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使之了解国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国家是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保障,从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报国的思想。

二、利用教材,让孩子学会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例如鞭炮的正确使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正确用电等,教师要以这些教材内容为契机,让孩子学行安全、健康地生活。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课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

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注意捕捉、选择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容易发生的现象来组织教学,如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出鼻血后总是惊慌失措,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同时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拓宽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既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将来的栋梁,所以,让孩子学会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只要教师好好选用《品德与生活》教材,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

三、利用教材,让孩子热爱生活。儿童的各种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他们的挫折能积累经验,有助于成长;他们的成功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成长。因此,无论是穷困、富有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的生活,都有助于孩子的进步。但近年来,屡屡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厌恶生活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尤为重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结合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热爱生活,我带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一个“成长记录袋”,把自己出生到长大过程中用过的物品、玩具,拍过的照片等都放进去;然后再与现在的自己对比。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发现上了小学的自己长高了,会自理了,懂得的知识更多了,在脑海里感到成长的美好、长大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思想。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沃土。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第2篇

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3、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三个维度:精神要义、实现思路与意义表达

4、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内涵与价值

5、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担当新时代审计使命

6、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奋进新征程的志气骨气底气

7、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8、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9、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0、伟大建党精神淬炼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价值及实现

11、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时代意义

12、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13、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14、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涉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15、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16、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坚定不移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17、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18、以伟大建党精神砥砺青少年奋勇前行

19、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提升政治能力

20、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21、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筑牢保密工作防线

2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山西红色血脉

2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24、浅析新时代思政教师弘扬建党精神的途径

25、用伟大建党精神助推石柱乡村振兴

26、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27、伟大建党精神是我党最可宝贵的光荣传统

28、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汲取前行力量

29、弘扬建党精神 打造红色摇篮

30、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推动武保部经警大队高质量发展

31、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三维向度

32、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研究:现有基础和未来进路

33、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

34、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争当新时代电网人

35、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36、回望党的光辉起点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37、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维度

38、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优势

39、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40、渔阳里与伟大建党精神

41、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源地

42、用伟大建党精神助推石柱乡村振兴

43、伟大建党精神视域下的我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研究

44、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45、百年大党继往开来 建党精神历久弥新

46、教育部、上海市共同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

47、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践中锤炼鲜明政治品格

48、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红色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49、以伟大的建党精神 激励组工干部奋进新时代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第3篇

2、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问题

3、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本民族舞蹈创编中的运用研究

4、论美术学专业艺术采风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5、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策略

6、中国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性探思

7、浅谈雕塑的人文性与多元化

8、浅析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9、浅谈如何创作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10、世说新玉(六)宏大题材

11、读写迁移教学在初中语文人物描写中的运用

12、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13、发现写作乐趣,养成写作习惯

14、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美术教学

15、试议剪纸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6、那天花乱坠的人生(创作谈)

17、如何用原生态舞蹈素材体现现实生活

18、艺术何以源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

19、艺术设计与生活之关系研究

20、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讨

21、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思考

22、挖掘艺术资源,回归教学生活化

23、《中国皮影》教学设计

24、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

25、贴近生活对当代版画的意义

26、论高校学生中国画山水写生中主观意识的培养

27、舞蹈创作“哑剧化”之思

28、巧用“比较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29、舞蹈学专业中钢琴艺术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30、基于展览中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探析

31、发扬民族文化 体悟民歌魅力

32、紫砂“狮鼎壶”的造型艺术考析

33、浅析艺术设计之创新教育

34、浅谈我对艺术创作的理解

35、开发生活资源,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36、如何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

37、浅论怎样编配群众舞蹈

38、论油画人体艺术的创作过程及其表现

39、浅谈钢笔山水画的创作程序与途径

40、有关审美实践及在美术创作中运用的分析

41、戏剧小品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42、于非闇工笔花鸟画研究综述

43、美术作品当中的艺术语言

44、浅谈“钱江潮壶”的绞泥工艺

45、浅析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46、当代写实油画中的怀旧主题探析

47、以记叙性散文为例谈中考作文写作

48、好节目就是要“骗”人的

49、浅析艺术创作中情感与审美想象的关系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第4篇

1.1 调查对象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 选取四川省某两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在校大学本科生各500名, 共计1000名, 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测试问卷, 回收试卷972份, 最后剔除无效问卷, 获得有效问卷954份, 具体构成情况见表1。

1.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表, 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现实的课余生活状况;对课余生活的评价。调查让学生自由选择, 当场回收, 然后将所有调查数据输入电脑,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方法有平均数差异检验, 卡方检验, 方差分析等。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2.1 活动类型主成分分析

对于30种课余生活形式进行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 其中KMO=0.812, Bartlett=831.799, 可对所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 取18种课余生活活动形式, 旋转后共抽取5个因子, 统计结果表明这5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58.839%。对各因子进行分析归类, 得出, 因子1:阅读书籍、看报纸或杂志、参加专业培训、参加科研、听讲座、自由学习可归为学习型课余活动;因子2:谈恋爱、参加艺术类活动、看电视电影、听音乐可归为情感投入型课余活动;因子3:睡觉、无事休息可归为休息型课余活动:因子4;闲聊、参加社团组织、户内外交往可归社会交往型课余活动;因子5:体育运动、打牌下棋、上网可归为参与型课余活动。

2.2 不同课余活动类型分析

2.2.1 学习型

此类型的学生, 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都比较好, 在阅读书籍、参加专业培训、科研、讲座等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比其它类型的人要高得多。成绩良好以上的学生在上图书馆次数、参加科研、学术讲座和专业培训次数方面明显高于一般学生。

另外, 在对课余生活评价方面感觉很充实和有计划安排, 学习好的学生 (38%) 比成绩一般的学生 (20%) 要高, 但在很无聊方面, 成绩一般的学生 (42%) 高于成绩良好的学生 (24%) 。但两者各自仍然有38%的学生感觉课余生活很没头绪。

2.2.2 情感投入型

此类型的学生, 情感细腻, 对发生的事和周围的人敏感性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情感投入方面表现不同。在对待恋爱方面, 大一学生持反对意见占4.762%, 而大四占30%, 年级越高, 持反对意见的比例越高。这比例的变化说明年级越高, 对待感情上的事会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但是大学生刚入学不到一年时间谈过恋爱的人就达到40.476%, 而到毕业之际谈过恋爱的人就达到了70%。这说明, 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早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 而且比例愈来愈高。

2.2.3 休息型

此类型的学生是一种典型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即教室、寝室、食堂是他们的主旋律。这种生活类型容易和学习型的课余生活类型混淆。他们在课余生活中主要的精力不是在学习上, 而是在睡觉和空想之中度过。其中女生比男生在这方面所占比例明显要高得多, 超过了15.423%。而在不同年级之间其差异性也显著, 进行方差分析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Sig=0.015<0.05) , 其中比例尤以大二最高 (35.854%) 。

2.2.4 社会交往型

此类型的学生的特点喜欢交际, 人际关系大多良好, 性格比较外向, 活泼开朗, 喜欢参加各种团队活动。不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和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的人在参加院系活动, 为他人服务, 与人交往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高年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说明高年级学生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特别是在外兼职活动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达到了85%。而上街闲逛的比例却是最低 (15%) 。

调查中发现, 想进学生干部行列而没有机会进来的同学比例达到38.6%, 这说明有很多普通的学生有愿望想参与到学生社团、院系活动中来, 但学校所提供的机会却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另外, 在对课余生活评价方面, 人际关系良好和一般的学生, 经卡方测验, X2的值为8.082 (Sig=0.044

2.2.5 参与型

此类型的学生精力旺盛, 喜欢参与对抗的活动, 网络生活时间占据课余生活时间中很大一部份。男性、理工类、高年级学生更喜欢在网上和异性聊天、打游戏;在体育运动参与时间和频率来看, 男生 (97.7%) 明显的比女生 (85.7%) 比例要高得达多。而对那些整体喜欢泡在网络上的同学来说, 网络虽然能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 但如果过度上网会对他们除了身体上的损害, 还有学业的荒废。因此, 我们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给他们定目标和任务, 用其它活动来吸引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 以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3 对策和思考

每个学生可能综合有几种课余生活类型的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能固定的认定学生只属于哪种课余生活类型, 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

3.1 加强课余生活活动分类指导,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课余生活活动的分类指导,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在就业管理类方面重点加强指导和培训, 并且在图书馆里增加此类方面的书籍, 以满足学生需求;而对于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 重点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培养动手操作的科研能力, 以便今后更有利于进一步升造。在课余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类型, 发挥社团、学生会、团委和党组织的战多堡垒作用, 多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校园环境。

3.2 开展恋爱观的指导, 强化责任意识

正确的恋爱观对于未来家庭的和谐, 社会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开展教育和指导, 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工作的关系, 并且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3.3 创新班团组织制度建设, 普及由“精英”参与到“大众”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

创新班团组织制度建设, 提供更多能够给学生参与管理的岗位, 培养更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班团干部任免上采取“轮任”制, 有效缓解了管理岗位的不足,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改变了以往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个别人参与的局面。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现实课余生活状况分析归纳出学习型、情感投入型、休息型、社交型和参与型等五大类型的课余生活类型, 进一步分析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第5篇

2、浅析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及其实践意义

3、对应施教 心理转化显见效

4、大学生情绪表现与人际关系状况的探讨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构建探讨

6、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探索

7、医学专业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8、大学生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

9、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思考

10、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

11、大学新生高教选择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2、高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内在原因与解决策略

1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观察

14、浅谈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有效性研究

15、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进展

16、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深化高校体育课程研究

17、试析原生家庭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关系

18、自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路径探索

19、高职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20、积极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21、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问题的探讨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

2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新

24、重大疫情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熟研究

2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26、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

27、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法律问题研究

28、闲暇教育视角下网络性心理问题的健康教育

29、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对策

30、从众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31、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32、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

33、影响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4、网络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初探

35、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探讨

36、心理控制源与师范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37、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38、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索

39、师范院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

40、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心理压力维度及其与个体背景关系实证研究

41、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探析

42、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与分析

4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44、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4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46、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

47、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48、高校蒙生汉授学生学习综合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49、体育教学培养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探讨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出版物的迅速增多,高校图书馆藏书与日俱增。在浩瀚如烟的图书中,如何选择和确定好的读物,对于读者来说显得越来越困难。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心生浮躁,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让人们偏爱浅阅读,从而导致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感悟的读者也越来越少。高校图书馆如何激发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强化阅读在思维训练、人文情怀熏陶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图书管理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各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挖掘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改变陈旧的图书管理模式,打造图书管理工作创新升级版。

【关键词】 大学图书管理 存在的问题 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网络化技术正在获得改进和提高;面对网络化的新环境,管理者也亟待转变传统认识与管理模式,对于大学内部的图书管理也应当运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应当明确的是:图书管理不仅涉及简单的图书整理与信息收集,同时更应当涉及资源互通、信息沟通与分享等。为顺应新时期的信息化潮流,管理人员就需要明确图书管理现存的模式缺陷,进而探究缺陷根源所在。作为图书管理的负责人员,本身也需要具备优良的综合素养,确保在最大限度内完善图书管理,通过运用网络化的手段来弥补缺陷并且完善模式。

1 大学图书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更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图书馆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在此前提下也开始尝试着完善现行的图书管理。进入信息化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逐步成了师生查阅资料与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突显了图书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高校蕴含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因此亟待运用与之相应的管理模式,进而构建资源共享的新机制。目前的状况下,很多大学都已经逐渐意识到图书管理对于高校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也开始探寻最适合自身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然而从整体角度来讲,图书管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完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某些高校仍停留于浅层的图书资源供应,高校提供的文献与资料勉强能满足现阶段的师生需求,然而却很难支持师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自主创作。此外,某些高校过于重视拥有图书资源的规模,对于院校的图书馆也进行了盲目扩建,这种现状实质上并不利于提升图书资源的基本质量。从长期的角度来讲,盲目扩建院校图书馆的行为也损害了最基本的图书管理秩序。

2 现存的问题

2.1 图书管理模式单一落后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为师生提供学习参考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目前图书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单一,还停留在靠人工管理图书的阶段,这种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准确记载书籍,从而对图书的更新也不及时,慢慢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使用价值,使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停滞不前。

2.2 各高校对图书管理的工作不重视

高校图书管属于一项无盈利的教学设施,没有经济来源,由于经费不足会导致图书缺失,更换不及时,或者购买一些劣质书籍,从而间接影响到老师和学生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而学校对于图书管理的工作更是无人问津,认为图书管理工作不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殊不知图书管理也是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3 明确问题根源

3.1 多途径补充图书资源

根据学校师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情况而开展多途径方式进行补充资源。例如图书馆根据当前的管理系统而增加一个栏目,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此区域中添加自己希望图书馆购买的书籍,这不仅能够帮助图书管理者提供购买目标,而且还能够提升图书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效率。此外,进一步完善借阅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其中比较珍贵的图书,除了定期做好保存、修补工作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书籍,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3.2 图书管理模式智能化,以人为本

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繁重的信息管理由计算机完成,信息一目了然,还能节约管理者的时间,更能对图书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高校图书管理面临的群体是师生,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阅读服务,充分发挥图书管理在高校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要做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则需要将图书馆数据库内的文献和数据等信息统一管理,将其规范化,标准化。在如今的图书馆数据库中,文献和数据的索引标识不够规范,导致了很多的用户在网上检索时无法找到相应的资料。所以图书馆的数据库急需进行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索引标识进行标准的录入,严谨地分类资源信息,提升数据库质量。

3.3 健全对于书籍的分类监管

具体在完善图书管理时,可以選择分类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内部的图书管理。具体措施应当包括粘贴条形码、提供电脑检索等多样的管理方式。为达到图书管理的基本目标,管理人员就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对于图书流动的速度进行适当的加快,以此来促进信息共享。从院系的角度来讲,各个院系也有必要选购类型齐全的专业图书,通过扩大宣传的方式来提升师生的自主性,确保师生都能做到珍惜图书,充分利用宝贵的图书资料。

3.4 增大图书管理中的投入力度

图书管理如果缺少了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则无法从根源上获得实效。为了转变现状,院校的负责人都应当投入更多资金用来支持图书管理,尽量运用最少的资金来购买最丰富的图书资料。院校除了增大自身的投入之外,还需要运用多渠道吸收资金,确保扩大资金利用的多种渠道。对于重复购買某些图书的行为应当予以避免,以此来节省购买图书时的成本。作为图书管理的负责人员,也可以尝试着构建资料库,全面提升图书利用的成效性。

结束语

结合上文分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而大学时代是学生结合自己发展而做好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图书管理方面则需要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技术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使得图书管理工作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为校园师生带来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金莹. 资源共享型大学图书管理方法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3):154-156.

[2] 赵相锋. 大学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模式[J]. 办公室业务,2015(23):124.

上一篇:旅游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包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