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范文

2023-09-20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1篇

1“报关实务”课程内容调整

1.1简政放权类改革与相关内容调整

实施简政放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多证合一”和减少项目审批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创设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我国海关在落实简政放权方面,主要出台了以下政策:(1)简化报关单位注册程序。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资本、报关员人数等方面的要求,大幅简化了注册所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将报关企业行政许可与注册程序合二为一,并将注册许可由以前的前置许可改为后置许可。(2)取消了报关员的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的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改为由报关企业自主聘用并对其所属从业人员进行备案,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3)取消了多项加工贸易业务方面的行政审批。我国在2016年取消了商务主管部门对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以及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成品的内销审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不再签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等证件。

1.2贸易便利化改革类相关内容调整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始终将推行贸易便利化作为海关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尤其是自从2015年我国接受《贸易便利化协定》以来,海关积极开展贸易便利化改革,有利于外贸企业高效、便捷地开展进出口业务。具体而言,我国海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贸易便利化改革:(1)逐步推进通关一体化。为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从2014年起逐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实施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并最终于2017年7月启动了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实施,使得企业可以选择任意地点报关,全国海关各口岸在同一执法口径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统一的便利待遇,简化了通关手续,压缩了通关时间。(2)推进“关检融合”,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由于我国报关和报检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属海关和质检部门,长期以来实施的“先报检,再报关”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我国按照“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方式,逐步推进“关检融合”,尤其是今年实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划入海关总署,更是为“关检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考虑到外贸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需要登录不同职能部门的监管系统,按照各部门的规范填报相关数据,严重制约了通关效率,因此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旨在加强不同外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外贸企业只需提交一次信息,然后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的目标。(3)推进海关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实施“汇总征税”新模式。海关总署于2015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的这一征税方式,改变了以往“逐票审核,先税后放”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海关在进出口企业办理了担保手续之后,可通过扣减担保额度的方式,先放行货物;进出口企业再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对上个月放行的应税货物集中缴纳税款。

1.3企业自律与企业诚信类相关内容调整在我国进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通关,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提高海关监管效率和企业通关效率,实现安全、便利的通关环境。具体而言,我国海关在开展企业自律和诚信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措施:

(1)报关单位分类管理。我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报关单位分类管理,综合考虑企业遵纪守法、报关质量、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将其分为AA、A、B、C、D五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要求,海关对企业进出口通关采取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和高风险重点审核等差异化措施,以此激励企业通过自律诚信提升等级。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海关的AEO制度接轨,我国在上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于2014年进一步开始实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将企业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2)报关单版式变化中的企业诚信原则。为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于2016年对进出口报关单进行了版式调整,除了将之前容易产生歧义的部分栏目名称进行了修改,还有两个方面的修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求填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逐步替代原海关注册编码;二是增加了要求企业在诚信基础上就进口货物完税价格进行自我确认和申明的栏目:特殊关系确认、价格影响确认和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确认。

2课程教学建议

2.1注重教材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更正,尽管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近5年内在内容上变化较大,但是当前大多数报关实务类的教材并没有将这些最新的知识变化纳入其中,部分教材甚至依然沿用2013年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统一教材的相关内容。可能正是由于相关监管规定纷纷出台,加之报关人员考试的组织形式变化,影响了教材建设以及辅导资料编写,使得现有教材对于通关一体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等重要制度变革完全没有涉及。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一定要多方面比较,在考察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契合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内容更新情况。与此同时,针对所选择教材与最新监管规定不符之处,要向学生指出并明确要求予以更正,最好能辅之以相应的文字材料。

2.2重点介绍调整内容,理清知识变化脉络

准确把握我国海关最新监管规定,对于外贸专业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来说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选择报关职业的学生而言,是其业务水平的重要表现,关系到其所受雇单位的报关质量与通关效率。但是,正如前面所言,当前的报关教材与网络资源在这些知识点上较为混乱,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海关监管规定同时并存,导致学生在认识上模糊不清,甚至使得部分报关新手无所适从。基于这一现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点介绍最新的海关监管规定,必要时还需要给学生讲明这一规定调整之前的监管规定,理清我国海关在相关问题上的监管措施演进和知识变化脉络,从而为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进一步自我学习奠定基础。

2.3引申介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管理作为评定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管理的稳定性、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国家经济建设水平与国家金融效益以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金融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在认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之后,加大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管力度,但由于历史问题,我国在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道路上还有着许多的困难,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构建我国金融管理新体制。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对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打造金融管理新体系,以此推动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进而促进我国是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金融管理体制直接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管理体制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地方政府使得当地金融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当地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金融管理新体系,才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从宏观来讲,开展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打破原有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让我国金融具备时代性、灵活性、科学性。在金融管理新体制下,构建新的金融关系,进而通过行业内与行业外之间的金融交易推动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二、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大多分散于各个部门,其根本原因是为了保证金融业能够及时调控市场供需关系,避免国家对金融业的干预。虽然有利于金融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协调难度。并且金融管理部门通常是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其职能通常是对股权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其权利有限,只能将某个环节作为管理重点,无法全面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管理力量,进而影响金融管理水平。

(二)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过于宽泛

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为真正落实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设立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管理小组等机构,以此缩减运营成本。但这些机构的职责以及定位过于宽泛,存在肩负其他工作职责的情况。不仅要履行金融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还要为政府、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进而增加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管理小组等机构的工作压力,阻碍金融管理各项工作正常进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金融管理部门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新形势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金融机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金融管理部门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如管理能力、市场洞察力、资金调配能力、规避金融风险等能力,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综合素养。但就当前而言,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无法满足当前金融管理部门的实际要求,人才缺乏是当前影响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四)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相对较弱

地方政府不仅要推动当地金融管理机构的发展,还要防范避免潜在的金融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成立时间较短,金融管理经验相对匮乏,通常是注重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而忽略了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并且,在管理地方金融机构或者实行某项决策时,部分金融管理机构的地方色彩过于明显、过于随意,进而导致金融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出现。

三、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要促进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完善、健全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全面的金融管理体制。注重各个部门之间金融管理能力的提高,注重管理职能的集中,以此便于在金融管理的某个环节中,能够全面的统筹协调金融管理职能,提高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水平。同时,地方监管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定期检查、指导各个金融管理部门,以此保证金融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通过金融管理体制,推动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

只有明确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才能有针对性的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而促进金融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此,首先,要构建独立运营的金融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动性,保证金融管理体制能够更加科学、灵活、全面的履行金融管理职责,构建全面、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其次,设立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国家、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运行,以此提高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杜绝推卸责任、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等情况的出现,提高金融管理体制的有效性。最后,设置奖惩制度,以此调整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状态,调动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市场经济走向、金融風向以及世界经济动向,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培养优质金融管理人才

地方政府应颁布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推动金融管理的发展,并且联合企业与高校建立人才供应关系,加大对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提供优质的金融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和企业还要加大对金融管理在岗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培训活动,制定人才考核制度,对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进行考评,以此提高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进而推动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

地方政府及企业要转变传统的金融管理理念,注重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的加强,构建金融安全监管网络,以此规避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安全监管网络,保证金融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过于宽泛、金融管理部门人才相对比较缺乏、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相对较弱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最后从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明确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注重培养优质金融管理人才、加强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运芳.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8(25):39-40.

[2]李诗怡.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8(09):4.

[3]王馨卉.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8(10):51-52.

[4]洪锦晖.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纳税,2018(09):127.

[5]白玮炜,宋析曈.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8(06):62+64.

[6]徐信艳,洪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纳税,2017(32):108.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3篇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无形中这也带动我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改革,其中自然也包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人员的共同协作,采取有效的策略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可能出现的难点和挑战,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有效地发挥政府为民服务的功能,逐渐建立起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方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有核心和重点,也就相当于控制点,将这些控制点落实好,也就相当于为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基础。本文主要针对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需要体现在经济制度和政府职能转型中。这些变化的影响与行政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展,这些转变也会与时俱进,所以为了使科学发展观得到很好的落实,还需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在目前来说,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因为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落实好,没有将发展经济和创建服务型政府结合到一起,所以总的来说,经济发展还是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政府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使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占据主要角色,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能在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上加大力度,建立使人们满意的政府。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改革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要和实际联系到一起,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国家总体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保障。但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一直存在的,并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奋斗要消除的目标,所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行政管理体制就要有更深的、能对消除矛盾有促进作用的改革。这就要求相关的行政人员在对其深化改革时,就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将改革策略和国家以及人民的真实需求结合到一起。

2.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兼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所领导。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立项、以及改革措施的落实,都需要以党的执行力推动,需要以党作为指引者,进而确定改革的道路如何走。可以说,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党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所以在改革的路上,所有的人员要听从党的安排,要根据党制定的路线走。总体考虑是指道路上的改革,关注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精简政府机构的建立,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加强人民群众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努力。

3.重视民主的基础性作用。民众是构成国家的主要基础,所以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需要重视民众的力量,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使改革一如既往地持续下去,听取人民对于改革的心声,也能集思广益,找到最优改革方案。所以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要改革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就不要作出脱离群众的事情。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1.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以往职能的重点是侧重于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政治统治和阶级斗争。 因此,逐渐转变为社会管理功能。 同时,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功能就是使机构设置一体化。根据市场制度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有关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也是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建设工作。但在实际的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若使转换过程和预期目标相差无几,就要对症下药,使政府职能转变不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起到负面影响。

2.公众参与机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可以说政府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会经过人民群众的审核与监督,进而体现人民的切实利益。同时,政策的落实也需要借助大众的力量,使人民参与到政策出台过程中。所以政府决策在作出之前,应该加强与公民的互动,或许公民的意见不是很中肯,但政府也能通过公民反馈过来的信息,来对决策进行综合考虑,对其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使决策得到优化和完善,能更加科学、合理,最后能为公众所接受,能将政策得到完全落实。

3.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时代,作为公民的领头人,政府也要将计算机技术合理的应用到日常办公中,使行政人员的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加快,使高级领导人员能根据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分析的数据,做出对国家、对人民、对政府有益的决策。所以建设电子政务十分有必要,但是在实际中,计算机技术应用虽然很广泛,但只是比较简单的技术,像“互联网+”,虽然是在2015年提出的,但是在政务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其的研究,使其为电子政务作贡献。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化策略

1.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改革行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使国家在多个层面凸显其职能,从而发挥更好地作用。所以综合一切,政府要抓住改革的一切机会,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化,即撤销部分无效率或效率极低地部门。政府各种部门对政府职能能统一规划,将权责分配好,使政府职能发挥效率更高。所有这些都需要实行行政部门,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政府职能的顺利过渡,各级政府机构可以做到完美的优化, 促进行政体制改革进展。

2.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和政府的关系就是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政府都不要忽略公众的心声,在一些重要的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件上,更不要有专断的行为。比如对于地方干部任免事件,这和当地民众生活是否向上發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地政府要对当地居民进行民意调查,还要提供民众对该干部进行大致了解的渠道,使民众对干部的任免有决策权,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顺应民意。对于其他的重要项目,就需要政府相关人员亲自到民众中间去,去询问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此外,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还可以借助网络力量,在政府官网上进行相关的民意调查,网络上的民众大多是年轻人和中年人,也就是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一般他们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这种方式更能使民众畅所欲言,政府更能贴切民众的心声,更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公众怨声载道。政府除了要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还要有专门的纠错机制,这是为广大公众设置的,是促进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加强管理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3.推行政府公务公开。政务公开,可以使公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对政务工作起到了鞭策作用。同时,公众可以对定期公开的政府公务进行查看,这使公众对于国家事情有了详细了解的渠道,而不在是道听途说,就能根据事情的真实信息,作出响应国家号召的行为。此外,公众在查看中,一些政府公务必然会引起争议,这时,政府就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有关建议,对正义的地方进行合理解释,还要在接下来的类似事件中,不要出现同样的争议,要让公众明白,公众的意见对政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公众会对国家产生相关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会积极关注国家政务,积极纠错,积极为政府相关职能的完善贡献力量,为国家发展尽绵薄之力。政府处理政务要公开透明,如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相关经费使用渠道,都要明明白白的展现于公众面前。这样做,政府的公信力会增加,政府也能加强对内部相关人员的管束,避免不良作风的产生。

4.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政府应该充分意識到电子政务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要加大对相关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建设力度,对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扩大电子政务为民服务的范围,随之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在收集民意这方面就很擅长,这可增强公众和政府的沟通联系,使公众感觉到政府是亲切的,这对于国家整体官民团结是十分有利的。

5.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行政体制改革是人为本的变革,其目标是使变革结果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所以在改革中,改革观念以人为本,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工作的依据,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了解其切实需求。要把人民生活作为重点任务的改革,真正的民主治理。这使政府脱下高高在上的外衣,能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将有助于建立功能性政府,使行政制度进行更深刻的改革。

6.加强依法行政的力度。法治是维护改革各个环节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法律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对相关的法律进行完善,对依法行政力度进行加强,使公众心中对法律的权威认同,能在生活中遵纪守法,能借助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其他不合理方式。依法治国与民主治国是密切相关的,依法治国是民主治国的有力保障。

7.完善科学管理的方式。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是直接参与者,可以说,对于该部门所有人员来说,对改革的方向和方面有详细的了解,但要将这些落实好,还需要保证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手段都在线,所以还要针对这些建立比较完善、可续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在干部选拔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要遵照相关的流程和法律来进行,要保证改革的一切的实际效果都是有意义的,使管理有效,为民主和法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行政制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只依靠政府有关人员来完成,改革方面不简单,所以为了保证体制改革能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发展、国家发展有促进作用,这需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国公民众志成城,一起为改革的方方面面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新生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有民众的力量和希冀,能真正为民谋利,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金永海.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管理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223.

[2]程敬华,谭欣,闫学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原因及实践路径[J].理论观察,2016,04:48-49.

[3]于天凤,陈曦,刘雨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及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6,27:231.

[4]马卓颖.探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全国商情,2016,34:100-101.

[5]岳孜孜.关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06:39.

[6]张永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22-26.

作者简介:马艳玲(1989—)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助理经济师。大学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4篇

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日前表示,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改革试点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5篇

灌溉在农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主要针对芮城县的农业灌溉去管理情况进行论述,从而促进农业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

芮城县地处山西最南端,东西狭长,黄河自西向东流经芮城全段,总长达108公里以上,在农业灌溉上利用黄河客水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沿河五座大中型泵站基础。因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改造五大灌区,大力发展黄灌面积,使全县黄灌面积达到85万亩,人均2亩水浇地。

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强领导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惠民生、强基础、利长远的德政工程,为了切实地把这项工程做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芮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首先把这项工程列为本县的年度“双十”工程之一,每年进行考核。其次,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水利、财政、发改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领导小组;最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水利局成立芮城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抽调符合条件的专门人员,成立质检组、工程组、财务组,各负其责,个把其关。在项目实施中,县委书记百忙中多次过问工程建设,县长亲自部署,分管县长亲自召开动工协调会,着力解决好资金配套、群众筹资筹劳、部门配合等问题。人大、政协分批分期督导调研,水利局班子成员包片,技术人员包工程,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具体问题。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落实各项环节,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完善监督机制,保证各项顺利进行

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机制。在资金管理方面,设立了资金专户,严格实行报帐制。按审批项目的建设内容使用资金,资金的拨付依据与施工单位签定合同,根据工程进度支付资金。对每一笔报账资金,都必须经过工程监理、泵站站长、农水股股长、分管局长逐级签字认可后,然后经局长审批方可报帐,对手续不全、票据不正规的坚决不报账。特别是对于自筹款、投劳折资由各万亩泵站建立专账,做好群众自筹投劳折资工作;财政局,采取不定期深入项目单位,审查资金用途,防止项目资金挤占和挪用。保证了资金安全,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從而保证工程健康有序地快速推进。

落实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评,着力建立“用好钱、办成事、出效益”的工作机制。按上级部门下发的绩效考评要求,积极开展自评。边实施、边检查、边考评,采取分阶段考核,分阶段打分,督促乡镇、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完成每个实施阶段的建设任务。并及时上报,确保了工程建设循序渐进地开展。

加强科学规划,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大发展

按照“工程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以县政府牵头,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水利局,以县为单位,在全面摸清辖县内农田水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芮城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全面建设重点县项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县委、政府明确提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发展五大引黄泵站末级渠系建设,涵养地下水资源,建设生态芮城的宏伟目标,科学地编制了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协调土地,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要开展,协调土地是关键,成立了项目所在乡镇长为组长,泵站站长为副组长,项目涉及的村长为成员的协调组,负责对土地、青苗赔偿问题、渠道占地、料场、渠道开挖毁地等有关矛盾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并且保证工程建设的水、电畅通,做到三通一平,让工程队顺利进场。

落实群众自筹。把群众自筹落到实处。由于原材料涨调,人员工资飞涨,造成小农水工程建设成本增加,因此群众自筹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成了完成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认真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力宣传,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让村民切实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改善农业灌溉条件,造福于民的工程,村民愿意投资投劳进行工程建设。项目所在的灌区配合乡镇,按照农田水利工程“一事一议”程序,建立各类表簿卡册和有关议事资料,特别是对自筹款、投劳折资建立专账,做好群众自筹投劳折资工作;利用群众投劳自筹资金,组织土方工程的取土、运土,以及土方碾压,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加强质量监管,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推行“四个统一”,即在年度项目申报阶段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图纸;在项目实施阶段统一招投标,集中连片实施;在项目验收阶段统一验收,分类开展绩效考评;在后续管理阶段统一移交,分区域管理。在此基础上,完善四项举措。一是实行统一图纸,统一建设标准。以全县小型农田水利规划和市局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为依据,认真进行U型渠道以及渠系建筑物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实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各项目受益村建立并推广了农田水利建设农民义务监督员监督机制,形成了项目部、监理公司、农民义务监督员、泵站管员四方面共同严把工程质量关的良好工作局面。从材料检验,到施工质量全方位把关,杜绝质量隐患。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每月组织业主单位、监理部、承包商、代表人员召开一次例会,现场解决质量及影响质量的问题。业主、监理单位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安全检查,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书”进行落实,工程建设中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责任事故。三是加强工程质量检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主要大宗材料如水泥、黄砂、石子、钢筋进行批次检测,从源头上强化小农水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还专门邀请专业检测机构对主要建筑物工程现场取样进行检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四是建立项目建后管护机制。为了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的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根据《山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制定了《芮城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试行)》,提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给工程所在的泵站管理,再由泵站把项目区的斗、农渠移交给项目所在村委会管理使用,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互惠互利,相互监督,共同把重点县工程管理好,使工程真正走上了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工程长效运行,群众长期受益。

芮城县农业灌溉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农田水利工程让群众受益和让群众满意的目标,积极强化绩效管理,重点达到三个效果: 一是工程建精品。我们按照“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方式,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做到建一片,成一片,长期发挥效益一片。对我县五个灌区打造五个精品点,打造五处惠民工程。 二是工程管长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公示制、竣工验收制等,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管理上,采用专人管护,群众监督,确保工程良性循环,长期发挥效益,使小农水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精细管理、服务长远的典范。三是农民得实惠。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后,能够使我县黄灌面积达到85万亩,增加了群众收入,涵养了地下水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对于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生态县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芮城县水利水保局)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管理主体出现多元化现象,这是全民参与的要求,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公民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民主、文明进步的表现。现代社会需要的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即善治。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对乡村社会的善治,如何实现乡镇行政体制的科学性,这些无疑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和社区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我国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

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部分。作为最基层的乡镇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着我国近80%的人口。在地域上,乡镇是联系县级与乡村的桥梁,起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可以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提供科學的依据,从而对促进乡村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乡村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实现转变,才能够实现对乡村社会的高效治理,才能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才能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当前乡镇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权力小责任大的矛盾难以解决。

当前我国乡镇的主要职能就是要抓好地方经济,同时维护好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乡镇政府对本辖区内事务的管理权限却是极其有限的,有限的权力与重大的责任不对等。例如工商、税务、公安、邮电、交通、林业、粮食等都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这些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而人财物和业务管理权都分属上级政府部门。但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由于乡镇对这些部门缺乏控制能力,这些部门如果存在问题,乡镇政府对他们基本却没有办法,如经销店出售假劣质奶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商部门等乱收费,派出所、交警队、林业检查部门等乱罚款,乡镇政府对此类事件难以有效解决。

(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

首先,乡镇政府行政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观念上落后,行政行为存在不规范问题。部分行政人员不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而适时转变执政观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其次,在管理的方式和标准上有欠科学。乡镇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标准长期受到忽视,“管理情结”现象在我国乡镇一级政府表现尤为突出,其消极因素长期存在于乡镇行政体制中,并根植于乡村社会文化的沉积中;再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趋向完善,但行政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乡镇政府机关的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形同虚设,人浮于事的现象仍有存在。

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适当权力下放,减少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制是政府职能的一柄双刃剑,但在一段时期内政府还不能不靠它来解决产权制度缺陷造成的问题。乡镇行政审批制在地方临时产权界定方面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和乡村社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人治”程度偏深的审批体制,使其趋向有限性和法治化。在我国目前的乡村社会,行政审批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随着乡村经济、公民社会的发展,行政审批制必然将告别历史舞台,还乡村市场和乡村社会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民间组织发展十分有限,完全靠乡镇一级政府付出高成本的行政行为难以高效率的维持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在政府指导下,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并适当放权于民。这样,乡村社会民间组织可以在政策的指导下和法律的规范下,高效率的管理和维护一部分自治性事务,从而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

(二)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

我国大部分乡镇都进行了几次机构精简,各地依据地缘关系和工业发展状况等对乡镇进行了适度的撤乡并镇。每次精简人员都困难重重,其难点主要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员的分流问题。精乡扩镇主要是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精乡。主要是在乡一级设立办事处或乡公所,作为县的派出机构;精简乡镇政府职能;取消乡一级财政该为乡财县管。其次,扩镇。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主权,把县、市的相当一部分权限下放给镇,凡属于涉及到乡镇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都应该交由乡镇来治理。扩镇不是简单的扩大镇的规模和数量,而是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撤乡并镇,甚至重新划分一些乡。

(三)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由“管制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 服务型政府就是在“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成立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创建乡镇一级服务型政府的途径如下:首先,建立健全乡镇一级政府的服务性机制。以法定的形式杜绝政府的强制行为,实行善治。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公务员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当前我国各地实行的乡镇长的直选也正是对乡镇领导的服务性角色定位的体现。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公务员“为人民服务”角色的落实。

三、结语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关系着我国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着党和政府在农村先进文化的发扬;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今天,我国的乡政自治的条件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乡村民间组织就会在乡镇政府的科学领导下蓬勃发展起来。由此,公民社会基础形成,乡政将最终实现自治,我国乡村的和谐社会也将达到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1]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中国政治》,2014 年第 1 期。

[2]汪风清:《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 7 月。

作者简介:李志浩,就读院校: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财政局。

上一篇:人事行政主要职责范文下一篇:广告推广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