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2023-09-23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1篇

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总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命题思路。

一、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试题命制依据。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以下简称为《学科说明》)。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试题知识覆盖率。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呈现形式。在题型和题量上,历史单科选择题9个、非选择题3个;综合选择题侧重历史的4个、非选择题1问。试题呈现图文结合。如:12题饼状数据图、14题股票图、31题重庆谈判合影等,既丰富版面,又联系生活,使试卷更加鲜活。

4.试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明了,全面公正。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的适度创新。

1.试题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引领教学关注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加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大视角着眼,小切口入手,热点问题隐性考查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在试题

19、20、

22、

24、

31、33等中体现明显。

例1 20.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雷锋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邓稼先

例1从我国“双百”人物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入题,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同时,应牢记那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

例2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

例2以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为时代背景,把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缩影。问题(1)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问题(2)考查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近代走向现代;问题(3)考查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从历史走向未来。以上问题层层递进,从考查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到知识迁移,历史想象力,要求的能力呈递进状态。同时以发展的眼光,预示了未来中国必将实现民族复兴,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充满信心,也明确了他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该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试题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引领教学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题力求在材料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的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明确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将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在试题

11、

12、

13、

14、

16、17等中都有体现。

例3 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例3为不同时期的歌曲,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题肢提供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四首歌曲,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歌词即材料。该题要求首先通过歌词内容判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再断定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此题意在培养关注身边历史的学习习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例4 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例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将二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描述出来。题干中把法西斯德国比作“狼群”,将受害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比作“小孩”,而英法两国则被比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以求躲避灾难的元凶”,绥靖政策的丑恶本质昭然若揭。从而,将枯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描述,这样,更容易透彻把握问题的内涵。

例5 16.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一“消息”指

A.拿破仑发动政变 B.拿破仑称帝 C.拿破仑下台 D.拿破仑病逝

例5呈现的材料为一情境故事,通过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愤然修改《第三交响曲》题字的故事,折射出当时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强烈愿望。试题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以拿破仑帝国成立为故事转折的诱因,以贝多芬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鲜明个性为故事发展的隐性主线,给学生准确获取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准确把握材料含义成为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6 14.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

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例6用一张文物图片再现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公私合营”、“合营棉布商店”、“一九五六年”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即国家对私营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以折价入股的方式进行“赎买”,私营资本家转变为合营企业的股东,从而实现公私合营,达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试题以原始图片作为素材,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协调起来。

3.试题重点考查学习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要求要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说明》也强调“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试题通过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挑战,让其利用积累的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通过重新认识、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思想,在所有试题中均有体现。

例7 18.“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 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论述了

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 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

例7基于所学的西欧经济恢复的相关知识,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正确结论。该题重点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跳出了以往试题编制的模式,引导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8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例8提供的材料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即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探究式学习能够得以开展的前提。 (1)材料

一、

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

三则材料线索清晰,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群体对列宁产生了不同的评价,考查了阅读材料、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出“俄罗斯”及“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判定出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是这些群体做出评价的相同背景。这就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应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了历史的思维。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此问提供了一个论点,即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构建(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推演等,得出结论,同时,还有意识地考查了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该题整体上是要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例9 31.读图,回答问题。

例9选用了一幅历史老照片,主要考查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谁?

此问联系近代社会生活,考查了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

(2)图中人物共同领导了哪一反侵略战争?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

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此问立意深远,因为基于孙中山先生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就寓意着国共两党合作、和谐,有利于国家的进步。 后一问巧妙地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考查了横向联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从中感悟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4.试题注重情感体验过程,引领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育要启迪学习者的心灵,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殿堂,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试题如:

11、

13、

22、

31、33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们避免了生硬的结论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着重强调了它们的自然生成。

例10 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10从社会生活角度入手,通过普通老百姓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让平面枯燥、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触手可及。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试题通过情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折射出当时宏观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例11 19.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

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例11考核了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即获得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标志。学生读

取材料的过程就是体会非洲受奴役的历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历史的正义感,实现了感情升华的过程。同时,也使考生认识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2篇

一、选择题

1.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择海至夹洲这尼文献中有关大陆与释青交超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2. 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 江南开发 B. 民族文融 C. 政权并立 D. 经济重心南移

3.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商峰时期,下列科技成就生北宋时期取得的是 A. 结字印刷术的发明 B. 《齐民要术》的问世 C.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外传到欧洲

4. 《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则。这一记载佐证了 A. 宋明南方商业的繁荣 B.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D. 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5. 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人在《章程》中最先发山”振兴中华”的时代强育。由此可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先河的历史人物是 A. 孙中山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6. 下表反映的是1926年12月广东省中国同民党党员的职业统计。这一职业分布应出现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 红军长征时期

7. 1943年7月,南通数万军民在日伪封锁线上发动全线大破击,鋦倒电杆.挖断公路。曾一夜火烧竹篱色三百里,在敌后战场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斗争篇章。从斗争的主要日标来看,与此最为相似的抗日斗争是 A. 卢沟桥抗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8. 自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①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 国有企业的改革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0. 仔细观察下图,图中虚线示意的应是

A.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B.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 C. 古代欧亚主要商路 D.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1. 拿破仑虽然当上皇帝,但在大都欧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这主要表现在拿破仑 A. 颁布《人权宣言》 B. 发动1799年政变 C. 建立法兰西帝国 D. 颁布实施《法典》

12. 从1801年到1851年,英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从140万人增加到320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 文艺复兴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革命 D. 宪章运动 13. 下图漫画想象了19世纪60年代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两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美誉“解放者”,都对本国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据此推断,他们两人最有可能来自

A. 英国、法国 B. 美国.法国 C. 美国、俄国 D. 俄国、日本

14. 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在全国实施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新经济政策 C. 重工业优先战略 D. 农业集体化

15.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这里的“它”是指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16.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请回答:

(1)一百年前,李大钊在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中率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中国革命推进列什么新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请结合井冈山斗争和中共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简要陈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举办纪念马克思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日益大众化。请紧扣下列两枚纪念邮票发行时的国内时代主题,各撰写一则宜传标语。展望未来,请你就进一步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关苏长期冷战对時的两极格局。请回答:

(1)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威胁了人类进步和安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阅读下列大事年表: 1964年向牙科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1965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9.9% 1967年法、意等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1986年苏典二十七大通过了以根本变革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纲领

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答:根据上述大事年表,扫纳二战后世界历史发长的两条基本线索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影响。

(3)美苏两极冷战对峙的格局虽已结束,但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依然直得人们深思。

观点一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愈益膨胀,把经过战争洗礼而强大起来的苏联视为实现其野心的障碍。

观点二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做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自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二战后苏联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3篇

14、能源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

一、选择题(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每

A.水利B.蒸汽C.电力D.原子能

1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B. 《人民宪章》的发表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 《国际歌》的诞生

16、下列条约中涉及中国问题的是:

1、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国际联盟盟约》④《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大多数人手中„赞美的是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④D. ①②④A.伯利克里的统治B.亚历山大的统治C.屋大维的统治D.凯撒的统治

17、二战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最具远见的一项是

2、人类早期的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和流域,其中古代印度文明起源于

A.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B.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C.印度河—恒河流域D.黄河流域、

C.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D.实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

3、“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欧洲人的这一思想观念逐步得

18、选项中,不属于引起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的因素是:到改变主要是因为:

A.文艺复兴的兴起B.新航路的开辟A. 石油资源丰富B. 列强介入社会制度的不同D. 宗教纷争

C.启蒙思想的传播D.殖民主义的扩张

19、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以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提出“相对论”的是:

4、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曾多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其中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使中国开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贝多芬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是:20、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下列最能表明这一点的是:

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第二次鸦片战争 A. 马歇尔计划B. 联合国的成立C. 北约的建立D.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5、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二、读图回答问题(第21题5分,共5分)

A. 虎门销烟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

21、阅读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6、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是指:

A. 陕甘根据地B. 井冈山根据地C. 山东根据地D. 中央根据地

7、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 “七•七”事变的爆发

8、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A七十周年B.八十周年C.九十周年D.一百周年

9、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西藏的和平解放发生图一 图二 图三 在:请回答:

A. 1949年B. 1950年C. 1951年D. 1952年 ⑴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两种交通工具?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 (2分)

10、“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的

歌谣。()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股份制改革C.私有化改革D.国有企业改革 ⑵ 图三是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的情景,你知道它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1分)

11、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

了:

A. 君主专制B. 君主立宪制C. 总统制D. 民主共和制⑶以上三幅图片使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2、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所表达的共同思想是:

A. 限制君主的权利B. 自由和平等C. 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三、材料解析题(第22题10分,第23题9分,共19分)

13、贝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11月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他成为了美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他能够当选得益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1 2013年西宁七中模拟考试历史科试卷

(二)(共60分)

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二2008年11月4日,在严重金融危机背景下,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执政百日,奥巴马对内大力推行各项“新政”,包括促使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救市措施。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内容是罗斯福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演说?此事件有哪些特点?(4分)

⑵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罗斯福采取“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分)

⑶有人说罗斯福“新政”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你认为奥巴马与罗斯福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2分)

⑷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应对措施。根据所学知识,请你给我国政府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2分)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战争?(2分)

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起来的?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2分)

⑶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各行各业上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请列举两例。(2分)

⑷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采取的哪些具体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3分)

四、问答题(第24题9分。第25题7分,共16分)

24、中国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⑴ 结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3分)

⑵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些什么体现?(4分)

⑶这些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25、追求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人们至今没能解决的难题。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⑴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形成那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3分)

⑵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具体事例,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2分)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4篇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2、

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

7、

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

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

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

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5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

页,两大部分,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2012年春晚《荆柯刺秦》小品,讽刺了当今社会穿越剧歪曲历史的事实,我们还历史真面目 ,秦始皇云游各地时,往往刻石记录,他使用的文字是()

A.甲骨文B.小篆C楷书D.行书

2.2012年是该条约签订170周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3.假如南京市2012年需要征集“纪念中华民国100周年”庆典活动的方案,你认为下列哪位人物最为合适()

A. 林则徐B.孙中山C.康有为D. 李大钊

4.下列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A.“自强”、“求富”——洋务运动B.“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戊戌变法D.“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

5. 某历史博物馆一展厅的主题词是:“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与该展厅主题相对应的事件主要是

()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台儿庄战役

6.2012年江西电视台举行纪念南昌起义85周年,下列与南昌起义有关的节日是()

A.建军节B.青年节C.国庆节D.重阳节

7.2012年在央视“非常6+1”知识竞答中,一选手对屏幕提示(如下)所反彭德怀 映的历史事件难以决断。若给你打求助电话,你应该选择()

1940年、华北

粉碎日军“囚笼政策”

- 1 -

()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南京大屠杀 9.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举行了盛大

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下面是一组庆典上的游行方阵,其中喻指新中国成立的是()

A.开天辟地方阵B.艰苦创业方阵C.春天的故事方阵D.走进新时代方阵 10.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A.邓稼先B.王进喜C.雷锋D.焦裕禄11.2011年度中国春晚流行语 “爱我你就抱抱我”,下列流行语中,出现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A.经济特区招商引资一国两制B.解放土改三大改造 C.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D.文革小组上山下乡造反有理

12.2012年 新版《 西游记 》再次热播与之相关的宗教()

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道教

13.2012年,习近平访问美国,受到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接见,他的祖籍黑人是怎样到达美洲的()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运动C.三角贸易D.第一次世界大战

14.有人认为,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将成为丰田公司的“滑铁卢”。“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克伦威尔B.圣马丁C.罗伯斯庇尔D.拿破仑

15.丁老师从网上搜集“倒幕运动”、明治天皇、“学习欧美”等资料做课件。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丁老

师的课件内容应属于()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日本明治维新

16.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爱迪生点燃世界”的创造是()A.改良蒸汽机B.研制汽车C.发明白炽灯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7.2012年周杰伦在百度引擎输入“二战、苏德战场、转折点,70周年”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可以推导出他要找的的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C.柏林战役D.莫斯科保卫战

18.“2012年是该条约签订90周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他的签订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该条约是

A《四国条约》B《凡尔赛和约》C《九国公约》D《五国条约》

19.下列标志所代表的组织中,与欧元密切相关的是()

22.有人说: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19世纪是一个艰难的世纪,19世纪是一个抗争的世纪,19世纪是一个探索的世纪。请回答:(5分)

⑴试举一例说明19世纪 是一个危机的世纪?(1分)

⑵19世纪是一个抗争的世纪,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抗争的英雄人物,你最崇拜谁?说

ABCD

20.2012年,美国上映了《变形金刚3》、创票房日进1亿美元新高,世人惊叹,这部经典影片诞生于美国电影业中心()

A.纽约B.好莱坞C.费城D.华盛顿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分)

材料:2011年8月,河南,山西两省确定联合将“关公世俗”申报世界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世俗”一旦申报成功,河南将有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日报》

1.名将关羽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忠义和神勇家喻户晓,被尊称为关公,我们要了解他的忠义和神勇最好查阅那部小说?1分

2.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这也体现了我国一直在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经济出现的什么趋势?1分

3.孔子的思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美国诗人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这里的“哲学”是指()1分

A.法家学说B.道学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4.请就如何对待世界文化遗产谈谈你的看法?1分

明你崇拜的理由?(2分)

⑶19世纪是一个探索的世纪,中国人为“自强,求富”而进行的探索是什么?(1分)

⑷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的中国,面对中国的危你该如何做?(1分)

23 小明学习中美关系后做了一下总结,请你帮她完成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

- 2 -

(1) 在材料一中,请从“当家作主”、“民主科学”、“自强求富”、“开天辟地”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最恰当的分别填写在年代尺上方的相应长方框内。(2分)

(2) 材料一中A.B两处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A处 是会议;(1分)B处在本次会议上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2分)

(3)材料二中①处标志美国独立的法律文献是什么?②处的领导人是谁?③处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3分

(4) 历史上美国曾多次损害中国人民利益,试举一例说明?历史证明中美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试举一例说明?2分

24 下面是小明同学根据14~19世纪上半期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

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示意图。6分

请回答

1. 请你帮助小明完成图表中①②③的事件?3分

2. 思想变革是社会的先导,从图中试举一例说明?1分

3.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一个即可)1分

4. 开始形成整体世界过程中,你比较喜欢哪位人物?学习他的什么精神1分

2

5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让我们回眸人类曾经的危机与战争,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5分

材料一:

一战爆发体系建立二战爆发格局形成

发展趋势

1914年1919年1921年

1939年1955年1991年

材料二:

中东危机本·拉登多国轰炸利比亚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被称为什么体系?(1分)

(2)根据材料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二战中哪一次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1分)

(3)二战结束后,美苏由合作转为敌对,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1分)苏联解体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4)根据材料二: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中东危机、美国进攻伊拉克、多国轰炸利比亚„„你认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一个)(1分)

- 3 -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第二部分具有开放性,评卷时,应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制定出符台实际的评分细则。 2.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且和题意相符均应给分。

21.(1)《三国演义》1分

2.经济全球化1分 3.C1分

4.从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谈即可 1分 22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2分

2.林则徐,邓世昌等1分 3.洋务运动1分 4.言之有理即可1分

23.1.1921年开天辟地,1949年当家作主2分 2.遵义会议,改革开放2分

3.《独立宣言》 林肯罗斯福新政3分

4.损害利益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台湾问题合作世界反法西斯同盟APEC会议等2 分 241.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3分

2.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分 3.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1分 4.言之有理即可1分

25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分(2)雅尔塔会议 1分(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分)多极化(1分)

(4)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宗教纷争、民族矛盾、核危机等(答对一点即可得分)(1分)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6篇

1 对《中考宝典》的提示,在课本上划出问答题的内容,并要写上问答题的题目 2 认真完成《中考宝典》的题目。想争取优秀成绩的同学就自觉完成问答题

二、关于上课

1预备钟响后,各同学要迅速回座位并安静下来。由科代表组织读书、背书。参照《中考宝典》上的考点解读去读、去背。注意要循环、反复地背才能记得牢固。

2 不准迟入课室,只能学生等老师上课,不允许学生比老师迟入课室。

3每周小测一次一星期所学考点(利用周六日),要求独立完成,遵守考试纪律。

4 随机抽问或者全班默写上节课的问答题。随机抽问时无关同学不得做提示。否则,按答不出处理。凡是答不出或者默写不过关的要将问答题抄5---10次,必要时还要到老师处补背书。 5 上课期间要服从老师的指挥,做好笔记,该开口就开口,该记笔记就记笔记。不能做影响老师讲课、同学听课的行为。

三、关于作业

1 书写整洁、端正,格式规范。

①凡是问答题要分点列出,并且各点的数字符号必须对齐,要达到卷面美观。否则,做到令老师满意为止。

②凡是选择题要将答案写在题号的左边,要方便老师及时批改和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2 依时缴交。必须在第一节上课前交给老师。组长、课代表绝不能因为个别同学迟交作业而延误了全班交作业的时间。

3 对缺交作业的同学,科代表在花名册上做好记录,必要时会反馈给家长。

四、关于课后复习

1按照关于作业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2 背熟当天、当周的所有问答题,做到知识点要天天清、周周清,不能留手尾到下一天、下一周。

3 温习当天、当周做错的题目,注意反思错误的原因。

4 温习当天、当周老师评讲过的题目,熟悉每类基本题型的基本答题方法。

五、关于早读

由科代表组织读书、背书。参照《中考宝典》和复习提纲的问答题去读、去背。注意要循环、反复地背才能记得牢固。

六、关于测验

1每星期单元测验一次。(50分)

2 老师将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组织补测或者抄书、背书。

上一篇:自驾游活动结束语范文下一篇:做兼职的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