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内涵范文

2023-09-18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1篇

[摘 要]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既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国家决策层主观认识的变化而相应变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关键词]国家利益;利益内容;国家利益观

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1]纵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不同时期国家利益内容不尽相同。冷战后,随着中国前所未有的融入世界,中国国家利益的深度与广度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本文将从不同利益内容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国国家利益。

一、政治利益的重点与分析

冷战后,国际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由两种社会制度之争转为两种世界秩序之争,美国力图建立单极霸权,而其他大国争取世界格局多极化。此外,国际政治斗争还反映在主权观、人权观之争;民族统一和民族分裂之争;大国寻求国际主导地位和小国要求平等参与;发达国家促进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寻求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这几方面的政治斗争都与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利益息息相关。

1.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依然是最主要的政治利益

冷战时期,中国为了维护主权与美国和苏联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冷战后,维护主权斗争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的主权一度面临新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建立,世界一度动荡不安,国际间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与主权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虽未大变,但主权的原则受到挑战。西方国家,以“人权”为武器,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借口,宣扬传统主权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并不时以维护人权和民主为借口干涉中国主权和内政。

冷战后,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有四个方面,中国的政治利益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涉及。第一,人道干预与反对干涉内政的斗争。冷战后,随着前苏联对美国行动制约的消失,西方国家的国际干涉行动越来越多。其中以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空袭影响最大。中国、俄罗斯等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反对北约用武力干涉南联盟内政,主张政治谈判解决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则称人道主义干预符合国际法。这次事件不仅开了绕过联合国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而且在干涉过程中造成中国外交机构被毁,中国公民伤亡的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第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分离的斗争。西方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刻意混淆民族自决和民族分离,为台独势力和藏独分子、东突恐怖主义组织提供借口。第三,维护主权与促进民主的斗争。冷战后,西方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混乱局面,大力推销西方式的民主,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针对中国的抨击也越来越多,从法律制度、新闻出版、少数民政政策乃至计划生育都进行无理指责。美国还将经济问题与政治挂钩,千方百计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第四,维护本国发展道路和人权观念的斗争。二战后,在和平的大环境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中以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民族自豪感增强。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因素,这些国家在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国家不同,少数西方国家以人权等借口肆意指责,为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制造借口。为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发展道路和人权观上与西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批评了西方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强调了发展权的重要性。

2.国际政治新秩序是和平崛起的战略性政治利益

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瓦解,建立怎样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一直是国际斗争的焦点。美国力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不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政治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尽管不时出现“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论,但大多数国际战略分析家所持的观点是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中国决策层始终坚持和平崛起,宣布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并采取具体措施进一步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幅度为诸大国之最,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充分体现出来,而且也表现出了成为世界大国的积极意愿。鉴于此,中国如何成功崛起,成为世界性重大问题。历史文化传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纲领、和平主义的外交战略都决定了中国将采取积极参与的和平崛起战略。对中国来说,积极参与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战略性政治利益。首先,现有国际制度主要反映了西方主导国家的利益需求,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的利益有严重制约,中国正视这些机制安排仍将长期存在的事实,但有意愿和实力要求这些机制安排趋向合理性和民主化。其次,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多是既得利益者,不会让中国自动享有机制权益,必然力图将中国排除在利益安排之外,以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10多年努力可佐证之。再次,冷战结束后,重新进行国际制度安排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中国赢得了平等参与国际决策的可能。改革开放前的经历证明,消极参与并不真正符合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因此,中国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战略,在军事方面,加速军事现代化的步伐;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竞争;政治方面,坚守立场而又策略灵活;文化方面,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吸收其他文明精髓。中国一方面认识到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长,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实力的局限,以建设性的心态和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为此,中国首先树立起了维护国际道义的世界大国形象。在国际社会大转折的时代,加强国家间合作与协调,维护国际道义,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树立道义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国家利益扩展到全球的前提条件。中国正在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国走向世界大国,并在全球和平、安全、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应该进一步塑造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公共物品。中国履行亚太地区大国的国际义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亚洲诸国乃至世界的尊敬。中国承担起亚太地区的国际义务,积极参与乃至主导建立亚太地区相关区域经济、安全机制,以此维护和扩展中国的国际利益,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中国已经与许多周边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战略谋划,积极提供区域共同安全、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地区性公共物品,为和平崛起战略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国际合作基础。

二、安全利益的内容与分析

冷战后,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明显好转。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俄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建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消耗大量国防资源的北方威胁渐渐消失。至此,中国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军事力量对比看,中国的军事力量足以保卫本国领土不受侵犯。同时,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培育共同利益,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关系。整体上来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冷战后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

当然,安全利益的全面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安全状况就可以高枕无忧。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融入世界,卷入世界事务的概率也日渐提高,安全利益在扩展,相应地许多新的安全问题正在出现。首先,虽然中国安全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外敌直接入侵的危险没有了,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国的国家统一尚未实现,而且局面日益复杂和急迫,国家统一再度成为安全利益的焦点。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领土、岛屿与海洋权益的争端,虽然中国提出在海洋权益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不能排除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中国与争议国家的军事冲突。另外,周边热点地区的紧张局势尚未化解,尤其是中国的近邻地区——朝鲜半岛依然是不稳定的热点,朝核问题依然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从而影响中国的边境安全与稳定。

民族分裂势力结合恐怖主义势力给中国边疆地区制造的安全隐患有所凸显。“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对世界安全的重大威胁。虽然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中国尚不构成重大安全威胁,但这些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此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组织国际犯罪、恐怖主义、走私、贩毒、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增大之势。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面临的局面复杂、任务繁多,经验不足,与国际上的合作机制尚处于完善之中。

针对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诸多新难题,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构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新战略。中国的对策是:①加快自身建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②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台工作基本方针、原则和政策主张基础上,体现出新的灵活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对台工作新思路、新政策。例如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以法理反对台独;邀请台湾各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等。③积极建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来应对非传统威胁。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周边各国在安全上的合作。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使周边地区国家间的利益相关性增大?熏培育了共同安全利益。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并调节地区争端,力争将地区冲突的诱因及时化解。例如:中国积极调解朝核问题,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⑤拓展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东盟、欧盟、非洲、南美等地区的重要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迅速的成长与扩大。

1.对外贸易是最大的海外经济利益

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9740亿美元,增长了143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超同期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也比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许多。2010年,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由1980年的29.8%上升到49.2%。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这一重要利益,中国与美国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2.能源供应是重点关注的经济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以石油为例,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伴随着对石油消耗的迅速增加,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对石油进口的节节攀升,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日均不超过6万桶,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到3%;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为29450万吨,日均进口原油超过8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3]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中国如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排在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石油消费大国。一方面,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很多资源相对贫乏,导致中国对海外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由此加大了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3.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吸引海外人才是特殊的经济利益

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国际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吸引外资因此也成为中国此阶段经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引进技术和吸引海外人才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需特别关注的海外经济利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如果看作是技术硬件,那么,引进外国专业人才则等同于引进技术软件。引进外国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法。这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迫切需要外籍高层次人才来中国投资经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中国政府顺应这一需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人才引进的制度框架,使中国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加大。2004年,中国政府发布施行了被称为“中国人才绿卡”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4.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体制是战略性经济利益

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虽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不一致性曾经使得中国对外开放受到了很大的局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制后,能够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使国际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更符合本国的经济利益,从这一点上看,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制定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利益。

制度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熏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经贸主流,适应国际多边贸易法律体制,不仅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竞争,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竞争,同时还要学会应用国际规则来规范企业的国内和国际商业行为,学会运用国际经济规则来保护自己,为中国发展创造公正合理的外部经济制度环境。从此意义上讲,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体制是中国战略性经济利益。

5.海外投资是新兴的国际经济利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开始起步。近10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出现了很大的飞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177个,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目前年度投资规模已经接近600亿美元,累计海外投资达到2600亿美元,居全球前五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4]从中国企业投资区域来看亚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欧洲,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地区。尽管中国海外投资近10年出现了很大的飞跃,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外投资存量还比较低。虽然中国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期,但是海外投资已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利润、技术和国际市场经验,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成为增长前景看好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海外投资会步入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会越来越重要,规模会日益庞大。

四、文化利益在冷战后受到高度重视

国家的文化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在精神和知识层面的利益,包括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等国家上层建筑的利益。国际关系范畴中的文化利益一般指本国优秀文化的保留和发展;对外来文化侵蚀的抵制;国家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吸收利用;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

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比较,由于文化利益的精神特性,容易被忽视。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但文化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使人按照自己的意识来改造客观世界。文化绝非虚无缥缈的纯精神力量,而是渗透社会组织结构的各个层面中,起着发挥动员、调动、组织国家力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不能被轻视,维护了国家的文化利益会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研究综合国力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克莱因认为,经济与军事的实力发挥作用的程度决定于战略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意志、动员人民的能力等精神性的战略素质。可见“文化力”之于综合国力、国家文化利益之于国家利益的战略地位。鉴于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称为“软权力”,认为它是与军事和经济实力等“硬权力”相对应的重要力量。[5]

鉴于文化利益的重要性,世界大国均极其重视文化利益。作为现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不仅仅是依靠超强的军事实力,还依赖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控制而占据着霸权地位。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品在为美国挣得巨额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用美国的文化观念标准去影响、替代别的民族文化。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其核心就是以文化影响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等软力量的先进性和感召力。因而,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扩展文化利益,就是主动创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6]在这种全球竞争背景下,面对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压力,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态势冲击下维持自己的文化利益,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崛起正在成为世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连续2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区域性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目前中国正在把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转化为国际政治上的优势。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了猜忌和怀疑,中国如何利用影响力谋求地缘政治的优势地位,并在崛起的过程中消减邻国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安和猜疑,这是中国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运用文化的“亲和力”和“柔性”力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诉求手段。为了顺利地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使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使外界知道中国一向不崇尚扩张的文化传统,从而将中国视为一支和平的力量,不再恐惧中国,而是愿意接受中国的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上作出了重要部署,首先是在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保持文化先进性,增强文化创新力。党的十五大对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科学的说明和论述,在大政方针上确立了如何对待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此外,中国政府和民间合作,通过组织一系列规模庞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文化介绍和推广给世界。中国通过在国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新的国家形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相当大的篇幅突出强调了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7]将文化和国家实力联系在一起说明中国最高领导层已经注意到文化利益的重要性。

五、结语

冷战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增多,内容也有深刻变化,传统的政治、安全问题向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大。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同时,加强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促进国内发展的任务日益加重。概括起来,冷战后中国国家利益有这样几个特点:(1)经济利益的扩展由点及面,经济利益的分布日趋广泛,内容趋于复杂。(2)安全利益内涵扩大,除传统安全利益外,出现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新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等范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的问题。(3)维护国家主权依然是中国的主要政治利益,和平崛起将是中国今后政治利益的重心。(4)文化利益受到关注。国家战略根据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政府在2011年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8]涵盖了本文所分析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的扩大,同外部世界联系与合作的加深,中国的国家利益必然有相应的变化。如何在这样不断的变化中,科学认识并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政府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1-12-07/content_2013503,2011-12-07

[3]中国能源网.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id=182146

[4]截至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达2600亿美元[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4/27/content_1853481.htm,2011-04-27

[5]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陈文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切实增强国家软实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598628.html,2011-09-06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2篇

一、国际经济法的内涵

国际经济法最早是由英国国际法学者施瓦茨曾伯格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逐渐成立,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这期间包含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经济法律作为制度保障, 而国际经济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对于调整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权力与义务的划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界定, 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人认为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重在调整国家之间的联系, 从性质上说, 没有太大的经济管理意义;而还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单纯从外部对国家形成约束来达到对国内经济管理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在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中, 由于各国社会性质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会存在一些异同, 国际经济法并不是适应所有国家的发展现状, 因此, 可以有效的扩宽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路径, 使其能够适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在交易的过程中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国内的经济管理也离不开国际经济法的规范、约束。目前,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其他国家形成贸易壁垒, 导致国际关系的僵硬, 甚至出现报复, 因此, 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来调整这种紧张关系, 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而国际经济法正是具有这种功能的一项国际法律, 它能够有效的保障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而且也对国家经济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与调整措施, 能够避免一些国家的垄断经营, 建立起新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 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国际经济法对国际上的一些经济组织也有着一定的规范、管理作用, 如欧盟, 如今国际经济法已经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被人们所认识、了解。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相关性

(一) 研究视角的相关性

对于法学都是有一定的利益作为支撑的, 而这些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法学研究者的视角和立场。在国际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家和个人的两个不同结构, 在国际经济法中也存在着国际视角和国家视角两个方面。国际经济法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协商在做处理妥协之后的产物, 其中必然包含着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因素, 但一些小国的利益也难以避免的会被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大国所吞灭。但是国际上并不认同以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法的制定, 而更加突出理念的作用。所以如果国家只以利益为首要目标, 就很难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与承认。这也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不能只局限在自身利益的分析与研究, 更要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法理念是否与国际经济法理念相协调。这也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他们不仅要对我国的国际立场和国家利益有着全面的把握, 更要将国家的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综合考虑, 充分有效地协调我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相关关系。

(二) 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国际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 不止局限于本国对外的法制进程, 更要关系到各个国家的经济趋势, 研究对象具有国际性也是国际法区别于其他法的最显著特点。尽管如此, 在讨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对象时还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 不能抛开最根本的问题而只关注国际法则。我国的国内经济法不仅要具备国际经济环境下的理念, 更需要把握中国特色,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法, 并且要以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加以审视, 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的合理性。

(三) 研究成果的相关性

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对国际间贸易进行规范, 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挥作用。我国的法学研究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 增强国际间交流, 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在国际法的制定时, 我国也要努力提出自己的意见, 并努力取得其他国际成员的认可和支持。而想要使我国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相协调, 我国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具有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法律制度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法制进程在短时期内取得的突破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尤其是向中国学习的发展中国家, 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意义。但是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国内经济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同时在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所以要想做到, 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真正相协调, 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法研究的影响力,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制模式。

三、我国特色国际经济法的构建

当前我国在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基础研究上比较薄弱, 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积累。在我国制定国际新规则时需要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借鉴和参考, 并且需要使其适应中国特色, 建立中国国际经济法理论。

(一) 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虽然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获得提升, 经济军事等实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与此同时, 我国的法制进程和法制文化还比较滞后。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注重文化的发展, 加强我国的文化输出,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但是在法制文化的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在我国法制的进一步实践与推广中, 必须要加强梳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法制形象, 将我国法制文化研究中的精华与西方国家的法制理论相结合, 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二)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 在构建国际经济规则时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相互竞争与妥协。虽然国际经济体制中的这种自由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但是这也能带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国际经济制度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有益影响, 关键不在于实施的阶段, 而是在国际经济制度的提出和制定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提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国际议题, 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新的国际规则, 就能够使国际经济准则为自己所服务, 能够不断地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过去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时只能够对于发达国家提出的议题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批判, 难以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而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 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们必须对国际形势有着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并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三) 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引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利研究成果。我国的社会科学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结合与发展,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能够丰富我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者通过借鉴和运用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 从中归纳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 并且将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相结合, 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模式的国际经济规则的构建。

四、结语

国际经济法是具有世界公共性质的调整国家经济关系的一项政策制度, 它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且保障了国际关系的稳定。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国际经济法与我国内部经济法的联系, 使其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发展。近年来, 国际经济法实现了一系列的革新,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体现了对各国公民的经济权利保护, 然而, 由于各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还需要国内经济法作为基础保障。本文将着重探究国际经济法的深刻内涵, 并对其与国内经济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内涵,国内经济法,相关性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3篇

一、世界范围内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普及和推广阶段,尤其是2018年,这一年数字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国际各方面组织也开始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国际组织也通过多种方式在世界各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年内,世界各国会从不同层面,加强数字经济的建设,如从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促进地区之间数字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国际组织自2018年以来,不断聚焦数字经济。G20峰会,2018年在阿根廷召开时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此次探讨关注了五个方面: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测度、数字经济工作技能、缩小性别数字化鸿沟和数字政府。2018年5月,欧洲联盟也关注了数字经济的情况,主要是从整个欧洲联盟的角度探讨数字化与其社会发展的关系。同年11月,亚太组织也第一次关注了数字经济,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在以后的几年中,国际各组织仍然会持续关注数字经济,并适时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较快发展,我国成为欧洲各国关注的对象,成为数字经济聚焦的中心之一。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我国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并也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及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数字经济发展也较迅速,其他地区相对来说要落后一些。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数字经济会不会拉大地区经济的差距,还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2018年9月,我国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9个部门包括我国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数字经济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智能化技术的运用,这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也把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倾斜。数字经济因此发展较快,在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方面均出现明显的提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5G技术的运用、光纤产品的升级等,数字经济也会加快其发展步伐。同时,也有可能会增强其竞争能力,并产生激烈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如何在5G时代,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数字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上智能化的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在数字经济中计算机行业可以为传统行业发力,为其增添飞翔的翅膀。现在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形成了互联网+的无限动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经济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国外,智能化技术与工业正密切融合,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以德国西门子为代表的国际大型企业以智能化为引擎,使产品推陈出新,引领产品升级。在汽车行业,智能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智能汽车已在多次的实验中,取得了成功,逐渐走向市场。智能汽车的发展,有更大的市场,有更广阔的空间。在这些领域的引领下,其他行业的智能化,也在逐渐发展起来。智能产品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将会为数字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

智慧交通,已被许多城市广泛运用。它可以有效地运用在公共交通系统,查询APP公交,可以清楚知道某些公交路线,更能明确地知道某辆公交车距离自己所在站点的距离,能够更精准地乘车。也可以运用在整个市区交通上,可以有效地缓解堵车压力,让每一位出行者,根据市区交通情况,智慧选择出行路线和出行时间。

现在智能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在网购、物流方面。在我国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大的潮流,甚至成为年轻人购物的首选,实体店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有的甚至会退出实体经营模式。通过物流,运用货物,可以清楚地查到货物流动的位置,及时了解货物运送的时间,运送的距离等。物流也因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智能化也因此推动着消费的潮流,消费经济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对于年轻人尤其如此。当然,消费经济所带来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但从正面来看,消费经济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数字经济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但数字经济发展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一)需要加强知识的学习与更新

数字经济的发展,既需要传统产业的背景,也需要智能化的背景,只有两者紧密融合,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年来,一直提倡各个行业的交叉,各个学科的交叉,如今,数字经济就是行业的交叉与融合。

(二)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数字经济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也一定会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的发展,具有一些专利性的产品。在今后的发展,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数字经济发展中研发的成果,也需要把知识产权保护列入制度之中,以此加强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加强对发明者的保护与尊重。同时,这也有利于我国对外合作的延续与发展。

(三)加强数字经济的科学研究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发展,但也给经济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数字统计?如何评估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等都成为经济研究需要重要考量的内容。只有做好科学研究,才能进一步预测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定位提供理论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在世界各地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较快,已在较多行业展开,应更好促进智能化与产业化的融合,应更好地对数字经济进入研究。

关键词:数字经济,智能化,产业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丁苗.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经营管理信息版,2018(12):156.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4篇

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张纲小学地处仙女镇南郊,创办于1932年。现有学生1230人,23个班级。多年来我校坚持“优化过程管理,提升办学品位。”的办学理念,着力于提升教师素质,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由于地处城郊,学校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自1996年以来,学校的校舍设施几乎没有改变,目前教室紧张,专用教室短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认为,面对新课改,如果我们仍然靠一面黑板、一支粉笔维持教学,质量必定难以提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我们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下面就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 强化基础建设,提供应用平台。

自2001年以来,我校先后投入数十万元用于信息化设施的建设,自购电脑90多台,电视机20多台和一套广播电视的播放设备。2007年就实现了班班通。自购了8台实物投影仪。加上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时教育局的设备配备,在硬件方面已完全达标。信息点通过有线加无线的方式覆盖所有的教学办公场所,为教师的电子备课、资源浏览等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强化软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建立《电教制度》、《信息化考评方案》、《学校资源建设激励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来保障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的考核。

二、 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应用效益。

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相契合,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我们在下面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 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应用能力。

近年来,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先后进行了课件制作培训、网页制作培训、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实物投影仪使用培训、移动小推车使用培训等,做到教学一线教师人人会使用相关设备。

2、 明确使用要求,提高使用频率。

我们提出“宁可用坏,也不摆坏。”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现有设备的使用,以提高课堂效益。教导处在进行备课笔记检查和课堂教学常规巡查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师使用现代化设备的情况,并在政治学习时加以点评。现在,我校课堂教学中电教设备的使用率已达到60%以上,班级电脑、实物投影仪都处于高负荷的使用状态。

3、 坚持电子备课,加强自主备课的监管。

学校要求教师能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进行电子备课,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电子教案,并且电子教案要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提供相当数量的电子教案。

4、 培养带头人,促进共同提高。

在现有师资条件下,要想每个教师都能对信息技术掌握得好,显

然不太可能,尤其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有难度。为此,我们在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培养一名对信息技术较为精通的教师作为该年级的带头人,指导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并负责保管维护本年级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从而促进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 建好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好信息平台,才能克服单打独斗的现象,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无纸化办公。

首先是建好学校网站。做到“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门户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部门布置的工作一律在网站上发布,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对网站、资源建设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其次是依托门户网站打造“五大系统”。一是校园资讯系统,使师生都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

二是打造FTP服务系统。以校园ftp为载体,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

三是打造资源网站。为了丰富教学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我校投入资金建设了我校的动漫资源库,其容量达到35G。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品等各学科的动漫教学资源。每个学科分年级按现行教材内容配置了数十个动漫教学资源,老师们既

可以下载到自己的课件中,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网络教学。这是语文资源,例如一年级的拼音动漫,它既解决了教师发音不准的难题,生动的形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英语资源,它帮助师生克服了英语发音中国化、乡土化的弊病,而且学生也可以在家登录我们的资源网站,享受居家式的优质教育。

四是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图书管理、借还的电子化,资产管理、实验管理、学籍管理和家校联系的电子化。

五是建设专题网站。学校有不少教师纷纷建设了自己的个人网站。语文组的专题网站《扬州小语》,因其资源丰富,实用性强,吸引了很多网民的注意力,日访问量达到了1000多IP。

此外,我校还建设了“书香校园”特色课题研究网站、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网站、教师博客群、各种学习专题网站:如《小小科学家》、《美术之家》、《银杏文学社》等。建立了23个班级主页。指导学生建立了数十个学生主页。这是我们学校顾太忠校长的博客,内容丰富,频繁更新,引领了一批教师的进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办学品位的提升。两年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字化的监控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水平,先后创建成扬州市平安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手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理念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信心,这两年还顺利创建成扬州市绿色学校、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等,被评为江都市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江都区A类学校。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中,我校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现实教学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数字化设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建设,以使学校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期待着各位专家、同仁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建议。

谢谢大家!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5篇

为推动数字家庭的应用及数字家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数字家庭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3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家庭产业的应用与规划发展”专题座谈会。会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曹小奇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电监会、科技部、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住建部等部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重点探讨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授牌建设的“部省共建广州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广州基地”)的发展模式以及数字家庭应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广州市番禺区区长楼旭逵介绍了广州基地自2009年授牌以来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示范、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介绍了我部以数字家庭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数字家庭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注重全面推进,引导数字家庭制造业与运营业加强联合合作和良性互动,推动跨界应用融合;二是狠抓系统应用,推动数字家庭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三是统筹规划好产业布局,积极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6篇

2、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

3、全国政协常委李稻葵: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4、“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和策略

5、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新时代加快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讨

7、“经济新引擎”理论评析与实践探索

8、新加坡:2020年回顾与2021年展望

9、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任务与策略

10、“十四五”江苏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思考

11、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研究①

12、数字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13、新型工业电商引领新生代互联网创新发展

14、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价值考量与路径探略

15、数字经济创新如何重塑高质量发展路径*

16、新疆经济报系国际传播的特色和效果分析

17、新常态下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加强在东盟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对策思考

19、从腾讯新文创到中国新文创

20、经济新常态呼唤银行大资管

21、发展新经济 打造新动力

2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龙岩市“三新”经济培育与发展研究

23、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时代开创

24、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新经济”的考察研究

25、数字经济与软件业发展研究

26、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助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27、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28、上海“两新”组织党建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

29、十三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跃

30、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之源

31、新媒体经济的内涵、发展与趋势

32、报道内容全面深入 报道形式融合创新

33、互联网下半场:渐行渐近的新经济

34、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测度

35、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6、新加坡的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及其启示

37、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维度与制度型开放

38、经济新闻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9、精准施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40、北京:以创新资源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41、新经济企业估值倒挂的制度诱因与修复机制

42、新基建:必要性、可行性及政策建议

43、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要点

44、民营经济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机遇新作为

45、经济新常态下山西转型发展的思路

46、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47、财政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与经验启示

48、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49、发展新经济,要用好大数据和应用场景

上一篇:师德师风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商城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