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

2023-09-21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了解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重要区别,掌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内涵和关系将建筑设计同城市设计和谐的融为一体。城市是由不同种类风格的建筑共同组成的因此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在进行前需要我们根据建筑设计任务,建筑设计结构,以及建筑设计的设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而城市设计则要关心的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问题,因此只有将建筑设计更加环保完善的设计完成后在用于城市设计,能够更好的把控城市设计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是城市设计工a作沿着设计目标前进。建筑设计同城市设计两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为了更好的将城市设计同建筑设计融为和谐的一体因此必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环保绿色建筑

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含义

1.1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含义一般解释为建筑物构筑物与室内外环境之间存在的联系。包括了建筑、结构、设备等方面的综合性设计工作。建筑设计工作强调建筑设计根据实际的问题需要通过一些列的调查工作将建筑设计过程中所接触的相关因素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了建筑设计投资情况、建筑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应材料,以及设备建筑艺术,相应的实施法规等等。建筑设计在综合考虑相应的因素后需要我们对建筑设计方案计划以图纸的方式展现出来,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单体图纸和相应的设计文件。建筑设计要求我们在施工前要对施工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一定的分析将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假设,然后再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建筑设计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图纸中展示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是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保持一定的技术联系,使设计方案的每一步都按照设计目标进行,一旦出现问题后在全面考虑设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设计工作进行改变,进而以满足设计要求。我国的建筑设计发展速度较慢在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后建筑设计领域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同时改革开放的思想思潮也使得建筑设计领域要创新要适应新的城市设计发展需要。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要美观环保,充分的体现出建筑设计的适应性追求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城市扩大化,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要求建筑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新思想,进一步展现现代建筑的艺术性。推动建筑设计沿着正确的健康的和谐的方向发展,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2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包括城市设计中存在的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城市的形体以及城市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其中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的思考和安排,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城市设计工作全过程,这成为当前城市设计的重要定义。也有学者提出城市设计就是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所作出的整体结构的构思和安排,它是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也有学者认为城市设计包含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了街道、交通、以及一些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人类劳动,栖息,以及各种活动汇集在一起的活动系统共同组成。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想将城市设计成为舒适、安全、方便、愉悦能够保证两后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案。城市设计要考虑合理处理空间问题,是城市在设计和建设发展中能够协调健康的发展。城市的空间设计包括了城市设计的总体空间,城市中心空间,城市广场空间,以及城市街道主干道的空间,城市花园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设计中要科学的把控城市旧的空间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进行更新和创新。其中在进行城市空间把控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为市民建设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空间,使人们在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中感到舒适和健康。其次对于城市建设要考虑城市建设的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使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人性化,建设一种有机的协调的生活秩序。第三城市设计工作要在一项综合性的规范性的科学性于一体的规划方案中进行保证城市设计工作统筹兼顾,科学合理。最后城市的设计工作还要做到型与美的统一,在设计的风格中将现代的审美观念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城市设计工作能够更加具有活力具有魅力,城市建设有机协调。

2.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2.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計有着十分密切和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谈到两者关系之前,首先又不能不提到城市规划,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前提。进行城镇经济建设的规划设计,使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合理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城市设计正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和落实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

2.2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内容和范围广泛。对于城市的设计,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城市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布局等。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任何纽小局部,设计师都不能放过。而建筑设计则往往只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或一些建筑群体,缺乏对城市空间总体把握。因此在城市的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建筑同城市的整体布局进行联系,达到局部同整体的统一,将建筑融合到城市的规划中,同时还应该图书建筑的特点。

结语: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工作越来越追求建筑设计要同自然环境和谐,城市设计要在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达到城市环境同自然环境空间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是构成城市建设的主体,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工作同城市设计工作是统一的相互融合的。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的处理建筑设计同城市设计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使城市建设工作能够在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建筑同城市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众所周知,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容量大、高度高,在平衡大人口、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技术的创新应用,高层建筑日益普及。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现阶段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当前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要点;实例分析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高层建筑通常主要由主体、顶部和裙楼三大部分组成。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代城市建设的需要,高层建筑的设计将因地制宜地增加各种设计元素,使高层建筑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要充分考虑其他条件的影响,保证建筑总体设计的一致性和设计理念的先进性,充分发挥高层建筑的整体功能。此外,由于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其水平位移也较大。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结构体系的设计和选择,避免高层建筑水平位移过大,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一)坚持环境保护科学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社会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另外,在建筑设计中,要积极探索建筑周边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利用设计,减少建筑资源的消耗。

(二)遵循建筑物功能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多功能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建筑师应积极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理念,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功能需求。

(三)探索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方法

尽管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建筑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和损坏。一般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50~70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不断地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改进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坚固性,从而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

二、高层建筑设计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一)有序性和结构性设计原则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根据建筑体系的层次和顺序,系统的同一层次之间存在着连贯的关系。因此,在设计中应正确区分各环节的使用功能和关系特点,合理组织建筑设计的空间顺序和流线,确保设计的合理性。此外,结构体系不仅在建筑中广泛存在,而且是建筑性能的核心载体。其形成过程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差异。

(二)以人为本和兼顾长远设计原则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对它的使用需求,所以建筑设计首先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们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此外,建筑设计要立足于眼前,兼顾长远利益,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探索建筑业内外联系及发展变化的动向、活动的速度和方式,做长远利益做设计的计划。

(三)动态和联系设计原则

联系设计的原则是将对象融入建筑系统和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是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设计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维护和开发的,其设计与外部系统相互作用。通过该系统,可以增加建筑设计资源的系统功能。动态设计原则主要是探讨建筑系统的内外环节变化和系统的发展方向,不断研究、开发和应用建筑系统及相关的运行规则。

(四)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的原则是从小部分规划建筑的布局,通过明确建筑的发展规律和结构、整体、局部的关系,正确地展示建筑工程的设计运动和系统特点。而综合原则是从建筑设计的主要角度、结构功能、发展背景和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基本的综合调查和分析;然后对综合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分析,从根本上实施建筑设计的变化和综合安全分析的改进,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和细节的统一。

三、工程实例概况

某地区一高层住宅小区项目,用地面积3.4万m2,建筑面积1.35万m2,共有七栋高层住宅建筑按照点式与双拼结合形式进行布置,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体系,地下车库层高为3.9米,建筑首层高4.45米,标准层层高2.9米,容积率为3.19。

(一)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

1、设计理念。在控制规划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富有现代人文气息的,现代化气息浓郁的,配套设施齐全的以及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态健康型生活社区。

2、布局构思原则。为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采用点对点、并排布置,中心设置园林景观池。强调整个居住社区的安全,通过与邻里、开放空间、公共绿地和各种开放的自然交流空间的交流,营造社区和谐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3、景观设计原则。沿街景观是由绿化带和山地建筑收缩红线形成的,有效地缓解了城市道路对居住区的负面影响。保持道路和建筑物、汽车和人员之间的适当距离。

(二)总体规划布局 1、总体布局

1)在满足控制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建筑物退缩用地红线应大于5米。2)根据日照和消防间距条件,设置高容积率,有效减少建筑空间,扩大绿地面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公共开放空间。3)建筑采用点式和双拼图相结合,空间大为集中和释放。在主干道一侧设置居民区出入口和车辆出入口。

2、功能分区

住宅安置在地块周边,将点与边并排,协调空间。沿街设置商铺,为社区提供适宜的生活设施,适当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3、交通结构系统

1)在小区内设有宽度为4米的环形消防车道,平时功能上可作为人行道,并可将人行道改为家庭道路进入建筑单体;2)车辆和行人系统进行分开设置,车辆通过地下车库坡道进入地下车库。除消防车和救护车外,所有车辆不直接进入该区域,为行人提供安全可靠的感觉。 4、景观结构系统

1)在尊重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空间轴的布局,布置环形、编织带等绿地。同时,要组织绿地组团,把房屋间的绿地整合成一个整体;2)景观带设计强调空间形态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空间使用不对称的环境设计方法,通过各種植物种植、各种雕塑、景观素描,丰富住宅绿化,使景观结构体系更加完善。

5、外立面风格

(1)建筑细部。单体中,建筑物的阳台应重点处理。与楼梯井相比,窗台等细部也应注意其适用性和美观性,使建筑在使用和外观上更加精致耐用。

(2)建筑色彩。在建筑的一至四层,包括一楼的商铺和屋顶,使用了较为稳定的棕色,与中间形成的黄色对比,形成了一种稳定而优雅的建筑风格。

(三)建筑单体设计

1)平面和功能动态分区。客厅、厨房、卫生间相对集中;2)客厅和卧室应尽可能位于房子的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最好能有更好的视野。3)所有的卧室,客厅等都需要有良好的采光,卫生间也要尽量实现通风;4)住宅户型可以根据住户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将空间进行分隔。(四)消防设计

(1)总体

1)消防车道净宽度为4米,转弯半径为12米,消防车道与建筑墙体之间的距离大于5米,消防车道上方的净空大于4米。消防车的开放空间坡度小于3%。2)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50米,并在适当位置设置穿越建筑的消防车道。3)消防登高面方面,每栋建筑均设计一个长边直接落地,或设置高度<5米并进深<4米的裙房,并在登高范围内设置直通楼梯间的出口。4)客厅、卧室尽量朝南、东南或西南,面向景观好的一面。

(2)单体

1)此小区内均为高度>54米的高层住宅楼。2)高层住宅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3)每个单元在每层楼配备两个安全出口,并设置三合一前室,三合一前室的净宽>2.4米,使用面积>12m2。

四、结语

总之,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又要满足城市规划、建筑、抗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建筑安全、完整和节能的要求,将更多的文化融入周围环境的和谐,提高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大伟.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建筑重塑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3(06)

[2]由中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城市照明色彩体系。实质上指的就是光源色与组成城市夜景观之中的诸多元素, 像是公共设施、绿化、建筑物以及道路等等在灯光照射之下所展现出来的色彩融合起来, 最终形成整体色彩关系。针对光源色与组成城市夜景的诸多元素在灯光的塑造之下所展现出来的色彩面貌的融合并进行考虑与统筹规划, 这就是城市照明色彩体系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照明而言, 其最为关键的就是城市照明色彩规划设计, 要积极的研究并探索当地地域历史文化和周边自然风光特色等等交汇在一起, 并借助现代化照明技术来万层。只要在依照当地名族特色、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等之后, 才可以促使规划设计出来的照明色彩体系更为的深入人心, 从客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整体照明风格和色彩大方向制定出来, 才可以在最大限度之上来确保城市照明的最终效果, 才可以将属于该城市的个性展现出来, 提升文化品位, 最终将和谐优美、功能合理夜景画面。

2、城市建筑照明色彩规划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城市照明色彩体系在具体实施规划设计的阶段, 其不仅仅覆盖了色彩学、光学和美学等等诸多方面, 其中还会牵扯到社会学与地理学方面的学科。因此, 城市照明色彩体系在进行规划设计的阶段, 要时刻保持一个细致严禁的态度, 其中也涵盖了针对系统性的强调之下, 不同因素组成了城市照明之中的色彩系统, 像是绿化色彩与建筑色彩等等。

2.2、功能性原则

如今, 规划设计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 在具体进行照明设计的阶段, 色彩设计规划以达到基本需求, 正是功能性要求。所以, 在具体设计的阶段, 这么有效的选择城市夜晚灯光, 其主要依照的是对于该城市的整体定位, 不仅仅是如此, 针对各个不同的城市, 其功能区域也不一, 相对应的色彩也会所不同。

2.3、脉性原则

在城市照明色彩规划的阶段, 其中的文脉清晰可见, 这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一种延续, 其可以借助独特的“光”语言来展现出来。夜景观的建设, 其不仅仅更深层次的挖掘地域文化, 还会汲取其中地域文化的因素, 来借助光语言来实施更为贴切的刻画与展现, 全方位展示地域的特色, 也更加的可以促使城市夜景具备独特性, 这些不同的色彩所展示出来的文化是不同的, 可以进一步的使人针对不同的内容实施联想。

3、城市建筑照明色彩规划设计

3.1、道路系统

城市照明的道路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 分别是功能性道路、亮化级道路以及光彩级道路。就目前的形势来进行分析, 其中功能性道路适宜用在色相环在5YR左右的黄色光;亮化级和光彩级的道路照明则主要就是综合考虑景观性照明与功能性照明的。例如:人行道则适合用在色相环5YR周边偏红的相对柔软的暖黄色光, 相应的这就和周边的绿化照明之间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商业步行街主要运用的是将暖白色功能照明与彩色景观照明融合在一起灯光色彩等等。

3.2、商业区

商业区主要是为人们进行休闲娱乐的城市开放空间, 商业街区主要的特征表现在人流量大以及商业活动最为繁多的地区, 因此要将照明工作做好, 其是属于城市夜景光彩区之中。除了路灯自身所进行的光色之外, 同时也会有广告照明、绿化小品照明以及建筑立面照明等等的光色。那么现代化商业街区功能照明主要运用的是白光, 但是之前传统的商业区更多展示的是民风、民俗, 基本上运用的都是5YR左右的暖黄光。为了可以将热闹非凡的商业氛围营造出来, 如今所应用的彩色光, 在具体选择色彩的时候, 适宜应用10GY—10P范围比较广泛的色相, 相应的也会形成高彩度、补色以及色相强之间的对比。

3.3、景观区

景观区照明则是属于彩化级区域, 严格依照景观区的性质与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要在最大限度之上来达到功能性照明主要就是景观观赏性。景观区照明主要是利用白光和5YR附近的黄光来共同营造相应分气氛。植物照明的运用要重点将原先色彩凸显出来, 不宜运用彩色光, 特别是蓝紫光 (5R-5P) 与红光, 可以运用冷光色将营造一种静谧的分为, 利用名读的对比来将立体感凸显出来。

3.4、居住区

对于居住区域的照明而言, 其主要以人性化为主, 可以借助显色性与光色因素来展现, 其是属于控制级照明对象。全方位分析并研究中国城市居民光色偏好性, 要尽量的选择位于色相环之上的5YR附近偏红的较柔与暖黄色灯光来烘托出来居住区的温馨与舒适。但是显色性要尽量的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 不然就会直接性的影响到使用者人服饰与脸色。

总之, 目前, 作为一种文化, 色彩所牵扯到的范围十分宽泛, 文章对于城市照明色彩规划理念以及各个区域色彩的规划设计来实施全方位的分析与探索。城市照明色彩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 可以相继出台禁止色谱与推荐色谱, 来获取到对城市照明色彩的整体性掌握, 预防发生损坏环境不协调色彩冗杂的形式, 由此可见, 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摘要:现如今, 城市色彩的导入方式有很多, 相应的需要专业化的色彩人才也在逐步的提升。但是, 城市色彩导入方式繁多, 相应的使得色彩教育也趋于困难化。在进行色彩设计的过程之中, 所运用的专业知识都会牵扯到色彩, 仅仅不同的是其中的关键点则略有不同, 设计原则也不一。只有针对城市、色彩、美学和各个系统实施全方位的熟悉与了解之后, 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 最终才可以很好的实现城市建筑照明色彩规划设计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建筑照明色彩规划设计。

关键词:城市建筑,照明色彩,规划

参考文献

[1] 用灯光探寻城市的“文脉”[J].绿色建筑, 2010, 2 (05) :4.

[2] 城市色彩规划的实践[J].建筑与文化, 2010 (05) :54-56.

[3] 王京红.浅谈色彩地理学的深层学理——光环境[J].建筑与文化, 2009 (08) :56-57.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本文所提到的城市空间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凋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建筑设计和规划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完成的,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1 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原则。

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①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②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③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I生,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2 基于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的设计

1)广场的作用。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人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对高层建筑主体的设计。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比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人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人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一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一些简单巧妙的处理方法。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3 结束语

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如何让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的风景,这是我们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的任务。我相信,随着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建筑设计水平逐步认识和提高,只要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使得高层建筑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正阳街东西巷是桂林市遗存的百年老街,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民居和历史文化特色,也是桂林市的符号文化。随着商业和旅游业的开发,政府对东西巷进行改造与升级,并致力于打造桂林城市的优质名片。文章以东西巷的保护为视角、改造为背景,以东西巷的位置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文化、人文特色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既保留着桂林本土传统民居民俗特色,又彰显融入新时代商业气息。通过对正阳街东西巷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东西巷改造和保护中的设计理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正阳街东西巷的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改造中如何深入挖掘提炼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东西巷改造并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区域文化 正阳街东西巷 传承 创新 骑楼

旧城改造对于改善当地百姓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但近年来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不重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事件,忽略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当前国内旧城改造普遍存在开发模式的单一化、强度高、改造的项目不科学对当地历史文化认识浅显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本文通过以桂林东西巷改造为例,分析了在改造过程中以文化传承为基准,以创新为手段等改革策略,以期对今后的旧城改造提供更好的思路,避免改造中的单一性、经济性,失去地域历史文化特征。

一.正阳街东西巷现状

正阳街东西巷是桂林市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且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巷和旧民居聚居地,位于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区中心和桂林古城保护区,以靖江王府为核心,西邻中山路十字街,东依漓江,南接正阳路步行街、与解放东路相邻,是名人聚居、百年老字号、抗战文化和靖江王府等桂林文化集聚地,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延续和见证。东西巷的历史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间,建筑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道路泥泞,洼地积水,下水道堵塞不流通,电线电缆错综复杂等一些问题较为严重,不但影响了桂林城市的容貌和城市发展的节奏,更给居住区市民和旅游参观的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二.东西巷改造中的区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面貌、街道的景观,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世代人民的刻画有了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1]。桂林作为世界旅游名城及靖江王府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潘王府城是历史文化的有力验证和延续。以600年的王城文化和明清历史文化作为文化背景。对东西巷改造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定位是实现古都风韵和现代化商业完美结合。

1.传承商住一体布局,凸显桂林本土文化元素。

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特色则是一座城市的个性、特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积淀的外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脉如果得不到延续,特色不再,也就会渐渐失去其魅力和吸引力[2]。正阳街东西巷自唐代武德年以来就是桂林商业文化繁华的中心,曾经很多桂林“老字号”都是从这里兴起的,如“张永发”的染布、“熊同和”药店、“又益轩”米粉、“鸿庆隆”月饼、“车馨兰”生切烟等等,当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著名品牌,对于现代桂林人来说这些名词离得越来越遥远都以消失匿迹。恢复老字号,延续本地历史文脉,传承传统文化,是东西古巷保护与改造的一大亮点[3]。在规划保护的修缮过程中要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态度,对名人府第、老字号旧址、特定文化符号进行如实考证,原地保护或重建或纪念,以传承与延续东巷文化中积淀下来的生命活力。

2.传承本土建筑特色,凸显时代气息

桂林作为拥有“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顶桂冠的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城市风景优勢和渊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桂林城市特色属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而建筑多为民国时期传承明清建筑式风格以青砖低矮建筑居多。东西巷目前属桂林城市唯一原生态老城区,其源可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间,是桂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地带,明朝藩王靖江王府是桂林遗存完整具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且城外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其传统建筑汲取了历史文脉发展之精髓,使其传统建筑的风格、造型、体量、色调在国内独树一帜,其建筑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坐落于山水之中,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东西巷的改造中建筑形式是改造的核心。对该旧区的规划,必须浓缩桂林城的千年历史,要做到古朴大方而且雄厚,发扬老桂林本土的建筑特色,让人们延续对老桂林建筑文化的传承。因此,在东西巷改造保护中需要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改造中需要将古代建筑工艺与现代建筑工艺传承与创新[4]。根据桂林本地建筑文化和气候因素,东西巷的建筑形式采用岭南骑楼形式。通过骑楼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去分析比对一般建筑形式,有如下优点:

(1)能严格区分交通分流线提高交通的流畅性与安全性,有效的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又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运用马路空间。(2)桂林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潮湿,可以很好地做到遮阳避雨的作用。(3)打破了商家单门独户的束缚,有效的形成灰空间,增加了消费者的共享空间,在建筑立面外观的设计中运用强烈的虚实对比,整个空间层次变化多,可以很好地丰富沿街景致。(4)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扩大居住或商业空间面积。二楼建在人行道之上,不但有效地满足商业活动的需要,还可很好地弥补室内空间的不足等弊端。骑楼建筑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建筑优势,体现与彰显出商、住建筑的个性与特点,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桂林本地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等。

在这次东西巷的改造和创新中。在街区设计和布局中可以以历史年代为轴线,选用时代划分的形式,比如桂林经历了唐、宋、明、清以及至今。每个街区都凸显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展现和文化氛围。街道是表现城市文化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廊道,因此在街道设计中注意以人为本,注入自然条件,这样才能营造出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在小巷街景的设计中要与艺术相结合,以艺术中形式美法则为依据,注重色彩、线条、凹凸、和谐等几个元素方面,达到新改造的小巷街景能很好的体现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5]。

3.注重景观设计,凸显历史文化名城

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因历史名人名事而“名”。因而,东西巷要想充分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能忽视名人名事的城市雕塑的作用,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点睛之笔。在每个街区都有一些雕塑的呈现,动态和行式不一,主要以唐宋明清以及现代人生活的场景,可以让游客更好的参与其中并融入其中。在这些场景中还原老桂林特色的人物场景,比如有挑着担子卖米粉的,磨菜刀和磨剪刀吆喝的人,小孩子的嬉戏场景,在街头闹事看书的举人,在路旁或树荫下简单工具理发的场景等等。建筑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坚固的,冰冷的,若是有雕塑人物或动物的融合,以及雕塑展现当时生活的场景会更形象的让初次来桂林的游客更能深刻的了解桂林,熟知桂林和留念桂林。

三.结语

正阳街东西巷改造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现存有的危房、残破的道路和错综交叉的电线都存在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亦影响市容。这次的改造会整体改变现存有问题,同时又会增加其亮点。对于目前各个城市日益趋于雷同化,要使城市具有自己的特点、个性与可识别性,最经得起考验与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延续城市的历史遗产与历史文脉。在一个城市中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6]。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贯穿的灵魂与城市发展的血脉,又是城市发展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和构成城市形象的关键。故在城市改造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增添城市活力的重要因子。树立文脉延续意识,在旧城改造中借鉴其他城市对旧城改造的经验和措施,将现代与历史的元素充分融合,打造成桂林市对外展示形象的又一张新名片,同时也给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桂林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并给社会和当地居民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

参考文献

[1]丁静蕾,邓冰.以人为本,传承文化—谈武汉户部巷的保护和更新[J].华中建筑,2005,(04):116-117

[2]江增光,郭文.旅游地居民空间权能感知、旅游影响感知及开发态度的关系----以江南古镇同里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01):188-191.

[3]黄伟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4]耿彦波.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J].文化纵横,2013,08):36-45.

[5]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以桂林山水城市为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6]余斌,杨超等.景观生态视野下景德镇生态文化及产业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2):208-209.

(作者單位:广西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校规划;校园空间;学校建筑设计;教育建筑 1 项目概况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入驻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促进园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松山湖北区学校应运而生。开发区以打造“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的智慧校园为愿景,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耗资 5 亿于松山湖北部工业西路与工业南路交界处筹办该区域首座 9 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包括 36 班制初中及 48 班制小学,学位 3960 个,预计 2020 年投入运营。

1.1 设计诉求与概念 根据开发建设单位对校园的定位及学生成长需求,总结本案设计关键词:①“未来感”,即在满足基本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营造简洁明快的空间环境,引导青少年认知和探索世界,并在空间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满足师生对未来教职生活的需求;②“连接性”,即打造规划整体感,强化师生对校园空间的归属感及认同感;③“智能化”,即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硬件技术革新,方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深入到校园安防、教务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当中。本案围绕以上关键词积极探索学校建筑设计创新,引入“学习社区”概念,利用大走廊联通“四室一厅”五个围合空间,形成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的“社区单元”。

1.2 场地禀赋 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基地优势及限制条件,总结出以下 3 条优势及 4 条不利因素:有利条件:①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无古迹、文保、古木保护等因素制约;②位于两条次干路交接处,交通条件优越利于人流快速导入及疏散;③项目地处松山湖北部地区 CBD 概念规划项目核心区内具有较高战略地位,未来周边服务配套资源丰富,学校的建设将丰富该区教育资源,助力实现区域公共配套能级提升。不利因素:①场地呈南高北低高差约 14m,需合理处理竖向高差,平衡土方填挖量以减少工程造价;②用地紧张,实际用地面积小于《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对同规制学校指标,故要求在不影响基本功能使用

的前提下提高空间使用效率;③需合理规避北部产业区和西南面珠三角环线高速的噪音干扰;④基地形状为三角形一定程度上制约空间利用,内部腹地宽度不超过 250m,夹角区域空间利用率低。

1.3 工程概况 项目学校用地总面积约 7.1hm2,总建筑面积 117741.25m2(包括地上面积 9.7 万 m2与地下面积 2 万 m2),容积率为 1.65。根据工程设计合同,本次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强电、弱电等设计内容。

1.4 设计策略 基于功能需求与项目定位提出两个主要策略:①在规划上将需求功能归结为两大功能区,东侧教学区与西侧体育活动区,实现动静分区,东侧教学建筑之间满足日照要求;②充分利用场地,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与教育活动的室外场地,拓展小学的室外活动空间,容纳更多样的活动内容。

2 规划布局分析 该方案合理安排功能板块,实现空间效率最大化。相比起将中、小学部分区布置,本案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景观向心性强、交通流线引导性强、利于教学资源整合等显著优势。

2.1 集中式功能布局 从宏观层面上,本方案关注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合理性。在中观层面,注重教育、户外活动、职工生活、后勤服务等功能划分的合理性。地块东部远离高速路和产业区干扰且可利用空间最大、制约条件较少,用地价值较优,所以在该区安置教学、办公等重点职能。采用空中连廊串联各个“学习社区”单元,形成聚合型公共空间体系。以此设计手法不仅能保证师生户外活动空间的完整性、便利性,也能保障各个教学单元享有相对独立的中庭空间,避免课间活动人流交叉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总平面布置上,本项目充分研究地面标高与周边环境构成要素,布置 1 号教学、办公、宿舍楼(包括有 A 区、B 区、C 区三个教学楼,D 区教学办公楼、E 区生活区、F 区地下室停车场及设备房,共六个子功能区)和 2 号体育馆。绿化设计方面,引入“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理念,尊重现状肌理,充分尊重在地文化,营造绿色、舒适环境。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变化,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使用者行为心理、人性化尺度、视觉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推敲,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的运动景观环境。此外,学校按照“西动东静”布局主要功能板块,西部布置 400m 排队和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该区域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对噪音控制要求低,故布置在靠近高速线路的西部,同理室内活动场地布置在南部,靠近道路交叉口。东南部主要布局教育功能,包括

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该区域与东南主入口直接联系。东北部安置报告厅、生活食堂及宿舍等后勤服务功能。各区域教学、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分工明确、组合恰当,有利于高效、便利的区分各类使用者的活动区域,保证功能服务质量。

2.2 台地式竖向设计 东部教学区域空间轴线清晰明确,串联“入口广场-中央景观主轴-报告厅”三大重要空间节点,结合简洁、现代的建筑立面风格形成明快的空间节奏感,通透的景观轴线有利于高效的引导人流分流。结合中央景观轴线打造视觉通廊,此类特色空间的塑造有利于师生在空间的使用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案结合设备管道要求进行外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通过户外台阶解决场地高差,将主要教学功能区分为三级台地:入口广场、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南部建筑为一级,标高 34m,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北部建筑为二级,标高为 29.5~30.25m,教学楼 A 区、E 区及报告厅为三级,标高为 21~25m。合理设置室内外高差以及覆土厚度,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暗管排水设计。

3 建筑设计分析 微观层面,学校建筑需回应使用者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及安全等使用需求,并在建筑风格、节能减排、消防等方面严格把控。

3.1 活力现代的建筑风格 地上建筑部分,教学及办公建筑立面设计简洁,通过白、灰、淡黄等低明度偏中性色彩营造严谨、庄重却不失活力的教育氛围。简洁的设计元素在材质、尺度、比例、方向、形状上组合,运用对比、差异、统一等设计手法突现建筑的几何美、音韵美及次序感理,在造型方面不过于追求奢华夸张。地下建筑部分,地下室主要为设备用房与停车区域,三面全埋,一面开敞,顶板上为体育活动场地,覆土 1.5m。本地下室层高为 4.5m,满足停车净高。

3.2 绿色节能校园 积极响应“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本案从建筑布局、单体设计、建材遴选方面深化节能设计,确保学校建筑兼顾安全与节能,打造“低碳绿色”校园。在建筑布局方面,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建筑基本自然通风、采光要求。确保主要采光朝向窗墙比适宜(南北向窗墙比为 0.25),并采用透明中空玻璃,确保适宜的整窗传热与遮阳性能(整窗传热系数为 4.00,整窗遮阳系数为 0.73)。合适面积的开窗设计既保证通风效果,也能强化建筑表面散热效果。在建筑材质方面,严格根据节能标准选择构造材质。墙体采用蒸压粉煤灰砖,屋面保温主要由阻燃型挤塑聚苯板、专用胶粘剂、耐碱玻璃纤维网布、高弹防水涂料组成。保证屋面材料厚度适宜(地上建筑屋面计算厚度为 48mm,设计厚度为 60mm)、外墙热工性能达标;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等不燃材料,确保屋面岩棉板的燃烧性能不低于 B1 级,在硬件

上确保消防安全隐患防控。此外,选用浅色调外墙涂料能减少对太阳能的吸收,以减少室内空调的能耗。

4 结束语 长期以来学者对学校建筑的建设要求是为师生等使用主体提供安全、便利、利于专注学研工作的空间。如今,学校教育的目标更专注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学校空间的打造也由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向情景化、开放化、灵活化的教育活动及活动多维化、需求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演变。通过上述分析,期望为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启发,简言之,总结如下:空间规划上,须从各类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年龄、活动、行为等需求进行空间配置以体现充分的人本关怀。建筑设计上,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提炼文脉符号,塑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基地。

上一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下一篇: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范文