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论文范文

2023-09-16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语与汉语并重的双语教学,目的是希望少数民族教师能够用流畅的国家通用语言为少数民族学生授课,从而让少数民族学生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方便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培训应该怎样开展?针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应建立一套怎样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与研究文献,旨在建构科学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一、相关理论研究

本文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评价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能承担起相应的双语教学任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力、语文双语教学能力等概念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一词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使之能同时在本民族语和汉语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汉语为主),通过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提高汉语能力的教学活动。

2.双语教学能力

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指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唐玉光提出教学能力有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1]。本文中教学能力即第三个层次,指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具体能力。由此,双语教学能力即指教师从事本学科双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构,美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基本素养:(1)语言水平,两种语言均要达到听、说、读、写和顺畅交流的程度,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2)语言学知识;(3)文化知识;(4)教学方法;(5)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6)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和双语教师自我评价;(7)处理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8)教学实践能力。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2]。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3]。吐尔地·买买提认为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达到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处理双语和双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双语和学科知识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4]。

鉴于本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的界定,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材处理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3.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既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学科,又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5]。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心灵成长。所以小学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仅是用双语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用双语来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同时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增强智慧。那么,进行双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对译和硬译。

4.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指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汉语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语文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二、评价指标构成解析

鉴于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把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见表1)。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水平要求较高,不仅应该具有汉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正确的汉语发音能力和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能用汉语讲出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句子;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能区别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连贯、正确,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具有启发性。

现在流行的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对汉语能力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无论HSK考试还是MHK考试,均为一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专业的普适性语言培训标准,对于双语教师的汉语考核都有不足之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授课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交集。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综合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文体学基础知识、修辞学、逻辑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和修养;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学段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课文、背景材料、教材结构体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一般教学法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含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汉语教学设计是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组织等。双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分析、对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文书设计(如教案、学案、教学设计等)进行考评。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包括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其中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汉语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指教师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多媒体演示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节教学的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实施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6):43.

[2][3]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4]吐尔地·买买提.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5]田本娜.小语教学论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楠)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1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1.1“互动”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

“互动”促使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抛开教参所限制的条条框框,摘下了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俯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发掘学习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无奈的听众、教师的配角,而是地位相同、人格相等的对话者、学习的伙伴。

1.2“互动”使师生情感的交流通道畅通

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特点。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感染着教师。师生心意相通,互帮互学,投入了热情,投入了个性,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们一起赏美景、同陶醉,与英雄共悲欢,为美文齐击节。教师、学生、文本的思想感情在互动中彼此交融。

1.3“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的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的转变。如此以来,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教师营造的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中,主动动脑、动口、动手,探究自然的奥秘,思考人生的真谛,感悟事物的本质,认识生活的道路。

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透视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在对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代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阻碍了教学中互动的运用,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和新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片面

古代教育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叶圣陶为代表,提出语文为本的语文教学观,这在当时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义理还是语文为本的讨论,始终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后来又提出了“语文工具论”,更有人提出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基础性、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创造性等学科性质的思想。但是,这些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并未从学科的具体特性和教学价值两个方面做出深刻的思考,而是简单地从内容中引申出学科性质。

2.2机械教条的思維方式

正是由于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认识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机械教条的思维方式。如将一篇文章简单地分解为几个段落,甚至分解为词语,导致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一些具体事物的教学,将词语解释、语法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

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殊不知,语文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消失殆尽。

2.3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经常在一些专业性杂志上看到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某某模式研究的文章,甚至一些硕士论文也用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模式化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成为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模式化确实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也能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开展教学;但是却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丧失。就整体的教学设计看,我们往往看到,模式化促使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主题和课时中,都有固有的模式操作。

3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3.1轻松平等:互动式语文教学的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要善于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沟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3.2课外阅读:互动式语文教学的基础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互动教学话题的形成与产生,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学生也是互动话题形成的基本来源和主体。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基本的文学感受能力。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形成互动话题的先决条件。

3.3合作交流:互动式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

3.4整体——部分——整体: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现代教学论则“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过程的结构可以是多样的,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一致的结构: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与现实,我们从互动教学的角度提出“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而问题链勾连则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对问题链勾连的应用作用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链;生本理念;教学对策

在新课标下,生本理念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时,教师需打破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尤其要打破知识灌输式授课模式,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思考,使其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问题链勾连的应用作用

“生本理念”的核心是“生”,即以學生为教学的主体,由他们自身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链勾连则是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考和学习。相较于传统知识讲授式教学模式,问题链勾连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记忆,所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与体会语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与魅力。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链勾连的应用对策

1.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引起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问题链勾连期间,首先要做的是要明确其切入点,这是保障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设计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时,教师需始终树立和贯彻生本理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及符合他们思维认知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力求有效地借助所设置的问题链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因此,在确定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过程中,教师需深入实际,仔细调查与了解全体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与语文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经建构的语文知识体系及日常生活经验,自主探寻、思考与学习新的语文知识,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尤其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切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外,同样要注意深入研读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用内容,力求所设置的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可以切实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与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前,可首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对“朋友”关系的认识与感受。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可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或展现“朋友”关系的语句。然后教师可相应地为学生设置下述两个启发性问题让他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研究:问题1,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思考下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外祖母当成了自己童年的朋友,并且是“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朋友。该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比文中作者外祖母和自己的外祖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与感受文中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且经过讨论会,学生会意识到作者外祖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的童年。问题2,为了凸显外祖母的形象品质,作者运用了哪些经典的描述语句?在该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外祖母的人物形象。此外,在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性问题,如问题3,回想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社戏》,鲁迅先生对外祖母的形象描写和高尔基描写的外祖母形象有何异同?问题4,在你们的生活情境中,是否遇见过像高尔基外祖母这样的忘年交好友?通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层次性,开展有效思考

在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设计期间,教师需要在把握问题链切入点的基础上,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层次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从初中生的思维认知角度来讲,由于不同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注意开展分层设计,同时要注意采用点名回答、独立回答及自主发言等方式,力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初中生的认知角度来讲,语文知识的学习呈螺旋上升趋势,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注意从知识层面逐步向应用层面勾连,最终向综合评价层面勾连,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开展有效思考。

例如,教师在执教课文《济南的冬天》时,可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地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链,引导他们展开深入思考,具体问题链如下:问题1,通读全文,并画出文中你认为描述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并说明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原因。问题2,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本文中对济南冬天描述的主要特征,并归纳、整理文中每节的具体描述内容。问题3,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情感,并找出贯穿全文的主线。问题4,作者在描述济南冬天的时候采取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之后采取替换法,对比分析使用修辞手法与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异同性。问题5,联系《春》这篇文章,对比分析作者在写景上有何异同点。针对上述层次性问题链的设计,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3.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提高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问题链勾连教学推进过程中的要点外,还要注意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具体是要确保问题链设计中需时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增强相关问题链设计的层次性,掌握提问的着力点,借此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进而使学生可以轻松确定教学的核心要素,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需兼顾正论和反论,同时,在提问学生时,可灵活采取温和引导和“步步紧逼,穷追猛打”的引导方式,力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通过思考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篇文本语言,使他们可以切实体会和感受到文本语言描述的优美和精妙。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期间,要注意将文本语言分析的有效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仔细品位和揣摩阅读文本,期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情况,实时加以点拨和启发。比如,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识,教师可相应地结合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为学生设置有效的问题链,如问题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试举例分析。问题2,你觉得好的文本语言需具备何种特征?该如何仔细揣摩文本语言的精妙性?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什么?通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可使学生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问题链设计是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法,可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思考,对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将问题链勾连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切实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层次性和着力点,力求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對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人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外面就餐,很多餐厅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提升,这使中职中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中职专业开设了中餐专业相关课程,但由于过于重视专业课程的讲解,很多学生虽然专业技术较强但文化素养不高。全科阅读就是使学生穿越时空限制去触摸各学科的文化灵魂。在全科阅读视角下,阅读既要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和能力,还要追求各学科之间的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加强中职中餐专业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促进高质量课堂建设,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全学科阅读 中职语文 实践

On the Practice of General Reading in Chinese Teaching of

Chinese Food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AO Xiaofei

(Guangzhou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80)

全学科阅读是将各个学科的课本教材都当成阅读的视角去看待和阅读。想要通过阅读去真正理解教材文本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完成自我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教材文本都是专家通过多次的精选和审阅的,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好各学科教材。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理想的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作者与作品、读者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却过多地去注重技巧的训练,缺失了个体的真实情感体验,这样培养的只是没有温度的“阅读机器”,这一定程度上使阅读的魅力大打折扣。

中职中餐专业偏重对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但学生的文化素养却普遍不足,这将会对学生之后的职场生涯中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另外中职学校的中餐专业因为工作强度很高,选择这个专业的以男性比较多,在青春期的男生对语文等文科类科目往往学习的兴趣不是太高,这样就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大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消极心理。实现中职中餐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共同发展,就要对中职中餐专业的文化课程进行调整,将中餐专业知识渗透到语文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对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學方式进行改革,对中职中餐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

中职语文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和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近年来,多地中职学校开展“全学科阅读”实践研究,语文教师尝试在课上将语文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开展了多样化的“全学科阅读”语文课堂。

1全学科阅读的内涵

全学科阅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单一语文学科内或课外阅读,而是将之前的课内阅读、语文阅读和文科阅读发展为全学科阅读。从狭义上来看,“全学科”是指学生所学的所有科目。从广义上来看,“全学科”是指学生要将所学的所有的科学门类、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当成学习和阅读的对象,并且通过视觉材料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全学科阅读既要指引学生读书,又要有教会学生深度地阅读自然和社会,能够更好地去做事和做人。老师要引导学生读“有字书”,以穷天下学识勇气与能力,读“无字书”,尽览天下万物胆识与智慧。

现阶段的教育推崇全科阅读,全科阅读要求所有学科教师都要参与到学生课外导读中去,培养学生各学科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这门课时对阅读要求最高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学内容较为广泛,他们的课本课后的名著导读选取的内容包含了科幻、科普、中国经典文学及国外文学等书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对于名著的阅读应该是由浅及深进行的,应该避免学生将读书当成是一种任务,应开设阅读专栏进行专题研究、开展学生主题阅读活动、精心组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用“课堂教学”检验与呈现研究成果。

2 “全学科阅读”的特征

所有学科一起参与。在“全学科阅读”的视域下,阅读应该成为全体学科的共同关注的对象。各个学科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视角,运用多种多样的具有特色的形式,为学生们展现阅读的特点,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涵盖全面。在之前固有的认知层面,都是由语文学科来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但受学科领域的局限性的影响,语文学科推荐的书籍大多是以文学类为主的,但是除了文学类书籍,更多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书籍也适合学生去研读。在“全学科阅读”推进下,这些品类丰富的内容涵盖全面的书籍在学生面前就有了适合自身的展示平台,并且有了不同学科的课堂引领。

全面激活了育人功能。在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培养片面发展的个体,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所有学科应该一起努力。“全学科阅读”强调所有学科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都有自身的职责,不同的学科要依靠自身专业学科背景以及独特的学科眼光,将各种好书从书海中选取出来, 纳入学生视野,体现出各学科之间的通力合作。

3全学科阅读教学实施阶段的效果

现阶段,学校、教师、学生都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环节较为简化,教师教授、学生听讲,加上练习和反馈再练习,整个环节较为机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阅读、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多为死记硬背,很少有机会去思考、总结、表达、内化和提升。

“全学科阅读”课堂帮助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全学科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养成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明白不要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使阅读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全学科阅读”的开展,使教师之前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融入了“全学科阅读”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更新教学理念,并对教学现象及教学过程出现进行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在全学科阅读理念指导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学校规定了具体的阅读时间,要求各阶段每周课堂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建立起“晨诵、午读、晚讲”三时段阅读课程体系,每年都举行“校园读书节”活动;有的学校将校园建设当成重点,着力创建书香班级和校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在阅读资源上,学校定期购买图书,不断充实和更新学校图书馆藏书……学生可以遨游在阅读的世界里,他们不仅仅能获得学科知识的滋养,还能使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内化。

4“全学科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4.1 语文教学中根据中餐专业的特点拓展相关知识内容

在中职中餐专业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去阅读课外拓展知识,因为通过不断地拓展知识,可以将语文与生活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和事业,会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中職中餐专业语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有效地拓展知识,有针对性地将语文知识渗透到职业教育中去。比如,在中餐专业的学生上语文课程时。老师可以介绍所学阅读课文中作者在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特有的菜肴;在讲易中天的《餐桌上的文化》时可以拓展中西方在饮食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性等。

4.2 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明天的文盲不是不可以阅读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阅读教学,首先注重的是教师的教。但如何进行教学是一个值得用心思考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文本既有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各方面进行的整合,同时兼顾循序渐进、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和练结合的特点。在初中进行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后,在中等职业学校再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和拓展。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去做必要的方法归纳。这种教授学会如何自主地去阅读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按照教材中的内容的特点进行鉴赏和阅读,比如记叙文的阅读,要着重把握“六要素”。

4.3 调动学生的日常积累,激活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语文基本功要求学生能够厚积薄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通过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并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陶冶情操,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入到文本作品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水平,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潜在的语言能力,用新颖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语言记忆,使学生之前的语言积累被调动起来。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这一阅读理念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相似之处。第一点,两者都明确了阅读生成的基础——使学生本身拥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感知被激活;第二点,两者都强调了阐释的多元化,强调阅读需要注重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因为每个学生存在知识水平上的差异,生活经验不同,所以阅读的结果的生成也是丰富多彩和百花齐放的。

4.4 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把握好评价的尺度

阅读能使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但对学生的思想和看法,老师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特别是在对文本的把握问题上,要将阅读文本看成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和理解活动的中心。一方面,阅读文本是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它倾注着作者的心血,寄托着作者的主观心理期待;另一方面,读者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得以穿越时空与读者建立连接。阅读文本既要使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实现,又要使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4.5 教师要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要求读者走近文本,通过阅读与作者建立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青少年读者,和成年的读者相比,在知识和思想认知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具有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师基本功,只有深入地去理解和研读文本,教师才能够知识自己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去学什么。教师要深入解读语文解读,对阅读书籍进行筛选和甄别,并且对文本知识的阅读不能只是局限于框架式的“素读”,要关注语言文字信息,深入阅读文本深处,去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对阅读文本有自身的个性化的体会,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最终实现“智慧阅读”。

4.6 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全科阅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新型阅读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语文学科单一角度的局限性,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中职语文教师在多学科多角度的融合阅读中,可能不会熟悉所有学科的知识,但在阅读指导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利用所学所有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文学作品的阅读。

5 结语

在智慧阅读中感悟教学的真谛,在全科教学中彰显阅读的价值。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推行全学科阅读,指導学生会读书、会做事、会做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素质,重新构建学生的学科背景,使学生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能够规范地表述学科语言,形成自身的语言学科思维,学会解决在学科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课题名称:突显专业特色的全学科阅读研究——以电商、中餐专业为样本,课题编号: 201912109

参考文献

[1] 陈萍.全阅读的文化解读与策略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2] 冯霞.全科阅读:综合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学研究,2013(3).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被忽视的尴尬处境,文章结合中职学生成长特点探究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新途径,提出项目教学法的应对策略,挖掘项目教学法在提高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33.3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这一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语文学科作为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却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中。因此笔者认为,改革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促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獲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推动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学生都必须选修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知识对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进一步提升个人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供动力。可见,语文课程是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语文课程虽然对中职整个培养教育过程、学生个人成长教育发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一学科的教学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在教材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国内推出了人教版、苏教版、外研版、浙教版等各种中职语文教材,我们发现中职语文教材虽然版本繁多,但其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教材编定的内容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编选课文与社会、时代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教材的优劣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特别地,中职教育直接面向的是社会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教育,重在提升劳动力大军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服务素质。现今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却偏重“经典”而与社会现实偏离,没有具有新鲜内容的吸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也就难以达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实现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观念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在中职学校中,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产生,有专业理论无企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社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相脱离,只会且只能在中职教育中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甚至没有参与的环节和体验消化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化,将致使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语言的教授效果,不重视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导致课堂氛围刻板单一,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更无法锻炼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情绪倦怠,学科发展滞后不前

中职学生普遍是学习基础差、考试分数落后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对于选择中职教育的他们而言,他们的学习重点是专业课程,至于语文这种基础学科的学习则是无足轻重的。因此,中职学生只专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甚至对语文学科产生抵抗情绪,出现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受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中职学校也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建设,而忽视了对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建设的探讨,教学的挫败感、无成就感以及学科的无前途感在教师心中油然而生,于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心态也慢慢地成为中职教师的教学常态,厌教的现象也变得日益严重。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的积极情绪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反之,则影响学科的发展。换句话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倦怠情绪,必然会造成中职语文学科发展的滞后不前。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可行性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又叫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活动式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能够灵活地运用自身现有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项目任务,并且可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效果,达到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处理问题应变力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和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努力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将教学的内容确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完成项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以此达到以学生获得成就感来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要根据已有知识制订和完成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经验。可见,从实效性方面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中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以适应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准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实现“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的目标。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远的职业理想、良好职业素养,而且要求学生在为人处事、处理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应对能力。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重点要突显语文应用性的特点,旨在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将语文知识的运用于社会生活能力,满足学生培养谋生本领的教育要求。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将项目研究的方法引入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是以项目主题为主线,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参与,强调学生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体验来完成对新知识的接收和理解,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融入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和开放的精神参与到富有实践意义的学习中,但是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就可以随意而定。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选定学习项目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项目教学的主题,就是项目的内容、项目的中心。在开展项目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任何对项目主题的拓展延伸都不能偏离这一主题。主题是项目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主题的选定是项目教学法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学习基础差、考试分数落后、学习意识淡薄、自我要求匮乏、思想行为放纵的群体,对于他们而言语文课堂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项目教学首先应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对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有帮助且富有价值意义的主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情绪,确保项目教学能够有序开展并得以实施应用。如以外研版语文(基础模块)的实用操练教学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介绍写作、演讲写作、便条写作、信件写作、公文写作等主题。

(二)制订项目学习计划,提高项目实效

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确定好相应的主题后,为确保项目的价值意义,教师应该从理论和经验上进行充分的引导,组织学生围绕项目的主题的学习目标展开讨论,针对项目的目标任务、时间安排以及执行方法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如进行介绍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制定出:了解介绍含义和分类、明确介绍写作要求和规范、学会写作各类介绍文稿的技巧以及模拟运用介绍的步骤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建构起关于介绍写作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介绍的能力,使项目教学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得,学会学有所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学习项目步骤,引导学生参与

项目教学活动下,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以及如何得出自己的项目成果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除了监督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和观察学生实施项目的表现并根据表现作出适时指导和点评外,其他过程均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来解决问题。如教材中关于介绍写作的案例内容只涉及师生、同学之间的自我介绍,没有谈及社会工作常见的介绍他人、介绍家乡、介绍名胜古迹、介绍产品等事例,那么,如何搜集更多更丰富的介绍写作内容的材料,以拓展对将来工作上常见介绍的类型认识呢?这些就需要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全面搜集和整理,写出各种场合的介绍文稿,并通过参与情境模拟,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文稿應用于模拟场合中,自我感受介绍的学习效果。

(四)分享项目学习成果,师生交流经验

不论是分组实施项目,还是个人独立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学生都应该向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以检查是否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教学中,并且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讲解和点评。如在模拟情境进行介绍写作后,各小组(个人)要将介绍写作规范和介绍的内容在黑板(多媒体)上向大家展示,并谈谈自己对介绍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体会。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和知识的讲述,教师将项目成果反映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和讲解点评,让学生体验到分享知识的愉悦和成功完成项目的成就感,以此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和经验。

(五)组织评价项目收获,师生共同进步

分享完项目的成果,并不意味着这一主题的项目教学已经可以画上句号。每开展一个主题项目的教学,都会让学生有各种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这也是项目教学法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完成了某一主题项目的教学之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应该针对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进行交流和讨论,指出做得好的环节,点出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下一主题的项目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在交流中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项目教学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项目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实现了师生互动,不仅增强了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将教学内容融进具体项目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项目实施中检验自己的应用能力,为中职学生由学生角色过渡到社会角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国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4(02)

[2]张晓玲.浅论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7)

[3]沈祥明、周玉环.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语文,2014(11)

上一篇:农业规划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等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