升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能自主的全力配合。再次,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的更多特色,实现多元化,其发展主要是取决于该区域的自然风光,要合理利用民族的文化气息,开发出别具一格的产品,加强人文方面的建设,增加文化底蕴,使自然旅游更具魅力。不断地挖掘民族文化,让其通过旅游产品作为载体,展示到大家面前,不仅实现了自身特色,业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最后,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跟发达地区互补,实现跨地区的旅游经济体系,客源分享,等良好的条件。文化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展相当迅速,和当地各产业链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地方政府部门更应该大力打造该产业,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这条路上不断壮大,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展格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了确保其发展势头继续保持,业内人员需要考虑其经济层面的同时,更加深入的挖掘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以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从而为之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要明确认识到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共生共灭关系,从而确保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经济也能够得到显著地提升,最终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摘要:当前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我国各个经济领域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何将这些璀璨的文化更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当下业内工作人员及学者需要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本文从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关系入手,对文化旅游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建议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经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伟民,袁外.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95-100.

[2] 王苗,王诺斯.国内外海洋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7-11.

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 档案编研与档案文化建设的不同

(一) 档案编研的涵义和性质。档案信息是人类在生产和实践中积累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献资料, 它以档案的某种形式向后人提供一些历史传承文化的可利用资源。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众多环节的最后一环, 是档案发挥其提供利用的职能和主动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合汇编, 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最大限度的需求。

档案编研的主体是档案工作人员, 客体是馆藏档案, 档案编研指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以馆藏档案为基础开展的一系列的收集、整合、编写档案史料、现行机关文件、档案文摘、参考资料等的编辑和研究工作。

(二) 档案文化建设的涵义和性质。档案文化建设是出现在文本档案进行电子文件的方式进行登记备份之后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利用档案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优势, 充分挖掘文本档案馆藏, 站在档案工作的角度, 重新整理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创建以档案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体系。档案文化建设是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之后的的一种全新模式, 用文化属性和要求来规范档案工作, 用档案的形式阐述文化;用文化成果来决定工作成效, 从档案的视角来解读文化;用文化创新推动档案文化的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指导和部署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 必须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记录性、记忆性和原生性的特征。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不仅要有效地利用档案工作人员的力量, 还要有效的借助馆外的力量,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领域, 档案文化建设是充分将文化元素融入于每个档案工作的环节中, 以便将传统的文本档案中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出来。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为了能更好地钻研文本档案和开展档案工作所蕴藏的文化现象, 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让社会各阶层了解档案文化, 重视档案工作, 理解和支持档案文化建设。

二、 档案编研与档案文化建设的关系

档案编研与档案文化建设虽然在内涵与性质方面都不尽相同, 但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 政府一直号召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档案编研是保存珍贵史料的一种重要重要方式, 档案编研文献是组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文化进步珍贵的历史参考资料。无论是进行多大规模的科学研究都需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 只有具备了各种充足的历史文献科学研究才能顺利地快速进行。社会在不断发展中, 留下的档案文献也越来越多, 查阅起来很受限制, 但将众多的档案资料按特定专题进行分类, 加以整理编研, 查阅起来会很便捷, 可以有效提高文献的使用, 方便科研成果尽早完成。大量的史料文献使古代的科技得以流传, 我们能正确地认知科学技术的历史进展痕迹, 从而发展创新。档案编研工作是保护、传播档案资料的重要举措。

档案文献资料大多是孤本, 只能使用原件, 非常容易造成原件损坏, 影响档案的保存时间。方便档案史料的提供利用, 减少对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和磨损, 从而延长文本档案的寿命, 让档案资料能够长久保存, 也是档案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 对档案文献资料进行整合汇编, 可以使很多重要尤其是孤本档案文献资料得以复制和流传, 既能方便使用者查找利用, 还能延长档案的保存时间。对档案文献进行整合汇编是积累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档案资源是历史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以往的档案编研工作向需求者提供可利用文献的方式是登门查阅, 在这种形式下, 利用者要使用翻阅档案文献就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如果要用的文献案卷繁多或是文献内容太多, 在使用者寻找查阅时很不方便, 利用者在经受了往返奔波之苦后还要进行大海捞针, 费时费力, 成效还低, 这些弊端严重影响文献的使用和科研的有效开展。改革之后的档案编研工作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弊端, 既能打破以往文献查询困难、不便的局面, 免除奔波之苦, 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要求。经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汇编之后的档案编研的成果不但可以丰富馆藏资源, 还能为档案需求者提供更多更加全面更清晰的信息。档案工作者将整合汇编后的档案参考资料和史志信息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档案按照特定专题分类进行集中系统化地管理, 既方便了实践工作者的翻阅, 也为历史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史料, 既梳理了历史发展脉络, 继承历史文化, 又推进了现代文化建设、弘扬时代精神, 还能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自身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让社会各阶层理解档案工作, 重视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 共同推动档案文化建设, 可以说档案编研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档案编研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 转变档案建设思路, 打造地方特色档案文化, 推进档案精品文化建设, 为发展档案文化提供思想基础。充分发挥档案部门文化宣传作用。档案是凝聚文化, 记录历史, 传承文明, 展望未来的百科全书, 记录了着优秀的社会文化。所以, 要明确用优秀的文化来引领档案编研工作的思想方针。

以往档案部门开展宣传地域文化活动, 大多是宣传和文化部门相关联的, 档案部门只是负责向有关人员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料, 只起到了幕后或台下工作的作用, 所以档案部门在推介地域文化时要将自己从配角转变主导者, 从幕后走到台上去, 提高宣传地域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部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不能只是满足于在幕后工作, 要自觉地向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中迈进。将工作模式由幕后和台下向前沿转变, 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作为, 在做好整合档案资料工作的同时, 还要紧紧围绕档案编研工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功能这一中心, 服务大局, 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职能优势, 树立良好的服务社会的形象让大家认知档案, 进而提升对档案的有效利用率。让人们通过了解档案文化载体, 了解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 着力提高硬件的建设水平和信息建设水平, 为档案编研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奠定发展基石。进入21世纪后, 很多地方开始响应国家修改的档案建筑技术标准和档案馆等级考核对馆库面积的要求的号召, 以高规格、高标准为基石, 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方向, 以时代发展需要为目标, 按高档次、现代化的标准规划建设, 落实加大对档案库房建设的经济投人, 打造高端的档案建设平台, 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也为保存历史文化、展现地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打造一个完善的发展平台。

过去的档案工作主要是保存文书档案, 一些具有重大价值且专业性、机密性较强的档案则由相关部门自己保存,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和档案编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也给档案资源的查阅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对文本档案的存放地点和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安全隐患, 良好的硬件基础和庞大的电子数据库的存在, 可以降低这种隐患。完善的硬件基础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在整合文本档案时, 还要增强对实物档案、照片档案、音频档案、视频档案等介质档案的收集管理力度, 扩充、丰富和完善馆藏资源, 为档案编研工作者和档案文献使用者提供更加充足完善的资料。

(三)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为保证。用档案文化精品发展档案文化, 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文本层面上, 还需具有超前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意识, 打造树立档案文化品牌, 显现档案特色, 增强档案的影响力。在编研工作内容中, 更需精益求精, 深入挖掘, 汇集资源, 提升内涵,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增强档案编研成果的知识等特色含量。在编研档案时, 人们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行为活动, 创造本身包括发明创造和在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迈步向前, 因此, 档案编研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要以社会发展和民众的要求作为核心, 立足当下, 突显当地特色, 提高打造档案精品文化的意识, 提高档案编研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档案文化建设与一般的档案陈列展和编研工作不同, 仅依靠档案部门自身的力量来构建档案文化精髓是远远不够的, 会在收集资料、开发人才、创作效率以及作品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 因此, 需要档案工作者创新观念和开发新模式。在开展档案文化建设的工作中要积极与其他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 在其他部门开展文化建设时主动参与, 在推进档案文化精品建设活动中邀请其他相关的文化部门和专业人士参与指导, 相互借鉴, 联合开发, 成果共享, 共同推进档案精品文化建设。发展档案文化建设还要借助来自社会文化团体的力量, 充分挖掘地方上的文化研究学者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各项专业技能和包含的地方文化, 丰富档案资源, 利用档案文化创新开发的团队优势, 发展档案文化精品。

摘要:本文对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建设这两个相对的概念从其涵义和性质入手进行辩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档案服务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问题, 希望能为服务于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在实践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档案编研,档案文化建设,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晓屏.档案编研为档案文化建设服务之探析[J].山东档案.2013 (01) .

[2] 李晓英.增强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3 (08) .

[3] 李志明.档案编研工作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4) .

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对教育生态场域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解读常隐含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假设。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关于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317份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方法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态势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受到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个维度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非正式组织会议、项目研讨会议和线上平台的交叉分配采用,科研就业和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聚合探讨,以及团队研讨与导师监约机制的嬗变是影响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充要条件。

关键词:研究生培育;师生关系;共生态势

在研究生培育的現代化进程中,教育场域的民主化、人性化日益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师生关系的良性构建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提出了师生关系的共生对等原则。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同时也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介质在教育领域中深刻折射与反映所形成的一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导师和研究生双向对话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打破以导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阶层式关系,进而产生师生间多向互动的交流渠道[1]。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师生关系能否保持均衡配合、有序关联,已成为良善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研究综述

从研究进展来看,学术界对师生关系问题已经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索,其中郭友兵从黑格尔的“主奴关

系”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指出师生关系的本质为不对称的共生关系,面临着权力严重不对称的异化困境,需要从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伦理层面加以克服和解决[2];李全喜借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科研过程、科研本质和导师关系的相异化是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逻辑机理所在[3];龙宝新强调,构建师生协同共生体是破解文科研究生日常学术指导中存在薄弱链环的有效途径[4];陈万明、李玉倩则从角色获得、角色扮演和角色习惯三个阶段,提出导师和研究生本质上在人际关系交流中属于互惠互利的权利交换共同体,而师生关系则是以教育活动为基础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互惠式关系[5]。

文章选择我国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在读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鉴于调查内容的敏感性以及保护被调查者隐私的要求,问卷调查采用一对一形式完成。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要求,以及匡正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及自我实现能力。因而,在师生关系这一特殊的教育场域中,学术共生单

元、科研共生环境以及人文共生模式三种共生理论维度就成为研究师生关系的重要论证依据。为此,文章从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三个方面探究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良性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共生态势是生物联合体共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一种协同关系[6],而交往理性中蕴含的共生原则应当是启蒙运动的本质核心[7]。要研究并探讨师生关系的共生态势及其影响机理,从根本上说,首先需要讨论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生命体的角色安排。“要素主义者”巴格莱就提出要把教育权威重新归还给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由此开辟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心式”师生关系价值取向[8]。另外,赫尔巴特也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决定着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是知识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者,而学生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师的“权威”下学习教科书的理论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9]。但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中心式”师生关系存在失衡的风险,而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理应属于平等的对话主体,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彼此间的经验知识、观念差异以及思维立场等情境基础之上,形成“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对话和理解应成为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正如马丁·布伯所说:“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与你’关系的表现形式。”[10]但在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是多样、复杂与动态的,无论是“中心式”的师生关系范式还是“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都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师生双方“重心”和“角色”的偏离,都无法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多角色交互叠加效应”[11]。按照共生理论观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是主次、中心和边缘、抽象平衡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是在吸收两种不同属性的师生关系,即“中心式”师生关系与“平衡式”师生关系的合理性基础上共筑相处、相伴、相依,互相成就共生新质的共长状态。

据此,文章分别从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三个具体维度对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研究假设。

(一)合作意愿方面

要让信息要素、科研要素的互动处于最佳状态,其重要的联结介质在于交流。根据共生理论的观点,共生本质上属于一种共赢关系,它关注共性与个性、异质性与共同性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的个性化产出可以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交流手段来实现,而师生间的共性沉淀则离不开传统的交流渠道,即非正式组织会议和项目研讨会议,故交流方式将显著正向影响师生关系。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研究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坚持学术诚信、科研至上是研究生这一共生单元的应有之义,关注就业问题则是其立足基础,导师和研究生对科研和就业问题的研讨无疑将推动双方间合作意愿达到顶峰。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1:师生间交流方式、研讨内容、交流频率等合作意愿会影响双方共生态势的演变,高交互性信息共享模式有助于师生间合作意愿的强化,进而促进双方共生态势的良性发展。

(二)研究氛围方面

在研究生日常科研实践中,团队关系的建立、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等涉及师生间研究氛围的要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线索,团队关系为个体提供了影响其情绪的信息,进而影响之后的科研绩效[12],而正向的团队关系对培养师生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对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影响师生间研究氛围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从共生层面来说属于一种协同依存、共同推进的“竞合”共生关系,因此只有当研究生这一共生单元的科研素质借助一些外部正向共生环境的作用,如科研团队的融合、师资力量的储备以及奖助政策的激励等得到提升时,双方间并驾齐驱、互助共进的学术研究氛围才能得以构建。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2:师生间的团队关系、科研条件、专业素养等研究氛围会影响双方共生态势的发展演变。良好的科研条件、融洽的团队关系、较高的专业素养有助于师生间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进而促进师生间共生态势的向上发展。

(三)适应程度方面

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关系的最高级形态,师生双方在该模式下能够实现协调互促式发展,产生惠及各共生单元的新能量与双向性的信息资源,且这些要素可以实现两者间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提升整个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导师区别于研究生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前者系统化、多元化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导师以其专业性的知识和方法为师生教育活动提供经验上的指导与规划,在教育场域内拥有着话语决策权;另一方面,导师还能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内参渠道建立起隐性的社会关系网,使多数资源被导师所掌控,这样势必影响共生关系中师生间协同并进、互促共赢的生态要求。为此,需要构建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通过制度治理与规则治理强化导师正向教育价值取向。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3:师生间的话语权力、监督机制、生涯规划等共生环境因素会影响双方关系共生态势的发展演变。平等的话语体系、完善的监督机制、良性的生涯规划等有助于师生间适应程度的增强,进而促进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向善发展。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章数据来源于西部地区5所高校在读研究生关于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在读研究生群体中,男性研究生和女性研究生占比为49.21%和50.79%;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占比分别为58.62%、28.45%和

12.93%。另外,文科专业研究生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占比最高,达到了82.76%,而理工科、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占比总额仅为17.24%。最终获得问卷350份,剔除无效的样本数量,获得实际有效样本317份,问卷回收率为90.6%。文章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因变量(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都大于两个水平等级,因此选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各自变量与所对应的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设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个多元有序因变量分别为ya、yb、yc,且ya、yb、yc均分为k个等级:1,2,……,k;那么各多元有序因变量所取等级r的概率πr=p(ya、yb、

yc=r|x),pr=p(ya、yb、yc≤r|x),r=1,2,……,k,且满足公式(1)。

如果将k个等级分为两大类,分别为{1,2,……,h}和{h+1,h+2,……,k},其中h=1,2,……,k-1,如此,可对多元有序因变量按照两分类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需拟合k-1个两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如公式(2)所示。

其中,Lh为第h个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xi(x1,x2,……,xq)为自变量向量,q为自变量个数,αh是截距项参数,βi

是偏回归系数。文章将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分别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并将其设为解释变量,其取值ya=yb=yc=1,2,3,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解释变量及其相关参数均可套用上述方程模型。因此,文章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建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关键因素。

(二)变量测量与描述统计

1.被解释变量

文章的被解释变量为师生关系。文章通過邀请西部地区5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对“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师生间关系调查问卷”做出评价来解读师生关系状况,并对被解释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的形式,1表示“师生关系非常好”,5表示“师生关系非常不好”。整体上师生关系的均值为2.58,处于上游水平。由表1可见。

2.解释变量

合作意愿。合作交流意愿情况可以分解为交流方式、交流次数以及研讨内容三个微观维度变量。由表1可计算出合作交流意愿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2.77,表明师生间合作意愿较高,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747,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研究氛围。研究氛围情况应从师生双方的角度出发,对导师而言,应在不违背共生原则导向性的要求下通过团队关系的构建来进行评估;对研究生而言,则可以凭借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和对科研条件的满意度来进行考量。由表1可计算出研究氛围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2.15,表明师生间研究氛围普遍较好,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505,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适应程度。师生双方在适应程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导师失范行为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是否健全、对研究生未来生涯规划是否到位以及师生间话语权力是否真实存在这三个层面。由表1可计算出适应程度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1.98,表明师生间适应程度处于中高水平层级,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057,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3.信度检验

文章利用SPSS 23.0软件得到该调查问卷的Cron-

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848,高于0.8,因此认为该问卷的内在信度十分理想,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师生关系的情况。

4.结构效度检验

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检验结构效度,在调查问卷数据经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后,得出KMO值为0.817,

大于0.8,Sig的值为0.000<0.05,证明问卷具有非常高的内容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问卷可以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文章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分析方法,从共生理论衍生出来的三个维度(合作意愿即学

术共生单元、研究氛围即科研共生环境、适应程度即人文共生模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机理进行数据分析(见表

2)。结果表明:首先,交流方式、研讨内容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就交流方式而言,若对非正式组织会议和线上网络平台这两种交流方式的开展把控越到位,则师生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意愿就越强烈;就研讨内容而言,若导师和研究生关于学术科研和就业问题这两方面探讨得越多,则师生间达成合作交流的意愿就越强烈。交流次数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合作交流的意愿产生任何显著影响。其次,研究生专业素养的高低、团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一方面,若研究生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越高,那么与导师进行科研学习的氛围就越强烈;另一方面,导师若在遵从共生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种支持性的团队关系,进而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师生间研究氛围就越浓厚。而研究生对科研条件的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学习研究氛围产生任何显著影响。最后,导师监督与制约机制变量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对导师职权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制越健全,则师生间适应程度就越好。导师是否对所带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师生间话语权力是否真实存在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适应程度产生任何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共生理论对于师生关系影响机理的论述充分融合吸收了“中心式”师生关系与“平衡式”师生关系范式中关于对双方关系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具体因子。综上所述,共生理论认为师生关系主要受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类变量的影响,并通过深入分析,得出了师生交流过程中非正式组织会议和线上网络方式的运用、学术科研和就业问题的探讨、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团队关系的构建以及导师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健全等关键性因子与师生关系呈高度正相关。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导师这一共生单元由于具备十分雄厚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因而在师生日常的科研探讨过程中占领着制高点,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厘清双方关系主体间的本质属性[13],尽可能消除学术信息的显性和隐性壁垒,保持学术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导师利用更加人性化、感性化的交流渠道与研究生进行学术和就业问题的沟通,让研究生敞开心扉,敢于突破创新,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学术水平。第二,经过学术界反复检验的团队关系不应被摒弃,需要继续发挥其在学术业态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师生间“竞合”相依、取长补短的学术精神,提升双方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灵活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分享。第三,导师这一共生单元的角色定位不应被过分理想化,一系列被大众媒体和社会舆论所热议的导师失职、失德等问题给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整合的过程,需要构建来自共生场域下的制度逻辑与协调机制,对导师存在的失职行为从制度、规则等各个维度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与约束,服务于当前制度治理与情感治理在治理场域中相结合的治理要求,打造师生间“理性情感共同体”,彰显共生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士发,李春晓.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5(1):29.

[2]  郭友兵.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6(2):10.

[3]  李全喜.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3(12):64.

[4]  龙宝新.师生协同共生体:文科研究生日常指导的科学范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11):1.

[5]  陈万明,李玉倩.不当督导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绩效的影响:师生关系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3

(5):30.

[6]  DOUGLS A E. Symbiotic Interac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

[7]  WONG D. Foucault Contra Habermas Enlightment,Power, and Critique[J].Philosophy Today,2005,49(1):60.

[8]  威廉·錢德勒·巴格莱.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与《教育与新人》选读[M]//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44.

[9]  HERBART  J  F.赫尔巴特文集[M].李其龙,郭官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4.

[10]  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5:118.

[11]  艾诗根.走出轮回:共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J].教育科学,2017,33(5):57.

[12]  张征,闫春.团队学习氛围对员工积极情绪和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影响: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J].预测,2020,39(2):27.

[13]  覃幼莲.权势与等同关系下师生话语主体间性的内 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31.

■ 编辑∕陈晶

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旅行社为例,从负面口碑的角度出发,探讨负面口碑与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传统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差异性,提出降低其不利影响的对策,希望能有助于旅行社企业关注负面口碑的防治和弥补,以便更好的运用口碑营销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负面口碑;品牌转换;旅行社

一、引言

随着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口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口碑进行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青睐。在正面口碑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负面的口碑传播也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对产品产生不满的顾客中有4% 会对企业进行投诉,而80% 的不满意顾客会对周围的人谈起自己的不愉快经历。因此,探索负面口碑对于消费者的影响特别是品牌转换行为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我国旅游市场发育和产业组织化程度都有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其他产业,我国旅游业品牌意识的觉醒晚,品牌建设方面与市场的要求、人们的期待都相距甚远。本文以旅行社为例,从负面口碑的角度出发,探讨负面口碑与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传统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差异性,提出降低其不利影响的对策,及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网络负面口碑的进一步恶化导致消费者寻求品牌转换,希望能有助于旅行社企业从更深一层理解留住顾客和强化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性,关注负面口碑的防治和弥补,以便更好的运用口碑营销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负面口碑对于消费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正面口碑对于消费者的影响(Bone1992; Mizerski 1982)。负面口碑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导致消费者的品牌转换行为,其不但会损害公司的利润,也会使得顾客忠诚度降低(Rust 和Zahorik,1993;Money,2004)。此外,(Florian v.Wangenheim,2005)研究了顾客品牌转换后的负面口碑的影响因素,认为产品参与程度、顾客的市场行家特质、对于新的供应商的感知满意、转换供应商的原因等等都可能影响到顾客在品牌转换后的负面口碑传播。

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负面口碑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以旅行社负面口碑信息强度、

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以及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关系强度为影响负面口碑效果之因素,来探究其对于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影响。以旅行社负面口碑为自变量,研究负面口碑对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影响。以转换成本为调节变量,研究其是否在其中起调节作用。基于旅行社负面口碑信息对顾客行为的影响力,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当信息发送者传播的负面口碑信息越强烈时,发送者专业程度越高时,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强度越强时,负面口碑信息对顾客在品牌转换行为上的影响越大;负面口碑影响因素与负面口碑对顾客品牌转换行为上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受到转换成本的高低而改变;当转换成本越高时,顾客所受到的影响与负面口碑信息强度之间的关系越弱;与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之间的关系越弱;与关系强度之间的关系越弱。

三、研究方法

(一)变量测度

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旅行社负面口碑的所有题项。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出测量负面口碑信息强度、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关系强度和转换成本的所有题项。

(二)数据收集

笔者于2011年7-9月,面向浙江六家知名旅行社的各种旅行社团和通过网络,发放问卷335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对传统口碑进行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对网络口碑进行的调查问卷回收119份。

四、分析与检验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说、变量的测量尺度,以及考虑到数据统计工具的适用性,本研究将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为分析研究的工具,对回收数据进行以下统计分析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 、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笔者在问卷回收后经基本情况数据分析发现,本次调查样本具有年龄、学历、月收入水平、职业分布各异等特点,总的来说样本分布比较广泛,因此使研究结果可以避免由于样本构成过于单一造成的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使得研究结果具有更普遍的应用意义。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1.负面口碑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并对各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通过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检视各因子所包含的因子负荷量大于0.5的问项来确定因子和问项的关联度。经分析可以判断,本文所提出的负面口碑所包含的几个变量均可以操作化为单一的测量变量,且每一个变量均是相互区别,即负面口碑测量的效度是符合研究要求的。

在效度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5Alpha来检验各因子的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的信度值均大于0.7,表明本文所采用的负面口碑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水准,问卷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在提取因子前,首先对样本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经分析KMo值为0.705>0.7,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球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适合进行统计分析。

3.转换成本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KMO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结果显示KMO值为0.723>0.7,巴特利球体检验的梦统计值的显著性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相关分析

从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传统口碑组和网络口碑组中,负面口碑的三个影响因子:负面口碑信息强度、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和关系强度在0.01和0.05的显著水平上均对顾客品牌转换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之前的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证明负面口碑信息强度越强、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越高,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强度越密切,负面口碑信息对消费者在品牌转换行为上的影响越大。对于上述变量与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来说明。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有必要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更深入的探究各变量间的关系。本文分别以负面口碑信息强度、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关系强度为自变量,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为因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

四、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文验证了旅行社负面口碑信息强度对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正向影响,且网络环境下的影响程度大于传统环境;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对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正向影响,且网络环境下的影响程度高于传统环境。

当负面口碑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关系强度越强,信息发送者的负面口碑信息对顾客在品牌转换行为上的影响越大。而在网络环境下,关系强度

对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同时,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消费者在负面口碑信息强度、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关系强度和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上有显著差异。

综合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传统环境下,影响旅行社顾客品牌转换行为的因素中,关系强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和负面口碑信息强度;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不太显著。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负面口碑信息强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信息发送者专业程度;转换成本的调节作用相对显著。

(二)对策

本文就研究结论并结合旅行社产品的特点,提出几点建议:

1.旅行社企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口碑信息的影响力,建立积极的危机处理系统来抑制负面口碑的扩散。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的负面口碑信息强度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传统环境下。传统环境下,由于社会公众缺少直接表达意见的途径,媒体的作用显得异常突出,而小道消息的传播也受到条件的限制,无论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都非常有限。然而,现在消费者可以透过网络更直接、更方便的方式得知产品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些散布于现实和网络中的负面口碑会极大的损害旅行社企业形象,降低企业的顾客忠诚度,减少其潜在顾客。所以业界应该重视“口碑舆论”,并有效的投入企业资源,建立出一套管理官方网站讨论区以及其他外部网络讨论区的策略或机制,有效利用网络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口碑营销,帮助企业打造良好的形象。

2.旅行社企业应区别对待传统环境和网络环境下负面口碑的影响力并制定适应的营销策略。比较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传统环境下关系强度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影响力最大,而网络环境下则是负面口碑信息强度对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影响力最大。因而,针对传统环境旅行社企业的营销宣传应侧重于依靠媒体和“意见领袖”;而网络环境下,旅行社企业应积极引导网络口碑的信息分布,主动关注网络上对自己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评论,积极引导消费者多在一些可信度高的平台上发布积极的消费评论,从而减弱负面口碑的信息强度。

3.把转换成本与消费者特征作为旅行社企业的营销策略之一。旅行社可以设置会员制度,不仅能有效的管理客户资料并留住客户,也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转换成本以降低消费者受到负面口碑的影响而发生品牌转换行为。无论是现有顾客还是潜在顾客都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建立完备的奖励和顾客维护体系,并挖掘和识别“具有较高专业程度意见领袖”,最终形成传播正面口碑的潜在顾客群。此外,不同的消费者特征,对负面口碑的各个变量的依赖程度和发生品牌转换行为的可能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Blackwell,RogerD.,Miniard,PaulW.andEngle,JamesF.,ConsumerBehavior,gthedition,NewJersey:HareourtCollegePublishers,2001

[2]Hovland,C.1.,Janis,1.L.&Kelley,H.H.:CornmunieationandPersuasion[M].NewHaven:leUniversityPress,1953:6一6

[3]金立印.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7,22(2):36一43

[4]黎小林.负面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网[J].科技经济市场,2007,11(4):268一269

[5]伍柳,龚振.消费者转换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业研究,2005,一6:148一151

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正常的审计关系是审计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而现行独立审计中审计委托人身份模糊甚至发生了变异,注册会计师处于依从的地位,严重影响了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审计关系进行优化,重新设计审计委托权。本文从为,由证监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模式较为可行。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来可采用公司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模式。

关键词:审计委托人 独立性 委托方式

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在上市公司(被审计人)、注册会计师(审计人)、股东(审计委托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审计关系。是审计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审计关系的不清晰以及审计关系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的发生与会计师接受被审计委托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审计委托人制度进行改进。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国外在独立审计委托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审计委员会来充当审计委托人,行使审计委托权方面。如DeFond&Jiambalvo(1991)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成立能降低公司高估盈余的可能性;Dechowet aL(1996)发现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发生财务欺诈;Mcmullen(1996b)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能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同时,市场对这一可信度的提高做出了正面反应;Beasley等(2001)也发现存在财务欺诈的公司其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较低。另一些学者针对建立审计委员会产生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Sommer(1991)认为还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履行了其应尽职责;Kalbers&Fogarty(1993,1998)、Cohen等(1999)认为审计委员会只具有形式上的管理,并没有充分的实质性效果;Arieh Goldman andBenzionBarlev(1974)还提出了一个较极端的解决审计师与企业契约关系的方案:切断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师之间的雇佣关系,使审计师受雇于公众,这个方案剥夺了管理当局的主要力量源泉——确定聘用审计师的条件,这样就把审计委托的基础建立在胜任能力方面了。

(二)国内文献萧英达(1991)认为由公司管理部门委托外部的审计师来审计公司管理部门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师要保持独立性很难,解决的办法是严格区分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制定法律禁止由被审计公司管理部门充当委托人,规定必须由董事会充当审计委托人,行使审计委托权;余玉苗(2000)通过分析公司治理模式由“股东中心主义”、“董事中心主义”到“经理中心主义”的变化过程。指出在“经理中心主义”模式下,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成了审计人的衣食父母,会计师事务所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之共谋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因此必须设法改变上市公司审计关系失衡的状况,引入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制度,由审计委员会充当审计委托人,让审计委员会行使外部审计委托权;祝立宏、苏芝(2009)认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分散等原因,审计终极委托人行使审计委托权已经变得不现实了,因此审计代理委托人就有产生的必要,而现存的审计委托权设计不当,则是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由监事会作为代位审计委托人或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审计委托人的建议;蒋尧明、郑佳军(2005)分析了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新的审计委托模式方案,认为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以其高效性和易操作性成为目前可行的改革方案;刘明辉,张宜霞(2002)则认为审计师要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单纯依靠市场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是不够的、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干预,通过对审计委托模式的干预促成良好的审计关系模式,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问题的产生 自Coase(1937)《企业的性质》问世以来,A1chian和Demse【8(1971)等人--相继提出了关于组织契约的一系列理论,这是代理理论的起源。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其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代理人则通过代理行为获取一定的报酬。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而又很难监控经营者的活动,因而引发了代理问题,并产生了委托外部独立的第TY作为股东代理人对管理当局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而经营者为了避免股东委托人出于合理的预期而对其报酬进行逆向调整也会主动要求独立的第三方对其财务报告进行确认,按照代理理论的观点,审计已不再是财产所有者的单方需要,而已经成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共同需求。通常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能起到对会计信息的评价和真实性认定的功能,然而,注册会计师同样是“经济人”,自身面临着各种利益冲突,发现侵害行为并进行揭露需要进行利益的权衡。因此,有必要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与激励以确保审计质量,发挥这一功能的机构通常是审计委托权行使人。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实际上就是在上市公司中究竟谁有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情况进行审计的权力。由于审计是应公司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所服务的并不是抽象的公司整体,而是公司内部需要审计监督功能的特定主体,即公司股东。因此真正的委托人应该是公司股东。英国以及英联邦各国的公司法一直要求由股东大会聘任注册会计师,也体现了这一点。现代企业的所有权越来越分散,并且不断地流动着,致使股东委托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这样管理公司的真正权力就掌握在作为受托方的经理层手里。对于公司的经营内幕,真正的经营业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经理层和投资人之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样的公司制度,己颠倒了委托人(所有者)和受托人(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对传统的代理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源地,企业的受托经济责任范围扩大,审计信息的需求者呈多元化状态,注册会计师要维护的不仅是股东即所有者的利益,还要兼顾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等利害关系人的需要,理论上他们都可以作为审计委托人,而由所有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来共同委托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审计委托人身份模糊,而且力量被分散和稀释。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来看,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形成了第一委托代理关系,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则构成了第二委托代理关系。可见,审计人和被审计人共同处于代理人的位置,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利益冲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存在着共同利益因而容易产生共谋。从作为民事合同之审计业务约定书来看,由于公司法仅要求公司聘请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约定书上签字的是公司,对会计师的聘任或解聘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司管理层,尽管从法定审计的目的上看他们本来是会计师进行审计监督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具有合一的倾向,审计的“实际委托人”虚位,破坏了审计中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

(二)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问题带来的危害 由于独立审计委托权的行使人发生了改变,导致独立审计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破坏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质量:使得注册会计师难以行使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权,甚至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理想的独立审计关系是审计独立性的基本保证,也是审计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在众多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中,审计关系人问题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以及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审计人在权衡利益得失后往往会违背职业道德和执业准则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一点就是要保证经济上的独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就是客户,我国目前对审计收费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制度,只是实行政府指导价,会计师的审计收费标准由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另外,审计行业客观上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能否竞争到较多的客户,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据2007年证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有73家,数量较多,而在美、英、日、德等一些证券市场发达国家,上市公司审计业务都是由极少数几家巨型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当前。我国审计市场存在众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控制投自律机制不健全的事务所,这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往往违反市场规则,支付佣金,低价揽客,有的甚至为了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置客户的信用度不顾,冒险承揽业务。一旦被审计单位财务出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因害怕失去客户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因此,在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系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破坏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仅直接降低了审计价值,也给投资者的权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乃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作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会计信息是否可信?如果会计信息是虚假的,对报表的使用者会产生误导的后果,从而导致其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他们是审计产品的真正需求者,对审计质量往往会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然而,上市公司对高质量的审计产品没有自发的需求,而是基于政府管制或法律管制的需要,审计质量的高低对于现实中集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于—体的公司管理层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他们更多地关注审计结论的理想化,如果可能购买审计意见,甚至可以高价求审,对于注册会计师为提高审计质量而采取的行动往往不予积极配合。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往往意味着高投入,特别是人力成本的投入,然而由于审计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没有实际的需求,使得注册会计师与其在费用方面的讨价还价变得十分困难。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费用难以满足进行高质量审计时,作为经济人的审计主体为了自己的生存,便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降低质量寻求价值补偿。其结果是,会计师事务所无法通过提高审计服务质量赢取客户,而只能以低价取胜或以出具满足客户需要的审计报告取胜。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独立审计委托模式不仅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损害了审计质量。造成整个审计行业的“价低质次”的恶性竞争。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出现的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一般认为是监管力度不够、处罚不力等,但笔者以为会计师接受被审计人委托不能说不是一个主要原因。(3)产生监督与服务之间的冲突。实践中,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审计以与客户签订审计约定书开始,直接表现为会计师与公司客户之间的民事关系。与政府的强制审计不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公司有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自由。尽管公司法中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但法定强制审计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意味着会计师作为公司财务信息监督者地位的稳固,相反,在法定审计关系下会计师时刻面对着监督与服务之间的冲突。会计师的职业属性意味着受客户之托,为客户服务,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客户的利益。这也与专业人士的传统一致。然而,会计师与律师等其他专业人士最大的不同,在于审计的中立、公正、客观、发挥鉴证和监督作用。因此,传统专业人士以服务为宗旨,以委托人利益为导向的法律关系属性,与审计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鉴证及监督职能之间存在内在的冲。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严格遵循执业准则,披露企业存在的问题,可能会丧失客户及相应的业务收入;如果在遵循执业准则方面作出让步或者严重违背执业准则,则可能受到行业监管部门的处罚以及民事诉讼,加剧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执业风险。

三、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方式改革的途径

(一)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模式这种制度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全体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以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作为独立的第四方,在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形成隔离带。公司必须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全部由独立董事构成且至少有一位财务专家,该委员会主要履行选聘和解除外部注册会计师的职能,可以和外部注册会计师讨论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审计结果等事项,并直接决定会计师的审计报酬及其支付形式,被聘用的注册会计师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对其负。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最早出现在美国胲制度在西方国家早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从20D2年起逐步出台相关规定,建立和推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其职责和其他国家审计委员会有相近之处,即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概言之,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监督、沟通和评价。其中监督的职责主要是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督,提高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仅有几年的发展时间,虽然在上市公司中设立已经比较普遍,但还是属于形式设立层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独立董事能否真正独立、勤勉工作,直接关系到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效果,其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独立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同时独立董事的任免权掌握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从而失去实质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独立董事的津贴正在不断被刷新。独立董事是从上市公司领取津贴(尽管上市公司的钱也是社会公众的钱),从上市公司拿的钱越来越多,是否还能站在独立的立场?对于独立董事目前的履职情况,多数中小投资者认为,独董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发挥的监督、决策作用相当有限。目前,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也使得审计委员会无法有效地履行其监管职责,因此,笔者以为在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尚不够独立的情况下,由审计委员会任命和指派会计师,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条件尚不成熟。将来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在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可适用该委托模式。

(二)证监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模式 独立审计由最初的市场选择和行业自律发展至目前的国家强制执行,并不断加强政府监管,说明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其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等优势,有必要代表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共同利益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委托,参与审计报告这种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高质量的社会审计服务的有效提供。针对实质上的管理层聘用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在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环境中收效甚微的现状,可以考虑证监会委托审计模式。具体的做法为在证券监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包括财政部、中注协、国资委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代表社会公众行使对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和监督权。审计委员会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中标事务所,然后由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和中标事务所三方签订审计委托协议,这种制度是引进证监会作为审计委托关系中独立的第四方,将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从上市公司转移到证监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审计委员会在充分考虑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执业能力和执业记录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决定审计人的聘用。上市公司每年将审计费用上缴证监会,证监会根据审计工作实际情况直接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报酬,从而实现审计人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真正独立。在证监会委托审计模式下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为了避免寻租行为及逆向选择风险,委员会应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在招投标机制的设计中,对投标人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招投标开始之前,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和预审,剔除不合格的投标人,将参与投标的事务所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提高投标者间的竞争。根据参与投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投标额、实力与规模,确定信誉良好、收费合理、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标人。同时,为了避免被审计单位以支付非审计服务费用的名义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将那些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管理咨询、税收筹划等非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排除在外,避免事务所与管理者相互勾结,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二是信息沟通问题。注册会计师或是负责该项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证监会负责,必须向证监会定时提交报告说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证监会掌握情况及时处理。笔者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由证监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模式是较为理想的。首先,证监会是制定相关制度,采取相关行政措施以维护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权威机构。所有上市公司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都要受到证监会的监督,如果上市公司的审计由证监会来负责安排会计师事务所,那么这将有效地隔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而保证其独立性。其次,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是很多,由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进行严格监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三,由于割裂了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和承接业务的关联,缓解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压力,可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审慎的加强和执业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审计监督、鉴证功能的发挥。第四,由于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中标事务所,证监会可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提高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准入门槛,依靠市场机制促使事务所进行合并和联合,实现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可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编辑 聂慧丽)

旅游文化关系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深得人心。建设和谐社会是需要全方位努力的系统工程,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是根本。其中贫富关系、公私关系、买卖关系、信贷关系、分配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根本; 协调经济关系

[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过幸福的生活。要构建这样两大和谐的社会,是需要从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全方位努力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要协调好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把矛盾缓解到可以淡化不论的最低限度。其中,贫富关系、公私关系、买卖关系、借贷关系、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产权关系尤为重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好了,社会就会日臻和谐。

一、协调贫富关系:济贫安居,策富乐业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能消灭贫困,总有富人和穷人之分。所谓富人和穷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古希腊,胖子是富人,瘦子是穷人。19世纪的欧洲,有些国家把雇主叫富人,雇工叫穷人。现在一般都按收入来划分,只是具体标准不同。我国现在的穷人是指处在贫困线上或贫困线下的低收入人口。今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的为绝对贫困人口,有2610万人,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69—924元标准的为低收入人口,有4977万人。两项合计7587万人,他们都是农村的穷人。城镇中也有贫困的失业者和低收入的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富者钵满盆盈,贫者缺衣少吃,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社会问题。面此现实,既不能万般无奈地消极叹息,也不能操之过急地轻言妄断,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冷静又积极地有所作为,努力协调解决好。恕我说句中肯不中听的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有贫富分野出现,对改革开放前的共同贫困是一个突破性的历史进步!至少一部分人富起来了,而且今后有更多更富的富人阶层,还是缓解贫富矛盾的必要条件和必备前提。富人有仁富和恶富之分。凭个人独具的各种能力实力优势、守法诚实投资经营致富的仁富者,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微观主体。这样的仁富者越多越富,就能有更大的投资办更多的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能给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缴纳更多的税收。中国需要这样的富人阶层来繁荣市场经济。中国当前的富人中,最富者也只有10多亿美元,对比国外的大富翁来说不过是小富而已,对他们实在不能有限富仇富心理。我们不能容忍的只是那一小部分非法致富的恶富者。当然,中国也不该有受冻馁的穷人。穷人的低保问题是当前需要着手解决的。应当推动法制化的济贫工作,启动政府主导的温饱工程,切实保障处在贫困线上的穷人能过上温饱生活,并能普及学杂费全免的法定九年义务教育。穷人的基本生活和义务教育解决了,收入分配的任何差距矛盾就能缓和甚至淡化。所以,现在一般谈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意义不大,而应当做好济贫工作。济贫安居,策富乐业,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有效协调贫富关系的上上政策。

二、协调公私关系:公私兼容,互竞向荣

这里所说的公与私,不是指一般人际关系的公与私,更不是指那种属个人品质方面的损人利己、假公济私之类的私心私德,而是仅指经济结构或经济关系中的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现实经济生活中,公有与私有经济是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看到对立一面。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历来是以一定方式相依并存的。它们或各自独立并存于社会经济结构中,如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分立并存,或互相参股混合共存于同一经济实体中,如股份制经济。就是公有经济,如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也是许多私有经济的结合。他们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要求,放弃个性,按统一意志结合在一起。如果公有经济没有更高的效率和利益共享,就会失去凝聚力。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相依并存的共生态,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共同点,只是性质不同和主体有别。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我国的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不仅应当互相兼容发展,而且还应当在市场经济的同一游戏规则中平等竞争向荣,彼此不能互相歧视。现在公有经济看不起私有经济,私有经济看不起公有经济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前者以为后者成分低下不如自己重要,后者认为前者不过靠政府特护支撑,不如自己有活力。两者看法都有偏颇。公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左右臂膀,只有相依才能存活与发展。而且,对今天的私有经济特别是大私有经济的产业,要看到这一点:它们具有很高的社会性,实际上是记在私人产权名下的社会财产,客观上永存社会,一样为国家效力,为社会服务。因此,不论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我们国家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均毫不动摇地予以鼓励、支持、引导和保护,是正确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

三、协调买卖关系:买卖公平,互信互利

市场经济社会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以市场为舞台为纽带的。每个公司、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都要涉足商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互守信用,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按此规则进行交易活动,强盈弱亏、优胜劣汰,完全咎由自取,不能怨天尤人。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然发展、历经漫长岁月成长起来的,而是体制改革的转型产物,历史又很短,从1992年确立算起,至今也不过10多年,因此显得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经过长期计划经济的严格管束和一切统死如生产统筹统办、产品统购统销、财务统收统支、人事统派统配、外贸统进统出的情况下,新生的市场经济要走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试想,整个民族告别市场经济40多年以后,人们的市场意识、市场能力、市场经验、市场文化悉被计划经济“缴械”殆尽以后,再决定实行市场经济,要各谋生计了,除国有企业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两手空空,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怎么个搞法?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正道歪道都走,各种违规违法的行为也就出来了,坑瞒拐骗、假冒伪劣现象充斥市场。这种现象,任何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上都曾出现过,而且还要严重得多。知道历史,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但是,市场环境不安全,总让人多少有些恐怖感,需要解决。一是要坚持打击严厉,特别是对直接严重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行为一刻也不能姑息;二是要引导帮助和宏观调控,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正道,如当前用经济杠杆在全国整肃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就十分必要。营造一个安全的市场环境,根绝一切违规违法劣迹,以全诚全信引导市场、树立市场经济中的绝对声誉,就能取信广大城乡市民。

四、协调借贷关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神经,金融机构的秩序稳健和正常运行,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宏观经济是一波接一波、一波高一波向前发展的。公司、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的活动也带有周期性,表现在资金的运行上。如有时需要有大宗的钱支出,缺口部分就要融资告贷,有时又有积累性的闲钱放着,就要存储起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就承担这项业务。银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非同小可,不仅要以日常的存贷业务支持微观经济能不间断地运行,还负有社会簿记和宏观调控作用。为了成功地履行这项职责,金融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控制信贷,规避风险,又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和控制贷款规模与结构,制造业、销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各业的贷款总额有个比例控管,而且利率视各业冷热分别有所调节,如境外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比例一般占25%,利率随机;另一方面要充分掌握需求方的资信,防止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力求把不良资产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样做,社会资金渠道就能良性循环,畅通无阻,有百利而无一害。小而言之,对借贷双方关系维持正常化有好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大而言之,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有支撑作用。现在我国企业间的“三角债”、银行的不良资产仍然比较严重,应当继续清理。

五、协调要素关系:要素分配,各得其所

经济关系中历来有个剥削与被剥削的问题。经过几年讨论,传统的剥削观念现在总算有所松动和转变,甚至有“欢迎剥削”和“合理剥削”的说法。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提出要重新理论剥削问题。先是提出剥削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在需要引进外资和发展私有经济的今天,一定范围内的剥削还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允许。后来提出要依变化了的新情况重新定义剥削与剥削行为。

马克思曾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无可辩驳地揭示资本对雇佣劳动有残酷剥削的事实。这是完全符合当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状况的。凡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历史有较多了解并认真读过《资本论》的人,都会认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但是,马克思得出剥削理论的那个历史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已不复存在,我们的剥削理论也应当不同而语。应当从当时马克思特定条件下的一重观点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理论,转向同样是马克思的二重观点的价值创造、财富创造和价值、财富分配理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是无可置疑的,必须坚持。但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还需要有其他要素。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明确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和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恩格斯晚年写的《自然辩证法》中也说了同样的观点:“政治经济学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的材料,而劳动则把材料变成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9页)按马克思的说法,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财富都是由商品即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财富的抽象代表。价值无疑是劳动创造的,但只有通过使用价值的创造才能有价值的创造。而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创造除劳动(包括技术劳动和管理)外,还需要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这些要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通过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帮助了价值的创造。因此,从财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创造观点看,资本、土地和劳动一样有贡献,应该参与分配。只要他们互相尊重各自的产权,在分配中各得其所,并优先保证劳动所得、多劳多得,就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只有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人为地压低工资、克扣和拖欠工资、超常规过度加班加点、加班加点不给法定的150%~300%的报酬、雇用童工等,剥削才是存在的。这样的剥削和任何其他剥削都一样,既不合理,也不受欢迎。所谓“合理剥削”、“欢迎剥削”,实际是把不是剥削的事也当作剥削了。分清真正的剥削,正名剥削,才能消除和限制剥削,有利于劳资关系正常化。

和谐经济关系,是经济关系双边的共同责任,任何一方都应该自觉自动地从自己做起,努力协调好与相关方的关系。而当前最缺乏的正是这种自觉性和自动性。埋怨他人侵权时,往往自己也有或想有这种勾当,这是最要不得的。

(本文作者:厦门大学教授)

上一篇:管理理论项目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电力节能减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