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门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会的窗口,群众对于门诊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上海市长宁区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尚不规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实施工具急需统一和完善。为此,长宁区医学会根据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相关标准制定了《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并且在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进行了试运行,力求探索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模版。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管理 质控督查标准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YE Shanlong, JIANG Xueyu, JIN Li, GU Yonggang, WU Yufen

(1.Changning Medic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51, China; 2.Tongr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a window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s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service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was not standardized, the original system did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inuous reform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t was urgent to unify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tool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re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Medical Association formulated “the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Changning District” (trial draft), and the test runn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s of 10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strive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practice mode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1]。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础卫生服务[2]。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基础和灵魂[3]。现阶段,医疗质量及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门诊服务质量、门诊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尚未建立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缺少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分标准。

1 目前门诊医疗服务情况

长宁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l0家,由于中央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各级政府的大量投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本区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区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疗、家庭医生制度等领域有较好的制度和经验。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仍属一个新兴领域,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尚不规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实施工具急需统一和完善。急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和门诊医疗质量整体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2点。

1.1 无统一服务标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现有的规章制度不统一、制度的内容比较单一,未和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有关标准相一致,门诊质量管理制度应涵盖:①门诊服务管理制度(门诊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安全管理、就诊环境管理);②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门诊医疗文书质量、门诊诊断治疗质量管理)。

1.2 无实施细则

督查标准不明确,无规范的评分评价实施细则。①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考核评价时无统一标准可执行、操作。②目前我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覆盖门诊服务管理领域,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区医学会质量控制组都有相应的检查标准,但未进行有效的整合。

2 研究目标

建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规范、统一的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量督查标准和评分体系,完善质控督查的实施细则。探索整合有关资源,提高督查效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提出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整改意见。

3 研究对象

3.1 覆盖范围

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管理部门、门诊办公室、护理部及有关临床、医技科室。

3.2 具体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

3.3 研究人员组成

科研协作组主要由长宁区医学会质量控制管理部门、社区临床医疗质量控制组、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医管科有关专家组成。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流程

4.1.1 人员组织

长宁区医学会是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具有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资质,现有质控组26个,拥有各专业质控专家111名,具有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并开展质控督查的优势和能力。本研究由长宁区医学会负责立项组织实施,联合区卫计委医管科、同仁医院质控专家共同协作进行。

4.1.2 前期准备

学习领会卫生部、市卫计委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4]。主要内容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2010年9月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有关规定以及上海市卫计委医政处颁发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质控专家对长宁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充分的事前调研,质控督查专家对前期调研严格实行随机安排,力求避免人为因素对调研结果的影响。

4.1.3 拟定标准

参照上海市相关质控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疗质量的现有标准,拟定门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门诊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安全管理、就诊环境管理)和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医疗文书质量、门诊诊断治疗质量管理)[5]。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专业领域环节质量要素的提炼,分值安排比例具体、客观。

4.1.4 质控标准内容

①门诊服务质量标准:门诊部管理(依法执业、管理职责及执行机制、人员编制与岗位职责);门诊流程管理(门诊布局和就诊程序、出诊信息管理、就诊高峰管理、一站式服务);患者安全管理(查对制度和身份识别、防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急管理);预约诊疗服务(预约制度及流程、预约诊疗方式和内容);就诊环境管理(就诊环境、服务标识、无烟门诊);门诊投诉管理(投诉制度与流程、投诉分析与整改);便民服务;健康教育;医保服务和价格管理(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价格公示和收费管理);患者合法权益(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患者的隐私、维护和尊重患者合法权益的培训)。②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医师出诊管理(门诊科室设置与医师配置、门诊各级医生出诊制度);门诊医疗文书质量管理(门诊病历质量管理、门诊处方质量管理);门诊诊断质量管理;门诊治疗质量(门诊注射管理、门诊换药管理)。

4.1.5 实施自查、互查和试查

2014年10月—2015年3月,对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进行4次督查,根据课题组制定的质控标准第一次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部组织自查,将存在问题及对标准的修改意见上报,专家组第一次修改标准。第二次组织各社区互查,根据反馈情况再次进行修改。第三次由专家组试查,进一步调整标准内容和评分细则。第四次由新组建的门诊管理质控组进行全面督查,结合质控督查充分征求基层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意见、建议。通过4次不同人员、不同层次的检查,进一步修订完善《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

4.1.6 结果分析

2015年1—3月,将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检查结果输入电脑并进行统计汇总,按照检查结果中的扣分点进行列表,将问题逐一列出并针对问题约谈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负责人,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与交流。质控专家小组对基层医院的质控负责人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并听取建议和反馈,进一步调整质控标准的内容及细节。

4.1.7 认可标准

长宁区医学会向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提交了《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并于2015年5月12日得到了认可反馈。目前,该质控督查标准已上报区卫计委审批,从2015年下半年起成为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控督查的规范标准。

5 特色及创新点

研究实施前,长宁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疗质量督查是沿用综合医院门诊的医疗质量督查标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量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很多督查的项目和督查要求与社区实际工作有较大差距,造成了督查结果的偏差,对提出整改意见、改进门诊医疗质量没有促进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保持健康、有序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政府、上级卫生机构、社区、保险机构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耦合、相互补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内在规律与潜在作用[6]。本次研究在对长宁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7]。改变原来的模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门诊医疗护理质量,具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借鉴的价值。

本次研究通过整合医学会、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等资源,今后可减少对基层医疗机构质量检查的频次,进一步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为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规范的规章制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规范、统一的门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质控标准能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减少相关部门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8]。

参考文献

[1] 王珩, 李念念. 中外医疗质量管理的差异化研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31(9): 46-47.

[2] 张勘. 社区卫生服务科研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丛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序言.

[3] 杜兰英.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 刘淳熙. 基于新医改的社区医疗建筑策划与设计研究[D].广州: 广州大学, 2012.

[5] 张立云, 张红英. 医院门诊医疗质量管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12): 1881-1882.

[6] 李丽清, 卢祖洵, 甘勇.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8): 3292-3295.

[7] 杨敏琪, 叶善龙. 医疗质量评估系统的信息化建设[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12): 137-138.

[8] 秦文斌. 加强区域性医疗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4(2): 13-16.

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闵媛媛,汉族,十堰市茅箭区财政局,会计师职称。

摘要:自2010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多地积极开展以县级卫生部门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大力推进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享有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推开之时,对于加大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监管问题也急需解决,本文主要探讨财政部门如何从知道基层卫生机构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入手,确保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关键词: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监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而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是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级财政、卫生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的全面落实,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工作,不断提升提高项目支出管理水平和项目支出效益。特别是2012年起,十堰市财政局引入第三方独立、客观的评价方法,委托湖北嘉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城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第三方资产评估公司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比较法、公众评判法等手段,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使用管理等进行较全面的绩效评价,结论显示十堰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得分为84.96,绩效等级为“良好。这一方面表明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得以实现,项目资金管理及使用比较规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查找问题,改进方法,建立起财政拨付、使用。管理等考核运用体系,以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统筹结合”的作用,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惠民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一、资金监管逐步完善,发挥良好保障作用

茅箭区在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拨付过程中始终严把事前关口,进一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作用,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更加合理、规范和科学。

1、资金拨付到位率逐步提高。各县市区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投入,建立了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市局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将项目资金直拨到基层单位,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顺利开展。

2、资金支出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账管理,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并将补助资金纳入政务公开范围,对项目资金进行精细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保障资金安全、完整、高效实用,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3、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立公共卫生补助资金专帐,督促乡镇卫生院按照新会计制度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进行专项核算,能够合理设置账簿,比较规范地使用科目,项目支出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准确完整。

4、资金监管不断深入。在每年结算上年项目资金时,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上年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建立会计账簿的,要求其重新建帐,暂缓拨付资金;对未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存在违规开支情况的,要求其重新按规定调整开支范围。同时,对所有项目资金开支一律使用正规税务发票,不得使用白条或以其他内容套取项目资金。

二、积极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深挖问题根源

通过对基层项目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相关部门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管理使用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未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而由其主管医院代管财务,少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虽然建立了独立的财务,但核算上未设专户或专门帐页进行收支核算,而是和医疗业务混收混支;二是少数卫生服务机构将补助资金用于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如:进行房屋维修改造、购置办公设备、人员培训、招待费等;三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开支项目依据,盲目将人员工资、奖金及职工福利支出所占比例过大,少数卫生服务机构几乎是全额将专项资金用于发放工资及补助。究其原因:一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不够细化,随意性比较大,造成少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政策理解上有偏差,执行不够严谨;二是个别财政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实行的跨年度拨付专项资金,未实行预拨制度,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记账;三是补助标准操作性不够强,造成采取其他变通办法确定标准,缺乏依据,再加上少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重视业务考核和项目任务完成,不重视日常财务管理,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的认识还不够高,才出现将补助资金用于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象出现。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欠缺或会计知识未及时更新,导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知晓率低,账务处理比较混乱。

三、进一步做好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财务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支撑,更是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内涵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规范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卫生等部门开展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调查活动,为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项惠民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含的免费项目内容不断增加,各级财政逐年提高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等,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全程追踪问效,以及建立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绩效管理机制等亟待解决。

一是进一步建章立制,做到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支出具体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以便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执行及加强管理,尝试开展项目自评、抽审复评、考核评比等绩效目标管理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业务考核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考核制度。一方面,财政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应采取足额安排、先行预拨、年度考核拨付专项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需要,确保资金使用率和项目工作进度相适应。同时,按照公共卫生业务考核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突出财务报表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特点,针对项目的社会效益、使用效果以及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逐步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确保专项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三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责任理念。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协作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组织基层卫生机构参与相关会计制度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部门、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杜绝与医疗收入混收混支现象发生,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四是突出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贯穿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拨付、使用、监督的全过程,逐步建立事前明确目标、事中绩效跟踪、事后实施评价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规范与科学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创和谐幸福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是整合财政监督力度。实现日常管理部门与专职监督检查机构的有机融合,将监督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服务”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专项资金拨付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踪到哪里。通过分析预警实现动态监督,提高监督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作者单位:十堰市茅箭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浅议全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资金监管问题》

[2]《新财经·上半月》2012年09期,秦大沛

[3]《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的探讨与思考》

[4]盖彦芳《现代商业》2012年02期

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层单位统计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不够。首先,统计部门工作条件落后。相当部分基层单位统计部门办公条件十分落后,部分基层单位统计机构尚未配备专用计算机,仍然保留着手工汇总报表的工作模式。其次,统计人员较低的地位和待遇水平影响了工作的主动性。由于多年来卫生统计工作在医疗卫生機构中得不到重视,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统计人员的技术职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缺乏,大部分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首先,统计人员数量不足。卫生局由于编制紧张,均无法配备专职统计。基层卫生单位除少数医疗机构外,大部分单位只有一名专职统计人员,有些单位甚至无专职统计人员。其次,统计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由于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报表和专项调查工作内容繁重,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常规工作占用了统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很难有时间参加系统有效的业务学习。另外,部分单位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得不到领导的支持,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和水平较低,影响了我国卫生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大部份卫生单位只有一个统计人员,很多是由办公室人员或会计、出纳兼职,有些是医院里的护士、护师人员转岗过来,业务参差不齐,总体上来说,水平不高,很多无独立内设科室,一般放在办公室或财务科,加上统计人员数量小,平时工作内容多,压力大,无法系统有效的进行统计学习,再者,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缺乏医院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这也造成目前统计业务培训难以推开的原因,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难以提高,影响了卫生系统统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二、持续做好卫生统计工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服务

1.做好卫生统计调查工作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统计调查制度。卫生统计调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是摸清家底、摸实情况、摸准方向的基本手段。卫生部专门印发了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疾病控制调查制度、妇幼保健调查制度以及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新的统计调查制度的通知、实施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工作的通知,确定了215项卫生统计指标,4个统计调查制度,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制度和文件是做好卫生统计工作的最为基本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这些指标体系、制度安排、

2.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卫生统计原始台帐,保证数据质量。卫生统计是医疗质量监督、绩效考核和领导决策的依据,党和国家政策的出台需要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如果提供的数据不准确,就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照“五有”要求开展工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资格、有制度、有台帐”,这是规范统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标准,也是保证统计数据源头质量的基本要求。“有机构”就是要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统计工作有人管、有机构落实的问题;“有人员”就是要明确与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统计工作人员,解决好统计工作有人做的问题;“有资格”就是要坚持统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解决好统计工作专业技术要求的问题;“有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统计业务、统计管理、统计审核报送、统计考评奖惩、统计学习培训等管理制度,解决好卫生统计调查工作流程畅通和行为规范问题;“有台帐”就是要建立健全卫生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解决好统计数据基础来源问题。

3.做好卫生统计调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工作机制。卫生统计调查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必须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由卫生监督系统主办、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由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主办、妇幼保健调查制度由妇幼保健系统主办,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机制。经过研究,内蒙古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由厅机关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相关处室审核、卫生信息中心具体承办,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各单位指定责任机构、确定办事人员,建立“以卫生统计指标体系为框架、4项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为支撑、网络直报为手段”的卫生统计调查工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协调、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将是亟待予以研究和畅通的机制性问题,也是做好新时期卫生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前提。

4.加强医院病案统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在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少数卫生统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对上报的各类报表数据未做好严格把关,直接导致上报的各类统计数据与相关原始统计台帐存在明显的不同,有的差别还较大。病案统计工作是各级卫生部门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网络直报的实施,统计信息工作日益繁重,各级医院要设立病案统计部门,配备专门人员,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病案统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要稳定队伍,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促进医院信息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未来的病案统计队伍需要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我省将根据国家的部署和实际需要,大力抓好医药卫生信息化知识、技能培养工作和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医药卫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卫生统计工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广,数据收集分散,监测指标繁杂。各地卫生统计人员要克服困难,认真学习统计方法指标,准确把握指标内涵,及时准确地完成上报任务,为推卫生统计工作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 药学服务 药师 必要性

药学服务是药学人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建立,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筹划、建设、完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已逐渐被广大居民接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有其必要性。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以北京为例,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北京社区报销比例将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2]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01年4月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标志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3]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习惯等诸多因素,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等药学服务内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关于老年人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临床医生的需求

社区临床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在我国,全科医生要承担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全科医生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从2010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倾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很大。社区医疗服务人数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区医生无暇针对患者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剂人员的职责

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病人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和服用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药师的工作范围在药房窗口,主要工作职责是管理库存、调配处方。无论医院管理人员或是药师本人都认为照方配药,把好药品质量关,就是一个窗口药剂人员的全部工作职责。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束缚下,药师自身的职责已经被弱化。临床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社区药师应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4],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专业专长,为患者切实提供规范、合理、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与临床医生共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社区药师有必要走出药房、走进临床、深人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临床、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

4 开展药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有了飞速发展,社区医疗机构转制、建立、人员配备日趋完善,患者就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早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区医疗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更多实现其职能,吸引就医人群。利用自身的药学专业人员的专长或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用药所需,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医疗模式,使得药学专业人员一展所长;也可以促使社区整合社会中有益资源为己所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世芳,辛大卫,张帆.新形势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J].齐鲁药事,2007,26(10):604-607.

[2] 陶一众,许鸿生.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4,3(3):39-41.

[3] 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l):29-32.

[4] 苏道莲,张慧铭,于素兰.开展社区药学服务[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6):10-10.

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医改以来的4年,湖北省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以基层为重点,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50亿元,实施建设项目8793个,完成建设面积883万平方米。通过几年的建设改造,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四、创新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卫生服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最基层组织,是国家卫生体系与农村居民发生联系的第一级接触点,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云南地区具有其特殊性,农业人口多,幅员辽阔,经济基础薄弱,其农村卫生室建设是广大农民迫切的医疗需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云南;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而西部农村地区具有其特殊性,农业人口多,幅员辽阔,经济基础薄弱,但对农村卫生室建设是广大农民迫切的医疗需求。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61.4%的居民选择村卫生室作为第一就诊地点,对农民来说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还是急危重症的院前急救和转运,都离不开村级医疗机构。同时,村卫生室承担着农村疫病监控和防治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公共卫生的忠实守护者,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对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建设的调查研究就彰显了其重要性。

二、云南地区基本状况以及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省份。全省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总人口4483万,其中农村人口3600多万。国土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4%。全省拥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7个民族乡,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有1415.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1.6%。有国家扶贫重点县73个,7个省级扶贫重点县,2006年底,全省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28.4万人,低收入人口442.4万人,贫困发生率18.7%。由此可见对于云南省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着农民群众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筛查报告、妇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是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责任人。由于云南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地方财力不足,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据2006年云南省卫生部门统计,全省无业务用房的村卫生室尚有近6000所,占村卫生室总数的45%,无业务用房村卫生室中有84%分布在88个贫困县、边境县、少数民族县。

其中,涉及到的共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建室资金

云南是一个情况比较复杂和特殊的省份,农村人口居多,而农村又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大阵地和主战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党和政府一贯关心农民的健康,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投入不够,从而导致部分村卫生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患者进行滥诊治以及多收费等现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10月23日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村卫生室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事业,政府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在政府投入不足,我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还不成熟,社会资金投入也不足的情况下,村卫生室建设资金的筹措彰显困难,这就导致大部分农村的村卫生室缺乏相应的硬件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人员,这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及人力资源匮乏

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其中85%的乡村医生要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毕业于中专的乡村医生人数非常少,其知识水平有限,而高专毕业的乡医就更加稀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和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的比例更低,人员的学历还远不能达到要求。再加上农村的农业收成不好、农民收入非常低,因此兴起了一股“打工潮”,许多农民选择走出农村,这就带来了乡村医生严重流失,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濒于解体,虽然乡村医生的流失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但由于大势所趋,政府不可能留得住这些当时农村的“知识分子”,随之而来的是个体行医失控,游医药贩骗钱随处可见,新来的乡村医生医药知识缺乏,业务水平低下,人才结构老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三)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村卫生室残缺不全,广大农民看病难。省卫生厅的相关资料显示,云南省应有村卫生室13235个,目前尚有5825个村卫生室无业务用房,有业务用房的村卫生室大部分也仅有体温计、血压表、听诊器等“老三件”,一些卫生室虽然有房屋,但是很不规范。例如,将自己的住房设置成诊疗室,白天在前面的房间看病,晚上就在后面的房间睡觉休息,没有固定的业务用房,生活与医疗场所不隔开,很容易造成医疗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四)村卫生室服务管理混乱

门诊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村卫生室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是最起码的工作流程,然而很多贫困地区的村卫生室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另外在处方书写方面也不规范,滥用抗生素和激素、注射剂使用率偏高、平均单张处方药品费用高、对《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新版处方签的推广滞后等问题在这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而且情形比较严重。究其根源,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更有管理上的原因,即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规划不完善、不配套和法规执行不力等。

(五)存在安全隐患

首先,村卫生室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急转诊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其原因有多方面,如交通不方便,缺乏资金等,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重视急转诊系统建设问题,以患者的健康和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其次,村卫生室的药品问题也是一重难点,目前有很多卫生室专门的药品存储室和专业的药品管理员,村医一人身兼医生、护士、药管员、采购员、财务会计员等多职,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业务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给医疗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三、相关的解决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那么保障农民医疗健康问题当然成为重点考虑问题,虽然国家每年都在逐渐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但西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村卫生室的总体医疗环境却很少得到改善,依然存在上述一些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旨在对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有所帮助。

(一)对省内偏远贫困地区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明确村级卫生室性质,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及内涵建设,通过政府财政给予专项支持,建立以中央和省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希望工程”实施多年来,对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为解决当前广大农村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不妨考虑是否可以采取类似“希望工程”的做法,发动实施“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工程”,由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一部分,同时积极动员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有能力的个人向“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工程”捐款,加快建设以村卫生室为重点的村、乡二级卫生服务网,要真正做到专款专用,重点优先解决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从实质上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医疗卫生环境。

(二)加快卫生室基础设施的补足

关于这一点,2008年云南省省级财政厅安排补助资金3484万元,用于一次性为全省村卫生室配齐基本设备。省财政厅通过整合“兴边富民工程”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安排1256万元用于边境县2093个村卫生室的设备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补助0.6万元;安排2228万元用于全省除25个边境县外的11142个村卫生室的设备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补助0.2万元。通过安排以上一次性补助资金3484万元,为全省村卫生室配置冰箱、冷藏包、消毒锅等基本诊疗设备,为村卫生室有效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创造了条件,为村卫生室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基础,同时以提高村医务人员的待遇的方式来吸引具有相关专业医务知识的人员来从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卫生室服务水平

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一是建立健全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培训职能,承担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农村卫生人员接受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高、中等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机构要积极组织支援农村的各种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培训水平。三是建立乡村医生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安排乡村医生到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四是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或中心镇卫生院要增加培训村医的职能。

(四)改善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对乡卫生室的管理要做好财产登记,明确产权关系。政府补助建设项目属国有资产,财政投入部分由乡镇卫生院代管,政府补助建设的村卫生室必须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其次,对农村卫生室实行村委会和卫生院双重领导,行政领导和管理以行政村为主,业务领导和管理以乡镇卫生院为主,推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卫生室的业务、人员、收费实行统一管理。最后,明确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能,学习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根据形势的发展修订我省农村卫生室有关管理规范和制度,推进农村卫生室逐步实现工作制度化,基本设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规范其医务行为,严厉查处违规事件,保障其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维护农民健康权利。

(五)加快建设急转诊系统,同时规范行医保证农民医疗安全

村卫生室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急转诊系统是急病患者急诊的极其重要的转诊渠道,必须快速建立起来,因此村卫生室应该与上级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加强急转诊交流,协商急转诊方式和渠道,快速建立起一个合理安全高效的急转诊系统。同时各村卫生室要严格规范的办医、行医,分设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和观察室且四室分开;有专业的医师、护士、药师等;不断学习完善相关的医务知识;要有效地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农民的医疗安全。

四、小结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最贴近农村群众的卫生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卫生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畅通生命救助绿色通道,是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村卫生室建设的好与差,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医疗需要的满足,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R].2007-10-15.

2、尹爱田.村级卫生机构在中医药服务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7).

3、王健,刘兴柱,李士雪等.山东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10).

4、肖生彬.西部农村居民就诊单位选择的原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7).

5、陈资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7).

6、吕龙驹,刘毅,张鹏,王海江.四川省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12).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高考满分议论文范文下一篇:医药营销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